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MBA20年——忆往师: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拓荒者胡寄窗

上海财经大学 /2013-02-16

 
胡寄窗(1903~1993),中国经济学家。原名钟睿,四川天全县人。1926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1938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经济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四川大学、华西大学、东北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之江大学财经学院国际贸易系主任、院长,浙江财经学院院长,上海财经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江西大学教授。并任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会长,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
胡寄窗长期从事经济史的研究。创办《经济学报》、《经济论评》杂志。著有《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光辉成就》、《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大纲》、《当代西方基本经济理论》等。
 
他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开辟研究领域
胡寄窗教授一生都努力推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他分别于1941年和1946年创办了《经济学报》和《经济论评》杂志,为经济理论的研究和交流开辟了专业领域。
1980年,由胡寄窗积极倡导的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在上海成立,胡寄窗当选为会长。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学会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支较为强大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队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胡寄窗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理念和拓荒精神。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中国经济思想史》树立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新标的。它是第一部探讨中国几千年经济思想演变的思想通史,详尽而系统地论述了从西周到鸦片战争前夕长达三千多年的中国经济思想的整个发展演变历程,填补了对秦王朝至鸦片战争前夕两千年经济思想研究的空白。他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l850到1919》为基础扩充并延展的《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大纲》,重叙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解放前夕的近代经济思想的发展演变,也填补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空白。
 
他将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推向海外
胡寄窗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爱国精神相结合。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中国经济思想的歧视与贬低,真正将中国经济思想的历史遗产面向世界传播海外,胡寄窗还出版了英文著作《Chinese Economic Thought Before the 17th Century》和《A Concise History of Chinese Economic Thought》,打破了经济学说史中 “言必称希腊”的观念传统,向海外宣传中国经济思想的辉煌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古代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思想史中的地位。
胡寄窗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从指导思想的选择、研究时段的延展及对个别理论观点的分析等方面无不透射出创新的风格。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他也从不受既有的学术观点的束缚,坚持以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评价各种经济学说和经济思想。对于历史人物和他们的理论观点进行分析评价时,主张客观把握其所处的历史阶段、时代特征以及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能进行片面地贬低或者拔高,避免盲目的学术跟风和人云亦云的态度。
同时,胡寄窗也非常注重对理论前沿的把握,他不时向国内介绍西方经济学界的最新成果,为国内学术界了解和研究国外的经济理论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20世纪40年代,胡寄窗即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广泛向国内介绍了包括凯恩斯理论、货币数量说等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沿成就。20世纪80年代后期,胡寄窗将研究重点从中国经济思想史转向西方经济学说,为了能够对西方经济学说有更为准确和深入的认识,本可告慰私衷、颐享天年的胡寄窗以80岁的高龄更是开始自学高等数学和德语,阅读德文资料。
 
他致力培养中外兼通的经济学人才
胡寄窗对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师资培养做出了卓越贡献。1970年代后期,全国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寥寥无几,有鉴于此,胡寄窗主动地给中央高教部去信,毛遂自荐,自愿开办一期中国经济思想史进修班,以极快速的进度为全国高等学校解决这门学科的教师和教材问题。1979年秋在上海财经学院开办了进修班。在这一年的进修班任务中,从教材、讲授到辅导等工作全部由胡寄窗包了下来,仅每周的讲授时间就长达9个课时,雨雪天也未中断。这次培训班为国内20多所高校培养和输送了一批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骨干。
胡寄窗治学一直倡导中西横向的对比分析。胡寄窗指出,不论是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在外国经济学说史的研究中都应该注重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不仅包括古今对比,而且包括中西对比。1986年,胡寄窗倡议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外国经济学说史的教学及人才培养应该互相结合,旨在培养中外兼通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并有利于将中国经济思想融汇到世界经济学说的发展中。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由胡寄窗教授为导师的中外结合的经济学说史专业博士点(试点),这在我国学科建设、博士点设置以及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均属创举。
胡寄窗教授将对学术的追求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把教学看得比生命还要重。即使接近耄耋之年,还继续举办全国教师进修研讨班,坚持每周三天半的教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胡寄窗仍会前来上海财经大学,同时辅导中国经济思想史和外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生。胡寄窗先后为国家培育出了几十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为我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9年,他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胡寄窗教授是中国当代博学多才、中外兼通、古今兼擅的卓越经济学家,他在学术精神上强调立德、立言、立行,对学术的追求永无止境。胡寄窗曾说:“我一生治学,无论在理论上或方法上,从来不迷信任何框框,思想深处经常有个攀高峰的强烈意愿。”
胡寄窗教授一生殚精竭力所创造的理论成果和他的治学精神、学者风范,对我国经济学发展和教育事业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刘甲朋,尹兴宽,胡寄窗学术研究特点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话题/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