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北区域环境梯度上阔叶林构建模式及分布成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2-01-01

许金石1, 柴永福1, 刘晓1, 岳明,1,*, 郭垚鑫1, 康慕谊2,3, 刘全儒4, 郑成洋5, 吉成均5, 闫明6, 张峰7, 高贤明8, 王仁卿9, 石福臣10, 张钦弟6, 王茂1,11 1西北大学西部资源生物与现代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9
2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4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北京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1
6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
7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太原 030006
8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93
9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济南 250100
10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天津 300071
11新疆农业大学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乌鲁木齐 830091

Community assembly, diversity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s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Jin-Shi XU1, Yong-Fu CHAI1, Xiao LIU1, Ming YUE,1,*, Yao-Xin GUO1, Mu-Yi KANG2,3, Quan-Ru LIU4, Cheng-Yang ZHENG5, Cheng-Jun JI5, Ming YAN6, Feng ZHANG7, Xian-Ming GAO8, Ren-Qing WANG9, Fu-Chen SHI10, Qin-Di ZHANG6, Mao WANG1,11 1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Western China,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710069, China
2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 Technology, Facul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4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5Institute of Ecology,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6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Shanxi 041000, China
7Institute of Loess Plateau,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China
8State Key Laboratory of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stitute of Botan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93, China
9School of Life Science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10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 China
11College of Grass Indu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ürümqi 830091, China

通讯作者: yueming@nwu.edu.cn

编委: 唐志尧
责任编辑: 李敏, 赵航(实习)
收稿日期:2018-07-30接受日期:2018-11-17网络出版日期:2019-09-20
基金资助: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1030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437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00348)


Corresponding authors: yueming@nwu.edu.cn
Received:2018-07-30Accepted:2018-11-17Online:2019-09-20
Fund supported: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Basic Work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11FY110300)
the China Postdoctoral Science Foundation(2018M643715)
and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1700348)


摘要
森林群落的构建即多样性维持机制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 当前群落构建和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多在间接梯度上进行, 而在水、热等影响物种在区域内定植的关键且直接的环境梯度上研究群落构建和多样性模式则鲜有报道。结合环境因子, 基于物种组成和谱系方法探讨不同群落的分布成因, 有助于解释群落构建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该研究基于华北森林群落调查数据和环境数据, 涉及7个省市区的29个以壳斗科、桦木科为优势种的群落, 探讨了直接环境梯度上的群落构建和多样性模式, 同时用典范对应分析研究了不同群落分布的环境解释。结果发现, 相似的群落具有相似的生境偏好, 相似的生境条件会形成物种组成相同或相似的群落。环境热量主导了本区域的谱系关系, 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地区, 群落构建主要表现为生境过滤的模式。此外, 随着年降水量的增加, 生境过滤作用逐渐增加。在温度梯度上, 谱系多样性表现为钟形模式, 而降水量的增加能导致谱系多样性的增加。
关键词: 群落构建;谱系多样性;水热条件;物种组成

Abstract
Aims To understand the key processes driving the community assembly and diversity patterns in North China.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87 plots from 29 sites. We applied phylogenetic approach, combined with community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to assess the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We then performed a variance partition to explore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each environmental factor that influencing the patterns of community assembly and diversity process and a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to analyze reason of community distributions.
Important findings Similar communities showed similar habitat preferences, demonstrating that environments may shap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communities. The phylogenetic diversity showed a uni-modal pattern with the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but increased with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partly because of the strong disturbance in high-MAT regions. Temperature dominated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broad- 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Environmental filtering dominate the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in the areas with relatively low MAT. In addition,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filtering increased with MAP.
Keywords:community assembly;phylogenetic diversity;hydrothermal condition;species composition


PDF (132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引用本文
许金石, 柴永福, 刘晓, 岳明, 郭垚鑫, 康慕谊, 刘全儒, 郑成洋, 吉成均, 闫明, 张峰, 高贤明, 王仁卿, 石福臣, 张钦弟, 王茂. 华北区域环境梯度上阔叶林构建模式及分布成因. 植物生态学报, 2019, 43(9): 732-741. DOI: 10.17521/cjpe.2018.0183
XU Jin-Shi, CHAI Yong-Fu, LIU Xiao, YUE Ming, GUO Yao-Xin, KANG Mu-Yi, LIU Quan-Ru, ZHENG Cheng-Yang, JI Cheng-Jun, YAN Ming, ZHANG Feng, GAO Xian-Ming, WANG Ren-Qing, SHI Fu-Chen, ZHANG Qin-Di, WANG Mao. Community assembly, diversity patterns and distributions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19, 43(9): 732-741. DOI: 10.17521/cjpe.2018.0183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在较大的空间尺度上基于水热梯度进行物种组成、构建机制的研究, 有助于分析区域尺度内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规律, 理解本区域内水热条件与森林类型间的耦合关系。本研究基于华北群落调查数据及环境数据构建本区域的生境梯度, 拟通过分析群落内物种组成及系统发育结构等手段, 分析华北区域环境梯度上温带典型落叶阔叶林在水热梯度上物种组成、谱系多样性和谱系结构的变化规律, 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相似的环境条件是否会发育相似的森林群落?2)在本区域内水/热是否驱动物种组成或群落构建模式变化?如何变化?通过研究及解释这些问题, 可为相似生态区域内植被恢复、森林保护和林业生产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地点

本研究的研究地点全部位于广义华北区域, 涉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天津、山东、宁夏等7个省市自治区。研究区域内有太行山脉、秦岭山脉、燕山山脉及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理单元, 地形复杂多样, 海拔范围350-2 500 m。受调查地点海拔和经纬度的影响, 研究区域内样方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变化很大, 具体样方及环境信息见表1。从以下研究地点中, 选择了优势种属于壳斗科和桦木科的森林群落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 这些森林群落的优势种有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栓皮栎(Q. variabilis)、麻栎(Q. acutissima)、锐齿槲栎(Q. aliena var. acuteserrata)、蒙栎(Q. mongol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红桦(B. albosinensis)、糙皮桦(B. utilis)、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千金榆(C. cordata)等。

Table 1
表1
表1华北区域阔叶林样地信息
Table 1Information of study sites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样地
Site
群落类型
Community type
地点
Site
平均海拔
Mean elevation (m)
年平均气温
MAT (℃)
年降水量
MAP (mm)
JLQ蒙栎林 Quercus mongolica forest河北隆化 Longhua, Hebei1 0855.5466
JWA红桦林 Betula albosinensis forest河北涿鹿 Zhuolu, Hebei2 302-0.8624
JFL辽东栎林 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河北阜平 Fuping, Hebei1 5504.4513
JFE鹅耳枥林 Carpinus turczaninowii forest河北阜平 Fuping, Hebei1 5174.4513
JLB白桦林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河北涞源 Laiyuan, Hebei1 8197.1491
JSC糙皮桦林 Betula utilis forest河北灵寿 Lingshou, Hebei1 6934.1527
YW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河南卫辉 Weihui, Henan37113.8593
NGB白桦林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宁夏固原 Guyuan, Ningxia2 3704.2591
QFL辽东栎林 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陕西富县 Fu Xian, Shaanxi1 1669.4527
LTM麻栎林 Quercus acutissima forest山东泰安 Tai’an, Shandong51610.1833
LP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山东平邑 Pingyi, Shandong55712.3805
SZL辽东栎林 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山西左权 Zuoquan, Shanxi1 8965.0636
SCL辽东栎林 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山西陵川 Lingchuan, Shanxi1 0939.0703
SQA红桦林 Betula albosinensis forest山西沁水 Qinshui, Shanxi2 1705.4731
SLE鹅耳枥林 Carpinus turczaninowii forest山西临县 Lin Xian, Shanxi1 0388.3595
SL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山西临县 Lin Xian, Shanxi1 0778.3595
SQE鹅耳枥林 Carpinus turczaninowii forest山西沁水 Qinshui, Shanxi1 3449.2635
SQB白桦林 Betula platyphylla forest山西沁水 Qinshui, Shanxi1 6387.7673
SY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山西垣曲 Yuanqu, Shanxi87211.1584
SSJ千金榆林 Carpinus cordata forest山西灵石 Lingshi, Shanxi1 2886.7578
SJL辽东栎林 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山西交城 Jiaocheng, Shanxi1 7314.9518
SQL辽东栎林 Quercus wutaishanica forest山西沁水 Qinshui, Shanxi1 1409.8623
YS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河南嵩县 Song Xian, Henan1 0999.4778
YTR锐齿槲栎林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forest河南桐柏 Tongbai, Henan81712.91 011
YX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河南信阳 Xinyang, Henan15515.41 077
YG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河南舞钢 Wugang, Henan13214.8784
YYM麻栎林 Quercus acutissima forest河南驻马店 Zhumadian, Henan12414.8840
YNR锐齿槲栎林 Quercus aliena var. acuteserrata forest河南内乡 Neixiang, Henan1 3698.9917
TJS栓皮栎林 Quercus variabilis forest天津蓟县 Ji Xian, Tianjin19310.1590
MAT,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P,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2 野外调查方法

2011-2015年, 在29个样地展开群落调查, 每个样地按优势种群落布置3个30 m × 20 m的森林样方, 共计布置87个样方。记录样方内胸径(DBH) ≥ 3 cm的木本植物的种名、多度、盖度、胸径、高度。此外, 记录每个样方的经纬度、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地理因子。共调查物种234个, 详见附录I。

1.3 环境数据

除野外调查记录的地理因子数据外, 根据样方经纬度, 在WorldClim数据库(http://www.worldclim. org/)中提取了5 km × 5 km网格化地图的其他环境因子, 包含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极差、等温性、气温季节变化率、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年气温变化值、最湿季平均气温、最干季平均气温、最暖季平均气温、最冷季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季节变化量、最湿季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等19个水热因子。以上数据通过R 3.1.1软件的“raster”程序包获得。

1.4 数据分析

为探讨物种组成相同(或相似)群落是否具有生境选择的一致性偏好, 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环境因子进行进一步降维, 并对环境-物种关系进行解析。CCA及制图在Canoco 4.5软件中进行。

为分析样方的谱系结构和谱系多样性, 需要构建谱系树。将附录I中的物种作为骨架, 基于APGIII系统, 使用在线工具Phylomatic构建研究区域的超级谱系树(Webb & Donohue, 2005)。在Phylocom 3.0软件中, 将所构建的超级谱系树用BLADJ方法拟合物种的进化枝长(Wikström et al., 2001)。带有进化枝长的超级谱系树即为构建零模型所用的本底数据。在Phylocom 3.0软件中运用COMSTRUCT模块计算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RI)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代表谱系结构, 计算运行999次。NRINTI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NRI_{s}=-1 \times \frac{MPD_{s}-MPD_{mds}}{SD(MPD_{mds})}$
$NTI_{s}=-1 \times \frac{MNTD_{s}-MNTD_{mds}}{SD(MPD_{mds})}$
式中, MPDMNTD为样方物种平均谱系距离和平均最近相邻谱系距离(Kraft et al., 2007), 下角标S代表实际观察值, mds代表软件的随机模拟值, SD为其标准偏差。NRI/NTI > 0, 谱系聚集; NRI/NTI < 0, 谱系发散; NRI/NTI = 0, 谱系随机(Kraft et al., 2007)。

谱系多样性用Faith’s PD (Faith, 1992)描述。Faith’s PD用Phylocom 3.0中的PD模块计算。Faith’s PD计算的是群落内所有物种的进化枝总长。

为探究环境尤其是水热梯度是否影响群落谱系结构、谱系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用方差分解法计算环境因子对群落MPD变化的解释程度。为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在进行方差分解前, 用SPSS 19.0软件对参与分析的环境因子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 最终选取了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月平均气温极差、降水季节变化量、坡度和坡向作为参与分析的环境因子。根据方差分解的结果, 即可得出影响研究区域内样方谱系关系的主要环境因子, 并将主要环境因子与群落的谱系结构、谱系多样性指标做了拟合。在拟合过程中, 我们也区分了不同森林类型(表1), 拟探讨不同森林类型的群落谱系变化。但由于桦木科为主的森林群落样本数较少, 其涉及的梯度区间也有限, 在分析过程中与壳斗科为主的群落相比并未表现出明显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结果中未予显示。方差分解在R 3.1.1软件下基于“hier.part”程序包完成, 拟合与ANOVA分析在Origin 8.0软件中完成。

2 结果

2.1 群落类型与环境的关系

CCA 1轴能解释环境和物种总变化的27.3%, CCA 2轴能解释环境和物种总变化的20.5%, CCA前两轴能解释环境和物种总变化的47.8%。CCA的1轴与2轴均与年降水量(MAP)、月平均气温极差(MMTD)、平均气温(MAT)及降水季节变化量(SVP)有关, 但坡度(Slope)只与CCA 2轴有关(附录II)。因此, CCA的1轴和2轴可以看作综合的环境变量。在进行群落分析时, 我们选择了样方数较多的辽东栎、栓皮栎群落作为壳斗科物种为优势种森林的代表群落; 选择了白桦和鹅耳枥群落作为桦木科物种为优势种森林的代表群落。群落的CCA结果见图1。对于壳斗科物种为优势种的群落, 辽东栎林基本落在CCA 1轴的负半轴上, 栓皮栎林基本落在CCA 1轴的正半轴上。壳斗科物种为优势种的群落在4个象限均有分布。对于桦木科物种为优势种的群落, 白桦与鹅耳枥林均基本落在CCA 1轴的负半轴上, 且其在几个象限中的分布比栎林局限。其他的桦木科物种为优势种的群落全部分布在第二象限(图1)。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华北地区阔叶林样方物种组成变化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

Fig. 1Result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of species composition among plots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2.2 影响区域内样方内谱系关系的主要环境因子

基于方差分解结果(表2), MAT能够解释MPD变化的48.04%, 是影响区域内样方内谱系关系的最主要环境因子。MMTD能够解释MPD变化的16.43%。此外, 坡向和MAP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样方内物种的谱系关系。由于MMTDMAP相关性较强(Pearson系数= 0.801, p < 0.01), 因此, 接下来的分析中, 重点讨论MATMAP梯度, 即水热梯度。

Table 2
表2
表2华北地区阔叶林环境因子对样方平均谱系距离(MPD)的方差分解结果
Table 2Result of variance decomposition of environment factors to mean phylogenetic distance (MPD)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环境因子 Factor解释程度 Explanation (%)
坡度 Slope3.200 3
坡向 Aspect15.643 7
年平均气温 MAT48.043 8
月平均气温极差 MMTD16.433 6
年降水量 MAP15.065 3
降水季节变化量 SVP1.613 2
MAP,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T,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MTD, mean month temperature difference; SVP, season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3 水热梯度上群落谱系结构模式

通过回归分析, 明确了在MATMAP梯度上NRINTI的变化。结果见图2图3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华北地区阔叶林谱系结构与年平均气温的关系。NRI,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 NTI, 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0值上的点状线为0预期的谱系结构。

Fig. 2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NRI, net relatedness index; NTI, nearest taxon index. The dotted line on 0 represented null expectation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华北地区阔叶林谱系结构与年降水量的关系。虚线为NRI的拟合线, 实线为NTI的拟合线。0值上的点状线为0预期的谱系结构。

Fig. 3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of broad-leaved forests in North China. The dotted line on 0 represented null expectation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图2可知, NRINTIMAT梯度上表现相似。在整个研究区域内, 大多数的样方表现出了谱系聚集的模式。随MAT的升高, NRINTI都基本表现出由聚集到随机的趋势, 且NRI的趋势更加明显。然而, 在MAP梯度上, NTINRI的表现模式有所差异。随MAP的增加, NTI表现出逐渐聚集的模式, 而NRI的变化不大(图3)。

2.4 水热梯度上的谱系多样性模式

Faith’s PD随MAT的上升, 表现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模式, 其顶点在10 ℃左右。即在年平均气温较低和较高的区域, 群落谱系多样性较低, 而MAT在7-11 ℃时, 群落谱系多样性较高(图4)。Faith’s PD在MAP梯度上表现出单调上升的趋势(图5), 即随着MAP的增加, 群落的谱系多样性也增加。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华北地区阔叶林谱系多样性指数(Faith’s PD)与年平均气温的关系。图中的黑点为样方的Faith’s PD值, 实线为谱系多样性的拟合线。

Fig. 4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logenetic diversity (Faith’s PD) 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MAT). Solid circles represent the value of Faithʼs PD. The solid curve represent regression curve of phylogenetic diversity.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华北地区阔叶林谱系多样性指数(Faith’s PD)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图中的黑点为样方的Faith’s PD值, 实线为谱系多样性的拟合线。

Fig. 5Patter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logenetic diversity (Faith’s PD) 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Solid circles represent the value of Faithʼs PD. The solid line represent regression curve of phylogenetic diversity.



3 讨论

3.1 华北区域内相似的阔叶林群落具有相似的生态条件

群落构建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回答是否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会形成相似的群落。Chase (2003)认为, 即使在相似的环境下, 由于优先效应的存在, 其物种组成也是不一致的。因此, 探究相似的群落物种组成是否具有相似的生境条件, 也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在本研究中, 基于CCA, 可以探索相同或相似的群落是否具有相似的环境条件。例如, 在较大的层面上, 以壳斗科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比以桦木科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的生态幅更宽(图1), 可以适应更宽范围的生境条件, 而以桦木科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局限于第二、三象限。其中, 红桦、糙皮桦和千金榆(图1中的白色圆圈)等物种仅局限于第二象限, 而第二象限与低温、低降水量、高温差、大坡度等生境条件有关, 这些条件正是较高的山地中具有的生态条件。因此, 以桦木科为优势种的群落的生态幅是较窄的, 只能出现在特定的生境中。

在较小的层面上, 以同一科属下不同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的分布范围也有差别。例如, 辽东栎和栓皮栎也有各自的生态偏好。在图1中, 辽东栎与栓皮栎的分布范围重叠非常小, 说明二者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布生态界限, 占用着不同的生态位(袁秀等, 2011)。而同一优势种的森林群落之间则具有明显的环境聚集模式。因此, 相同或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 其分布地的生态条件是相似的。

3.2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主要因素

热量与水分条件是驱动群落构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Xu et al., 2018)。前人对于群落构建的研究发现, 海拔和纬度能够驱动群落构建(Qiao et al., 2015; Xu et al., 2017), 是因为海拔与纬度同热量条件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唐志尧等, 2004)。在本研究区域内, 由于纬度跨度大, MAT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海拔和纬度同时影响了研究样地的MAT。本研究发现, 造成华北区域内阔叶林群落谱系关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MAT, 且还与MMTD有关(表2)。对NRINTIPDMAT的显著拟合回归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图2, 图4)。另外, 谱系变化还与坡向有关(表2), 而坡向的差异正是导致群落热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 水分(如本研究中的MAP)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群落构建的过程(表2)。

3.3 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水热梯度上的群落构建模式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本研究发现, 在MAT梯度上, 群落的谱系结构逐渐由聚集转向随机, 表明受到的环境过滤作用随MAT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说明, 温度是主导华北区域内温度较低地区群落构建过程的主要生境因子。在这些地区, 由于MAT较低, 有效积温不足, 严酷的环境只能筛选出适应该低温条件的物种, 从而表现出环境过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MAT较高的地区, 倾向于随机的构建模式并不一定是由扩散限制等中性作用导致的, 也可能是由与之相反的非中性作用叠加的结果(Mayfield & Levine, 2010; 房帅等, 2014)。

然而, 在MAP梯度上, NRINTI所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不同, 这与前人得出的NRINTI表现模式不符(Swenson et al., 2007), 但也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不一致, 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Tucker et al., 2017)。由于NRI的取值均未达到与零模型有显著差异的水平, NRIMAP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NTI则随MAP的增加表现出聚集的趋势, 表明受到了环境过滤的作用。一般而言, MAP较高的区域, 纬度更低, 更接近海岸, 且可能有较低的海拔。就本研究而言, MAP最高的几个样地位于河南、山东等省海拔较低的地区(表1), 而海拔较低的区域往往有更严重的人为扰动(Xu et al., 2018), 从而导致这些样地内的环境条件较差(Lessard et al., 2009), 使群落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3.4 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谱系多样性的水热格局

在本研究中, 谱系多样性在水热梯度上表现出了不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 在温度梯度上, 随着样方可用热量的上升, 谱系多样性一般表现为上升的模式(Qiao et al., 2015)。然而, 本研究中谱系多样性最高的点落在MAT ≈ 10 ℃的区域, 之后随着MAT的上升, 谱系多样性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图3)。参照表1, 本研究中MAT > 10 ℃的样地中的群落无一例外是本区域的顶极群落栎林, 而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 随着演替向顶极群落的进行, 群落中的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Chai et al., 2016), 因此, 本区域内MAT较高地区多样性水平的下降也可由此解释。在本研究中, 谱系多样性随MAP升高, 表明在华北区域, 水分仍是导致群落内多样性水平变化的重要 因子。

4 结论

本研究基于环境梯度上物种组成、谱系结构和谱系多样性的变化, 探究了华北区域直接环境梯度上群落构建的模式及群落的形成原因。研究发现, 相似的生境条件可以形成相似的群落。MATMAP是导致华北区域群落谱系变化的主要因子。在水热梯度上的研究发现, 在华北区域内, 生境过滤是木本植物群落构建的主要驱动过程。此外, MATMAP均能影响华北区域的群落谱系多样性。在环境梯度上基于物种、谱系进行群落构建和多样性变化研究, 有助于为华北区域植被恢复和人工林营造提供理论依据。

附录

附录? 华北森林群落各样方中出现的物种及其所属科

Supplement I The species and its family in plots of forest community in North China

http://www.plant-ecology.com/fileup/1005-264X/PDF/cjpe.2018.0183-S1.pdf

附录II 华北森林群落样方间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

Supplement II The result of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 of environment factors of forest community in North China

http://www.plant-ecology.com/fileup/1005-264X/PDF/cjpe.2018.0183-S2.pdf



致谢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赵鸣飞、薛峰、杨容、王国义、闫瑞亚, 西北大学陈煜、党晗、万鹏程, 山西大学苗艳明、卫晶、白聪、秦浩、邓永利、黄种乾、苏智娇、王烨、秦晓娟、毛空、丁彬、董刚、刘莹、刘海强, 山东大学张文馨、陈贻海、谭向峰、朱连鑫、袁义福、罗玉洁、蔡云飞、卢鹏林、张月强,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玉兰、李连昌、赵国明、王柄炎, 北京大学程绍颐、许丙青、姚贺帮, 南开大学丛明旸、陈国平、赵瑞瑞、宫乐等的艰辛劳动。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Cao K, Rao MD, Yu JP, Liu XJ, Mi XC, Chen JH ( 2013). The phylogenetic signal of functional traits and their effects 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Biodiversity Science, 21, 564-571.

[本文引用: 1]

[ 曹科, 饶米德, 余建平, 刘晓娟, 米湘成, 陈建华 ( 2013). 古田山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 21, 564-571.]

[本文引用: 1]

Cavender-Bares J, Kozak KH, Fine PVA, Kembel SW ( 2009). The merging of community ecology and phylogenetic biology
Ecology Letters, 12, 693-715.

[本文引用: 2]

Chai YF, Yue M, Liu X, Guo YX, Wang M, Xu JS, Zhang CG, Chen Y, Zhang LX, Zhang RC ( 2016). Patterns of taxonomic, phylogenetic diversity during a long-term succession of forest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Insights into assembly process
Scientific Reports, 6, 27087. DOI: 10.1038/srep27087.

[本文引用: 1]

Chai YF, Yue M ( 2016). Research advances in plant community assembly mechanisms
Acta Ecologica Sinica, 36, 4557-4572.

[本文引用: 1]

[ 柴永福, 岳明 ( 2016). 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生态学报, 36, 4557-4572.]

[本文引用: 1]

Chase JM ( 2003). Community assembly: When should history matter?
Oecologia, 136, 489-498.

[本文引用: 2]

Che YD, Liu MX, Li LR, Jiao J, Xiao W ( 2017). Exploring the community assembly of subalpine meadow communities based on functional traits and community phylogeny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1, 1157-1167.

[本文引用: 1]

[ 车应弟, 刘旻霞, 李俐蓉, 焦骄, 肖卫 ( 2017). 基于功能性状及系统发育的亚高寒草甸群落构建
植物生态学报, 41, 1157-1167.]

[本文引用: 1]

Faith DP ( 1992).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61, 1-10.

[本文引用: 1]

Fang S, Yuan ZQ, Lin F, Ye J, Hao ZQ, Wang XG ( 2014). Functional and phylogenetic structures of woody plants in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mixed forest in Changbai Mountains, Jil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9, 2342-2348.

[本文引用: 1]

[ 房帅, 原作强, 蔺菲, 叶吉, 郝占庆, 王绪高 ( 2014).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结构
科学通报, 59, 2342-2348.]

[本文引用: 1]

Foster BL, Dickson TL, Murphy CA, Karel IS, Smith VH ( 2004). Propagule pools mediate community assembly and diversity—Ecosystem regulation along a grassland productivity gradient
Journal of Ecology, 92, 435-449.

[本文引用: 1]

Gong GQ, Huang ZL, Huang JX, Ye WH, Cao HL, Lian JY, Lin GJ ( 2011). How individual species structure the community in Dinghushan 20 ha forest plot?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 991-995.

[本文引用: 1]

[ 宫贵权, 黄忠良, 黄建雄, 叶万辉, 曹洪麟, 练琚愉, 林国俊 ( 2011). 鼎湖山20公顷森林样地单个物种对群落的构建
生态环境学报, 20, 991-995.]

[本文引用: 1]

Grime JP ( 1998). Benefits of plant diversity to ecosystems: Immediate, filter and founder effects
Journal of Ecology, 86, 902-910.

[本文引用: 1]

Hodkinson ID, Coulson SJ, Webb NR ( 2003).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proglacial chronosequences in the high Arctic: Vegetation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Svalbard
Journal of Ecology, 91, 651-663.

[本文引用: 1]

Huang JX, Zhang J, Shen Y, Lian JY, Cao HL, Ye WH, Wu LF, Bin Y ( 2014).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oral phylogenetic turnover and phylogenetic similarity and in two forests were detected by a new null model
PLOS ONE, 9, e95703. DOI: 10.1371/journal.pone.0095703.

[本文引用: 1]

Huang JX, Zheng FY, Mi XC ( 2010).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t multiple spatial scales in a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of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34, 309-315.

[本文引用: 1]

[ 黄建雄, 郑凤英, 米湘成 ( 2010). 不同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常绿阔叶林群落的谱系结构的影响
植物生态学报, 34, 309-315.]

[本文引用: 1]

Hubbell SP ( 2001). The Unified Neutral Theory of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340-348.
[本文引用: 1]

Hulshof CM, Violle C, Spasojevic MJ, McGill B, Damschen E, Harrison S, Enquist BJ ( 2013).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specific leaf area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of species diversity across elevation and latitude
Journal of Vegetation Science, 24, 921-931.

[本文引用: 1]

Jia P, Du GZ ( 2014). Measuring functional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in community ecology
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 26, 153-157.

[本文引用: 1]

[ 贾鹏, 杜国祯 ( 2014). 生态学的多样性指数: 功能与系统发育
生命科学, 26, 153-157.]

[本文引用: 1]

Jiang XY, Liang LF, Bi RC, Yan M ( 2016). Spatial pattern of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in Shanxi Huoshan mountain
Acta Botanica Boreali-Occidentalia Sinica, 36, 2505-2512.

[本文引用: 1]

[ 姜晓燕, 梁林峰, 毕润成, 闫明 ( 2016). 山西霍山植物群落谱系结构的空间格局
西北植物学报, 36, 2505-2512.]

[本文引用: 1]

Kelly CK, Bowler MG, Pybus O, Harvey PH ( 2008). Phylogeny, nich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 in natural communities
Ecology, 89, 962-970.

[本文引用: 1]

Kraft NB, Cornwell WK, Webb CO, Ackerly DD ( 2007). Trait evolution,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70, 271-283.

[本文引用: 2]

Kylafis G, Loreau M ( 2011). Niche construction in the light of niche theory
Ecology Letters, 14, 82-90.

[本文引用: 1]

Lessard JP, Fordyce JA, Gotelli NJ, Sanders NJ ( 2009). Invasive ants alter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ant communities
Ecology, 90, 2664-2669.

[本文引用: 1]

Lu MM, Huang XC, Ci XQ, Yang GP, Li J ( 2014). Phylogenetic community structure of subtropical forests along elevational gradients in Ailao Mountains of southwest China
Biodiversity Science, 22, 438-448.

[本文引用: 2]

[ 卢孟孟, 黄小翠, 慈秀芹, 杨国平, 李捷 ( 2014). 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生物多样性, 22, 438-448.]

[本文引用: 2]

Mayfield MM, Levine JM ( 2010). Opposing effects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 on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communities
Ecology Letters, 13, 1085-1093.

[本文引用: 2]

Mori AS, Shiono T, Koide D, Kitagawa R, Ota AT, Mizumachi E ( 2013).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shape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of forest biodiversit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2, 878-888.

[本文引用: 2]

Niu HY, Wang ZF, Lian JY, Ye WH, Shen H ( 2011). New progress in community assembly: Community phylogenetic structure combining evolution and ecology
Biodiversity Science, 19, 275-283.

[本文引用: 1]

[ 牛红玉, 王峥峰, 练琚愉, 叶万辉, 沈浩 ( 2011). 群落构建研究的新进展: 进化和生态相结合的群落谱系结构研究
生物多样性, 19, 275-283.]

[本文引用: 1]

Park DS, Potter D ( 2015). Why close relatives make bad neighbours: Phylogenetic conservatism in niche preferences and dispersal disproves Darwin’s naturalization hypothesis in the thistle tribe
Molecular Ecology, 24, 3181-3193.

[本文引用: 1]

Pottier J, Dubuis A, Pellissier L, Maiorano L, Rossier L, Randin CF, Vittoz P, Guisan A ( 2013). The accuracy of plant assemblage prediction from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varies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2, 52-63.

[本文引用: 1]

Purschke O, Schmid BC, Sykes MT, Poschlod P, Michalski SG, Durka W, Kühn I, Winter M, Prentice HC ( 2013). Contrasting changes in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during a long-term succession: Insights into assembly processes
Journal of Ecology, 101, 857-866.

[本文引用: 1]

Qian H, Hao ZQ, Zhang J ( 2014).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angiosperm assemblages in forest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Changbaishan, China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7, 154-165.

[本文引用: 1]

Qiao XJ, Jabot F, Tang ZY, Jiang MX, Fang JY ( 2015).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tree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evidenced in Chinese forests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 24, 314-323.

[本文引用: 2]

Swenson NG, Enquist BJ, Thompson J, Zimmerman JK ( 2007).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and size scale on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in tropical forest communities
Ecology, 88, 1770-1780.

[本文引用: 1]

Swenson NG, Erickson DL, Mi XC, Bourg NA, Forero- Monta?a J, Ge XJ, Howe R, Lake JK, Liu XJ, Ma KP, Pei NC, Thompson J, Uriarte M, Wolf A, Wright SJ, Ye WH, Zhang JL, Zimmerman JK, Kress WJ ( 2012).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in temperate and tropical tree communities
Ecology, 93(Suppl.), S112-S125.

[本文引用: 2]

Tang ZY, Fang JY, Zhang L ( 2004). Patterns of woody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on Mt. Taibai, Qinling Mountains
Biodiversity Science, 12, 115-122.

[本文引用: 1]

[ 唐志尧, 方精云, 张玲 ( 2004). 秦岭太白山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
生物多样性, 12, 115-122.]

[本文引用: 1]

Tucker CM, Cadotte MW, Carvalho SB, Davies TJ, Ferrier S, Fritz SA, Grenyer R, Helmus MR, Jin LS, Mooers AO, Pavoine S, Purschke O, Redding DW, Rosauer DF, Winter M, Mazel F ( 2017). A guide to phylogenetic metrics for conservation, community ecology and macroecology
Biological Reviews, 92, 698-715.

[本文引用: 1]

Webb CO ( 2000). Exploring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n example for rain forest tree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56, 145-155.

[本文引用: 1]

Webb CO, Ackerly DD, McPeek MA, Donoghue MJ ( 2002). Phylogenies and community ecolog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33, 475-505.

[本文引用: 1]

Webb CO, Donoghue MJ ( 2005). Phylomatic: Tree assembly for applied phylogenetics
Molecular Ecology Notes, 5, 181-183.

[本文引用: 1]

Wehncke EV, Hubbell SP, Foster RB, Dalling JW ( 2003). Seed dispersal patterns produced by white-faced monkeys: Implications for the dispersal limitation of neotropical tree species
Journal of Ecology, 91, 677-685.

[本文引用: 1]

Wiens JJ, Graham CH ( 2005). Niche conservatism: Integrating evolu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 36, 519-539.

[本文引用: 1]

Wikstr?m N, Savolainen V, Chase MW ( 2001). Evolution of the angiosperms: Calibrating the family tree
The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68, 2211-2220.

[本文引用: 1]

Xu JS, Chai YF, Wang M, Dang H, Guo YX, Chen Y, Zhang CG, Li T, Zhang LX, Yue M ( 2018). Shifts in plant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across growth forms along a habitat severity gradient: A Test of the plant functional trait approach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9, 180. DOI: 10.3389/fpls.2018.00180.

[本文引用: 3]

Xu JS, Chen Y, Zhang LX, Chai YF, Wang M, Guo YX, Li T, Yue M ( 2017). Using phylogeny and functional traits for assessing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 deterministic process driven by elevation
Ecology and Evolution, 7, 5056-5069.

[本文引用: 3]

Yang J, Lu MM, Cao M, Li J, Lin LX ( 2014).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in mid-mountain humi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59, 2349-2358.

[本文引用: 1]

[ 杨洁, 卢孟孟, 曹敏, 李捷, 林露湘 ( 2014).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α及β多样性
科学通报, 59, 2349-2358.]

[本文引用: 1]

Yang YC, Da LJ ( 2006). A brief review of studies on differentiation of vegetation pattern along a topographic gradient in hilly regions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Chinese Version), 30, 504-513.

[本文引用: 1]

[ 杨永川, 达良俊 ( 2006). 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
植物生态学报, 30, 504-513.]

[本文引用: 1]

Yuan X, Ma KM, Wang D ( 2011). Explaining the abundance-distribution relationship of plant species with niche breadth and position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cta Ecologica Sinica, 31, 1955-1961.

[本文引用: 1]

[ 袁秀, 马克明, 王德 ( 2011). 黄河三角洲植物生态位和生态幅对物种分布-多度关系的解释
生态学报, 31, 1955-1961.]

[本文引用: 1]

Zhang H, Gilbert B, Zhang XX, Zhou SR ( 2013).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a successional gradient in sub-alpine meadow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Oikos, 122, 952-960.

[本文引用: 1]

Zhao MF, Xue F, Wang YH, Wang GY, Xing KX, Kang MY, Wang JL ( 2017).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of herbaceous communities in the conifer forest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Luya Mountain, Shanxi,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41, 707-715.

[本文引用: 1]

[ 赵鸣飞, 薛峰, 王宇航, 王国义, 邢开雄, 康慕谊, 王菁兰 ( 2017). 山西芦芽山针叶林草本层群落谱系结构与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植物生态学报, 41, 707-715.]

[本文引用: 1]

Zhou XG, Lu WK, Ye D, Wen YG . ( 2014). Assembly mechanism of forest community based on phylogeny and functional traits
Guangxi Sciences, 21, 525-533.

[本文引用: 1]

[ 周晓果, 卢文科, 叶铎, 温远光 ( 2014).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
广西科学, 21, 525-533.]

[本文引用: 1]

古田山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1
2013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古田山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系统发育信号及其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1
2013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The merging of community ecology and phylogenetic biology
2
2009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Patterns of taxonomic, phylogenetic diversity during a long-term succession of forest on the Loess Plateau, China: Insights into assembly process
1
2016

... 在本研究中, 谱系多样性在水热梯度上表现出了不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 在温度梯度上, 随着样方可用热量的上升, 谱系多样性一般表现为上升的模式(Qiao et al., 2015).然而, 本研究中谱系多样性最高的点落在MAT ≈ 10 ℃的区域, 之后随着MAT的上升, 谱系多样性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图3).参照表1, 本研究中MAT > 10 ℃的样地中的群落无一例外是本区域的顶极群落栎林, 而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 随着演替向顶极群落的进行, 群落中的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Chai et al., 2016), 因此, 本区域内MAT较高地区多样性水平的下降也可由此解释.在本研究中, 谱系多样性随MAP升高, 表明在华北区域, 水分仍是导致群落内多样性水平变化的重要 因子. ...

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1
2016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植物群落构建机制研究进展
1
2016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Community assembly: When should history matter?
2
2003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 群落构建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回答是否在相似的生境条件下会形成相似的群落.Chase (2003)认为, 即使在相似的环境下, 由于优先效应的存在, 其物种组成也是不一致的.因此, 探究相似的群落物种组成是否具有相似的生境条件, 也是当今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在本研究中, 基于CCA, 可以探索相同或相似的群落是否具有相似的环境条件.例如, 在较大的层面上, 以壳斗科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比以桦木科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的生态幅更宽(图1), 可以适应更宽范围的生境条件, 而以桦木科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局限于第二、三象限.其中, 红桦、糙皮桦和千金榆(图1中的白色圆圈)等物种仅局限于第二象限, 而第二象限与低温、低降水量、高温差、大坡度等生境条件有关, 这些条件正是较高的山地中具有的生态条件.因此, 以桦木科为优势种的群落的生态幅是较窄的, 只能出现在特定的生境中. ...

基于功能性状及系统发育的亚高寒草甸群落构建
1
2017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基于功能性状及系统发育的亚高寒草甸群落构建
1
2017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Conservation evaluation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1
1992

... 谱系多样性用Faith’s PD (Faith, 1992)描述.Faith’s PD用Phylocom 3.0中的PD模块计算.Faith’s PD计算的是群落内所有物种的进化枝总长.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结构
1
2014

... 本研究发现, 在MAT梯度上, 群落的谱系结构逐渐由聚集转向随机, 表明受到的环境过滤作用随MAT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说明, 温度是主导华北区域内温度较低地区群落构建过程的主要生境因子.在这些地区, 由于MAT较低, 有效积温不足, 严酷的环境只能筛选出适应该低温条件的物种, 从而表现出环境过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MAT较高的地区, 倾向于随机的构建模式并不一定是由扩散限制等中性作用导致的, 也可能是由与之相反的非中性作用叠加的结果(Mayfield & Levine, 2010; 房帅等, 2014). ...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木本植物系统发育与功能性状结构
1
2014

... 本研究发现, 在MAT梯度上, 群落的谱系结构逐渐由聚集转向随机, 表明受到的环境过滤作用随MAT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说明, 温度是主导华北区域内温度较低地区群落构建过程的主要生境因子.在这些地区, 由于MAT较低, 有效积温不足, 严酷的环境只能筛选出适应该低温条件的物种, 从而表现出环境过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MAT较高的地区, 倾向于随机的构建模式并不一定是由扩散限制等中性作用导致的, 也可能是由与之相反的非中性作用叠加的结果(Mayfield & Levine, 2010; 房帅等, 2014). ...

Propagule pools mediate community assembly and diversity—Ecosystem regulation along a grassland productivity gradient
1
200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鼎湖山20公顷森林样地单个物种对群落的构建
1
2011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鼎湖山20公顷森林样地单个物种对群落的构建
1
2011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Benefits of plant diversity to ecosystems: Immediate, filter and founder effects
1
1998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proglacial chronosequences in the high Arctic: Vegetation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north-west Svalbard
1
2003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mporal phylogenetic turnover and phylogenetic similarity and in two forests were detected by a new null model
1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不同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常绿阔叶林群落的谱系结构的影响
1
2010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不同尺度上环境因子对常绿阔叶林群落的谱系结构的影响
1
2010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1
2001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Intra-specific and inter-specific variation in specific leaf area reveal the importance of abiotic and biotic drivers of species diversity across elevation and latitude
1
2013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生态学的多样性指数: 功能与系统发育
1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生态学的多样性指数: 功能与系统发育
1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山西霍山植物群落谱系结构的空间格局
1
2016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山西霍山植物群落谱系结构的空间格局
1
2016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Phylogeny, niches, and relative abundance in natural communities
1
2008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Trait evolution, community assembly, and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2
2007

... 式中, MPDMNTD为样方物种平均谱系距离和平均最近相邻谱系距离(Kraft et al., 2007), 下角标S代表实际观察值, mds代表软件的随机模拟值, SD为其标准偏差.NRI/NTI > 0, 谱系聚集; NRI/NTI < 0, 谱系发散; NRI/NTI = 0, 谱系随机(Kraft et al., 2007). ...

... = 0, 谱系随机(Kraft et al., 2007). ...

Niche construction in the light of niche theory
1
2011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Invasive ants alter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ant communities
1
2009

... 然而, 在MAP梯度上, NRINTI所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不同, 这与前人得出的NRINTI表现模式不符(Swenson et al., 2007), 但也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不一致, 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Tucker et al., 2017).由于NRI的取值均未达到与零模型有显著差异的水平, NRIMAP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NTI则随MAP的增加表现出聚集的趋势, 表明受到了环境过滤的作用.一般而言, MAP较高的区域, 纬度更低, 更接近海岸, 且可能有较低的海拔.就本研究而言, MAP最高的几个样地位于河南、山东等省海拔较低的地区(表1), 而海拔较低的区域往往有更严重的人为扰动(Xu et al., 2018), 从而导致这些样地内的环境条件较差(Lessard et al., 2009), 使群落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

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2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哀牢山亚热带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
2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Opposing effects of competitive exclusion on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communities
2
2010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本研究发现, 在MAT梯度上, 群落的谱系结构逐渐由聚集转向随机, 表明受到的环境过滤作用随MAT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这说明, 温度是主导华北区域内温度较低地区群落构建过程的主要生境因子.在这些地区, 由于MAT较低, 有效积温不足, 严酷的环境只能筛选出适应该低温条件的物种, 从而表现出环境过滤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在MAT较高的地区, 倾向于随机的构建模式并不一定是由扩散限制等中性作用导致的, 也可能是由与之相反的非中性作用叠加的结果(Mayfield & Levine, 2010; 房帅等, 2014). ...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shape an altitudinal gradient of forest biodiversity
2
2013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群落构建研究的新进展: 进化和生态相结合的群落谱系结构研究
1
2011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群落构建研究的新进展: 进化和生态相结合的群落谱系结构研究
1
2011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Why close relatives make bad neighbours: Phylogenetic conservatism in niche preferences and dispersal disproves Darwin’s naturalization hypothesis in the thistle tribe
1
2015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The accuracy of plant assemblage prediction from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varies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1
2013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Contrasting changes in taxonomic,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during a long-term succession: Insights into assembly processes
1
2013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Phylogenetic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angiosperm assemblages in forests along an elevational gradient in Changbaishan, China
1
2014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A latitudinal gradient in tree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evidenced in Chinese forests
2
2015

... 热量与水分条件是驱动群落构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Xu et al., 2018).前人对于群落构建的研究发现, 海拔和纬度能够驱动群落构建(Qiao et al., 2015; Xu et al., 2017), 是因为海拔与纬度同热量条件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唐志尧等, 2004).在本研究区域内, 由于纬度跨度大, MAT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海拔和纬度同时影响了研究样地的MAT.本研究发现, 造成华北区域内阔叶林群落谱系关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MAT, 且还与MMTD有关(表2).对NRINTIPDMAT的显著拟合回归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图2, 图4).另外, 谱系变化还与坡向有关(表2), 而坡向的差异正是导致群落热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 水分(如本研究中的MAP)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群落构建的过程(表2). ...

... 在本研究中, 谱系多样性在水热梯度上表现出了不一致的模式.一般而言, 在温度梯度上, 随着样方可用热量的上升, 谱系多样性一般表现为上升的模式(Qiao et al., 2015).然而, 本研究中谱系多样性最高的点落在MAT ≈ 10 ℃的区域, 之后随着MAT的上升, 谱系多样性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图3).参照表1, 本研究中MAT > 10 ℃的样地中的群落无一例外是本区域的顶极群落栎林, 而之前的研究已经发现, 随着演替向顶极群落的进行, 群落中的多样性水平逐渐降低(Chai et al., 2016), 因此, 本区域内MAT较高地区多样性水平的下降也可由此解释.在本研究中, 谱系多样性随MAP升高, 表明在华北区域, 水分仍是导致群落内多样性水平变化的重要 因子. ...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and size scale on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in tropical forest communities
1
2007

... 然而, 在MAP梯度上, NRINTI所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不同, 这与前人得出的NRINTI表现模式不符(Swenson et al., 2007), 但也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不一致, 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Tucker et al., 2017).由于NRI的取值均未达到与零模型有显著差异的水平, NRIMAP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NTI则随MAP的增加表现出聚集的趋势, 表明受到了环境过滤的作用.一般而言, MAP较高的区域, 纬度更低, 更接近海岸, 且可能有较低的海拔.就本研究而言, MAP最高的几个样地位于河南、山东等省海拔较低的地区(表1), 而海拔较低的区域往往有更严重的人为扰动(Xu et al., 2018), 从而导致这些样地内的环境条件较差(Lessard et al., 2009), 使群落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

Phylogenetic and functional alpha and beta diversity in temperate and tropical tree communities
2
2012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秦岭太白山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
1
2004

... 热量与水分条件是驱动群落构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Xu et al., 2018).前人对于群落构建的研究发现, 海拔和纬度能够驱动群落构建(Qiao et al., 2015; Xu et al., 2017), 是因为海拔与纬度同热量条件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唐志尧等, 2004).在本研究区域内, 由于纬度跨度大, MAT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海拔和纬度同时影响了研究样地的MAT.本研究发现, 造成华北区域内阔叶林群落谱系关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MAT, 且还与MMTD有关(表2).对NRINTIPDMAT的显著拟合回归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图2, 图4).另外, 谱系变化还与坡向有关(表2), 而坡向的差异正是导致群落热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 水分(如本研究中的MAP)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群落构建的过程(表2). ...

秦岭太白山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梯度格局及环境解释
1
2004

... 热量与水分条件是驱动群落构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Xu et al., 2018).前人对于群落构建的研究发现, 海拔和纬度能够驱动群落构建(Qiao et al., 2015; Xu et al., 2017), 是因为海拔与纬度同热量条件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唐志尧等, 2004).在本研究区域内, 由于纬度跨度大, MAT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海拔和纬度同时影响了研究样地的MAT.本研究发现, 造成华北区域内阔叶林群落谱系关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MAT, 且还与MMTD有关(表2).对NRINTIPDMAT的显著拟合回归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图2, 图4).另外, 谱系变化还与坡向有关(表2), 而坡向的差异正是导致群落热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 水分(如本研究中的MAP)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群落构建的过程(表2). ...

A guide to phylogenetic metrics for conservation, community ecology and macroecology
1
2017

... 然而, 在MAP梯度上, NRINTI所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不同, 这与前人得出的NRINTI表现模式不符(Swenson et al., 2007), 但也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不一致, 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Tucker et al., 2017).由于NRI的取值均未达到与零模型有显著差异的水平, NRIMAP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NTI则随MAP的增加表现出聚集的趋势, 表明受到了环境过滤的作用.一般而言, MAP较高的区域, 纬度更低, 更接近海岸, 且可能有较低的海拔.就本研究而言, MAP最高的几个样地位于河南、山东等省海拔较低的地区(表1), 而海拔较低的区域往往有更严重的人为扰动(Xu et al., 2018), 从而导致这些样地内的环境条件较差(Lessard et al., 2009), 使群落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

Exploring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ecological communities: An example for rain forest trees
1
2000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Phylogenies and community ecology
1
2002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Phylomatic: Tree assembly for applied phylogenetics
1
2005

... 为分析样方的谱系结构和谱系多样性, 需要构建谱系树.将附录I中的物种作为骨架, 基于APGIII系统, 使用在线工具Phylomatic构建研究区域的超级谱系树(Webb & Donohue, 2005).在Phylocom 3.0软件中, 将所构建的超级谱系树用BLADJ方法拟合物种的进化枝长(Wikström et al., 2001).带有进化枝长的超级谱系树即为构建零模型所用的本底数据.在Phylocom 3.0软件中运用COMSTRUCT模块计算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RI)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代表谱系结构, 计算运行999次.NRINTI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Seed dispersal patterns produced by white-faced monkeys: Implications for the dispersal limitation of neotropical tree species
1
2003

... 群落构建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 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Chase, 2003).然而, 群落构建的形式尚存在争论(宫贵权等, 2011).目前, 基于确定性过程的生态位理论和基于随机过程的中性理论是最常用来检验群落构建模式的两个假说(Kelly et al., 2008; Kylafis & Loreau, 2011).由于群落构建过程中往往受到多种因子控制,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环境过滤、竞争排除(Webb et al., 2002)与基于中性理论的扩散限制(Wehncke et al., 2010)等作用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构建. ...

Niche conservatism: Integrating evolu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1
2005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Evolution of the angiosperms: Calibrating the family tree
1
2001

... 为分析样方的谱系结构和谱系多样性, 需要构建谱系树.将附录I中的物种作为骨架, 基于APGIII系统, 使用在线工具Phylomatic构建研究区域的超级谱系树(Webb & Donohue, 2005).在Phylocom 3.0软件中, 将所构建的超级谱系树用BLADJ方法拟合物种的进化枝长(Wikström et al., 2001).带有进化枝长的超级谱系树即为构建零模型所用的本底数据.在Phylocom 3.0软件中运用COMSTRUCT模块计算净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RI)和净最近种间亲缘关系指数(NTI)代表谱系结构, 计算运行999次.NRINTI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

Shifts in plant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across growth forms along a habitat severity gradient: A Test of the plant functional trait approach
3
2018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热量与水分条件是驱动群落构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Xu et al., 2018).前人对于群落构建的研究发现, 海拔和纬度能够驱动群落构建(Qiao et al., 2015; Xu et al., 2017), 是因为海拔与纬度同热量条件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唐志尧等, 2004).在本研究区域内, 由于纬度跨度大, MAT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海拔和纬度同时影响了研究样地的MAT.本研究发现, 造成华北区域内阔叶林群落谱系关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MAT, 且还与MMTD有关(表2).对NRINTIPDMAT的显著拟合回归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图2, 图4).另外, 谱系变化还与坡向有关(表2), 而坡向的差异正是导致群落热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 水分(如本研究中的MAP)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群落构建的过程(表2). ...

... 然而, 在MAP梯度上, NRINTI所表现出的变化模式不同, 这与前人得出的NRINTI表现模式不符(Swenson et al., 2007), 但也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和敏感程度不一致, 有必要分别进行研究(Tucker et al., 2017).由于NRI的取值均未达到与零模型有显著差异的水平, NRIMAP梯度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而NTI则随MAP的增加表现出聚集的趋势, 表明受到了环境过滤的作用.一般而言, MAP较高的区域, 纬度更低, 更接近海岸, 且可能有较低的海拔.就本研究而言, MAP最高的几个样地位于河南、山东等省海拔较低的地区(表1), 而海拔较低的区域往往有更严重的人为扰动(Xu et al., 2018), 从而导致这些样地内的环境条件较差(Lessard et al., 2009), 使群落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

Using phylogeny and functional traits for assessing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A deterministic process driven by elevation
3
2017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 热量与水分条件是驱动群落构建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Xu et al., 2018).前人对于群落构建的研究发现, 海拔和纬度能够驱动群落构建(Qiao et al., 2015; Xu et al., 2017), 是因为海拔与纬度同热量条件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唐志尧等, 2004).在本研究区域内, 由于纬度跨度大, MAT也有很大差异.因此, 海拔和纬度同时影响了研究样地的MAT.本研究发现, 造成华北区域内阔叶林群落谱系关系变化的主要因子是MAT, 且还与MMTD有关(表2).对NRINTIPDMAT的显著拟合回归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图2, 图4).另外, 谱系变化还与坡向有关(表2), 而坡向的差异正是导致群落热量差异的因素之一.因此, 热量是影响华北区域阔叶林群落构建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之外, 水分(如本研究中的MAP)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群落构建的过程(表2). ...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α及β多样性
1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α及β多样性
1
2014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
1
2006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
1
2006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黄河三角洲植物生态位和生态幅对物种分布-多度关系的解释
1
2011

... 在较小的层面上, 以同一科属下不同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的分布范围也有差别.例如, 辽东栎和栓皮栎也有各自的生态偏好.在图1中, 辽东栎与栓皮栎的分布范围重叠非常小, 说明二者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布生态界限, 占用着不同的生态位(袁秀等, 2011).而同一优势种的森林群落之间则具有明显的环境聚集模式.因此, 相同或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 其分布地的生态条件是相似的. ...

黄河三角洲植物生态位和生态幅对物种分布-多度关系的解释
1
2011

... 在较小的层面上, 以同一科属下不同物种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的分布范围也有差别.例如, 辽东栎和栓皮栎也有各自的生态偏好.在图1中, 辽东栎与栓皮栎的分布范围重叠非常小, 说明二者具有比较明显的分布生态界限, 占用着不同的生态位(袁秀等, 2011).而同一优势种的森林群落之间则具有明显的环境聚集模式.因此, 相同或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 其分布地的生态条件是相似的. ...

Community assembly along a successional gradient in sub-alpine meadows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
1
2013

... 单纯从水热梯度上进行群落构建研究的报道较少, 然而, 有大量的基于经纬度、海拔等地理因子梯度研究群落构建模式的报道.由于海拔与经纬度等信息中均包含了水热因素, 因此本研究可与这些研究做类比.例如, 大部分研究发现, 高海拔(意味着较低的温度, 由于凝冻, 也有较低的水分可用性)区域主要受到环境过滤的作用, 而低海拔(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区域则可以表现出中性或竞争排除的作用(Hulshof et al., 2013; Mori et al., 2013; Pottier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而高纬度(意味着较低的温度、较少的降水)区域的构建模式应该是聚集的(Hodkinson et al., 2003).然而, 也有部分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 例如, Zhang等(2013)发现, 亚高山草甸的群落构建模式与海拔等非生物因素无关, 而卢孟孟等(2014)发现, 哀牢山干热河谷的群落的谱系结构在高海拔区域趋于发散, 即在温度较低、水分可用性也较低的区域并未受到环境过滤的 作用. ...

山西芦芽山针叶林草本层群落谱系结构与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1
2017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山西芦芽山针叶林草本层群落谱系结构与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1
2017

... 群落内的物种组成是进化过程与生态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黄建雄等, 2010), 以群落内物种的亲缘关系即谱系为载体进行群落构建研究,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生态学机制(Park & Potter, 2015).基于系统发育的谱系多样性考虑了不同生物类群间的谱系关系及进化历史等信息, 能够较好地从进化角度反映群落的多样性模式(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杨洁等, 2014), 并揭示多样性维持机制(即群落构建过程)(Purschke et al., 2013; 贾鹏和杜国祯, 2014).群落内物种可能因环境过滤或竞争排除而使谱系聚集或发散, 从而表现出特定的谱系结构(Webb, 2000; Swenson et al., 2012).例如, 环境过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筛选出的群落内物种亲缘关系可能较近, 从而适应当前生境(卢孟孟等, 2014),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聚集; 竞争排除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无法占用相似的生态位(Wiens & Graham, 2005), 从而排除部分近缘种,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发散; 扩散限制作用主导群落构建时, 群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及生物间相互作用无关(Hubbell, 2001), 其谱系结构表现为随机(柴永福和岳明, 2016).先前的许多研究通过构建零模型来判断谱系结构的聚集与发散(牛红玉等, 2011), 从而证明环境过滤、竞争排除或扩散限制的存在, 阐明不同作用在群落构建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Foster et al., 2004; Cavender-Bares et al., 2009; Mayfield & Levine, 2010; 姜晓燕等, 2016).基于此方法, 先前的研究认为, 环境因子造成的环境过滤往往主导了构建过程(Huang et al., 2014), 尤其在生境条件比较苛刻的地区, 如高海拔区域(Mori et al., 2013; Xu et al., 2017; 赵鸣飞等, 2017).然而, 海拔毕竟是一个间接化的生境因子, 其与温度、降水、紫外辐射强度、风速、土壤养分等诸多因子相关(Xu et al., 2018).探讨单一的水热梯度上群落构建的变化模式, 能够更清晰地阐明群落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从而明确区域尺度上群落的构建模式.然而, 这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 ...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
1
2014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基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
1
2014

... 群落内物种的多度反映了该物种在群落中的相对重要性, 代表了该物种占有资源的能力(Grime, 1998; 曹科等, 2013).基于物种组成数据, 可以探究相似物种组成的群落的分布模式.群落内的生物多样性则与多种环境因子有关(Qian et al., 2014; 车应弟等, 2017).通过多样性分析, 可以探究群落内物种形成、共存及时空变化规律(Swenson et al., 2012).因此, 研究环境因子与群落物种组成及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有助于预测多样性的动态(Yang & Da, 2006; 周晓果等, 2014), 进而理解群落构建的过程. ...




相关话题/环境 结构 过程 生态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