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10)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代 码:0852
一、学科、专业简介
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工程硕士学科是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及控制对象为主,采用现代控制理论方法、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相关的网络技术、测量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模式识别等,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并大力推动它们在工程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系统分析、建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 过程监测、诊断与优化控制, 现场总线与网络控制, 决策与管理一体化技术, 信号检测与智能仪表, 光电测量与控制, 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 图像处理与分析, 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覆盖了自动化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高新技术发展、工程应用开发等的不同层次,居现代科技前沿,对控制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以及高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安徽工业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力量较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现有30名高职人员,其中有教授12人,有博士学位的16人,有硕士学位的34人,多年来积极探索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控制自动化与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并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在节能减排、信息流引导工业流中,寻找合适的目标,如对纯滞后、多目标协同控制、流程工业等特殊对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在高炉温度控制、煤焦化控制、高炉配料系统、轧制辊缝自动控制、板型控制、轧制机械的节能控制、库房自动化传输及堆垛自动化系统、冶金企业供电的电能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具有行业背景的研究。本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密切关注生产实际,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控制理论问题,为企业技术改造与进步和全面升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每年从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生产单位获得大量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支持,教学和科研成绩显著,研究经费充足,研究条件良好。近五年来,在《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工程》、《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系统仿真学报》、《机器人》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32篇,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且颇具优势的研究方向,目前在研项目49项,总经费1298万元。培养研究生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践基地等条件齐备。
二、控制工程领域适用范围及内容
本工程领域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特别是各种检测、建模、估计与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新发展,进一步开拓了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的新领域。本学科以工程领域(尤其是冶金工程)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不同对象的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的理论、方法、技术和装置及其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中的应用。
三、培养目标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于工程应用。工程硕士按工程领域进行培养,每个工程领域都有较宽的学科覆盖面。通过正规、系统的培养环节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强调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愿为企业服务的敬业精神,使得学位获得者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掌握某一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四、主要研究方向
本学科目前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二级学科。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1)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研究智能控制所涉及的不同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问题,或者应用智能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策略,对实际的工业对象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2)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
对复杂工业过程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进行控制,例如对冶金企业的冶炼和轧制等生产过程进行综合优化控制等。
3)控制、决策与管理一体化技术
将对于在网络通信与控制中的下层的生产现场的设备和过程的控制,与其上层的决策与管理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实现企业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4)非线性系统分析、建模与控制
利用非线性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来对实际的工业对象等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非线性系统本身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技术探讨。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1)工业参数检测技术与装置
检测技术研究如何将各种反映被测对象特征的参数按照一定的对应关系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并提供给自动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涉及控制系统中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包括它们的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
基于先进的信号检测与处理理论,提出热点研究问题,综合利用相关技术,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特种环境下参数的检测技术及系统设计,研究与开发智能控制仪表及自动化装置。
2)光电测量与控制
综合运用现代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远程通信技术,对现场量进行非接触在线测量与控制。
3)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
运用智能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基于现场总线计算机优化控制和系统集成,包括流程工业的工艺流程模拟、高级过程控制理论与算法、稳态和动态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以及系统集成技术。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研究方向
1)图像处理与分析
对于所采集到的各种实际的图像信息,应用适当的分析工具与方法,进行处理与分析。
2)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
应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模式识别,例如机器视觉、语音理解等。
3)计算机网络与通信
4.先进工业局域网和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
先进工业局域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拓扑的研究
先进工业局域网和现场总线技术安全性能研究
先进工业局域网和现场总线技术网络协议开发与应用
五、学制与学习年限
1.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年,在职攻读的一般为3-5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2.全日制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1年左右,实践训练环节,8学分。在职攻读的课程学习采用“进校不离岗”的半脱产方式,到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半年。
3.全日制学位论文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实习单位完成,时间为一年左右;在职攻读的学位论文在本单位完成,论文工作必须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应用课题,时间规定为1.5年,最长不超过3年。
选修课程学院根据当年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背景及生源单位要求等情况确定。
六、学位课程设置
培养计划中规定课程学分数不少于30学分,课程学习由学位课和选修课两部分组成,其中学位必修课程学习总学分为17学分,选修课程总学分不得少于13学分,实践训练环节,8学分。
学院根据学校规定,结合学生专业背景及生源单位要求从下列课程中进行选课。
|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编 号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 注 | |
| 学 
 位 
 课 | 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0360002 | 30 | 1 | 1 | 
 | 
| 2 | 自然辩证法 | 10360001 | 46 | 2 | 1 | 
 | |
| 3 |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 10360030 | 60 | 2 | 1 | 
 | |
| 4 |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 10360031 | 30 | 1 | 2 | 
 | |
| 5 | 线性系统理论 | 08110101 | 36 | 2 | 1 | 
 | |
| 6 |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 | 08110103 | 36 | 2 | 1 | 上机6 | |
| 7 | 自动化新技术概论 | 08521001 | 36 | 2 | 2 | 
 | |
| 8 | 高等工程数学 | 10360014 | 60 | 3 | 1 | 
 | |
| 9 | 工程优化 | 08520701 | 36 | 2 | 1 | 
 | |
| 合 计 | 
 | 370 | 17 | 
 | 
 | ||
| 选 
 修 
 课 
 程 | 1 | 随机过程 | 10360016 | 36 | 2 | 2 | 公共选修 | 
| 2 | 高级数字信号处理 | 08080404 | 36 | 2 | 1 | 检测方向 | |
| 3 | 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 08110114 | 36 | 2 | 2 | 检测方向 | |
| 4 | 图像处理与分析 | 08110409 | 36 | 2 | 1 | 上机8模式方向 | |
| 5 | 自动化仪表与现场总线技术 | 08521002 | 36 | 2 | 2 | 检测方向 | |
| 6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 | 08521003 | 30 | 1.5 | 2 | 实验8公共选修 | |
| 7 |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08080418 | 36 | 2 | 1 | 公共选修 | |
| 8 | 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技术 | 08521004 | 36 | 2 | 2 | 控制理论与工程方向 | |
| 9 | 数据库理论及应用 | 08521005 | 36 | 2 | 2 | 模式方向 | |
| 10 | 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络技术 | 08080407 | 36 | 2 | 2 | 实验8计算机控制 | |
| 11 | 非线性控制 | 08110108 | 36 | 2 | 1 | 公共选修 | |
|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编 号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 注 | |
| 选 
 修 
 课 
 程 | 12 |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 08110112 | 36 | 2 | 2 | 公共选修 | 
| 13 | 运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 | 08080415 | 30 | 1.5 | 2 | 控制理论与工程 | |
| 14 | 先进过程控制 | 08110203 | 36 | 2 | 2 | 公共选修 | |
| 15 | 检测理论与应用 | 08110209 | 36 | 2 | 1 | 检测方向 | |
| 16 | 模式识别原理与应用 | 08110408 | 36 | 2 | 2 | 实验8模式方向 | |
| 17 | 新型传感器和仪表 | 08521006 | 36 | 2 | 2 | 检测方向 | |
| 18 | 传感器数据融合理论及应用 | 08521007 | 36 | 2 | 2 | 检测方向 | |
| 19 | 动态系统故障诊断及容错性技术 | 08521008 | 36 | 2 | 2 | 检测方向 | |
| 20 | 高速企业网络组成及安全技术 | 08521009 | 36 | 2 | 2 | 网络 | |
| 21 | 最优化与最优控制 | 08110104 | 36 | 2 | 2 | 公共选修 | |
| 22 | 知识产权基础 | 43010010 | 18 | 1 | 2 | 必修 | |
| 23 | 信息检索 | 43010009 | 18 | 1 | 1 | 必修 | |
| 24 | 科技文献读与写 | 10360032 | 30 | 1 | 1或2 | 滚动开出 | |
| 25 | 高级英语口语 | 10360033 | 30 | 1 | 1或2 | 滚动开出 | |
| 合 计 | 
 | 840 | 45 | 
 | 
 | ||
备注:
1.补修课程为非电气类及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课程,但不计算学分;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七、论文工作安排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的双导师制,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及修改、论文送审及修改、论文答辩及修改等)都应按《安徽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有关条款执行。
1.论文题目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或技术攻关研究专题,或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选题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
2.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自己的学位论文。论文应能体现学员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应注重研究成果在工程上的实用性和技术上的先进性。
| 序号 | 内 容 | 时间安排 | 考核方式 | 
| 1 | 文献综述(近15年国内外文献,主要是近5年的期刊) | 第2学期末 | 导师或学科组 | 
| 2 | 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 第3学期9月初 | 导师、学科点、学院 | 
| 3 | 论文工作 | 第3至4学期 | 导师或学科组 | 
| 4 | 论文中期检查(报学院) | 第3学期末 | 导师或学科组、学科点 | 
| 5 | 论文预答辩和论文修改 | 第4学期4月 | 导师或学科组、学科点 | 
| 6 | 论文内审,重复度检测 | 第4学期6月 |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 
| 7 | 论文送审和论文修改 | 第4学期5月 |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 
| 8 | 论文答辩和论文修改 | 第4学期6月 |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 
注:此表适用于全日制专业硕士
| 序号 | 内 容 | 时间安排 | 考核方式 | 
| 1 | 近15年国内外文献综述(报研究生学院) | 第4学期10月 | 学科点、导师 | 
| 2 | 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 第4学期10月 | 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 | 
| 3 | 论文工作 | 第4至6学期 | 研究生导师 | 
| 4 | 论文审查 | 第6学期9月 | 学科点 | 
| 5 | 论文预答辩 | 第6学期10月 | 学科点、导师 | 
| 6 | 论文答辩 | 第6学期 | 导师与答辩委员会 | 
| 7 | 答辩前必须提供相应的项目设计、产品开发或发表论文等的相关材料供审查 | ||
注:此表适用于非全日制工程硕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