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珍稀濒危物种堇叶紫金牛高效快繁体系的建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孙英坤1, 胡绍庆2, 庞基良3, 高凯1, 刘华红1, 陈焕伟4, 姚涛1, 陈林敬1, 沈柏春1,*,
1杭州市园林绿化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 310000
2浙江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杭州 310018
3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杭州 310036
4龙泉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龙泉 323700
Sun Yingkun1, Hu Shaoqing2, Pang Jiliang3, Gao Kai1, Liu Huahong1, Chen Huanwei4, Yao Tao1, Chen Linjing1, Shen Bochun1,*,
1Hangzhou Landscaping Incorporated, Hangzhou 310000, China
2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3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36, China
4Longquan Forestry Research Institute, Longquan 323700, China
引用本文
孙英坤, 胡绍庆, 庞基良, 高凯, 刘华红, 陈焕伟, 姚涛, 陈林敬, 沈柏春. 珍稀濒危物种堇叶紫金牛高效快繁体系的建立. 植物学报, 2017, 52(6): 764-773

贡献者
* 通讯作者。E-mail: 498548490@qq.com
基金资助
浙江省花卉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No.2012C12909-9)和杭州市科技计划(No.20150932H01);
接受日期:2016-11-30接受日期:2017-05-4网络出版日期:2017-11-1
-->Copyright
2017《植物学报》编辑部

Contributors
*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498548490@qq.com

History
Received:Accepted:Online:





摘要:筛选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野生优株, 以其当年新发带休眠腋芽茎段为外植体, 通过启动培养、丛生芽诱导增殖、壮苗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等过程建立其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 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80 mg·L-1 KT+0.10 mg·L-1 NAA+0.10 mg·L-1 IBA, 腋芽萌发率达92.60%; 最佳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1+0.50 mg·L-1 TDZ+0.10 mg·L-1 NAA, 平均增殖系数达8.60; 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1.00 mg·L-1 KT+0.50 mg·L-1 NAA;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2.00 mg·L-1 IBA+1.00 mg·L-1 NAA+1.00 mg·L-1 AC, 平均生根率达98.70%; 采用松鳞和泥炭(2:1, v/v)作为炼苗基质, 炼苗成活率可达85.30%。实验成功建立了堇叶紫金牛高效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经验证该体系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关键词: 堇叶紫金牛 ; 启动培养 ; 丛生芽

Abstract: Shoot segments with axillary buds from young branches of wild Ardisia violacea with excellent character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rough bud induction, multiple shoots proliferation, subculture, rooting and transplantation, a regeneration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he optimal bud induction medium was MS+0.80 mg?L-1 KT+0.10 mg?L-1 NAA+0.10 mg?L-1 IBA, and the germination frequency of axillary buds reached 92.60%; the optimal multiple shoot proliferation medium was MS1+0.50 mg?L-1 TDZ+0.10 mg?L-1 NAA, and the average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reached 8.60; the optimal subculture medium was MS+1.00 mg?L-1 KT+0.50 mg?L-1 NAA; the optimal rooting medium was 1/2MS+2.00 mg?L-1 IBA+1.00 mg?L-1 NAA+1.00 mg?L-1 AC, and the average frequency of shoot rooting reached 98.70%. Using pine bark:peat (2:1, v/v) as a matrix, the transplant survival rate could reach 85.30%. We established a high-frequency regeneration system for A. violacea that could meet the needs of large-scale production.

Key words:Ardisia violacea ; bud induction ; multiple shoots


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 (方文哲和姚淦, 1979), 又名锦花紫金牛(Chen and Pipoly, 1996), 在台湾又被称为裹堇紫金牛(Huang, 1998)。该种隶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为常绿小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张若蕙, 1994)。堇叶紫金牛自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仅在浙江少数地区和台湾有零星分布(王景祥等, 1993), 已被列为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种植物生长极为缓慢, 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喜荫庇环境, 要求土壤肥沃, 富含腐殖质。堇叶紫金牛叶基生, 呈莲座状; 叶片卵状狭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钝圆或微心形, 边缘呈不规则波状浅圆齿, 齿缝间具不明显边缘腺点, 叶正面微红色, 背面淡紫色, 叶片及脉上被微柔毛。其伞形花序单生, 花冠白色, 果球形, 成熟时红色, 果期5-6个月, 观赏价值高, 可作为园艺小盆栽或者林下地被产品, 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采挖破坏, 堇叶紫金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 如仅依靠稀少的野生资源通过种播、扦插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育, 较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组培快繁的方式,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批量获得堇叶紫金牛组培成品苗, 这为该品种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国内有关利用组培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仅有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 reus) (黎国运等, 2011)、沼泽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 (张群, 2012)、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赵红艳等, 2012)和皱花细辛(Asarum crispulatum) (闫晓慧等, 2013)等少数物种。迄今为止, 有关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极少, 仅有零星报道(王刘圣丹等, 2010), 且仅限于技术研究, 并未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以少量堇叶紫金牛野生亲本容器苗为原始实验材料, 经过一系列培养, 最终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并实现了种苗的大量 繁殖。

1 植物材料野生亲本材料采自浙江省杭州市建德绿荷塘林场自然保护区, 将采挖的野生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 acea (T. Suzuki) W. Z. Fang & K. Yao)优良单株以容器苗的形式放置在模拟其自然生境的坑道内管理养护, 隔周向叶面喷洒1次0.3%- 0.5%多菌灵溶液。

2 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条件2.1 外植体消毒处理待亲本植株抽出新芽后, 剪取其中半木质化的嫩茎作为外植体材料, 先将嫩梢的叶片沿叶柄基部剪掉, 再将嫩梢切成数段。茎段用0.3%新洁尔灭溶液浸泡, 在磁力搅拌器上旋转处理20分钟, 然后在流水下冲洗1小时。在超净工作台上, 先用70%-75%乙醇浸泡15秒, 然后用1%次氯酸钠溶液消毒6-10分钟, 最后用无菌水冲洗4-5次, 其间不断摇动, 以保证消毒液、无菌水与外植体充分接触。将消毒处理后的外植体切成若干段, 保证每段上有1个腋芽, 备用。

2.2 培养基成分启动培养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KT (0.5、0.8和1.0 mg?L-1)、IBA (0.1、0.5和1.0 mg?L-1)和NAA (0.05、0.1和0.5 mg?L-1)。丛生芽增殖培养分别以MS培养基和2种改良的MS培养基(MS1和MS2)为基本培养基(MS1培养基是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将硝酸钾含量降为1 200 mg?L-1, 其它成分含量保持不变; MS2培养基是在MS培养基的基础上将硝酸钾含量降为1 000 mg?L-1, 其它成分含量保持不变), 分别添加TDZ (0.1、0.5和0.8 mg?L-1)和NAA (0.1、0.5和1.0 mg?L-1)。壮苗培养分别以MS培养基和2种改良的MS培养基(MS1和MS2)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KT (1.0、0.8和0.5 mg?L-1)和NAA (0.5、0.1和0.05 mg?L-1)。生根培养分别以MS、1/2MS和1/4MS为基本培养基, 分别添加IBA (1.0、1.5和2.0 mg?L-1)和NAA (0.5、1.0和1.5 mg?L-1), 活性炭(AC)的用量为1 g?L-1。以上均采用L9(34)进行正交实验。除了生根培养基蔗糖浓度为20 g?L-1、卡拉胶浓度为8 g?L-1外, 其余培养基蔗糖浓度均为30 g?L-1、卡拉胶浓度为7 g?L-1

2.3 培养方法启动培养, 每个处理接种100瓶, 每瓶接种1个外植体茎段, 重复3次。培养50天后, 统计腋芽平均萌发率。
增殖培养, 每个处理接种20瓶, 每瓶接种5个腋芽, 重复3次。培养60天后, 观察丛生芽长势, 统计平均增殖系数。
壮苗培养, 每个处理接种20瓶, 每瓶接种5个不定芽, 重复3次。培养60天后, 观察小苗长势, 统计无菌小苗平均高度。
生根培养, 每个处理接种20瓶, 每瓶接种5棵小苗, 重复3次。培养50天后, 观测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和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 统计平均生根率。
组培生根苗炼苗移栽采用4种不同配比的基质, 分别为松鳞和泥炭(2:1, v/v)、松鳞和泥炭(1:1, v/v)、珍珠岩和泥炭(2:1, v/v)及珍珠岩和泥炭(1:1, v/v)。每种基质上移栽1 000株生根苗, 重复3次。60天后统计炼苗移栽成活率。

2.4 培养条件以上所有培养基和超净工作台内所用器皿、器械均经121°C高温高压灭菌20分钟, pH值均为5.8-6.0, 培养温度为(25±2)°C, 相对湿度为60%-65%, 光照时间为每天10小时。

2.5 数据分析腋芽平均萌发率=(腋芽萌发的外植体茎段数量/接种的无菌外植体茎段总数)×100%;
平均增殖系数=增殖培养后所获得的不定芽总数/ 增殖培养前接种的腋芽总数;
无菌小苗平均高度=分化得到的无菌小苗植株高度总和/接种的不定芽总数;
平均生根率=(生根苗总数/接种的小苗总数)× 100%;
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生根苗不定根总数/生根苗总数;
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生根苗不定根总长度/ 生根苗不定根总数。
所有数据均采用Excel和DPS6.5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3.1 最佳启动(诱芽)培养基的筛选带腋芽的外植体茎段经过一系列消毒处理后, 在诱芽培养基上生长约15天后, 休眠腋芽开始萌动。35-40天后, 大部分腋芽萌发。50天后, 大部分腋芽萌发成完整的侧芽(图1A)。
图1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6-764/img_1.png<b>图1</b> 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过程<br/>(A) 启动培养; (B), (C) 增殖培养; (D) 壮苗培养; (E) 生根培养; (F) 待移栽的生根苗<br/><b>Figure 1</b> Tissue culture an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i>Ardisia violacea<br/></i>(A) The induction of axillary buds; (B), (C) The proliferation of shoots; (D) The seedling of plantlets; (E) The rooting of plantlets; (F) The plantlets for transplantation
Figure 1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article/2017/1674-3466/1674-3466-52-6-764/img_1.png<b>图1</b> 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过程<br/>(A) 启动培养; (B), (C) 增殖培养; (D) 壮苗培养; (E) 生根培养; (F) 待移栽的生根苗<br/><b>Figure 1</b> Tissue culture an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i>Ardisia violacea<br/></i>(A) The induction of axillary buds; (B), (C) The proliferation of shoots; (D) The seedling of plantlets; (E) The rooting of plantlets; (F) The plantlets for transplantation


下载原图ZIP
生成PPT


图1
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过程
(A) 启动培养; (B), (C) 增殖培养; (D) 壮苗培养; (E) 生根培养; (F) 待移栽的生根苗
Figure 1
Tissue culture and propagation process of Ardisia violacea
(A) The induction of axillary buds; (B), (C) The proliferation of shoots; (D) The seedling of plantlets; (E) The rooting of plantlets; (F) The plantlets for transplantation


实验采用9种不同的诱芽培养基诱导腋芽萌发, 其平均萌发率均较高(表1)。处理6的平均萌发率最低, 为74.4%; 处理5的平均萌发率最高, 达92.6%。由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变化所导致的平均萌发率在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表1
Table 1
表1
表1 不同启动(诱芽)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外植体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initial mediums on induction of axillary buds in Ardisia violacea
TreatmentBasic mediumKT (mg?L-1)NAA (mg?L-1)IBA (mg?L-1)Frequency of axillary buds induction
1MS1.000.501.0089.30%±0.028 abcAB
2MS1.000.100.5085.00%±0.002 cdBCD
3MS1.000.050.1086.10%±0.023 bcdBC
4MS0.800.500.5078.20%±0.020 efEF
5MS0.800.100.1092.60%±0.016 aA
6MS0.800.051.0074.40%±0.050 fF
7MS0.500.500.1079.00%±0.041 efDEF
8MS0.500.101.0082.00%±0.018 deCDE
9MS0.500.050.5090.50%±0.023 abAB
K10.82170.81900.9080
K2
K3
R
0.8653
0.8367
0.0436
0.8457
0.8590
0.0400
0.7947
0.8210
0.1133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K1, K2, and K3 for mean of 3 levels of each factor respectively, R for range.
不同小写或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K1、K2和K3分别代表每个因素3个水平的均值, R为极差。


表1
不同启动(诱芽)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外植体茎段腋芽萌发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initial mediums on induction of axillary buds in Ardisia violacea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IBA、KT和NAA三因素的极差值大小依次为RIBA>RKT>RNAA, 即IBA对腋芽萌发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KT, NAA的影响最小(表1)。IBA、KT和NAA三因素与腋芽萌发率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IBA达极显著相关的水平, 其F值最高, 达40.348 8 (表2)。以上结果表明, 在诱导堇叶紫金牛外植体茎段腋芽萌发的过程中, IBA是最关键的影响因子。处理5 (MS+0.80 mg?L-1 KT+0.10 mg?L-1 NAA+0.10 mg?L-1 IBA)的腋芽平均萌发率最高, 达92.60%。因此, 我们选择处理5作为最佳的启动(诱芽)培养基。
表2
Table 2
表2
表2 堇叶紫金牛腋芽平均萌发率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of germination frequency of axil- lary buds in Ardisia violacea
ElementDEVSQDegree of freedomF valueSignificance
KT
NAA
IBA
0.0089
0.0075
0.0633
2
2
2
5.6461
4.7579
40.3488
*
*
**
DEVSQ: Square sum of mean deviation. *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1.
DEVSQ: 平均值偏差平方和。* 表示差异显著(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2
堇叶紫金牛腋芽平均萌发率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2
Variance analysis of germination frequency of axil- lary buds in Ardisia violacea



3.2 最佳丛生芽增殖培养基的筛选增殖培养20天后, 增殖培养基上的小芽边缘开始呈现出分化不定芽的趋势。30天后, 大量不定芽开始分化, 但此时的不定芽体并不明显。50天后, 分化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以丛生或簇生的形态存在, 即为丛生芽(图1B)。此时的不定芽长势旺盛, 虽然芽体较弱小, 但已清晰可见。
我们采用9种不同的培养基诱导丛生芽增殖, 整体效果差异较大(表3)。如果仅依据平均增殖系数单个评价指标来衡量, 处理7和处理8最高, 分别达到9.20和9.48; 处理1最低, 为7.26, 但处理7和处理8诱导得到的丛生芽很难分离成若干独立完整的芽体, 且不定芽未分化为叶片。处理5的平均增殖系数(8.60)虽然不是最高, 但其诱导得到的丛生芽长势旺盛, 不定芽芽体清晰可辨, 独立完整, 也可分化产生叶片, 芽丛能够被轻易分离成若干不定芽(无菌小苗) (图1C)。
表3
Table 3
表3
表3 不同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丛生芽诱导增殖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s on proliferation of shoots in Ardisia violacea
TreatmentBasic mediumTDZ
(mg?L-1)
NAA
(mg?L-1)
The average prolix- feration coefficientMultiple shoots growth condition
1MS0.801.007.26±0.316 dEPoor growth; small buds; leaves almost undifferentiated
2MS0.500.508.54±0.314 bBCPoor growth; small buds; leaves almost undifferentiated
3MS0.100.108.47±0.155 bBCPoor growth; small buds; leaves almost undifferentiated
4MS10.800.508.42±0.053 bcBCVigorous growth; bud clusters; bud clusters could be sep- arated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hoots; leav- es almost differentiated
5MS10.500.108.60±0.3126 bBVigorous growth; bud clusters; bud clusters could be sep- arated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hoots; leav- es almost differentiated
6MS10.101.007.65±0.132 dDEVigorous growth; bud clusters; bud clusters could be sep- arated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hoots; leav- es almost differentiated
7MS20.800.109.20±0.223 aAVigorous growth; bud clusters; bud clusters couldn’t be sep- arated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hoots; leav- es almost undifferentiated
8MS20.501.009.48±0.164 aAVigorous growth; bud clusters; bud clusters couldn’t be sep- arated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hoots; leav- es almost undifferentiated
9MS20.100.508.05±0.239 cCDVigorous growth; bud clusters; bud clusters couldn’t be sep- arated into several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shoots; leav- es almost undifferentiated
K18.09008.29338.1300
K2
K3
R
8.2233
8.9100
0.8200
8.8733
8.0567
0.8166
8.3367
8.7567
0.6267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K1, K2, and K3 for mean of 3 levels of each factor respectively, R for range.
不同小写或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K1、K2和K3分别代表每个因素3个水平的均值, R为极差。


表3
不同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丛生芽诱导增殖的影响
Table 3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s on proliferation of shoots in Ardisia violacea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Basic medium、TDZ和NAA三因素的极差值大小依次为RBasic medium>RTDZ>RNAA, 即基本培养基类型对丛生芽诱导增殖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TDZ, NAA的影响最小(表3)。Basic medium、TDZ和NAA三因素与丛生芽诱导增殖的效果均呈极显著相关。基本培养基的F值最高, 达33.072 1 (表4)。以上结果表明, 在堇叶紫金牛丛生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基本培养基是最关键的影响因子。处理5 (MS1+ 0.50 mg?L-1 TDZ+0.10 mg?L-1 NAA)的丛生芽诱导增殖系数较高, 且诱导得到的不定芽质量最好。因此, 我们选择处理5作为最佳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
表4
Table 4
表4
表4 堇叶紫金牛平均增殖系数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average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in Ardisia violacea
ElementDEVSQDegree of freedomF valueSignificance
Basic medium
TDZ
NAA
3.4851
3.1781
1.8355
2
2
2
33.0721
30.1588
17.4180
**
**
**
DEVSQ: Square sum of mean deviation. **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DEVSQ: 平均值偏差平方和。**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4
堇叶紫金牛平均增殖系数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4
Variance analysis of the average proliferation coefficient in Ardisia violacea



3.3 最佳壮苗培养基的筛选壮苗培养60天以后, 不定芽分化为3-5 cm的健壮无菌小苗(图1D)。我们采用9个不同处理进行壮苗培养, 整体效果差异较大(表5)。若仅从无菌小苗植株平均高度考虑, 处理4和处理6效果最好, 其平均高度分别达5.60和5.42 cm; 若从无菌小苗的粗壮程度考虑, 处理1的无菌小苗最健壮。
表5
Table 5
表5
表5 不同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壮苗培养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a on seedling of plantlets in Ardisia violacea
TreatmentBasic mediumKT
(mg?L-1)
NAA
(mg?L-1)
The average height of
plantlet (cm)
The thick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plantlet stem
1MS1.000.504.62±0.20 cB+ + + + +
2MS0.800.103.50±0.74 C+ + + +
3MS0.500.054.82±0.11 bcAB+ + +
4MS11.000.105.60±0.11 aA+
5MS10.800.055.18±0.27 abcAB+ +
6MS10.500.505.42±0.05 abAB+
7MS21.000.054.90±0.11 bcAB+ +
8MS20.800.504.87±0.25 bcAB+ + +
9MS20.500.103.64±0.82 dC+ + + +
K14.31335.04004.9700
K2
K3
R
5.4000
4.4700
1.0867
4.5167
4.6267
0.5233
4.2467
4.9667
0.7233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K1, K2, and K3 for mean of 3 levels of each factor respectively, R for range. + for the thick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plantlet stem.
不同小写或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K1、K2和K3分别代表每个因素3个水平的均值, R为极差。+越多表示无菌小苗茎秆越粗壮。


表5
不同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壮苗培养的影响
Table 5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a on seedling of plantlets in Ardisia violacea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Basic medium、NAA和KT三因素的极差值大小依次为RBasic medium>RNAA>RKT, 即基本培养基类型对壮苗培养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NAA, KT的影响最小(表5)。Basic medium、NAA和KT三因素与壮苗培养的效果均呈显著相关, 其中基本培养基和NAA达极显著相关, 基本培养基的F值最高, 达19.674 0 (表6)。以上结果表明, 在堇叶紫金牛壮苗培养过程中, 基本培养基是最关键的影响因子。为了保证生根苗炼苗移栽后的成活率, 应对其高度和粗壮度进行综合考虑, 处理1 (MS+1.00 mg?L-1 KT+ 0.50 mg?L-1 NAA)得到的生根苗最健壮, 虽然其平均高度(4.62 cm)不是最高值, 但也较为理想。因此, 我们选择处理1作为最佳壮苗培养基。
表6
Table 6
表6
表6 堇叶紫金牛无菌小苗植株平均高度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6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height of Ardisia vio- lacea
ElementDEVSQDegree of
freedom
F valueSignificance
Basic medium
KT
NAA
6.2109
1.3705
3.1249
2
2
2
19.6740
4.3412
9.8986
**
*
**
DEVSQ: Square sum of mean deviation. *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5; **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DEVSQ: 平均值偏差平方和。* 表示差异显著(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6
堇叶紫金牛无菌小苗植株平均高度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6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height of Ardisia vio- lacea



3.4 最佳生根培养基的筛选生根培养50天后, 绝大多数无菌苗均产生数量不等的不定根。我们采用9个不同处理进行生根培养。若仅考虑平均生根率, 不同处理间差异较小, 且均保持在较高水平; 若仅考虑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 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 处理4达到4.60, 而处理8仅为1.90; 若仅考虑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 不同处理间的差异较明显, 处理8达到5.26 cm, 而处理1仅为2.96 cm (表7)。
表7
Table 7
表7
表7 不同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生根培养的影响 Table 7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a on rooting in Ardisia violacea
TreatmentBasic
medium
IBA
(mg?L-1)
NAA
(mg?L-1)
Frequency of shoots
rooting
The average root number
of per plantlet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roots of per plantlet (cm)
1MS2.001.5093.30%±0.021 dC3.60±0.6 abcABC2.96±0.10 eC
2MS1.501.0095.30%±0.031 cdBC2.80±0.36 cdeBCDE4.22±0.11 cB
3MS1.000.5093.80%±0.013 dC2.50±053 deCDE4.60±0.28 bcB
41/2MS2.001.0098.70%±0.006 abAB4.60±0.26 Aa3.18±0.08 dC
51/2MS1.500.5099.10%±0.008 abAB2.00±0.95 eDE4.74±0.07 bAB
61/2MS1.001.5097.20%±0.017 abcABC3.10±0.62 cdBCDE3.35±0.13 deC
71/4MS2.000.5096.80%±0.026 bcABC3.40±0.26 bcdABCD3.48±0.23 dC
81/4MS1.501.50100.00%±0.000 aA1.90±0.89 eE5.26±0.16 aA
91/4MS1.001.0098.20%±0.003 abAB4.20±0.44 abAB3.50±0.27 dC
K10.94080.96270.9683


Frequency of shoots rooting
K2
K3
R
0.9833
0.9833
0.0425
0.9808
0.9640
0.0181
0.9734
0.9657
0.0077
K12.96673.86672.8667
K2
K3
R
3.2333
3.1667
0.2666
2.2333
3.2667
1.6334
3.8667
2.6333
1.2334


The average root number of per plantlet
K13.92673.28563.8567
K2
K3
R
3.8356
4.0800
0.2444
4.7400
3.8167
1.4544
3.7122
4.2733
0.5611


The average length of the roots of per plantlet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K1, K2, and K3 for mean of 3 levels of each factor respectively, R for range.
不同小写或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K1、K2和K3分别代表每个因素3个水平的均值, R为极差。


表7
不同培养基对堇叶紫金牛生根培养的影响
Table 7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a on rooting in Ardisia violacea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若以平均生根率作为评价指标, Basic medium、IBA和NAA三因素的极差值大小依次为RBasic medium>RIBA>RNAA, 即基本培养基类型对平均生根率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IBA, NAA的影响最小(表7)。只有基本培养基与平均生根率呈现极显著相关, 其F值最高, 达19.697 7 (表8)。这说明在堇叶紫金牛生根培养过程中, 基本培养基类型是影响平均生根率最关键的因素。若以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作为评价指标, Basic medium、IBA和NAA三因素的极差值大小依次为RIBA>RNAA>RBasic medium, 即IBA对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NAA,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最小(表7)。IBA和NAA与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均呈极显著相关, 其中IBA的F值最高, 达17.332 3 (表9)。这表明在堇叶紫金牛生根培养过程中, IBA是影响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最关键的因素。若以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作为评价指标, Basic medium、IBA和NAA三因素的极差值大小依次为RIBA>RNAA> RBasic medium, 即IBA对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NAA, 基本培养基的影响最小(表7)。IBA和NAA与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均呈极显著相关, 其中IBA的F值最高, 达96.848 1 (表10)。这表明在堇叶紫金牛生根培养过程中, IBA是影响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最关键的因素。综合以上结果表明, IBA是影响堇叶紫金牛生根培养效果最关键的因素。从平均生根率、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和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3个评价指标综合考虑, 较高的生根率、较多的根系条数和不宜过长的根系长度是最佳的生根效果(图1E), 并有利于提高炼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因此, 我们选择处理4 (1/2MS+2.00 mg?L-1 IBA+1.00 mg?
L-1 NAA+1.00 mg?L-1 AC)作为最佳生根培养基。
表8
Table 8
表8
表8 堇叶紫金牛平均生根率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8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frequency of rooting in Ardisia violacea
ElementDEVSQDegree of freedomF valueSignificance
Basic medium
IBA
NAA
0.0109
0.0018
0.0003
2
2
2
19.6977
3.3244
0.5097
**
DEVSQ: Square sum of mean deviation. ** mean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P<0.01.
DEVSQ: 平均值偏差平方和。**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8
堇叶紫金牛平均生根率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8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frequency of rooting in Ardisia violacea


表9
Table 9
表9
表9 堇叶紫金牛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9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root number per pla- ntlet in Ardisia violacea
ElementDEVSQDegree of freedomF valueSignificance
Basic medium
IBA
NAA
0.3467
12.2867
7.7267
2
2
2
0.4890
17.3323
10.8997

**
**
DEVSQ: Square sum of mean deviation. **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DEVSQ: 平均值偏差平方和。**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9
堇叶紫金牛平均单株苗生根条数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9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root number per pla- ntlet in Ardisia violacea


表10
Table 10
表10
表10 堇叶紫金牛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10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length of roots per plantlet in Ardisia violacea
ElementDEVSQDegree of freedomF valueSignificance
Basic medium
IBA
NAA
0.2747
9.7501
1.5280
2
2
2
2.7286
96.8481
15.1773

**
**
DEVSQ: Square sum of mean deviation. **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DEVSQ: 平均值偏差平方和。** 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表10
堇叶紫金牛单株生根苗根系平均长度的正交实验方差分析
Table 10
Variance analysis of average length of roots per plantlet in Ardisia violacea



3.5 生根苗炼苗移栽移栽前1个月, 将组培瓶中的生根苗转移到炼苗温室内, 在自然光照下炼苗。组培苗移栽前7天, 用0.8%高锰酸钾溶液对基质进行充分消毒, 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移栽前3-4天, 将组培瓶的瓶盖拧松, 但不要完全打开。移栽前1-2天, 将瓶盖完全打开, 并向组培瓶内注入少量无菌水。移栽前, 用镊子将生根苗轻轻地从培养基内夹出来, 将根部所带培养基清洗干净(图1F), 注意不要损伤小苗的根部。将生根小苗轻轻插入炼苗基质中, 注意不宜过深(以根系处于基质表面以下1-2 cm为宜), 保持根系舒展地分布于基质中, 但不要使其弯曲。移栽完毕后, 对生根苗均匀喷施0.3%- 0.5%多菌灵溶液, 以此来替代定根水。然后用塑料薄膜搭建密闭小拱棚, 保温保湿。待生根苗长出较多新根系后, 可先打开小拱棚的两端, 缓慢通风。待小苗恢复正常生长后, 可完全打开密闭的小拱棚。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 使用4种不同的炼苗移栽基质, 组培生根苗成活率差异较大(表11)。使用松鳞和泥炭作为炼苗移栽基质的生根苗, 其成活率明显高于使用珍珠岩和泥炭。其中, 处理2的移栽成活率达85.30%。因此我们将松鳞和泥炭(2:1, v/v)作为堇叶紫金牛组培生根苗最佳炼苗移栽基质。
表11
Table 11
表11
表11 不同炼苗移栽基质对堇叶紫金牛组培生根苗成活率的影响 Table 11 Effect of different matrix on survival rate of plantlets in Ardisia violacea
TreatmentMatrix (v/v)The survival rate of plantlets
1
2
3
4
Pine bark:peat=1:1
Pine bark:peat=2:1
Perlite:peat=1:1
Perlite:peat=2:1
81.72%±0.012 aA
85.30%±0.036 abAB
64.30%±0.008 dC
70.24%±0.026 cdBC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5,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P<0.01.
不同小写或大写字母分别表示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


表11
不同炼苗移栽基质对堇叶紫金牛组培生根苗成活率的影响
Table 11
Effect of different matrix on survival rate of plantlets in Ardisia violacea


表12
Table 12
表12
表12 堇叶紫金牛4次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相关数据 Table 12 Data contrast of four batches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Ardisia violacea
BatchMultiple shoots
(bottle)
Regenerated plantlets (bottle)Rooting plantlets
(bottle)
152648604773
2
3
508
620
4816
5282
4623
5176
458251225081
The number of multiple shoots, regenerated plantlets and root- ing plantlets per bottle was all the same (15).
每瓶中不定芽、再生苗和生根苗的数量均为15株。


表12
堇叶紫金牛4次组培苗规模化生产相关数据
Table 12
Data contrast of four batches large-scale production of Ardisia violacea



3.6 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应用于规模化生产按照以上各个培养阶段最佳的技术配方进行规模化生产, 由丛生芽增殖开始, 依次进行不定芽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直到最后得到生根苗, 整个生产周期为180天。我们依照已建立的组培技术体系进行了4次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 相关数据见表12
4次规模化生产不定芽增殖系数分别为9.24、9.48、8.52和8.80, 再生苗生根率分别为98.20%、95.99%、97.99%和99.20%。这与我们的实验结果中最佳增殖培养基的平均增殖系数(8.60)和最佳生根培养基的平均生根率(98.70%)基本一致。这表明得到的最佳培养基在实际的规模化生产中效果理想。本研究所建立的组培技术体系完全能够满足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需要, 且稳定高效。

3.7 讨论3.7.1 基本培养基类型对不定芽分化的影响
本研究前期分别采用6-BA、KT和ZT进行预实验, 诱导不定芽分化, 但效果均不理想, 基本无法诱导出不定芽。而改用TDZ后, 各处理均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证明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与前人对TDZ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陈肖英等, 2003; 李艳菊等, 2005; 孟庆敏, 2006; 崔广荣等, 2008; 邢瑞丹等, 2009)。但不同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在分化程度上有根本性差异。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 不定芽虽大量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而以改良培养基MS1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很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硝酸钾含量的变化。培养基中的氮元素主要来自硝酸钾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2种不同形态氮元素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 而MS1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MS2中硝酸钾的含量进一步降低, 但以它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也较低。由此推测, 在堇叶紫金牛不定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硝态氮/铵态氮是决定性因子。当该比值适宜时, 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且分化程度很高; 当偏离这个值时, 虽然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 但分化程度很低, 成苗效果差。本研究初步推测, 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频率(数量)的决定性因子, 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是不定芽分化程度的决定性因子。
3.7.2 不定芽诱导途径对组培苗后代品质的影响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3.7.3 IBA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IBA在植物分化不定根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根原基。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在堇叶紫金牛组培苗的生根过程中, 基本培养基类型是影响生根率的决定性因子, 即控制生根数量; 而IBA的浓度是影响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的决定性因子, 即控制生根质量。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有所不同(康美玲, 2003)。组培苗瓶内生根实际上是无菌苗植株再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生根结束后, 无菌苗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这个阶段极为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炼苗移栽后植株的品质和成活率, 而生根率、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是评判生根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子。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 生根率是反映整体生根情况的一个统计学概念, 而具体到某一株生根苗, 其炼苗移栽后能否成活及生长状况如何则取决于根系数量和长度。通常情况下, 植物根系数量越多, 根部吸收面积越大, 营养供给越充分, 尤其是刚从培养室进入坑道内炼苗的组培小苗来说, 其分化新根系的时间越短, 长势越旺盛, 越易成活。而根系的长度则以适中为宜(2-3 cm最适), 这样既便于移栽过程中的根系保护, 防止根系折断, 又能有效节省炼苗空间, 使根系均匀地分布于炼苗基质当中。因此, 在堇叶紫金牛组培苗生根过程中, 既要选择合适的基本培养基, 又要合理地使用IBA, 这样才能高效地进行生产, 保质保量。
3.7.4 利用高效组培技术体系实现组培苗的规模化生产
2015年10月底, 通过初始增殖培养得到堇叶紫金牛增殖瓶苗400瓶, 经过60天的增殖培养, 到2016年1月初储备增殖母瓶约3 200瓶(增殖系数约为8), 将其中400瓶进行增殖继代, 剩余2 800瓶经过60天壮苗培养(1瓶增殖母瓶约可转化为3瓶壮苗培养苗), 到3月初便可进行生根, 再经过60天生根培养, 到5月初, 2 800瓶母瓶便可转化为约8 400瓶生根苗(每瓶15株, 下同), 共计约12.6万株; 1月初的400瓶母瓶, 经过继代扩繁, 到3月初转化为约3 200瓶增殖母瓶, 其中400瓶继续进行继代增殖, 剩余2 800瓶, 经过60天壮苗培养, 到5月初便可进行生根, 再经过60天生根培养, 到7月初, 2 800瓶母瓶便可转化为约8400瓶生根苗, 共计约12.6万株。以此类推, 9月初和11月初分别生产约12.6万株, 则2016年分别在5月、7月、9月和11月出苗4次, 每次约12.6万株, 共计约50.4万株。实际生产过程中, 组培苗瓶内生根率可达98%, 则实际得到组培成品苗约49.5万株。通过这种生产方式, 基本能够保证每个生产周期增殖苗母瓶的保有量保持一致, 有利于计划性生产的实施。
综上, 从2015年10月底到2016年11月初, 利用400瓶增殖苗母瓶, 经过1年的生产周期, 进行规模化生产, 最终得到约49.5万株组培生根苗。实践证明, 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完全能够满足规模化生产的需求, 且得到的组培苗后代品质优良, 规格基本一致。
本研究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如下: 最佳启动培养基为MS+0.80 mg?L-1 KT+0.10 mg?L-1 NAA+0.10 mg?L-1 IBA, 腋芽萌发率达92.60%; 最佳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1+0.50 mg?L-1 TDZ+0.10 mg?L-1 NAA, 平均增殖系数达8.60, 一个增殖培养周期约为60天; 最佳壮苗培养基为MS+ 1.00 mg?L-1 KT+0.50 mg?L-1 NAA, 一个壮苗培养周期约为60天; 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2.00 mg?L-1 IBA+1.00 mg?L-1 NAA+1.00 mg?L-1 AC, 平均生根率达98.70%, 一个生根培养周期约为50天; 采用松鳞和泥炭(2:1, v/v)作为炼苗基质, 炼苗成活率可达85.30%。利用该体系我们进行了规模化生产, 可年产优质组培苗30-50万株。研究结果不但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堇叶紫金牛种苗或容器苗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对该物种资源的保护意义重大, 还可为其它濒危植物或新品种的扩繁提供参考。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文献选项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陈肖英, 叶庆生, 刘伟 (2003). TDZ研究进展(综述). 亚热带植物科学 32(3), 59-63.

[本文引用: 1]
[2] 崔广荣, 陆峰, 曹华龙, 刘淼才, 丁为群, 张子学 (2008). 蓝莓离体叶片胚状体高效发生及其组织学观察. 激光生物学报 17, 599-607.

[本文引用: 1]
[3] 方文哲, 姚淦 (1979). 紫金牛属研究资料.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7(4), 99-100.

[本文引用: 1]
[4] 康美玲 (2003). 虎舌红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硕士论文.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pp. 32-33.
URL本研究力求探索虎舌红(Ardisia Mamillata Hance)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有效途径。以虎舌红的叶片、叶柄、茎尖、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着重研究其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培养程序,建立虎舌红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 1)虎舌红组培条件为温度25±2℃,每天光照14h,光强1500~2000lux左右。 2)虎舌红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的外植体以嫩叶(具有主叶脉)或顶芽或侧芽为好,最佳取材时间为3月中旬。 3)外植体消毒灭菌的有效方法是:先用肥皂水浸洗后,再用自来水冲洗1~2小时,冲洗干净后,晾干,切取其茎段、芽、嫩叶和叶柄分别放入装有75%酒精的烧杯中浸30s后取出,放入0.1%的升汞中消毒8min,在无菌条件下取出,用无菌水冲洗4~6次,为了冲洗掉残留的(Hg~(2+)),每次无菌水冲洗时间不少于2分钟,并不停地振荡,以便无菌水与材料充分接触。接种时,用干净滤纸吸干外植体表面水分,可以明显减少污染率和褐变率。 4)初代培养:芽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2/3MS+BA2mg/L+IBA0.2mg/L+蔗糖3%,萌发率为91.0%;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1.0mg/L+2,4-D1.0mg/L+蔗糖3%或MS+BA0.2mg/L+NAA0.2mg/L+2,4-D0.5mg/L+蔗糖3%,诱导效果较好,愈伤组织诱导率分别为75.19%,67.72%。 5)继代培养:芽苗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BA1.5mg/L+NAA0.1mg/L+蔗糖3%,增殖系数可达6.6,且芽苗生长良好。 6)生根培养:生根培养基以1/2MS+IBA0.5mg/L+NAA0.5mg/L+蔗糖2%为好,生根率达93.6%。在此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活性炭,以0.2%AC效果更好。 7)炼苗:在基质选择上,珍珠岩与蛭石1:1混和炼苗成活率最高(64.4%),腐殖质土次之(53.3%),而纯砂最差(35%)。 8)试验结果按最佳处理计算,繁殖系数以30~40天左右为一个增殖周期,增殖系数为6~7,年理论增殖倍数可达2.8×10~8,能够在短期内达到大量增殖的目的。
[本文引用: 1]
[5] 黎国运, 徐佩玲, 陈光群 (2011). 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 热带林业 39(3), 24-29.
URL
[本文引用: 1]
[6] 李艳菊, 陶加洪, 王兰珍, 久岛繁 (2005). 元宝枫组织培养研究.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7(3), 104-107.

[本文引用: 1]
[7] 刘芳, 唐映红, 袁有美, 郭清泉, 沈帆, 陈建荣 (2016). 多肉植物劳尔的组织培养. 植物学报 51, 251-257.
DOI:10.11983/CBB15036URL以多肉植物劳尔(Sedum clavatum)叶片为外植体,通过诱导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分化新芽、芽生根和无菌苗移栽等步骤建立劳尔无菌苗快速繁殖体系.研究结果表明,诱导劳尔叶片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3.0 mg.L-1 6-BA+0.1mg.L-1NAA+1 mg.L-1 KT,诱导率达95.7%;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新芽的最佳培养基为3/4MS+3.0 mg.L-1 6-BA+0.3 mg.L-1NAA,分化率达80%;芽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0.03 mg.L-1 NAA,生根率可达94.89%;采用珍珠岩:蛭石(1:2)作为基质移栽培养生根苗,成活率达90%以上.实验成功建立了劳尔快速繁殖体系.
[本文引用: 1]
[8] 罗睿 (2001). 粗壮女贞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37, 422.
URL
[本文引用: 1]
[9] 吕美萍, 王元忠, 黄衡宇 (2016). 地皮消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植物学报 51, 89-97.
DOI:10.11983/CBB14207URL以地皮消 (Pararuellia delavayana)无菌实生苗带叶茎尖和带节茎段为外植体,探讨不同植物激素种类及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芽丛发生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皮消 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的适宜外植体为带节茎段,其在MS+1.0mg·L–1 6-BA+0.5 mg·L–1 NAA+0.1 mg·L–1 KT培养基中培养17天后,约85.38%的外植体产生出分化能力较强的愈伤组织;25天后约97.55%的愈伤组织开始分化出绿色芽丛;30天后不定芽 分化系数可达15.38。不定芽增殖继代6次后出现玻璃化现象,且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玻璃化现象加重,增殖率明显下降;采用MS和B5培养基交替使用可 改善试管苗玻璃化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增殖率。不定芽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MS+0.5 mg·L–1 NAA,生根率可达100%。再生苗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该研究建立了地皮消无性快速繁殖体系,为保护地皮消野生资源及种苗繁育提供了有效途径,也为 其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文引用: 1]
[10] 孟庆敏 (2006). 复叶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硕士论文.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pp. 5.
URL本论文通过定芽与不定芽两种途径建立了复叶槭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为复叶槭的基因转化奠定了基础,对槭树科其他树种的无性繁殖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研究主要内容与结果如下: (1)外植体的消毒差异很大,播种苗以1%次氯酸钠溶液消毒15min最好,而成年植株则需要30min,而且消毒效果不如播种苗,染菌率高。在消毒中用0.1%升汞虽然消毒效果好,可是萌发率较低,白化率高。 (2)茎节和顶芽可以直接诱导不定芽。通过比较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芽增殖倍数和分化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不同外植体的最佳培养基和激素组合,从而建立复叶槭不定芽再生体系。通过研究表明,适合茎节和顶芽的增殖培养基为MS+0.005mg/L TDZ和MS+0.05mg/L6-BA+0.05mg/LNAA,分化培养基为MS+0.01mg/LTDZ。 (3)以茎节、茎段、叶柄、叶片等为外植体,通过比较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率的影响,筛选出适合不同外植体的最佳培养基和激素配比,从而通过愈伤组织诱导丛生芽,建立再生体系。 (4)组培苗的生根很容易,在MS基础培养基上即可以生根,只是少而且没有二级根。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MS+0.1mg/LNAA,生根率为88.4%。 (5)经由不定芽诱导得到的组培苗在长到3~5cm高时,选择健壮的苗,经过炼苗,移栽于温室,成活率达到94.5%。
[本文引用: 1]
[11] 苏梦云 (2005). 美国枫香茎段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林业科学研究 18(1), 98-101.
DOI:10.3321/j.issn:1001-1498.2005.01.021MagsciURLThe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browning rate of explants from stem segments with bud scale of seedlings of American sweetgum (Liquidambar styraciflua) collected in April was lower,then it gradually raised after April.Inducing rate of explants callus in April and May were quicker than that in June to Oct.Controlling effects of oxidative browning on WPM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different antioxidant are as follows:ascorbic acid (5 mg·L~(-1))>mercapto ethanol (10 ml·L~(-1))>polyvinylpyrrolidone (PVP,1 g·L~(-1))>active charcoal (1 g·L~(-1)).Oxidative browning rates changed from 27.5% (CK) into 2.5%,15%,20% and 20%,respectively.Inducing rate of calli and adventitious buds on WPM medium supplemented BA (6-Bbenzyl aminopurine) and Kinetin(KT)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out KT in the medium.A large number of calluses and more adventitious bud of Explants on WPM medium containing 1 mg·L~(-1) BA,0.5 mg·L~(-1) KT,0.2 mg·L~(-1),0.2 mg·L~(-1) IBA and 5 mg·L~(-1) ascorbic acid could induce not only a large number of callu (inducing rate:92%) but also more adventitious buds.The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1 mg·L~(-1) indole-3-acetic acid (IAA) favored the forming of clumping shoots.Plantlets rooted well on 1/2 MS medium containing 0.2 mg·L~(-1) naphthalene acetic acid (NAA), 0.3 mg·L~(-1) indole butyric acid (IBA), and 5 g·L~(-1) active charcoal.The rooting ratio was 75%.
[本文引用: 1]
[12] 唐丽, 钟秋平 (2011). 景观树种红翅槭组织培养中的不定芽诱导. 湖北农业科学 50, 606-609.
DOI:10.3969/j.issn.0439-8114.2011.03.054URL建立红翅槭不定芽诱导培养体系,为红翅槭快速繁殖提供理论基础。在红翅槭愈伤组织诱导培养的基础上,进行不定芽的诱导培养。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基本培养基、激素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MS培养基有利于红翅槭不定芽的诱导,诱导率高达62.36%,且每个愈伤组织形成芽数较多,不同激素水平对红翅槭不定芽诱导影响不同,各激素对红翅槭不定芽诱导的影响大小依次为IAA﹥6-BA﹥KT;通过对不定芽生长情况的观察和正交试验结果可知,红翅槭不定芽诱导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最佳组合为A2B1C1,即MS+IAA 0.2 mg/L+KT 0.1 mg/L+6-BA 1.5 mg/L。建立了红翅槭不定芽诱导率与激素之间的关系模型。
[本文引用: 1]
[13] 王景祥, 何业祺, 章绍尧 (1993). 浙江植物志, 第5卷.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p. 31.

[本文引用: 1]
[14] 王刘圣丹, 邱丝丝, 夏国华, 李根有 (2010). 堇叶紫金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植物生理学通讯 46, 615-616.
URL正1植物名称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T.Suzuki)W.Z.FangK.Yao](方文哲和姚淦1979),又名裹堇紫金牛(Huang1998)、锦花紫金牛(Chen和Pipoly1996)。2材
[本文引用: 2]
[15] 王清, 王蒂, 戴朝曦, 王玉萍 (1997). 奈乙酸、2,4-D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32, 304-307.
URL以3种不同基因型的马铃薯试管苗茎段做材料,用奈乙酸(NAA)和2,4D的不同浓度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并观察染色体的变异情况,试验表明:在同一浓度下2,4D诱导愈伤组织的能力优于NAA;且在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2,4D导致导致细胞染色体加倍的能力也明显强于NAA;随2,4D和NAA浓度的增高,细胞染色体的加倍率明显提高,且细胞染色体的混倍现象也逐渐增高。不同的激素及不同激素浓度对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和细胞加倍率不同;随生长素浓度的增高,染色体的加倍率明显提高且细胞染色体的混倍现象也逐渐增高。
[本文引用: 1]
[16] 邢瑞丹, 刘庆忠, 陈新, 李亚东 (2009). 两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山东农业科学 (5), 8-11.
DOI:10.3969/j.issn.1001-4942.2009.05.003URL以Sunrise和Geo两个蓝莓品种试管苗叶片为外植体材料,以改良的WPM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暗培养时间、叶片放置方式和不同浓度激素组合(ZT、IBA、TDZ)对2个蓝莓品种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的暗培养时间为14d,近轴面放置效果最好,不同基因型不定芽再生能力不同,Sunrise品种在WPM+4.0mg/L ZT+0.3mg/L IBA+1.0mg/L TDZ+20g/L蔗糖+6g/L琼脂培养基中生长最好,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频率达100%,再生不定芽数可达4.5个以上;Geo品种最适宜培养基为WPM+4.0mg/LZT+0.3mg/LIBA+20g/L蔗糖+6g/L琼脂,叶片不定芽再生频率达到100%。
[本文引用: 1]
[17] 闫晓慧, 谈锋, 王瑞波, 胡世俊 (2013). 濒危植物皱花细辛的组织培养. 广东农业科学 40(7), 149-151.
DOI:10.3969/j.issn.1004-874X.2013.07.044URL以皱花细辛的根状茎、叶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根状茎是最理想的外植体。通过不同的激素配比筛选发现,外植体在MS+6-BA2.0 mg/L+NAA0.5 mg/L的培养基中有利于诱导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80%以上;培养基MS+6-BA1.0 mg/L+NAA0.1 mg/L最有利于芽的分化;组培苗最理想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0.5 mg/L,生根率可达90%以上。
[本文引用: 1]
[18] 张群 (2012). 濒危植物沼泽小叶桦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上海地区的中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30, 50-54, 60.
DOI:10.3969/J.ISSN.1671-9964.2012.01.009URL为快速获得大量沼泽小叶桦苗,通过对茎尖进行丛生芽诱导、生根、 移栽,成功获得了沼泽小叶桦组培苗.研究了沼泽小叶桦外植体不同灭菌方法、培养基等因素对沼泽小叶桦组培的影响.结果表明,10%次氯酸钠作为外植体消毒 剂优于0.1%升汞,适宜的丛生芽诱导增殖培养基为MS+0.6 mg/L 6-BA+3%蔗糖+O.7%琼脂,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3%蔗糖+0.7%琼脂.无菌苗移栽在蛭石∶珍珠岩∶草炭=3∶3∶4的介质中,成活率达 100%,生长良好.
[本文引用: 1]
[19] 张若蕙 (1994). 浙江珍稀濒危植物.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pp. 315-318.

[本文引用: 1]
[20] 赵红艳, 江丽丽, 马淼 (2012). 濒危药用植物天山雪莲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种子 31(4), 1-3.
DOI:10.3969/j.issn.1001-4705.2012.04.001URL以濒危药用植物天山雪莲叶片为研究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研 究,旨在建立天山雪莲的高效植株再生体系,为其种群复壮、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参考.研究结果表明:适合天山雪莲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 MS +2,4-D(0.5 mg/L) +6-BA(1.5 mg/L),诱导出愈率为97%;适合愈伤组织丛生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05 mg/L) +6-BA(0.4 mg/L)+水解乳蛋白(500 mg/L),分化率为66%,增殖倍数为5.1;适合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 NAA(0.3 mg/L),在此条件下,根发育良好,生根率为76.9%,植株健壮;组培苗炼苗后移栽,成活率可达89%.
[本文引用: 1]
[21] 朱志国 (2007). 金叶日本冬青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35, 2569-2570.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07.09.025URL以金叶日本冬青新梢茎段为外植 体,探讨不同部位新梢、不同激素组合、糖源以及培养基pH值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相同处理,取中上部新梢茎段作外植体较好,其消 毒成活率、愈伤萌动率、分化成苗率均较高;MS+KT 1.0 mg/L+NAA 0.2mg/L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分化最佳;蔗糖浓度为30 g/L时效果最好,愈伤诱导率为100%;培养基pH值以6.0较适宜。
[本文引用: 1]
[22]
Chen J, Pipoly JJ III (1996). Myrsinaceae R. Brown. In: Wu ZY, Raven PH, eds. Flora of China, Vol.15.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Missouri Botany Garden Press. pp.10-29.
[本文引用: 1]
[23]
Huang TC (1998). Flora of Taiwan, 2nd edn. Taipei: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pp. 46.
[本文引用: 1]

TDZ研究进展(综述)
1
2003

... 本研究前期分别采用6-BA、KT和ZT进行预实验, 诱导不定芽分化, 但效果均不理想, 基本无法诱导出不定芽.而改用TDZ后, 各处理均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证明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与前人对TDZ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陈肖英等, 2003; 李艳菊等, 2005; 孟庆敏, 2006; 崔广荣等, 2008; 邢瑞丹等, 2009).但不同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在分化程度上有根本性差异.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 不定芽虽大量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而以改良培养基MS1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很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硝酸钾含量的变化.培养基中的氮元素主要来自硝酸钾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2种不同形态氮元素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 而MS1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MS2中硝酸钾的含量进一步降低, 但以它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也较低.由此推测, 在堇叶紫金牛不定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硝态氮/铵态氮是决定性因子.当该比值适宜时, 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且分化程度很高; 当偏离这个值时, 虽然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 但分化程度很低, 成苗效果差.本研究初步推测, 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频率(数量)的决定性因子, 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是不定芽分化程度的决定性因子. ...

蓝莓离体叶片胚状体高效发生及其组织学观察
1
2008

... 本研究前期分别采用6-BA、KT和ZT进行预实验, 诱导不定芽分化, 但效果均不理想, 基本无法诱导出不定芽.而改用TDZ后, 各处理均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证明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与前人对TDZ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陈肖英等, 2003; 李艳菊等, 2005; 孟庆敏, 2006; 崔广荣等, 2008; 邢瑞丹等, 2009).但不同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在分化程度上有根本性差异.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 不定芽虽大量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而以改良培养基MS1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很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硝酸钾含量的变化.培养基中的氮元素主要来自硝酸钾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2种不同形态氮元素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 而MS1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MS2中硝酸钾的含量进一步降低, 但以它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也较低.由此推测, 在堇叶紫金牛不定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硝态氮/铵态氮是决定性因子.当该比值适宜时, 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且分化程度很高; 当偏离这个值时, 虽然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 但分化程度很低, 成苗效果差.本研究初步推测, 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频率(数量)的决定性因子, 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是不定芽分化程度的决定性因子. ...

紫金牛属研究资料
1
1979

... 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 (方文哲和姚淦, 1979), 又名锦花紫金牛(Chen and Pipoly, 1996), 在台湾又被称为裹堇紫金牛(Huang, 1998).该种隶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为常绿小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张若蕙, 1994).堇叶紫金牛自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仅在浙江少数地区和台湾有零星分布(王景祥等, 1993), 已被列为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种植物生长极为缓慢, 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喜荫庇环境, 要求土壤肥沃, 富含腐殖质.堇叶紫金牛叶基生, 呈莲座状; 叶片卵状狭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钝圆或微心形, 边缘呈不规则波状浅圆齿, 齿缝间具不明显边缘腺点, 叶正面微红色, 背面淡紫色, 叶片及脉上被微柔毛.其伞形花序单生, 花冠白色, 果球形, 成熟时红色, 果期5-6个月, 观赏价值高, 可作为园艺小盆栽或者林下地被产品, 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

虎舌红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研究
1
2003

... IBA在植物分化不定根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能够诱导植物产生根原基.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在堇叶紫金牛组培苗的生根过程中, 基本培养基类型是影响生根率的决定性因子, 即控制生根数量; 而IBA的浓度是影响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的决定性因子, 即控制生根质量.这一结论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有所不同(康美玲, 2003).组培苗瓶内生根实际上是无菌苗植株再生的最后一个阶段, 生根结束后, 无菌苗就成为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这个阶段极为重要, 它将直接影响炼苗移栽后植株的品质和成活率, 而生根率、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是评判生根培养是否成功的关键因子.在大规模生产过程中, 生根率是反映整体生根情况的一个统计学概念, 而具体到某一株生根苗, 其炼苗移栽后能否成活及生长状况如何则取决于根系数量和长度.通常情况下, 植物根系数量越多, 根部吸收面积越大, 营养供给越充分, 尤其是刚从培养室进入坑道内炼苗的组培小苗来说, 其分化新根系的时间越短, 长势越旺盛, 越易成活.而根系的长度则以适中为宜(2-3 cm最适), 这样既便于移栽过程中的根系保护, 防止根系折断, 又能有效节省炼苗空间, 使根系均匀地分布于炼苗基质当中.因此, 在堇叶紫金牛组培苗生根过程中, 既要选择合适的基本培养基, 又要合理地使用IBA, 这样才能高效地进行生产, 保质保量. ...

濒危植物白桂木组培育苗技术研究
1
2011

...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采挖破坏, 堇叶紫金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 如仅依靠稀少的野生资源通过种播、扦插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育, 较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组培快繁的方式,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批量获得堇叶紫金牛组培成品苗, 这为该品种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国内有关利用组培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仅有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 reus) (黎国运等, 2011)、沼泽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 (张群, 2012)、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赵红艳等, 2012)和皱花细辛(Asarum crispulatum) (闫晓慧等, 2013)等少数物种.迄今为止, 有关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极少, 仅有零星报道(王刘圣丹等, 2010), 且仅限于技术研究, 并未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以少量堇叶紫金牛野生亲本容器苗为原始实验材料, 经过一系列培养, 最终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并实现了种苗的大量 繁殖. ...

元宝枫组织培养研究
1
2005

... 本研究前期分别采用6-BA、KT和ZT进行预实验, 诱导不定芽分化, 但效果均不理想, 基本无法诱导出不定芽.而改用TDZ后, 各处理均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证明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与前人对TDZ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陈肖英等, 2003; 李艳菊等, 2005; 孟庆敏, 2006; 崔广荣等, 2008; 邢瑞丹等, 2009).但不同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在分化程度上有根本性差异.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 不定芽虽大量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而以改良培养基MS1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很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硝酸钾含量的变化.培养基中的氮元素主要来自硝酸钾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2种不同形态氮元素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 而MS1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MS2中硝酸钾的含量进一步降低, 但以它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也较低.由此推测, 在堇叶紫金牛不定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硝态氮/铵态氮是决定性因子.当该比值适宜时, 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且分化程度很高; 当偏离这个值时, 虽然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 但分化程度很低, 成苗效果差.本研究初步推测, 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频率(数量)的决定性因子, 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是不定芽分化程度的决定性因子. ...

多肉植物劳尔的组织培养
1
2016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粗壮女贞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1
2001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地皮消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1
2016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复叶槭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1
2006

... 本研究前期分别采用6-BA、KT和ZT进行预实验, 诱导不定芽分化, 但效果均不理想, 基本无法诱导出不定芽.而改用TDZ后, 各处理均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证明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与前人对TDZ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陈肖英等, 2003; 李艳菊等, 2005; 孟庆敏, 2006; 崔广荣等, 2008; 邢瑞丹等, 2009).但不同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在分化程度上有根本性差异.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 不定芽虽大量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而以改良培养基MS1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很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硝酸钾含量的变化.培养基中的氮元素主要来自硝酸钾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2种不同形态氮元素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 而MS1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MS2中硝酸钾的含量进一步降低, 但以它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也较低.由此推测, 在堇叶紫金牛不定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硝态氮/铵态氮是决定性因子.当该比值适宜时, 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且分化程度很高; 当偏离这个值时, 虽然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 但分化程度很低, 成苗效果差.本研究初步推测, 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频率(数量)的决定性因子, 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是不定芽分化程度的决定性因子. ...

美国枫香茎段组织培养与植株再生
1
2005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景观树种红翅槭组织培养中的不定芽诱导
1
2011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1
1993

... 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 (方文哲和姚淦, 1979), 又名锦花紫金牛(Chen and Pipoly, 1996), 在台湾又被称为裹堇紫金牛(Huang, 1998).该种隶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为常绿小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张若蕙, 1994).堇叶紫金牛自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仅在浙江少数地区和台湾有零星分布(王景祥等, 1993), 已被列为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种植物生长极为缓慢, 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喜荫庇环境, 要求土壤肥沃, 富含腐殖质.堇叶紫金牛叶基生, 呈莲座状; 叶片卵状狭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钝圆或微心形, 边缘呈不规则波状浅圆齿, 齿缝间具不明显边缘腺点, 叶正面微红色, 背面淡紫色, 叶片及脉上被微柔毛.其伞形花序单生, 花冠白色, 果球形, 成熟时红色, 果期5-6个月, 观赏价值高, 可作为园艺小盆栽或者林下地被产品, 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

堇叶紫金牛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2
2010

...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采挖破坏, 堇叶紫金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 如仅依靠稀少的野生资源通过种播、扦插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育, 较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组培快繁的方式,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批量获得堇叶紫金牛组培成品苗, 这为该品种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国内有关利用组培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仅有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 reus) (黎国运等, 2011)、沼泽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 (张群, 2012)、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赵红艳等, 2012)和皱花细辛(Asarum crispulatum) (闫晓慧等, 2013)等少数物种.迄今为止, 有关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极少, 仅有零星报道(王刘圣丹等, 2010), 且仅限于技术研究, 并未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以少量堇叶紫金牛野生亲本容器苗为原始实验材料, 经过一系列培养, 最终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并实现了种苗的大量 繁殖. ...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奈乙酸、2,4-D对马铃薯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的影响
1
1997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两个蓝莓品种离体叶片不定芽再生体系的建立
1
2009

... 本研究前期分别采用6-BA、KT和ZT进行预实验, 诱导不定芽分化, 但效果均不理想, 基本无法诱导出不定芽.而改用TDZ后, 各处理均产生大量的不定芽, 证明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这与前人对TDZ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陈肖英等, 2003; 李艳菊等, 2005; 孟庆敏, 2006; 崔广荣等, 2008; 邢瑞丹等, 2009).但不同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在分化程度上有根本性差异.以MS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 不定芽虽大量分化但分化程度较低; 而以改良培养基MS1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很高, 其原因可能在于硝酸钾含量的变化.培养基中的氮元素主要来自硝酸钾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 2种不同形态氮元素的比例保持一定的平衡, 而MS1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种平衡.MS2中硝酸钾的含量进一步降低, 但以它作为基本培养基的处理诱导得到的不定芽分化程度也较低.由此推测, 在堇叶紫金牛不定芽诱导增殖的过程中, 硝态氮/铵态氮是决定性因子.当该比值适宜时, 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且分化程度很高; 当偏离这个值时, 虽然不定芽能够大量分化, 但分化程度很低, 成苗效果差.本研究初步推测, TDZ是堇叶紫金牛不定芽分化频率(数量)的决定性因子, 而硝态氮/铵态氮比值是不定芽分化程度的决定性因子. ...

濒危植物皱花细辛的组织培养
1
2013

...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采挖破坏, 堇叶紫金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 如仅依靠稀少的野生资源通过种播、扦插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育, 较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组培快繁的方式,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批量获得堇叶紫金牛组培成品苗, 这为该品种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国内有关利用组培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仅有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 reus) (黎国运等, 2011)、沼泽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 (张群, 2012)、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赵红艳等, 2012)和皱花细辛(Asarum crispulatum) (闫晓慧等, 2013)等少数物种.迄今为止, 有关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极少, 仅有零星报道(王刘圣丹等, 2010), 且仅限于技术研究, 并未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以少量堇叶紫金牛野生亲本容器苗为原始实验材料, 经过一系列培养, 最终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并实现了种苗的大量 繁殖. ...

濒危植物沼泽小叶桦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上海地区的中试
1
2012

...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采挖破坏, 堇叶紫金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 如仅依靠稀少的野生资源通过种播、扦插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育, 较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组培快繁的方式,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批量获得堇叶紫金牛组培成品苗, 这为该品种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国内有关利用组培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仅有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 reus) (黎国运等, 2011)、沼泽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 (张群, 2012)、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赵红艳等, 2012)和皱花细辛(Asarum crispulatum) (闫晓慧等, 2013)等少数物种.迄今为止, 有关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极少, 仅有零星报道(王刘圣丹等, 2010), 且仅限于技术研究, 并未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以少量堇叶紫金牛野生亲本容器苗为原始实验材料, 经过一系列培养, 最终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并实现了种苗的大量 繁殖. ...

1
1994

... 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 (方文哲和姚淦, 1979), 又名锦花紫金牛(Chen and Pipoly, 1996), 在台湾又被称为裹堇紫金牛(Huang, 1998).该种隶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为常绿小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张若蕙, 1994).堇叶紫金牛自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仅在浙江少数地区和台湾有零星分布(王景祥等, 1993), 已被列为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种植物生长极为缓慢, 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喜荫庇环境, 要求土壤肥沃, 富含腐殖质.堇叶紫金牛叶基生, 呈莲座状; 叶片卵状狭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钝圆或微心形, 边缘呈不规则波状浅圆齿, 齿缝间具不明显边缘腺点, 叶正面微红色, 背面淡紫色, 叶片及脉上被微柔毛.其伞形花序单生, 花冠白色, 果球形, 成熟时红色, 果期5-6个月, 观赏价值高, 可作为园艺小盆栽或者林下地被产品, 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

濒危药用植物天山雪莲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1
2012

...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为采挖破坏, 堇叶紫金牛野生资源已濒临灭绝, 如仅依靠稀少的野生资源通过种播、扦插或分株的方式进行繁育, 较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种苗产业化.通过组培快繁的方式, 建立完善的技术体系, 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批量获得堇叶紫金牛组培成品苗, 这为该品种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同时也可有效保护这一珍稀濒危物种资源.国内有关利用组培技术对珍稀濒危植物进行快速繁殖的研究报道较少, 仅有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 reus) (黎国运等, 2011)、沼泽小叶桦(Betula microphylla) (张群, 2012)、天山雪莲(Saussurea involucrata) (赵红艳等, 2012)和皱花细辛(Asarum crispulatum) (闫晓慧等, 2013)等少数物种.迄今为止, 有关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极少, 仅有零星报道(王刘圣丹等, 2010), 且仅限于技术研究, 并未实现种苗规模化生产.本研究以少量堇叶紫金牛野生亲本容器苗为原始实验材料, 经过一系列培养, 最终建立了高效的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并实现了种苗的大量 繁殖. ...

金叶日本冬青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研究
1
2007

... 植物组织培养再生植株一般有以下4种方式: (1)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不定芽而形成再生植株; (2) 由愈伤组织诱导产生胚状体而形成再生植株; (3) 诱导顶芽或侧芽萌发, 然后诱导芽增殖, 继而形成再生植株; (4) 诱导茎尖产生原球茎而形成再生植株.本研究所建立的堇叶紫金牛组培快繁技术体系实际上采用的是第3种方式.但对木本植物甚至部分草本植物而言, 通过顶芽或侧芽而不经过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直接诱导产生不定芽极难实现, 大多数情况下是利用萌发的顶芽或侧芽诱导愈伤组织分化, 继而得到不定芽, 从而实现扩繁(罗睿, 2001; 苏梦云, 2005; 朱志国, 2007; 唐丽和钟秋平, 2011; 刘芳等, 2016; 吕美萍等, 2016).本方法的优点在于无需先诱导愈伤组织或通过二步法诱导腋芽增殖(王刘圣丹等, 2010), 而是由启动培养得到的顶芽或侧芽直接分化大量不定芽, 这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组培快繁的周期.更为关键的是, 有研究表明, 在诱导愈伤组织的过程中, 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可能导致愈伤组织细胞染色体倍性发生变化(二倍体和三倍体) (王清等, 1997), 由愈伤组织分化出的不定芽, 其细胞染色体也不能保证完全是二倍体, 这就很难确保由不定芽分化的再生组培苗后代能够完全保持亲本材料的优良性状, 即无法保证组培苗后代的品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在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 通过芽繁芽的方式获得组培再生植株的途径是最可靠、高效的, 且最有利于种苗产业化推广. ...

1
1996

... 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 (方文哲和姚淦, 1979), 又名锦花紫金牛(Chen and Pipoly, 1996), 在台湾又被称为裹堇紫金牛(Huang, 1998).该种隶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为常绿小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张若蕙, 1994).堇叶紫金牛自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仅在浙江少数地区和台湾有零星分布(王景祥等, 1993), 已被列为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种植物生长极为缓慢, 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喜荫庇环境, 要求土壤肥沃, 富含腐殖质.堇叶紫金牛叶基生, 呈莲座状; 叶片卵状狭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钝圆或微心形, 边缘呈不规则波状浅圆齿, 齿缝间具不明显边缘腺点, 叶正面微红色, 背面淡紫色, 叶片及脉上被微柔毛.其伞形花序单生, 花冠白色, 果球形, 成熟时红色, 果期5-6个月, 观赏价值高, 可作为园艺小盆栽或者林下地被产品, 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

1
1998

... 堇叶紫金牛(Ardisia violacea) (方文哲和姚淦, 1979), 又名锦花紫金牛(Chen and Pipoly, 1996), 在台湾又被称为裹堇紫金牛(Huang, 1998).该种隶属紫金牛科紫金牛属, 为常绿小灌木, 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张若蕙, 1994).堇叶紫金牛自然分布范围极其狭窄, 仅在浙江少数地区和台湾有零星分布(王景祥等, 1993), 已被列为浙江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该种植物生长极为缓慢, 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喜荫庇环境, 要求土壤肥沃, 富含腐殖质.堇叶紫金牛叶基生, 呈莲座状; 叶片卵状狭椭圆形或狭长卵形, 先端渐尖, 基部钝圆或微心形, 边缘呈不规则波状浅圆齿, 齿缝间具不明显边缘腺点, 叶正面微红色, 背面淡紫色, 叶片及脉上被微柔毛.其伞形花序单生, 花冠白色, 果球形, 成熟时红色, 果期5-6个月, 观赏价值高, 可作为园艺小盆栽或者林下地被产品, 且极具市场开发前景. ...



相关话题/培养 组织 植物 技术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