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随着新一代飞机发动机设计要求的不断提高,进气道与发动机之间的耦合影响已经不可忽视。进气道能否提供足量的、稳定的气流对于发动机能否充分发挥综合性能至关重要[1-2]。为了满足飞机的高速飞行要求,超声速外压式进气道应运而生,但在低速状态下,性能会有所下降,尤其当飞机大迎角姿态飞行时[3-5],进气道出口流量的不足和气流的不稳定性会严重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6-7]。这是由于在低速飞行时,进气道唇口处气流容易分离,这种情况在迎角增大时更为严重[8],低能流在进气道内不断发展,导致进气道出口处出现大面积的低压区,严重降低了发动机的稳定性,增大了发动机压气机进失速与喘振的危险[9-10]。因此,对于超声速外压式进气道而言,提高其在大机动和低速状态下的性能显得尤为关键。其中,设立辅助进气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11],在飞机低速飞行时打开,提高进气道出口流量的同时,可显著减小出口畸变;达到一定的飞行速度后,将其关闭,确保飞机发动机在高低速状态下能够正常稳定的工作[12]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20世纪开展了大迎角飞行验证计划(HATP),其研究目标是低亚声速/大迎角条件下的高进气道性能,确保飞机在大机动过程中,推进系统的高性能和稳定性[11]。风洞试验结果有效地证明了辅助进气门对进气道性能的积极影响,在保证具有较高的总压恢复系数和较小总压畸变的前提下,迎角最大可达到100°。国内对于低速大迎角的进气道也展开了不少研究,孔德英等[12]利用CFD流场仿真计算和低速风洞试验得到了静态和动态下的进气道的性能变化情况。当进气道流量不足以满足发动机需求时,辅助进气门的设立可以有效地提高总压恢复系数,改善内流品质,维持进气道的高性能[13-14]
目前,国内对进气道与发动机一体化模型[15-16]的耦合影响考虑不足,不能实时地检测进气道的性能,尤其当飞机低马赫数大机动飞行时,耦合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有必要建立包含辅助进气门装置的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卢燕等[17]研究了基于数值模拟的超声速进气道模型与发动机共同工作点的关系,但未考虑低速大迎角状态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田金虎等[13]研究了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在快速机动过程中的发动机性能变化情况,但未对该过程造成的发动机不稳定情况提供解决方案。马志超和唐海龙[18]研究了基于放气调节的推进系统一体化模型,但是没有考虑该模型的动态性能。
本文开展了低速大迎角机动状态下的辅助进气门控制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研究,提升发动机在低速和大迎角状态下的性能。首先,建立包含辅助进气门装置的二维进气道模型,通过CFD软件计算其出口流量和总压恢复系数,利用三维插值方法将计算结果与马赫数、迎角和辅助进气门开度联系起来,进而通过匹配进气道出口和发动机进口的流量,充分考虑进发耦合关系,建立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实时模型。其次,通过调节辅助进气门开度、燃油和尾喷管喉道面积实现对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发动机转速和压比的闭环控制。最后,仿真分析了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对于发动机动态性能的影响,模拟出推力和流量等发动机重要参数的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发动机的潜能,满足飞机的任务和设计要求[19-20]
1 含辅助进气门的超声速进气道模型 1.1 辅助进气门工作原理 在起飞和低速飞行时,按高马赫数设计的超声速进气道的喉部面积不能满足发动机进口截面的流量需求,低速气流以较大的收敛形流道加速进入进气道内,唇口外壁面的气流甚至产生很大的转角,在外罩尖唇缘内壁上发生气流分离,如图 1(a)所示。气流分离不仅减小了喉道处的通流能力,而且伴随着大量的能量损失,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在某一截面达到声速,而后在扩张通道内加速成为超声速气流,最后以一道正激波转为亚声速气流,进口分离损失及激波损失导致进气道出口压力分布不均,气流不足,推力大幅下降。
图 1 辅助进气门的影响 Fig. 1 Effect of auxiliary door
图选项




辅助进气门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吸入空气,一方面提高进气道的出口流量以满足发动机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降低了进口处的流速,缓和了进口气流分离等问题,减少了总压损失和出口压力分布不均,如图 1(b)所示。
1.2 辅助进气门结构 辅助进气门的形式很多,按照打开方向可以分为外开式和内开式,如图 2(a)图 2(b)所示。外开式辅助进气门对气流的捕获能力强,有效地提高进气道流量,但是辅助进气门打开时增加了阻力,并且伴随着较大的气动载荷,需要足够强度的支撑,以保证进气道的安全性能。内开式辅助进气门的优势在于不增加额外的阻力,减少了进气道的质量,但是进气能力不足。针对超声速进气道在低速状态下的流动特点,参考文献[12]设计,本文选择外开式辅助进气道进行研究。
图 2 辅助进气门典型结构 Fig. 2 Typical structure of auxiliary door
图选项




辅助进气门的驱动方式一般分为两种,分别为压差式和机械液压式驱动[11]。压差式驱动辅助进气门的开合是自动的,利用进气道内外压差被动打开,该驱动方式结构简单,不需要多余的控制元件,但是在飞机进行高空巡航时,辅助进气门可能出现不可控的开闭合。机械液压式驱动能够根据飞行状态的需要,对辅助进气门的开闭合进行有效控制,但需要增加一定的控制机构,增加了发动机重量的同时,也加大了结构设计难度。为了研究辅助进气门的开度对发动机的影响,本文采用机械液压式驱动的辅助进气门作为研究对象。
辅助进气门的位置一般选在进气道中间段。如果位置接近唇口,不能有效地减小喉道处的气流速度,而且会引起掺混损失。如果位置接近进气道出口,没有足够的掺混距离,气流掺混不充分,影响出口气流品质。
辅助进气门通道的结构直接影响进气流量和气流品质,通道流通面积是直接影响气流的参数。合理设计通道流通面积可以使得气流平稳进入到进气道内,有效减小气流分离带来的损失,通道面积过小时,不能发挥辅助进气门的优势,通道面积过大时,气流量过大导致内流和外流的掺混损失增大。本文设计的通道面积为发动机进口面积的30%。
1.3 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模型 本文以三波系(2斜激波+1正激波)外压式超声速进气道为研究对象,该二维进气道由二级楔形板及外罩组成,第2级楔形板可调,选取来流马赫数2.2,高度11 km作为设计工作点,2个楔角分别为α1=8°和α2=15°,外罩前缘的唇口角为β=5°,如图 3所示。外压式进气道的工作原理是超声速气流先经过楔形板产生两道斜激波滞止和偏转,再通过入口外一道弱正激波转变为亚声速气流,随后在扩张通道内继续减速增压,最终稳定流向发动机。
图 3 进气道模型 Fig. 3 Inlet model
图选项




本文的辅助进气门调节研究的重点是低速状态,可以通过将第2级楔形板角度α2=15°调为α2=0°来增大喉道面积,有助于改善进气道在低速时的工作条件,使之与发动机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发动机推力。在进行划分网格时,对进气道的近壁面和辅助进气门附近的网格进行加密处理,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最终包含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模型和辅助进气门的设计如图 4所示,进气道及其外罩边界的网格划分如图 5所示。XY分别为二维进气道的长度和高度,均为无量纲数。二维进气道仿真计算基于CFD的Fluent软件,选择k-ω的SST作为湍流模型,选用的边界条件主要包括远场边界和压力出口边界,流场迭代求解方法选用压力耦合方程组的半隐式算法(SIMPLE)。为了便于计算,本文将空气假设为二维可压流动的理想气体,忽略了重力和热辐射对进气道内外气流和内壁面的影响。该方法可以有效模拟进气道在不同迎角和辅助进气门开度下的内流变化情况,实现出口参数计算。
图 4 含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模型 Fig. 4 Inlet model with auxiliary door
图选项




图 5 网格划分 Fig. 5 Mesh generation
图选项




超声速进气道在低速飞行时,具有较低的总压恢复系数和出口流量,且内流特性复杂,进气道的性能参数很难进行准确数值计算。需要通过CFD仿真软件计算包含辅助进气门设计的进气道模型的出口性能参数。
1.4 设有辅助进门的进气道模型仿真计算 选择低空大迎角机动状态(马赫数Ma=0.2,高度H=3 km)作为研究状态,该状态下的发动机处于抽吸状态,唇部出现严重分离,通道内存在大量低能流。基于二维进气道CFD模型,研究不同马赫数和迎角下,辅助进气门开度对进气道出口流量和总压恢复系数等参数的影响。
该状态的迎角最大可达到60°。随着迎角的增大,总压恢复系数和出口流量不断减小,与文献[10]计算结果相符。打开辅助进气门后,随着开度的增加,总压恢复系数σ和出口流量m都有明显的提高,如表 1表 2所示。当迎角从0°增大到60°时,总压恢复系数下降了2.37%,出口流量下降了16.97%,不仅降低了气流品质,也造成了巨大的推力损失,这将对发动机的安全稳定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当迎角为60°时,打开辅助进气门开度至30°,可以将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42%,出口流量上升24.62%,极大地提升了进气道性能。
表 1 不同状态下的总压恢复系数 Table 1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coefficients in different states
辅助进气门开度/(°) 总压恢复系数
α=0° α=15° α=30° α=45° α=60°
0 0.937 7 0.932 8 0.926 6 0.919 9 0.915 5
10 0.945 0 0.939 3 0.932 6 0.924 7 0.919 5
20 0.950 0 0.943 9 0.936 2 0.928 7 0.923 1
30 0.953 2 0.947 3 0.939 9 0.933 7 0.928 5


表选项






表 2 不同状态下的出口流量 Table 2 Exit flow rates in different states
辅助进气门开度/(°) 出口流量
α=0° α=15° α=30° α=45° α=60°
0 1 0.973 2 0.932 2 0.877 7 0.830 3
10 1.079 1 1.059 9 1.024 4 0.983 2 0.929 6
20 1.116 6 1.102 1.073 1.030 1 0.986 2
30 1.138 3 1.128 8 1.107 0 1.071 6 1.034 7


表选项






出口流量和总压恢复系数是建立进气道模型的关键参数,影响其数值的主要参数有高度H、马赫数Ma、迎角α和辅助进气门开度θ。为开展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研究,本文利用三维插值方法把出口流量和总压恢复系数与马赫数、迎角和辅助进气门开度联系起来,建立了包线范围为0.12≤Ma≤0.2、0 km≤H≤3 km、0°≤α≤60°,且含有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实时模型。为了验证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在包线范围内计算了多个典型工作点,结果表明利用三维插值方法建立的进气道模型的出口性能参数与CFD计算结果的误差小于2%,满足精度要求。
2 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及控制 2.1 H控制方法 H控制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性,能保证存在未知输入的不确定性系统稳定,特别适合于航空发动机这类复杂系统控制。H控制方法的原理如图 6所示。
图 6 标准H控制原理 Fig. 6 Standard H control principle
图选项




按照外部输入信号w、受控输出z、控制信号u、输出信号y和控制器K的维数可以将被控对象P分块:
(1)

对应的状态方程为
(2)

式中:x为状态变量;AB1B2为适维矩阵,因此由wz的传递函数矩阵Tzw
(3)

其中:I为单位矩阵。
H问题是寻找控制器K(s),使被控对象P(s)稳定,并且传递函数矩阵Tzw具有最小的H范数,且小于某一实数γ,即
(4)

2.2 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 本文的发动机模型为涡轮风扇发动机部件级模型[21-22],该模型的飞行条件包括马赫数Ma、高度H、迎角α。模型按照部件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如图 7所示。
图 7 发动机部件截面 Fig. 7 Engine component section
图选项




进气道与发动机能够共同工作的要求是进气道出口和发动机进口的流量、压力相匹配。因此,在建立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时,除了考虑发动机各部件进出口截面的流量、静压和转子功率平衡的残差方程外,还需要计算进气道出口换算流量m与风扇换算流量m21, c平衡的残差方程:
(5)

图 8所示,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的控制包括进气道PID闭环控制和发动机H闭环控制,图中P2*P2S分别为发动机进口总压和静压。前者是通过调节辅助进气门开度使进气道出口流量满足发动机需求,后者是为了保证发动机闭环系统的稳定性。
图 8 发动机部件 Fig. 8 Components of engine
图选项




进气道PID控制系统选取的控制量为辅助进气门开度u=[θ],输出量为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y=[σ]。对于不同的迎角情况给定的总压恢复系数指令也不同,当迎角α≤30°时,指令为σ=95%,当迎角α>30°时,指令为σ=93%。
发动机H控制器的设计点选为高度H=2 km,马赫数Ma=0.2,迎角α=30°,油门杆角度PLA=70°,控制系统的状态量为低压轴和高压轴转速x1=[Nf, Nc]T,控制量为燃油量和尾喷管喉道面积u1=[Wfb, A8]T,输出量为低压轴转速和发动机压比y1=[Nf, Epr]T
由此得到发动机系统矩阵:
(6)

设计的H控制器加权函数是复变量s的函数,在s→∞时有界,同时需满足被控对象稳定。本文选取的加权函数为
(7)

最终求得控制器参数为
(8)

3 仿真及结果分析 为了验证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对发动机重要状态参数的影响情况和动稳态结果,本文开展了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在大机动飞行状态下的仿真。该状态需要飞机在短时间内提高迎角,并保持一定时间,随后恢复到平稳飞行。飞机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大迎角状态可以减小飞机出现失速或进入尾旋的可能性。当飞机迎角减小时,选择合适的减小速度尤其重要,减小速率过快可能导致飞机进入负迎角状态,速率过小会产生较大的速度损失,严重会引起失速[3]
选取高度H=2 km,马赫数Ma=0.2作为工作点,在仿真过程中,迎角变化结果如下:在t=6 s时迎角开始增大,用时6 s升至60°,并保持大迎角状态5 s,随后迎角用时13 s下降至原先工作状态。为了验证辅助进气门对发动机的影响,加入PID控制器调节其开度以控制总压恢复系数维持较高水平,并与未进行调节的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估,并对发动机重要参数进行归一化。“-ic”表示进气道PID控制和发动机H控制共同仿真,“-no”表示发动机仅有H控制仿真计算结果。
图 9所示,当没有辅助进气门调节时,进入大迎角60°状态会导致发动机的推力损失高达16%,耗油率上升了7.2%,发动机发生喘振,导致其性能极差,当迎角减小时,各项性能逐渐恢复,直至正常工作状态。
图 9 大机动状态下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仿真结果 Fig. 9 Simulation results of integrated inlet/engine control in large maneuvering state
图选项




对比两种控制方案可以发现,PID和H控制仿真可以保证整个机动过程低压轴转速和发动机压比波动较小。在迎角为0°时,推力较之前提升了6%。当迎角增大至60°时,推力比前一个方案提高了16%,耗油率下降了6%,发动机稳定工作,避免了喘振。发动机性能提升的主要原因是进气道的闭环控制增加了进气流量,并提高了总压恢复系数。
本文的进发一体化模型仿真结果未考虑辅助进气产生的掺混损失和额外阻力的影响。
4 结论 本文进行了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研究,结果表明:
1) 超声速外压式进气道的低速性能变差,尤其是大迎角状态下,辅助进气门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将出口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42%,并将出口流量提高24.62%,且能有效地减小进气道进口处的气流速度,消除了超音区导致的激波损失,在辅助进气门后明显提高了低能流的气流速度,改善了气流的品质。
2) 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模型可以在小包线范围内仿真出辅助进气门和迎角变化对发动机各项参数的影响,从而为基于辅助进气门的进气道/发动机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可信的仿真平台。
3) 当发动机处于低速大迎角状态工作时,发动机性能变差,设置辅助进气门并采用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可以提高16%的推力,减小迎角增大时对发动机各项性能参数的不利影响,保证发动机安全稳定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CONNOLLY J W, KOPASAKIS G, PAXSON D E, et al.Nonlinear dynamic modeling and controls development for supersonic propulsion system research: AIAA-2011-5635[R].Reston: AIAA, 2011.
[2] 杜瑶, 张海波, 刘明磊. 基于正激波位置计算的进气道/发动机系统实时仿真模型[J]. 航空动力学报, 2018, 33(1): 247-256.
DU Y, ZHANG H B, LIU M L. Real-time simulation modeling for integrated inlet and engine system based on forward shock position calculation[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8, 33(1): 247-256. (in Chinese)
[3] 李中华. Su-27飞机眼镜蛇机动及其战术意义[J]. 飞行力学, 2000, 18(1): 54-57.
LI Z H. Su-27 cobra maneuver and its tactical application[J]. Flight Dynamics, 2000, 18(1): 54-57. DOI:10.3969/j.issn.1002-0853.2000.01.015 (in Chinese)
[4] 艾宇.飞行器大攻角流场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5.
AI Y.Study on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ircraft at high angle of attack[D].Nanjing: Nang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5(in Chinese).
[5] WALSH K, STEENKEN W, WILLIAMS J.Summary of inle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18A high alpha research vehicle[C]//34th AIAA/ASME/SAE/ASEE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and Exhibit.Reston: AIAA, 1998: 3713.
[6] MOSES P L, RAUSCH V L, NGUYEN L T, et al. NASA hypersonic flight demonstrators-overview, status, and future plans[J]. Acta Astronautica, 2004, 55(3): 619-630.
[7] SAMUEL B A, MUKHERJEE R. A study of the unsteady aerodynamics of a wing at high angles of attack using decambering to model separated flow[J]. Sādhanā, 2018, 43(8): 121. DOI:10.1007/s12046-018-0894-y
[8] WASSERBAUER J F, CUBBISON R W, TREFNY C J.Low speed performance of a supersonic axisymmetric mixed compression inlet with auxiliary inlets: AIAA-1983-1414[R].Reston: AIAA, 1983.
[9] TINDELL R H, HILL W G. CFD analysis of the X-29 inlet at high angle of attack[J]. Journal of Aircraft, 2015, 30(4): 480-487. DOI:10.2514/3.56892
[10] MARK J L, MCGARRY M A, REAGAN P V.Research on a two-dimensional inlet for a supersonic V/STOL propulsion system: NASA CR-174945[R].Washington, D.C.: NASA, 1984.
[11] 翁小侪, 郭荣伟. 一种腹下S弯进气道低速大攻角下气动特性实验[J]. 航空动力学报, 2008, 23(9): 1573-1578.
WEN X C, GUO R W. Investigation of pneumatic characteristics for a ventral S-shaped inlet at high incidence and low speed[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08, 23(9): 1573-1578. (in Chinese)
[12] 孔德英, 邓文剑, 方力. 一种背负式S弯进气道辅助进气门设计[J]. 航空科学技术, 2016, 27(12): 1-7.
KONG D Y, DENG W J, FANG L. Design of an auxiliary air intake for the dorsal S-shaped inlet[J]. 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7(12): 1-7. DOI:10.3969/j.issn.1007-5453.2016.12.001 (in Chinese)
[13] 田金虎, 乔渭阳, 彭生红. 飞机快速机动过程中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计算分析[J]. 航空动力学报, 2013, 28(8): 1818-1827.
TIAN J H, QIAO W Y, PENG S H.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n air inlet/engine integrated in fast maneuvering flight[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3, 28(8): 1818-1827. (in Chinese)
[14] 巫朝君.战斗机进气道低速特性试验研究[D].长沙: 国防科技大学, 2007.
WU C J.The test investigation of inlet properties for fighter at low speed[D]Changsh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2007(in Chinese).
[15] 姚照辉.考虑飞/推耦合特性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控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YAO Z H.Control strategy design for scramjet engine with flight/propulsion coupling properties[D].Harbi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0(in Chinese).
[16] 孙丰勇, 张海波, 叶志锋. 超声速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控制[J]. 航空动力学报, 2014, 29(10): 2279-2287.
SUN F Y, ZHANG H B, YE Z F. Integrated control for supersonic inlet/engine[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14, 29(10): 2279-2282. (in Chinese)
[17] 卢燕, 樊思齐, 马会民. 超声速进气道与发动机的匹配[J]. 推进技术, 2003, 24(4): 323-325.
LU Y, FAN S Q, MA H M. Matching between supersonic inlet and aero-engine[J]. Journal of Propulsion Technology, 2003, 24(4): 323-325. DOI:10.3321/j.issn:1001-4055.2003.04.010 (in Chinese)
[18] 马志超, 唐海龙.某型飞机推进系统建模及超音速巡航优化分析[C]//中国航空学会推进系统气体热力学专业学术交流会, 2005.
MA Z C, TANG H L.The building of model for the propulsion supersonic flight system and the analyse of supersonic flight[C]//Academic Symposium on Gas Thermodynamics of Propulsion System of China Aviation Society, 2005.
[19] SUN F, DU Y, ZHANG H. A study on optimal control of the aero-propulsion system acceleration process under the supersonic state[J].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2017, 30(2): 698-705.
[20] HONG W, KIM C.Numerical study on supersonic inlet buzz under various throttling conditions and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C]//29th AIAA Applied Aerodynamics Conference.Reston: AIAA, 2011: 27-30.
[21] 周文祥.航空发动机及控制系统建模与面向对象的仿真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ZHOU W X.Research on object_orient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e aeroengine and control system[D].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6(in Chinese).
[22] 王健康.航空发动机模型基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WANG J K.Research on model-based optimal control for aero-engines[D].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3(in Chinese).


相关话题/控制 计算 工作 设计 系统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强电磁脉冲下柴油发动机系统薄弱环节识别*
    近年来,柴油发动机发展越来越完善,以其高功效、宽功率范围、可靠性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国防装备等领域[1]。在现代战场上,大部分车辆均搭载柴油发动机。作为汽车的核心,发动机系统电子控制程度较高,在强电磁脉冲作用下会受到严重干扰甚至损伤[2-3]。为提高发动机电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空间多体系统轨道姿态及机械臂一体化控制*
    空间机器人是未来在轨服务任务中的实施主体,随着空间开发程度的提高,各国均发射了空间机器人进行空间操作任务演示,如日本的ETS-VII、美国的“轨道快车”、XSS-10、XSS-11等[1-4]。空间机器人是典型的空间多体系统,一般采用卫星本体基座与用于目标操作的机械臂组成,这种典型的空间多体系统自由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直接再入大气的月地转移轨道设计*
    自中国探月工程开展以来,在地月转移轨道设计、中途修正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关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工程实践[1-3]。根据探月工程总体规划,中国将继续开展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轨道设计及轨道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难点。月地转移并不是地月转移简单的逆过程,相关约束条件更加复杂。根据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的需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航模舵机的动态特性测试与系统辨识*
    舵机是气动伺服弹性系统中的执行机构,其将舵面的控制指令信号转化为舵面的运动,从而驱动舵面偏转产生控制力矩[1]。目前,市面上许多公司的舵机伺服系统解决方案,其舵机本身频响特性较好,并给出完整的特性参数,提供配套的控制系统,可针对舵机实际工作状态调整参数,满足工作要求。但是,对于大部分小型民用无人机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矩独立重要度的电路系统容错设计方法*
    随着电路系统在工业控制、国防军工、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各领域对其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电路系统的高可靠性设计也越发重要[1]。容错设计作为提高电路系统可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1],在航天器电源电路[1-2]、核电站控制电路[1,3]等要求高可靠性的领域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电路系统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有向通信拓扑和时延条件下的无人机集群时变编队控制*
    无人机(UAV)集群具有可靠性高、成本低、能力强等特点,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无人机集群并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只有将其按照一定的编队构型组织起来,使之发生交互与反馈、激励与响应等交感行为,才可能实现系统能力的整体涌现[2]。不同的编队构型将产生不同类型、层次的能力涌现。因此,研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具有控制时滞的电动加载系统迭代学习复合控制*
    近年来,随着多电飞机(MoreElectricAircraft,MEA)技术的发展,很多中大型无人机前轮转向操纵系统的作动器正逐渐从传统液压作动器或者电动静液作动器替代为机电作动器(Electro-mechanicalActuator,EMA),以去除液压机构,减轻重量,简化系统结构[1-2]。前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近程动态范围激光雷达测距系统设计及误差分析*
    激光雷达作为一种新兴的主动式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实时地获取地面目标的三维空间信息,近年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一个完整的激光雷达系统由激光测距仪、动态差分GPS接收机、惯性导航系统和成像装置组成。而激光测距仪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其采用的测距方法也有所不同。常用的方法有:脉冲法、相位法、三角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燃料电池无人机动力系统半实物仿真*
    燃料电池无人机(UAV)作为长航时电动无人机逐渐成为研究热点[1],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是其核心关键技术之一。燃料电池无人机面临的一个挑战是如何测量动力装置的性能。飞行试验[2]虽然能很好地验证、测试无人机的动力系统,但进行飞行试验准备周期长、费用多且有一定危险性;不可控因素多,在进行多次飞行试验时,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水下机器人的海产品智能检测与自主抓取系统*
    利用水下机器人智能检测和自主抓取海产品成为当前海产养殖业的迫切需要,这是建立现代化海洋牧场的重要途径。目前,海参、扇贝等海产品的捕捞主要依靠潜水员和拖网船2种方式。潜水员不能在水下持续作业,并且受水下压强影响,常年从事水下捕捞工作的渔民容易得潜水病。大面积养殖的贝类主要依靠拖网船捕捞,但是这种拖网捕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