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扭矩辅助型AMT有动力升挡控制策略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机械自动变速箱(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AMT)存在换挡动力中断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传统AMT的基础上增加扭矩辅助机构,作为另一条动力路径传递扭矩。在换挡时,通过协调控制发动机、变速箱及扭矩辅助机构,能够在换档时输出动力,实现动力不中断换档。
根据是否增加额外动力源,扭矩辅助型AMT分为2种:无源动力补偿型和有源动力补偿型[1]。有源动力补偿装置通常以电机作为动力源,对原变速箱的结构改动小,控制简单,输出扭矩更精确[2],但是成本较高,本文采用无源动力补偿方案。
根据换挡时刻发动机的状态不同,扭矩辅助型AMT换挡过程分为4种:有动力升挡、有动力降挡、无动力升挡和无动力降挡[3, 4]。其中无动力换挡过程中,辅助离合器不工作,换挡控制与传统的AMT相同。许多专家****[5, 6, 7, 8]对此都做过详尽论述。本文则着重对有动力换挡过程中的升挡控制进行研究。
在传统AMT上,增加了一套由辅助离合器和自动控制装置组成的扭矩辅助机构,使其在换档时避免了动力中断。本文建立扭矩辅助型AMT的动力学模型,制定了扭矩辅助型AMT有动力升挡控制策略。基于2挡升3挡工况进行仿真研究,并通过整车试验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1 扭矩辅助型AMT结构及工作原理1.1 结构图 1为扭矩辅助型AMT结构方案。它以AMT为基础,在中间轴和输出轴之间增加扭矩辅助机构,换挡过程中传递扭矩。该系统有2个离合器:一个是起步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确保汽车平稳起步;另一个是辅助离合器,在换挡时传递扭矩。
1—起步离合器;2—输入轴;3—4、5挡同步器;4—输出轴4挡齿轮;5—输出轴3挡齿轮;6—2、3挡同步器;7—输出轴2挡齿轮;8—输出轴1挡齿轮;9—1挡倒挡同步器;10—输出轴倒挡齿轮;11—输出轴辅助离合器齿轮;12—输出轴;13—辅助离合器;14—倒挡轴;15—中间轴倒挡齿轮;16—中间轴1挡齿轮;17—中间轴2挡齿轮;18—中间轴3挡齿轮;19—中间轴4挡齿轮;20—中间轴5挡齿轮;21—中间轴。 图 1 扭矩辅助型AMT结构方案 Fig. 1 Torque-assist AMT structure scheme
图选项



1.2 工作原理汽车起步时,起步离合器接合。起步结束后,起步离合器保持常接合状态。开始换挡时,辅助离合器的压力不断增加,传递的扭矩不断增大,当前挡位齿轮传递的扭矩不断减小。当扭矩减为零时,分离当前挡位的同步器,调整发动机转速,接合目标挡位同步器。当目标挡位齿轮完全接合时,降低辅助离合器压力直至为零,整个换挡过程结束。
图 2为扭矩传递示意图,以1挡升2挡为例说明换挡原理。开始换挡时,增大辅助离合器13的压力,使其开始传递扭矩。此时,一部分扭矩由中间轴21,通过辅助离合器13传递给输出轴12。随着辅助离合器扭矩不断增大,输出轴1挡齿轮8传递扭矩不断减小。当输出轴1挡齿轮8传递扭矩变为零时,推动1挡例挡同步器9,分离输出轴1挡齿轮8,此时辅助离合器13单独传递扭矩。扭矩传递路径如图 2黑色虚线所示。调整发动机的转速,当转速下降到2挡对应值时,推动2挡同步器6,输出轴2挡齿轮7接合。然后减小辅助离合器压力,辅助离合器扭矩不断变小,输出轴2挡齿轮7传递的扭矩不断增大,当辅助离合器扭矩为零时,换挡结束。此时的扭矩传递路径如图 2红色虚线所示。
图 2 扭矩传递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of torque transmission
图选项



2 动力学模型2.1 发动机模型发动机的扭矩Te可表达为节气门开度α和转速ne的函数,即Te=f(α,ne)。通过对发动机稳态试验数据进行插值,可以得到发动机的稳态扭矩[9]
但是发动机在实际工作时,通常都处于动态工况,此时气缸内部混合物浓度不断变化,使得输出扭矩偏离稳态扭矩,此时无法通过发动机稳态试验数据拟合得到实际输出扭矩。因此,需要在稳态扭矩Te的基础上建立动态模型。发动机的动态输出扭矩Ted可以表示为[10]

式中:γ为非稳态工况下的发动机转矩下降系数,本文取0.03;ωe为发动机曲轴角速度;ε0为发动机曲轴角加速度。
2.2 离合器模型离合器包括起步离合器和辅助离合器,二者均为湿式离合器。湿式离合器有3种工作模式:完全分离、滑摩和完全接合。完全分离时,湿式离合器的主从动摩擦片之间会产生很小的带排扭矩,本文认为湿式离合器在完全分离的状态下不传递扭矩[11]。完全接合时,湿式离合器传递的扭矩是静摩擦扭矩。湿式离合器在完全分离和完全接合之间存在一个中间过渡过程,即滑摩过程,滑摩状态下湿式离合器传递动摩擦扭矩[12]
湿式离合器的滑摩过程非常复杂,油液特性和摩擦副特性都影响其扭矩传递。湿式离合器传递的扭矩Tc由2个部分组成:粗糙扭矩和黏性扭矩,即[13, 14]

式中:Tr为粗糙扭矩;Tv为黏性扭矩。粗糙扭矩Tr是由摩擦面之间的凸起接触而产生的机械摩擦扭矩,其计算公式为[15]

式中:Z为摩擦副的数量;Np为有效摩擦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ro为摩擦片的外径;ri为摩擦片的内径;μc为摩擦系数;Pe为接触压力;ωrel为主从动摩擦片转差。黏性扭矩Tv是由摩擦面之间的黏性剪切力通过边界油膜传递的扭矩,其计算公式为[16]

式中:ηc为液压油黏度;φfφfs分别为Patir和Cheng平均流量模型中的流量因数;h为油膜厚度。
2.3 变速齿轮箱模型扭矩辅助型AMT的变速齿轮箱是普通的平行轴齿轮箱,组成部分包含多对齿轮副和同步器。其中齿轮传动模型[17]

式中:ωB为输入端转速;ωF为输出端转速;ia为变速器速比;TBTF为输入端转矩和输出端转矩;η为齿轮机械效率。
变速器在工作时,通过对同步器施加作用力完成摘挡和挂挡过程。在同步过程中,同步器传递的扭矩为[18]

式中:μs为同步器同步面摩擦系数;Fs为同步器上的同步换挡;RsiRso分别为同步器摩擦面的工作内径和外径;αs为摩擦面的锥角。
同步时间为

式中:IsiIso分别为同步器输入端和输出端转动惯量;ωsiωso分别为同步器输入端和输出端角速度;TsiTso分别为同步器输入端和输出端作用转矩。
2.4 轮胎模型本文使用“Magic Formula”轮胎模型。图 3为车轮-轮胎受力图,在水平良好路面上滚动的轮胎受到了纵向力和垂直力,Vx为轮胎轮心在前进方向的线速度,ω为轮胎围绕轮心转动的角速度,Fz为轮胎在垂直方向受到的负荷,Fx为轮胎地面接触点纵向力,存在如下力学平衡式[19]:

图 3 车轮-轮胎受力图 Fig. 3 Wheel-tire force diagram
图选项



式中:Tdrive为车轮驱动转矩;rw为车轮半径;Iw为车轮转动惯量;ω为车轮角加速度;k为车轮滑移率,可由k=Vsx/丨Vx丨得到,其中Vsx为滑移速度,可由式(10)得到;另外4个系数B、C、DE依据外倾角和垂直作用力决定。
在纵向x方向,轮胎由于受到外力作用,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滑移,滑移速度为

3 有动力升挡控制策略3.1 控制策略概述在有动力升挡过程中,发动机输出正扭矩,由发动机驱动车辆。其特征为目标挡位增加,油门踏板开度增大,车辆速度增大越过升挡线。升档过程如图 4所示,以1挡升2挡为例,整个升挡过程分为3个阶段:摘挡阶段(从t0t1)、发动机调速阶段(从t1t2)和挂挡阶段(从t2t3)。
图 4 升挡过程示意图 Fig. 4 Schematic of upshift process
图选项



扭矩辅助型AMT升挡时,起步离合器接合,变速器的输入轴与发动机曲轴刚性连接,且转动惯量较大。由于同步器的扭矩限制,主从动端转速必须精确匹配,再执行升挡;并且换挡过程中滑摩功和冲击度相互影响。因此,制定有动力升挡控制策略,协调控制辅助离合器、发动机和变速器,确保升挡过程迅速、平稳[20]
3.2 摘挡阶段控制策略摘挡力为零时是变速器的最佳摘挡时机。此时变速器内部的接合齿轮处于零扭矩自由状态,既不传递动力,也不传递阻力。在实际换挡过程中,齿轮传递扭矩较小时,也能顺利摘挡。考虑到传感器精度,设定变速器的最佳摘挡时机为接合齿轮传递扭矩小于10 N·m。传统AMT在换挡时,通过分离离合器切断动力,实现顺利摘挡。对于扭矩辅助型AMT,通过精确控制辅助离合器,使得接合齿轮的扭矩逐渐过渡到辅助离合器,实现顺利摘挡,同时避免传动系统动力中断[21]
当控制系统发出升挡指令后,增大辅助离合器的压力,辅助离合器的扭矩不断变大,1挡齿轮传递扭矩不断减小。当1挡齿轮传递扭矩接近零时,分离1挡齿轮。此时变速器的输出扭矩为Tout=iaTa+i1T1,其中:Ta为辅助离合器扭矩;i1为1档速比。可得1挡齿轮传递扭矩T1=(Tout-iaTa)/i1
本文在变速器输出轴上安装了扭矩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变速器输出扭矩Tout。而辅助离合器传递的扭矩Ta可以根据辅助离合器的压力等参数计算得到。结合经验值,设定1挡齿轮分离时的临界条件为丨T1丨=丨(Tout-iaTa)丨/i1≤10。在分离1挡齿轮后,进入发动机调速阶段。
3.3 发动机调速阶段控制策略变速器摘挡后,发动机通过辅助离合器将扭矩传递到车轮。当升挡时,基于当前车速和目标传动比,降低发动机转速,从而实现顺利换挡。由Genise的专利[22]可知,当输出轴转速乘以目标挡位传动比与输入轴转速之差小于20 r/min时为最佳换挡转速。在实际控制中,由于换挡执行机构存在时间滞后,需要提前确定换挡转速值。因此,设定转速之差小于90 r/min为最佳换挡转速。
辅助离合器在传递扭矩的过程中,由于摩擦作用会产生热量。并且换挡过程,冲击度和滑摩功相互影响。为了实现最佳换挡性能,根据刘玺[23]的研究成果,在发动机调速阶段采用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进行最优控制,冲击度和滑摩功作为性能指标函数。
由发动机曲轴状态方程Jp*e=Te-Ta,可得

式中:Jp*为发动机曲轴转动惯量。
由变速箱输出轴状态方程Jvv=iaTa-Tl,可得

式中:Tl为负载转矩;Jv为变速箱输出轴转动惯量;ωv为输出轴角速度。
取状态变量为

取控制变量为

发动机调速阶段的状态方程为

式中:A为状态矩阵;B为控制矩阵;Γ为干扰矩阵。

系统的约束条件为

式中:ωemin为发动机最低转速;ωemax为发动机最高转速。
系统的初始条件为

式中:ωe0为调速阶段开始时发动机的转速;ωv0为调速阶段开始时输出轴转速;Te0为调速阶段开始时发动机扭矩。
发动机调速阶段结束时,发动机转速与输出轴转速满足挂挡条件,即输出轴转速乘以目标挡位传动比与输入轴转速之差小于90 r/min,即9.42 rad/s。

根据发动机调速阶段的动力学方程,可得冲击度j和滑摩功L

选取发动机调速阶段的最优控制性能指标函数为

式中:Q为正定加权矩阵。
变速器的输出扭矩为iaTa,其冲击度为

根据状态空间方程,使用变分法求得辅助离合器目标扭矩变化率的最优轨迹为

式中:P(t)M(t)h(t)x(t)为待定系数,可以通过逆推法计算这4个系数,根据辅助离合器目标扭矩的变化率和控制周期,即可求得某周期的辅助离合器目标扭矩变化量,通过迭代运算得出辅助离合器目标扭矩。根据辅助离合器目标扭矩和系统的状态方程,即可求得发动机扭矩和辅助离合器主从动盘转速差等其他状态参数。
3.4 挂挡阶段控制策略当发动机转速降低至2挡对应的目标值后,接合2挡齿轮。然后以适当的速度降低辅助离合器的压力,其传递的扭矩随之减小,2挡齿轮传递的扭矩不断增大,变速器的输出扭矩不断增大。辅助离合器压力下降的速度要适当,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太慢。增速过快会引起变速器输出扭矩的迅速下降,导致较大冲击;增速过小会延长换挡时间,加剧辅助离合器的磨损。
4 仿真及试验分析4.1 仿真分析为了验证扭矩辅助型AMT有动力升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根据整车动力性模型建立仿真模型,进行基于2挡升3挡工况的仿真研究,表 1为整车参数,设定路面附着系数为0.8,风速为2 m/s,汽车空载,油门踏板开度为0.2。图 5为2挡升3挡仿真结果。
图 5 2挡升3挡仿真结果 Fig. 5 Simulation results from the second gear to the third gear
图选项



表 1 整车参数Table 1 Vehicle parameters
参数数值
质量/kg6 500
轴距/mm4 250
额定功率P/kW
(转速/(r·min-1))
101(2 500)
最大扭矩Tm/(N·m)
(转速/(r·min-1))
430(1 500)
变速器传动比6.11,3.39,2.05,1.32,1.00
倒档传动比5.22
主减速比4.875
最高车速/(km·h-1)99
车轮半径/mm406
迎风面积/m26.5
风阻系数0.8
滚阻系数0.008

表选项


汽车在10.6 s开始升3挡,进入2挡摘挡阶段。为了顺利摘挡,不断增加辅助离合器传递的压力,2挡齿轮传递的扭矩不断变小,在10.9 s分离2挡齿轮,换挡过程进入发动机调速阶段。通过协调控制发动机和辅助离合器,使得发动机转速不断下降,在11.55 s发动机转速到达3挡对应的目标值,接合3挡齿轮同步器,换挡过程进入摘挡阶段,辅助离合器传递的扭矩不断减小,3挡齿轮传递的扭矩不断增加,当辅助离合器完全分离后,换挡过程结束。
由图 5(a)可知,发动机转速在整个换挡过程中变化比较平稳。由图 5(b)和图 5(c)可知,随着辅助离合器压力的上升,2挡齿轮传递的扭矩不断减小,来自发动机的扭矩由2挡齿轮逐渐向辅助离合器过渡,在10.9 s时,2挡齿轮传递扭矩为0,分离2挡齿轮,换挡过程进入发动机调速阶段。为了降低发动机转速,增大了辅助离合器压力,同时减小了节气门开度,当发动机转速到达3挡对应的转速值时,接合3挡齿轮。辅助离合器压力逐渐下降,3挡齿轮传递的扭矩不断增大,然后进入3挡行驶状态。由图 5(d)可知,在整个换挡过程中,变速器都能输出扭矩,从而避免了动力中断。由图 5(h)可知,挂挡时刻的冲击度最大,因为起步离合器保持接合,变速器输入轴与发动机刚性连接,转动惯量较大,容易产生冲击。但换挡冲击度绝对值的最大值为5.78 m/s3,可以接受,换挡过程基本平顺。
4.2 试验分析为了验证本文制定的换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在水平沥青路面上进行整车换挡试验,风速为2 m/s,汽车空载,油门踏板开度为0.2,图 6为2挡升3挡的试验结果。为测量变速箱输出轴扭矩和转速,在输出轴安装了扭矩转速传感器,车速由输出轴转速乘以相应系数求得。辅助离合器的压力由压力传感器测量,发动机转速由内置于发动机壳体的转速传感器测量。汽车的纵向加速度由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冲击度无法直接测量,由加速度进行微分求解,踏板开度传感器由角位移传感器测量。
图 6 2挡升3挡实验结果 Fig. 6 Test results from the second gear to the third gear
图选项



在11.1 s,汽车开始由2挡升3挡,此时辅助离合器的压力逐渐上升,辅助离合器传递扭矩不断增大,2挡齿轮传递扭矩不断变小。在11.35 s,2挡齿轮传递扭矩接近零,分离2挡齿轮,进入发动机调速阶段。根据目标传动比控制发动机输出扭矩和辅助离合器扭矩,增大辅助离合器压力,减小发动机节气门开度,从而增大发动机与辅助离合器扭矩之差使得发动机转速不断减小,待发动机转速接近目标转速时适当地减小辅助离合器压力,增大节气门开度,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小发动机与辅助离合器扭矩值差,使得发动机转速尽可能长时间的维持在目标转速附近,为挂3挡创造条件。到12.1 s时,接合3挡齿轮,然后逐渐降低辅助离合器压力,直至为零,升挡过程结束。
由图 6(b)可知,辅助离合器的实际压力能够较好地跟随目标压力,辅助离合器压力智能控制系统能有效控制压力。由图 6(c)可知,在摘挡和挂挡时刻产生了一定冲击,因为在这2个时间点,变速器的传动比发生改变,容易产生扭矩波动。从图 6(d)可以看出,在换挡过程中变速箱一直输出扭矩,由于辅助离合器传动比较小,因此输出扭矩低于换挡前后的扭矩,但是汽车一直处于加速状态,动力性相对于传统AMT得到较大改善。在整个换挡过程中,冲击度绝对值的最大值为6.85 m/s3,可以接受,换挡过程基本平顺,保证了较好的换挡品质。
5 结 论本文介绍了扭矩辅助型AMT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搭建了扭矩辅助型AMT的动力学模型,制定了有动力升档过程的控制策略。基于2档升3档工况,进行了扭矩辅助型AMT的仿真研究和整车试验。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
1)发动机转速、辅助离合器压力、换挡冲击度及车速信号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接近,本文搭建的扭矩辅助型AMT车辆模型正确。
2)换挡冲击度参数仿真结果最大值为5.78 m/s3,试验结果最大值为6.85 m/s3,在精度允许范围内,满足换挡品质要求。
3)换档过程中有动力输出,换挡冲击度较低。证明本文提出的有动力升档控制策略可有效提高AMT车辆换挡品质。
参考文献
[1] 裴栋. 不分离离合器AMT综合控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5-9. PEI D.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control of no separated clutch AMT[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09:5-9(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13)
[2] GALVAGNO E, VELARDOCCHIA M,VIGLIANI A.A model for a flywheel automatic assisted manual transmission[J].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9,44(6):1294-1305.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3] 杨志刚. 汽车自动变速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81-98. YANG Z G.Research on the intelligent control method of the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 of automobile[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03:81-98(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30)
[4] 张建国.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品质评价与优化[D].长春:吉林大学,2011:55-76. ZHANG J G.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control quality evaluation and optimizatio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1:55-76(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27)
[5] 王印束. 基于动力传动系统一体化的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49-68. WANG Y S.Study o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based on integrated powertrain control[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2:49-68(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13)
[6] TAGUCHI Y, SOGA Y,MINENO A,et al.Development of an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robust design:SAE 2003-01-0592[R].Detroit:SAE,2003.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7] 余志生. 汽车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5-38. YU Z S.Automobile theory[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4:25-38(in Chinese).
[8] MANFRED M, HENNING W,陈荫三,等.汽车动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1-45. MANFRED M,HENNING W,CHEN Y S,et al.Vehicle dynamics[M].Beijing: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9:21-45(in Chinese).
[9] 胡丰宾, 孙冬野,秦大同,等.DCT双离合器联合起步模式建模与仿真[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19-25. HU F B,SUN D Y,QIN D T,et al.Modeling and simulation for dual clutch launching mode of DCT[J].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0,31(1):19-25(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28) |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0] 鲁统利,王衍军. 基于模糊控制的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仿真研究[J].汽车工程,2009,31(8):746-750. LU T L,WANG Y J.A study on the start process simulation of a dual clutch automatic transmission based on fuzzy control[J].Automotive Engineering,2009,31(8):746-750(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25) |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1] ADACHI K, OCHI Y,SEGAWA S,et al.Slip control for a lock-up clutch with a robust control method[C]//SICE 2004 Annual Conference.Piscataway,NJ:IEEE Press,2004,1:744-749.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2] BAI S S, MOSES R L,SCHANZ T,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clutch-to-clutch shift control technology:SAE 2002-01-1252[R].Detroit:SAE,2002.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3] 施国标.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中离合器控制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1998:35-49. SHI G B.Research on the clutch control of automated mechanical transmissio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1998:35-49(in Chinese).
[14] 胡宏伟. 湿式自动离合器接合过程特性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25-38. HU H W.Study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automatic wet clutch engagement process[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8:25-38(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76)
[15] 郑磊. 自动变速器的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45-61. ZHENG L.Research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chnology of automatic transmissio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11:45-61(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10)
[16] 王印束. 双离合器式混合动力传动系统模式切换品质仿真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34-51. WANG Y S.Simulation research on the mode switching quality of hybrid powertrain with two clutch[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2009:34-51(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13)
[17] GOETZ M, LEVESLEY M C,CROLLA D A.Integrated powertrain control of gearshifts on twin clutch transmission:SAE 2004-01-1637[R].Detroit:SAE,2004.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8] CHENG X S, LIU X.Research on starting control of wet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C]//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Mechatronics,Contro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CMCE 2010).Piscataway,NJ:IEEE Press,2010,2:476-479.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9] 彼得罗夫B A. 汽车传动系自动操纵的理论基础[M].陆兆风,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63:23-35. ПЕТРОВ B A.Vehicle drive train automatic control theoretical basis[M].LU Z F,translated.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1963:23-35(in Chinese).
[20] VELARDOCCHIA M, D'ALFIO N,BONISOLI E,et al.Block-oriented models of torque gap filler devices for AMT transmissions:SAE 2008-01-0631[R].Detroit:SAE,2008.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21] 陈清洪. AMT_DCT自动变速器通用开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45-65. CHEN Q H.The key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of AMT/DCT automatic transmissions universal development platform[D].Chongqing:Chongqing University,2010:45-65(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10)
[22] MANISH K, TAEHYUN S,YI Z.Shift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dual-clutch transmissions[J].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2007,42(6):168-182.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23] 刘玺. 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换档关键技术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35-46. LIU X.The key control technology research of shift process based on wet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 2011:35-46(in Chinese).
Cited By in Cnki (15)


相关话题/控制 动力 过程 汽车 扭矩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体襟翼姿态控制方法
    升力式再入飞行器通常具有飞行状态跨度大、飞行环境恶劣及动力学特性复杂等特点[1],为适应不同飞行环境,通常配备了反作用力控制系统(RCS)和多种气动舵面,如体襟翼、副翼、升降舵、V形垂尾等。以HTV-2为代表的升力式再入飞行器,出于任务要求只配置了左右体襟翼和RCS,主要依靠体襟翼完成姿态控制(考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蜘蛛网阻拦猎物过程模拟
    ?蜘蛛利用蜘蛛网来捕捉猎物,保证食物来源,使得自己处于食物链的中上端[1]。各种猎物不仅大小不同,速度也不同,这对蜘蛛网是不小的挑战,蜘蛛网需防止被猎物冲破,而且要迅速耗散猎物动能,防止猎物逃脱。经过自然界长期进化[2],蜘蛛织造的牵引丝是已知最强韧的材料,其强度和韧性远高于一般的生物材料,如骨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热-结构耦合分析与研究
    ?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MSCMG)是空间飞行器实现高精度姿态机动通常采用的惯性执行机构,具有转速高、输出力矩大以及寿命长等特点。磁悬浮控制力矩陀螺转子依靠磁轴承支承[1,2],并且在高速电机的驱动下持续高速旋转,陀螺在工作过程中电机与磁轴承会产生铁损与铜损,这些损耗最终转化为热量传递到陀螺其他结构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制动意图识别的电动汽车能量经济性
    汽车在城市工况下行驶需要频繁制动,制动过程消耗能量约占直接驱动汽车行驶总能量的30%~50%[1,2]。因此,汽车制动能量回收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与传统燃油汽车相比,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增加了电机和电池等部件,可以利用电机的回馈功能回收制动能量进而提高电动汽车能量经济性[3,4,5]。针对制动能量回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涡轮轴断裂条件下空气系统强瞬变过程分析
    当航空发动机工作于过渡过程时,空气系统的气路参数将经历复杂的瞬变过程。尤其当发动机出现突发性失效事件时,空气系统气路参数的复杂响应过程会诱发难以预测的继发性危险载荷,造成被动安全措施失效,给航空发动机带来潜在的安全性隐患。由于瞬态空气系统物理机制的复杂性,在目前的空气系统设计中仍然以稳态分析为主。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自抗扰的运载火箭主动减载控制技术
    运载火箭在高空飞行时,会受到较大的高空风载作用,箭体在发动机控制力以及风载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弯矩。运载火箭的飞行减载技术是指使用弹道修正或主动控制的方法,降低运载火箭在高空飞行时所受到的气动载荷,缓解箭体结构强度的设计压力,减少箭体的结构质量,从而提高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1,2,3]。目前,我国的C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滑翔再入飞行器横侧向耦合姿态控制策略
    可重复使用运载器(ReusableLaunchVehicle,RLV)是在临近空间以20Ma以上速度滑翔飞行的高超声速演示验证飞行器,其再入过程中以高马赫数飞行,其飞行动力学特性相当复杂,具有强烈的非线性和强耦合特性[1,2,3,4]。对于此类飞行器,尤其对于横侧向通道,由于其飞行速度快,即使平静、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双电磁航天器编队构型保持自适应控制
    ?卫星编队飞行技术在合成孔径雷达、空间干涉仪以及在轨组装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考虑到发射成本和能量消耗,目前编队飞行任务大多采用被动形式的编队控制方式,即相对运动过程中较少使用推力器对编队构型进行控制.随着空间任务朝着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对卫星编队飞行的相对轨道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动形式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多机械臂的分布式自适应迭代学习控制
    随着工业现场任务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单一的机械臂已经满足不了实际工况需求.如机械臂搬运重物,对于这样的任务也许可以设计一个能力非常强的机械臂来完成,但若采用多个机械臂合作完成搬运任务,可大大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并且对于可分解的任务,多机械臂系统可以并行完成不同的子任务,从而提升工作效率[1].由于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PD的半导体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半导体激光器由于体积小、效率高而在通信、医疗、国防及科研领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由于其波段覆盖广,可实现从紫外到红外波段的覆盖,可满足原子物理领域研究中对激光器波长的要求,因此已代替了传统的染料激光器与其他类型的激光器,成为原子物理实验中最为常用的抽运与检测激光光源[1,2].由于半导体激光器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