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安徽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31

 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领域代码:085216)

 

专业学位类别:工程硕士

代    码:0852

 

一、专业领域简介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共同规律和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化学工程学科的理学学科基础是:化学、物理学和数学。化学工程学科的化学基础含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化学工程学科的工学学科基础是:反应工程、分离工程、传递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装备工程、化工系统工程、化工控制工程等。

我校化学工程专业硕士领域涵盖化学工艺、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工程等三个二级学科,是华东地区唯一以煤加工和煤的副产品分离、提纯、合成为研究方向的特色专业。本学科自1990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其中化学工艺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冶金部重点学科,2001年被列入省级重点学科,2006年验收后再次被列入省级重点学科,同年“煤的洁净转化与综合利用”被批准为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煤的洁净转化与综合利用” 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2009年本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本学科集中了大量优秀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形成了以煤的综合利用与冶金焦炭质量、煤焦油与煤沥青综合利用、煤结构基础理论及其液化新技术、化工生产工艺优化与装备自动化、化工过程节能与资源利用、焦化化产品精细化加工技术、燃气净化与化学品合成技术、煤基新型炭材料等8个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本学位点现有指导教师2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16人。

本学科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华东乃至全国煤化工行业保持密切联系与合作,设立了省级能源检测中心,省级燃气培训中心,与马钢煤焦化公司、莱芜钢铁集团公司、宝钢梅山化工分公司、宝钢化工公司等成立了联合煤化工研究所(实验室)和实践基地,开展了大量的合作研究项目,并有多项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赞誉和显著的经济效益。近5年来有近十项科研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部科技进步奖7项,申请和获得专利十余项,发表SCI、EI等收录的高水平研究论文150余篇。

二、培养目标

本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和工程应用,主要是为本领域涵盖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工程设计和研究院所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胜任企业需求,促进企业发展,推进企业技术进步。

培养要求:

(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品德良好、遵纪守法;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高尚的科学道德情操、以及严谨的学术态度;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身心健康。

(二)具有比较广博的化学化工基本理论知识,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对研究方向有比较深入、全面的了解,熟悉同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新技术、新理论、新成就和发展前沿及科研动向,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和手段独立担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完成阅读和笔译有关专业文献资料及撰写论文摘要;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五)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

三、培养方式和学习年限

(一)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须修满32学分以上。

(二)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3.0年,最长不超过4年。

(三)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需要选修合适的课程,并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学位。

四、研究方向

1.炼焦煤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

2.煤结构基础理论及其液化新技术研究

3.新型煤基炭材料及催化剂制备与应用研究

4.煤焦化产品深度分离与绿色利用研究

5.化工生产工艺优化与装备自动控制研究

6.化工过程节能与资源利用研究

7.焦化化产品精细化加工技术研究

8.燃气深度净化与化学品合成技术研究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本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必须在规定年限内至少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

(1)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

类别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时

学分

学期

备注

 

1

自然辩证法

10360001

45

2

1

必选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360002

30

1

1

3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10360030

60

2

1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0360031

30

1

2

5

高等工程数学

10360014

60

3

1

6

传递工程原理

08170201

36

2

1

必选

7

分离工程

08170202

36

2

1

8

高等化工热力学

08170413

36

2

1

90

反应工程原理

08170414

36

2

1

合 计

 

17

 

 

1

科技文献读与写

10360032

30

1

1或2

 

2

高级英语口语

10360033

30

1

1或2

 

3

学术交流英语

10360035

60

2

1或2

 

4

数据处理与试验设计

08170220

36

2

2

 

5

专业英语与化学化工文献

08170431

36

2

1

 

6

高等资源化学

08521602

36

2

2

 

7

近代煤转化技术

08170207

46

2.5

2

 

8

高等有机合成

08170208

36

2

2

 

9

煤气净化与化产品分离技术

08521606

36

2

2

 

10

催化工程原理

08170407

36

2

1

 

11

近代分析方法

08170212

36

2

1

 

12

新型炭素材料

08170210

36

2

1

 

13

化工设计与优化

08170222

36

2

2

 

14

化工系统工程

08170223

36

2

1

 

15

现代化工研究进展

08170224

18

1

1

 

16

计算机在化学中的应用

08170410

36

2

1

 

17

化工节能与资源利用技术

08521607

36

2

1

1

 

18

应用煤岩学

08170225

36

2

1

 

19

环保与安全工程

08170226

18

1

1

 

合    计

 

32.5

 

 

1

燃料化学

08170215

46

2.5

1

同等学力或非化工类专业

2

煤加工工艺学

08170216

46

2.5

1

3

化工热力学

08170217

46

2.5

1

4

化工原理

08170218

72

4

1

5

化工专业实验

08170227

56

3

1-2

1

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

 

 

1

1-4

必修

2

社会实践(专业实习)

 

 

2

3-4

必修

备注:

1.补修课程为跨学科专业及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课程,一般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带“*”的课程必选其一。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2.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并获得相应的学分;

3.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2)必修实践环节

实践训练环节                                       1学分

听讲座或学科领域学术活动和学术会议                 1学分

实践训练:本学科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或4周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可采取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多种形式。完成者可以计1学分。

文献阅读(专题研究):文献阅读环节设置“化学/化工专题研究”课程。课程内容可以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前沿课题等,也可以为培养方案和开课目录中所没有的试验(试开)课程等,可计算参加一次学术活动。研究生需要在第3学期开题报告前阅读本学科经典著作和主要学术期刊20部(册),开展文献阅读和进行研究性学习。

六、学位论文

(一)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可涉及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是某一个大项目中的子项目。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与一定的创新性。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选取:

1.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工艺工程优化;

3.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或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4.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化工先进技术项目;

5.化工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与可行性研究;

6.化工工程设计与实施;

7.化学化工应用基础性研究。

学位论文应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委托单位内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合作导师联合指导。

(二)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要求

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工程研究论文,论文应包括以下部分:

1.英文摘要与关键词

2.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3.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4.课题的意义、目标、内容、技术路线与创新性

5.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实验或计算方法、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结果或计算结果、理论分析等

6.结论

7.参考文献

8.附录

9.致谢

(三)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课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由此提出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文要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与技术手段,对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对某方面有独立见解。

3.论文成果有先进性和应用性。

4.论文内容充实,工作量饱满。

5.论文写作要概念清晰、结构完整、表达准确、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文字通顺、格式规范。

6.对工程设计类论文,要求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化工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实施或通过评估。

7.对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论文,要求结合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科学进行实验,正确分析过程,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科学性与先进性。

8.要有足够数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

(四)评审和答辩

1.论文评阅

论文应聘请两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评阅(校内外各1人),论文作者的导师不能作为论文评阅人。

2.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具有教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组成,答辩修改后的论文需经双导师审阅签字后,方可进行学位申请。

3.学位授予

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的授予先经所在学院学位委员会讨论,再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授予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化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化学工程领域涉及到国民经济的许多骨干企业。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大中型化工企业迫切需要大批责任感强、有创新意识和研究开发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硕士层次的人才。实践教学对于化学工程领域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使研究生们具有通过课程学习、自学、交流和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信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领域的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化工项目规划、产品研制、设备设计、工程强化、环境保护等化工技术改造的能力。

二、专业技术实践课程

设置两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近代分析方法”和“应用煤岩学”,分别为32学时,共4学分,由具有一定科研和教学经验的教师任教。

两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注重于化学光谱分析技术、材料物理结构表征以及煤焦的围观结构表征等实用分析技术的介绍,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分析检测技术的原理、应用,更好的服务于科研、工程开发等实践工作。

三、实践环节

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培养环节主要采取论文实践和工程技术调研两种方式,可由指导教师和硕士研究生根据论文工作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对全日制化学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主题和内容明确的系统化实践训练。

1.论文实践

可结合论文工作,通过参与企业的有明确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的化学工程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新软件或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学习和掌握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

时间要求: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不少于半年。

考核办法: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提供工作经历证明,经学院认定后,给予相应学分。

2.工程技术调研报告

结合企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以及技术推广与应用,化工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与可行性研究,化工新产品、新工艺、新过程、新技术、新装备或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等实际问题,经过充分的调研,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应包括对现有技术难题的技术分析,国内外现状阐述,以及初步的解决方案等内容。

考核办法:由指导教师对于调研报告给出评价,经学院认定后,给出学分。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