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生代以来,印度-欧亚陆陆碰撞导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和广泛的陆内变形。青藏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研究高原隆升、外向扩展及其与周边块体相互作用的关键区域。然而,当前对该区域的壳幔变形模式依然存在很大争议,提出了中下地壳流、岩石圈垂向一致性变形等不同的端元模型。
详细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信息是认识该区域壳幔变形模式、约束高原隆升扩展动力学的重要依据。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大陆岩石圈演化动力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高一帆与导师陈凌研究员等基于密集流动地震台阵(图1)的远震波形记录,应用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对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构与壳幔变形模式展开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各向异性结构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1)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边界附近,各向异性特征变化强烈;2)各构造块体内部特征总体一致,但不同块体间的特征存在差异;3)青藏东缘的龙门山次级地块和西秦岭造山带具有双层各向异性结构(图2)。
图1 研究区地形图 (a),GPS速度场、地表应变率分布和地震台站分布 (b) 和用于远震剪切波分裂分析的事件分布 (c)
图2 各向异性快波方向和绝对板块运动方向差值的空间分布 (a) 和地表变形场及双层各向异性快波方向 (b)
基于新观测结果,并结合已发表的多种研究资料(如地震层析成像、大地电磁成像、地表变形场等),研究团队构建了研究区的三维壳幔变形模型(图3)。壳幔各向异性结构在高原内部块体边界或活动断裂带区域的强烈变化,反映力学薄弱带对大陆内部岩石圈变形具有重要影响。龙门山次级地块和西秦岭造山带可能发生壳幔解耦变形,但解耦机制不同。两区域的下层各向异性和阿坝次级地块的各向异性可能与青藏高原物质的侧向挤出有关。在龙门山次级地块,上层各向异性可能由中下地壳流主导,上地壳和中下地壳解耦变形。而在西秦岭造山带,上层各向异性则可以用地壳拆离模型解释:上地壳沿着与中下地壳的拆离面运动,并对中下地壳施加简单剪切作用,导致中下地壳发生韧性变形。高强度四川盆地岩石圈的阻挡对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影响,且新生代青藏高原物质侧向挤出对四川盆地西缘的岩石圈产生改造作用。综上所述,除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主导作用外,活动断裂和壳幔性质也对青藏高原各向异性结构和岩石圈变形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图3 青藏高原东北缘 (a) 和东缘 (b) 三维壳幔变形模式卡通图
研究成果发表于J Geophys Res-Solid Earth。(Gao Y, Chen L*, Wang X, et al. Complex Lithospheric Deformation in Eastern and Northeastern Tibet from Shear‐wave Splitting Observations and its Geodynamic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9, 124: 10331–10346. DOI: 10.1029/ 2018JB017081)(原文链接)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高一帆等-JGR: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青藏高原 结构
武澄泷等-EPSL&BSSA:青藏高原中部印度岩石圈板片撕裂和地壳流对共轭走滑断层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项研究认为印度岩石圈板片向北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角度和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在印度板片俯冲的前缘的上方,青藏高原中部发育一系列大型共轭走滑断层,该断层系统对印度与欧亚的南北向挤压以及高原的东西向拉张起到关键的协调作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周贝贝等-JGR:地壳软弱带可能是形成青藏高原中部共轭走滑区的控制因素
6500万年前,印欧板块发生碰撞,板块的持续汇聚作用造就了现今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陆陆碰撞造山带的热点研究区域。以逆冲断裂为代表的挤压构造大多发育在其周缘,指示着青藏高原持续的南北向缩短;大型走滑断层系则分布在边缘及块体边界,尤其是东南缘和东北缘,指示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挤出;高原内部则主要发育了一系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吕彦等-JGR:西北太平洋地区复杂的上地幔结构和变形
西北太平洋地区在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广泛的构造变形,是研究板块相互作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区域。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在鄂霍次克板块和欧亚板块下俯冲,形成边缘海、扩张带和广泛分布的岛弧。然而,由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该区域已有的层析成像结果仍然缺乏共识,了解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地球动力学特征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课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郭正府等-Geology:渐新世-中新世之交: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岩浆活动的转型
青藏高原的隆升是新生代最重要的地质事件之一,不仅影响了欧亚大陆的构造格局,还对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的变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及板块俯冲密切相关;但要弄清楚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地球动力学的演变过程,尚有很多关键的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如“印度大陆岩石圈能俯冲到什么深度?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武澄泷等-EPSL:青藏高原中部下方印度岩石圈板片的撕裂
新生代以来印度与欧亚大陆的持续碰撞挤压形成了规模宏大的青藏高原,多种地震学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印度岩石圈板片已俯冲至青藏高原中部,然而其俯冲的几何形态还存在较大争议。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是地球内部形变场的直接证据,研究高原中部的各向异性可以为印度俯冲形态及相关动力学过程提供约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段武辉等-EPSL:石笋记录的华北倒二冰消期的时间和结构特征
20世纪50年代,Emiliani首次将δ18O分析方法应用到海洋沉积物中,并根据海洋沉积物有孔虫δ18O记录率先提出第四纪存在多次冰期旋回。随后,越来越多的深海岩芯、黄土沉积以及冰芯等古气候记录证实了这种“锯齿状”冰期-间冰期旋回:从间冰期向冰期转换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从冰期向间冰期转换的过程却是迅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范兴利等-JGR:长白山火山及其邻区的高精度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
长白山是一座规模巨大的板内层状复式休眠活火山,自形成以来曾发生多次剧烈喷发,发生在公元946年的“千年大喷发”被认为是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最大的火山喷发事件之一,其飘散的火山灰在日本北海道地区沉降了数厘米厚,甚至在北极格林兰的冰芯中都有记录。此后,长白山又在1413年、1668年、1702年和190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樊龙刚等-EPSL:青藏高原东北缘东段古近纪地壳伸展
青藏高原东北缘由山脉与盆地镶嵌而成,并以发育大规模逆冲和走滑断裂为特征(图1)。对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成时间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它形成于始新世,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形成于中新世。因此,确定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形成时间对了解青藏高原如何侧向扩展具有重要意义。图1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地貌简图 中科院地质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宋鹏汉等-JGR:秦岭造山带中下地壳存在北东—南西向低速结构
秦岭造山带位于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在中国的中央造山带中心,西连昆仑、祁连造山带,东连大别苏鲁造山带 (图1)。秦岭形成于三叠纪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和秦岭微板块之间的汇聚、俯冲和碰撞过程。此后,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秦岭的构造活动在中生代由东向西被重新激活。新生代,秦岭被部分卷入青藏高原东北缘的生长和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王旭等-EPSL: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壳结构与变形
青藏高原的隆升和横向扩展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现今有地壳通道流、块体挤出等不同的端元模型来解释高原的横向扩展。高原东缘和东北缘是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在新生代发生了明显构造变形,该区也是我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带,研究其地壳结构与性质对认识高原隆升、北东向扩展以及孕震和发震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中科院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