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案件认定引入被告人对质权问题探讨 刘艳红; 1:东南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我国醉酒型危险驾驶罪以被告人血液酒精含量值作为定罪标准,血醇司法鉴定报告由此成为认定被告人有罪的核心证据。我国醉驾犯罪认定程序应适时引入对质权,将鉴定人纳入到对质权范围之内,并采取申请制和远程双向视频技术实现对质权的可操作性,以此保证醉驾案件定罪的准确性,确保被告人享有实质而完整的受辩护权,最终实现对被告人的人权保障。
关键词(KeyWords): 醉酒驾驶;;血液酒精含量;;司法鉴定证据;;对质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160)阶段性研究成果;;“东大—东南司法鉴定联合研究中心”委托研究项目立项“醉驾犯罪的证据问题与鉴定技术规范化研究”(SFJD2012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刘艳红;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William C.Thompson et al,Evaluating Forensic DNA Evidence:Essential Elements of a Competent Defense Review:Part 1,Vol.27 Champion.16-18(2003).[2]Boaz Sangero,Miranda Is Not Enough:A New Justification for Demanding“Strong Corroboration”to a Confession,Vol.28 Cardozo Law Review.62-63(2007).[3][美]约书亚·德雷斯勒、艾伦·C·迈克尔斯:《美国刑事诉讼法精解》(第2卷),魏晓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Bradley W.Hines,Melendez-Diaz v.Massachusetts:Forcing America to Pay the Premium Price for the Nation's New Confrontation Clause,Vol.21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Civil Rights Law Journal.123(2010).[5]Mordechai Halpert,Boaz Sangero,From a Plane Crash to the Conviction of an Innocent Person:Why Forensic Science Evidence Should be Inadmissible Unless it has been Developed as a Safety-Critical System,Vol.32 Hamline Law Review.65(2009).[6]白勤虎、吴子稳:“系统安全·系统安全工程·系统安全分析及评价”,载《华东经济管理》1994年第6期。[7]William C.Thompson et al,How the Probability of a False Positive Affects the Value of DNA Evidence,Vol.48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47-48(2003).[8]D.Michael Risinger et al,The Daubert/Kumho Implications of Observer Effects in Forensic Science.Hidden Problems of Expectation and Suggestion,Vol.90 California Law Review.1(2002).[9]Paul C.Giannelli,The 2009 NAS Forensic Science Report:A Literature Review,Vol.48 Criminal Law Bulletin.439(2012).[10]Amy Ma,Mitigating the Prosecutors'Dilemma in Light of Melendez-Diaz:Live Two-Way Videoconferencing for Analyst Testimony Regarding Chemical Analysis,Vol.11 Nevada Law Journal.793(2011).[11]Brooke Edenfield,Who Ya Gonna Call?Confusion Reigns after the Supreme Court's Failure to Define Testimonial and Analyst in Melendez-Diaz v.Massachusetts,Vol.59 Kansas Law Review.137-138(2012).[12]Anne Hampton Andrews,The Melendez-Diaz Dilemma:Virginia's Response,a Model to Follow,Vol.19 William&Mary Bill Of Rights Journal.420(2010).[13]赵丽:“醉驾案件取证鉴定环节仍需明确标准”,载《法制日报》,2011年5月9日第4版。[14]龙宗智、杨建广:《刑事诉讼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15]陈瑞华:“定罪与量刑的程序分离——中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的另一种思路”,载《法学》2008年第6期。[16][日]西原春夫:《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法律出版社、成文堂1997年版。[17]柯葛壮:《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制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8]牟绿叶:“论无罪辩护与量刑辩护的关系“,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1期。[19]龙宗智:“论刑事对质制度及其改革完善”,载《法学》2008年第5期。[20]高长见:“证人保护与被告人权利保障”,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21]易延友:“眼球对眼球的权利—对质权制度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1期。[22]樊崇义、王国忠:“刑事被告质证权简要探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23]Cornelius M.Murphy,Justice Scalia and the Confrontation Clause:A Case Study in Originalist Adjudication of Individual Rights,Vol.34 American Criminal Law Review.1245(1997).[24]陈永生:“论辩护方当庭质证的权利”,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25]熊秋红:“刑事证人作证制度之反思——以对质权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26]易延友:《中国刑诉与中国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27]熊秋红:“从保障对质权出发研究证人出庭作证”,载《人民检察》2008年第24期。[28]易延友:“证人出庭与刑事被告人对质权的保障”,载《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29]郭天武:“论我国刑事被告人的对质权”,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30]刘建伟:“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第5期。[31]施晓玲:“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相关法律问题”,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3期。[32]杜志淳、廖根为:“论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制度的完善”,载《法学》2011年第7期。[33]陈瑞华:《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34]施晓玲:“鉴定人出庭质证的相关法律问题”,载《中国司法鉴定》2010年第3期。[35]申柳华:“对我国鉴定人不出庭现象的反思”,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①U.S.CONST.amend.VI.②Ohio v.Roberts,448 U.S.56,63(1980).③在美国,酒精呼吸测试器分警察使用的初步酒精呼吸测试器和司法鉴定实验室使用的证据性酒精呼吸测试器,后者所测结果作为司法鉴定证据可以作为控诉证据被法院所采纳。④关于DNA证据参见Armstead v.State,673 A.2d 221,245(Md.1996),关于醉酒驾驶测试参见State v.Chun,943 A.2d.114(N.J.2008).⑤See Committee on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the Forensic Science Community of the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Strengthening Forensic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A Path forward(2009).①该案基本案情是:2001年,波士顿警察接到举报,一个凯马特(Kmart)的员工参与疑似的犯罪活动,警察对该名员工进行了监视并发现了同样的可疑行为。警察对该员工进行了羁押和搜查,发现了含有类似可卡因物质的数个透明的白色塑料袋;警察接着逮捕了另外两名嫌疑人,其中一个就是梅伦德斯-迪亚兹。警察将这些塑料袋和其中的物质送到司法实验室进行鉴定,结果为可卡因。梅伦德斯-迪亚兹被指控违反《马萨诸塞州受控制药物法案》(Massachusetts Controlled Substances Act)下的分配和非法交易可卡因罪。(参见Melendez-Diaz v.Massachusetts,129 S.Ct.2527,2530(2009).)②Davis v.Washington,547 U.S.813,830(2006).③GA.CODE ANN.§35-3-154.1(2006).④TEX.CODE CRIM.PROC.ANN.art.38.41§4(West 2005).⑤OHIO REV.CODE ANN.§2925.51(West 2006).①为确保统计的准确性,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介入,该50份判决书为笔者以每20份中调取1份的方式随机在中国法院网裁判文书库中抽取。②这些证据主要用来证明案件来源及被告人身份情况,对被告人是否定罪及量刑并不起到实质作用。①参见河南省兰考县人民法院(2012)兰刑初字第12号判决书。②参见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2011)晃法刑初字第91号判决书。③参见重庆市巫山县人民法院(2011)山法刑初字第265号判决书。①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45至第146条。②详见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第7条。③实际上这并不仅仅是醉酒驾驶案件中独有的问题,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辩护律师在进行鉴定的案件中,鉴定人的出庭率仅为4.8%。参见北京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中心:《刑事辩护制度的实证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1页。④详见刑事诉讼法第121条和第159条。①Coy v.Iowa,487 U.S.1012,1015(1988).②Texas v.Pointer,380 U.S.400,404(1965).③California v.Green,399 U.S.158(1970).①参见公安部交管局:“醉驾入刑七个月全国查获酒驾20万起”,http://www.mps.gov.cn/n16/n1252/n1837/n2557/3038365.html,最后登录日期:2012-08-23。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醉驾案件认定引入被告人对质权问题探讨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相关话题/刑事 法学 测试 程序 司法
宪法学研究的“他山之玉”——读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宪法学研究的“他山之玉”——读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 苗泳; 1:中国政法大学 2: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摘要(Abstract): 刘禾是一位比较文学研究者,擅长跨文化、跨学科研究。其代表作,曾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界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美国侵权法实体与程序(第七版)
美国侵权法实体与程序(第七版) 小詹姆斯·A·亨德森;理查德·N·皮尔森;道格拉斯A.凯萨;约翰·A·西里西艾诺;王竹;丁海俊;董春华;周玉辉; 摘要(Abstract): 超越成文法经验享受判例法盛宴潘维大教授作序杨立新教授、陈聪富教授和陈现杰法官联袂推荐超越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主观程序正义对司法的意义
主观程序正义对司法的意义 苏新建; 1: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与根据特定规范性标准来判定某个程序是否正义的客观程序正义不同,主观程序正义关注程序参加者或观察者对程序的主观感受,以及基于此对程序的公正性的评断。以民众对正义的感知和心理预期为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刑事再审程序改革检讨
刑事再审程序改革检讨 李训虎; 1: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2: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 摘要(Abstract): 既往的刑事再审程序改革注重指导理念的革新、强化,聚焦于"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理念的批判与"依法纠错"理念的推行。然而,理念革新主导的刑事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
民国的招赘婚书与招赘婚诉讼——以龙泉司法档案为中心的研究 杜正贞;王云婷; 1: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2:浙江大学历史系人文学院 摘要(Abstract): 招赘婚在传统时代为礼法所讳言,明清律例中的相关内容仅有寥寥数语。清末法律改革取消了招赘婚的概念。北洋时期的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马伯里案的起航——爱德华·考文著《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司法审查原则》解读
马伯里案的起航——爱德华·考文著《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司法审查原则》解读 徐爽; 1:中国政法大学 摘要(Abstract): 一一百年前,美国宪法史名家、彼时刚晋升普林斯顿大学麦考密克讲座教授不久的爱德华·考文(Edward S.Corwin)在《密歇根法律评论》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基于中外顶级法学期刊引证文献的统计比较(2001-2011)
三十年中国法学研究方法回顾——基于中外顶级法学期刊引证文献的统计比较(2001-2011) 熊谋林; 1: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法学研究方法,是中国学者近30年反复讨论的理论话题。通过对1981年以来的研究方法文献进行回顾,并随机抽取20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强制交还国际诱拐儿童的司法裁量——以海牙公约第12条第2款为分析对象
强制交还国际诱拐儿童的司法裁量——以海牙公约第12条第2款为分析对象 杜焕芳; 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摘要(Abstract): 海牙《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的公约》旨在体现强制交还儿童的原则,但同时又规定了强制交还儿童的例外,以便扩大公约的适用范围。公约第12条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3) 徐昕;黄艳好;汪小棠; 1: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 2:北京理工大学司法研究所 3: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Abstract): 2013年,劳动教养制度终被废除,法院以司法公开和防范冤案等为切入点提升司法公信力,检察机关加大反腐力度。201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诽谤行为是否构罪不应由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
诽谤行为是否构罪不应由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评“网络诽谤”司法解释 李晓明; 1: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2:苏州大学刑事法研究中心 摘要(Abstract): "网络诽谤"司法解释颁布以来,引起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其中规定的"被点击、浏览5 000次,或者被转发 ...中国政法大学论文文献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 2017-0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