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传统的无人无缆潜水器,水下滑翔机耗能小、成本低、航程大、部署便捷,具备独立在水下全天候工作的能力,并且可以搭载科考所需的任务传感器如湍流传感器、温盐深传感器等进行数据采集。
当地时间4月7日上午,水下滑翔机的投放作业正式开始。虽说滑翔机的体积不大,但要想将其成功投放并不容易,不仅要控制其投放姿态,还要防止触碰到天线及传感仪器,避免影响后续数据采集。充分的前期准备加上现场队员的精准操作,水下滑翔机投放作业一次成功。将栓置于滑翔机尾导流罩的保险线剪断之后,水下滑翔机的南太平洋探测之旅正式开始。
经过八天的连续作业,当地时间4月15日,水下滑翔机已按计划完成规定作业,回收工作随即启动。虽说通过滑翔机甲板控制系统可以在1公里范围内将其精确定位,但回收工作也存在诸多难点:一是发现难,在海上仅有一点天线出露海面,就算距离很近,也难以发现。二是精准操船难,在复杂风,流,浪条件下,把自由漂浮的滑翔机靠在右船舷绞车位置处比较难。三是无损害回收难。为此,船上临时党委组织了两次专门会议,两次现场打捞实验,反复总结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回收规范。最后的实际回收作业过程从发现“海燕”到回收成功仅用了1个小时,为国产自主研发水下滑翔机在深海大洋作业创造了成功先例。
湍流是海洋当中最复杂的一种现象,对它的了解会对海洋预报以及气候变化的预测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之后在完成对仪器的清洗维护后,队员将会把滑翔机采集到的科考数据传回至青岛实验室,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海洋报记者 高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