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相数据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资料。随着近些年来地震观测的不断增多,地震记录的数量飞速增长,通过人工的方式已经无法及时高效地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提取震相走时信息。尽管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自动拾取算法,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对噪声组成复杂的数据适应性差,且拾取精度无法达到人工拾取水平。因此,在进行层析成像等研究工作中,研究人员仍需通过人工或半自动的方式拾取大量的震相,这限制了相关研究工作的效率和数据的利用程度。如何对海量地震数据进行快速、高精度的自动拾取,是影响地震学家对地球深部精细结构进行研究的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王建副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刘畅博士合作,以计算机视觉边界检测领域前沿的深度学习算法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地震震相自动拾取算法,命名为PickNet(图1)。它将归一化的原始波形记录作为数据,输出一个类脉冲序列,序列的最大值对应的时刻即为震相的到时(图2)。此前,震相拾取问题被看做回归问题或者是语义分割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PickNet算法将将之看做边界检测问题,将地震波形序列映射为尖锐的到时脉冲序列,具有更高的拾取精度和泛化能力。
图1 PickNet算法网络结构图。其中三角形表示上采样,圆圈与十字的组合表示残差单元
图2 PickNet输入输出示意图。(a和b), P波、S波对应台站记录(输入);(c和d), 震相到时脉冲序列(理想输出); (e和f), PickNet输出(实际输出)
他们在日本Hi-net台网的实际地震数据上检验了PickNet算法并与人工拾取结果进行比较。从拾取精度方面看,在PickNet和人类专家共同拾取的震相中,73.91%(85.41%)的初至P波偏差在0.05秒(0.10秒)之内,60.75%(77.47%)的初至S波偏差在0.10秒(0.20秒)之内(图3)。从拾取数目方面看,PickNet获得了约8倍于台网中心提供的地震震相,对地震数据的利用更加充分。为了进一步验证PickNet方法可以有效服务于地球深部结构研究,他们将PickNet拾取的震相直接用于层析成像研究,仅使用了299个地震获得的成像结果与此前使用数千个地震得到的速度结构结较一致(图4)。研究人员还利用该算法对中国地震局台网、美国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进行了测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图3 PickNet在300个日本区域地震对应的Hi-net台网波形记录上的拾取结果与JMA提供的人工拾取震相对比。(a)潜在震相数目(即地震数目乘以台站数目)、PickNet自动拾取数目、JMA人工拾取数目的对比。当波形中的初至难以拾取时,PickNet输出会全部为零,即此时对该波形记录做拒识处理,这对保证所拾取震相的质量十分重要;(b)同时被PickNet和人类专家拾取的震相的到时偏差对比
图4 将PickNet拾取的震相数据直接用于层析成像反演得到的日本俯冲带地区P波(左),S波(右)速度异常。成像结果揭示了菲律宾海板块俯冲形态的变化、火山下方的低速体及其与低频地震分布之间的联系等,这些结果与前人层析成像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PickNet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1)准:拾取精度接近人工拾取结果,拾取后的震相数据能直接用于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快:用一块Nvidia Geforce GTX 1080Ti GPU约4分钟能拾取20多万条地震波形记录;
(3)多:拾取的走时数量是台网中心提供的数量的几倍;
(4)广:理论上可适用于拾取其它后续震相。
该研究表明深度学习可以从海量的地震波形数据中自动高效地挖掘震相数据,为地震学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能加速人们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
研究成果发表于JGR: Solid Earth。(Wang J, Xiao Z, Liu C, et al. Deep‐Learning for Picking Seismic Arrival Time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9. DOI: 10.1029/2019JB017536)(原文链接)(PickNet方法已开源,见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王建等-JGR: 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震相自动拾取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地震 数据
张艳等-EPSL:远场大地震引发的出乎意料的水力响应
渗透率是水文地质和岩石物理学中重要的参数,控制着浅地表流体的传输过程。近期大量国际研究表明,渗透率在大地震动态作用过程中会发生改变,对于地下水资源运输和污染扩散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多采用地下水对固体潮的加载响应来探究渗透率的变化,但对于加载响应往往存在多种解释,导致较难探知真正的水文物理机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孙伟家等-EPP:行星地震事件探测
行星地震事件探测是研究火星、金星等行星内部结构的重要基础,因为地震事件所激发的地震波穿过行星内部而载有其内部结构信息。然而行星地震事件的探测非常困难。相较地球,其他行星的板块构造活动很弱或已停止,因而发生在行星内部的地震事件产生的能量弱、震级小而较难被探测到。目前Insight SEIS记录的1个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姚卓森等-JGR:岩浆成因橄榄石B型组构及其地震波各向异性研究
作为上地幔的最主要矿物相,橄榄石在地幔对流过程中发育塑性变形,体现于地幔包体和地幔橄榄岩中广泛存在的波状消光和膝折带等特征,其主要变形机制包括位错蠕变、扩散蠕变和颗粒边界滑移。在不同温压、应力、应变速率、含水量、粒间熔体存在与否等条件下,一种或多种流变机制主导橄榄石变形,形成不同的晶格优选定向,即橄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玮等-JGR:滑坡链式灾害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滑坡作为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前后的地形、地物变化特征,即可很好地重建滑坡的滑移距离、体积等基本参数。然而,灾害性大滑坡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机制复杂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滑坡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测,从而阻碍了对滑坡致灾过程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刘伊克等-Geophysics:地震INTENSITY全波形反演
用于地下结构重建的地震全波形反演理论和方法,可用于探测地下小到裂缝、储层分布,大到断层、俯冲带、洋中脊,从几十米到几千公里深的地球结构,最近几年在勘探地球物理和地震学领域获得迅速发展。全波形反演理论由于同时考虑走时和振幅信息,能够极大地提高对地下结构的成像分辨率。然而传统全波形反演理论要求表征地下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付博烨等-JGR:存在定向排列裂隙的饱和岩石的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能量衰减
在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低孔渗储层中,裂隙对于储层中油气的运移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岩石中裂隙的识别与标定研究,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地震学手段由于能无损探测地下结构信息,常被用于识别标定岩石中裂隙的形态与展布规律。 通常情况下,岩石中的裂隙可视为由于应力作用产生的定向排列的二维线形饱和流体的散射体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赵旭等-JGR:基于近震W震相的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地震和海啸皆为人类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2008年我国汶川Mw7.9地震和2011年日本Mw9.1地震等破坏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其中,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是实时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为当前科学研究热点。利用震源破裂激发的地震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李玮等-EPSL:大陆岩石圈深俯冲与中源地震活动
特提斯造山带横贯欧亚大陆,沿造山带走向发育着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典型地质过程,其完整性和典型性使它成为认识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全过程以及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帕米尔-兴都库什造山带位于伊朗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部位,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挤压缩短作用,其周缘发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高通量测序中心开发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数据分析可视化平台
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对基因组、转录组、表观组等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的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能够在组学水平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位居2018年《Science》杂志评选的十大科学突破之首。常规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丢失了细胞在原组织中至关重要的空间位置信息,而单细胞空间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健康大数据中心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发表非编码RNA相互作用数据库NPInter v4.0
非编码RNA对生物分子的调控作用,一直是RNA功能研究的前沿。在以往的研究中,非编码RNA被发现可以和蛋白质、RNA以及基因组相互作用,调控复杂生物过程。比如经典的长非编码RNA Xist可以和X染色体相互作用并影响剂量补偿效应。理解非编码RNA和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对于研究非编码RNA的功能以及生物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