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1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305)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参照我校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本着“强化基础理论、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原则,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学科,隶属法学门类,硕士研究生毕业可授予法学硕士学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六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它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研究它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特别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同时把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本一级学科适应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如下: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2.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

3.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研究

4.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1.毛泽东思想研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3.社会主义法治研究

4.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研究

(三)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

2.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3.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创新研究

4.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四)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1.中共党史研究

2.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研究

3.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二、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符合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解决复杂理论和实践问题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即: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系统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担负本专业实际工作或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具体要求:

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服务。

2.比较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摘要;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3.对研究方向有比较深入、全面的研究,熟悉研究方向相关的国内外新理论、新成就和发展前沿及科研动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和手段独立担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和党政、群团、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4.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心健康。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一般为二至三年。其中一年时间为课程学习,其余时间围绕学位论文进行课题研究、实习调查、撰写学位论文和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工作。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五年。

研究生在校期间,按规定课程至少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14学分。

 四、课程设置

类别

序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1

36

1

1

2

马列经典著作选读

10360003

46

2

1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60

2

1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30

1

2

5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03050540

40

2

1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

03050502

40

2

1

7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

03050541

40

2

1

8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0360003

40

2

1

9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03050528

40

2

1

10

高级政治经济学

03050542

40

2

1

合计(至少修满16学分)

 

384

18

 

 

1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30

1

滚动开出

2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60

1

滚动开出

3

专业英语

03050508

40

2

2(必选)

4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

03050543

40

2

2(必选)

5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03050544

40

2

2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03050545

40

2

2

7

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研究

03050546

40

2

2

8

人学专题研究

03050547

40

2

2

9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

03050509

40

2

2

10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研究

03050548

40

2

2

1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专题

03050549

40

2

2

12

伦理学专题

03050530

40

2

2

13

社会心理学专题研究

03050550

40

2

2

14

新世纪中国德育战略研究

03050551

40

2

2

15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03050552

40

2

2

16

公共政策分析

03050553

40

2

2

17

社会学专题

03050529

40

2

2

18

政治学专题

03050535

40

2

2

19

中外政治思想史专题

03050554

40

2

2

20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0305055

40

2

2

2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题

03050556

40

2

2

22

现代传播学专题

03050557

40

2

2

合计 (至少修满14学分)

 

860

42

 

补修

课程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03050558

36

0

1

2

教育学概论

03050534

36

0

1

备注:

1.补修课程为非法学类及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课程,但不计算学分;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等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改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0360038  1学分  18学时 第1学期。

 

五、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

1.学术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一是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且其中必须有一次是在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公开学术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二是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对学习的每门课程,教师给出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篇数。围绕学位论文至少阅读100篇(部)以上文献资料;文献阅读所作读书报告可计算一次公开学术报告。三是公开发表与本学科相关的、以硕士点所在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的学术论文至少一篇;四是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工作。

学术活动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导师签字后的书面材料须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2.专业实践。深入学校、企业、社会,进行与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实践训练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一是与本人研究方向相关的实践环节。如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助理或辅导员助理,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助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参加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等。二是利用第一学年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开题报告的准备阶段,深入社会进行考察与调研。三是学位论文实习。根据选定的论文专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单位,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每名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周的专业实践活动。

学术活动和专业实践为必修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专业实践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环节。鼓励和引导硕士生选择学科前沿领域课题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课题,突出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全过程。研究生用于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半。学位论文工作包括:阅读文献、科研调研、开题报告、实证研究、撰写论文、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

1.文献阅读。文献阅读有助于加强对硕士生能力(尤其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对扩大硕士生的视野、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新动向及新成就,进行学位论文的选题及论文工作等都会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从第二学期起,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研究方向,逐步安排文献资料阅读,每个硕士生的文献阅读总量不得少于100篇(部),文献阅读的考核由导师负责,考核方式可以采取:综述报告、读书报告、读书笔记、外文文献翻译等,并反映在开题报告的文献综述中。

2.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硕士生一般应在第二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论文选题,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及开展调查研究和初步实证分析后,在第三学期期初提交文献综述并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般应在第三学期中期完成,其形式为书面和讲述两种。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年来的有关文献(一般不少于60篇)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并经学科导师组组长签字确认方可进行论文工作。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开题报告为必修学分,记2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3.论文撰写。学位论文撰写在第三到第五学期进行。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4.论文中期考核

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

5.论文预答辩(预审)

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经导师审阅同意后的学位论文,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经导师组预答辩合格、导师组组长签字后,送请外校同行专家评阅,符合学校要求者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6.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的预答辩和校外评阅合格的研究生,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程序按我校的统一规定进行,论文答辩应在第五学期末前完成。在申请学位之前, 硕士生至少要有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以硕士点所在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的学术论文公开发表。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批准后,可获得硕士学位。

7.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结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此项规定适用于相应的各类硕士研究生。

论文工作的进程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负责单位

1

文献阅读

第2-3学期

硕士生导师

2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10月中旬)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3

论文工作(鼓励创新培养,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4

论文预答辩(导师组通过预答辩)

第5学期

(11月中旬)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5

论文送审

论文预答辩后,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6

论文答辩

第5学期

(12月中旬)

答辩委员会、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7

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

第5学期前

 

学位论文为必修学分,记34学分(不包括开题报告的2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生导师组,总体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组设组长一人,副组长一人,秘书一人。

2.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将更多地体现多样性和个性化。本学科将根据学科发展态势与本身拓展的需要,在结合研究生本人实际需求和自主选择的情况下,对研究生采取分类培养的模式,以更好地满足学科发展和研究生能力提高的需要。

3.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单独指导,也可以是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为加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本学科拟安排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在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究中心直接从事相关的实际工作或课题研究工作,采用合作培养的方式。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应重视发挥相关专业及研究生产学研创新合作培养基地的集体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才能,要充分借助于有关老师的业务专长。

4.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在导师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讲授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原则,着重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硕士研究生,要贯彻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使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扩大其知识面和对新兴学科、相关学科的了解和应用,处理好广博与精深、求实与求新的关系。

6.导师不仅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而且在研究生政治方向、道德品质和组织纪律等方面也要担负起应有的教育责任。

八、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4.《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6.《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亚当•斯密,谢宗林译:《道德情操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8.小原国芳:《小原国芳教育论著选》上下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9.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10.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11.休谟:《人性论》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1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4.马斯洛:《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5.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16.张宇等:《高级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最新发展》,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版.

17.王凤才、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20讲》,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版.

18.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版 .

19.黄楠森、陈志尚、 赵敦华、李中华主编:《人学理论与历史》,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20.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2.陶富源:《终极关怀论——人的哲学之悟》,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骆郁廷:《精神动力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张昕:《公共政策与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李光灿、吕世伦主编:《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版.

27.孙国华主编:《社会主义法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