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MBA20年——忆往师:东京审判检察官向哲浚

上海财经大学 /2013-02-16

 
向哲浚(1892年—1987年),宁乡县双江口人,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后回国任教,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中国检察官之前为上海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远东国际大审判结束后,他被任命为中国最高检察官,但没有到任,解放后任上海财经学院(现上海财经大学)教授直至退休。
 
早年便怀一颗赤子之心
向哲浚自小在湖南农村长大,家境不好但成绩优秀,被保送到长沙修业学校。他的代数老师是徐特立,而徐老也曾是毛泽东的老师。1908年开始,美国人用“庚子赔款”招考中国学生赴美留学,1912年,向哲浚以长沙、湖南、北京三级会考第一名的成绩成功考中。
1917年,向哲浚被美国耶鲁大学录取。1919年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时,身为学生会主席的向哲浚组织留学生,声援撤回领事裁判权。后来,向哲浚拿到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奖学金,转入乔治•华盛顿大学,直到1925年拿到法学博士,前后在美国呆了9年。向哲浚回国后,开始在大学教书。后来,政府要撤回领事裁判权,需要人从事这项工作,向哲浚被选中,进入了公务员系统,先后出任苏州地方法院院长,上海第一特区地方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
 
异国他乡为国据理力争
  1946年1月28日,由美中英苏法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中国政府任命梅汝璈为中国法官,向哲浚为中国检察官。同年2月7日,向哲浚向国际检察局递交了中国认为的11名日本侵华战犯名单。然而,由于日本投降后有计划地销毁了大量侵略证据,向哲浚带去的除战犯名单外,没有更多的证据。为此,他带领工作人员前往中国过去的敌占区寻找人证和物证,还前往调查被查封的日本陆军省档案库存,从字里行间发掘日本侵华罪行的证据,工作强度之大可以想像。
  1946年春,国际检察局开始起草起诉书。在确定对日本战犯的起诉起始日时,向哲浚据理力争,终将1928年1月1日,即张作霖被日军炸死的“皇姑屯事件”发事日正式确定为中国对日本战犯起诉的起始日,将起诉起始日从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提前了9年。
  1946年12月29日审理“南京大屠杀”案时,战犯松井石根在辩护中把自己的罪责推得一干二净。向哲浚当庭出示了充分的证据,如 1937年12月10日有松井石根亲笔签名的进攻南京的命令等,使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宣告松井石根率日本军队在南京犯下了滔天罪行。在审判土肥原贤二和板垣征四郎时,向哲浚从南京搬来援兵,让刚从欧美考察归来的著名法学博士倪徵燠出任他的首席顾问。中国检察官出示日本御前会议文件和日本内阁会议文件、密电、动员令等重要材料,盘问、反驳板垣“伪满洲国”是遵照“民意”建立的说辞。1948年11月12日,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松井石根等7名被告被判绞刑,另有16人被判处无期徒刑。
东京审判提证历时九个月之久,审讯持续了两年半,共有全英文纪录材料48412页,检察官与被告双方的受理证据4336份,检察官向法庭提供的证人证词和其他证据材料堆起来,有一尺多高。1949年春,在向哲浚的坚持下,1928年1月1日被正式确定为日本旨在准备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起始日,被写入长达42页的起诉书。
在向哲浚翔实、有力的起诉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主要战犯作出了合乎正义的判决,向哲浚与他的同伴终于不辱使命,向祖国和人民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在财大热土辛勤耕耘
  向哲浚完成使命回国后,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给他最高法院检察长的任命。解放后,向哲浚便开始在上海财经学院(今上海财经大学)任校基础课教研室主任。他每天按时到学校上班,从不向人夸耀当年的经历。一位1963年到上海财经学院任教的老教师回忆当时的向哲浚:年过花甲,头发花白,个子不高,身体硬朗,有种不怒自威的神采。在年轻老师的眼中,他不仅是个学者,更是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向哲浚年少时作为清华学堂的放洋生留学美国,获华盛顿大学法学士学位,精通英语。他常常和青年教师们一起备课,讨论教案,听课,互相观摩,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组织教研组教师到兄弟院校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平时鼓励大家用英语谈话,以锻炼口语。有一次,一位了解他经历的老师打趣问他:“向老,东京大法官有多大?”他微笑着认真答道:“代表国家啊!”虽只短短五个字,但其中的分量可想而知。
文革期间,向哲浚虽已于1965年10月退休,双耳也近聋,但还是遭受了政治打击,被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文革结束后,年迈的向哲浚多次接待司法和新闻界朋友,解答与国际法有关的问题。他还多次在不同场合发表义正辞严的谈话,痛斥日本右翼妄图复活军国主义的可耻行径。此外,他还积极配合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介绍东京审判的许多情况,其影像至今仍保留在纪念馆向观众放映的记录片中。1978年,上海财经学院复校,向老亲自回校探望。虽其年事已高,但他那威严的神态,丝毫不减当年大法官的风采。1987年,向哲浚在上海逝世。
从1892年到1987年,向哲浚95年的世纪人生近乎完整地经历了古老中国自清末以来的所有阵痛与变革。在东京审判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向老不辱使命,在异乡为国勇竖正义之剑,其人格魅力及传奇的经历为后人称道并铭记。同时,东京审判后,向老拒绝了国民党政府的任命,而选择在上海财经大学任教,其淡泊名利、为我国教学科研事业默默奉献的精神亦值得敬佩。
 
来源:向隆万,重识我的父亲向哲浚,《新闻晨报》
 
相关话题/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