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他域资源的反思与理想图景的缺失——当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理论质评

中国政法大学 辅仁网/2017-06-25

他域资源的反思与理想图景的缺失——当下中国刑事诉讼制度变革的理论质评
万毅;林喜芬; 1:上海交通大学 2:四川大学 上海200030 3:四川成都600030 摘要(Abstract):

2005年《政法论坛》基于学术立场,特辟专栏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政法学术研究现状展开了讨论,其中,邓正来教授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这篇长文所提出的“中国为什么会缺失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中国法学赖以为凭的支援性理据是什么”等问题引起了一系列争论、回应、批评甚或反批评。本刊认为,《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一文的意义至少指向了中国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性、能力、方式、技术等问题。勿庸置疑,这些问题关系着中国政法学术的体面与尊严。为此,本刊特约请法学界不同学科的学人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出发,以“笔谈”的形式进一步拓展这种讨论。从本期开始,本刊将陆续登载这方面的稿件,并期待您的加入和赐稿。

关键词(KeyWords):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万毅;林喜芬;

Email: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在美国理论界,一般将帕卡(Packer)的“crime control and due process”和格里菲斯(Griffith)的“battle model and family model”等理论称为“经典模式理论”;将“the Neo-federalist model”、“the anti-discrimination model”、“the individual rights model”等理论称为“现代模式理论”。这些模式理论均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缘起等,see,Erik G.Luna,the Models of Criminal Procedure,2Buff.Crim.L.R.389,534。[1]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J].政法论坛,2005,(1-4).[2]邓正来.中国法学的批判与建构[J].政法论坛,2006,(1).[3]邓正来.否思社会科学:学科的迷思[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3).[4]左卫民,万毅.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3,(4).[5]陈瑞华.刑事审判原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6]龙宗智.论我国刑事审判中的交叉询问制度[J].中国法学,2000,(4).[7]万毅,何永军.司法中公正和效率之关系辨正[J].法律科学,2004,(6).[8][日]田宫裕.刑事程序的简易化[A].[日]西原春夫,主编.日本刑事法的形成与特色———日本法学家论日本刑事法[C].李海东,等译.北京:中国法律出版社,东京:日本成文堂出版社,联合出版,1997.[9][日]千页正士.法律多元[M].强世功,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话题/法学 政法 刑事 日本 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