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武澄泷等-EPSL:青藏高原中部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的撕裂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种地震学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印度岩石圈板片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形变场的直接证据,研究高原中部的各向异性可以为印度俯冲形态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澄泷博士后与田小波研究员、徐涛研究员等人,基于布设在青藏高原中部横跨班公怒江缝合带的SANDWICH流动宽频带地震台阵的远震记录(图1),开展了XKS(包括SKS、SKKS和PKS)震相以及接收函数中Pms震相的剪切波分裂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域地壳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形变机制。
  数据显示,该区域各向异性整体较强,平均分裂时差达到了1.3 s,有多达17个台站存在大于2.0 s的分裂结果(全球平均值为1.0 s);然而,在90°E附近纳木错和色林错之间呈现显著弱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以ENE-WSW向为主,大致平行于印度板块APM(绝对板块运动)方向(图2,图3)。通过拟合接收函数Pms到时随方位角的变化得到该区域地壳分裂参数也以ENE-WSW为主,与XKS快波方向一致,平均分裂时差为0.53 s(图2)。
  研究结果表明:
  (1)XKS分裂参数横向分辨率较高,而垂向分辨率不佳,该研究引入空间一致性方法得到各向异性层深度位于150 km附近,并结合研究区域岩石圈厚度薄、Pn波速低及Sn波不发育等结果,推断高原中部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软流圈顶部,起因于印度岩石圈板片的俯冲造成的地幔楔中ENE-WSW向角流(corner flow);
  (2)高原中部地壳各向异性主要来自于中下地壳,结合其无地震活动性分布、低速高导等信息判断可能存在ENE-WSW向的中下地壳流导致各向异性矿物晶格定向排列,产生了地壳的各向异性,对该区域XKS分裂测量的强各向异性有一定贡献。
  (3)研究区域东南部的显著弱各向异性,与体波层析成像结果在上地幔的低速区相吻合(图3),可能是由于印度板片俯冲在此处发生撕裂,引起软流圈上涌,造成了弱各向异性(图4)。

图1 青藏高原中部SANDWICH流动地震台阵分布

图2 台站平均XKS分裂参数及Pms分裂参数

图3 单条XKS分裂结果141 km投影图,背景为体波层析成像结果(Liang et al., 2016)

图4 青藏高原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俯冲模式图  
  研究成果发表于EPSL(Wu C, Tian X, Xu T, et al. Deformation of crust and upper mantle in central Tibet caused by the northward subduction and slab tearing of the Indian lithosphere: New evidence based on shear wave splitting measurements[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9, 514: 75-83. DOI: 10.1016/j.epsl.2019.02.037)(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地震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李玮等-JGR:滑坡链式灾害过程的地震学研究
    滑坡作为山区最危险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基于现代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通过对比分析滑坡前后的地形、地物变化特征,即可很好地重建滑坡的滑移距离、体积等基本参数。然而,灾害性大滑坡具有速度快、规模大、机制复杂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对滑坡的动态过程进行实时观测,从而阻碍了对滑坡致灾过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樊龙刚等-EPSL: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段古近纪地壳伸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山脉与盆地镶嵌而成,并以发育大规模逆冲和走滑断裂为特征(图1)。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成时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形成于始新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形成于中新世。因此,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成时间对了解青藏高原如何侧向扩展具有重要意义。图1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地貌简图    中科院地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刘伊克等-Geophysics:地震INTENSITY全波形反演
    用于地下结构重建的地震全波形反演理论和方法,可用于探测地下小到裂缝、储层分布,大到断层、俯冲带、洋中脊,从几十米到几千公里深的地球结构,最近几年在勘探地球物理和地震学领域获得迅速发展。全波形反演理论由于同时考虑走时和振幅信息,能够极大地提高对地下结构的成像分辨率。然而传统全波形反演理论要求表征地下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付博烨等-JGR:存在定向排列裂隙的饱和岩石的地震波速度频散与能量衰减
    在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低孔渗储层中,裂隙对于储层中油气的运移起了重要作用,因此对岩石中裂隙的识别与标定研究,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重视。地震学手段由于能无损探测地下结构信息,常被用于识别标定岩石中裂隙的形态与展布规律。  通常情况下,岩石中的裂隙可视为由于应力作用产生的定向排列的二维线形饱和流体的散射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赵旭等-JGR:基于近震W震相的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地震和海啸皆为人类所面临的严重自然灾害。2008年我国汶川Mw7.9地震和2011年日本Mw9.1地震等破坏性地震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其中,地震矩张量快速反演方法研究及其应用是实时地震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为当前科学研究热点。利用震源破裂激发的地震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薛振华等-Tectonics: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生代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地壳发生了显著增厚。现今有走滑-逆冲推覆模式和Channel flow两种端元模型来解释地壳增厚。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很好地记录了地壳增厚过程。沿龙门山分布了一系列新元古代基底杂岩,在走滑-逆冲推覆增厚模式中,这些杂岩属于基底卷入变形的厚皮构造;在Channel f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李玮等-EPSL:大陆岩石圈深俯冲与中源地震活动
    特提斯造山带横贯欧亚大陆,沿造山带走向发育着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典型地质过程,其完整性和典型性使它成为认识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全过程以及发展和完善板块构造理论的最佳天然实验室。作为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帕米尔-兴都库什造山带位于伊朗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部位,经历了更为强烈的挤压缩短作用,其周缘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刘震等-EPSL:谁主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侧向生长,地壳流还是大型走滑断裂?
    青藏高原发育数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如北部的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昆仑断裂等,以Tapponnier为代表的****认为高原块体沿这些大型走滑断裂东向挤出和俯冲是高原东北向扩展的主要模式。但随着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结果中壳内地震波低速区(层)和电磁低阻区(层)的不断发现,研究者更趋向于采用地壳流模型解释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