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17F+58Ni弹性散射和破裂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5

随着放射性核束装置和探测技术的高速发展,核物理学家们的兴趣从稳定线附近的原子核转移到了偏离稳定线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及其引起的核反应成为当前核物理领域里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由于最外围核子的弱束缚性核子束缚态和连续谱的耦合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原子核表现出了一些奇异的现象,如中子晕/皮结构、旧幻数消失新幻数出现等[1, 2].
1985年,Tanihata等通过放射性核束装置测量原子核相互作用截面时,首次发现了中子晕现象[3].晕结构的特征是最外围核子占据较大的空间,其核半径远大于具有相同核子数的稳定核.外围价核子的束缚能很小,通常<1 MeV.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奇异性,由奇特核引起的核反应与稳定核引起的核反应表现出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包括弹性散射(elastic scattering)、破裂(breakup)反应及熔合(fusion)反应.通过研究这些奇特核引起的核反应有助于研究奇特核的结构及其相关反应机制[4].
近几十年来研究人员在奇异原子核在核反应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例如转移反应、熔合反应和破裂反应等.在熔合反应中,耦合道效应(非弹性散射、转移和破裂)强烈地影响熔合截面,尤其是在亚垒能区.对稳定原子核,由于有高的破裂阈,因此破裂道的耦合对熔合截面影响小;对弱束缚原子核,例如6,7Li,9Be和6He,11Be,8B等,它们的破裂阈小,会发生不同的熔合过程,有完全熔合和非完全熔合.对弱束缚原子核通常有2种效应影响完全熔合截面:
1) 密度的弥散分布降低势垒的高度和改变势垒曲率,导致熔合增强.
2) 破裂道的耦合效应引起的强动力学效应,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说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因此对弱束缚原子核熔合截面是增强还是压低,有不同的结论.和耦合道计算进行比较,在没有考虑破裂道时,展示完全熔合截面被压低10%~30%,但从总熔合截面上没有观察到这种效应,连续-分离耦合道(Continuum Discretized Coupled Channels,CDCC)计算展示完全熔合截面在垒上压低,垒下增强.
弹性散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应道,能够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和反应系统的反应机制.弱束缚原子核的弹性散射测量能够研究它们的奇异结构.由于它们小的破裂阈,因此在相对的低能反应中破裂道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过程,耦合道分析需要考虑.对弹性散射数据的分析,一些重要的信息能被得到,例如总反应截面.文献[5, 6, 7, 8]利用弹性散射探索入射炮弹的动力学、静态和几何效应.
近几年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人员已尽力对弱束缚原子核的破裂道对于熔合截面的耦合效应的强弱进行了研究.然而对于滴线附近轻奇特核的研究,目前没有足够多的弹性散射数据,相关原子核结构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破裂反应也是奇特核核反应中的一个重要反应道,其实验数据能很好地为相关核反应机制和核结构提供有效的信息[5].在一些熔合反应实验研究中,奇特核的破裂效应带来不同的结果[6, 7].也有一些弹性散射实验来探究奇特核的动力学、静态效应和几何效应[8, 9].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奇特核的系统性研究还没有研究透彻,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支持.
1 研究现状奇特核中,稳定的有6,7Li和9Be,不稳定的有6He、8B、7Be和17F.本文所选择的17F是质子滴线核,激发态有质子晕结构,其最后一个质子的束缚能只有601 keV;而且在破裂反应阈以下只有一个激发态,激发能为495 keV.
近些年,国际上已开展了以17F为弹核的相关实验,而靶核大部分集中在重核和轻核上[10, 11],如208Pb和12C,而中重靶核较少.Mazzocco等的实验[12]研究了17F+58Ni,其弹散数据表明17F的行为与同为不稳定弱束缚核的6He和8B不同.但是由于数据过少,没有明确的结论.同样,相应破裂效应的研究也是集中在重靶核和轻靶核上.对重靶核,17F与之相互作用基本为库仑作用;对轻核,17F与之相互作用基本为核相互作用.但对中重靶,两种相互作用都有一定影响,相应的破裂效应如何没有进行探究.因此,通过这个实验,除了能获得库仑位垒附近17F在中重靶核上的光学势,还能进一步知道核相互作用与库仑相互作用两者的影响程度.
对意大利的17F+58Ni实验只选择了两个能量点[12],且能值非常靠近,很难给出17F+58Ni的走势,不能判断在垒下是增强还是压低,同样也不能清楚地给出约化函数的趋势,因而在实验上需要进一步验证.增加位垒附近能量点,利用约化函数和Wong公式[13]中的普适化函数F0(x)进行比较,可以得到17F在中重靶上的动态效应.Wong公式没有考虑耦合道效应,结合反应函数[14]可用来间接研究动力学效应.
对奇特核在库仑位垒附近散射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8],探究这些核的反应机制仍需要更多的实验数据.包括17F在库仑位垒以下的散射数据.本文实验17F+58Ni选取库仑位垒附近的4个能量点,最终的数据将完善17F在中重靶上的反应函数趋势,进而能更清晰地看到17F与中重靶的反应机制.
有关17F熔合反应的破裂效应,Rehm和Liang等进行了17F+208Pb实验[15, 16],探究了17F与重靶相互作用时的熔合反应和破裂效应.实验结果表明,质子滴线核17F在重靶上的破裂效应很小,对中重靶上没有此方面的研究,因此对其在中重靶上的破裂效应值得去研究.
17F+58Ni的反应中也会产生17F的破裂产物质子和16O,对其进行符合测量,可以直接得到破裂截面;利用CDCC理论来分析破裂反应截面,可以得到17F与重靶和中重靶的反应机制有何不同,可以了解质子晕核的破裂反应机制.因此在整个实验中需要对这些反应产物进行很好的测量,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设计和模拟了实验的探测系统.
2 实验装置和模拟2.1 探测器结构简介本文所要研制的探测器系统是一套探测器阵列,一个探测器个体由电离室(Ionization Chamber,IC)、双面硅条探测器(Double-sided Silicon Strip Detectors,DSSD)和大面积硅条探测器(Quarter Silicon Detector,QSD)组成,其结构见图 1.
图 1 探测器个体的构成Fig. 1 Setup of an individual detector
图选项


探测器将鉴别17F与58Ni的反应产物及其位置和能量信息,主要为弹性碰撞的17F和17F破裂产物质子p和16O,采用粒子鉴别方法是ΔE-E望远镜法,ΔE为粒子在探测器中能量损失,E为粒子的能量.其中,17F和16O是重核,容易被硅探测器全部阻止,这就要求在实验过程中使用阻止本领更小的电离室来作为ΔE-E法中的ΔE探测器;质子p穿透本领较强,在电离室中的能量损失极小,使用Si探测器同时作为ΔE探测器和E探测器.所以,探测器个体中的3个部分构成了两套ΔE-E系统:电离室与DSSD组成第1套ΔE-E系统,用于鉴别17F和16O并给出其能量及空间信息;DSSD和QSD组成第2套ΔE-E系统,用于鉴别破裂产物中的质子p并给出它的能量及空间信息.
2.2 预模拟在正式设计电离室之前,首先利用Geant4来预模拟整体布局方案的几何效率,从而确定探测器阵列中的探测器数量和空间布局.Geant4是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和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改进当时基于FORTRAN开发的模拟程序Geant3,现已成为一种灵活方便的工具,用户可以以面向对象的继承与多态性的方式设定探测器几何参数、物理过程、相互作用,以及动态地加载其他程序库等.
Geant4是基于C++的蒙特卡罗程序.一个Geant4程序通常由6个模块组成,分别为探测器构建(detector construction)、物理过程(physics list)、发射源(primary generator action)、Run操作(Run action)、Event操作(Event action)、Stepping操作(Stepping action),并通过一个主程序管理.用户在detector construction中描述探测器组成、几何及材料;在physics list中编写可能涉及的粒子和相关物理过程;在primary generator action描述发射源的参数,包括几何、方向(分布)、能量(分布);在Run action、Event action和Stepping action编写蒙特卡罗模拟中Run、Event和Stepping过程的相关操作.
在Geant4模拟中评估了3个方案,分别为使用6个、8个和10个探测器个体的探测器系统,其相应参数如表 1所示,并分别描述在各自的detector construction中.这3个方案都为预模拟,由于外框和内部结构细节未知,在第2.3节再模拟中会对部分参数进行修正.
表 1 探测器系统模拟参数和模拟结果Table 1 Simulation parameters and results of detector system
探测器
数量
距靶
中心/
mm
单块
覆盖/
(°)
IC间
隙角/
(°)
束流
空间/
mm
靶死
区角/
(°)
17F/
%
16O&p/
%
630.034.717.816.118.131.610.5
860.025.613.027.725.621.611.3
1080.021.811.028.218.218.39.2

表选项


表 1中:距靶中心为电离室前端距靶中心的距离;单块覆盖为距电离室前端50 mm的单块DSSD所覆盖的角度;束流空间为探测器阵列前后预留给束流通过的宽度;靶死区角为所采用的靶较厚,探测与靶平面夹角过小的粒子无意义,故留出空间不设置任何探测器.模拟的几何效率(被探测器记录的事件数/事件总数)如表 1后最后两列所示.17F为探测器系统对17F的几何效率,即进入探测器系统的17F数量/粒子源发射出的17F数量;16O&p为探测器系统对16O&p的几何效率,即16O和p同时进入探测器系统的事件数/粒子源发射的17F数量(17F全部破裂成16O&p).
粒子源(primary generator action)都为φ20 mm的圆形17F面源,能量70±0.5 MeV,向4π方向均匀发射.在Stepping操作中编写代码判断粒子是否进入DSSD,若某step前端在DSSD内且后端在电离室内则判定该17F被探测器记录;如果所有step都不符合判定条件,则认定该17F没被探测器记录.根据17F的动量和能量,计算出在质心系下4π方向随机破裂的质子p和16O的运动方向并判定是否同时被探测器记录.判断是否被探测到的代码实现与17F相同,如果某step前端在DSSD内且后端在电离室内则判定p或16O被探测器记录.
由表 1中的模拟的几何效率数据对比可发现,8个探测器的方案较合理.较第1个方案增加了2个探测器,覆盖角度的增加弥补了空间距离拉大带来的计数损失,总体效率增加;而10个探测器的方案则是3个方案中表现最差的方案,无论是17F的探测几何效率还是16O&p的探测几何效率,都是3个方案中最低的.
据表 1所示结果,决定将探测器个体设置为8块.在实际设计过程中,由于需要将电离室外框厚度、连接处的密封性、预留给电子学和气体的空间等问题考虑在内,必须修改一些参数以满足实际上可行的要求:
距靶中心由原来的60.0 mm修改为92.0 mm,则相应单个探测器个体所占角度为33.2°,内部单块DSSD所占角度为19.4°.由电离室有效气体的50.0 mm厚度、前端的3.0 mm壁厚及内部PCB板的1.0 mm厚度可知,DSSD最终距靶中心的垂直距离为146.0 mm.
束流空间由原来的27.7 mm修改为19.9 mm,该距离为束流两侧探测器个体间的最近距离.在实验过程中束流的宽度可能超过19.9 mm,因此需要在合适位置设置狭缝,以防粒子接触到探测器而引起的损伤和信号干扰.
考虑到灵活性,将靶死区角与探测器个体所占角度进行相同设置.扣除束流空间所占角后,将剩余角度10等分,其中8块区域放置探测器,另外2块作为靶死区,如图 2所示.
图 2 探测器布局Fig. 2 Layout of detectors
图选项


图 2的设计方案空间布局紧凑,阵列探测效率高,并同时具有通用性.在实验操作中,可根据实际需求将探测器在10个区域内进行任意“移动”、“移除”、“更换”操作.
电离室的设计如图 3所示.外框横截面为梯形,短边为55.4 mm,长边为112.0 mm,厚为91.0 mm,高为115.0 mm.前端开有20.0 mm×20.0 mm的粒子入射窗,周围设有2.0 mm宽的密封O圈及相应固定螺孔.背板边沿设有M4.0 mm的螺孔,用于与前面的外框固定;3.0 mm密封的O圈位于外框后端(未在图 3中显示).内部紧贴PCB,前后距离为51.0 mm(PCB板厚为1.0 mm和电离室有效空间厚为50.0 mm),内壁制有等位环.阳栅阴板的极板几何尺寸相同,与PCB相切.之后放置DSSD和QSD,背板的矩形孔为DSSD和QSD的信号输出.
图 3 单个探测器的实际结构Fig. 3 Real setup of an individual detector
图选项


2.3 再模拟对设计好的探测器系统用Geant4进行了再模拟,包括预模拟中的17F探测几何效率、16O&p探测几何效率以及三者在不同出射能量下在电离室、DSSD、QSD中的能量沉积.电离室中的气体为C3H8、气压为0.3倍大气压;粒子出射能量从20~80 MeV,间隔为10 MeV.发射源设置为φ20 mm的圆形面源,向4π方向均匀发射.
1) 几何效率.
30 000个17F向空间4π均匀发射,出射位置为圆形面源内的任意位置,被探测器系统(如图 2所示的8个探测器)记录的事件数为4 983,其效率为16.6%±0.2%.
因为17F的破裂反应发生在与靶核相互作用时,p和16O的运动起点与破裂前对应的17F相同.若上述30 000个17F全部破裂成质子p和16O,由于p和16O的运动往相反方向偏离,有可能出现只有p或16O被探测到或都没探测到的结果.据Geant4模拟结果,p和16O同时被记录的事件数为1 406.故该探测器系统对p和16O符合探测效率为 4.7%±0.1%.
2) 能量沉积.
当进入探测器时,粒子会依次被电离室、DSSD和QSD探测到.能量在20~80 MeV之间的17F和16O不足以穿透DSSD,因而其一部分能量沉积在电离室,剩余能量则沉积在DSSD.17F和16O在电离室中的能量沉积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如表 2所示.
表 2 17F和16O的在电离室中的能量沉积百分比Table 2 Percentages of energy deposition of 17F and 16O in an ionization chamber
反应
产物
能量沉积百分比/%
20 MeV30 MeV40 MeV50 MeV60 MeV70 MeV80 MeV
17F
16O
68.4
55.4
36.5
29.6
23.8
19.0
16.7
13.3
12.5
9.7
9.8
7.5
7.8
6.1

表选项


剩余能量全部沉积在DSSD中,其结果未列在表 2中.该表为0.3倍大气压下C3H8中的结果,可为实际的实验操作提供参考以调节气体压强来达到合适的实验要求.
质子p的穿透能力较17F和16O强,能量在20~80 MeV之间的质子p能够依次穿过电离室、DSSD,并最后的剩余能量沉积在QSD.20~80 MeV的质子p在电离室和DSSD中的能量沉积占总能量的百分比如表 3所示.因剩余能量全部沉积在QSD中,其结果未列在表 3中.
表 3 质子p在电离室、DSSD的能量沉积百分比Table 3 Percentages of energy deposition of protons in an ionization chamber and a DSSD
探测器能量沉积百分比/%
20MeV30MeV40MeV50MeV60MeV70MeV80MeV
IC
DSSD
0.12
25.5
0.09
17.7
0.07
13.9
0.07
11.9
0.04
10.1
0.06
8.9
0.05
8.1

表选项


3 结 论根据研究的方案,对实验用的实验探测系统利用Geant4进行了模拟,获得了散射的17F分布以及破裂产物质子和16O的分布.按照模拟的参数,结合实际情况,得到实验探测系统对16O和质子的符合效率为4.7%±0.1%,这为实验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按照模拟的结果,为实验系统的设计提供了详实的参数,为实验的成功开展和顺利完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Tanihata I.Nuclear structure studies from reaction induced by radioactive nuclear beams[J].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1995,35(1):505-573.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2] Tanihata I.Studies with radioactive beams past and future[J].Progress of Theoretical Physics Supplement,2002,146:1-5.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3] Tanihata I,Hamagaki H,Hashimoto O,et al.Measurements of interaction cross sections and nuclear radii in the light p-shell region[J].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85,55(24):2676-2679.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4] Hansen P G,Jensen A S,Jonsn B.Nuclear halos[J].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and Particle Science,1995,45(1):591-634.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5] Aguilera E F,Martel I,Sanchez-Benitez A M,et al.Systematics of reactions with 4,6He:Static and dynamic halo effects and evidence for core-halo decoupling[J].Physical Review C,2011,83(2):021601.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6] Gomes P R S,Lubian J,Padron I,et al.Uncertainties in the comparison of fusion and reaction cross sections of different systems involving weakly bound nuclei[J].Physical Review C,2005,71(1):017601.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7] Shorto J M B,Gomes P R S,Lubian J,et al.Reaction functions for weakly bound systems[J].Physics Letters B,2009,678(1):77-81.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8] Yang X P,Zhang G L,Zhang H Q.Systematic study of reaction function of weakly bound nuclei[J].Physical Review C,2013,87(1):014603.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9] Zamora J C,Guimaraes V,Barioni A,et al.7,9,10Be elastic scattering and total reaction cross sections on a 12C target [J].Physical Review C,2011,84(3):034611.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0] Liang J F,Beene J R,Galindo-Uribarri A,et al.Breakup of 17F on 208Pb near the Coulomb barrier[J].Physical Review C,2003,67(4):044603.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1] Ozawa A,Suzuki T,Tanihata I.Nuclear size and related topics[J].Nuclear Physics A,2001,693(1):32-62.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2] Mazzocco M,Signorini C,Pierroutsakou D,et al.Reaction dynamics for the system 17F+58Ni at near-barrier energies[J].Physical Review C,2010,82(5):054604.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3] Wong C Y.Interaction barrier in charged-particle nuclear reactions[J].Physical Review Letter,1973,31(12):766-769.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4] Shorto J M B,Gomes P R S,Lubian J,et al.Reaction functions for weakly bound systems [J].Physics Letters B,2009,678(1):77-81.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5] Rehm K E,Esbensen H,Jiang C L,et al.Fusion cross sections for the proton drip line nucleaus 17F at energies below the Coulomb barrier[J].Physical Review Letter,1998,81(16):3341-3344.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16] Liang J F,Beene J R,Esbensen H,et al.Breakup of weakly bound 17 F well above the Coulomb barrier[J].Physics Letters B,2000,491(1):23-28.
Click to display the text


相关话题/实验 系统 空间 数据 方案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多尺度径向基函数的时变系统辨识
    非平稳信号是一种分布参数随时间变化的随机信号,许多信号如生物医学工程中的脑电信号、工程中的故障信号等都是非平稳信号[1].例如,在临床医学方面,脑电信号的有效处理不仅可为某些脑疾病提供诊断依据,而且还为某些脑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手段;许多工程结构中,推进中的航天飞行器、火箭和空间站的对接机构等系统参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发动机-变量泵-变量马达驱动系统分层控制
    液压驱动系统布置灵活、功率密度大、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无极调速,且由于其刚度大,应用于特种车辆(如装载机等特种车辆)传动系统可获得更高的行驶稳定性及安全性,相关技术于近20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1,2].但目前对于工程机械液压传动控制的研究,仍多停留于只对液压泵排量进行控制、不对马达排量进行控制(或进行两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两层元数据与本体的异构数据共享技术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网络化管理变得日益重要.大数据的来源和格式呈多样性、复杂性和海量性等特点,简单通过增加存储空间的方法已不能完全解决大数据的共享问题.目前研究人员对数据共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元数据和本体两个方向,寄希望于通过一种数据中介实现资源数据的共享与管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H2O对空间站5A分子筛CO2去除性能影响
    宇航员在正常工作状态下会产生约1kg/d的CO2气体[1],为了保证宇航员在载人飞行器封闭环境下正常生存,必须配置CO2去除系统.该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鲁棒性已成为保障载人航天任务成败的关键.CO2非再生技术已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以及空间实验室等载人航天任务中.但若要实现更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验前信息的测试性验证试验方案确定方法
    在工程实际中,为了判断装备的测试性设计水平是否达到了合同规定的指标要求,需要开展测试性验证试验.按照国家标准(GB5080.5—1985)所规定的测试性验证试验方案需要进行大样本试验,而复杂装备由于造价昂贵、研制经费紧张,大样本工程上一般较难实现,也不利于装备的尽早定型[1,2].Bayes方法充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复杂环境中Ad hoc网络的数据完整性加速试验
    Adhoc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无线网络,这种网络是一个不需要基础设施的自创造、自组织和自管理的网络[1].相对于传统的蜂窝网,它不需要基站,所有的节点分布式运行,同时具有终端和路由器的功能,可发送、接收和转发分组.由于这种网络组网迅速、灵活性好、适应不同环境能力强、抗毁能力强,因此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救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本生灯预混火焰淬熄距离实验分析
    在燃烧学中,壁面淬熄是火焰与壁面的相互作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1].这一现象对诸如火焰的驻定与吹熄[2]、内燃机的点火[3]、燃烧过程的优化[4]、降低未燃碳氢化合物排放[5]等燃烧学中关注的问题均有一定的影响[1].所谓壁面淬熄,是指火焰无法传播到固体壁面附近一定距离内的现象[1].造成这一现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电脉冲除冰系统非线性等效电路分析
    飞机结冰是指飞机在某种特定气象条件下其表面水汽凝结成冰的现象.飞机结冰主要发生在机翼、发动机进气道、风挡玻璃和测量用各种传感器头等部位.结冰不仅增加了飞机的重量,而且影响了飞机的气动性能和飞行性能,甚至影响飞机的稳定性,使操纵困难.飞机除冰主要有机械除冰、化学液除冰和热力除冰3种方式.化学液除冰不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基于动力学递推算法的绳系卫星系统刚柔耦合多体模型
    空间绳系卫星系统(TetheredSatelliteSystem,TSS)自从作为一种新式的太空应用手段提出以来,已经在诸多领域,例如动量交换变轨[1]、编队飞行[2]、空间碎片处理[3]、空间发电[4]等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因而得到了主要航天国家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5,6,7].空间系绳根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
  • 宽高比对微小通道空气流动换热特性影响实验
    ?为了进一步提高航空发动机整体性能,涡轮进口前温度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涡轮高温部件,如涡轮叶片,将承受较大的热应力和热载荷,这将严重降低涡轮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如今,根据美国IHPTET(IntegratedHighPerformanceTurbineEngineTechnology)计划可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