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1

 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1201,招生代码:087100)

 

一、学科专业简介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研究人类管理活动的内在规律,为经济组织运行达到最佳状态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方案,使经济组织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本学科以管理科学、经济学为基础,与数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等紧密相关,注重管理科学与工程方法论研究及其在管理活动中应用。近几年,我校在该学科专业上有较大的发展,目前该学科专业有教师5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8人,讲师12人,具有博士13人。此外,我校还聘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为本学科的兼职教授。

近年来,本学科依托安徽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ERP研究中心和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专利10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项,在国内外发表级别较高的学术论文150多篇,完成科研项目近百项。本学科与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素质全面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科研作风,有献身于科学的事业心,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敢于创新和善于思考的能力,交界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把握本学科的发展动态。

3.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担任专门管理工作的能力,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以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4.身心健康。

三、主要研究方向

(一)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

工业工程与管理是一门“直接以系统效率和效益为目标”的工程与管理技术,它面向“组织系统的运作过程”,对包括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由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多种因素所组成的,各种复杂“组织系统”中的实际工程与管理问题进行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系统分析、设计与优化,追求系统的协调性、系统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它从系统、人本的角度研究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工程方法;强调安全、高效和愉悦三个层次的工作环境;通过“效率工程”、“运筹和系统科学技术”以及“人本科技”三大视角,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包括:

1.生产系统优化研究;

2.人因工程研究;

3.设施规划与设计研究;

4.质量管理与可靠性研究。

(二)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

现代物流工程与管理主要研究物流策划、预测、物流系统设计、营运,物流的管理、规划、生产、经营和销售、物流服务运输组织、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维护等技术和管理问题,具有跨越工学、管理学两类学科的交叉性研究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本研究方向正是基于社会对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而设置。本方向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物流系统优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

2.物流自动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3.物流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4.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研究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研究方向采用系统的思想、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将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知识、通讯知识、网络知识、法律法规等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研究信息的组织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方法、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理论与开发实践等问题。 “十一五”时期,国家把信息化作为重要的战略举措之一,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该研究方向已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供应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技能培训、旅游服务、金融、保险、医疗、政府管理,扩展到基于WEB移动商务信息处理、数据挖掘与分析、信息安全系统等领域的更广泛深入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本方向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理论与方法研究;

2.ERP系统理论研究及应用研究;

3.管理咨询理论与应用研究;

4.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研究。

(四)知识管理与创造工程研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组织面对的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如何有效管理大量的数据,同时在此基础上抽取、提炼出对组织决策有辅助作用的知识,是现在所有学习型组织的基本要求。面对大量的、动态的、异构的数据和信息,组织却对其使用效率低下,信息浪费严重,这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该研究方向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和建立基于网络知识管理系统研究,将会大大提高信息的利用效率,有效消除信息浪费。在有效利用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创新工程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实现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到知识的创新。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知识管理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

2.数据挖掘技术与方法研究;

3.创造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

4.技术创新与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五)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

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综合运用包括运筹学的规划论、对策论、决策论、排队论、可靠性理论、图与网络方法、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应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等理论和技术,对系统及管理决策进行量化评价,以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决策建立在数学、系统科学及计算机科学等诸多科学基础之上。同时结合其他学科的新概念、新理论,研究出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的技术和方法,为企事业组织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方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管理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

2.管理决策分析模型与方法研究

3.决策支持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

4.专家系统理论与应用研究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以及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可在校内完成,鼓励实行与企业、科研院所、外国大学等联合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在校学习与论文工作最长不超过5年。

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对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可以依据入学研究生的学习背景结合个人意愿进行分类培养。部分拟攻读博士学位或拟从事教学研究的研究生按照学术型培养;拟进入各类企业或设计院所等从事工作的研究生可按强化工程应用型的硕士培养目标培养。

硕士生应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以及学位论文工作。如提前完成培养计划,按有关规定经领导批准,可提前毕业。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设置应坚持以下原则:(1)注重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2)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交叉性和边缘性很强的学科,相关学科的发展都会对本学科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充分考虑本学科基础理论课的同时,根据相关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3)优化课程结构。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知识结构的同时,合理安排规定性学位课程和选择性非学位课程,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根据《安徽工业大学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规定,研究生毕业总学分为68学分,其中,学位论文3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课程总学分30学分,课程学习中学位课不少于16学分,非学位课不少于14学分。

具体的课程设置与学分分配情况如下:

类别

序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学号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1

自然辩证法

10360001

45

2

1

必修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2

30

1

2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60

2

1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30

1

2

5

系统理论与方法

08710038

36

2

1

 

类别

序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学号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6

高级经济学

08710001

36

2

1

 

7

现代优化理论与方法

08710037

36

2

1

8

高级管理学

08710002

36

2

1

9

矩阵理论

10360013

46

2.5

1

合      计

 

 

16.5

 

 

 

 

 

 

 

 

 

 

 

 

1

专题研究

08710048

20

1.0

2、3

必修

2

决策理论与方法

08710034

36

2

2

 

3

数据库与数据分析技术

08710005

36

2

2

4

数值分析

10360021

46

2.5

1

5

多元统计分析及SAS应用

08710049

54

3

1

6

运筹学

08710039

36

2

2

7

博弈论

08710040

36

2

2

8

现代工业工程

08710006

36

2

2

9

现代质量管理与控制

08710007

36

2

2

10

现代人因工程

08710008

36

2

2

11

系统建模与仿真

08710009

36

2

2

12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08710046

36

2

2

13

现代物流技术

08710052

36

2

2

14

物流信息系统

08710047

36

2

2

15

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

08710011

36

2

2

16

信息资源管理与商务智能

08710041

36

2

2

17

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08710013

36

2

2

18

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

08710014

36

2

2

19

ERP原理及应用

08710015

36

2

2

20

知识管理理论与方法

08710016

36

2

2

21

知识管理系统

08710017

36

2

2

22

技术创新管理

08710018

36

2

2

23

创造心理学

08710051

36

2

2

24

创造学与知识产权概述

08710024

36

2

2

25

应用随机过程

08710020

36

2

2

26

经济系统分析

08710021

36

2

2

27

模糊理论及应用

08710022

36

2

2

28

神经网络原理及模型

08710023

36

2

2

29

第二外国语(日语)

10360009

40

2

2

30

科技文献读与写

10360032

30

1

1、2

 

31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30

1

1、2

 

32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60

2

1或2

 

合      计

 

206

61

 

 

40

数理统计

 

46

2.5

1、2

 

补修课程

(不计学分)

41

生产运作管理

08710025

36

2

1、2

42

财务成本分析

08710026

36

2

1、2

43

系统工程

00004001

36

2

1、2

44

技术经济学

 

36

2

1、2

45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08710030

36

2

1、2

备注:

1.“专题研究”课程内容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为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等,列入学术活动中,可计算参加一次学术活动。需要在在开题报告前完成。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4.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我校:应用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04)中的数学类课程进行学习。

 

六、学术活动与实践环节

(一)学术活动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和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活动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学术报告中公告。学术活动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或电子文档)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具体要求如下:

1.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且其中必须有一次是在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公开学术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包括学校(院)组织的人文与创新论坛学术活动。

2.提高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对学习的每门课程,教师给出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篇数。要求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10部(册),围绕学位论文至少阅读50篇(部)以上文献资料;文献阅读所作读书报告可计算一次公开学术报告。

3.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一篇;

4.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课题研究工作。

(二)社会实践

要求研究生进行“教学实践”“专业实习”等工作。考核细则由学院另定,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完成者可以计1学分。

本学科研究生需深入企业、社会,进行同本专业方向有关的调查、分析与实践活动。一是某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如工业工程与管理方向必须结合一个具体工业工程实践,进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二是利用第一学年学期结束后的暑假,结合开题报告的准备阶段,深入单位进行考察与调研,明确现状,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三是学位论文实习。根据选定的论文专题有针对性地选择企业或其它单位,进行深入的较长时间的实习、调查和研究,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三)教学实践

在研究生阶段,要担任1-2门课程的助教或主讲任务,学时数不少于120。这是培养研究生、提高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每名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周的专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在第一、第二学年后写出5000字左右的实践报告。

七、培养方式与方法

1.成立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导师组,总体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导师组设组长一人,每研究方向设副组长一人,必要时可增设秘书一人。

2.研究生的指导方式可以是导师个人负责单独指导,提倡导师小组集体指导,包括与企业指导老师组成导师组。指导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应重视发挥相关专业集体的作用和研究生个人的才能,要充分借助于有关教师的业务专长。

3.研究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在导师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讲授与研究生自学相结合、以自学为主的原则,着重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硕士研究生,要贯彻学习与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无论是课程学习还是课题研究,都要理论联系实际,使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重视扩大其知识面和对新兴学科、相关学科的了解和应用,处理好广博与精深、求实与求新的关系。

5.导师不仅在业务上起指导作用,而且在政治思想和学风上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在政治方向、道德品质、组织纪律、健全体魄和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等方面也要担负起教育责任。

八、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15~20年中的40~7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硕士生的书面选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格式样表》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开题报告为必修学分,记2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2.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各学科培养方案还应就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3.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提交送审前的预审方式及办法由各有关学院制定。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撰写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后,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标准和操作规定由各学科按学科特点和要求分别对学术型和应用型按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规定。

4.学位论文抽查和盲审

对于学科专业学位授予有一定年限且师资队伍较好地学科实行抽查制;对于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年限不足3年的实行盲审制。

5.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6.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结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中期检查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上半学期进行。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此项规定适用于相应的各类硕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负责单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2

论文工作(鼓励创新培养,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3

论文预答辩(系、学科组)

第5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天

答辩委员会

6

成果要求:在校期间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具体标准由学科认定)。

7

根据校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会议时间安排定。

 


附:

 

本学科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参考目录

 

一、经典著作:

1.Wayne C. Turner,工业工程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易树平,郭伏,基础工业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郭伏,钱省三,人因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齐二石,方庆琯,物流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戴庆辉,先进制造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张绪柱等,工业工程实验与实习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7.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8.洪军,工程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方庆琯等,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0.陈荣秋,马士华,生产运作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11.罗振璧,朱立强,工业工程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2.Fred Meyers 等,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Design and Material Handl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3.Mikell P. Groover,Automation, Production Systems, and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4.Wayne C. Turner, et al,Introduction to Industrial and Systems Enginee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Paul Kenneth Wright,21th Century Manufacturing,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6.刘伯莹等,MRPII/ERP原理与实施,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17.陈禹六,李清,张锋,经营过程重构与系统集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8.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9.熊光楞,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0.胡运权,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四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苗东生,系统科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2.顾培亮,系统分析与协调,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23.颜泽贤,系统科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4.

24.许国志,系统科学,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5.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6.欧阳莹之,复杂系统理论基础,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27.陈森发,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8.Benjamin S.blanchard,系统工程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9.L.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0.伊.普利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1.H.哈肯,协同学,原子能出版社,1984.

32.Col Perks,T. Beveridge,企业IT体系结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3.赵捷,于海澜,企业总体架构,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4.李清,陈禹六,企业信息化总体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5.沃伦•麦克法兰,理查德•诺兰,陈国青,IT战略与竞争优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6.霍国庆,企业信息资源集成管理战略理论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7.Kenneth C. Laudon等,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数字化公司(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8.S.Hagg等,信息时代的信息管理系统(4th Edition),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9.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5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0.J. V. Bon,IT服务管理——基于ITIL的全球最佳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1.C. Figallo,N. Rhine,构建知识管理网络:有效沟通的实践、工具和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2.U. J. Gelinas,S. G. Sutton,J. Fedorowicz,业务流程与信息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3.R. L. Thompson,W. L. Cats-Baril,信息技术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4.P. G. Mckeown,信息技术与网络经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5.徐浩鸣、毕晓君,基于非线性理论的制造业信息系统组织协同,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6.刘翔,ERP与协同决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47.陆祥瑞,ERP系统企业模型构造,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48.王惠芬,黎文,葛星,ERP系统应用中的企业管理模式趋同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9.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方法、案例(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0.陈文伟,廖建文,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1.李东,蔡剑,决策支持系统与知识管理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2.JIAWEI HAN,M. KAMBER,Data Mining:Concepts and Techniques(SECOND EDITION),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 2006.

53.P. GIUDICI,Applied Data Mining: Statistical Methods for Business and Industry,Wiley, 2003.

54.D. T. LAROSE,DATA MINING METHODS AND MODELS,Wiley, 2006.

55.方美琪,张树人,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6.E.Turban et al,Electronic Commerce:A Managerial Perspective,2006.

57.G.Schneider et al,电子商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8.彭志忠,物流管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59.Allan Afuah et al,电子商务教程与案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0.Jeffry F. Rayprt et al,电子商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1.戴夫,查菲等,网络营销:战略、实施与实践,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2.彭志忠,物流管理(实务),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3.Ravi Kalakota et al,移动商务:移动经济时代的竞争法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4.拉尔曼,UML和模式应用: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65.彭志忠,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66.布谢,朗博,雅各布森,UML用户指南(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67.彭志忠,物流管理(理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68.Jim Arlow et al,UML2.0和统一过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9.彭志忠,物流英语,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70.詹姆斯.C.约翰逊等,现代物流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1.罗纳德.H.巴罗,企业物流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2.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73.马士华,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管理,2002.

74.桑德尔.博伊森等,物流和外延型企业,2005.

二、主要期刊:

1.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系统工程.

3.中国软科学

4.管理世界

5.数量与技术经济研究

6.中国管理科学

7.工业工程与管理

8.中国机械工程

9.工业工程

10.情报学报

11.情报理论与实践

12.情报科学

13.Information Systems

14.MIS Quarterly

15.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6.Quarterly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7.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 Applications

18.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19.The Information Society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