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MBA20年——忆往师:著名货币史学家、钱币学家彭信威

上海财经大学 /2013-02-16

 

彭信威(1908-1967),江西安福人。
彭信威早年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28年就读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英国语文系。1934年至1936年留学英国伦敦大学。解放前,彭信威先后就职于南京内政部、上海神州国光社、福建人民政府、国立重庆大学、重庆复旦中学等部门,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农村复兴委员会专员、上海经济调查所副主任兼《社会经济》月刊总编辑、无锡中国银行襄理、中央交农四行派驻贸易委员会稽核、国防最高委员会设计专家。曾以驻美特派记者身分参加第一届联合国大会。通英、俄、日、法、德等诸国语言,尤精英语。建国后,历任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专于中国货币史研究,主要著作及译著有《中国货币史》、《战后世界金融》、《银行学》、《各国预算制度》、《哲学概论》、《日本近代史》、《中欧各国农业状况》等。

彭信威的最大成就莫过于他对中国钱币学说的历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完成了《中国货币史》这本巨著。可以说,彭信威的一生都在为中国货币史而奋斗——前半生在为写货币史做准备,后半生则是专心撰述。
奉行“一本书主义” 的彭信威,誓以其一生之力为学术殿堂提供一份传世精品,他曾经发誓说,《中国货币史》一天不出版,自己就一天不结婚。彭信威从1943年开始着手撰写《中国货币史》,历时数十载,其间数次易稿。1954年,《中国货币史》初版问世,195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货币史》的第二版(修订补充版),1962年,他完成生前最后一次七十七万字的增订稿工作,第三版(第二次修订补充版)于1965年出版发行。
《中国货币史》对中国货币史的总体设计进行了创新,将历代货币制度、货币购买力、物价、货币理论、货币史、钱币学、信用机关等类内容,组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全书体例谨严,征引文献资料丰富,有很强的说服性和参考性。不仅如此,本书还比较重视钱币实物和考古资料,中间穿插了大量的货币图版,同时针对中国货币和对国外货币的史事也作了比较引述,说理辩义性也很强。值得一提的是,此书虽几经修订,但全书结构并无变动,三种版本均为八章二十四节,只是对某些章节子目做了一些调整,基本观点一脉相承,显示出彭氏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论的前后一致性。
作为中国货币史和钱币学领域的权威著作,《中国货币史》常常被钱币学、考古学、中国经济史、中国通史等领域的文献所引用,第三版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印后,不久即脱销。《中国货币史》的英译本出版发行后,一些美国的学术期刊和学会出版物相继对之做了评价和介绍,在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彭信威非常热爱自己的学术事业,对中国货币史怀有极其强烈的兴趣。有学者在文中称,中国货币史对他来说,不仅是一份事业,更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有时他会为一顿早餐发愁,却不惜花二两半黄金买下一枚稀有钱币,供研究之用”。从《中国货币史》初版问世到完成最后一次修订稿,在其间的八年时间里,彭信威三易其稿,从标题到脚注,彭信威对自己的作品反复揣摩、加工,精益求精,尽可能达到完美。做研究的时候,他常常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几十年如一日,勤奋努力,从未间断。

彭信威一直以一种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作品和科学研究成果。尽管彭信威对中国钱币学说的历史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首次提出了“中国钱币学”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也被《辞海》1999年修订版的修订者作为一个新兴学科纳入所增设的词条之中,但是,他并不认为他的中国钱币学说史的研究工作有多么了不起。他在书中曾说,学者应该对中国钱币学史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由其他人来写出一部中国钱币学史著作。
彭信威倾其毕生精力成就了一本传世著作,为我国的货币史和钱币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专心于学术研究,谦虚谨慎的对待自己的学术成果,勇敢开拓了钱币学研究新领域、新路子和新局面,堪为后辈的楷模。

 

材料来源:可居,《彭信威及他的<中国货币史>》,载于《泉家轶事》。

相关话题/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