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癸亥年更流部》暹罗湾地名的数字人文考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李文化,1,2, 高之国,3, 黄乐11.海南大学图书馆,海口 570228
2.海南大学计算机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海口 570228
3.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口 570228

Research on the place names of Siam Bay in Guihai Nian Gengliubu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LI Wenhua,1,2, GAO Zhiguo,3, HUANG Le11. Librar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Cyberspace Security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3. Law School of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China

通讯作者: 高之国(1955-),男,山西长治人,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海洋法。E-mail:zgao@cima.gov.cn

收稿日期:2020-05-8接受日期:2020-09-22网络出版日期:2021-05-10
基金资助:国家社科基金.18BZS024
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HNSKYB18-24


Received:2020-05-8Accepted:2020-09-22Online:2021-05-10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李文化(1968-),男,湖北鄂州人,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数字人文。E-mail:wenhli@hainanu.edu.cn





摘要
最新发现海口市演丰镇老渔民林诗仍家有更路簿6本,其中之一的祖传《癸亥年更流部》存世当有百年历史,记载了从铺前港出发,经海南岛东线,自三亚一带前往越南东部沿海,再往南洋各岛国的更路,有海外更路120余条,部分更路更数采取苏州码子形式,为现存航海针经类文献首次发现。另有林父使用过的中文海图4张、英文海图10张,林诗仍根据林父的指导,在部分海图中对其经常停靠或经过的主要岛礁、港口或望山做了明显标记,是海南渔民长期经略南海的又一力证。《癸亥年更流部》的暹罗湾(泰国湾)大部分更路地名的渔民俗称为首次发现,所指位置需要考证。经过南海更路系列计算模型测算,并查验林父所用海图,从数字人文视角,证实了该簿暹罗湾部分31条更路记载完整、36个地名位置清晰、航路科学可靠,平均航速为10.37海里/更,略小于其他更路簿,符合暹罗湾海域特点,航向偏差平均为3.46°,优于多数更路簿,与《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代针经文献中的暹罗湾航线高度重合,是中国南海航海历史及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关键词: 数字人文;更路簿;地名;暹罗湾;苏州码子

Abstract
Lin Shireng, an old fisherman in Yanfeng Town, Haikou City, has six Genglubus. One of them, Gengliubu in the year of Guihai (Guihai Nian, the last year in a sexagenary cycle), has a history of 100 years. It records that there are more than 120 overseas Genglu from Puqian port, via the east route of Hainan Island, from Sanya to the eastern coast of Vietnam, and then to the island countries of Nanyang (Southeast Asia). Some of them are in the form of Suzhou numeral. I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we found the literature of navigation acupuncture. In addition, Lin′s father used 4 Chinese charts and 10 English charts. According to Lin′s father guidance, Lin Shireng clearly marked the main islands, reefs, ports or Wangshan that he often called at or passed through in some charts, which is another strong proof of Hainan fishermen's long-term experienc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fishermen of most Genglu place names in Siam Bay (Thailand Bay) in Gengliubu of Guihai are commonly known as the first discovery, and the location needs to be verified. Through the calculation of Nanhai Genglu series calculation model and checking the chart used by Lin′s fath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it is confirmed that 31 Genglubu in the Siam Bay are completely recorded, 36 place names are clear, the route is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In addition, the average speed, slightly less than other Genglubus, is 10.37 nautical miles / Geng, 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am Bay, and the average course deviation is 3.46 degrees, which is better than most Genglubus. The routes of the Siam Bay in Zheng He′s nautical chart and along the wind are highly overlapped, which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 in the history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tudy of Zheng He′s voyages to the West.
Keywords:digital humanities;Gengliubu;place name;Siam Bay;Suzhou numeral


PDF (4472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李文化, 高之国, 黄乐. 《癸亥年更流部》暹罗湾地名的数字人文考证. 地理研究[J], 2021, 40(5): 1529-1542 doi:10.11821/dlyj020200395
LI Wenhua, GAO Zhiguo, HUANG Le. Research on the place names of Siam Bay in Guihai Nian Gengliubu in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s. Geographical Research[J], 2021, 40(5): 1529-1542 doi:10.11821/dlyj020200395


1 前言

在航海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和近代,海南渔民经略的航海经验总结——“南海更路簿”,充分体现了海南渔民几百年来的耕海与海贸文化[1],对南海岛礁有其独特的俗称命名文化体系[2],文献价值极高,目前主要藏于广东、海南一些博物馆、图书馆及民间,海南大学图书馆收藏近30册影印件或原本。但受限于现存的更路簿原抄本存量较少、海外更路覆盖范围小,以及后期抄本同质化严重等原因,造成研究内容有很多疑问待解,所以在研究方式及方法上还需要更多学科参与论证。

在深入了解南海地理状况、海南渔民耕海文化、南海更路簿基本特征等基础上,笔者综合运用航海学、地理学和应用数学等交叉学科,选取Web墨卡托等角航线模型,用数字全面解读南海更路,提出了更路系列计算模型,并对《南海天书》[3]20册更路簿近3000条更路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更路簿进行更为全面、科学的解读,用计算机绘制覆盖20册更路簿472条航路图,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数字人文视角对更路簿进行综合研究[4],结论更为可信。

1.1 更路簿研究主要计算模型

笔者曾对20余册更路簿进行数字化研究与分析,其中最为关键是Web墨卡托投影等角航线模型下,两点之间的航向与航程计算模型(公式)。这种计算是基于理想化“两点”之间进行的,而更路的起点、讫点是岛礁,而岛礁有大小之分,故以岛礁平均经纬度值进行计算的理论航向、航程,与实际的航向、航程是存在误差的。如果更路中,起、讫点带有“头、首、尾、……”等字眼的,则计算结果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可能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进行误差估算,于是又有了航向、航程与航速的偏差估算模型[5]

下文用到该文献提出的岛礁之间的航向、航程计算公式如下:

航向计算公式:K=arctg(Δθ/ΔD)
航程计算公式:S=secK×ΔX
式中:a指地球半径,按平均值6371 km计; (θ1,φ1)是起点坐标; (θ2,φ2)是讫点坐标;

Δθ=θ2-θ1;ΔD=[lntan(π/4+φ/2)]φ1φ2;ΔX=a×(φ2-φ1)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1)、公式(2)中的起、讫点的经纬度,需要将标准的“度分”格式转换为以“度”为单位的数值格式,如“大横(土周岛)”的坐标本是(E103°28',N9°19'),在公式中应转换为(+03.47°,+9.31°),如果是西经、南纬则为“-”值,故后文表2中的经纬度在代入公式运算时均需要转换成以“度”为单位数值。

1.2 更路簿常见针位表述形式

中国古代渔民海上行船主要依靠罗盘识别航向,而罗盘上的24方位严格按照天干地支与八卦相结合进行划分,这24个方位在南海更路簿中均被用作航行针位,称为“单针”,如“子”“癸”“午”;相邻的单针之间是“缝针”,用相邻二字表述,如“子癸”,共构成48个基本针位(单针和缝针各24个)。

罗盘上相对的两个基本针位构成“对针”,两个相对的单针或两个相对的缝针都可以构成对针,如“子午”“子午癸丁”,在更路簿中大量使用对针表述两地之间的往返针位。随着航海技术的提升,航向不断精细化,对不处于基本针位上的对针,以某一基本针位为基础,向另一针位加1~4线的方法确定针位,称为“线针”。有****认为每线表示3°[6],但笔者认为1.5°可能性更高,与夏代云的看法比较一致[5]24

南海更路簿大量使用对针和线针,且出现用对针形式记录单向针位情况[6],至于为何能以隐含两个方位的对针来表示一个方位的单向针位,那是因为渔民对南海岛礁的大致方位熟记于心,绝不会出现“南辕北辙”这样的情况。

本文研究对象《癸亥年更流部》中有大量更路采用“对针”与“线针”表述。

1.3 更路数字化的两个重要统计数据

(1)更路航程计量单位“更”,有多种说法,从每更约10海里、40里、60里甚至100里的都有。近3000条更路的数字化统计结果,是每更约12.0海里(综合实际调整为12.5海里),这一结论得到了相关历史文献的佐证,从数字人文视角以更精确的数据重新诠释了更路簿的“更”义[7],将海南渔民认为“每更约10海里”的精度提高,为更路簿定量研究提供了依据。

(2)苏德柳等簿近3000条更路,数字化后的针位角度与理论最短航程航向角度平均偏差12.1°。其中苏承芬修正本中有89条更路用角度代替针位,这些更路的角度,与理论航向角度,平均偏差3.9°[5]49,55,说明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航向的精确度也得到明显提高。

这两个统计数据对更路及地名的合理性分析,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1.4 海外更路研究概况

更路簿地名基本为海南渔民俗称,如果不借助相关文献资料与渔民口述,要弄清其准确位置是很困难的。《南海天书》对起讫点均为海南岛沿岸,或南海岛礁的更路进行了比较完整的诠释(部分有误),而对于海外更路,只给出36条海外更路的解读,绝大部分海外更路(如苏德柳180余条海外更路[3]306-312)仅仅列出条文,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海外更路中的地名,所对应的标准名没有更多有价值文献可参考。

夏代云对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中的47条海外更路进行了详细分析[8],但多与越南及新加坡有关,未见暹罗湾更路。

刘义杰从商贸视角对10册更路簿488条海外更路进行过渔民作业线路分析,除对部分中转港的历史地位给出评价外,对这些更路未作深入研究[9]

李彩霞借用谷歌地球及相关史料,对苏承芬祖辈传承《更路簿》中的海外更路部分地名,进行了考证,涉及暹罗湾地名9个[10]

2 《癸亥年更流部》简况

2020年初,笔者在海口市演丰镇82岁林诗仍老船长家(后简称林家),发现了三本祖传南海更路簿和林诗仍亲自抄写的航海资料三本,以及中文南海海图4张、英文版南海海图10张,大部分海图上有林诗仍按其父林树教(1888年生)要求做的地名标注,极为珍贵。

2.1 林家三本祖传更路簿基本情况

林父年轻时长年在东南亚(主要是泰国)沿海为雇主开船谋生,他所使用的三本更路簿,均为毛笔、竖行自右向左顺序书写,右侧棉线装订,自左往右翻页。

其中一本封面印有模糊的“癸亥年更流部”字样(见图1),内容均为典型的更路条目,如“暹羅浅用癸丁加三缐丑未对笔架九更”。可惜,由于保存不善,后半部分破损极为严重。为表述方便,将其称为《癸亥年更流部》(简称《更流部》)。此簿比较独特的地方是,部分更数用苏州码子来表述。该簿有非常明显的更路轨迹:从海南文昌的铺前港出发,经海南岛东线的急水门、铜鼓角、榆林港等,再到越南东岸的针笔罗、外罗等,共12条更路;以及越南东岸、经昆仑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航线,共有海外更路120余条,为目前所发现更路簿中海外更路最多的一种。这些航路与郑和下西洋三次经过暹罗湾的航线重合度高,对郑和航海研究有极强参考价值。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癸亥年更流部》

Fig. 1Guihai Nian Gengliubu



第二本更路簿记录的更路更多,内容更丰富,既记载大量海南至东南亚更路600余条,也有短航更路约100条,又有铜鼓岭、外罗等十余幅手绘山形图,是一套比较完整的航海指南,内页有多处“梁居明书柬”印鉴字样。

第三本更路簿无明显的题名,记载更路几乎与《更流部》一致,但部分更路顺序有调整,且将大部分“苏码”改为大写数字形式,部分岛礁俗名有少许变化,为表述方便起见,本文称其为《癸亥年更流部抄本》(简称《更流部抄本》)。该本也有破损和虫蛀问题,但95%以上内容清晰可辨。

2.2 林家收藏海图情况

林家收藏的海图有英文版南海海图10张,海图标题基本上有“中国海-南部”英文及“根据1891年的最新勘测汇编,修正到19**年”等英文,有1907—1923年几种,另外还有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海图4张。林家部分海图在部分岛礁、港口处涂有褐色标记,部分重要港口、岛礁或望山位置有林按其父要求标注的俗称地名(如图2所示)。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林诗仍收藏海图(局部)

Fig. 2Charts collected by Lin Shireng (part)



2.3 《更流部》抄写年代分析

《更流部》封面的“癸亥年”,应指干支纪年,癸亥对应公元1983年、1923年、1863年等,结合林父使用的英文海图均为1907年至1923年的版本,以及该簿的纸张、破损程度及所采用古老的苏码形式(见后文介绍),至少应为1923年,或更早的“癸亥年”。

2.4 《更流部》特色内容简介

(1)苏州码子。苏州码子(后简称苏码),也叫花码、草码、商码等。它脱胎於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算筹,产生于中国的苏州,常用于旧时契约、帐表、当票中涉及数字的文档中,现几近绝迹,但在港澳地区偶而可见。苏码因其形象性很强,也极易掌握,而且能熟练地书写,在商业、金融及普通百姓生活中特别是使用竖写账本的记帐被广泛应用,所以又被称之为“商业数字”。海南渔民老船长苏德柳自制并流传下来的《德柳制置》古帐记法,就有大量苏码计数内容。

苏码0至9的写法如图3所示。记数符号一般写成两行,首行记数值,第二行记量级和计量单位。当苏码的〡、〢、〣组合遇到并列时,为避免连写混淆,偶数位用横式,例如“〡二〣”。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苏州码子基本数字

Fig. 3Basic number of Suzhou numeral



《更流部》部分更路的更数用苏州码子表示,在更路簿中为首次发现。该簿至少有三十几处,其中暹罗湾更路有6处。图4对应表1的更路28至33条,其中更路29的 表示“49更”,更路32的 表示“24更”。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更流部》苏码与另簿大写数字对照

Fig. 4Comparison between the Suzhou numeral in “Gengliubu” and another capital number



Tab. 1
表1
表1《癸亥年更流部》暹罗湾更路一览
Tab. 1The Genglu list of Siam Bay in “Guihai Nian Gengliubu”
编号林村教《癸亥更流部》暹罗湾更路起点俗称讫点俗称备注(海图是否有标注)
1新市用辰戌加一缐乾巽对大横九更半新市大横有“新市、大堤”标注
2新市用巳亥加二缐壬丙对剑尾十更半新市剑尾有“剑尾”标注
3大横用壬丙加三缐巳亥对雲湯六更大横雲湯有“雲摊”标注
4大横用艮坤丑未平对剑尾五更大横剑尾有“大堤”标注
5大横用乾巽加三巳亥对小横五更大横小横有“小堤”标注
6剑尾用乾巽对石壁门六更剑尾石壁门
7石壁门用巳亥加一线乾巽云佳骨(后半破损)石壁门云佳骨(1)更路7、8、9在《更流部》中有破损,据《抄本》补充;(2)“云鸡骨、过资密、云幕昭”标注。
8云佳骨用乾巽对各之密八更半(后半破损)云佳骨各之密
9各之密用卯酉加一线乙辛对云谟招三更(后半破损)各之密云谟招
10虎山糕用乾巽辰戌平对乌土浅五更虎山糕乌土浅
11乌土浅用寅申加三缐艮坤对暹羅浅五更乌土浅暹羅浅有“泰国浅灯”标注
12暹羅浅用癸丁加三缐丑未对笔架九更暹羅浅笔架有“笔架”标注
13乌土浅用子午加四缐癸丁对笔架六更乌土浅笔架
14笔架用癸丁加四缐丑未对簿又头八更笔架簿又头
15簿又头用丑未对巴向三更(灯光二次)簿又头巴向
16北文浪散尾用乾巽巳亥平对大乳散尾11.5更灯光二次北文浪散尾大乳散尾
17昆仑头对散尾用巳亥加四线壬丙五更(灯光二次)昆仑散尾有“昆仑”标注
18巴向用乾巽巳亥平对粗佩七更半巴向粗佩有“粗佩”标注
19崑弄头用乾巽对各莉七更半崑弄头各莉
20各莉用子午癸丁平对省脚七更各莉省脚
21各莉用壬丙巳亥平对大乳缐尾九更(灯光二次)各莉大乳缐尾
22省脚用乙辛对大乳缐尾四更半(灯光二次)省脚大乳缐尾
23大乳缐尾用乙辛辰戌对山子头更半(看灯光二次)大乳缐尾山子头
24山子头用乾巽加二线辰戌对丁山角五更半看灯在闪光三次山子头丁山角
25丁山角用乾巽加二线辰对针角三更半(后半破损)丁山角针角(1)更路25~35为暹罗湾外更路,含部分暹罗湾外岛礁与暹罗湾内岛礁之间的更路;
(2)更路25讫点及更数、更路26针位在《更流部》中破损缺失,根据《更流部抄本》补充。
(3)有“巴蕉市”“雲养”标注
26针角用乾巽加二辰戌(破损)对草市二更半针角草市
27草市用巳亥加一线壬丙对棉花三更草市棉花
28棉花用乾巽对斗祖三更半棉花斗祖
29斗祖用壬丙巳亥平对各志昌49更斗祖各志昌
30灯加羅用癸丁对云瀼28更灯加羅云瀼
31新市用癸丁对斗祖23更新市斗祖
32棉花用癸丁对巴櫵市24更棉花巴櫵市
33棉花用癸丁加一缐子午对雲瀼29更棉花雲瀼
34斗祖用癸丁加四線子午对雲斗祖
35棉花用癸丁对雲棉花
36新市角用壬丙加巳亥平对巴櫵市二更新市角巴櫵市
37巴櫵市用癸丁对竹市六更巴櫵市竹市有“竹市”标注
38巴櫵市用子午加二缐癸丁对雲五更巴櫵市
39新市用子午癸丁平对竹市八更半新市竹市
40雲【山散】用艮坤寅申平竹市一更半雲【山散】竹市
41猪橑礼用寅申对雲弍更猪橑礼有“猪料【篱隹】”标注
42剑尾用庚加四线卯酉对竹市四更半剑尾竹市
注:第25~35条黑体字更路为邻近或“跨界”更路。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记录灯光次数。《更流部》大量更路后带有“灯光*次”,应是指更路所经海域有航标灯闪烁。航标灯是通过发出不同的闪光信号向船员发出与航道有关的信息,从而给航行船只提供正确的航行指引,航标灯的闪光信号是有着统一的标准规定。3《癸亥年更流部》暹罗湾更路地名分析《更流部》所述海外更路在其他簿中极为少见,许多地名为首次出现,没有更多的更路簿资料可参考,很多地名(渔民俗称)不为同行所熟悉,解读极为困难,但其暹罗湾更路比较系统、完整,保护也相对完好,加上有林家使用的海图可以相互印证,利用数字人文方法进行考证,就可以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以起、讫点均在暹罗湾内为统计依据,《更流部》共有暹罗更路31条(见表1第1~24条和36~42条),另有11条邻近或“跨界”更路夹在中间(见表1第25~35条黑体字更路)。

3.1 地名的数字人文分析

(1)新市、新市角。更路1前面有过渡更路“崑崙用甲庚加二缐寅申对新市十更半”,这里的“崑崙”即“昆仑”,指越南南部的昆仑群岛(Con Dao),渔民习惯称之为“昆仑头”或“大昆仑”,西边不远是“小昆仑”,是南海最重要的航道中转地,古有“去怕七洲,回怕昆仑”之说,即指此地。以“昆仑头”为起点,在线针位“甲庚加二缐寅申”即252°(在甲庚位255°基础上向寅申位245°偏转2线即3°)航向上搜索航程约为10.5更的港口、岛屿或望山,发现越南南部、古称“真屿”、现称“薯岛/快岛(Khoai)”[11]1219的地方比较吻合(Con Dao到Khoai的理论距离为105.19海里,平均航速10.02海里/更,理论航向261.0°,与针位偏差9.0°,因Con Dao岛范围大,这样的偏差正常)。暹罗更路第1、2、31、36、39条更路的“新市”均按“薯岛”解释,平均航速正常,计算航向与针位航向偏差均小于10°,林家收藏海图在此处标注“新市”二字。更路36的“新市角”,经分析,应为“新市”北面、越南金瓯省陆地最南角更为合理。(2)大横、小横。与航海针路有关的古文献中,暹罗湾的“大横”与“小横”常一起出现,包括本簿暹罗湾第5条更路(见表1)。为论述方便,在此将“大横”与“小横”位置一起分析。在确认了“新市”位置后,更路1表示从薯岛出发,以“巳亥加二缐壬丙”针位121.5°/301.5°航向,其中以121.5°、航程9.5更所至是一片大海,而以301.5°正是指向“暹罗湾”,这与众多航海文献提到“大横”“小横”在“暹罗湾”是吻合的,且在航程约为9.5更的位置上,疑为“土周岛(Panjang)”,如表2的更路2数字化结果所示,该更路的平均航速为10.24海里/更,航向偏差为0.2,可信度非常高。林家收藏海图在该岛位置上标记为“大堤”,应指“大横”。这与黎道纲说米尔斯(J.V.G.Mills)在对《郑和航海图》考证后说大横山是越南南端海中的Panjang岛[12],以及《新编郑和航海图集》(后称《新图集》)认为“大横”是土珠岛[13],都是吻合的。更路1、3、4、5条的“大横”按“土周岛”解读,数字化结果均正常。

Tab. 2
表2
表2《更流部》暹罗湾更路数字化结果一览
Tab. 2The Digital Genglu list of Siam Bay in Gengliubu
编号起点
俗称
讫点
俗称
起点
标准名
起点经 纬度讫点
标准名
讫点经 纬度平均
浬程
平均
航速
计算
航向
针位
航向
计算与针位差
1新市大横薯岛E104°50'N8°26'土周岛E103°28'N9°19'96.7110.18303.2301.51.7
2新市剑尾薯岛E104°50'N8°26'富国岛E104°1'N10°1'107.6010.24332.8333.00.2
3大横雲湯土周岛E103°28'N9°19'高当岛E103°8'N10°19'62.6810.45341.6340.51.1
4大横剑尾土周岛E103°28'N9°19'富国岛E104°1'N10°1'53.0110.6038.037.50.5
5大横小横土周岛E103°28'N9°19'Wai岛E102°57'N9°55'47.749.55319.4319.50.1
6剑尾石壁门富国岛E104°1'N10°1'高龙岛E103°16'N10°42'60.6110.10313.4315.01.6
7石壁门云佳骨高龙岛E103°16'N10°42'阁骨岛E102°34'N11°40'78.87324.2328.54.3
8云佳骨各之密阁骨岛E102°34'N11°40'沙美岛E101°27'N12°33'84.809.98309.1315.05.9
9各之密云谟招沙美岛E101°27'N12°33'阁雷岛E100°58'N12°34'28.669.55271.2271.50.3
10虎山糕乌土浅克兰岛E100°50'N12°44'帕别角E100°4'N13°10'51.3210.26300.1307.57.4
11乌土浅暹羅浅帕别角E100°4'N13°10'泰河入口E100°36'N13°31'38.0110.8655.255.50.3
12暹羅浅笔架泰河入口E100°36'N13°31'三百峰E99°59'N12°15'84.369.37205.0199.55.5
13乌土浅笔架帕别角E100°4'N13°10'三百峰E100°1'N12°12'57.899.65183.6186.02.4
14笔架簿又头三百峰E99°59'N12°15'班坦通E99°31'N10°54'85.5810.70199.1201.01.9
15簿又头巴向班坦通E99°31'N10°54'春蓬E99°17'N10°30'27.809.27210.9210.00.9
16北文浪散尾大乳散尾洛神府E100°10'N8°30'北大年府E101°14'N6°57'112.809.80145.6142.53.1
17昆仑散尾卡农角E99°50'N9°19'洛神府E100°10'N8°30'52.6810.54157.5156.01.5
18巴向粗佩班坦通E99°31'N10°54'大苏梅岛E99°58'N9°32'71.199.49145.1142.52.6
19崑弄头各莉卡农角E99°50'N9°18'阁加岛E100°45'N8°25'75.9610.13134.1135.00.9
20各莉省脚阁加岛E100°45'N8°25'宋卡港E100°36'N7°13'73.1910.46187.0187.50.5
21各莉大乳缐尾阁加岛E100°45'N8°25''北大年府E101°14'N6°57'92.9510.33161.7157.54.2
22省脚大乳缐尾宋卡港E100°36'N7°13'北大年府E101°14'N6°57'41.209.16112.3105.07.3
23大乳缐尾山子头北大年府E101°14'N6°57'班马罗东北E101°31'N6°52'17.4711.65107.2112.55.3
24山子头丁山角班马罗东北E101°31'N6°52'哥打巴哈鲁E102°13'N6°13'56.9610.36133.3132.01.3
更路25~35条平均航速9.95海里/更,计算与针位航向平均偏差3.73°,与暹罗湾更路接近
36新市角巴櫵市金瓯角E104°43'N8°37'Fausse ObiE104°31'N8°57'23.0411.52330.3337.57.2
37巴櫵市竹市Fausse ObiE104°31'N8°57'竹岛E104°51'N9°58'63.8510.6417.915.02.9
38巴櫵市Fausse ObiE104°31'N8°57'宅岛E104°38'N9°48'51.5910.327.33.04.3
39新市竹市薯岛KhoaiE104°51'N9°58'竹岛E104°51'N9°58'92.7610.91359.9367.57.6
40雲【山散】竹市宅岛E104°38'N9°48'竹岛E104°51'N9°58'16.1710.7853.552.51.0
41猪橑礼忠岛E105°4'N9°57'宅岛E104°38'N9°48'26.9513.48251.1240.011.1
42剑尾竹市富国岛E104°1'N10°1'竹岛E104°51'N9°58'49.0710.9093.481.012.4
平均10.373.46
注:表中航向单位为“°”,航程单位为“海里”,航速单位为“海里/更”。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小横”又作“小橫山”,一般謂指柬埔寨的威(Wai)島。更路5“小横”按“威岛”解读,平均航速与航向偏差的数值计算结果(见表2(见1535页)相关更路)非常合理。林家地图在该岛边上标记有“小堤”字样。

刘义杰对“大横”“小横”所指,执与笔者相同观点[14]

(3)剑尾。以第2条更路“新市用巳亥加二缐壬丙对剑尾十更半”对“剑尾”位置进行分析,前面已确认了“新市”的位置为薯岛(Khoai),“巳亥加二缐壬丙”指153°/333°方向,此更路应是薯岛往暹罗湾航路,即指333°。而从薯岛出发,以333°为航向,在航程约为10.5更的位置处,疑为越南西南部海岸的“富国岛(Phu Quoc)”。该岛面积较大,其中西海岸的“阳东”有港口,林家海图在此附近标有“剑尾”二字,也可能指富国岛南部凸向大海的“岛尾”某处,因其形似“剑尾”,故名。更路4、42条也验证了此处为“富国岛”南部(靠近厂岛)最为合理。

(4)雲湯(云汤)。更路3“大横用壬丙加三缐巳亥对雲湯六更”出现“雲湯”(也有多条更路出现“雲”或“雲”开头的地名,但并不是“雲湯”,后续有详细分析)。

前面已分析“大横”为Panjang岛,“壬丙加三缐巳亥”指161.5°/341.5°方向。以Panjang岛为起点,用161.5°航向、航程6更所到位置是一片汪洋,且有“回程”之嫌,似不合理。如果用341.5°方向,航程6更所到位置,疑似是高当岛(Kaoh Tang)、波林岛附近,亦有可能是“龙松伦岛”(均为天地图名)。另有胡志明市南岸“云壤港”与“云汤”一名接近,但从地图上看,角度似乎偏差较大,高当岛位置最合适。

林家海图在高当岛(Kaoh Tang)、波林岛边上分别标记有“云摊”“云巴”字样。“云摊”与“云汤”对音,故基本可以确认“雲湯”即为“高当岛”。

(5)石壁门、云佳骨、各之密、云谟招。更路6“剑尾用乾巽对石壁门六更”出现“石壁门”。以“剑尾”(富国岛)岛尾位置为起点,以乾巽(135°/315°)为航向,如果按135°航向,航程约为6更,搜索可能的讫点范围,只有越南金瓯市西北海域的安明县境内海岸较有可能,但未发现有任何港口和明显的望山。而从315°航向,航程约为6更,搜索可能的讫点范围,则西哈努克市西边的高龙岛和高龙撤冷岛的可能性较大,后经数字化分析得到了证实。故“石壁门”应为高龙岛与高龙撤冷岛之间的水道。

《更流部》更路7、8的讫点因破损缺少或不全,根据此部分更路前后连贯性,及《更流部抄本》相关更路情况,更路7、8的讫点应就是“云佳骨”“各之密”。再依据更路7起点“石壁门”(高龙岛)及更路11讫点“暹罗湾”的大致位置,结合两条更路的针位航向,基本可以知道“云佳骨”“各之密”大致为泰国东海岸“梭桃邑”南面海上的“阁骨岛”“沙美岛”,再加上林家地图上在这两个岛礁旁边标注有“云鸡骨”“过资密”字样,在海南方言中,“云佳骨”与“云鸡骨”,“各之密”与“过资密”的读音几乎相同,再结合计算结果,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指这两座岛屿。

《更流部》更路9的讫点因破损缺失,只有边傍部首可读,根据另一抄本相关更路,疑为“云谟招”,林家海图标在记为“梭桃邑”附近的“阁雷岛”标为“云幕昭”,与其近音。经测算,可确定此条更路的讫点为“云谟招”,是今泰国湾东海岸的“阁雷岛”。

(6)暹羅浅、笔架。更路12起点“暹羅浅”,即“暹罗浅”,也可理解为“泰国浅”,应指古代泰国内河入暹罗湾出海口处的浅滩。林家海图在该处标有“泰国湾浅”字样;“癸丁加三缐丑未”应为199.5°航向;而“笔架”应是“笔架山”简称。

与暹罗湾有关的多个古代航向文献都出现了“笔架”或“笔架山”的针路,但对“笔架”所指位置的理解有不同观点:一说为暹罗湾西岸三百岭县(Khao Sam Roi Yot),如陈佳荣[11]1160和刘义杰认为的今泰国“讪瑞约山Khao Roi Yot”,在天地图上标为“三百峰”,《新图集》执相同观点[13]。另一说在暹罗湾东海岸即今泰國曼谷灣內克蘭(Khram)島[15]。黎道纲也认为笔架山并不在暹罗湾西海岸,而是在东海岸的色桃邑(梭桃邑),与克兰岛相隔不远。

对更路12的“暹罗浅”到“笔架山”更路,分别用以上三种观点测算,“笔架”按东岸“梭桃邑”或“克兰岛”理解,角度偏差均大于30°,偏高,而按刘义杰西岸的“三百峰”位置理解,则航速(9.37海里/更)与角度偏差(5.5°)均更合理一些。林家海图在“三百峰”处标有“笔架”二字,故基本可以确定本簿的“笔架”为“三百峰”。后面的更路13、14亦据此理解,相关计算结果均非常合理。

(7)乌土浅、虎山糕。“乌泥浅”一般认为是暹罗湾内的錫昌(Sichang)島[12]。本簿的“乌土浅”名称与“乌泥浅”非常相似,但将錫昌(Sichang)島作为“乌土浅”代入相关更路11、更路13进行数字化分析,发现航向角度与航程差异均非常大,应无可能。而根据这两条更路分析,“乌土浅”不可能在暹罗浅北面,只能在暹罗湾内,故疑为碧武里的帕别角。经数字化分析,这种猜测与更路11、13的航向与航程均非常吻合,很好地印证了“乌土浅”是今暹罗湾内的“帕别角”。

“虎山糕”在相关文献中未发现,在“乌土浅”定位为帕别角后,通过更路10及前面更路的暹罗湾东岸航线走势,疑在东岸梭桃邑附近的“克兰岛”(林家海图在“克兰岛”西北的“阁派岛”旁边标识有“克兰”字样),数据分析非常合理,比较可信。

(8)薄又头、巴向、粗佩。根据此部分更路的整体走势,结合更路14“笔架癸丁加四线丑未(201°)对簿又头航程8更”、更路15“簿又头丑未(210°)对巴向航程3”、更路18“巴向乾巽巳亥(142.5°)对粗佩航程7.5更”等信息,分析出,“簿又头”疑为泰国南部的班坦通,“巴向”疑为泰国南部西岸的“春蓬府(尖喷)”东边海港,而“粗佩”为大苏梅岛(林家海图在该岛边上标有“粗佩”字样)。经计算,结果均非常合理。

(9)北文浪散尾、大乳散尾、大乳线尾、散尾。更路16、17、21、22、23分别出现“散尾、线尾”地名,其中只有“北文浪”位置信息较为清晰,其余地名在相关文献中均未有发现。另外,更路16、17的字迹明显与前后更路不同,疑为后加,这与更路15的讫点为更路18的起点,以及这两条更路的起、讫点与更路15、18没有关系是相吻合的。

“北文浪”应为“北汶浪”,指泰国南部西岸的洛神府北汶浪港口,因其入海口的支流较多,水流比较分散,故形象地取名“北汶浪散尾”。更路14显示,从“北汶浪港口”出发,以142.5°航向,航行11.5更左右到达“大乳散尾”,从地图上看,所到目的地疑为泰国南部西岸的北大年港,此港口亦有较多的支流与暹罗湾海域交汇,且北大年港是泰国著名港口。相关理论计算结果与更路记载数据也非常吻合。

而更路17“昆仑头对散尾用巳亥加四线壬丙五更”中的“散尾”所指则有些困惑:这里的“昆仑头”,很容易让人理解为是越南南部的“昆仑岛的东北角”(海南渔民习惯称岛礁东北角为“头”[16]),进而分析出更路17中的“散尾”为湄公河入海口(Dung岛),而且航向角度与平均航速均非常吻合,看似合理,但分析完后面的更路就会发现,此部分更路仅仅本条从泰国西岸“跳”到越南南部,与更路记载习惯极不相符,所以需要反思“昆仑头”为“昆仑岛东北角”的理解是否有误?

不妨换一种角度思考:海南渔民有将相邻或相近更路中出现的同一地名用简写甚至省略的习惯(举例),即这里的“散尾”是否为“北文浪散尾”或“大乳散尾”之意?

分别以“北文浪散尾”“大乳散尾”为讫点,以更路17记载的针位巳亥加四线壬丙(156°/336°)为航向,寻找航程约为5更的起点,发现泰国南部西岸苏梅岛(为更路18的讫点)对面的“卡农县”东北角与“北汶浪港口”之间的航路比较吻合,经测算,“卡农县”东北角至“北汶浪港口”的理论航向角为157.2°,与针位156°偏差极小,平均航速10.42海里/更,非常合理。

故此,可以推定“昆仑头”为“卡农头”的对音,而“散尾”是“北文浪散尾”的简写。进一步分析,更路19的“昆弄头”其实与更路17的“昆仑头”是同一位置,后详述。

另外,在分析更路21、22、23中的“大乳线尾”位置时,开始认为其与“大乳散尾”可能是不同位置,但为何找不到比较合适的地名,最后试着将其按“大乳散尾”的位置“北大年港”理解,发现所有相关更路的其他起点或讫点,均很容易找到合理位置。

故知,本簿更路17的“散尾”为“北文浪散尾”,为“洛神府港口”;“大乳散尾”与“大乳线尾”均指“北大年港口”。

(10)昆仑头/崑弄头、各莉、省脚。更路19中的“崑弄头”,开始疑与越南南部的“昆仑岛”有关,但综合分析其针位航向及航程,无法找到与之匹配的讫点“各莉”,后与更路17的起点“昆仑头”一并分析,疑两者为同一地名,且都与“昆仑岛”无关,并根据此部分更路整体为泰国的暹罗湾西海岸的特点,最终确定“昆仑头”与“崑弄头”应在卡农县东北角。

如果以卡农县东北角为起点,以更路19针位东南向乾巽(135°)为航向,航程约为7.5更所至位置,是在洛神府北汶浪港口一带,但卡农县东北角至洛神府北汶浪港口的理论航向角为157.2°,偏离针位航向135°过多,平均航速也偏低,而其东稍偏南的海面某处才更为合理,将天地图显示比例调高到11级以上,果然发现在北汶浪港口东稍偏南海面上有一处显示为“阁加岛”,但无法看到岛屿形状,疑此处即为更路19的讫点“各莉”。

以此(阁加岛)为起点,根据更路20的针位187.5°和航程7更的信息,发现讫点位置似在宋卡港一带,经测算,相关数据非常合理。宋卡又名孙姑那,在《海国闻见录·南洋记》译作“宋脚”,与“省脚”对音。

这样的理解,与前面的“大乳线尾”的分析结合,也印证了更路21、22的充分合理性。

综上所述,“昆仑头/昆弄头”为今泰国暹罗湾卡农县东北角;“各莉”为暹罗湾的“阁加岛”;“省脚”为“宋卡港”。

(11)山子(仔)头、丁山角。更路23描述“大乳缐尾用乙辛辰戌(112.5°)航向1.5更到达山子头”,“大乳缐尾”在前面分析了是“北大年港”,在其东偏南不远的地方为“班马罗河”东北角,应是“山子头”;“大乳缐尾”至“哥打巴鲁”港的理论航向角为133.3°,理论航程约约57海里,与更路24“山子头用乾巽加二线辰戌对丁山角五半”的描述非常吻合。故山子头(更路24为“山仔头”)应指“班马罗河”东北角处;“丁山角”指“哥打巴鲁”港。

(12)棉花、斗祖、灯加羅、针角、草市。这五处都属于暹罗湾外地名,“棉花”应指马来西亚半岛的“棉花岛”,斗祖应指“Tenggul”[11]1167,“灯加羅”应指马来西亚的“丁加奴/丁佳奴”[11]1166,按此理解,相关更路计算结果非常合理,另“针角”“草市”应在哥打巴鲁与棉花岛之间。

(13)雲瀼/雲。从更路30起点丁佳奴港出发,以癸丁(15°/195°)为航向,其中195°方向28更( ,苏码)指向陆地深处应无可能,以15°为航向所致位置指向越南建江省西南部海域的“忠岛”“宅岛”“竹岛”一带,其中林家海图在“宅岛”旁标注有“云养”二字(如图2所示)。

经测算,丁佳奴港至“宅岛”,理论航向为18.2°,与针位15°偏差极小,理论航程282.20海里,平均航速10.08海里/更,非常合理。所以,“宅岛”为本条更路的讫点与相关信息是吻合的,即“云瀼”为今越南建江省西南部海域的“宅岛”。

不仅如此,更路33中的“雲瀼”与更路34、35、40、41中的“雲”(即雲瀼的简写)均可解释为今越南的“宅岛”,其实,这种简写用法在更路簿比较普遍。

(14)巴櫵市、竹市。更路32以马来西亚的“棉花岛”为起点,以癸丁针位(15°)为航向(另一方向195°是内陆),航程24更( ,苏码),指越南金瓯省西南泰国湾内,其中该区域的“香蕉岛Hòn Chu?i”(又称“Fausse Obi”岛,《顺风相送》称其为“假屿[11]1179”)最合适,林家海图在该岛礁旁标注有“巴櫵市”字样(如图2所示),应为此礁。更路36、37、38中的“巴櫵市”均解释为今越南泰国湾内的“香蕉岛”(Fausse Obi),计算结果正常。

更路36起点“新市角”,如果按“新市”一角理解,则计算航速达到18海里/更以上,航速偏大;而以“金瓯角”计算,则正常,故“新市角”应是今泰国湾内的“金瓯角”。

更路37以“巴櫵市”即“Fausse Obi”岛为起点,以癸丁针位15°/195°航行6更,如果是15°航向,所至目的地指向越南建江省海域,其周边岛礁及海边望山均有可能。在天地图或百度地图中放大该区域,发现两者均在靠近建江省东北海角的一个小岛标示有“竹岛”二字,另查看林家海图,发现在该位置附近标有“竹市”二字,极有可能就是本更路所指的“竹市”,经数值计算,相关数据均非常合理,故“竹市”即是今越南建江省东北角的“竹岛”。经更路39、40、42的验证,准确无误。

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在天地图中,“宅岛”西南方向的“忠岛”边上也显示有“竹岛”字样,但对应的航向角与195°的偏差稍大,合理性较差,应加以区分。

(15)雲【山散】、猪橑礼。更路40以建江省的“竹岛”为讫点,搜索针位艮坤寅申(52.5°/232.5°)航向、1.5更航程的起点,如果是52.5°,指向越南建江省海域的“宅岛”;而以232.5°为航向,指向越南建江省海岸一凸角(104.99°,10.09°)。经测算,从“宅岛”到“竹岛”的理论航向角为53.5°,与针位52.5°偏差1.0°,平均航速10.78海里/更,而从建江省海岸一凸角到“竹岛”的理论航向为228.0°,与针位232.5°偏差4.5°,平均航速7.68海里/更,相比较于附近更路,航速偏低40%以上。

比较而言,起点为“宅岛”的可能性比较高,但“宅岛”在前面的更路中是按“雲瀼”来理解的,虽“雲【山散】”与“雲瀼”第一字相同,但后两字差异大,难道是传抄不同更路簿?

更路41的讫点“雲”可能与前面出现“雲”同理,为“雲【山散】”的简写,即也指“宅岛”,那么,以“宅岛”为讫点,以可能的针位角寅申(60°)为航向,航程约为2更的起点,指向其西南方向的“忠岛”。经测算,“忠岛”到“宅岛”的理论航向角为65.3°,与针位航向偏差5.3°,平均航程为8.81海里/更,比较合理,结合林家海图在该处标有“猪橑【篱隹】”的标示,可确定“猪橑礼”为今越南建江省西南海域的“忠岛”。

3.2 《更流部》暹罗湾更路图

更路1~24及36~42的数字化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前面的地名论证与更路数字人文分析,《更流部》更路示意如图5所示。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更流部》暹罗湾更路示意

注:底图来源于自然资源部天地图GS(2019)1719号,底图无修改。
Fig. 5The sketch map of Siam Bay Genglu in “Gengliubu”



4 结论与展望

(1)《更流部》暹罗湾更路数值模拟结果合理性超过其他更路簿。基于更路计算模型与林家海图标记的数值分析,《更流部》暹罗湾全部更路平均航速为10.37海里/更,且全部集中在(9.16~13.48)海里/更,小于《南海“更路簿”数字化诠释》对二十套更路簿3000左右更路的统计平均航速12.01海里/更,这主要是因为暹罗湾部分更路为近海更路,航速受到浅滩、岛石影响较大,是符合实际情况的;针位航向与计算航向的平均偏差值3.46°,不仅远小于《数字化诠释》二十册南海更路簿的平均统计结果12.12°,而且略小于有接近现代导航技术指导的《苏承芬修正本》更路簿的平均值3.9°。说明林簿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总结,使得更路的精确性大大提高,体现出林父的南海航行的勤劳、智慧和创造。

(2)南海更路簿计算模型的科学性再一次得到验证。笔者第一次到林家,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更流部》和两个林诗仍抄本,没有想到要认真拍摄林家海图。在研究《更流部》过程中才发现其破损严重,还有部分内容因卷曲拍摄不全,但因新冠肺炎疫情原因,只好守在家里对拍照的更路簿电子稿进行研究,许多陌生俗称地名和破损缺少的内容只能利用计算模型进行推算。后来,无意中从现场录像中发现林家海图有一些文字标记,虽不十分清晰,但与数字化推算结果相结合,可以猜测出多数地名的大致位置。疫情结束后,再次前往林家认真查看这些海图,发现绝大部分猜测结果得到地图标记的印证,而且又发现《更流部抄本》与《更流部》内容高度一致,笔者根据计算模型推测出来的缺失内容也得到印证。至此,既验证了原南海更路计算模型的可靠性,也证实《更流部》的准确性。

李彩霞对《苏承芬更路簿》7处泰国湾地名位置的判断[10]与本文基本一致,但“笔架”“粗佩(苏本称为‘粗背’)”位置与本文考证结论不同。

(3)林诗仍家藏更路簿再次证明海南渔民经略南海的广度和深度。该簿所在海口是继海南文昌、琼海(潭门)后,第三个被发现有早期更路簿原本的海南市县,拓宽了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的范围,对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研究极有帮助。研究表明,与文昌、琼海流传的更路簿相比,林家藏更路簿既有与之相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色,清晰地反映了海南渔民从事渔业活动的范围从南海向纵深范围发展,对中国渔民开发南海和海南人民的海洋文化研究极有价值。

(4)对《郑和航海图》暹罗湾地名、《顺风相送》暹罗针路等研究提供借鉴。受限于古时的传承方式与手段,针路簿中出现的地名(渔民俗称),出现很多“谐音字”“近音字”“变形字”甚至“讹字”,随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统一性考证变得非常困难,对同一地名,存在不同的理解与认定在所难免。所以,黎道纲对已有基本考证结论的《郑和航海图》暹罗湾地名进行再次的论证,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他认为暹罗湾的“笔架山”“大横山”“小横山”的位置并不是大家认定的那样,并列举了大量文献和史实资料为证。但从数字人文角度看,依然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而《更流部》记载的更路基本是实际航行线路的总结,更路之间的起、讫点大部分是首尾相连的,特别是暹罗湾更路,比较系统、完整,加上林家使用的海图印证,地名确认可靠性强,比《苏德柳更路簿》仅以手册式罗列东南亚(含暹罗)更路[3]279,更易检验其地名的准确性。

(5)林家更路簿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特色鲜明,值得深入研究,笔者目前已完成了暹罗湾以外80%以上海外更路研究,但因有部分地名缺少相关资料,全部完成仍需时日。为了传承好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一是要尽快修复,妥善保存;二是抓紧时间组织更多的****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三是要做好更路簿的文化宣传工作,努力保护、研究和传承好中华文化。

致谢

二位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学术梳理、针位理解、地图规范等给予专业意见,刘义杰教授在南海海道方面给予指导,陈虹对更路文化提供补充意见。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许桂灵, 司徒尚纪. 海南《更路簿》的海洋文化内涵和海洋文化风格
云南社会科学, 2017,(3):101-107.

[本文引用: 1]

[ Xu Guiling, Situ Shangji. The marin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marine cultural styles of Road Book in Hainan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2017,(3):101-107.]

[本文引用: 1]

朱海天. 南海岛礁地名分析
地理研究, 2018,37(11):2344-2354.

[本文引用: 1]

[ Zhu Haitian.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names in the Nansha Islands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37(11):2344-2354.]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1821/dlyj201811017.

URL [本文引用: 1]

周伟民, 唐玲玲. 南海天书-海南渔民《更路簿》文化诠释. 北京: 昆仑出版社, 2015.
[本文引用: 3]

[ Zhou Weimin, Tang Lingling. An Arcane Book about the South China Sea: Cultural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Voyage Book Formed by Fishermen in Hainan Province. Beijing: Kunlun Press, 2015.]
[本文引用: 3]

李文化, 陈虹, 李冬蕊. 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南海更路簿综合研究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20,38(2):1-8.

[本文引用: 1]

[ Li Wenhua, Chen Hong, Li Dongrui.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Genglubu of South China Se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humaniti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2020,38(2):1-8.]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6603/j.issn1002-1027.2020.02.013.

URL [本文引用: 1]

李文化. 南海“更路簿”数字化诠释.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19: 11-14,42-48.
[本文引用: 3]

[ Li Wenhua. Digital Interpretation of Genglubu in South China Sea. Haikou: Hainan Publishing House, 2019: 11-14,42-48.]
[本文引用: 3]

逄文昱. 《更路簿》上的对针和线针
南海学刊, 2017,3(3):47-53.

[本文引用: 2]

[ PANG Wenyu. Introduction to head-on pointers and pointers with thread in Geng Lu Bu
Th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2017,3(3):47-53.]

[本文引用: 2]

李文化, 夏代云, 陈虹. 基于数字“更路”的“更”义诠释
南海学刊, 2018,4(1):48-57.

[本文引用: 1]

[ Li Wenhua, Xia Daiyun, Chen Hong. Interpretation of "Geng" based on the digital "Genglu"
The Journal of South China Sea Studies, 2018,4(1):48-57.]

[本文引用: 1]

夏代云. 卢业发、吴淑茂、黄家礼《更路簿》研究.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6:152,269,352.
[本文引用: 1]

[ Xia Daiyun. A Study of Lu Yefa. Wu Shumao and Huang Jiali's Edition of Genglubu. Beijing: China Ocean Press, 2016:152,269,352.]
[本文引用: 1]

刘义杰. 《更路簿》中的海外更路试析
中国海洋法学评论, 2017,(1):73-96.

[本文引用: 1]

[ LIU Yijie. A tentative analysis on the overseas sea routes depicted in the "Manual of Geng Lu Bu",
China Oceans Law Review, 2017,(1):73-96.]

[本文引用: 1]

李彩霞. 苏承芬本《更路簿》外洋地名考证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37(2):10-17.

[本文引用: 2]

[ Li Caixia. Textual research into alien countries' toponyms in Su Chengfen's "Geng Lu Bu"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2019,37(2):10-17.] DOI: http://www.dlyj.ac.cn/article/2021/1000-0585/10.15886/j.cnki.hnus.2019.02.002.

URL [本文引用: 2]

陈佳荣, 朱鉴秋. 中国历代海路针经.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6.
[本文引用: 5]

[ Chen Jiaorong, Zhu Jianqiu. A Collection of Maritime Routes and Rutters of Imperial China. Guangzhou: Guangdong Science &Technology Press, 2016.]
[本文引用: 5]

黎道纲. 《郑和航海图》暹罗湾地名考
郑和研究, 2000,(1):29-37.

[本文引用: 2]

[ Li Daogang.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place names of Siam bay in "Zheng He's Nautical Chart"
Zheng He Research, 2000,(1):29-37.]

[本文引用: 2]

海军海洋测绘研究所. 新编郑和航海图集. 北京: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8: 50, 90.
[本文引用: 2]

[ Naval Marine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stitute. New Collection of Zheng He's Navigational Atlas.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 Press, 1988: 50, 90.]
[本文引用: 2]

刘义杰. 《顺风相送》研究.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 2017: 232.
[本文引用: 1]

[ Liu Yijie. Study of "Shun Feng Xiang Song". Dalian: 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 Press, 2017: 232.]
[本文引用: 1]

陈佳荣. 中国古代南海地名汇释: 筆架山条. http://www.world10k.com.
URL [本文引用: 1]

[ Chen Jiarong. Gu Dai Nan Hai Di Ming Hui Shi: Bi Jiao Shang. http://www.world10k.com. ]
URL [本文引用: 1]

刘南威.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
热带地理, 2005,25(2):189-194.

[本文引用: 1]

[ Liu Nanwei. The current toponyms habitually used by fisher folk in the Nanhai Islands
Tropical Geography , 2005,25(2):189-194.]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计算 海南 数字 港口 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