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1)
一、学科、专业简介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现代控制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讯技术、测量技术、图象处理技术、模式识别等,研究系统的建模、分析、控制、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针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复杂控制问题,研究和发展新的控制理论和控制技术,并大力推动它们在工程和国民经济其他领域中的应用。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非线性系统分析、建模与控制,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 过程监测、诊断与优化控制, 现场总线与网络控制, 决策与管理一体化技术, 信号检测与智能仪表, 光电测量与控制, 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 图像处理与分析, 模式识别与机器视觉,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等。覆盖了自动化领域从基础理论研究、高技术发展、工程应用开发等的不同层次,居现代科技前沿,对控制科学技术服务于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以及高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
本学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力量较强,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现有30名高职人员,其中有教授12人,有博士学位的16人,有硕士学位的34人,多年来积极探索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开展自动化与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并已取得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本学科的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密切关注生产实际,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控制理论问题,为企业技术改造与进步和全面升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每年从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企业生产单位获得大量的研究课题和研究经费支持,教学和科研成绩显著,研究经费充足,研究条件良好。近五年来,在《控制理论与应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等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32篇,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且颇具优势的研究方向,目前在研项目49项,总经费1298万元。培养研究生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图书资料以及实践基地等条件齐备。
二、培养目标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品行端正,诚实守信,身心健康。
(二)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控制科学与工程领域以及相关领域内的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程管理或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等;
(三)具备进一步深造的学术基础和科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并能用外文撰写学术论文。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3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需要选修合适的课程,并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和发表相关学术论文。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确因研究工作需要,延长学制的须由导师提出申请,学院学术委员会签署意见报学校学位办备案。在校学习与作学位论文的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年。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学位。
四、研究方向
本一级学科目前包括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的具体研究方向如下: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研究方向(081101)
1)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
研究智能控制所涉及的不同领域中的相关理论问题,或者应用智能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策略,对实际的工业对象等进行有效的控制。
2)复杂工业过程综合自动化
对复杂工业过程应用综合自动化技术进行控制,例如对冶金企业的冶炼和轧制等生产过程进行综合优化控制等。
3)控制、决策与管理一体化技术
将对于在网络通信与控制中的下层的生产现场的设备和过程的控制,与其上层的决策与管理技术进行有机集成,实现企业资源的综合优化利用。
4)非线性系统分析、建模与控制
利用有关的非线性理论和研究成果,对复杂的工业对象和系统等进行建模、分析和设计;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对非线性系统本身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技术探讨。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研究方向(081102)
1)信号检测与智能仪表。
运用先进信号与信息处理理论和微电子、计算机、通信等学科的的相关技术解决工业生产过程中特种环境下参数的检测技术及系统设计,研究与开发智能控制仪表及自动化装置。
2)光电测量与控制。
综合运用现代光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无线远程通信技术,对现场量进行非接触在线测量与控制。
3)智能信息处理与系统
运用智能控制理论和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发基于现场总线计算机优化控制和系统集成,包括流程工业的工艺流程模拟、高级过程控制理论与算法、稳态和动态优化、生产计划与调度优化,以及系统集成技术。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研究方向(081104)
1)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
研究图像处理、分析、理解及其机器视觉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工业、公安、交通、农林等领域的应用。
2)模式识别理论与应用
研究模式识别的理论与方法及其在冶金、材料、生物等信息理解与识别中的应用。
3)智能信息处理及信息安全
研究基于人类感视觉机理的智能算法及量子信息理论在图像加密、通信传输等领域的应用。
4)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
研究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技术,如图像监控系统、小型智能控制系统、嵌入式医疗设备等。
5)生物信息学
采用模式识别、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方法对获取的DNA和蛋白质序列、结构等信息进行提取、加工、分析和预测,为临床的基因治疗方法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对疾病的发现和预测、药物的研发和个性化医疗提供帮助。
五、课程设置
硕士生课程实行学分制,硕士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内课程至少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16学分,非学位课程14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课程及学分分配如下表:
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科学位课程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编 号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 注 |
|
学
位
课 |
1 |
自然辩证法 |
10360001 |
46 |
2 |
1 |
|
2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0360002 |
30 |
1 |
1 |
|
|
3 |
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 |
10360030 |
60 |
2 |
1 |
|
|
4 |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
10360031 |
30 |
1 |
2 |
|
|
5 |
矩阵理论 |
10360013 |
46 |
2.5 |
1 |
|
|
6 |
数理统计 |
10360015 |
36 |
2 |
1 |
|
|
7 |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 |
08110103 |
36 |
2 |
1 |
上机6 |
|
8 |
线性系统理论(控制方向) |
08110101 |
36 |
2 |
1 |
|
|
9 |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控制方向) |
08080418 |
36 |
2 |
1 |
|
|
10 |
先进过程控制(检测方向) |
08110203 |
36 |
2 |
2 |
|
|
11 |
检测理论与应用(检测方向) |
08110209 |
36 |
2 |
1 |
|
|
12 |
模式识别原理与应用(模式方向) |
08110408 |
36 |
2 |
2 |
实验8 |
|
13 |
图像处理与分析(模式方向) |
08110409 |
36 |
2 |
1 |
上机8 |
|
合 计 |
356 |
16.5 |
|
|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硕士学科非学位课程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编 号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备 注 |
|
选
修
课
程 |
1 |
高级数字信号处理 |
08080404 |
36 |
2 |
1 |
|
2 |
图像处理与分析 |
08110409 |
36 |
2 |
1 |
上机8 |
|
3 |
非线性控制 |
08110108 |
36 |
2 |
1 |
|
|
4 |
文献检索 |
08080427 |
20 |
1 |
1 |
|
|
5 |
计算机视觉 |
08110414 |
36 |
2 |
2 |
实验8 |
|
6 |
最优化与最优控制 |
08110104 |
36 |
2 |
2 |
|
|
7 |
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络技术 |
08080407 |
36 |
2 |
2 |
实验8 |
|
8 |
运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 |
08110110 |
30 |
1.5 |
2 |
|
|
9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 |
08110107 |
30 |
1.5 |
2 |
实验8 |
|
10 |
DSP原理及应用 |
08080410 |
30 |
1.5 |
2 |
实验8 |
|
11 |
第二外国语 |
10360009 |
40 |
2 |
2 |
|
|
12 |
研究生数学建模 |
10360027 |
36 |
2 |
2 |
上机10 |
|
13 |
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
08110114 |
36 |
2 |
2 |
|
|
14 |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
08110112 |
36 |
2 |
2 |
|
|
15 |
分布式自动化测控系统 |
08110109 |
30 |
1.5 |
2 |
实验6 |
|
16 |
专业英语 |
08110113 |
36 |
2 |
2 |
必选 |
|
17 |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
08110111 |
36 |
2 |
2 |
|
|
18 |
软件工程 |
08080401 |
36 |
2 |
2 |
上机16 |
|
19 |
创新学术讲座 |
08110115 |
36 |
2 |
2,3 |
必选 |
|
20 |
自动化新技术概论 |
08521001 |
36 |
2 |
2 |
|
|
21 |
科技文献读与写 |
10360032 |
30 |
1 |
1或2 |
|
|
22 |
高级英语口语 |
10360033 |
30 |
1 |
1或2 |
|
|
23 |
学术交流英语 |
10360035 |
60 |
2 |
1或2 |
|
|
合 计 |
744 |
39 |
|
|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硕士学科非学位课程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课程编号 |
学时 |
学分 |
学 期 |
备 注 |
|
选
修
课
程 |
1 |
高级数字信号处理 |
08080404 |
36 |
2 |
1 |
|
2 |
线性系统理论 |
08110101 |
36 |
2 |
1 |
|
|
3 |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08080418 |
36 |
2 |
1 |
|
|
4 |
非线性控制 |
08110108 |
36 |
2 |
1 |
|
|
5 |
文献检索 |
08080427 |
20 |
1 |
1 |
|
|
6 |
计算机视觉 |
08110414 |
36 |
2 |
2 |
实验8 |
|
7 |
最优化与最优控制 |
08110104 |
36 |
2 |
2 |
|
|
8 |
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络技术 |
08080407 |
36 |
2 |
2 |
实验8 |
|
9 |
DSP原理及应用 |
08080410 |
30 |
1.5 |
2 |
实验8 |
|
10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 |
08110107 |
30 |
1.5 |
2 |
实验8 |
|
11 |
信息理论及其应用 |
08110405 |
36 |
2 |
2 |
|
|
12 |
研究生数学建模 |
10360027 |
36 |
2 |
2 |
上机10 |
|
13 |
第二外国语 |
10360009 |
36 |
2 |
2 |
|
|
14 |
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
08110114 |
36 |
2 |
2 |
|
|
15 |
电磁兼容设计 |
08110202 |
36 |
2 |
2 |
上机4 |
|
16 |
专业英语 |
08110413 |
36 |
2 |
2 |
必选 |
|
17 |
系统辨识与建模 |
08110407 |
36 |
2 |
2 |
|
|
18 |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
08110111 |
36 |
2 |
2 |
|
|
19 |
运动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策略 |
08110110 |
30 |
1.5 |
2 |
|
|
20 |
软件工程 |
08080401 |
36 |
2 |
2 |
上机16 |
|
21 |
人工智能技术 |
08110404 |
36 |
2 |
2 |
|
|
22 |
数据挖掘 |
08110406 |
36 |
2 |
2 |
上机8 |
|
23 |
多媒体技术与系统 |
08110403 |
36 |
2 |
2 |
上机8 |
|
24 |
创新学术讲座 |
08110402 |
36 |
2 |
2,3 |
必选 |
|
25 |
科技文献读与写 |
10360032 |
30 |
1 |
1或2 |
|
|
26 |
高级英语口语 |
10360033 |
30 |
1 |
1或2 |
|
|
27 |
学术交流英语 |
10360035 |
60 |
2 |
1或2 |
|
|
合 计 |
|
47.5 |
|
|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二级硕士学科非学位课程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课程编号 |
学 时 |
学 分 |
学 期 |
备 注 |
|
选
修
课
程 |
1 |
高级数字信号处理 |
08080404 |
36 |
2 |
1 |
|
2 |
图像处理与分析 |
08110409 |
36 |
2 |
1 |
上机8 |
|
3 |
线性系统理论 |
08110101 |
36 |
2 |
1 |
|
|
4 |
非线性控制 |
08110108 |
36 |
2 |
1 |
|
|
5 |
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
08080418 |
36 |
2 |
1 |
|
|
6 |
文献检索 |
08080427 |
20 |
1 |
1 |
|
|
7 |
计算机视觉 |
08110414 |
36 |
2 |
2 |
实验8 |
|
8 |
DSP原理及应用 |
08080410 |
30 |
1.5 |
2 |
上机8 |
|
9 |
现场总线与工业网络技术 |
08080407 |
36 |
2 |
2 |
实验8 |
序 号 |
课 程 名 称 |
课程编号 |
学 时 |
学 分 |
学 期 |
备 注 |
|
选
修
课
程 |
10 |
仪表智能化技术 |
08110206 |
36 |
2 |
2 |
10 |
11 |
分布式自动化测控系统 |
08110109 |
30 |
1.5 |
2 |
实验6 |
|
12 |
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原理设计及应用 |
08110107 |
30 |
1.5 |
2 |
实验8 |
|
13 |
最优化与最优控制 |
08110104 |
36 |
2 |
2 |
|
|
14 |
研究生数学建模 |
10360027 |
36 |
2 |
2 |
上机10 |
|
15 |
电磁兼容性设计 |
08110202 |
36 |
2 |
2 |
4 |
|
16 |
第二外国语 |
10360009 |
40 |
2 |
2 |
|
|
17 |
测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
08110114 |
36 |
2 |
2 |
|
|
18 |
软件工程 |
08080401 |
36 |
2 |
2 |
上机16 |
|
19 |
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 |
08110112 |
36 |
2 |
2 |
|
|
20 |
专业英语 |
08110208 |
36 |
2 |
2 |
必选 |
|
21 |
信息融合理论与技术 |
08110111 |
36 |
2 |
2 |
|
|
22 |
软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
08110207 |
30 |
1.5 |
2 |
|
|
23 |
创新学术讲座 |
08110212 |
36 |
2 |
2,3 |
必选 |
|
24 |
科技文献读与写 |
10360032 |
30 |
1 |
1或2 |
|
|
25 |
高级英语口语 |
10360033 |
30 |
1 |
1或2 |
|
|
26 |
学术交流英语 |
10360035 |
60 |
2 |
1或2 |
|
|
合 计 |
|
45 |
|
|
备注:
1.创新学术讲座共分5个专题,内容为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与发展方向、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某个单项技术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创业模式及进程或创新与社会发展等。具体内容、学时数以及开设时间。导师负责每次的检查记录,学生需提交听讲座的笔记或学习心得后计1学分;
2.非相关专业或同等学力的研究生需要补课,补课不计学分;
3.补修课程为非电气类及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必须补修课程,但不计算学分;
4.自2011级起,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英语读写与翻译》、《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5.自2011级起: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号10360036 2学分 36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原《自然辩证法》改为《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号10360037 1学分 18学时 开课学期第1学期;
6.对于学术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课程学分要求的基础上,任意选择我校:应用数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70104)中的数学类课程进行学习。
六、实践环节
(一)创新学术讲座
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课,取得相应学分,缺席不超过两次(含两次)者,必须设法了解每次讲座内容,分别列出讲课纲要并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学术活动
每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除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外,应该向导师提交有针对性的书面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4份,并在适当场合作口头汇报,每人原则上必须完成做2次公开学术报告要求,其中1份要在学校或学院的学术论坛上公开做报告;必须参加8次各类学术活动。报告结束后,由组织单位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连同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经指导教师或学院学术机构根据报告质量写出评语,合格后计算1学分。每年应有不少于500字的小结(学习、生活、科研、社会工作等方面),交导师签字后由导师或自己保存,毕业鉴定时备考。
(三)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
每名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或根据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2学分。学校提倡安排研究生去现场进行专业实习或作专业调查并写出实习(调查)报告,以增强研究生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四)创新实践
根据学科特点,学院将安排一定量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内容、方式、地点、成果等具体要求由学科点确定报学院审批。
七、学位论文工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开题报告、中期检查、预答辩及修改、论文送审及修改、论文答辩及修改等)都应按《安徽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的有关条款执行。
硕士研究生论文大致可以分为2类,即理论研究型及应用研究型。具体要求是:或者要在相关研究领域有所创新,要有一定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或实验结果与分析;或者要求在科研中解决一定的理论或技术难题,在系统分析、设计或工程开发中完成一定的工作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或应用成果。
学位论文答辩一般在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第五学期末进行。硕士研究生申请答辩前应公开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在校期间要发表或录用1篇以上的相关学术论文或申请并进入公告的相关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以上。建议优先考虑在国际学术期刊、国际学术会议、以及相关领域的国内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时间安排如下:
序 号 |
内 容 |
时 间 安 排 |
考 核 方 式 |
1 |
文献综述(近15年国内外文献,主要是近5年的期刊)(报研究生学院) |
第2学期末 |
导师或学科组 |
2 |
开题报告(报研究生学院) |
第3学期10月初 |
导师、学科点、学院 |
3 |
论文工作 |
第3至5学期 |
导师或学科组 |
4 |
论文中期检查(报学院) |
第4学期6月 |
导师或学科组、学科点 |
5 |
论文内审、修改和重复度检测 |
第5学期10月 |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
6 |
论文送审和论文修改 |
第5学期11月 |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
7 |
论文答辩和论文修改 |
第5学期12月 |
导师、学院、研究生学院 |
|
在校期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公告相关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项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