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显著的地貌变化就是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长期以来,关于碰撞的起始时间、碰撞方式与过程以及古高度等均有较大的争议。青藏高原古高度是板块碰撞过程的表征和计量,更是联系深部岩石圈与浅表层圈演化的纽带,研究高原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古高度,是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只有准确重建古高度,才能正确评价高原隆升机制与扩展过程及其对区域与全球气候的影响。
近十年来,青藏高原的稳定同位素古高度重建成为了热点方法之一,其代表性的研究工作是Rowley and Currie(2006)发表在Nature的文章,他们通过对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的牛堡组、丁青组的湖泊与古土壤钙结核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利用瑞利 (Rayleigh)分馏模型的氧同位素高度效应,提出了早在晚始新世的35 Ma,高原中部已经达到与现今类似的4600米,甚至4800米高度的观点。但是,来自伦坡拉盆地的后续研究发现,无论是古脊椎动物古生态重建(Deng et al., 2012),还是孢粉的古高度重建(Sun et al., 2014)均认为其渐新世晚期-早中新世的高度不超过3000米左右。来自伦坡拉盆地的最新植物化石(常绿阔叶植物的棕榈叶子化石)的证据,更是将伦坡拉盆地的古高度限定在2300米以下(Su et al., 2019)。动植物化石与稳定同位素古高度重建的巨大差异,无疑加剧了古高度的纷争,急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高原古高度问题。
最近以法国Svetlana Botsyun为首的科学家,在Science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发表了他们基于氧同位素的大气环流模型和地质记录的交叉检验,重新审视青藏高原同位素古高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青藏高原的始新世海拔高度不超过3000米,这与此前的动植物化石结果相一致。
他们的模型充分考虑了始新世时的边界条件,包括始新世的古地理分布(更南的喜马拉雅造山带以及喜马拉雅北侧宽阔的副特提斯海)、不同的海拔高度、始新世的大气CO2浓度 (1120ppm,现今的3倍左右)、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等,他们的模拟结果清楚地显示:始新世时(图1C)印度季风已经形成,季风北缘限定在北纬20度以南的印度板块前陆地区(India Foreland),高原内部及亚洲腹地为比现今更强的西风环流控制,因而与现今的大气环流模式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降水氧同位素模拟结果与现今更是大相径庭,甚至出现了反高度效应(图1D)。
图1 青藏高原现今与始新世的气候模拟。(A)现今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夏季大气降水氧同位素分布;(B)现今大气降水氧同位素的纬度效应;(C)模型模拟的始新世大气降水分布模式;(D)模型模拟的始新世大气降水氧同位素分布模式(Botsyun et al., 2019)
通过不同海拔的模拟结果与地质记录的交叉检验,他们发现在海拔3000米以下时,二者的相关性最好,因此提出了青藏高原在始新世的海拔高度不超过3000米的观点。
他们对当前流行的稳定同位素古高度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方法并不适合进行古高度重建:(1)瑞利模型只适合单一水汽来源,然而始新世的青藏高原既受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水汽,也受来自副特提斯海的水汽影响;(2)环流格局大不相同,印度季风在始新世影响范围有限,但西风环流比现今强劲的多,干旱带也比现今宽阔的多;(3)造山带位置与高度差异大;(4)CO2浓度、海表温度 (SST) 差异巨大。
他们最后建议:气候模拟与地质记录相结合,是研究高原古高度的有效手段。
主要参考文献
Botsyun S, Sepulchre P, Donnadieu Y, et al. Revised paleoaltimetry data show low Tibetan Plateau elevation during the Eocene[J]. Science, 2019, 363(6430): eaaq1436.(原文链接)
Deng T, Wang S Q, Xie G P, et al. A mammalian fossil from the Dingqing Formation in the Lunpola Basin, northern Tibet, and its relevance to age and paleo-altimetry[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2, 57(2-3): 261-269.(原文链接)
Rowley D B, Currie B S. Palaeo-altimetry of the late Eocene to Miocene Lunpola basin, central Tibet[J]. Nature, 2006, 439(7077): 6777–681.(原文链接)
Su T, Farnsworth A, Spicer R A, et al. No high Tibetan Plateau until the Neogene[J]. Science Advances, 2019, 5(3): eaav2189.(原文链接)
Sun J M, Xu Q H, Liu W M, et al.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latest Oligocene? early Miocene paleoelevation estimate in the Lunpola Basin, central Tibet[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4, 399: 21-30.(原文链接)
(撰稿:孙继敏/新生代室)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前沿报道】Science:始新世青藏高原海拔不超过3000米——重新审视青藏高原同位素古高度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大气
【前沿报道】PNAS:18亿年前地球大气含氧量低
目前地球大气含氧量约为21%(体积比),但如何才能知道地球历史时期的大气含氧量以及它的演化过程?要回答这个问题,最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当然是直接获取过去的大气样本,但过去的大气样本难以保存,基本限制了我们通过直接测试的方法来重建过去。不过,还可以借助间接方法,例如在地表化学风化过程中,氧气的参与会导致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仕虎等-EPSL&GRL:青藏高原脉冲式变形与印度-亚洲大陆汇聚速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俯冲板片的拖拽力(slab pull)是板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但洋中脊的推力(ridge push)也有一定的贡献,当二者达到稳态时板块运动的速率基本保持稳定,但板块在运动时速度经常会发生突然变化,其动力学机制仍不清楚。晚白垩世以来印度大陆持续向北漂移,与亚洲大陆在新生代早期发生碰撞,造成了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高一帆等-JGR: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壳幔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武澄泷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岩石圈板片撕裂和地壳流对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项研究认为印度岩石圈板片向北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角度和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在印度板片俯冲的前缘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大型共轭走滑断层,该断层系统对印度与欧亚的南北向挤压以及高原的东西向拉张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周贝贝等-JGR:地壳软弱带可能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一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郭正府等-Geology: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岩浆活动的转型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还对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球动力学的演变过程,尚有很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印度大陆岩石圈能俯冲到什么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武澄泷等-EPSL:青藏高原中部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的撕裂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种地震学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印度岩石圈板片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形变场的直接证据,研究高原中部的各向异性可以为印度俯冲形态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樊龙刚等-EPSL: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段古近纪地壳伸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山脉与盆地镶嵌而成,并以发育大规模逆冲和走滑断裂为特征(图1)。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成时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形成于始新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形成于中新世。因此,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成时间对了解青藏高原如何侧向扩展具有重要意义。图1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地貌简图 中科院地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薛振华等-Tectonics: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生代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地壳发生了显著增厚。现今有走滑-逆冲推覆模式和Channel flow两种端元模型来解释地壳增厚。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很好地记录了地壳增厚过程。沿龙门山分布了一系列新元古代基底杂岩,在走滑-逆冲推覆增厚模式中,这些杂岩属于基底卷入变形的厚皮构造;在Channel f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