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国的中央造山带中心,西连昆仑、祁连造山带,东连大别苏鲁造山带 (图1)。秦岭形成于三叠纪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间的汇聚、俯冲和碰撞过程。此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秦岭的构造活动在中生代由东向西被重新激活。新生代,秦岭被部分卷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生长和隆升过程中。秦岭在中—新生代先后经历了来自近垂直方向力系的剧烈改造或远程影响,其复杂的演化历史为我们提供了研究陆内碰撞作用和板块俯冲、碰撞远程作用的重要天然实验室。
图1 (a) 秦岭造山带地质背景。黑色实线为主要断层线,蓝色线指示南北重力梯度带 (NSGL)。NE TP:青藏高原东北缘;HNMC:汉南—米仓穹窿;DBS:大巴山;SNGL:神农架—黄陵穹窿;WHB:渭河盆地;NYB:南阳盆地;JHB:江汉盆地;XFTB:雪峰山逆冲推断带;XFO:雪峰山前陆弧形构造带;LLWF:洛南—栾川—舞阳断裂;LLF:洛南—栾川断层;LMSF:龙门山断裂带;SDS:商丹缝合带;MLS:勉略缝合带;NSF:宁陕断裂;AFK:安康断裂;BSF:巴山断裂;MBXF:勉略—巴山-襄广断裂。(b) 构造带划分和台站位置。其中黑色三角为132 个中国地震局固定台站,黄色和绿色三角为 71 个流动台站。蓝色方框指示我们的研究区。S-NCB:华北板块南部;NQB:北秦岭造山带;N-SCB:华南板块北部;WQL:西秦岭;EQL:东秦岭
地壳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地貌特征通常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秦岭地区有两个明显的构造体系:一是北部的盆—山系统,包括秦岭山脉和渭河盆地;另一个是南部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包括大巴山山脉、神农架—黄陵穹窿、汉南米仓穹窿和四川盆地北部 (图1)。尽管秦岭山脉的隆升与剥蚀和渭河盆地的伸展已经有诸多研究,但秦岭山脉的隆升和渭河盆地的沉降之间的关系在深部动力学证据上并没有深入的说明和讨论。其次,近年来在汉南—米仓和神农架—黄陵穹窿下方发现了两个高速异常与大巴山弧的形成机制关系密切,但大巴山非对称的弧形造山带变形机制与四川盆地及两个穹窿之间的关系则没有充分讨论。此外,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隆升和向外扩展,在秦岭中下地壳是否形成了东西向的下地壳流也无确切的证据。根据以上问题,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宋鹏汉及导师滕吉文院士等,对秦岭地区71个流动台站和132个固定台站的背景噪声数据进行分析,提取出8-44秒周期的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并通过联合反演得到了该区下方的地壳速度结构,最后采用完全模型检验方法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图2)。
图2 不同深度范围的平均速度分布
研究结果认为:秦岭中下地壳存在一个北东—南西向的低速带结构,其连接了华北和华南两个板块的相向俯冲动力系统(图3)。其动力学意义如下:
(1) 秦岭山脉的隆升和渭河盆地的下陷属于同构造事件,在深部动力学讨论上应作为关联事件同时进行。北秦岭和渭河盆地的新生代伸展作用没有受到青藏高原东北缘侧向生长的较大影响,其可能主要受底部地幔物质上涌或西太平洋俯冲远程作用的残余影响;
(2) 在中生代,汉南米仓穹窿和神农黄陵穹窿下方的高速区扮演铆钉的作用,抵抗来自扬子块体的俯冲、旋转和持续碰撞作用;同时四川盆地下方的低速区向秦岭微板块拼合带下方插入并延伸至下地壳,在地表形成了大巴山逆冲推覆体的初始形态。新生代时,伴随着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侧向生长,汉南米仓穹窿下方的高速体又扮演了压痕器的角色,重塑了大巴山弧形构造带,最终形成了现今的非对称构造样式;
(3) 秦岭造山带中下地壳中明显的南北向低速结构揭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中的低粘滞性物质没有向东流向东秦岭,且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侧向生长仅使其东侧板块地壳结构产生刚性小范围变形;
(4) 根据速度结构明显的分层特征,本文将其总结为立交桥模型:浅层为东西向构造为主的脆性上地壳 (0-10 km),中层为东西向逐渐向南北向过渡的流变性过渡层 (10-30 km),下层为具有明显南北向低速结构的中下地壳(20-40 km)。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秦岭造山带在中新生代先后经历两个垂直力系作用下的地壳变形机制。
图3 秦岭立交桥速度模型示意图
研究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Song P H, Teng J W, Zhang X, et al. Flyover crustal structures beneath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tectonic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8, 123(8): 6703-6718.)(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宋鹏汉等-JGR:秦岭造山带中下地壳存在北东—南西向低速结构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结构 青藏高原
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薛振华等-Tectonics: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中生代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地壳发生了显著增厚。现今有走滑-逆冲推覆模式和Channel flow两种端元模型来解释地壳增厚。龙门山作为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很好地记录了地壳增厚过程。沿龙门山分布了一系列新元古代基底杂岩,在走滑-逆冲推覆增厚模式中,这些杂岩属于基底卷入变形的厚皮构造;在Channel f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刘震等-EPSL:谁主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侧向生长,地壳流还是大型走滑断裂?
青藏高原发育数条大型左旋走滑断裂,如北部的阿尔金断裂、海原断裂、昆仑断裂等,以Tapponnier为代表的****认为高原块体沿这些大型走滑断裂东向挤出和俯冲是高原东北向扩展的主要模式。但随着地球物理深部探测结果中壳内地震波低速区(层)和电磁低阻区(层)的不断发现,研究者更趋向于采用地壳流模型解释高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魏晓拙等-JGR: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地球深部结构
青藏高原的形成机理一直是地球科学界的研究热点,对于其内部结构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陆陆碰撞与造山带形成过程。而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生长的前沿地区,是对上述内容进行研究的最佳地点之一。为此,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地球与行星物理院重点实验室地球内部结构学科组硕士研究生魏晓拙、导师姜明明副研究员,与梁晓峰副研究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薛愿超课题组开发RIC-seq新技术系统解析RNA的原位高级结构及作用靶标
2020年5月6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RIC-seq for global in situ profiling of RNA–RNA spatial interactions”的研究论文。该工作开发了能够捕获细胞内RNA原位高级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位点的RIC-seq新技术,解析了He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光合蓝藻长链脂肪烃合成的结构基础
随着地球上化石燃料日趋枯竭,寻求更安全、环保、经济的替代燃料成为社会发展的必须。长链脂肪烃作为传统液体燃料汽油的主要成分,对其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改造和优化是极有前景的替代产油方案。早期的研究发现光合生物蓝藻中存在一条代谢途径,可以直接利用光能合成长链脂肪烃,无需额外碳源,但是效率较低,对该途径进行改造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许文青/梁栋材课题组揭示ALKBH1对非配对DNA 6mA去甲基化的结构基础
DNA 6mA(N6-甲基腺苷)作为DNA的第二种修饰形式,是哺乳动物基因组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基因组6mA的水平在生物体内具有调节组织发育、性别比例、基因表达、X染色体失活等多种作用,阐明其调控机制是解码这一新型修饰碱基生物学功能的关键。2016年,耶鲁大学Andrew Xiao首次报道ALK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蓝藻光合作用光系统I捕获光能和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研究进展
2020年2月10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植物》(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nergy and electron transfer of the photosystem I–IsiA–flavodoxin supercomplex》的研究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蓝藻光合作用环式电子传递的结构基础
2020年1月30日,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以Article形式发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及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米华玲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题为“Structural basis for electron transport mecha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合作揭示呼吸链复合物III在极端环境下保持稳定性的结构基础
2019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课题组与德国马普研究所Hartmut Michel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Angewandte Chemie》杂志上以封面文章联合发表了题为“A 3.3 ?-Resolution Structure of Hyperthermophilic Resp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