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bility of major fatty acids contents of peanut varieties grown in different ecological regions
GUO Jian-Bin, WU Bei, CHEN Wei-Gang, HUANG Li, CHEN Yu-Ning, ZHOU Xiao-Jing, LUO Huai-Yong, LIU Nian, REN Xiao-Ping, JIANG Hui-Fang,*Oil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Oil Crops,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Wuhan 430062, Hubei, China通讯作者:
第一联系人:
收稿日期:2018-10-21接受日期:2019-01-12网络出版日期:2019-02-19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18-10-21Accepted:2019-01-12Online:2019-02-19
Fund supported: |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25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郭建斌, 吴贝, 陈伟刚, 黄莉, 陈玉宁, 周小静, 罗怀勇, 刘念, 任小平, 姜慧芳. 花生品种主要脂肪酸含量在不同生态区的稳定性[J]. 作物学报, 2019, 45(5): 676-682. doi:10.3724/SP.J.1006.2019.84132
GUO Jian-Bin, WU Bei, CHEN Wei-Gang, HUANG Li, CHEN Yu-Ning, ZHOU Xiao-Jing, LUO Huai-Yong, LIU Nian, REN Xiao-Ping, JIANG Hui-Fang.
花生是我国主要的油料作物,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变化, 对花生需求量增加的同时, 对油脂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生油脂含有8种主要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约是饱和脂肪酸的4倍。脂肪酸组成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 约占80%[1]; 其次是饱和脂肪酸棕榈酸, 占10%以上, 棕榈酸含量过高会引起血清总胆固醇的升高, 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3]。超长链饱和脂肪酸(花生酸、山嵛酸和二十四碳烷酸)因其碳链较长、饱和程度高、不易氧化分解, 摄入过量对人体造成病变[4], 而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花生烯酸)对人体健康有益。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能选择性地降低人体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胆固醇, 保持有益的高密度胆固醇; 而亚油酸具有降低血清总胆固醇的功效, 但摄入量不能高于15%[5,6,7]。油酸在环境中稳定, 不易酸败变质, 所以, 高油酸品种耐储性好、货架寿命长且超长链饱和脂肪酸含量低[8,9]。因此, 高油酸花生油是优质植物油, 提高花生油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是油脂品质改良的主要方向。
花生脂肪酸含量属数量性状, 受环境影响大。王才斌等[10]采用不同类型花生品种在山东主产区多点试验发现, 品种和环境对脂肪含量的作用显著, 且环境的作用大于品种。郭洪海等[11]对黄淮海区域种植花生的品质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气候因子和土壤肥力是影响脂肪含量和油酸/亚油酸(O/L)比值的主要因素。郭峰等[12]连续3年对种植在山东济阳的61份花生品种的脂肪酸稳定性鉴定表明, 脂肪酸不同组分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 即不同脂肪酸成分受环境影响程度不一样。Worthington等[13] 3年对82份花生品种脂肪酸组成的研究表明, 脂肪酸组成在年份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王传堂等[14]鉴定认为, 高油酸花生品种的油酸含量较为稳定, 7份高油酸花生品种在山东、新疆、安徽等地区种植的油酸含量均在80%以上。为了更加系统地评价不同花生品种脂肪酸含量的变异及稳定性, 本研究以黄淮海区域和长江流域的主推品种为材料, 在长江流域的武汉和黄淮海区域的周口、濮阳和石家庄种植并检测种子脂肪酸含量, 鉴定筛选脂肪酸组分受环境影响小的材料, 以明确有利于花生品种优良脂肪酸组成的种植区域。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选用由各相关单位征集的60份黄淮及长江流域的主推品种(表1)。Table 1
表1
表160份花生品种编号及名称
Table 1
编号 No. | 品种 Variety | 编号 No. | 品种 Variety | 编号 No. | 品种 Variety | 编号 No. | 品种 Variety |
---|---|---|---|---|---|---|---|
1 | 山花7号Shanhua 7 | 16 | 开农60 Kainong 60 | 31 | 豫花9717 Yuhua 9717 | 46 | 开农33 Kainong 33 |
2 | 潍花10号Weihua 10 | 17 | 花育19号Huayu 19 | 32 | 豫花9840 Yuhua 9840 | 47 | 濮花20号Puhua 20 |
3 | 潍花8号Weihua 8 | 18 | 花育20号Huayu 20 | 33 | 豫花9327 Yuhua 9327 | 48 | 濮花22号Puhua 22 |
4 | 冀花6号Jihua 6 | 19 | 花育22号Huayu 22 | 34 | 豫花15号 Yuhua 15 | 49 | 冀花3号Jihua 3 |
5 | 冀花7号Jihua 7 | 20 | 豫花10号Yuhua 10 | 35 | 中花10号Zhonghua 10 | 50 | 冀花5号Jihua 5 |
6 | 潍花6号Weihua 6 | 21 | 开农8598 Kainong 8598 | 36 | 中花5号Zhonghua 5 | 51 | 冀花2号Jihua 2 |
7 | 豫花9号Yuhua 9 | 22 | 鲁花9号Luhua 9 | 37 | 中花8号Zhonghua 8 | 52 | 冀花12号Jihua 12 |
8 | 皖花6号Wanhua 6 | 23 | 中花16号Zhonghua 16 | 38 | 远杂9307 Yuanza 9307 | 53 | 冀花11号Jihua 11 |
9 | 皖花7号Wanhua 7 | 24 | 中花12号Zhonghua 12 | 39 | 豫花7号Yuhua 7 | 54 | 冀花9号Jihua 9 |
10 | 皖花8号Wanhua 8 | 25 | 中花15号Zhonghua 15 | 40 | 濮花17号Puhua 17 | 55 | 冀花10号Jihua 10 |
11 | 山花8号Shanhua 8 | 26 | 中花6号Zhonghua 6 | 41 | 冀花4号Jihua 4 | 56 | 冀花13号Jihua 13 |
12 | 徐州68-4 Xuzhou 68-4 | 27 | 豫花9331 Yuhua 9331 | 42 | 濮科花15号Pukehua 15 | 57 | 冀花15号Jihua 15 |
13 | 开农H03-3 Kainong H03-3 | 28 | 远杂9102 Yuanza 9102 | 43 | 濮花16号Puhua 16 | 58 | 开农61 Kainong 61 |
14 | 开农49 Kainong 49 | 29 | 豫花9326 Yuhua 9326 | 44 | 徐花13号Xuhua 13 | 59 | 开农176 Kainong 176 |
15 | 开农53 Kainong 53 | 30 | 豫花9620 Yuhua 9620 | 45 | 潍花9号Weihua 9 | 60 | 开农1715 Kainong 1715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2 试验设计
于2016—2017年在河南周口、河南濮阳、河北石家庄和湖北武汉4个生态区分别种植每份材料3行, 行长2.00 m, 行距0.30 m,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常规田间管理。1.3 脂肪酸的测定及数据处理
根据国标法(GB/T 5510-2011)处理花生样品, 用Agilent 7890B型气相色谱仪分析花生脂肪酸甲脂, 采用Microsoft Excel统计与计算数据, 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脂肪酸组分的变异及稳定性
从表2可以看出, 60份花生品种油酸含量的变异范围为38.48%~81.13%, 亚油酸含量的变异范围为1.45%~39.41%, 所有品种棕榈酸含量均在5.62%以上, 含量最高的为13.06%。超长链脂肪酸含量均较低, 其中花生烯酸含量最低, 均值为0.90%。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花生烯酸、硬脂酸、亚油酸、二十四碳烷酸、山嵛酸、花生酸、油酸和棕榈酸(图1)。Table 2
表2
表2花生品种不同环境脂肪酸组分含量及变异系数
Table 2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硬脂酸 Stearic acid | 油酸 Oleic acid |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 花生烯酸 Arachidonic acid | 山嵛酸 Behenic acid | 二十四碳烷酸 Tetracosanoic acid | |
---|---|---|---|---|---|---|---|---|
变异范围Variance range (%) | 5.62-13.06 | 3.04-6.08 | 38.48-81.13 | 1.45-39.41 | 1.37-2.20 | 0.67-1.55 | 1.98-3.38 | 1.12-1.74 |
平均值±标准差Mean ± SD | 10.56±1.72 | 4.15±0.64 | 48.8±11.23 | 29.88±9.80 | 1.78±0.20 | 0.90±0.18 | 2.53±0.25 | 1.40±0.15 |
平均变异系数CV (%) | 4.91 | 11.59 | 6.85 | 13.30 | 7.37 | 14.96 | 9.08 | 9.52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图 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 160份花生品种脂肪酸组分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系数
a: 棕榈酸; b: 硬脂酸; c: 油酸; d: 亚油酸; e: 花生酸; f: 花生烯酸; g: 山嵛酸; h: 二十四碳烷酸。
Fig. 1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of fatty acids in the 60 peanut varieties
a: palmitic acid; b: stearic acid; c: oleic acid; d: linoleic acid; e: arachidic acid; f: arachidonic acid; g: behenic acid; h: tetracosanoic acid.
可见, 棕榈酸相比其他脂肪酸受环境影响较小。
利用SPSS软件对60份材料2年4点方差分析表明, 脂肪酸组分在年份间和地点间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 60份材料间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001), 说明60份材料脂肪酸各组分变异较大; 基因型×环境、基因型×年份及基因型×环境×年份间的互作效应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油酸含量基因型和环境存在极显著的互作效应(F = 5.32, P < 0.0001), 基因型环境年份间的互作效应也极显著(F = 3.22, P < 0.0001)。
2.2 不同脂肪酸之间的相关性
表3表明, 油酸和亚油酸之间的相关性最高, 相关系数为r = -0.997**。油酸和棕榈酸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关系数为0.961; 而油酸与花生烯酸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808; 棕榈酸与亚油酸之间也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960。在花生种子中油酸含量的变化影响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烯酸的含量, 油酸含量的增加会引起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的降低以及花生烯酸含量的增加。硬脂酸与花生酸和山嵛酸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花生烯酸和二十四碳烷酸呈极显著负相关; 山嵛酸与花生酸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为0.591; 其他相关不显著。Table 3
表3
表3脂肪酸组分间相关系数
Table 3
脂肪酸 Fatty acid |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硬脂酸 Stearic acid | 油酸 Oleic acid |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 花生烯酸 Arachidonic acid | 山嵛酸 Behenic acid | 二十四碳烷酸 Tetracosanoic acid |
---|---|---|---|---|---|---|---|---|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1 | |||||||
硬脂酸 Stearic acid | -0.134 | 1 | ||||||
油酸 Oleic acid | -0.961** | 0.011 | 1 | |||||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0.960** | -0.071 | -0.997** | 1 | ||||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 -0.221 | 0.933** | 0.054 | -0.113 | 1 | |||
花生烯酸 Arachidonic acid | -0.767** | -0.384** | 0.808** | -0.793** | -0.240 | 1 | ||
山嵛酸 Behenic acid | -0.091 | 0.379** | -0.016 | -0.038 | 0.591** | 0.177 | 1 | |
二十四碳烷酸 Tetracosanoic acid | -0.310* | -0.374** | 0.250 | -0.242 | -0.139 | 0.653** | 0.421** | 1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3 高油酸和普通油酸品种主要脂肪酸含量比较
由表4可知, 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在两类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高油酸花生品种棕榈酸含量为6.06%, 只有普通油酸花生品种的54.80%; 油酸含量为79.13%, 比普通油酸花生品种提高了74.18%; 亚油酸含量3.14%, 只有普通油酸花生品种的9.56%; 花生烯酸为1.31%, 比普通油酸花生品种提高了54.12%。其他4种脂肪酸组分在高油酸和普通油酸花生品种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Table 4
表4
表4高油酸和普通油酸花生品种脂肪酸含量
Table 4
品种类型 Variety type |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硬脂酸 Stearic acid | 油酸 Oleic acid |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花生酸 Arachidic acid | 花生烯酸 Arachidonic acid | 山嵛酸 Behenic acid | 二十四碳烷酸 Tetracosanoic acid |
---|---|---|---|---|---|---|---|---|
普通油酸品种Normal oleic acid (%) | 11.06 | 4.13 | 45.43 | 32.85 | 1.78 | 0.85 | 2.52 | 1.39 |
高油酸品种 High oleic acid (%) | 6.06 | 4.37 | 79.13 | 3.14 | 1.87 | 1.31 | 2.62 | 1.51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不同油酸含量花生品种油酸和亚油酸之和占比存在差异, 油酸含量低的材料(<40%)其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和均值为76.56%, 油酸含量在40%~60%之间的材料其油酸和亚油酸之和均值为78.49%, 高油酸花生品种(>70%)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和均值为82.27%。此外, 高油酸花生品种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因此, 高油酸花生品种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 饱和脂肪酸含量减少, 不仅改善了油脂品质, 而且油脂抗氧化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对2年4点8个环境花生品种的平均油酸含量和变异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 油酸含量和变异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r = -0.577, P<0.001), 即在不同环境中, 花生油酸含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好, 反之, 稳定性越差。由此可见, 花生高油酸和稳定性是协调的。
2.4 不同油酸品种间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烯酸的稳定性分析
对2年4点8个环境种植材料的油酸性状进行分析, 武汉种植环境2年内油酸含量均最高, 2016年60份材料在武汉环境下的含量平均为52.93%; 2017石家庄种植含量最低, 均值为46.60%, 与武汉种植材料平均值之间在1%水平呈极显著差异。将60份材料按油酸含量高低分成4组(A组、B组、C组和D组), 从表5可以看出, 油酸含量处在40%~50%之间的C组材料最多, 有34份材料。4组材料中变异系数最小的为油酸含量最高的D组(>70%), 相比其他组更稳定。其他3组也存在少数油酸稳定的材料, 如A组的濮花17号, C组的豫花9620等。Table 5
表5
表5不同花生品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均值及变异系数
Table 5
油酸含量 Oleic acid content | 组别 Group | 份数 Number of varieties | 油酸 Oleic acid |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花生烯酸 Arachidonic acid | ||||
---|---|---|---|---|---|---|---|---|---|---|
平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平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平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平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
<40% | A | 6 | 39.07 | 6.82 | 37.48 | 6.74 | 12.29 | 4.13 | 0.83 | 17.54 |
40%-50% | B | 34 | 43.52 | 7.60 | 34.50 | 9.41 | 11.24 | 4.74 | 0.81 | 15.37 |
50%-60% | C | 14 | 52.79 | 6.94 | 26.84 | 13.50 | 10.11 | 5.33 | 0.95 | 13.52 |
>70% | D | 6 | 79.13 | 2.42 | 3.14 | 27.01 | 6.06 | 5.68 | 1.31 | 14.89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以根据油酸高低划分的A组、B组、C组和D组4组为基础分析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的稳定性, 亚油酸和变异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 = -0.866, P < 0.001); 棕榈酸和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43 (P = 0.061); 花生烯酸和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58 (P = 0.046)。棕榈酸的稳定性与其含量没有明显关系, 而亚油酸含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差, 这是因为高油酸花生品种亚油酸含量很低, 稍有改变, 将导致其变异系数增大。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变异系数较小, 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如表6所示。
Table 6
表6
表6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为稳定的材料
Table 6
亚油酸 Linoleic acid | 棕榈酸 Palmitic acid | 花生烯酸 Arachidonic acid | ||||||
---|---|---|---|---|---|---|---|---|
品种 Variety | 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品种 Variety | 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品种 Variety | 均值 Mean | 变异系数 CV (%) |
濮花17号 Puhua 17 | 37.92 | 4.84 | 潍花9号 Weihua 9 | 10.36 | 2.05 | 冀花4号 Jihua 4 | 1.02 | 10.27 |
中花6号 Zhonghua 6 | 38.78 | 5.30 | 花育22号 Huayu 22 | 9.86 | 2.29 | 开农49 Kainong 49 | 0.98 | 11.01 |
豫花9840 Yuhua 9840 | 35.37 | 5.32 | 濮花16号 Puhua 16 | 12.34 | 2.35 | 开农H03-3 Kainong H03-3 | 1.55 | 11.13 |
濮花20号 Puhua 20 | 36.85 | 5.80 | 潍花6号 Puhua 6 | 10.88 | 2.36 | 开农60 Kainong 60 | 0.90 | 11.20 |
濮花16号 Puhua 16 | 37.30 | 5.86 | 濮花20号 Puhua 20 | 12.37 | 2.42 | 中花12号 Zhonghua 12 | 1.03 | 11.28 |
中花8号 Zhonghua 8 | 36.78 | 5.88 | 豫花9840 Yuhua 9840 | 11.83 | 2.88 | 濮科花15号 Pukehua 15 | 0.89 | 11.35 |
冀花2号 Jihua 2 | 36.11 | 6.20 | 濮花17号 Puhua 17 | 13.00 | 2.90 | 豫花7号 Yuhua 7 | 0.83 | 11.42 |
冀花7号 Jihua 7 | 36.08 | 6.28 | 鲁花9号 Luhua 9 | 10.44 | 2.94 | 鲁花9号 Luhua 9 | 1.08 | 11.46 |
中花12号 Zhonghua 12 | 39.41 | 6.65 | 濮花22号 Weihua 22 | 10.88 | 3.05 | 豫花9327 Yuhua 9327 | 0.75 | 11.63 |
豫花9号 Yuhua 9 | 37.24 | 6.75 | 中花6号 Zhonghua 6 | 12.12 | 3.22 | 豫花10号 Yuhua 10 | 0.91 | 11.69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5 高油酸花生品种遗传及产量性状差异分析
结合前期利用195对多态性SSR引物对60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根据遗传距离对60份花生品种聚类的结果[15], 6份表现稳定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属于不同的类群, 其中冀花13号、开农1715、开农61和开农176属于G2c群; 冀花11号属于G2e群; 开农H03-3属于G1群, 不同类群品种背景遗传差异较大, 这些结果为花生高油酸品种选育的亲本选配提供了材料基础和理论依据。从表7可以看出, 本试验所涉及的6份高油酸品种中, 开农176、开农1715、开农61和冀花13号的荚果大, 而且冀花13号的出仁率还高, 为优良的高产高油酸花生品种。6份高油酸花生品种含油量均在54%以上, 冀花11号最高, 为57.24%, 是优良的油用型品种。Table 7
表7
表76份高油酸花生品种其他性状的表现
Table 7
品种 Variety | 油酸 Oleic acid (%) | 百果重 Hundred pod weight (g) | 含油量 Oil content (%) | 荚果长 Pod length (cm) | 荚果宽 Pod width (cm) | 出仁率 Shelling percentage (%) |
---|---|---|---|---|---|---|
开农H03-3 Kainong H03-3 | 76.14 | 158.13 | 54.83 | 3.02 | 1.50 | 73.02 |
开农176 Kainong 176 | 77.14 | 220.75 | 54.40 | 3.52 | 1.71 | 64.86 |
冀花13号Jihua 13 | 79.57 | 194.56 | 54.96 | 3.18 | 1.57 | 73.94 |
开农1715 Kainong 1715 | 80.40 | 208.42 | 54.26 | 3.52 | 1.66 | 63.31 |
开农61 Kainong 61 | 80.41 | 212.17 | 54.76 | 3.47 | 1.67 | 65.51 |
冀花11号 Jihua 11 | 81.13 | 144.42 | 57.24 | 3.03 | 1.32 | 77.44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讨论
从花生品种性状的稳定性可鉴定出优良品种, 对品种布局意义重大。利用多个环境评价花生脂肪酸组分的遗传稳定性, 可以获得广适性且品质优良的花生品种。本试验表明, 不同品种脂肪酸组分变异较广, 变异系数均超过了10%, 亚油酸变异系数最大为32.82%, 山嵛酸变异系数最小也达到了10.07%。殷冬梅等[16]对51份花生品种的品质相关性状进行了变异分析, 脂肪酸组分中变异较小的是山嵛酸, 变异系数为8.31%。综上所述, 我国花生品种脂肪酸组分变异范围广, 遗传多样性丰富, 选择潜力大。Wang等[17]对83份不同亚种的花生品种脂肪酸组成分析发现, 脂肪酸组成差异显著。脂肪酸组分在不同环境的变异系数相差较大, 棕榈酸的变异系数最小, 硬脂酸、亚油酸和花生烯酸的变异系数较大。说明棕榈酸受环境影响小, 表现稳定。郭峰等[12]的研究中硬脂酸、花生酸、亚油酸的变异系数较大, 棕榈酸的变异系数最小, 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环境因素对脂肪酸的合成有一定的影响, 并且对不同花生品种脂肪酸的影响各不相同。本研究中花育22号、中花6号、豫花9620和中花8号各个脂肪酸组分对环境比较稳定, 其变异系数较小; 而潍花8号、花育19号等的脂肪酸组分变异系数较大, 反映出这些品种对环境比较敏感。不同花生品种油脂稳定性存在差异, 是由于脂肪酸种类及含量不同所致。油酸是油料作物种子中普遍存在并且占比较大的脂肪酸, 是影响植物油脂氧化稳定性和营养价值的重要品质指标。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比普通油酸品种稳定, 高油酸花生油脂稳定性好, 有更高的市场价值与营养价值[18]。本研究发现高油酸花生品种其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和(82%左右)高于普通油酸品种(77%左右), 并且棕榈酸含量显著降低。所以, 高油酸花生品种不仅改善了油脂品质, 而且油脂抗氧化稳定性也得到了提高。O’keefe等[19]研究表明, 与普通油相比, 高油酸花生油具有更高的氧化稳定性。普通油酸品种其棕榈酸和亚油酸相比高油酸品种稳定, 是因为高油酸花生品种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低, 微小变化, 将导致变异系数增大, 表现不稳定。Isleib等[20]对高油酸和普通油酸花生品种在感官上比较发现, 高油酸不影响烘烤品质、甜度等。在所涉及的4个环境中, 长江流域的武汉环境下油酸含量显著高于黄淮海区域的周口、濮阳和石家庄, 光照、温度、水分、土壤等因素在地域间存在差异, 从而造成品质的地域差异。李新华等[21]研究发现, 温度和降水量对油亚比影响为正, 温度升高, 降水量增加, 油亚比提高。武汉相比其它地区年平均温度高、降水量多, 因此, 其油酸含量高。
姜慧芳等[22]通过远缘杂交创造出了比亲本油酸含量提高近30%的高油酸后代, 通过对中国小核心种质脂肪酸组成的分析测试, 发掘出高油酸种质7份[23], 都可以应用在育种中。王传堂等[14]研究表明, 7份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在不同地区种植的籽仁产量与当前推广品种水平相当。本研究选用的60份花生品种中有6份表现稳定的高油酸品种, 分别是冀花11号、开农1715、开农61、冀花13号、开农176和开农H03-3, 这些高油酸品种各具不同优良特性, 既有大果具高产潜力的材料, 也有出仁率高经济价值大的材料, 还有高含油量材料。根据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 这6份材料属于3个类群, 其中开农H03-3属于G1群, 开农1715、开农61、冀花13号和开农176属于G2c群, 冀花11号属于G2e群。这些材料和结果为聚合不同优良性状、培育超级花生品种奠定了基础。
4 结论
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比普通油酸品种稳定, 普通油酸品种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比高油酸品种稳定; 高油酸花生品种除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外, 花生烯酸含量也显著提高, 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DOI:10.3146/i0095-3679-17-1-7URL [本文引用: 1]
,
DOI:10.3146/i0095-3679-14-1-3URL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2]
,
[本文引用: 2]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2]
,
[本文引用: 2]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DOI:10.1007/BF02542581URL [本文引用: 1]
,
DOI:10.1021/jf052353tURL [本文引用: 1]
,
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了确定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本文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生育期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生脂肪含量与生育期>15℃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昼夜温差呈显著负相关,花生油亚比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与>15℃积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昼夜温差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花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不大,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15℃积温,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昼夜温差。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次线性方程来描述。
,
Magsci [本文引用: 1]
为了确定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本文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生育期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生脂肪含量与生育期>15℃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昼夜温差呈显著负相关,花生油亚比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与>15℃积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昼夜温差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花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不大,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15℃积温,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昼夜温差。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次线性方程来描述。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
,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