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研究了非中心体微管负端蛋白质CAMSAP1在神经元的极性建立中的作用。通过对Camsap1 基因敲除的小鼠研究发现,CAMSAP1的缺失会导致神经元的极性建立障碍,表现为神经元多根轴突的形成以及神经元迁移的阻滞,并影响正常大脑皮层分层的形成。该研究组与汪迎春研究组协作通过质谱和免疫共沉淀证实CAMSAP1和极性信号激酶MARK2之间存在互作。MARK2可对CAMSAP1 CKK结构域中第1485位的丝氨酸进行磷酸化,从而改变CAMSAP1的微管结合能力以及对微管的保护能力,进而引起神经元突起间微管网络的不对称分布。CAMSAP1的这种不对称分布作为神经元极化的一个触发因素,通过诱发微管的在神经突起中不均衡来控制神经元的极性建立。本研究揭示了一个微管网络指导神经元极化的新机制。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周峥嵘博士说:“我们的研究回答了一个长期困扰神经学家的问题,即微管网络在神经元极性建立的过程中其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实际上,稳定的非中心体微管负端构成了新生微管的“萌芽”,在神经元极化的早期,这些“萌芽”的稳定性差异改变了微管网络,非对称分布的微管网络以及伴随发生的微管稳定性及修饰的改变,最终触发了神经元极化的进程”。
该研究于2020年8月24日正式发表于PNAS杂志,文章题目为“CAMSAP1 Breaks the Homeostatic Microtubule Network to Instruct Neuronal Polarity”。孟文翔研究组周峥嵘博士为本文的第一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973项目的资助。
![](http://www.genetics.ac.cn/xwzx/kyjz/202008/W020200827526413454504.jpg)
图:CAMSAP1在神经元极化过程中调控机制和功能假设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