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4-07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4

一、学科简介

华东交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校成立的设备工程专业,发展于九十年代成立的检测技术与智能诊断研究所,2000年以来实力得到加强,2002年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05年获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点授予权,2010年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学科传承发展至今。

本学科以我国高速铁路事业的发展、江西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的实施、我校十二五学科发展规划为背景与依据,研究光电检测技术、新型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状态监测与控制技术以及智能机器人等理论及其在铁路、农业中的应用,培养光机电一体化、智能测试技术、先进测控系统等领域的高级人才,以满足铁路、工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需要。该科领域已经从传统的设备故障诊断,拓宽到智能诊断技术、光电检测技术、主动控制技术等研究,从模拟仪器设计,发展到智能仪器设计、虚拟仪器设计以及光机电算一体化的现代测控仪器设计。科研课题纵横渗透,从设备故障诊断与信息处理类横向课题,发展到铁路、农业等行业的检测、控制、诊断等诸多研究领域的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坚实而宽厚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发展动向,具有撰写本学科科技论文的能力,以及应用开发和管理与现代仪器相关的设备的能力;具有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及相关单位从事理论或实验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工程设计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三、培养年限

基本学制3年,在校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学校硕士学位授予相关规定者,按注册就读的一级学科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五、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在本培养方案基础上,研究生与导师协商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按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中期筛选考核,并在提交答辩申请前完成所有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学位论文开题、进行学位论文相关课题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从通过学位论文开题为起点,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为终点计算,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七、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之前,研究生应至少阅读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主要理论、方法、成果、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论文)、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为学位论文选题和确定研究重点奠定基础等。同时,要以学科组或导师组的形式组织报告会,由研究生宣讲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并由学科组或导师组按五级分制评定成绩。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回答五个问题:一是学位论文欲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从学位论文题目开始,题目要具体;对主要研究内容的描述,应明确回答论文力求解决的问题,采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等应有详细说明,而且应说明理由;研究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是有别于他人、本人需要重点突破并能反映研究亮点和创新点的研究内容。二是为什么要研究?先从选题来源背景说明研究意义;再从研究现状的需要说明研究意义。在研究现状的综述方面,应归纳前人对该选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采用了什么理论和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效果怎样(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效果)、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等。三是准备怎样开展研究?包括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等内容,技术方案主要指研究思路(步骤),重点描述研究重点和难点的技术方案,包括理论、方法、技术路线等。四是预期目标是什么?研究想达到的目标及预期成果,甚至包括具体的技术指标、推广应用价值等。五是研究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措施。这些困难可能来自理论方面、技术方面、经费方面、实验条件、数据收集方面等,是否存在本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万一遇到这样的困难(比如你的选题存在理论难点)而导致你的研究无法继续进行,准备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方案)等。

因此,开题报告要对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详细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应做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开题报告至少应该早于学位论文评阅前一年完成。

3、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提交答辩申请前,研究生汇总各次参加学术活动的总结报告,填写本人参加学术报告活动汇总表,交导师审核后,由导师按两级分制评定成绩。

4、“三助”实践

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项“三助”(助教、助研、助管)项目,由“三助”项目设岗负责人下达“三助”任务,任务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考核表,设岗负责人签署考核意见和结论,按两级分制评定成绩。

八、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光电检测技术与仪器

本学科方向主要应用现代光电检测技术,开展产品质量安全、交通运输工具及常用机械设备的快速智能检测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在线检测装备和便携式仪器。为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品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消除交通工具及设施的重大安全隐患,为工农业与高速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2.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

本学科方向主要针对轨道交通、机械加工等行业中的机电设备,开展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通过先进检测手段获取设备实时运行状态信息,采用多信息融合、盲信号处理等技术提取特征信息,结合系统故障机理的研究,采用模糊逻辑、专家系统等智能诊断手段,开展机电设备的动力学、状态检测与智能诊断研究,为设备的使用安全、正常运行提供理论与技术保障。

3.新型传感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本学科方向主要围绕新型传感器技术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紧密结合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实际需要与学科发展前沿,开展物联网、微弱信号处理、盲源分析以及自适应小波等技术手段的相关理论与应用研究,为各式检测仪器、设备状态监测以及闭环控制系统提供先进的传感方法与信号处理手段。

4.轨道交通工具智能化技术

本学科方向主要针对轨道交通工具,综合应用高速车辆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与技术、检测技术等先进理论与方法,开展轨道交通工具智能化所需的检测、性能评价、通信、自动识别、高速车辆动力学与控制及噪声与振动控制等研究,为轨道交通工具的高速、安全、舒适运行提供理论依据。

 

 

九、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在满足学位课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在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时,可将多选的学科基础课程指定为选修课程;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硕士生原则上必须补修3门以上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含500分)可申请免修硕士生英语。当某门课程选修人数少于3人时,学院和研究生处有权要求研究生改选其他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0

1

人文

必修

 

硕士生英语

144

4.0

1、2

外语

学科基础课

 

应用数理统计

32

2.0

1

基础

必修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32

2.0

1

基础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48

3

1

机电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32

2.0

1

机电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

32

2.0

2

机电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

32

2.0

2

机电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

32

2.0

1

机电

选修

 

智能仪器设计

32

2.0

2

机电

 

现代控制理论

32

2.0

1

机电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讲座

16

1.0

1

 机电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0

2

人文

必须
选1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0

2

人文

 

国学

24

1.0

1

人文

选修

 

专利与文献检索

16

1.0

2

研究生处

 

第二外国语(日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国语(法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国语(德语)

64

2.0

1、2

外语

研究方向选修课 []

 

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

32

2.0

2

机电

必选

 

新型传感器技术

32

2.0

2

机电

选修

 

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

32

2.0

2

机电

 

计算机仿真技术

32

2.0

3

 机电

 

智能与专家系统

32

2.0

1

 机电

 

计算机控制理论及应用

32

2.0

2

电气

 

嵌入式系统设计

32

2.0

2

信息

 

模式识别

32

2.0

3

机电

 

数字信号处理

32

2.0

2

电气

 

 

 

设备诊断学

32

2.0

3

机电

 

 

 

 

模态分析

32

2.0

3

机电

 

补修

课程

 

工程光学

48

 

 

机电

跨学科、同等学力考生选修

 

测控电路与装置

48

 

 

机电

 

自动控制原理

56

 

 

机电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报告(机电)

36

1.0

 

机电

必修

 

开题报告(机电)

1次

1.0

 

机电

 

学术交流活动(机电)

≥5次

1.0

 

机电

 

“三助”实践(机电)

1次

1.0

 

机电

 

学位论文(机电)

>1年

0

 

导师

注.研究生可在全校各专业范围内选课,所修课程一律视为选修课(非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大纲(071200000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王俊文

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将本门课重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形成专题,实施专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上重点与基础、点与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督促检查。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

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A+B

8

2

经济建设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波动与稳定;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如居民收入形式与来源、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居民消费水平与行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产业结构与结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A+B

8

3

文化建设研究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民族精神的科学涵义与重要作用,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全球化概念,从经济全球化到政治、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概念、特点和关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

A+B

8

4

社会建设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及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稳定发展研究,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探讨,如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A+C

8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杰忠主编,待出;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和1994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学》,王惠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政治学原理新编》,吴志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吴志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仲德涛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版;     

12.《权力政治学》,李景鹏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亨廷顿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16.《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刘世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塞缪尔·亨廷顿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克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文明社会史论》, 佛格森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秀生、曾国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杨瑞龙、陈秀山、张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二版),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银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黄楠森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刘文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9.《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涂成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魏恩政主编,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周振国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魏礼群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和谐社会与执政党建设》,陆学峰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001)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44学时,4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雅丽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常用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2000个左右的基本词。认知120个左右常用词根和词缀,并能根据构词法识别派生词。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论等),具有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和其它读物,速度达到每分钟60—70词,读后能够理解中心思想及内容。计时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读后能理解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总阅读量:精读30000词左右,泛读80000词左右。

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词。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言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

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稍加准备,能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1—2分钟的连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阅读

词组,修辞及难句理解;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A

48

2

课后练习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课文中常用词组,短语的理解;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英汉互译练习。;针对课文进行问答练习。

0.5A+0.5E

24

3

听力

重点放在对所听语言的理解和练习上;结合听力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听力理解情况。

0.4A+0.6E

48

4

写作

讲解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A

4

5

翻译

能就短小文章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能翻译论文摘要。

A

8

6

口语

强化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开展专题讨论,增强语言识别能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连续用英语表达思想或讨论某一专题达2---3分钟以上。

0.5A+0.5E

1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A)、(B)(第一版)。王哲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朗文英语听说教程》(1、2、3)(第一版)。Ellen Kisslinger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体,2003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230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余维海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方法

A

2

2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科技学革命与文明转型、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A

2

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A

2

4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A

2

5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思维及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A

3

6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技术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推进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A

2

7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现代西方科技术思潮评析、当代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A

3

8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 《自然辩证法概论》,胡伯项,待出。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孙道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肖显静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003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全校文、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开卷考或写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王小军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按照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观念地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就要求有符合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方法。这一方面对方法的探索成为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理解又成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以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它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社会提供了迄今最为先进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开设旨在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研究生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集理论探讨、方法探析与研究实践为一体,如果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能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课程在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会实践环节指导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即在本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自行设计一项社会科学课题并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完成研究工作,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了他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效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课堂讲授

2

2

第一讲 社会科学的对象、特征及发展回顾

社会科学的特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溯

课堂讲授

2

3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课堂讲授、讨论

2

4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课堂讲授

2

5

第四讲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的由来与发展、系统分析的操作及要求

课堂讲授

2

6

第五讲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综述的撰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7

第六讲 实地研究法

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课堂讲授

2

8

第七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自愿原则、不伤害原则、保密原则、诚信原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汪荣有主编,待出。

参考教材:

1、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陈锐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社会研究方法》(上、下),(美)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欧阳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拉尔森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贝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国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000101)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先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史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通过对本门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把握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以此进一步厚实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国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努力揭示古今联系,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观点做出科学的解释与阐述,挖掘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言

国学概念;国学研究状况;学习国学的意义方法与要求

A

2

2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学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国学的影响

A、C

2

3

儒、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A、C

6

4

《论语》选讲

《论语》概说;《论语》《里仁篇》、《述而篇》、《泰伯篇》、《颜渊篇》、《子路篇》、《阳货篇》等选讲。

A、B

6

5

《道德经》选讲

《道德经》概说;《道德经》第1、8、22、24、28、33、45、63等章选讲

A、B

6

6

《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中庸》概说;《大学》《中庸》导读

B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精讲,主编:李卫东、李余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03年6月;

3、《老子今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4、《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 专利与情报检索》课程教学大纲(1106000101)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各占40%,课堂表现和考勤各占10%)

课程主要负责人:廖汉鲁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了解专利和情报检索的相关概念,了解全校各硕士点和各学科在国内、外最为著名的手工情报检索与参考咨询工具的范围、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原理、方法、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尽可能掌握手工和计算机查找新学科领域各文种、各类型文献的方法与途径,掌握满足其在学期间的论文工作和毕业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中各种信息需求的技能。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信息检索基础

概述;概念和作用;信息检索的系统和效果

2

2

检索语言与信息著录标引

检索语言的概念与基础;功能和分类;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著录和标引

2

3

检索策略方法;

信息检索材料与方法;参考工具书概念特点;种类与排检方法;

2

4

参考工具书概述使用

图书与知识型信息检索;数据与事实型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

2

5

光盘检索

光盘检索系统;主要光盘数据库介绍

2

6

联机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

最近最新的检索方法和途径介绍

2

7

参观与实习

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的参观和具体检索工具实习

2

8

作业与练习讲解;考试要求安排

针对作业与练习的讲解;针对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

2

合计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信息检索教程(04年第一版)。冯惠玲、王立清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其他参考书在课堂指定

 

 

 

 

 

 

《二外(日语)Ⅰ》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1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艳红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日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日语基本词汇,掌握6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掌握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日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标准日本语新编同步辅导》初级。 朱金和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新编日语》(第2册)。周平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现代日语语法大全》。战宪斌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日语初步》。 铃木忍等著, 孟宪凡等编译,北京出版社.1998;

6、《走进日本脱口秀》。 张升余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7、《标准日本语自学辅导与同步训练》。 艾靖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外(法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Postgraduate French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撰 写 人:                                                开课学期: 秋、春

总 学 时: 72,第1学期36,第2学期36                    学    分: 2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考试

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考试:学校命题:笔试。第二学期考试:由学校命题,笔试+翻译,翻译可查字典。

    第一学期占总成绩50%;第二学期占总成绩50%;综合成绩为研究生法语学位课程成绩。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法语二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对话,能阅读简短的文章,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语音学习:

主要是学习法语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法语的语音、语调;通过大量的听力、口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语语音。

2.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难度较小的法语文章,提高学生对原文理解的精度;

3.写作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无明显的语法错误。

4.翻译要求: 结合教材中指定的法,汉互译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对应练习,使学生加强翻译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法,汉互译的能力。

5.说的要求:

(1)能初步运用法语口语的基本句型于日常生活会话。

(2)能就所学内容,通过准备,分小组组织对话(2-3分钟)无重大语法错误。

 

三、教学方法

研究生法语课程要求学生自学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并有浓厚的法语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语言实践运用环节和交际环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讲解难点,重点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并应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语法的指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多动脑想,多动嘴说,多动手写;寻找多种途径,如教唱法文歌曲,观看原版电影,听磁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语音学习和基础语法学习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音学习

掌握鼻化音,要求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12

2

语法讲解

1.了解名词、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及用法、位置2.熟悉不定冠词、定冠词和缩合冠词用法及比较。

8

3

课文讲解和习题训练

1.重点放在正确掌握第一组、第二组动词变位正确掌握第一组动词变位和特殊动词变位2.了解指示形容词和主有形容词的用法及区别3.熟悉y的用法4.熟练掌握日常用语、法国国情、文化知识。

12

4

语音训练

1.加强读音的正确性。2.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的能力。。

4

 

第二学期:系统语法学习和口语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法学习

1. 熟悉代词式动词、命令式、复合过去时的组成、用法。2.正确使用复合过去时、过去分词。

18

2

课文讲解

1. 正确使用直接、间接宾语人称代词 2.熟悉第二组动词变位3.熟悉代词位置、时间短语和连词短语4.正确掌握未完成过去时、最近将来时、最近过去时的用法及区别5. 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法汉互译练习

10

3

听力、对话训练

1.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2.形式多样进行口语练习,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等。3. 灵活运用日常用语。

8

 

五、选用教材

教材: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孙辉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参考书:

1.《法语》(1-4册) 马哓红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年;

2.《大学法语简明教程》 薛建成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3.《新大学法语》(1-2册) 李志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二外(德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袁洋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德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德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德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德语三十个字母的发音,包括元音的长短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德语基本词汇,掌握10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掌握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德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元音的长音、短音与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大学德语》修订版。张书良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0806121409)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学科基础课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0.6开卷笔试+0.4平时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志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利用计算工具(计算机)求复杂数学模型数值解的重要意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常用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一些典型数学问题求数值解的算法原理以及相应的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3.结合典型数学问题求解的计算机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程灵活利用计算机求解复杂数学模型的能力,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与误差

数值计算问题概述

误差分析

A

4

2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二分法

迭代法
 牛顿法与弦截法
 高斯消去法
 高斯-约当消去法
 选主元的高斯-约当消去法

解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方程组误差分析

0.6A+0.2D+0.2E

8

3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雅可比迭代法

高斯一塞德尔迭代法

超松弛迭代法

0.6A+0.2D+0.2E

6

4

   拟合与插值

最小二乘法
 多项式拟合
 一般的曲线拟合拉格朗日插值公式
 差商与牛顿插值多项式
 差商的性质以及多项式插值余项

埃尔米特插值
 三次样条插值

0.6A+0.2D+0.2E

10

5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求积公式与代数精度
 牛顿-柯特斯求积公式

变步长复化辛卜生公式法
 龙贝格求积算法简介
 数值微分
 理查逊外推加速方法

0.7A+0.3E

6

6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尤拉方法及其改进形式
 龙格-库塔法
 线性多步法
 实用算法的形成

0.7A+0.3E

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刘师少,计算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2、李信真等,计算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崔国华,计算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王能超,数值分析简明教程(修订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大纲(0306010301)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刘正平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包括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随机过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硕士生学位课,是一门实验性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科学实验能力,提高实验技能,掌握实验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包括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两部分。

实验教学内容方面,既要重视基础训练,又要注意到开设反映近代新技术的开发性实验。包括电子测量、传感器标定、振动与位移测量、机械系统激振、信号分析、数字滤波等。目的是掌握近代电子测量仪器的原理及应用,提高实验技术,为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合理选用传感器、测试仪器与实验装置等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内容将重点介绍能够反映本学科新发展、新动向的边缘性学科知识。包括有:信号分析基础;信息论基础知识、信息、信息熵、信道容量;信息转换与传输,近代传感技术,波形变换、干扰噪声;模拟与数字信号分析方法,DFT、FFT,数字滤波;维纳滤波、同态滤波、倒谱分析等。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现代测试与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

学完本课程以后,应能够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包括合理选用或设计传感器、实验装置、测试与分析仪器等;能掌握信号采集、传输、变换以及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提取特征参数等的理论、方法与手段,以获得所研究的课题所需的结果。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言

测试、信息、信号等概念;信号分析与处理基本内容;信号分析与处理发展概况;信号分析与处理在机械工业发展中的作用。

A

0.5

2

信号分析基础

信号分类;信号分析系统;信号的时域统计分析、相关分析、频域分析。

A

4.5

3

信息论基础知识

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论与广义通讯系统;信源模型、信息熵、离散信源及熵、连续信源及熵;最大熵定理。

A

4

4

信息转换与传输

信息转换、信息探测工程与智能传感器,机械工程中的新型传感器;信息传输、广义信道、信道容量、环节间的匹配条件、信道频率特性与波形失真、熵损失,信噪比最大信道,噪声干扰,噪声物理源,抗干扰技术。

A

6

 

 

续表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5

模拟信号分析与处理

信号波形变换,调幅,调频;滤波器,理想滤波器,因果滤波器,巴特沃兹滤波器,切贝雪夫滤波器;信号的估值,统计误差,均值,均方值,概率密度分析,相关分析,功率谱密度分析;卷积与相关,卷积物理意义,几何图形表示,卷积定理,相关与卷积比较,相关定理。

A

4

6

DFT与FFT

模拟信号离散化:采样,量化,编码,频混现象,采样定理,信号复原;截断,能量泄漏现象;离散Fourier变换(DFT),DFT定性分析,DFT与FT之间的关系;快速Fourier变换(FFT),FFT算法基本原理,FFT技术实现,FFT应用,谐波分析,快速卷积,快速相关。

A

5

7

数字滤波

数字滤波原理;数字滤波器分类;无限冲激响应(11R)滤波器结构;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结构;数字滤波器设计综述;维纳滤波、反滤波、同态滤波与时谱技术等概念。

A

6

8

实验

振动传感器定标、机械系统激振试验、典型信号的时域与频域分析、数字信号窗处理和滤波分析

0.2A+0.8E
E课外完成

10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机械工程测试·信息·信号分析(第二版)。卢文祥、杜润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8

2、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二版)。黄长艺、严普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

 

 

 

 

 

 

 

 

 

 

 

 

 

 

 

 

 

 

 

 

 

 

 

 

 

 

 

 

 

《现代精密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建民

先修课程:单片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从仪器总体设计出发,以精密仪器中常用的机械系统、电路系统、光电系统及现代仪器设计方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机、光、电、计算机相结合的仪器总体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学会如何从设计任务出发进行总体设计的方法和具有一定的精度设计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在仪器设计中不断探索、具有创新思维的设计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论

概述;发展与展望;精密仪器设计要求和程序

课堂讲授

2

2

仪器精度理论

基本概念;误差来源与性质;误差分析与计算;误差综合;精度设计

课堂讲授

6

3

仪器总体设计

设计原则;设计原理、工作原理选择与系统设计;精密仪器系统的主要结构参数及技术指标

课堂讲授

4

4

精密机械系统设计

支承件设计;导轨设计;主轴系统设计;伺服机械系统设计;微位移机械设计

课堂讲授

6

5

精密仪器电路系统设计

设计原则;电路精度;抗干扰设计;可靠性与故障诊断

课堂讲授

4

6

精密仪器光电系统设计

光电探测器及其选用;偏置电路;辐射调制;光学系统参数确定;激光干涉仪设计

课堂讲授

4

7

现代设计方法

仪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创造性设计;虚拟设计

课堂讲授

6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精密仪器设计。薛实福,李庆祥,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

2、 测控仪器设计。浦昭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

3、 光电精密仪器设计。殷纯永,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

4、 精密机械设计。李蕾,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和精密仪器科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40%; 平时作业:60%

课程主要负责人:刘燕德

先修课程:《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光学检测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限选专业课,是培养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测量与控制以及电子信息科学(特别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电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常规设备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和使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够了解常规设备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和使用;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光电测试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光电测试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基本光学量测试技术

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数据处理;

光学对准与调焦技术;

基本光学量的测量与技术(包括:焦距和顶焦距、星点检验、分辨率、刀口阴影法检测)。

课堂讲授

8

2

光学系统的色度学和光度学测试

色度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颜色的计算与测试原理和仪器;

光度测量原理与仪器。

课堂讲授

6

3

激光测试技术

激光准直技术与应用;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激光测距技术。

课堂讲授

6

4

激光干涉测试技术

激光干涉测试技术基础;

全息干涉技术;

移相干涉技术;

散斑干涉技术。

课堂讲授

8

5

其它光学测试技术及习题课

光学测试技术扩展及习题课

课堂讲授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测试技术,范志刚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测试技术,苏大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3、测量,苏大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6月;

4、检测,齐文浦,王凤珍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5、检测技术与应用,郭培源等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6、检测技术,曾光宇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0306010521)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和精密仪器科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现代光电测试技术、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精密仪器及机械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选修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关的无损检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检测工艺,系统介绍无损检测的六种常规方法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设备及其实际应用,并了解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工作。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各种主要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性及局限性;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具有初步确定基本的检测工艺的能力;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新技术和发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概述、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基础

信号检测基础、系统组成、常用传感器、接口结束等

课堂讲授

2

3

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概述、组成、分类、原理及应用

课堂讲授

2

4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及应用

近红外光谱发展概述、检测仪器及方法、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实验

4

5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

机器视觉概念、系统组成、图像处理技术、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专题报告

4

6

超声波检测技术及应用

超声波检测技术基础、换能器、接口电路、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7

X射线检测技术及应用

X射线基础知识、原理、系统组成、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8

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技术及应用

电子鼻和电子舌概述、发展方向、检测系统、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9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系统结构及组成、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10

典型智能算法及应用

典型智能算法概述及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德主编.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 生.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智能仪器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60%、课程论文40%

课程主要负责人: 李 鹏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测试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智能仪器无论是在测量的准确度、灵敏度、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应用功能等方面或在解决测试技术问题的深度及广度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且测试仪器的智能化已成为现代仪器仪表发展的主流方向。该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开设的,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智能仪器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包括智能仪器设计中的前向通道及后向通道技术、人机交互与通信技术、抗干扰技术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智能仪器设计方面的开发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

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

课堂讲授

2

2

单片微型计算机
基本原理

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

存储器扩展技术            中断技术

定时与计数技术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4

3

智能仪器设计的
前向通道技术

模拟量输入技术            数字量输入技术

A/D器件原理及应用

课堂讲授

实验

6

4

智能仪器设计的
后向通道技术

模拟量输出技术            数字量输出技术

功率驱动技术              D/A器件原理及应用

课堂讲授

实验

6

5

智能仪器设计的
人机交互及通信技术

键盘技术                 显示技术

通信技术等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4

6

智能仪器设计的
开发工具

Proteus、Keil等工具的使用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4

7

智能仪器设计的
抗干扰技术

智能仪器设计中常用抗干扰技术

专题报告

2

8

智能仪器设计实例

智能仪器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

智能仪器设计实例

课堂讲授

专题报告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仪器设计基础。赵新民,王祁,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张毅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系统原理与设计。孙传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曹青松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语言及程序设计》、《线性代数》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和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掌握最优控制的基本理论,并能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解决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解决工业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学习要求;

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

介绍控制理论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建立方法;

状态空间与其它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方法;

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课堂讲授

6

3

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

控制系统的能观性、能控性和稳定性的概念;

线性定常系统能观性和能控性的分析判别方法;

能控规范型和能观规范型;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10

4

状态反馈和线性系统校正

状态反馈与系统校正的概念;

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系统校正和解耦控制方法。

课堂讲授

8

5

最优控制初步

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

最优控制的变分法原理和极小值原理;

线性调节器设计;最小时间问题。

专题报告

4

6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

基于MATLAB软件的控制系统辅助设计;

倒立摆、机器人等应用实例。

学术研讨或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chard C.Dorf. 现代控制系统第九版[M]. 科学出版社, 2004 .

2、钟. 线性系统理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官. 现代控制理论[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 现代控制理论[M].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前沿讲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0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建民

先修课程:测控类、机电类、光电类相关本科课程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该课程阐述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近期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新型信号处理方法、现代传感与检测理论、先进控制技术以及检测仪器与装备等,要求学生掌握学科近期发展的相关热点问题的基础理论或工程技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与前沿。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现代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

盲源分析、小波变换、HHT变换以及高阶谱分析等现代信号处理方法

专题报告

2

2

压缩感知理论与信息融合技术

压缩感知理论、多传感器技术、融合算法等

专题报告

2

3

新型网络技术

物联网、无线传感网络技术

专题报告

2

4

微纳测量技术

MEMS结构及其应用,微纳米级测量技术的挑战以及主要测量方法

专题报告

2

5

智能结构及其应用

压电、光纤、形状记忆合金、流变体等智能结构原理及其工程应用

专题报告

2

6

激光精密计量

激光传感与仪器 

专题报告

2

7

先进伺服控制技术

测量机或机器人中的典型伺服结构,经典伺服控制策略以及最新控制算法的应用

专题报告

2

8

现代检测仪器与装备

坐标测量机、分析测试仪器、测量显微镜等

专题报告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IEEE、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

[2]  专题报告讲义或各位报告人指定文献等。

 

 

 

 

 

《新型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建民

先修课程:单片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硕士生极其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这些专业欲从事传感与检测、智能诊断研究方向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传统和新型传感器的基本理论,特别要求掌握几何量、机械量及有关测量中常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输入输出特性、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传感器,并进一步掌握传感器的实验研究方法;熟悉常用传感器在信息采集系统中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了解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动向。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传感技术应用;、传感器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课堂教授

2

2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础理论

测量与数据估计、处理;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课堂教授

2

3

应变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应变片种类、材料及粘贴;电阻应变片的特性及测量电路;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课堂教授

2

4

电感、电容式传感器

变磁阻式、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测量电路及应用等。

课堂教授

4

5

压电、磁电式传感器

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压电传感器的应用;磁电感应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等。

课堂教授

3

6

光电传感器

光电器件、普通光敏器件阵列、自扫描光电二极管阵列(SSPD)、光电位置传感器(PSD)、CCD

课堂教授

8

7

光纤传感器

光纤传感原理、常见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

课堂教授

2

8

半导体传感器

气敏、湿敏、色敏传感器

课堂教授

3

9

超声波传感器

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超声传感原理及应用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2

10

数字式、智能式传感器

光栅传感器、编码器、感应同步器、集成智能传感器

课堂讲授

2

11

实践考核

学生自行在实验室搭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测试系统,实现测试任务,现场给其它学生讲解展示

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2版)。郁有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感器原理及应用。王元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曹青松

先修课程:《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应用数理统计》、《测控电路与装置》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微弱信号检测是测量技术中的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分支,它利用电子学、信息论和物理学的方法,分析噪声产生的原因和规律,研究被测信号的特征和相关性,检出并恢复被背景噪声掩盖的微弱信号。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研究的重点是如何从强噪声中提取有用信号,探索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来提高检测系统输出信号的信噪比。培养学生具有利用随机噪声理论分析和解释电子系统内部噪声和外部干扰噪声产生和传播问题的能力,掌握各种不同噪声的抑制方法,以及锁相放大、采样积分、相关检测和自适应降噪等技术,能解决检测实践中的微弱信号处理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微弱信号检测方法概述

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随机噪声

随机噪声及其统计特性;

常见随机噪声;

随机噪声通过电路系统响应;

等效噪声带宽。

自学指导

2

3

放大器的噪声源和噪声特性

 

电子系统内部固有噪声源;

放大器的噪声系数;

放大器噪声性能分析;

BJT、FET及运算放大器的噪声特性;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

课堂讲授

4

4

干扰噪声及其抑制

环境干扰噪声;

干扰耦合途径;

屏蔽技术;

电路接地技术;

其它降噪技术。

专题报告

4

5

锁定放大器

相敏检测;

锁定放大器的组成与部件;

锁定放大器的性能指标与动态协调;

锁定放大器的应用。

课堂讲授

4

6

取样积分和数字式平均

取样积分原理;

指数式门积分分析;

取样积分器的工作方式;

取样积分器参数选择及应用;

数字式平均。

学术研讨

6

7

相关检测

相关函数实际运算及误差分析;

相关函数算法及实现;

相关函数峰点跟踪;

相关检测应用。

自学指导

4

8

自适应噪声抵消

自适应噪声抵消原理;

最陡下降法;

LMS算法;

其它自适应算法;

学术研讨

4

9

应用

应用实例

学术研讨或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占. 微弱信号检测[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松. 微弱信号检测方法及仪器[M].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4.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施阳和

先修课程: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方法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以MATLAB为主要工具,按照控制理论的内容体系,将两者相结合,讨论了有关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分析设计与仿真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Ch1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论

了解仿真的概念、目的和应用

课堂讲授

2

2

Ch2 MATLAB与SIMULINK简介(1)

学习MATLAB的使用

课堂讲授

2

3

Ch2 MATLAB与SIMULINK简介(2)

学习MATLAB及SIMULINK的使用

课堂讲授

2

4

Ch2 MATLAB与SIMULINK简介(3)

学习SIMULINK的使用

课堂讲授

2

5

实验一simulink仿真

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

实   验

4

6

7

Ch3数学模型建立

学习连续系统建模方法

课堂讲授

2

8

Ch4系统的特性分析

学习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堂讲授

2

9

Ch5系统的时域分析

学习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

课堂讲授

2

10

Ch6系统的频域分析

学习系统的频域性能分析

课堂讲授

2

11

实验二车辆悬架仿真

连续系统仿真实验

实    验

2

12

Ch7系统设计方法(1)

串联、反馈、PID校正

课堂讲授

2

13

Ch7系统设计方法(2)

线性二次型最优设计

课堂讲授

2

14

实验三陀螺运动仿真

机电系统仿真实验

实   验

2

15

Ch8虚拟设计

了解虚拟设计的原理及手段

课堂讲授

2

16

Ch9仿真结果分析及课程总结

学会仿真结果的分析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格.控制系统CAD-基于MATLAB语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宇,陈阳泉著.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华.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模式识别》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机械、电气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和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宋京伟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知识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模式识别属于信息,控制和系统科学的范畴。模式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决策理论的统计模式识别和基于形式语言理论的句法模式识别,因受教学时数限制本教学大纲主要介绍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模式识别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在错误概率最小的条件下,使识别的结果尽量与事物相符。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方法在机械故障诊断、医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统计模式识别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为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模式识别简介

介绍模式识别的发展过程和应用领域,课程的内容

课堂授课

2

2

判别函数和确定性分类器

线性判别函数、广义线性判别函数、分段线性判别函数、非线性判别函数、感知器算法、采用感知器算法的多类模式的分类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概念、模式相似性测度、类的定义与类间距离、聚类的算法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4

统计模式识别

作为统计判别问题的模式分类、正态分布模式的贝叶斯分类器、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的参数估计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5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

模式类别可分性的测度、特征选择、离散K-L变换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3

6

MATLAB环境下的统计分类工具

利用MATLAB的工具包,进行数据处理

自学指导

实验

2

7

模糊模式识别 

模糊集理论简介、模糊识别信息的获取、模糊综合评判、基于识别算法的模糊识别、模糊聚类分析、故障诊断的模糊综合决策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8

神经网络识别理论与方法简介

神经网络基本模型、神经网络分类器、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实例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2

9

模式识别的应用与新技术

通过阅读文献,进行专题报告,介绍模式识别的应用及最新发展情况。

专题报告

3

10

实验与大作业

实验测取设备不同状态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不同模式识别方法得出状态分类结果,进行学术交流。

实验、学术研讨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边肇祺等编《模式识别》,清华大学出版社

2、蔡元龙编《模式识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温煕森等主编《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设备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0306010505)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熊国良

先修课程:振动理论、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机电控制工程基础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目的:掌握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技术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了解转轴组件、齿轮和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掌握机械设备状态监测的测点布置、信号获取和监测系统构建方法,能够运用信号处理方法分析设备状态及提取特征信号,学习和掌握各种故障诊断方法以及监测手段。

基本要求:理解设备故障诊断概念,熟悉设备动态信号处理与分析常用方法,掌握转轴组件、滚动轴承以及齿轮箱的振动特性描述及故障分析方法,了解振动以外的其它一些故障诊断方法及设备故障诊断学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概述

设备故障诊断学的内容和方法、故障诊断信息的来源和获取、故障诊断的类型、故障诊断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课堂讲授

2

2

第二章 动态信号分析理论

动态信号分析基础、时间序列建模方法以及其它故障信号分析理论,如:时域平均、倒频谱分析、时频分析、小波变换、信号解调分析等。

课堂讲授

10

3

第三章 转轴组件的振动监测技术

转轴组件的振动剖析和限值、振动原因识别以及动平衡技术。

课堂讲授

6

4

第四章 滚动轴承的振动监测技术

滚动轴承失效的基本形式、滚动轴承的故障监测方法、滚动轴承的振动监测分析方法、故障轴承实例分析

课堂讲授

6

5

第五章 齿轮箱的振动监测技术

齿轮和齿轮箱的失效原因分析、齿轮和齿轮箱的振动剖析、齿轮箱振动信号分析方法、齿轮箱的故障诊断案例。

课堂讲授

6

6

第六章 其它故障诊断技术简述

声学监测诊断技术和润滑油样分析等。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嘉,陈进,王太勇,褚福磊。机械故障诊断理论及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林,黄仁。机械故障诊断学(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嘉,訾艳阳,张西宁。现代信号处理及工程应用。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4、嘉,袁静,訾艳阳。机械故障诊断的内积变换原理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