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GSO卫星系统布设中的通信干扰评估方法*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据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球各类人造地球卫星共计2 218颗,其中低轨卫星1 468颗,静止轨道卫星562颗,而中国拥有静止和非静止轨道卫星总数为323颗,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拥有在轨卫星数量的国家。在360°的地球静止轨道(Geostationary Satellite Orbit, GSO)上,平均不到1°就有一颗卫星。例如,划分给卫星固定业务(Fixed-Satellite Service, FSS)的Ku频段异常拥挤,受限使用已成为全球普遍的现象。频率和轨道资源日趋紧张,尤其是GSO卫星的资源竞争异常激烈,为卫星系统间的干扰分析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干扰分析方法及评估指标是多个系统间干扰分析的依据,如干扰噪声比(Interference-to-Noise Ratio, INR)[1]、载波干扰比(Carrier-to-Interference Ratio, CIR)[2-3]、载波与干扰和噪声比(Carrier-to-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 CINR)、等效噪声温度增量百分比(Percentage Increase in Equivalent Noise Temperature, PIENT)[4-6]等分析方法,国内外在该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文献[7]主要针对GSO卫星所使用的不同天线方向图对地面无线电中继系统造成的干扰进行了研究。文献[8]对降雨衰减统计数据与在同一频带内工作的相邻卫星造成干扰的地空链路进行了研究。文献[9]通过误码率性能分析了非对地静止轨道对GSO的干扰效应,主要分析卫星之间的角度对干扰的影响。文献[10-14]利用上述干扰分析方法对特定链路场景下2颗临近轨位卫星实例进行了仿真研究和干扰分析,提高了空间轨位资源利用率。上述文献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对于理论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利用国际电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公布的国际频率信息通函(International Frequency Information Circular, IFIC)数据库,主要针对GSO卫星系统间同向链路的同频干扰进行定量化分析研究,提出了一种可以针对全球不同布设场景来进行干扰评估和计算的数学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降雨、云雾、气体吸收引起的衰减以及馈线和极化损耗等影响因素,在保证卫星系统的可用度达到99.9%的情况下,明确了其最坏取值及干扰评估的条件和变化趋势,并在多条链路的集总干扰场景中充分考虑了波束间业务需求的不均匀性,可以作为GSO卫星系统间干扰评估和干扰规避的借鉴。
1 下行链路同频干扰分析方法 1.1 下行链路同频干扰场景构建 本节旨在从定量化分析的角度来研究GSO卫星系统地球站的分布对同向下行链路干扰分析结果的影响,在分析时构建的下行链路同频干扰场景如图 1所示。图中:p′s0为干扰卫星信号发射到受扰系统接收端的最大功率密度;g1(θ1)为干扰卫星天线在受扰地球站方向上的发射增益,θ1为干扰卫星发射天线的离轴角;g2(θ2)为受扰地球站天线在干扰卫星方向上的接收增益,θ2为受扰地球站接收天线的离轴角;lsi→e为干扰下行链路的传输损耗。
图 1 同向下行链路干扰场景 Fig. 1 Co-directional downlink interference scenario
图选项




1.2 下行链路最坏干扰分析 受扰及干扰GSO卫星系统干扰场景所使用的波束及空口参数如表 1所示,其中地球站天线方向图主要参考ITU公布的建议书ITU-R S.580-6[15]或者ITU-R S.465-6[16],GSO星上天线方向图参考建议书ITU-R S.672-4[17]
表 1 GSO卫星系统下行链路干扰场景波束及空口参数 Table 1 Beam and air interface parameters of GSO satellite system downlink interference scenario
参数 干扰系统 受扰系统
通信频率/GHz 25 25
通信带宽/MHz 125 125
地球站接收天线峰值增益/dBi 68.4 68.4
卫星发射功率/dBW 30 30
卫星发射天线峰值增益/dBi 43.6 43.6
极化方式 RHCP RHCP
地球站接收机天线噪声温度/K 180 180


表选项






在下行链路干扰分析场景中,本文主要考虑地球站在不同区域的分布对下行链路干扰噪声比I/N(I为受扰系统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功率,W;N为受扰系统接收机的等效噪声功率,W)的影响。在卫星系统干扰场景的波束及空口参数确定的条件下,天线离轴角和卫星-地球站的链路损耗是影响干扰分析的最重要因素,所以本文在初步选取干扰场景中所涉及的2颗GSO卫星的位置时,把卫星-地球站链路损耗这一重要参数作为选取依据。
图 2为参考建议书ITU-R P.1511-2提供的全球地形海拔高度图[18],在通信频率为25 GHz,地球站仰角为90°的条件下,采用表 1参数计算得到的赤道上空GSO卫星-地球站链路损耗在180°W~180°E上的分布情况,其中经度为正值代表东经,负值代表西经,因在该场景下的自由空间损耗为常量,分析时主要考虑降雨、云雾、气体吸收引起的衰减。
图 2 在赤道180°W~180°E上降雨、云雾、气体吸收引起的衰减分布 Fig. 2 Distribution of attenuation caused by rainfall, cloud, fog and atmospheric absorption at 180°W-180°E in the equator
图选项




图 2可知,在37°E位置附近由于降雨、云雾、大气等引起的多源总体损耗最小,最小值为8.90 dB,在该位置附近布设的GSO卫星的波束覆盖范围内,电波传播模型对干扰分析结果的影响较为明显,该位置可作为GSO卫星布设中干扰分析的初选值。
1.3 干扰系统地球站分布对下行I/N计算的影响 对干扰系统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情况下2颗GSO卫星之间下行链路的I/N进行分析时,由于受扰地球站和干扰GSO卫星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论干扰系统的地球站如何分布,干扰下行链路的传输损耗lsi→e都是一个固定值,如图 1所示。保持受扰系统卫星(0°N, 37°E)及其地球站(10.0°N, 37°E)和干扰卫星(0°N, 34°E)的位置固定不变,在下行链路干扰分析中,采用建议书ITU-R P.1511-2提供的全球地形海拔高度图中的数值作为高度参考值[18],建立干扰系统地球站地理信息分布族,该分布族是一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集合,记作W:={W1, W2, …, Wn},Wi=[xwi, ywi, zwi]Ti=1, 2, …, nxwiywizwi为在地球固连坐标系下对应于xyz轴的位置坐标值。下行链路的数学模型函数(I/N)d=f(w)具体为[19-20]
(1)

(2)

式中:p′s为干扰卫星在(干扰链路)重叠频带内的发射功率,W;Te为受扰地球站下行接收端的等效噪声温度,K;Wd为受扰系统下行链路的带宽,Hz;k=1.38×10-23 J/K为玻尔兹曼常数;Ls为自由空间损耗;Lf为馈线损耗;Lap为天线指向误差损耗;Lp为极化损耗;Lr为降雨引起的衰减;Lc为云或雾引起的衰减;La为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18, 21-28]
最大干扰[(I/N)d]max=f(w)max
(3)

θ1=0时,g1(θ1)取得最大值,即为干扰卫星天线的峰值发射增益。
因为f(w)关于w可微,可以采用对干扰函数f(w)微分的方式求得极值点。
(4)

又因为f(w)与ln f(w)在同一w处取得极值,所以f(w)的极大值点也可从式(5)求得。
(5)

(6)

(7)

考虑天线方向图的函数特性,当且仅当θ1=0时,;即干扰卫星系统地球站与受扰系统地球站重叠时,下行链路干扰最大。图 3(a)为干扰系统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情况下2颗GSO卫星之间的下行链路干扰噪声比I/N的曲面分布图,坐标轴分别代表干扰系统地球站和受扰地球站间的纬度和经度间隔,图 3(b)图 3(a)对应的等值线图,它形象反映了干扰系统地球站在不同经纬度对I/N数值和变化率的影响。
图 3 干扰系统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情况下的下行链路I/N变化曲面图和等值线图(未包括电波传播损耗) Fig. 3 Downlink I/N variation surface map and contour map of interference system earth station in different regions (exclud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loss)
图选项




图 3(a)可知,当干扰系统地球站和受扰地球站间的纬度和经度差值都为0°时,即干扰系统地球站与受扰地球站在同一位置时,下行链路干扰最大,I/N最大值为-2.850 dB;在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下行链路干扰最小,I/N最小值为-35.614 dB。
图 3(b)所示,根据I/N的值,把干扰系统地球站的分布划分为A~F区,当干扰系统地球站在DEF区布设时,I/N值变化相对缓慢,在C区布设时I/N值变化较快,在B区布设时I/N值不变,为-22.849 6 dB,在A区布设时,I/N值出现陡升现象,该场景下I/N值与干扰卫星发射天线的离轴角θ1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
(8)

1.4 受扰地球站分布对下行I/N计算的影响 保持受扰系统GSO卫星(0°N, 37°E)和干扰卫星(0°N, 34°E)的位置固定不变,同样地,采用全球地形海拔高度图给定的数值作为高度参考值[12],建立受扰地球站信息分布族,该分布族也是一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集合,记作V:={V1, V2, …, Vn},Vi=[xvi, yvi, zvi]Ti=1, 2, …, nxviyvizvi为在地球固连坐标系下对应于xyz轴的位置坐标。利用1.3节的结论,保持干扰和受扰系统的地球站在同一位置,对地球站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干扰分析。对受扰地球站的分布而言,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球站仰角、海拔高度、当地降雨等情况。图 4为在不涉及电磁波传播模型前提下,干扰地球站与受扰地球站重叠时2颗GSO卫星之间下行链路干扰噪声比I/N的分布曲面图,坐标轴分别代表地球站和受扰系统GSO卫星星下点间的纬度和经度间隔。
图 4 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情况下2颗GSO卫星之间的下行链路I/N曲面图(未包括电波传播损耗) Fig. 4 Downlink I/N distribution surface map between two GSO satellites when earth st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regions(exclud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loss)
图选项




图 4可知,在不涉及电磁波传播模型前提条件下,保持受扰地球站与干扰系统地球站在同一位置,地球站在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下对2颗GSO卫星之间的干扰情况影响不大,I/N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只相差0.382 3 dB,虽然地球站在干扰GSO卫星星下点位置时干扰链路的空间损耗最小,但是在该情景下考虑到受扰地球站接收天线的增益g2是离轴角θ2的函数,对干扰链路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要略大于空间损耗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实际场景远比这复杂得多,因此,在选择受扰地球站最坏干扰情况时,还需要在干扰链路中考虑无线电波传播模型(雨衰、云雾和大气气体吸收)、指向损耗、极化损耗、馈线损耗和地球站仰角等情况。图 5为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时与干扰GSO卫星间仰角的情况。
图 5 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时与干扰GSO卫星间的仰角情况 Fig. 5 Elevation angle between earth stations and interfering GSO satellite when earth stations are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regions
图选项




图 5可知,当地球站在干扰GSO卫星的星下点位置时,地球站与干扰GSO卫星间的仰角为90°,在实际干扰下行链路分析时,还需考虑GSO卫星地球站的最小仰角,在一般工作条件下,根据ITU-R S.1503-3建议书提供的参考地球站最小仰角[29]
(9)

根据式(9),可以初步排除仰角不符合条件的地球站分布,这样可以简化接下来要分析的模型。
图 6(a)为在考虑电磁波传播模型前提下,干扰系统地球站与受扰地球站在同一位置时,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情况下2颗GSO卫星之间下行链路的I/N分布曲面图,图 6(b)图 6(a)对应的等值线图,它反映了地球站在不同经纬度对I/N数值和变化率的影响,坐标轴分别代表地球站和受扰GSO卫星星下点间的纬度和经度间隔。
图 6 地球站在不同区域分布情况下2颗GSO卫星之间的下行链路I/N曲面图和等值线图 Fig. 6 Downlink I/N surface map and contour map between two GSO satellites with earth st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图选项




图 6(b)所示,当地球站在AB区域布设时,干扰最大,其中最大值出现在与受扰系统卫星星下点纬度差值为23°,经度差值为-11°的位置,即当地球站位置为(23°N, 26°E)时,I/N最大值为-3.437 4 dB。此外在B区域的(35°N, 79°E)位置,I/N值也较大,为-3.528 5 dB。
因为下行链路干扰分析结果不仅取决于地球站当地的环境,还取决于天线离轴角。为了权衡天线离轴角和卫星系统间链路损耗的综合影响,可基于上述计算结果,在(23°N, 26°E)位置布设干扰和受扰地球站,分析在不同离轴角θ2下的下行链路的最坏干扰情况。图 7为受扰GSO卫星在不同轨位,干扰GSO卫星始终与受扰系统GSO卫星保持3°的轨位间隔条件下的下行链路最坏干扰分布情况。
图 7 在(23°N, 26°E)布设地球站,受扰GSO卫星在不同轨位时的下行链路最坏干扰分布情况 Fig. 7 The worst interference distribution of downlink interfered GSO satellite at different orbital positions with earth stations deployed at (23°N, 26°E)
图选项




图 7可知,当受扰卫星位于47°E位置时,此时I/N值最大,最大值为-3.432 0 dB,与在37°E分析时的结果相差0.005 4 dB,可作为干扰计算分析的精选值。
2 上行链路同频干扰分析方法 2.1 上行链路同频干扰场景构建 对于上行干扰场景而言,本节为了便于描述,在干扰分析时构建的上行干扰场景如图 8所示。图中:g3(θ3)为干扰地球站天线在受扰卫星方向上的发射增益,θ3为干扰地球站发射天线的离轴角;g4(θ4)为受扰卫星天线在干扰地球站方向上的接收增益,θ4为受扰卫星接收天线的离轴角;lei→s为干扰上行链路的传输损耗。
图 8 同向上行链路干扰场景 Fig. 8 Co-directional uplink interference scenario
图选项




2.2 上行链路最坏干扰分析 在本节分析过程中,受扰及干扰GSO卫星系统上行干扰场景所使用的波束及空口参数如表 2所示,其中地球站天线方向图参考ITU公布的建议书ITU-R S.580-6[15]或者ITU-R S.465-6[16],星上天线方向图参考建议书ITU-R S.672-4[17]
表 2 GSO卫星系统上行链路干扰场景波束及空口参数 Table 2 Beam and air interface parameters of GSO satellite system uplink interference scenario
参数 干扰系统 受扰系统
通信频率/GHz 27.55 27.55
通信带宽/MHz 125 125
地球站发射天线峰值增益/dBi 65 65
地球站发射功率/dBW 21.7 21.7
卫星接收天线峰值增益/dBi 31.2 31.2
极化方式 RHCP RHCP
卫星接收机天线噪声温度/K 600 600


表选项






利用第1节的结论,受扰及干扰系统地球站在(23°N, 26°E)位置附近进行选址,重点分析GSO卫星的分布对同向上行链路I/N值的影响。
2.3 干扰系统卫星分布对上行I/N计算的影响 分析干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分布情况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I/N,与下行链路分析方法类似,因为受扰GSO卫星和干扰地球站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论干扰系统的GSO卫星如何分布,干扰链路的传输损耗都是一个常量。保持受扰系统GSO卫星(0.1°N, 47°E)及其地球站(23°N, 29°E)和干扰地球站(23°N, 26°E)的位置固定不变,建立干扰系统GSO轨位信息分布族,该分布族是一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集合,记作Q:={Q1, Q2, …, Qn},Qi=[xqi, yqi, zqi]Ti=1, 2, …, nxqiyqizqi为地球固连坐标系下对应于xyz轴的位置坐标。上行链路的数学模型函数(I/N)u=g(q)具体为[13]
(10)

(11)

式中:p′e为干扰地球站在(干扰链路)重叠频带内的发射功率,W;Ts为受扰卫星上行接收端的等效噪声温度,K;Wu为受扰系统上行通信链路的带宽,Hz。
最大干扰[(I/N)u]max=g(q)max
(12)

θ3=0时,g3(θ3)取得最大值,即为干扰地球站天线峰值发射增益,此时(I/N)u值最大。
图 9为干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分布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I/N变化曲面图,坐标轴分别代表干扰系统GSO卫星和受扰GSO卫星间的轨道倾角和经度间隔。由图 9可知,当轨道倾角间隔和经度差值都为0时,即干扰GSO卫星系统卫星与受扰系统卫星轨位重叠时,上行链路干扰最大。在干扰地球站发射天线的离轴角θ3 < 0.13°时,(I/N)u与离轴角θ3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
(13)

图 9 干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I/N变化曲面图(未包括电波传播损耗) Fig. 9 Uplink I/N variation surface map between two earth stations of interference system GSO satellite at different orbital positions (excluding electromagnetic wave propagation loss)
图选项




在干扰地球站发射天线的离轴角0.13° < θ3 < 19.95°时,(I/N)u与离轴角θ3的对应关系为
(14)

2.4 受扰卫星分布对上行I/N计算的影响 分析受扰GSO卫星在不同轨位分布情况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I/N变化情况,保持受扰卫星系统地球站(23°N, 29°E)和干扰地球站(23°N, 26°E)的位置固定不变,建立受扰系统GSO轨位信息分布族,该分布族是一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的集合,记作P:={P1, P2, …, Pn},Pi=[xpi, ypi, zpi]Ti=1, 2, …, n, xpiypizpi为在地球固连坐标系下对应于xyz轴的位置坐标。
图 10为在考虑电磁波传播模型前提下,利用2.3节的结论,使干扰系统GSO卫星与受扰系统GSO卫星保持同一轨位,分析GSO卫星在不同轨位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I/N情况。坐标原点代表赤道上空与受扰系统地球站保持同一经度的GSO轨位,坐标轴分别代表与坐标原点之间的轨道倾角间隔和经度差。
图 10 GSO卫星在不同轨位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I/N变化曲面图 Fig. 10 Uplink I/N variation surface map between two earth stations of GSO satellites at different orbital positions
图选项




图 10可知,在考虑电磁波传播模型前提下,GSO卫星在不同轨位分布情况下2个地球站之间上行链路的干扰噪声比I/N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相差1.869 4 dB左右,当受扰和干扰系统GSO卫星与干扰地球站经度相同时干扰最大,且同一经度GSO卫星轨道倾角越大,干扰越大。图 11分析了GSO卫星在22°E、24°E、26°E、28°E、30°E时,I/N随轨道倾角的变化情况。
图 11 GSO卫星在22°E、24°E、26°E、28°E、30°E时,I/N随轨道倾角的变化曲线 Fig. 11 Change of I/N with orbital inclination angle of GSO satellite at 22°E, 24°E, 26°E, 28°E and 30°E
图选项




图 11所示,I/N随轨道倾角的变化幅度不大,同一经度上0°轨位倾角和1°轨位倾角间也只相差0.016 5 dB。
3 多波束卫星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 考虑多波束GSO卫星系统间的集总干扰场景,如图 12所示,干扰系统卫星S′的点波束数量为m;第i个波束分配到的功率为pi;波束业务需求量为Ti;获得的实际信道容量为Ci
图 12 多波束GSO卫星系统间的集总干扰场景 Fig. 12 Integrated interference scenario between multi-beam GSO satellite systems
图选项




本节在GSO卫星系统的多个波束之间采用SDMA接入方式,并在该方式的基础上,在波束间采用四色划分的FDMA的多址方式,如图 13所示。图中:fi为频率,i=1, 2, 3, 4。
图 13 四色划分方案 Fig. 13 Four-color division scheme
图选项




那么受扰GSO卫星系统S接收机接收的集总I/N
(15)

式中:Nt为干扰卫星系统S′的发射机总数;Mi为干扰卫星系统S′中第i个发射机的干扰建链总数;N为受扰卫星系统接收机的等效噪声;(I/N)i, j为干扰卫星系统S′i个发射机建立的第j条干扰链路上的干扰噪声比。
受扰卫星位于47°E轨位,下行链路所使用的波束及空口参数参考1.2节,干扰系统总功率值为30 dBW, 总带宽值为125 MHz。考虑到波束间业务需求的不均匀性,假设干扰系统中的第i个波束的业务需求量为80+10(i-1)Mbit/s,采用与受扰系统相同的波束功率分配算法。分析干扰卫星与受扰卫星间隔1°、2°、3°轨位时,在一致功率分配[30-31]、按波束业务需求量公平性功率分配[32]以及基于雨衰补偿的多波束功率分配[23-25, 33]3种算法下的集总干扰情况,如图 14所示。
图 14 3种功率分配方案下的多波束卫星系统间的集总干扰 Fig. 14 Integrated interference between multi-beam satellite systems with three power allocation schemes
图选项




图 14中,按波束业务需求量公平性分配波束功率相较于其他2种分配方案计算得到的集总干扰I/N值更小。
4 同向链路典型分析场景 4.1 同向下行链路干扰场景 结合第1节分析结果,参考ITU公布的IFIC数据库,对下行链路干扰场景进行分析,干扰场景评估用例中下行数传参数如表 3所示。
表 3 干扰场景评估用例下行数传参数 Table 3 Downlink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of interference scenario evaluation example
参数 干扰系统 受扰系统
通信频率/GHz 25 25
通信带宽/GHz 3.5 3.5
地球站接收天线峰值增益/dBi 66 66
卫星发射功率/dBW 21 21
卫星发射天线峰值增益/dBi 54 54
极化方式 RHCP RHCP
地球站接收机天线噪声温度/K 200 200


表选项






在(23°N, 26°E)位置布设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的地球站,在47°E GSO布设受扰系统GSO卫星,波束及空口参数参考表 3。可以得到下行链路干扰GSO卫星与受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间隔下干扰噪声比I/N、载波噪声比C/N(C为受扰系统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功率,W)、载波干扰比C/I、载波噪声干扰比C/(I+N)的变化曲线,如图 15所示。
图 15 下行链路干扰GSO卫星与受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间隔下I/NC/NC/IC/(I+N)的曲线 Fig. 15 Curves of I/N, C/N, C/I, C/(I+N) at different orbital intervals between downlink interfering GSO satellites and interfered GSO satellites
图选项




图 15中,当卫星轨位间隔为2°时,干扰噪声比I/N为-12.29 dB,当I/N=-12.2 dB时,轨位间隔约为1.95°,该值与ITU建议书中规定的-12.2 dB的限值之间的误差为0.7%,可作为2个GSO卫星系统间干扰评估和规避的参考。
4.2 同向上行链路干扰场景 结合第2节分析结果,参考ITU公布的IFIC数据库,对上行链路干扰场景进行分析,干扰场景评估用例上行数传参数如表 4所示。
表 4 干扰场景评估用例上行数传参数 Table 4 Uplink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of interference scenario evaluation example
参数 干扰系统 受扰系统
通信频率/GHz 25 25
通信带宽/GHz 3.5 3.5
地球站发射天线峰值增益/dBi 69.9 69.9
地球站发射功率/dBW 33 33
卫星接收天线峰值增益/dBi 45 45
极化方式 MP MP
卫星接收机天线噪声温度/K 800 800


表选项






在(23°N, 26°E)位置布设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的地球站,在26°E GSO布设受扰系统GSO卫星,波束及空口参数参考表 4图 16为分析上行链路干扰GSO卫星与受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间隔下干扰噪声比I/N、载波噪声比C/N、载波干扰比C/I、载波噪声干扰比C/(I+N)的变化曲线。
图 16 上行链路干扰GSO卫星与受扰系统GSO卫星在不同轨位间隔下I/NC/NC/IC/(I+N)的曲线 Fig. 16 Curves of I/N, C/N, C/I, C/(I+N) at different orbital intervals between uplink interference GSO satellites and interfered systems GSO satellites
图选项




图 16中,当卫星轨位间隔为2°时,干扰噪声比I/N值为-12.2 dB, 这与ITU建议的卫星轨位间隔小于2°时需要协调相符合。可以通过调整天线口径及波束宽度、降低发射功率密度、采用新的信号处理等方式降低卫星系统间的同道干扰。
在轨道倾角为0°,经度为26°E的轨位布设干扰系统和受扰系统的GSO卫星,在(23°N, 26°E)布设受扰系统地球站,波束及空口参数参考表 4。可以计算出上行链路干扰地球站在与受扰系统地球站在不同经纬度间隔下I/N的变化曲线,如图 17所示,坐标轴分别表示与受扰系统地球站的经纬度差值。
图 17 上行链路干扰地球站与受扰系统地球站在不同经纬度间隔下I/N的曲线 Fig. 17 Curves of I/N with uplink interfering earth station and interfered systems earth station at different latitude and longitude intervals
图选项




图 17可知,可以得出当2颗GSO卫星轨位几乎重合时,仅采用小幅度调整地球站位置的方式很难规避卫星系统间的干扰。
5 反向链路典型分析场景 在本节中只讨论受扰系统为上行链路,干扰系统为下行链路的情况,构建的干扰场景如图 18所示,lsi→s为星间通信链路的传输损耗。
图 18 反向上行链路干扰场景 Fig. 18 Reverse uplink interference scenario
图选项




选取表 4受扰系统上行参数和表 3干扰系统下行参数来进行反向上行链路分析。在(23°N, 26°E)布设受扰系统地球站,干扰系统地球站与其重叠,受扰GSO卫星轨位为26°E的地球静止轨道,分析干扰GSO卫星与受扰GSO卫星在不同轨位间隔下干扰噪声比I/N、载波噪声比C/N、载波干扰比C/I、载波噪声干扰比C/(I+N)的变化曲线,如图 19所示。
图 19 反向链路干扰GSO卫星与受扰GSO卫星在不同轨位间隔下I/NC/NC/IC/(I+N)的变化曲线 Fig. 19 Curves of reverse link I/N, C/N, C/I, C/(I+N) with interfering GSO satellite and interfered GSO satellite at different orbital intervals
图选项




在反向链路干扰分析中,即使来自轨位间隔为2°的卫星对受扰系统的影响也未超过-20 dB。
6 结论 为了解决GSO卫星系统间在卫星和地球站布设中的同频干扰评估问题,基于不同布设场景下卫星系统间的干扰分布情况,构建了对应的干扰评估和分析计算的模型。
1) 提出了一种基于干扰函数极值的评估方法,并结合ITU提供的全球地形数据、天线波束参数、电磁波传播模型,定量化计算了卫星轨位和地球站布设对干扰评估的影响情况,明确了其对应的最坏取值及干扰评估的条件和变化趋势。
2) 分析了一致功率分配、按波束业务需求量公平性功率分配以及基于雨衰补偿的多波束功率分配3种算法对多条链路集总干扰的影响,在相同的波束条件下,按波束业务需求量公平性分配波束功率相较于其他2种分配方案计算得到的集总I/N值更小。
3) 计算结果与ITU建议书中规定的限值之间的误差为0.7%(2°轨位间隔),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可作为2个GSO卫星系统间干扰评估和规避措施制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ITU-R.Apportionment of the allowable error performance degradations to fixed-satellite service (FSS) hypothetical reference digital paths arising from time invariant interference for systems operating below 30 GHz: ITU-R S.1432-1[S].Geneva: ITU, 2006.
[2] ITU-R.Technical coordination methods for fixed-satellite networks: ITU-R S.740-0[S].Geneva: ITU, 1992.
[3] ITU-R.Carrier-to-interference calculations between networks in the fixed-satellite service: ITU-R S.741-0[S].Geneva: ITU, 1992.
[4] ITU-R.Procedure for determining if coordination is required between geostationary-satellite networks sharing the same frequency bands: ITU-R S.738-0[S].Geneva: ITU, 1992.
[5] ITU-R.Relationship of technical coordination methods within the fixed-satellite service: ITU-R S.737-0[S].Geneva: ITU, 1992.
[6] ITU-R.Additional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if detailed coordination is necessary between geostationary-satellite networks in the fixed-satellite service sharing the same frequency bands: ITU-R S.739-0[S].Geneva: ITU, 1992.
[7] BUTZIEN P. Radio system interference from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81, 29(1): 33-40. DOI:10.1109/TCOM.1981.1094873
[8] LIVIERATOS S N, GINIS G, COTTIS P G. Availability and performance of satellite links suffering from interference by an adjacent satellite and rain fades[J]. IEEE Proceedings-Communications, 1999, 146(1): 61-67. DOI:10.1049/ip-com:19990285
[9] PARK C S, KANG C G, CHOI Y S, et al.Interference analysis of geostationary satellite networks in the presence of moving non-geostationary satellites[C]//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vergence and Services (ITCS).Piscataway: IEEE Press, 2010: 1-5.
[10] 谢继东, 魏清, 冯加骥. 同步轨道邻星干扰分析[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33(6): 33-38.
XIE J D, WEI Q, FENG J J. Analysis of adjacent satellite interference of geostationary orbit[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2013, 33(6): 33-38. (in Chinese)
[11] 韩其位, 聂俊伟, 刘文祥, 等. Ka频段星间链路干扰强度及可行性分析[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5(3): 769-773.
HAN Q W, NIE J W, LIU W X, et al. Analysis of interference intension and feasibility for Ka-band inter-satellite links[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14, 45(3): 769-773. (in Chinese)
[12] 韩锐, 杨夏青, 石会鹏, 等. COMPASS系统与CTDRS系统Ka频段星间链路干扰仿真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7(2): 33-37.
HAN R, YANG X Q, SHI H P, et al. Simulation of interference between COMPASS and CTDRS systems with inter-satellite in Ka band[J]. 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tural Science), 2017, 37(2): 33-37. (in Chinese)
[13] CAO T, LI D, REN A, et al.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in interference assessment between satellite systems[C]//Geo-Informatics i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Ecosystem (GRMSE), Communications i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Berlin: Springer, 2016: 426-432.
[14] 郭强, 刘波, 司圣平, 等. 卫星通信系统邻星干扰分析方法研究[J]. 上海航天, 2017, 34(3): 131-135.
GUO Q, LIU B, SI S P, et al. Analysis method study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system adjacent interference[J]. Aerospace Shanghai, 2017, 34(3): 131-135. (in Chinese)
[15] ITU-R.Radiation diagrams for use as design objectives for antennas of earth stations operating with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ITU-R S.580-6[S].Geneva: ITU, 2004.
[16] ITU-R.Reference radiation pattern of earth station antennas in the fixed-satellite service for use in coordination and interference assessment in the frequency range from 2 to 31 GHz: ITU-R.465-6[S].Geneva: ITU, 2010.
[17] ITU-R.Satellite antenna radiation pattern for use as a design objective in the fixed-satellite service employing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ITU-R S.672-4[S].Geneva: ITU, 1997.
[18] ITU-R.Topography for earth-to-space propagation modelling: ITU-R P.1511-2[S].Geneva: ITU, 2019.
[19] SHARMA S K, CHATZINOTAS S, OTTERSTEN B. In-line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techniques for spectral coexistence of GEO and NGEO satellit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2016, 34(1): 11-39. DOI:10.1002/sat.1090
[20] 靳瑾, 李娅强, 匡麟玲, 等. 全球动态场景下非静止轨道通信星座干扰发生概率和系统可用性[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 58(9): 833-840.
JIN J, LI Y Q, KUANG L L, et al. Occurence probability of co-frequency interference and system availability of non-geostationary satellite system in global dynamic scene[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58(9): 833-840. (in Chinese)
[21] ITU-R.Calculation of free-space attenuation: ITU-R P.525-4[S].Geneva: ITU, 2019.
[22] ITU-R.Propagation data and prediction methods required for the design of earth-spac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TU-R P.618-13[S].Geneva: ITU, 2017.
[23] ITU-R.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for propagation modeling: ITU-R P.837-7[S].Geneva: ITU, 2017.
[24] ITU-R.Specific attenuation model for rain for use in prediction methods: ITU-R P.838-3[S].Geneva: ITU, 2005.
[25] ITU-R.Rain height model for prediction methods: ITU-R P.839-4[S].Geneva: ITU, 2013.
[26] ITU-R.Attenuation due to clouds and fog: ITU-R P.840-7[S].Geneva: ITU, 2017.
[27] ITU-R. Attenuation by atmospheric gases: ITU-R P.676-11[S].Geneva: ITU, 2016.
[28] ITU-R.Reference standard atmospheres: ITU-R P.835-6[S].Geneva: ITU, 2017.
[29] ITU-R.Functional description to be used in developing software tools for determining conformity of non-geostationary-satellite orbit fixed-satellite service systems or networks with limits contained in Article 22 of the radio regulations: ITU-R S.1503-3[S].Geneva: ITU, 2018.
[30] WHITEFIELD D, GOPAL R, ARNOLD S.Spaceway now and in the future: On-board IP packet switching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C]//Military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Washington, D.C.: Northrop Grumman, 2006: 1-7.
[31] VASSAKI S, PANAGOPOULOS A D. Effective capacity and optimal power allocation for mobile satellite systems and services[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2, 16(1): 60-63. DOI:10.1109/LCOMM.2011.110711.111881
[32] 李广侠, 冯琦, 冯少栋. 多点波束宽带卫星系统波束间功率优化分配算法[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4(1): 1-6.
LI G X, FENG Q, FENG S D. Optimal inter-beam power allocation algorithm for multi-beam broadband satellite systems[J]. Journal of PL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3, 14(1): 1-6. (in Chinese)
[33] DESTOUNIS A, PANAGOPOULOS A D. Dynamic power allocation for broadband multi-beam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networks[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1, 15(4): 380-382. DOI:10.1109/LCOMM.2011.020111.102201


相关话题/干扰 卫星 地球 系统 计算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量子定位系统中符合计数与到达时间差的获取*
    基于卫星定位与导航的精度取决于测量卫星与地面用户之间距离的精度。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s,GPS)的测距原理是基于获得电磁波的到达时间。由于电磁波信号定位精度受到经典噪声极限及其带宽和功率的限制,使得测距精度一般可达米量级,并且保密性较弱。采用激光脉冲测距,其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非线性干扰观测器的航天器相对姿轨耦合控制*
    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在轨操作为目的的非合作交会对接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非合作交会对接的远程导引已经历成熟研究,而近距离逼近及抓捕过程因姿轨耦合及大量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原因,使得工程实施过程中相对测量和相对姿轨耦合控制均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不确定因素主要包括空间环境干扰及非空间环境干扰。其中,空间环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速度观测的双余度电液舵机系统容错同步控制*
    现代飞机普遍使用余度电液舵机系统驱动飞机的关键舵面,如副翼、方向舵和升降舵。以并联、工作在主/主(Active/Active,A/A)模式下的双余度电液舵机系统(DualRedundantElectro-HydraulicActuatorSystem,DREHAS)为例,两通道舵机同时运动,其输出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ADRC和RBF神经网络的MSCSG控制系统设计*
    磁悬浮控制敏感陀螺(MSCSG)是航天器进行姿态控制的一种新型惯性器件[1],与现有的单一功能的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2-3]或磁悬浮速率陀螺不同,MSCSG具有同时控制与同时敏感的突出优势,且具有高精度的巨大潜力,但是要实现MSCSG的高精度控制面临着如下困难与挑战。影响MSCSG实现高精度、高带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多目标灰狼算法的干扰资源多效能优化方法*
    执行作战任务,取得最佳的作战效能很重要,如何保存己方作战实力也同等重要。雷达与干扰机的对抗是相互的,如果雷达收到的干扰能力过大,雷达就能反用干扰机能量追踪干扰源发射反辐射武器,这就必须对干扰功率进行管控,同时,完成作战任务难免会出现毁伤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就考虑射频隐身特性和减少作战损失情况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SM4算法的白盒密码视频数据共享系统*
    在公共视频监控领域的纵向多级网络中,存储有海量视频数据,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一部分数据需要加密存储,一部分数据是明文存储,但均存在跨级或跨域共享需求。对于加密数据,由于受限于密钥管理系统的跨域访问限制及解密密钥的安全传输问题,需要先解密成明文后,才能共享。为保证原有加密或非密数据的共享安全,需要采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双光谱智能体温检测与健康大数据管理系统*
    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是中国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易于部署、信息捕获充分、接口和标准统一、可全时段运行等优点,对于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面向图像分析和视频监控分析的深度学习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同时也推动了公共安全视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联合足迹识别与监控视频分析的智能刑侦系统*
    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活动智能化、系列化、团伙化的趋势逐渐出现,作案人员反侦察能力越来越强,刻意破坏现场的情况时有发生,被称为“证据之王”的指纹在犯罪现场中提取获得的难度显著提高,而在犯罪现场提取到的作案人员所留足迹越来越多,世界各国的刑侦机关都非常重视对犯罪现场遗留足迹的研究与利用[1]。足迹是在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修正IMM的风机变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风能的开发和利用近些年正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阶段[1]。风力发电机是风能转换电能的重要设备,其中的变桨子系统在维持风机的功率输出稳定和运行安全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相对于发电机、齿轮箱等其他子系统,变桨系统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国内外****相继做出了许多尝试。文献[2]采用多胞形未知输入观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新型排气余压利用系统无因次效率研究*
    压缩空气在许多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据报道,压缩空气系统约占工业能源消耗量的10%[1]。与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相比,气动系统具有成本低、维修方便、结构简单、环保等优点[2-3]。然而由于空气的可压缩性,气动系统具有高度的非线性[4]和低能效[5],有研究表明,气动系统的效率甚至低于20%[6]。在压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