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1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404)

 

一级学科名称:土木工程

一级学科代码:0814

 

一、学科介绍

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于1997年在热能工程专业招收暖通方向本科生。1999年成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2003年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硕士点,我校是安徽省最早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点授予单位。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本学科的本科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对学科、专业调整后,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运载工具内创建能够保证在室人员舒适和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研究为创造和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建筑自动化系统,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进入到21世纪以后,学科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并存”。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自然界绝大多数的一次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均采用各种能源转换和利用设备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源和动力。另一方面,能源不仅为人类带来文明和繁荣,也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甚至是灾难。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对工业界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技术以及能源生产和转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课题。

本学科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6人,硕士生导师7人,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及企业委托科研课题多项。本学科与中冶华天(中冶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环境研究所、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具有热工理论与应用、室内环境品质与控制、建筑可持续系统与评价以及工业通风、净化理论与技术等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形成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应用型学科研究特色。近五年来,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30余篇。

二、培养目标

(一)研究生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研究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熟练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独立地进行本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系统工程设计。

(三)研究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三、研究方向

(一)热工理论与应用

利用热工理论分析和解决暖通空调领域及其它能源利用领域的相关问题,如:空气热湿交换、燃气燃烧、制冷技术、热过程仿真等。本研究方向包括空气调节系统的优化以及相关设备研发等。

(二)室内环境品质与控制

协调解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健康性、能源及环保之间的矛盾。从室内环境的认识水平着眼,致力于室内热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力求建设适合于居住者生存空间和环境。本研究方向包括室内气流组织、室内污染物控制以及室内热湿环境控制等。

(三)建筑可持续系统与评价

采用可再生材料与新能源,来建造与维持建筑的运转,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目标是追求“人和环境的和谐并存”。本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评价等。

(四)工业通风、净化理论与技术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烟尘,研究不同的除尘机理和处理手段。针对日益苛刻的环境排放标准,研究控制烟气中可吸入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CO2的排放的理论和设备。本研究方向包括工业通风、除尘设备以及烟气净化工艺等。

四、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3 年(完成学位论文答辩),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年。 在校学习与论文工作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年。

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

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有关原则规定,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要求至少修满 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低于 16学分,选修课不低于 14学分。课程设置如下: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上课学期

备 注

 

1

自然辩证法

10360001

45

2

1

公共

基础课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2

30

1

2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60

2

1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30

1

2

5

数理方程

10360028

36

2

1

专 业

基础课

专 业

学位课

6

数理统计

10360015

36

2

1

7

高等流体力学

08140419

36

2

1

专 业

必修课

8

高等传热学

08140415

36

2

2

9

高等工程热力学

08140402

36

2

2

合     计

 

385

16

 

 

1

专业英语

08140414

36

2

2

必 选

2

创新学术讲座

08140403

18

1

2

必 选

3

科技文献读与写

10360032

30

1

1或2

滚动开出

4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30

1

1或2

滚动开出

5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60

2

1或2

滚动开出

6

暖通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

08140401

36

2

1

 

7

现代空调

08140404

36

2

2

8

制冷技术与理论

08140405

36

2

2

9

通风净化技术

08140406

36

2

1

10

室内空气品质

08140407

36

2

2

11

空调系统模拟分析

08140421

36

2

2

12

CFD理论与应用

08140408

36

2

2

13

计算传热学

08140418

36

2

2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上课学期

备 注

 

14

计算流体动力学

08140409

36

2

2

 

15

气溶胶力学

08140410

36

2

2

16

绿色建筑

08300205

36

2

2

17

第二外语

10360009

36

2

3

合     计

 

 

31

 

 

1

传热学

08140411

64

 

1

同等学力

或跨专业

2

工程热力学

08140412

64

 

2

3

工程流体力学

08140413

64

 

2

备注:

1.创新学术讲座的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与发展方向、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某个单项技术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创业模式及进程、创新与社会发展等。

2.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 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3.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4.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5.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我校:应用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04)中的数学类课程进行学习。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未通过者须重修,否则不可申请论文答辩。在职研究生或在攻读硕士学位前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可申请免修实践环节。

(一)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

学习期间需参加8次以上学术活动。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要求,其中必须有一次是在学科点级及以上做的公开学术报告。考核办法:在学术活动后,提交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复印件、研究报告复印件或学术报告小结(不少于500字),并注明报告时间、地点、报告人,经导师盖章后自己留存,高年级硕士研究生至少有1次公开在学院的创新论坛上做和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报告。达到要求时由所在学科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小组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载成绩,合格后计算1学分。

(二)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

实践活动为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要求完成20学时教学任务或不少于2周的社会实践。若为教学实践,可随导师参加本科生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习题课、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一般要完成20学时的教学任务。若为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 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均可。实践活动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或所在学科实践活动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给出考核成绩。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1学分。

七、学位论文工作

(一)文献综述、选题报告

结合研究课题, 查阅40篇以上的近期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在此基础上完成1.0万字左右的文献综述,综述内容包括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的第九周前完成,然后经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审。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取报告会的方式,由3至5名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给出评审意见和成绩。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3个月内再补做一次,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选题报告工作完成后,将文献总结及选题报告和有关的表格一式两份交学院,复印件由学院留存,原件由学院转交研究生院存档。

硕士生的书面选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二)学位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各学科培养方案还应就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三)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提交送审前的预审方式及办法由各有关学院制定。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撰写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后,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标准和操作规定由各学科按学科特点和要求分别对学术型和应用型按不同的培养目标进行规定。

(四)学位论文抽查和盲审

对于学科专业学位授予有一定年限且师资队伍较好地学科实行抽查制;对于学科专业学位授予工作年限不足三年的实行盲审制。

(五)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六)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结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此项规定适用于相应的各类硕士研究生。

学术型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 间 安 排

负 责 单 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2

论文工作(鼓励创新培养,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3

论文预答辩(系、学科组)

第5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天

答辩委员会

6

成果要求:在校期间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标准由学科确定)。

7

根据校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会议时间安排定。

附:

 

暖通空调专业研究生必须阅读的学术著作和期刊

 

1.ASHRAE Journal

2.INDOOR AIR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oor Environment and Health

3.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4.Energy and Building

5.暖通空调

6.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7.工程热物理学报

8.制冷学报

9.太阳能学报

10.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