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MBA20年——忆往师:著名会计学家李鸿寿

上海财经大学 /2013-02-16

 
李鸿寿(1909-1998),字朋三,会计教育家,上海财经大学教授。1909年生于江苏扬州。1931年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应会计学界宗师潘序伦先生之邀,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并在立信会计夜校讲授会计课程。同时,还兼任复旦大学、沪江大学、上海商学院教授。从1931年到1952年先后在立信、诚信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会计师业务,担任上海会计师公会监事,并任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副校长、校长等职,参加编辑《立信会计丛书》和《立信会计季刊》,主编《诚信会计月刊》。1952年李教授被委任为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并创办了上海第一所夜大学,负责该校的教学领导工作。
李鸿寿教授在任教60年的时间里,除致力于会计学教育外,还致力于著述和翻译。主要著作有:《会计学原理和实务》(合译)、《会计学》、《会计数学》(合著)、《初级会计学》、《会计学概要》、《初级会计学教程》、《会计学数学用表》、《现代会计学》、《会计学中的数量方法》、《审计学》、《审计案例》、《审计学参考资料》、《企业管理中的数量方法》等。
以下引自《财务与会计》1989年07期,《育人的风范——访著名会计学家李鸿寿教授》,作者郑维桢、朱肖鼎。
有人说,名家都是苦出来的,成功的背后是艰辛。当我们坐在上海财经大学教校、著名会计学家李鸿寿先生面前时,体会尤深。这位“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老如丹”的学者,尽管社会活动频繁,身兼民盟中央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常委、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经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会计学会顾问等十几个社会职务,仍不忘孜孜不倦地为发展会计和职工教育事业而求索。他这种育人不倦,对学术精益求精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早在三十年代,李老刚踏上社会,就在会计学领域内留下了最初的脚印。1931年春天,他从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会计系毕业后,便翻译了一本《会计学原理及实务》,被会计学界宗师潘序伦先生所赏识,从而被推荐到立信会计学校任教。从此,他便同会计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先后又编写了《会计学》、《会计学概要》、《会计数学用表》、《专业会计制度》以及与人合编了《会计数学》、《初级会计学》等书籍。
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有了施展才华的天地。1952年,李老任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现改为上海时经大学),办起了上海市第一所夜大学。李老受命负责该校的教学领导工作。他坚持党的教学方针,对夜校的教学制度、业余教育的方式方法和特点进行了认真地探索,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经济专门人才。为此,他作为职工教育的优秀工作者在全国职工教育会议上介绍了办夜大的经脸。每当他的学生在单位做出成绩向他汇报时,他总是心潮起伏,兴奋异常,勉励学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年动乱中,这位在会计学园地耕耘了几十年的老教育家,也被扣上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遭受隔离审查,经历了各种折磨和痛苦。
崎岖历尽是坦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老被重新任命为上海财经学院副院长,并负责夜校部的工作。尽管当时李老年事已高,但他看到十年浩劫后我国财会工作遭到严重破坏,财会人才后继乏人,现有在职人员急待提高业务水平,便决心为开创财经职工教育新局面做出贡献。他以充沛的精力,同其他同志一起,为夜大学复校寻找校址、制定教学计划、研究招生办法、聘请任课老师等等,操尽了心。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夜大学就恢复上裸了,可是他自己却因劳累过度病倒了。
李老不仅在工作上竭尽心智,在学术研究上也是带头人。早在1979牟,他就在《财务与会计》上发表了《谈谈增减记帐法和借贷记帐法的优缺点》一文,平心静气地论述了借贷记账法的一些优点和增减记账法的一些缺点,扭转了当时会计界不论讲课、写书和记账,都不敢提借贷记账法的现象。文章发表后,许多刊物做了转载,一些高等院校还把它列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日本九州大学会计专家藤田昌在他所著的《会计利润论》中,也引用了此文的论点。
我们曾问李老为何不带研究生?李老含颔一笑说:“我认为业余教育花钱少,见效快,是中国兴办教育事业必不可少的一条有效途径。所以我愿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崇高的职工教育事业,所以没有带研究生。”
李老还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甘于牺牲自己的一些利益,只有一无所求才有所求,不要争名于朝,争利于市,这样才能安下心来做学问、干工作。”这是李老的经验之谈,也是对我们后人的谆谆教诲。
李老一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仅十分注意同行之间的相互尊重,还很乐意提携后辈,帮助别人。虽然论资排辈,他已是会计界的老前辈,堪称德高望重了。但他平易近人,从没有架子。他常说:“人之彦圣,若己有之。”他把别人取得的成绩视同自己取得成绩一样高兴,从不嫉妒。他说,为了会计学科的发展和提高,应该欢迎更多的同行超过自己。要改变学术上那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旧意识。
我们又问:“李老,您在会计学这块园地奋斗了50多年,有什么体会吗?”
“生命只有一次,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李老首先说了这段话,并解释说:“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说的,但我从年轻时代起,就常用这几句话来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并把这种精神贯穿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所以,我始终认为,无论做什么事,必烦从珍惜时间开始。”这时李老的眼睛里闪烁着炯炯光芒,仿佛年轻了许多,充满了朝气。
李老接着说:学习要有“学入太庙每事问”的精神,要虚心向同行的老师和有经验的同志请教。学习还要注意方式方法。他说,我的经验:一是“拿出来”,就是对所学的内容,在粗读、精读的基础上,提炼出分层次的要点,并对要点进行推敲。二是“放进去”,就是用“拿出来”的要点对照原文细读、细想,论证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三是“简化”,就是对“拿出来”的要点进行文字整理,使之简明扼要。四是“记忆”,就是把简明的要点在脑子里贮存、再现。
李老说,学习还要切忌三点:一忌蝴蝶式的“采花”。即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才会有创造精神。如为追求名利而读书,就不会有创造意识,如同蝴蝶采花一样,是制造不出蜜来的。二忌蝼蚁式的“搬食”。求知不仅要苦读,还要勤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只读而不思,即使“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也不过像蝼蚁搬运贮存食物一样,在学术和事业上将无所建树。三忌蜘蛛式的“抽丝”。如果只是“抽丝”,而不善于吸取和补充丰富的养料,就不可能有大的创造。这就是说,读书要善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总之一句话,学贵创造。因此,既不要像蝼蚁一样,只作收集工作,也不要像蜘蛛一样,只会从自己肚子里抽丝,更不要像蝴蝶毫无目的地采花。而要学蜜蜂,既采集,又整理,这样才能酿出香甜的蜂蜜来。
1982年,上海市人民政府给李老颁发了职工教育充进工作者荣誉证书,1985午,上海财经大学又给李老颁发了从事教育工作50年的荣誉证书。我们请他谈谈这方面的经验和想法。
李老说:“在会计教育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理论联系实际,一条是重视培养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他说:“作为会计学的老师,本身必须熟悉财会实务,切忌在教学时只作一般的‘纸上谈兵’式的讲解。”他说:“我1933年就领到了会计师执照,加入了上海会计师公会,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执业会计师业务,为工商企业查核账目、设计会计制度。这样做,对我的教学大有益处。我在编写教材和授课时,就能给学生讲解实践中的有关知识,并从理论上加以阐述。这样,既对基本理论作了探讨,又提高了学生掌握实务的能力。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因为,财会工作本身是容不得半点虚假的。总之,要使每一个财会人才在业务技术上不断创新,职业道德上让人称道,做到自强、自信、自尊、自爱,力求称职报答人民,这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财会人才。”
最后,我们请李老给广大财会人员提点希望。他随手写了以下几句话:“财会生涯当自励,春风化雨润心田。含辛茹苦经冬夏,一收一支慎思量。扪心一事堪自慰,事事处处分真假。财苑行路难,情洒算珠间。人生终有限,功业总无涯。”
望着眼前这位年已八旬的会计界老人,目睹他伏案工作的情状,还有那书架上新添的《现代会计学》、《会计学中的数量方法》、《审计学》、《审计案例》、《审计学参考资料》、《企业管理中的数量方法》等新著,我们深深体会到“岁老根亦壮,阳骄叶更荫”的含义,也体会到一个学者的情怀和奉献。
 
相关话题/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