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王建等-JGR: 地震波各向异性揭示的俯冲带地区岩石圈地幔变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洋板块在洋中脊形成并发生扩张,最终通过俯冲作用消亡,俯冲过程与地震、火山及地球内部物质循环密切相关。因此,对俯冲带的研究是认识地球内部演化及其动力学系统的有效途径。地震各向异性记录了俯冲系统的重要动力学信息,是窥测地球深部构造变形及物质循环的探针,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地幔中的各向异性与其介质(主要是橄榄石)晶体的晶格优势排列有直接成因联系。众多剪切波分裂研究发现在全球俯冲带的弧前地幔楔中主要表现为与海沟平行的S波快波偏振方向,其成因依然存在争议,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模式:(1)S波快波偏振方向平行于地幔流动方向,尽管大洋板块俯冲引起了与海沟垂直的地幔流动,但在弧前地幔楔中依然存在与海沟平行的小尺度地幔流动;(2)在弧前地幔楔低温富水的情况下,橄榄石的晶格类型会发生变化,其位错滑移系变成 (010) [001],此类型橄榄石晶格优势排列导致的快波偏振方向垂直于大洋板块俯冲引起的与海沟垂直的地幔流动,即快波偏振方向与海沟平行;(3)在弧前地幔楔低温富水的情况下发生蛇纹石化,蛇纹石的晶格优势排列引起了与海沟平行的快波偏振方向。有科研工作者认为这种各向异性结构的形成可能受众多因素影响,其机制可能无法用某种简单的模式能够解释。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王建副研究员等人利用其发展的P波各向异性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东北日本俯冲带地区上地幔的高分辨率的三维方位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图1),结合热动力学数值模拟、全球应力场分布、岩石学和高温高压实验等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图2),用来解释全球俯冲带弧前地幔楔中所观测到的总体占优的与海沟平行的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其各向异性主要是由俯冲带区域上覆大陆板块的岩石圈地幔韧性形变造成的,冷俯冲带上覆大陆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可以用名义不含水矿物橄榄石的晶格优势排列来解释(图2a-2e),而热俯冲带上覆大陆岩石圈地幔各向异性则可能用蛇纹石的晶格优势排列来解释(图2f);这些晶格优势排列或其组合形成的方位各向异性主要表现为与海沟平行。

图1 日本俯冲带4个剖面P波方位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对于方位各向异性结构,红色表示与海沟垂直的快速方向,蓝色表示与海沟平行的快速方向;对于径向各向异性,红色表示P波垂向速度>水平速度,蓝色表示水平速度>垂向速度,白圈表示该剖面5公里内的2002-2007年地震分布,蓝红三角分别表示第四纪火山和活火山,蓝虚线表示该剖面及俯冲太平洋板块上界面的位置,黑箭头表示该剖面上可能的MDD位置

图2 俯冲带弧前地幔楔各向异性成因的卡通解释模型。a-e.表示该俯冲带地区上覆岩石圈地幔贫水,其韧性变形引起了橄榄石晶格的优势排列,其晶格滑移系受温压及含水量变化而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各向异性结构;f.表示该俯冲带地区上覆岩石圈地幔富水,其韧性变形引起了蛇纹石晶格的优势排列,导致了各向异性; ∥ 和 ⊥ 分别表示与海沟平行和与海沟垂直的快波方向;β>0 和 β<0 分别表示正的(水平速度>垂向速度)和负的(垂向速度>水平速度)径向各向异性
  该研究主要有两个创新点:(1)首次利用三维各向异性结构得到了俯冲带地区上下板块接触面的最大不耦合深度(MDD,在该深度之上,上覆大陆板块表现为岩石圈地幔变形,而在该深度之下,表现为软流圈地幔流动),该深度值对俯冲带的热动力过程及岩浆运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2)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因模型,解释了全球俯冲带弧前地幔楔中所观测到的总体占优的与海沟平行的方位各向异性结构。该研究揭示的三维的各向异性结构提高了人们对俯冲带结构及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研究成果发表于JGR: Solid Earth。(Wang J*, Huang X G, Zhao D P, Yao Z X. Seismic anisotropy evidence for ductile deformation of the forearc lithospheric mantle in subduction zones [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9, 124(7):7013-7027.DOI: 10.1029/2018JB016912) (原文链接)
相关话题/结构 地球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吕彦等-JGR:西北太平洋地区复杂的上地幔结构和变形
    西北太平洋地区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广泛的构造变形,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区域。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在鄂霍次克板块和欧亚板块下俯冲,形成边缘海、扩张带和广泛分布的岛弧。然而,由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该区域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仍然缺乏共识,了解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段武辉等-EPSL:石笋记录的华北倒二冰消期的时间和结构特征
    20世纪50年代,Emiliani首次将δ18O分析方法应用到海洋沉积物中,并根据海洋沉积物有孔虫δ18O记录率先提出第四纪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随后,越来越多的深海岩芯、黄土沉积以及冰芯等古气候记录证实了这种“锯齿状”冰期-间冰期旋回: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的过程却是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范兴利等-JGR:长白山火山及其邻区的高精度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
    长白山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板内层状复式休眠活火山,自形成以来曾发生多次剧烈喷发,发生在公元946年的“千年大喷发”被认为是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之一,其飘散的火山灰在日本北海道地区沉降了数厘米厚,甚至在北极格林兰的冰芯中都有记录。此后,长白山又在1413年、1668年、1702年和19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姜磊等-Geology:是什么造成了地球上最大的碳同位素负漂事件?
    560-550 Ma年前,地球发生了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同位素(δ13C)负漂事件(Shuram事件),其δ13C值变化范围从-12‰至+5.9‰。对于Shuram事件的成因学术界一直存有分歧 (Grotzinger et al., 2011):由于在全球多个地区都发现了记录Shuram事件的地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宋鹏汉等-JGR:秦岭造山带中下地壳存在北东—南西向低速结构
    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国的中央造山带中心,西连昆仑、祁连造山带,东连大别苏鲁造山带 (图1)。秦岭形成于三叠纪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间的汇聚、俯冲和碰撞过程。此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秦岭的构造活动在中生代由东向西被重新激活。新生代,秦岭被部分卷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生长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高佳维等-JGR:地球磁尾电流片拍动的新机制
    夜侧的地磁场会被太阳风拉伸形成“磁尾”。磁尾上、下部分磁场近似反向,其赤道附近磁场反向过渡的区域被称为磁尾电流片。地球磁尾电流片是磁层物理活动最活跃的区域,也是地磁扰动的激发区域,因此通常不是处于静态,而是处于上下摆动,或“拍动”状态。  作为一种重要的磁层能量释放过程,磁尾电流片的拍动现象正吸引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
  • 薛愿超课题组开发RIC-seq新技术系统解析RNA的原位高级结构及作用靶标
    2020年5月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IC-seq for global in situ profiling of RNA–RNA spat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开发了能够捕获细胞内RNA原位高级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的RIC-seq新技术,解析了H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
  • 光合蓝藻长链脂肪烃合成的结构基础
    随着地球上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寻求更安全、环保、经济的替代燃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长链脂肪烃作为传统液体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改造和优化是极有前景的替代产油方案。早期的研究发现光合生物蓝藻中存在一条代谢途径,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长链脂肪烃,无需额外碳源,但是效率较低,对该途径进行改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