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项研究认为印度岩石圈板片向北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角度和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在印度板片俯冲的前缘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大型共轭走滑断层,该断层系统对印度与欧亚的南北向挤压以及高原的东西向拉张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但由于缺乏该地区深部变形约束,人们对其形成机制存在多种不同认识。地震波速各向异性可以提供地球内部形变场的直接证据,但传统的各向异性研究缺乏深度约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澄泷博士后与田小波研究员、徐涛研究员等针对该问题,基于布设在青藏高原中部横跨班公怒江缝合带的SANDWICH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数据(图1),开展XKS、Pms及近震S波的剪切波分裂分析研究,获取壳幔不同深度范围的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来约束印度岩石圈俯冲形态、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及深浅动力学过程的关联。
数据显示,该区域各向异性整体较强,平均分裂时差达到了1.3 s,有多达17个台站存在大于2.0 s的分裂结果(全球平均值为1.0 s);然而在纳木错附近呈现显著弱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ENE-WSW向为主,大致平行于印度板块APM(绝对板块运动)方向(图2)。通过拟合接收函数Pms到时随后方位角的变化得到该区域地壳分裂参数以近东西向为主,平均分裂时差为0.53 s(图2)。近震S波得到的上地壳各向异性大小平均为0.15 s,快波方向分布复杂,与XKS平均偏差为43°(图3)。
图1 青藏高原中部SANDWICH流动地震台阵分布
图2 台站平均XKS分裂参数及Pms分裂参数
图3 区域平均近震S波分裂快波方向玫瑰图(绿色虚线为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
研究结果表明:
(1)XKS得到的各向异性层深度位于150 km附近,结合研究区域岩石圈厚度薄、Pn波速低及Sn波不发育等结果,推断高原中部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软流圈顶部,起因于印度岩石圈板片的俯冲造成的地幔楔中ENE-WSW向角流(corner flow);纳木错附近的显著弱各向异性,与体波层析成像结果在上地幔的低速区相吻合,是由于印度板片俯冲在此处发生撕裂引起软流圈上涌造成的(图4)。
(2)区域应力、共轭走滑断层、古逆冲断层共同导致了上地壳各向异性,其大小接近整个地壳的1/3。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中下地壳,结合其无地震活动性分布、低速高导等信息判断存在近东西向的中下地壳流导致各向异性矿物晶格定向排列。
(3)印度岩石圈板片北向俯冲产生了撕裂,导致软流圈上涌,加热了该区域薄岩石圈,地壳温度升高、强度变弱,促进了地壳流的形成。近东向流动的中下地壳流在上地壳底部的剪切作用和印度岩石圈俯冲产生的南北向挤压共同导致了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图5)。
图4 青藏高原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俯冲模式图
图5 青藏高原中部上地壳各向异性成因及共轭走滑断层形成机制
研究成果发表于EPSL和BSSA。
Wu C L, Tian X B*, Xu T*, Liang X F, Chen Y, Taylor M, Badal J, Bai Z M, Duan Y H, Yu G P, Teng J W. Deformation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central Tibet caused by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and slab tearing of the Indian lithosphere: New evidence based on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9, 514: 75-83. DOI: 10.1016/j.epsl.2019.02.037.(原文链接)
Wu C L, Tian X B*, Xu T*, Liang X F, Chen Y, Zhu G H, Badal J, Bai Z M, Yu G P, Teng J W. Upper-crustal anisotropy of the conjugate strike-slip fault zone in central Tibet analyzed using local earthquakes and shear wave splitting[J].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019,109 (5): 1968-1984. DOI: 10.1785/0120180333.(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武澄泷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岩石圈板片撕裂和地壳流对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地震
王建等-JGR: 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俯冲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并发生扩张,最终通过俯冲作用消亡,俯冲过程与地震、火山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对俯冲带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地震各向异性记录了俯冲系统的重要动力学信息,是窥测地球深部构造变形及物质循环的探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易佳等-Geophysics: 最小二乘全走时反演浅层地震速度建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陆上尚未探明的油气资源66%集中在山地复杂构造中,利用地震勘探手段发现并探明这些资源对于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意义重大。然而,由于山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地下构造高陡复杂及地下地层速度埋深纵横向变化大等因素,使精确地震成像成为了极大的挑战。 浅层地下速度结构的分辨率是影响深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周贝贝等-JGR:地壳软弱带可能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一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建等-JGR: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震相自动拾取
地震震相数据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资料。随着近些年来地震观测的不断增多,地震记录的数量飞速增长,通过人工的方式已经无法及时高效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震相走时信息。尽管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自动拾取算法,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对噪声组成复杂的数据适应性差,且拾取精度无法达到人工拾取水平。因此,在进行层析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郭正府等-Geology: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岩浆活动的转型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还对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球动力学的演变过程,尚有很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印度大陆岩石圈能俯冲到什么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张艳等-EPSL:远场大地震引发的出乎意料的水力响应
渗透率是水文地质和岩石物理学中重要的参数,控制着浅地表流体的传输过程。近期大量国际研究表明,渗透率在大地震动态作用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对于地下水资源运输和污染扩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采用地下水对固体潮的加载响应来探究渗透率的变化,但对于加载响应往往存在多种解释,导致较难探知真正的水文物理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孙伟家等-EPP:行星地震事件探测
行星地震事件探测是研究火星、金星等行星内部结构的重要基础,因为地震事件所激发的地震波穿过行星内部而载有其内部结构信息。然而行星地震事件的探测非常困难。相较地球,其他行星的板块构造活动很弱或已停止,因而发生在行星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能量弱、震级小而较难被探测到。目前Insight SEIS记录的1个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姚卓森等-JGR:岩浆成因橄榄石B型组构及其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
作为上地幔的最主要矿物相,橄榄石在地幔对流过程中发育塑性变形,体现于地幔包体和地幔橄榄岩中广泛存在的波状消光和膝折带等特征,其主要变形机制包括位错蠕变、扩散蠕变和颗粒边界滑移。在不同温压、应力、应变速率、含水量、粒间熔体存在与否等条件下,一种或多种流变机制主导橄榄石变形,形成不同的晶格优选定向,即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武澄泷等-EPSL:青藏高原中部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的撕裂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种地震学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印度岩石圈板片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形变场的直接证据,研究高原中部的各向异性可以为印度俯冲形态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玮等-JGR:滑坡链式灾害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滑坡作为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前后的地形、地物变化特征,即可很好地重建滑坡的滑移距离、体积等基本参数。然而,灾害性大滑坡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机制复杂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滑坡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测,从而阻碍了对滑坡致灾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