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01)
一、培养目标
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和解决各种机械在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修理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门工程应用学科。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3年,在校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1、1-1.5年内完成课程阶段学习;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届本科毕业生累积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进程安排上,实践环节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时间可部分重叠。
四、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机械产品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主要从事机械设备故障振动机理及振动控制、动态信号特征提取、故障智能识别以及机械系统智能维护等研究。
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
主要从事光谱诊断技术、光电子探测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以及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3、制造业信息化及机电传动控制
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数字化建模、优化设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数控加工及现代加工;同时,从事机器人、数控机床、焊接自动化、工艺装备及检测等机电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以及新型流体元器件的开发及传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4、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主要包括机器人机械学理论、控制及应用研究,如机器人尤其并联机器人结构综合、工作空间分析、运动学、并联机器人多源误差分析、动力学及其控制等方面;同时进行机械强度分析,以及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5、车辆现代设计及制造技术
主要从事车辆现代设计技术、整车及零部件设计计算、车辆可靠性及结构强度、车辆现代制造技术、车辆现代化设备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车辆动力传动及智能控制、车辆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电动汽车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6、现代机械材料制备及强度分析
主要研究金属结构材料的强度与断裂、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材料各种断裂形式的失效分析;纳米陶瓷/聚合物、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特种制备与立体成形;金属间化合物/陶瓷、陶瓷/金属和C/C复合材料的制备以及复合材料的组织于性能之间的关系;金属材料的各种表面强化技术等。
五、对必修环节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应在第三学期未或第四学期初完成。
2.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8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参照《华东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办法》。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训练研究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其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规划设计、应用研究等。
(2)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
(4)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篇幅在2万至5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5)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答辩工作由各专业统一组织。
六、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8学分。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做为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硕士生原则上必须补修3门以上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含500分)可申请免修硕士生英语。当某门课程选修人数少于3人时,学院和研究生处有权要求研究生改选其他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机械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0 |
1 |
人文 |
必修 |
|
硕士生英语 |
144 |
4.0 |
1、2 |
外语 |
|||
专业核心课 |
|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 |
32 |
2.0 |
2 |
机电 |
必修 |
|
|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
48 |
3 |
1 |
机电 |
|||
|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
32 |
2.0 |
1 |
基础 |
|||
|
机械动力学 |
32 |
2.0 |
1 |
机电 |
|||
|
有限元法 |
48 |
3 |
1 |
土建 |
|||
|
现代控制理论 |
32 |
2.0 |
1 |
机电 |
|||
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0 |
2 |
人文 |
必选 |
|
知识产权 |
16 |
1.0 |
1 |
人文 |
至少选一门 |
||
|
信息检索 |
16 |
1.0 |
1 |
研究生处 |
|||
|
国学 |
24 |
1.0 |
1 |
研究生处 |
|||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64 |
2.0 |
1、2 |
外语 |
|||
|
第二外国语(法语) |
64 |
2.0 |
1、2 |
外语 |
|||
|
第二外国语(德语) |
64 |
2.0 |
1、2 |
外语 |
|||
研究方向课 |
|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
32 |
2.0 |
2 |
机电 |
选修 |
|
|
现代机械制造工程 |
32 |
2.0 |
2 |
机电 |
|||
|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
32 |
2.0 |
1 |
机电 |
|||
|
现代加工技术 |
32 |
2.0 |
2 |
机电 |
|||
|
液压伺服系统 |
32 |
2.0 |
2 |
机电 |
|||
|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 |
32 |
2.0 |
2 |
机电 |
|||
|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 |
32 |
2.0 |
2 |
机电 |
|||
|
机械优化设计 |
32 |
2.0 |
2 |
机电 |
|||
|
摩擦、磨损与润滑 |
32 |
2.0 |
2 |
机电 |
|||
|
机器人机械学及控制 |
32 |
2.0 |
1 |
机电 |
|||
|
车辆动力学 |
32 |
2.0 |
1 |
机电 |
|||
|
车辆电子技术 |
32 |
2.0 |
2 |
机电 |
|||
|
车辆安全技术 |
32 |
2.0 |
2 |
机电 |
|||
|
材料科学进展与前沿 |
32 |
2.0 |
1 |
机电 |
|||
|
材料加工模拟与仿真 |
40 |
2.5 |
2 |
机电 |
|||
|
材料力学性能 |
48 |
3.0 |
2 |
机电 |
|||
|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 |
32 |
2.0 |
1 |
机电 |
|||
必修 |
|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机电) |
1次 |
1.0 |
|
机电 |
必修 |
|
|
学术交流活动(机电) |
≥5次 |
1.0 |
|
机电 |
|||
|
专业实践(机电) |
≥6月 |
6.0 |
|
机电 |
|||
|
学位论文 |
|
0 |
|
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