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1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7)

 

一、学科简介

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是以高温炼焦为特色的煤洁净转化和综合利用优势学科。在焦炭质量控制、焦炉自动加热与系统节能、煤岩配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得国家和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学科的发展,学科方向不断由煤焦化拓展到煤化工、化产品分离与加工、精细化学品合成、无机(有机)功能材料的合成与应用、高性能电极材料与电化学、新型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以及冶金和煤化工行业的新型分析测试技术等领域;本世纪初开始了以天然产物的分离与应用为主要方向的生物化工领域研究。

该学科1989年开始与鞍山热能研究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992年获得国家教委有机化工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化学工程领域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起先后与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是我校较早与外单位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的学科之一。1996年化学工艺被评为原冶金部部级重点学科,2001年被安徽省评为省级重点学科至今。2009年本学科所属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学科设有煤洁净加工与综合利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

该学科专业师资力量较强,知识、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现本学科拥有教授15名,博士生导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8名,其中安徽省“皖江学者”首批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科拔尖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人、1名安徽省学科带头人、1名安徽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1名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863专题4项,973课题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4项,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省部级研究项目40余项,以及宝钢、鞍钢、马钢、攀钢、济钢、莱芜、梅山、南钢、柳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攻关课题100余项,总研究经费达3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130余篇。近五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本一级学科培养方案适用于下列二级学科:化学工程(081701)、化学工艺(081702)、应用化学(081704)、工业催化(081705)。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1)能自觉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身心健康。

(2)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对研究方向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熟悉与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新学科、新理论、新成就和发展前沿及科研动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所学理论、方法和手段独立担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完成阅读和笔译有关专业的外文资料及撰写论文摘要,并具有运用外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语言从事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工艺模拟和设计计算、过程控制、故障诊断和自动化检测等科技开发工作。

三、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培养方案要求选修课程。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工作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在校学习全部课程,论文开题报告、论文答辩等非课程环节以及大部分论文研究工作可在校内完成,鼓励实行与企业、科研院所、外国大学等联合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5~3年,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年。在校学习与论文工作最长不超过5年,实行弹性学制。

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

对于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可以依据入学研究生的学习背景结合个人意愿进行分类培养。部分拟攻读博士学位或拟从事教学研究的研究生按照学术型培养;拟进入各类企业或设计院所等从事工作的研究生可按强化工程应用型的硕士培养目标培养。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应最低修满课程30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不得低于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不得低于14学分。

(1)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如下: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上课学期

备 注

 

1

自然辩证法

10360001

45

2

1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2

30

1

1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60

2

1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30

1

2

5

数值分析

10360012

36

2

1

6

数理统计

10360015

36

2

1

任选一门

7

矩阵理论

43010008

46

2.5

1

8

数学建模

10360027

36

2

2

9

最优化原理与方法

10360020

46

2.5

1

10

传递工程原理

08170201

36

2

1

081701、081702、081705选

11

分离工程

08170202

36

2

1

12

高等无机化学

08170402

36

2

1

081704选

13

高等有机化学

08170403

36

2

1

14

高等化工热力学

08170413

36

2

1

在导师指导下至少选1门2学分

15

反应工程原理

08170414

36

2

1

16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07030215

36

2

1

17

应用电化学

08170416

36

2

1

18

高等精细化学品化学

08170422

36

2

1

合     计

 

 

35

 

 

1

科技文献读与写

10360032

30

1

1或2

滚动开出

2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30

1

1或2

3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60

2

1或2

4

数据处理与试验设计

08170220

36

2

2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不少于14学分的课程

5

专业英语与化学化工文献

08170431

36

2

1

6

高等资源化学

08521602

36

2

1

7

近代煤转化技术

08170207

46

2.5

2

8

高等有机合成

08170208

36

2

1

9

催化工程原理

08170407

36

2

1

10

近代分析方法

08170212

36

2

1

11

第二外国语

10360009

46

2.5

2

12

新型炭素材料

08170210

36

2

1

 

序 号

课 程 名 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上课学期

备 注

13

无机材料制备新技术

08060111

36

2

12

 

14

化学反应动力学

08170430

36

2

1

15

群论在化学中的应用

07030210

36

2

2

16

有机金属化学

08170417

36

2

1

17

X射线晶体学

07030208

36

2

2

18

配位化学

08170418

36

2

2

19

药物中间体设计与合成

08170228

36

2

1

20

功能高分子设计与合成

08170428

36

2

1

21

胶体与界面化学

08170429

36

2

1

22

化学电源

08170426

36

2

2

23

化工设计与优化

08170222

36

2

2

24

化工系统工程

08170223

36

2

1

25

创新学术讲座

08170214

18

1

2-4

合     计

 

 

46

 

 

1

燃料化学

08170215

46

2.5

1

同等学历或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在导师指导下选修。*跨专业必修其一。

2

煤加工工艺学

08170216

46

2.5

1

3

化工热力学

08170217

46

2.5

1

4

化工原理

08170218

72

4

1

5

化工专业实验*

08170227

56

3

1-2

6

物理化学

03134007

45

 

1

 

7

分析化学

03134014

36

 

1

8

结构化学

03134018

36

 

1

9

基础化学实验*

07030216

45

 

1-2

备注:

1.补修课程为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课程,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

~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带“*”的课程必选其一。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4.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我校:应用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04)中的数学类课程进行学习。

(2)必修实践环节

实践训练环节                                       1学分

听讲座或学科领域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1学分

实践训练:本学科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或4周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可采取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完成者可以计1学分。

文献阅读(专题研究):文献阅读环节设置“化学/化工专题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为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等,可计算参加一次学术活动。研究生需要在第3学期开题报告前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20部(册),开展文献阅读和进行研究性学习。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见附录。

五、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必修环节,记1学分,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每位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其中必须有一次是在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公开学术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学术报告中公告,学术活动在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每次参加学术活动应有书面记录,做学术报告应有书面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或由学院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进行考核。在申请学位前,经导师签字的书面记录(或电子文档)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保管,并记相应学分。

六、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1.开题报告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课题来源和选题依据,对国内外近15~20年中的40~70篇有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总结(硕士生一般不少于40篇);研究方案,阐明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研究工作基础,说明具备的研究条件、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办法和措施;研究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开题报告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审定并签署意见,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决定。

硕士生的书面选题报告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2.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各学科培养方案还应就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并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3.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

为确保学位论文的质量,要求研究生在申请论文送审答辩前,必须提交学位论文初稿,同时以讲述方式,作论文预答辩;硕士学位论文提交送审前的预审方式及办法由学院制定。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

学位论文要文句简练、通顺、数据可靠、图表清晰,严格准确地表达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提出结论。

学位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撰写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有关的学术论文后,才可以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标准和操作规定由各学科按学科特点和要求进行规定。

4.学位论文抽查和盲审

对于学科学位授予有一定年限且师资队伍较好的学科实行抽查制;对于学科

学位授予工作年限不足3年的实行盲审制。

5.学位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授予硕士科学学位实施细则(暂行)》进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6.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内        容

时间安排

负责单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第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2

论文工作(鼓励创新培养,提倡理论联系实际)

第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3

论文预答辩(系、学科组)

第5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天

答辩委员会

6

成果要求:在校期间发表与专业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标准由学科确定)。

7

根据校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会议时间安排定。

 

七、二级学科及其主要研究方向

1.化学工程(081701)

1)化学反应工程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2)分离工程Separation engineering

3)精细化学品工程Fine chemical engineering

2.化学工艺(081702)

1)炼焦煤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Study o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oking coal

2)高炉用焦质量控制及其评价技术研究Study on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technique of blast furnace coke

3)煤结构基础理论及其液化新技术研究Study on the basic theory of coal structure and the new technology of coal liquefaction

4)新型煤基炭材料制备与应用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coal-based carbon materials

5)煤焦化产品深度分离与绿色利用 Fine separation and green use of the chemicals from coal coking process

6)焦炭高温反应行为及其与煤比适应性研究Study on high-temperature behaviour of coke and the adaptation of coke to coal blending ratio

7)煤改质及分级利用Modification of coal and its high efficiency utilization at different levels

3.生物化工(081703)

1)天然产物化学Natural Product Chemistry

2)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Drug Design and Synthesis

3)生物与制药工程Biological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4.应用化学(081704)

1)功能配合物合成与应用研究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complexes

2)环境友好催化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

-friendly catalyst

3)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应用研究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ine chemicals

4)药物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drug intermediates

5)高性能电极材料与电化学High performance electrode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 electrochemical

5.工业催化(081705)

1)新型催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研究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vel catalytic materials

2)煤的高效催化液化和转化High efficiency catalytic liquefaction and conversion of coal

3)煤焦油选择性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化产品Selective hydrogenation of coal tar to prepare of high added-value chemicals

4)C1催化Catalysis in the C1 chemical industry

5)生物质催化转化Catalytic conversion of biomass

6)纳米多相催化Heterogeneous catalysis and nano-catalyst

 


附:

 

本学科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一、主要经典著作

1.炼焦学,姚昭章,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第二版(2005第三版).

2.煤化学,虞继舜,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3.炼焦化工,(波兰)泽林斯基, H.等著,中国金属学会炼焦化学会,1993.

4.化产工艺学,库咸熙,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5.煤液化技术,高晋生,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煤液化化学,魏贤勇,科学出版社,2002.

7.化学工艺学,黄仲九,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

8.煤的气化与应用,沙兴中,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1995.

9.高炉炼铁原理,A.K.比斯瓦斯、齐宝铭,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 .

10.应用煤岩学,周师庸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11.高炉焦炭,傅永林,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12.高炉过程气体动力学,傅世敏编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90.

13.炭素工艺学,钱湛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14.冶金百科全书(炼焦化工卷),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二、主要中文期刊

1.高等化学学报

2.催化学报

3.分子催化

4.分析化学

5.应用化学

6.工业催化

7.化学通报

8.中国科学B辑

9.色谱

10.质谱学报

11.分析试验室

12.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3.分析测试学报

14.物理化学学报

15.无机化学学报

16.有机化学

17.冶金分析

18.化学通报

19.化学进展

20.化学试剂

21.化学学报

22.结构化学

23.物理化学学报

24.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5.高分子通报

26.化学研究与应用

27.化学物理学报

28.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29.高分子学报

30.燃料化学学报

31.煤炭科学与技术

32.洁净煤技术

33.化工学报

34.化工进展

35.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36.精细化工

37.精细石油化工

38.煤炭转化

39.煤化工

40.石油化工

41.石油学报

42.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43.石油炼制与化工

44.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45.无机材料学报

46.新型碳材料

47.功能材料等

48.硅酸盐学报

49.摩擦学学报

50.润滑与密封

51.中国表面工程

52.材料导报

5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54.机械工程材料

55.表面技术

56.复合材料学报

57.钢铁

58.电源技术

59.电池

60.电池工业

61.烧结球团

62.安徽冶金

63.钢铁研究学报

64.矿物学报

65.煤炭科学技术

66.燃料与化工

67.冶金能源

三、主要国外期刊:

1.Applied Catalysis A:General;☆

2.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

3.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4.Catalysis Today;☆

5.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6.Journal of Catalysis;☆

7.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A:Chemical;☆

8.ACS Catalysis;

9.Catalysis in Industry;

10.Catalysis Letters;☆

11.Catalysis Surveys from Asia;

12.Catalysis Surveys from Japan;

13.CATTECH;

14.Kinetics and Catalysis;☆

15.Reaction Kinetics and Catalysis Letters;

16.Reaction Kinetics, Mechanisms and Catalysis;

17.Topics in Catalysis;Petroleum Science;

18.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19.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

20.Fuel; ☆

21.Energy & Fuels;☆

22.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23.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24.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5.Energy;

26.Petroleum Chemistry;

27.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8.Journal of Industrial and Engineering Chemistry;

29.Industrial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30.Analytical Chemistry;☆

31.Analytica Chimica Acta;

32.Talanta;☆

33.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34.Analytical Communications;

3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ss Spectrometry;

36.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Mass Spectrometry;☆

37.Chromatographia;

38.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39.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B;

40.Journal of Electron Spectroscopy and Related Phenomena;

41.Journal of Luminescence;

42.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43.Journal of Molecular Spectroscopy;☆

44.Progress in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45.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46.Vibrational Spectroscopy;☆

47.Journal of Fluorescence;☆

48.Journal of Applied Sepctroscopy;☆

49.Chemical Reviews;

50.Chemical Communications;

51.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52.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53.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54.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

55.Langmiur;

56.Inorganic Chemistry;

57.European Journal of Inorganic Chemistry;

58.Chemistry of Materials;

59.Crystal growth and design;

60.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C;

70.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

71.Applied catalysis:enviromental;

72.Dalton;

73.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ltional Edition;

74.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

75.Macromolecules;

76.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

77.Macromolecules Rapid Communication;

78.Polymer;

79.Advanced materials,;

80.Polymer chemistry;

81.Wear;

82Tribology International

83Surface and Coatings Technology

84.Tribology Letters

85.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A

86.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

87.Thin Solid  Film;

88.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89.Ionics;

90.Journal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Solids;

91.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92.Electrochimica Acta;

93.Solid State Ionics;

94.Synthetic Metals;

95.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96.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97.Russian Journal of Electrochemistry;

98.Journal of Applied Electrochemistry;

99.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00.Electrochemical and Solid-State Letters;

101.Ironmaking & Steelmaking;

102.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103.Carbon;

104.ISIJ International;

105.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106.Nanotechnology;

107.Chemistry of Materials;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