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复合控制的磁悬浮CMG动框架效应抑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控制力矩陀螺(Control Moment Gyroscope,CMG)是敏捷机动卫星、大型卫星平台、空间站等航天器进行姿态控制的重要执行机构[1-2],主要由高速转子系统和框架系统组成,通过框架转动强制高速转子改变角动量的方向从而输出力矩,进而调节航天器的姿态[3]。与机械轴承CMG相比,磁悬浮CMG(Magnetically Suspended CMG,MSCMG)具有无摩擦、无需润滑、可通过主动控制实现极微振动等优点,已成为CMG研究的前沿方向[4-5]
MSCMG中转子径向角位移会随着框架转动而显著增大(动框架效应),使得转子位移跳动量加大,甚至导致磁轴承与高速转子发生碰撞[6],影响MSCMG系统的稳定性和高速转子的悬浮精度。除动框架效应之外,高速转子的陀螺效应[7]、电流刚度、位移刚度的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MSCMG系统的稳定性[8],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扰动对磁轴承系统的影响,保证磁轴承系统的稳定性和MSCMG输出力矩精度。
对于动框架效应中的可建模扰动,通常采用前馈控制方法进行抑制。文献[9]提出了加速度前馈控制方法,但只解决了转子平动造成的扰动问题,无法解决框架转动形成的动框架效应问题。文献[10-11]提出了基于框架角速率的前馈控制方法,但该方法的补偿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象模型的精度。文献[12-13]提出一种基于框架角速率的FXLMS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来减小前馈补偿精度对于对象模型精度的依赖程度,该方法收敛速度快,抗噪声能力强,但因算法非常复杂、计算量大而无法进行实验。霍甲等[6]为了实现实际应用,提出一种简化FXLMS补偿算法,该算法也是基于框架角速率,对动框架效应抑制效果良好,但对模型外的扰动抑制能力有限。所以要提高MSCMG磁轴承的控制精度,除了补偿动框架效应,还需要对不可建模扰动进行高精度抑制,从而提高MSCMG磁轴承整体抗干扰能力。
对不可建模扰动抑制,最早由韩京清教授提出一种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 ESO)的自抗扰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ADRC)方法[14-15],该方法动态性能好,不依赖模型,且抗扰性和鲁棒性均优于传统PID控制器。丛爽等[16]将ADRC成功应用于陀螺稳定平台,利用ADRC对系统中未建模部分进行观测及补偿,证明了ADRC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文献[17]将ADRC和RBF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相结合,成功应用于磁悬浮控制敏感陀螺的高精度快响应强鲁棒控制,表明可以通过优化ADRC的方式实现对CMG的高精度扰动抑制。以上ADRC方法的成功应用,为解决MSCMG在输出力矩时的不可测扰动抑制问题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文从工程应用出发,为了提高磁轴承系统的动态响应与整体抗干扰能力,针对MSCMG的动框架效应和不可测扰动,结合自适应控制与ADRC各自的优点,提出一种基于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与ADRC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并进行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
1 MSCMG动力学模型 如图 1所示,MSCMG由磁悬浮高速转子系统和框架系统两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各自的转子组件和定子组件。高速转子绕自转轴恒速旋转,提供大小恒定的角动量,框架转动带动磁悬浮高速转子系统沿框架轴转动,强制高速转子改变角动量方向,对外输出力矩,进而调整航天器姿态[18]
图 1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MSCMG
图选项




磁悬浮高速转子坐标系如图 2所示,图中,4对径向电磁铁和位移传感器对称分布于转子两端AB,对应4个通道axbxayby。设O-xyz为惯性坐标系,框架坐标系初始状态O-xyz重合,相对于O-xyzOy旋转,定义转角为θlmalmb分别为转子A端、B端磁轴承中心到转子中心的距离,且lma=lmb=lmlsalsb分别为转子A端、B端传感器中心到转子中心的距离;xy分别为转子沿Ox-和Oy-轴的平动位移量;αβ分别为转子绕Ox-和Oy-轴的扭转角。
图 2 磁悬浮高速转子系统坐标图 Fig. 2 System coordinate of magnetic levitation high-speed rotor
图选项




由文献[1]可知,当框架以角速率转动时,MSCMG的磁悬浮高速转子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1)

式中:m为转子质量; JxJy为赤道转动惯量,且Jx=Jy;H为转子角动量;PxPy分别为沿x轴和y轴方向的磁轴承力矩;?α的角速率(微分),?α的角加速率(二阶微分),以此类推; fxfy分别为沿x轴和y轴方向的磁轴承作用力;fgxfgy分别为框架角运动引起的沿x轴和y轴方向的陀螺力矩,可表示为
(2)

式中:为框架角加速率。微分项由于所占分量极小可以忽略,将fgxfgy分解至转子两端的磁轴承x轴和y轴方向上,可得
(3)

式中:faxfbxfayfby分别为框架角运动引起的陀螺力矩等效对应4个通道axbxayby的扰动力,表示为
(4)

由于对转子不平衡振动已采取加入同频陷波器滤除反馈位移信号中的同频量来实现最小电流控制的措施,动力学模型中未考虑转子不平衡的影响。
2 复合控制策略 本文提出的复合控制策略,主要由ADRC控制器与自适应前馈控制组成。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抵消动框架效应,ADRC抑制电流刚度、位移刚度变化带来的未知扰动,2种控制方法复合使用,达到提高磁轴承抗干扰能力的目的。复合控制方法原理如图 3所示,转子系统输出的转子位移信号y分别输入到LMS和ESO当中,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根据实时位移信号迭代计算出需要对动框架扰动的补偿量,同时ADRC将转子系统的输入u和输出y与设定的标准积分串联型相对比,计算得到的控制量。图中:ωg为框架角速率信号;u为误差反馈控制量;ka为框架角加速度灵敏度;GCL(z)T为磁悬浮转子系统传递函数的离散化模型,为框架扰动环节;z1为ESO输出的对转子系统输出量y的跟踪量;z2为对y的跟踪量z1的微分;z3为MSCMG系统内扰动扩展的状态量。功放将控制器和补偿器生成的PWM信号转换为控制电流,驱动电磁铁产生电磁力,使转子悬浮在给定位置上。
图 3 MSCMG磁轴承复合控制方法原理框图 Fig. 3 Principle block diagram for magnetic bearing composite control method of MSCMG
图选项




2.1 自抗扰控制 ADRC控制器如图 4所示,主要由ESO、状态误差的非线性反馈律KiKd,以及误差反馈控制量u0组成;v1v2为通道实际信号;Ki为积分系数,Kd为微分系数,一般取Ki=ωc2Kd=3ωcωc为控制器带宽。ADRC通过ESO提取系统状态信息和扰动信息,用状态误差信息来产生非线性误差反馈控制量,依据扰动估计值对系统进行扰动补偿,从而实现对系统中扰动的抑制[19]
图 4 自抗扰控制器结构 Fig. 4 Structure diagram of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图选项




由于本文研究的框架系统为二阶系统,所以采用三阶ESO对磁轴承系统内的未知扰动进行状态观测,设计三阶ESO为
(5)

式中:b0b1b2b3均为需要调整的参数,b0一般根据系统特性取一常数,b1=ωo3b3=3ωo[20]ωo为ESO带宽。系统状态误差反馈律为
(6)

误差反馈控制量u
(7)

控制量经过功放驱动磁悬浮轴承线圈,从而实现对系统中扰动的抑制。
2.2 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 自适应前馈控制是随着运行环境改变而自动调节自身控制参数,根据扰动或给定值的变化按补偿原理来工作,以达到最优控制的控制方法。本文采用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方法对动框架效应进行补偿,系统如图 5所示。图中:n1为系统扰动信号;e(n)为转子系统输出值与给定值的误差信号;T为自适应调节权值,根据式(4)可得到的T初始值为
(8)

图 5 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框图 Fig. 5 Block diagram of adaptive feedforward control module with angular acceleration rate
图选项




由式(5)可以得到框架扰动环节GRG(s)传递函数为
(9)

式(9)实际包含4个比例系数,其中0表示陀螺框架转动对转子平动运动不产生影响[12]
实际磁悬浮转子系统为四输入四输出系统,且4个通道之间相互耦合,ADRC控制器可实现4个通道的解耦,以AX通道为例,该通道以u为输入,y为输出的传递函数。
(10)

式中:Gc(s)为控制器传递函数;GP(s)为功放传递函数;kskikh分别为传感器灵敏度、电流刚度和位移刚度。权值迭代公式可写为
(11)

式中:η为收敛常数。由式(10)可以看出,GCLT(s)非常复杂,同理式(11)权值迭代算法也非常复杂,在实际实验中无法实现,因此这里将对象滤波器简化为I4×4[6],简化后的权值迭代公式为
(12)

根据转子系统输出量与给定值的误差e(n)与框架扰动信号ωg(n),自适应权值T不断进行迭代,实时调整输入到转子系统中的前馈补偿量,从而达到高精度抑制动框架效应的目的。由图 5可得误差信号的表达式为
(13)

将式(13)代入式(12),对递推式两边取期望,可得
(14)

式中:
(15)

(16)

由于磁悬浮转子4个通道完全对称,则4个通道的ωg(n)和e(n)均相等,即M等。由式(14)可以分析得出,I-ηM谱半径小于1且N界的情况下,E[T(n)]一定收敛。由此可设M特征根为λi(i=1, 2, 3, 4),可以推出E[T(n)]的收敛条件为,只要η在上述范围内取值,权值一定收敛。
2.3 稳定性分析 由2.1节可知,只要使η值满足收敛条件,自适应前馈权值T总是收敛的,此时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补偿量相当于一个常值,对整个磁悬浮系统的稳定性不再产生影响。对于ADRC,假设系统输出的预定轨迹为v,则真实值与预定值的误差可以表示为
(17)

误差的微分可表示为
(18)

e(t)=[e1(t), e2(t)]Tz(t)=[z1(t), z2(t), z3(t)]T,可以得出
(19)

式中:为广义扰动量。可得
(20)

对式(19)取积分可得
(21)

R(t)=∫0teA(t-τ)B[f(τ)-z3(τ)]dτ,则
(22)

由式(19)可得
(23)

式中:δ为常值。
,则
(24)

, 将式(20)代入式(24)可得
(25)

由于A为赫尔维茨矩阵,可得
(26)

(27)

将式(25)和式(27)代入式(24)可得
(28)

由式(26)可得
(29)

(30)

根据式(28)、式(30)可得
(31)



可知ρ为一个常数。即使系统模型未知,ADRC的跟踪误差也总是有限的,而且误差上限随着控制器带宽的增大而减小[21]
3 仿真校验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MSCMG动框架效应抑制方法的有效性,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研究。设定角速率大小从0°/s经过0.15 s逐渐变到+15°/s,然后持续0.5 s,再经0.3 s逐渐变到-15°/s。角加速率信号由角速率信号通过不完全微分得到,以该角速率信号作为扰动输入,等效于产生26 N·m的扰动力矩,然后直接作用在磁轴承系统上。
首先对MSCMG磁轴承复合控制的稳定性进行验证,采用不同转速下的根轨迹来判断系统稳定性。图 6为转子转频从0变化到150 Hz时的磁轴承系统根轨迹图,根轨迹全部位于坐标系的负半平面,说明磁轴承复合控制系统是稳定的。
图 6 复合控制下磁轴承系统根轨迹图 Fig. 6 Root locus of magnetic bearing system with composite control method
图选项




图 7为基于复合控制的磁轴承系统在工作时,角加速率自适应算法中的权值变化波形。权值初始常值为0.13;t=1 s后系统接入自适应前馈,权值立即发生变化并在3 s内快速趋于稳定,说明自适应算法运行效果良好,自适应前馈控制运行稳定。
图 7 角加速率自适应算法权值波形 Fig. 7 Weight value waveform of adaptive angular acceleration rate algorithm
图选项




图 8为基于复合控制的转子位移输出波形。将框架转动产生的26 N·m大小的扰动力矩接入磁轴承系统,转子的输出波形如图 8(a)所示,转子位移峰峰值在t=0 s时为4.81 μm;在t=2 s时收敛至2.07 μm;在t=6 s时收敛至0.13 μm;在t=10 s时收敛至0.048 μm,之后峰值稳定不变,表明复合控制能显著补偿动框架效应。再向转子系统输入端的4个通道均接入一个幅值为20 N、频率为15 Hz的正弦波扰动信号,且接入AX、BY通道与AY、BY通道的扰动信号相位差为90°,转子输出波形如图 8(b)所示:转子位移峰峰值在t=1 s时最大,为4.65 μm;在t=2 s时收敛至2.79 μm;t=5 s时收敛至0.85 μm,之后峰峰值基本不变,表明复合控制不仅能有效补偿动框架效应,对于未建模扰动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图 8 基于复合控制的转子位移波形 Fig. 8 Rotor displacement waveform with composite control method
图选项




4 实验验证 4.1 实验平台 为验证所设计的复合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MSCMG系统为对象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装置如图 9所示,包括MSCMG样机、电源、控制器、示波器及监控系统等,样机额定角动量200 N·m·s,输出力矩50 N·m,转子转速Fr=150 Hz,框架角速率由框架伺服电机控制部分直接给出,角加速率信号由角速率信号通过不完全微分得到。在此条件下,分别采用优化后PID控制方法、ADRC方法和本文提出的复合控制方法进行实验,比较3种控制方法下的转子位移跳动量、收敛时间、收敛后的位移峰峰值,校验该复合控制方法在磁轴承抗干扰能力上的优越性。MSCMG模型参数如表 1所示,控制器参数如表 2所示。
图 9 MSCMG实验平台 Fig. 9 Experimental setup of MSCMG
图选项




表 1 MSCMG模型参数 Table 1 Model parameters of MSCMG
参数 数值
转子质量m/kg 16.7
转子赤道转动惯量Jr/(kg·m2) 0.8286
转子极转动惯量Jz/(kg·m2) 0.1302
磁轴承中心到转子质心距离lm/m 0.0725
传感器到转子质心距离ls/m 0.1110
电流刚度ki/(N·A-1) 600
位移刚度kh/(N·m-1) 2.4×106


表选项






表 2 磁轴承转子控制参数 Table 2 Control parameters of magnetic bearing rotor
参数 数值
比例系数Kp 3.7578
积分系数Ki 261.2088
微分系数Kd 0.0081
控制器带宽ωc 220
观测器带宽ωo 4000
收敛因子μ 5×10-4


表选项






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图 10为基于PID控制的转子位移波形图。t=0 s时高速转子开始旋转,陀螺框架未转动,由于不平衡振动的存在,转子输出位移持续跳动,最大跳动量为14.7 μm;在t=2 s时开始转动陀螺框架,在动框架效应的影响下转子位移跳动量加大为36.74 μm;系统在t=4 s之后收敛,收敛后的位移峰峰值为18.7 μm。
图 10 基于PID控制的转子位移波形 Fig. 10 Rotor displacement waveform with PID control method
图选项




图 11为基于ADRC的转子位移波形。在t=1.5 s时开始转动陀螺框架,在t=3.2 s之后系统收敛,收敛时间较传统PID控制减少0.3 s,收敛后的位移峰峰值为14.7 μm,较传统控制下降21.4%。
图 11 基于ADRC控制下的转子位移波形 Fig. 11 Rotor displacement waveform with ADRC method
图选项




图 12为复合控制下的转子位移波形。在t=1.3 s时开始转动陀螺框架,系统在t=2.2 s之后收敛,较传统控制提前1.1 s;收敛后的位移峰峰值为11.3 μm,较传统控制下降39.6%。
图 12 复合控制下的转子位移波形 Fig. 12 Rotor displacement waveform with composite control method
图选项




综上分析可知,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与ADRC复合控制方法明显改善了磁轴承系统特性,提高了系统精度,对扰动达到了理想的抑制效果。由于实验时框架角速率从-15°/s瞬间加至15°/s,角加速度过大,瞬态过程频率特性较为复杂,所以瞬态过程的控制效果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5 结论 1) 根据MSCMG动力学模型可知,动框架效应会影响高速转子的悬浮精度及稳定性。基于角加速率自适应前馈控制与ADRC相结合的复合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框架转动对磁悬浮系统带来的影响。
2) ADRC控制器通过ESO对框架系统的未知扰动进行观测和估计,通过反馈控制实现对系统中未知扰动的补偿。
3) 本文提出的复合控制方法改善了动框架效应及未知扰动对转子悬浮精度的影响,同时提高了磁悬浮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实现了MSCMG磁悬浮转子系统的高精度控制。

参考文献
[1] 房建成, 任元.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技术[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4: 1-17.
FANG J C, REN Y. Magnetically suspend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 technology[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14: 1-17. (in Chinese)
[2] 李海涛, 房建成. 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DGMSCMG框架伺服系统振动抑制方法[J]. 航空学报, 2010, 31(6): 1213-1219.
LI H T, FANG J C. Study on system vibration suppression method based on ESO used in gimbal servo system of DGMSCMG[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0, 31(6): 1213-1219. (in Chinese)
[3] 邓瑞清, 赵岩, 房建成, 等. 磁悬浮飞轮与机械飞轮干扰特性的对比分析[J]. 宇航学报, 2016, 37(8): 917-923.
DENG R Q, ZHAO Y, FANG J C, et al. Disturbance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magnetically suspended and mechanical flywheels[J]. Journal of Astronautica, 2016, 37(8): 917-923. (in Chinese)
[4] 谢进进, 刘刚, 文通. 双框架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磁轴承负载力矩复合补偿的控制[J]. 光学精密工程, 2015, 23(8): 2211-2219.
XIE J J, LIU G, WEN T. Composite compensation for load torque of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in DGMSCMG[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5, 23(8): 2211-2219. (in Chinese)
[5] 刘强, 赵勇, 曹建树, 等. 新型微框架磁悬浮飞轮用洛伦兹力磁轴承[J]. 宇航学报, 2017, 38(5): 481-489.
LIU Q, ZHAO Y, CAO J S, et al. Lorentz magnetic bearing for novel vernier gimballing magnetically suspended flywheel[J]. Journal of Aatronautics, 2017, 38(5): 481-489. (in Chinese)
[6] 霍甲, 魏彤, 房建成. 基于简化FXLMS算法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动框架效应精确补偿方法实验研究[J]. 宇航学报, 2010, 31(3): 786-792.
HUO J, WEI T, FANG J C.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accurate compensation of moving-gimbal effects based on simplified FXLMS algorithm in magnetically suspend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J]. Journal of Astronautica, 2010, 31(3): 786-792. (in Chinese)
[7] 田希晖, 房建成, 刘刚. 一种磁悬浮飞轮增益预调交叉反馈控制方法[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6, 32(11): 1299-1303.
TIAN X H, FANG J C, LIU G. Gain scheduling cross feedback control approach for magnetic suspending flywheel[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6, 32(11): 1299-1303. (in Chinese)
[8] 王澄泓, 汪希平, 吴明贵. 电磁推力轴承刚度非线性的研究[J]. 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5, 24(9): 54-57.
WANG C H, WANG X P, WU M G. Study on non-linearity of stiffness of magnetic thrust bearing[J]. Mechan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5, 24(9): 54-57. (in Chinese)
[9] SUZUKI Y. Acceleration feedforward control for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systems excited by ground motion[J]. IEEE Proceedings of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1998, 145(2): 113-118.
[10] 魏彤, 房建成.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的动框架效应及其角速率前馈控制方法研究[J]. 宇航学报, 2005, 26(1): 19-23.
WEI T, FANG J C. Moving-gimbal effect and angular rate feedforward control in magnetically suspended rotor system of CMG[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5, 26(1): 19-23. (in Chinese)
[11] 吕奇超, 吕东元, 李延宝, 等. 小型磁悬浮CMG高速转子动框架效应前馈补偿与实验[J]. 飞控与探测, 2019, 2(1): 49-55.
LV Q C, LV D Y, LI Y B, et al. Feed-forward compensation and experiment research in moving gimbal effects on high speed rotor of small magnetically suspended CMG[J]. Flight Control and Detection, 2019, 2(1): 49-55. (in Chinese)
[12] 魏彤, 房建成.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动框架效应的FXLMS自适应精确补偿控制方法仿真研究[J]. 宇航学报, 2006, 27(6): 1205-1210.
WEI T, FANG J C. Accurate compensation of moving-gimbal effects based on FXLMS algorithm in magnetically suspend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J]. Journal of Astronautics, 2006, 27(6): 1205-1210. (in Chinese)
[13] KANG M, YOON W. Acceleration feedforward control in active magnetic bearing system subject to base motion by filtered-X LMS algorithm[J]. IEEE Transla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06, 14(1): 134-141.
[14] 韩京清. 自抗扰控制技术-估计补偿不确定因素的控制技术[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150-260.
HAN J Q.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technique -The technique for estimating and compensation the uncertainties[M]. Beij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Press, 2008: 150-260. (in Chinese)
[15] 韩京清. 自抗扰控制器及其应用[J]. 控制与决策, 1998, 13(1): 19-23.
HAN J Q. Auto-disturbances-rejection controller and its applications[J]. Control and Decision, 1998, 13(1): 19-23. (in Chinese)
[16] 丛爽, 孙光立, 邓科, 等. 陀螺稳定平台扰动的自抗扰及其滤波控制[J]. 光学精密工程, 2016, 24(1): 169-177.
CONG S, SUN G L, DENG K, et al.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and filter control of gyro-stabilized platform[J]. Optics and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16, 24(1): 169-177. (in Chinese)
[17] 李磊, 任元, 陈晓岑, 等. 基于ADRC和RBF神经网络的MSCSG控制系统设计[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0, 46(10): 1966-1972.
LI L, REN Y, CHEN X C, et al. Design of MSCSG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ler and RBF neural network[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20, 46(10): 1966-1972. (in Chinese)
[18] 魏彤, 房建成, 刘珠荣. 双框架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动框架效应补偿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2): 159-165.
WEI T, FANG J C, LIU Z R. Moving-gimbal effects compensation of double gimbal magnetically suspend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 based on compound control[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0, 46(2): 159-165. (in Chinese)
[19] 崔培玲, 杨珊, 李海涛. 双框架MSCMG框架伺服系统的动力学解耦及扰动补偿[J]. 航空学报, 2016, 37(3): 916-927.
CUI P L, YANG S, LI H T. Dynamic decoupling control and disturbance compensation of gimbal servo system of double gimbal MSCMG[J]. 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 2016, 37(3): 916-927. (in Chinese)
[20] GAO Z.Scaling and bandwidth-parameterization based controller tuning[C]//Proceedings of the 2003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Piscataway: IEEE Press, 2003: 4989-4996.
[21] ZHENG Q, DONG L, LEE D H, et al. 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 for MEMS gyroscop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2009, 17(6): 1432-1438.


相关话题/控制 系统 信号 实验 未知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ORBCOMM卫星机会信号的定位技术*
    尽管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随着位置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其存在信号弱、容易受到干扰等缺点,越来越多的备用导航定位技术被提出,以摆脱对GNSS系统的依赖。利用广泛存在的无线电机会信号导航(Opportunistic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具有变点的不确定竞争失效退化系统的可靠性建模*
    系统的故障往往是由于自身内部磨损退化或者受到外部环境的冲击,如果系统具有大量的历史故障数据,那么可以运用概率论中的随机变量对其寿命的偶然不确定性(AleatoryUncertainty)进行度量刻画,进而对其进行可靠性建模和评估,因为根据大数定律,在样本量较大时,估计的概率分布函数与累积频率会无限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激波风洞7°尖锥边界层转捩实验研究*
    边界层转捩是指边界层流动从层流发展到湍流的过程,是一个由多种因素耦合的非线性复杂流动物理现象。转捩问题是流体力学重要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与湍流问题一起被称为“百年(或世纪)难题”。转捩问题在低速流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捩问题,低速流动的稳定性理论将不再适用,国内外****在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液负载敏感位置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方法*
    电液伺服系统因具有功率密度大、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机床、冶金等众多领域中。电液伺服系统从原理上可以分成2类:阀控系统和泵控系统。其中,阀控系统属于节流控制,响应速度较快,但是存在较大的压力损失和溢流损失,系统能效较低,发热严重[1-5];泵控系统属于容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GSO卫星系统布设中的通信干扰评估方法*
    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ofConcernedScientists)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各类人造地球卫星共计2218颗,其中低轨卫星1468颗,静止轨道卫星562颗,而中国拥有静止和非静止轨道卫星总数为323颗,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拥有在轨卫星数量的国家。在360°的地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量子定位系统中符合计数与到达时间差的获取*
    基于卫星定位与导航的精度取决于测量卫星与地面用户之间距离的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的测距原理是基于获得电磁波的到达时间。由于电磁波信号定位精度受到经典噪声极限及其带宽和功率的限制,使得测距精度一般可达米量级,并且保密性较弱。采用激光脉冲测距,其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变时滞间隙非线性机翼颤振主动控制方法*
    颤振是气动弹性领域中最危险的一类动不稳定现象,会降低飞行器的性能,甚至导致灾难性的飞行事故。随着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通过在机翼上布置多个控制面,采用控制器主动驱动其联合偏转,从而改变机翼控制气流的能力,进而主动调节结构气动弹性效应的颤振主动抑制技术成为当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颤振解决方案[1]。在主动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航天器相对姿轨耦合控制*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在轨操作为目的的非合作交会对接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非合作交会对接的远程导引已经历成熟研究,而近距离逼近及抓捕过程因姿轨耦合及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原因,使得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对测量和相对姿轨耦合控制均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空间环境干扰及非空间环境干扰。其中,空间环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速度观测的双余度电液舵机系统容错同步控制*
    现代飞机普遍使用余度电液舵机系统驱动飞机的关键舵面,如副翼、方向舵和升降舵。以并联、工作在主/主(Active/Active,A/A)模式下的双余度电液舵机系统(DualRedundantElectro-HydraulicActuatorSystem,DREHAS)为例,两通道舵机同时运动,其输出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ADRC和RBF神经网络的MSCSG控制系统设计*
    磁悬浮控制敏感陀螺(MSCSG)是航天器进行姿态控制的一种新型惯性器件[1],与现有的单一功能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2-3]或磁悬浮速率陀螺不同,MSCSG具有同时控制与同时敏感的突出优势,且具有高精度的巨大潜力,但是要实现MSCSG的高精度控制面临着如下困难与挑战。影响MSCSG实现高精度、高带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