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东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4-07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200

一、学科简介

机械工程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和解决各种机械在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和修理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一门工程应用学科。它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要工程领域。机械工程学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和车辆工程四个二级学科,形成了一支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为核心,多名方向带头人为主体,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合理,具有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学术梯队。机械工程学科建立了“载运工具与装备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检测技术与智能诊断实验室”,、“光机电技术及应用实验室”、“现代制造技术研究所”、“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平台。近年来主持国家“十二五”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计划、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铁道部及各铁路局项目100余项,有十余项成果通过国家、省、部级技术鉴定和验收,部分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省部级科技和教学奖励10余项。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修养,具有艰苦奋斗、献身科学技术精神,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毕业生应掌握机械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前沿与动态;较熟练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研究分析方法和实验测试技术;熟悉现代化实验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能独立地从事本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并具有一定的工程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有一定的项目组织才能。

本学科毕业生可胜任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工作或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专门技术工作及经营管理等工作。

三、培养年限

基本学制3年,在校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符合《华东交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相关规定者,按一级学科名称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五、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在本培养方案基础上,研究生与导师协商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按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中期筛选考核,并在提交答辩申请前完成所有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学位论文开题、进行学位论文相关课题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从通过学位论文开题为起点,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为终点计算,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七、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之前,研究生应至少阅读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主要理论、方法、成果、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论文)、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撰写不少于8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为学位论文选题和确定研究重点奠定基础等。同时,要以学科组或导师组的形式组织报告会,由研究生宣讲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并由学科组或导师组按五级分制评定成绩。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回答五个问题:一是学位论文欲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从学位论文题目开始,题目要具体;对主要研究内容的描述,应明确回答论文力求解决的问题,采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等应有详细说明,而且应说明理由;研究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是有别于他人、本人需要重点突破并能反映研究亮点和创新点的研究内容。二是为什么要研究?先从选题来源背景说明研究意义;再从研究现状的需要说明研究意义。在研究现状的综述方面,应归纳前人对该选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采用了什么理论和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效果怎样(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效果)、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等。三是准备怎样开展研究?包括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等内容,技术方案主要指研究思路(步骤),重点描述研究重点和难点的技术方案,包括理论、方法、技术路线等。四是预期目标是什么?研究想达到的目标及预期成果,甚至包括具体的技术指标、推广应用价值等。五是研究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措施。这些困难可能来自理论方面、技术方面、经费方面、实验条件、数据收集方面等,是否存在本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万一遇到这样的困难(比如你的选题存在理论难点)而导致你的研究无法继续进行,准备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方案)等。

因此,开题报告要对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详细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应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开题报告至少应该早于学位论文评阅前一年完成。

3、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10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提交答辩申请前,研究生汇总各次参加学术活动的总结报告,填写本人参加学术报告活动汇总表,交导师审核后,由导师按两级分制评定成绩。

4、“三助”实践

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项“三助”(助教、助研、助管)项目,由“三助”项目设岗负责人下达“三助”任务,任务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考核表,设岗负责人签署考核意见和结论,按两级分制评定成绩。

八、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机械产品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主要从事机械设备故障振动机理及振动控制、动态信号特征提取、故障智能识别以及机械系统智能维护等研究。

2、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主要从事利用计算机进行产品数字建模、优化设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数控加工及现代加工等研究。

3、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

主要从事光谱诊断技术、光电子探测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以及光机电一体化装备等方面的研究。

4、机电产品设计及传动控制

主要从事机器人、数控机床、焊接自动化、工艺装备及检测等机电产品的设计研究与开发;同时,从事新型流体元器件的开发及传动控制、消防灭火装备理论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5、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主要包括机器人机械学理论、控制及应用研究,如机器人尤其并联机器人结构综合、工作空间分析、运动学、并联机器人多源误差分析、动力学及其控制等方面;同时进行机械强度分析,以及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6、车辆现代设计制造及智能控制

主要从事车辆现代设计技术、整车及零部件设计计算、车辆可靠性及结构强度、车辆现代制造技术、车辆现代化设备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从事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与仿真、车辆动力传动及智能控制、车辆性能检测及故障诊断、电动汽车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九、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在满足学位课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在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时,可将多选的学科基础课程指定为选修课程;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作为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硕士生原则上必须补修3门以上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含500分)可申请免修硕士生英语。当某门课程选修人数少于3人时,学院和研究生处有权要求研究生改选其他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0

1

人文

必修

 

硕士生英语

144

4.0

1、2

外语

学科基础课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48

3

1

机电

必修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32

2.0

1

基础

 

机械动力学

32

2.0

1

机电

 

有限元法

48

3

1

土建

 

现代控制理论

32

2.0

1

机电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32

2.0

2

机电

选修

 

现代机械制造工程

32

2.0

2

机电

 

现代加工技术

32

2.0

2

机电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32

2.0

1

机电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

32

2.0

2

机电

 

现代光电测试技术

32

2.0

2

机电

 

机械优化设计

32

2.0

2

机电

 

机器人机械学及控制

32

2.0

1

机电

 

现代设计方法

32

2.0

2

机电

 

车辆动力学

32

2.0

1

机电

 

车辆现代设计技术

32

2.0

2

机电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0

2

人文

必须
选1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0

2

人文

 

国学

24

1.0

1

人文

选修

 

专利与文献检索

16

1.0

2

研究生处

 

第二外国语(日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国语(法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国语(德语)

64

2.0

1、2

外语

研究方向选修课 []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

32

2.0

2

机电

必选

 

新型传感器技术

32

2.0

2

机电

 

 

模式识别

32

2.0

3

机电

 

微机接口技术

32

2.0

2

机电

 

计算机仿真技术

32

2.0

3

机电

 

液压伺服系统

32

2.0

2

机电

 

现代数控技术

32

2.0

2

机电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

32

2.0

1

机电

 

材料强度与断裂

32

2.0

2

机电

 

车辆安全技术

32

2.0

2

机电

 

车辆结构强度

32

2.0

3

机电

 

车辆传动与控制

32

2.0

2

机电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2

2.0

2

机电

 

可靠性工程

32

2.0

3

机电

 

高级程序设计

32

2.0

2

机电

补修

课程

 

工程力学

64

0

2

土木

跨学科、同等学力考生选修

 

机械原理

64

0

1

机电

 

机械设计

64

0

1

机电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报告(机电)

36

1.0

 

机电

必修

 

开题报告(机电)

1次

1.0

 

机电

 

学术交流活动(机电)

≥5次

1.0

 

机电

 

“三助”实践(机电)

1次

1.0

 

机电

 

学位论文(机电)

>1年

0

 

导师

注.研究生可在全校各专业范围内选课,所修课程一律视为选修课(非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大纲(071200000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王俊文

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将本门课重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形成专题,实施专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上重点与基础、点与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督促检查。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

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A+B

8

2

经济建设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波动与稳定;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如居民收入形式与来源、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居民消费水平与行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产业结构与结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A+B

8

3

文化建设研究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民族精神的科学涵义与重要作用,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全球化概念,从经济全球化到政治、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概念、特点和关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

A+B

8

4

社会建设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及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稳定发展研究,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探讨,如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A+C

8

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杰忠主编,待出;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和1994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学》,王惠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政治学原理新编》,吴志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吴志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仲德涛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版;     

12.《权力政治学》,李景鹏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亨廷顿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16.《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刘世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塞缪尔·亨廷顿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克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文明社会史论》, 佛格森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秀生、曾国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杨瑞龙、陈秀山、张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二版),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银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黄楠森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刘文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9.《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涂成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魏恩政主编,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周振国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魏礼群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和谐社会与执政党建设》,陆学峰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001)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44学时,4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雅丽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常用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2000个左右的基本词。认知120个左右常用词根和词缀,并能根据构词法识别派生词。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论等),具有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和其它读物,速度达到每分钟60—70词,读后能够理解中心思想及内容。计时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读后能理解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总阅读量:精读30000词左右,泛读80000词左右。

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词。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言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

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稍加准备,能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1—2分钟的连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阅读

词组,修辞及难句理解;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A

48

2

课后练习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课文中常用词组,短语的理解;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英汉互译练习。;针对课文进行问答练习。

0.5A+0.5E

24

3

听力

重点放在对所听语言的理解和练习上;结合听力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听力理解情况。

0.4A+0.6E

48

4

写作

讲解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A

4

5

翻译

能就短小文章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能翻译论文摘要。

A

8

6

口语

强化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开展专题讨论,增强语言识别能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连续用英语表达思想或讨论某一专题达2---3分钟以上。

0.5A+0.5E

1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A)、(B)(第一版)。王哲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朗文英语听说教程》(1、2、3)(第一版)。Ellen Kisslinger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体,2003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230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余维海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方法

A

2

2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科技学革命与文明转型、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A

2

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A

2

4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A

2

5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思维及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A

3

6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技术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推进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A

2

7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现代西方科技术思潮评析、当代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A

3

8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 《自然辩证法概论》,胡伯项,待出。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孙道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肖显静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003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全校文、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开卷考或写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王小军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按照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观念地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就要求有符合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方法。这一方面对方法的探索成为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理解又成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以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它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社会提供了迄今最为先进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开设旨在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研究生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集理论探讨、方法探析与研究实践为一体,如果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能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课程在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会实践环节指导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即在本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自行设计一项社会科学课题并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完成研究工作,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了他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效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课堂讲授

2

2

第一讲 社会科学的对象、特征及发展回顾

社会科学的特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溯

课堂讲授

2

3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课堂讲授、讨论

2

4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课堂讲授

2

5

第四讲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的由来与发展、系统分析的操作及要求

课堂讲授

2

6

第五讲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综述的撰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7

第六讲 实地研究法

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课堂讲授

2

8

第七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自愿原则、不伤害原则、保密原则、诚信原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汪荣有主编,待出。

参考教材:

1、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陈锐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社会研究方法》(上、下),(美)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欧阳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拉尔森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贝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国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000101)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先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史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通过对本门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把握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以此进一步厚实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国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努力揭示古今联系,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观点做出科学的解释与阐述,挖掘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言

国学概念;国学研究状况;学习国学的意义方法与要求

A

2

2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学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国学的影响

A、C

2

3

儒、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A、C

6

4

《论语》选讲

《论语》概说;《论语》《里仁篇》、《述而篇》、《泰伯篇》、《颜渊篇》、《子路篇》、《阳货篇》等选讲。

A、B

6

5

《道德经》选讲

《道德经》概说;《道德经》第1、8、22、24、28、33、45、63等章选讲

A、B

6

6

《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中庸》概说;《大学》《中庸》导读

B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精讲,主编:李卫东、李余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03年6月;

3、《老子今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4、《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 专利与情报检索》课程教学大纲(1106000101)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各占40%,课堂表现和考勤各占10%)

课程主要负责人:廖汉鲁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了解专利和情报检索的相关概念,了解全校各硕士点和各学科在国内、外最为著名的手工情报检索与参考咨询工具的范围、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原理、方法、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尽可能掌握手工和计算机查找新学科领域各文种、各类型文献的方法与途径,掌握满足其在学期间的论文工作和毕业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中各种信息需求的技能。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信息检索基础

概述;概念和作用;信息检索的系统和效果

2

2

检索语言与信息著录标引

检索语言的概念与基础;功能和分类;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著录和标引

2

3

检索策略方法;

信息检索材料与方法;参考工具书概念特点;种类与排检方法;

2

4

参考工具书概述使用

图书与知识型信息检索;数据与事实型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

2

5

光盘检索

光盘检索系统;主要光盘数据库介绍

2

6

联机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

最近最新的检索方法和途径介绍

2

7

参观与实习

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的参观和具体检索工具实习

2

8

作业与练习讲解;考试要求安排

针对作业与练习的讲解;针对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

2

合计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信息检索教程(04年第一版)。冯惠玲、王立清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其他参考书在课堂指定

 

 

 

 

 

《二外(日语)Ⅰ》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1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艳红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日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日语基本词汇,掌握6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掌握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日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标准日本语新编同步辅导》初级。 朱金和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新编日语》(第2册)。周平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现代日语语法大全》。战宪斌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日语初步》。 铃木忍等著, 孟宪凡等编译,北京出版社.1998;

6、《走进日本脱口秀》。 张升余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7、《标准日本语自学辅导与同步训练》。 艾靖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外(法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Postgraduate French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撰 写 人:                                              开课学期: 秋、春

总 学 时: 72,第1学期36,第2学期36                  学    分: 2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考试

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考试:学校命题:笔试。第二学期考试:由学校命题,笔试+翻译,翻译可查字典。

    第一学期占总成绩50%;第二学期占总成绩50%;综合成绩为研究生法语学位课程成绩。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法语二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对话,能阅读简短的文章,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语音学习:

主要是学习法语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法语的语音、语调;通过大量的听力、口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语语音。

2.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难度较小的法语文章,提高学生对原文理解的精度;

3.写作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无明显的语法错误。

4.翻译要求: 结合教材中指定的法,汉互译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对应练习,使学生加强翻译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法,汉互译的能力。

5.说的要求:

(1)能初步运用法语口语的基本句型于日常生活会话。

(2)能就所学内容,通过准备,分小组组织对话(2-3分钟)无重大语法错误。

三、教学方法

研究生法语课程要求学生自学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并有浓厚的法语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语言实践运用环节和交际环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讲解难点,重点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并应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语法的指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多动脑想,多动嘴说,多动手写;寻找多种途径,如教唱法文歌曲,观看原版电影,听磁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语音学习和基础语法学习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音学习

掌握鼻化音,要求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12

2

语法讲解

1.了解名词、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及用法、位置2.熟悉不定冠词、定冠词和缩合冠词用法及比较。

8

3

课文讲解和习题训练

1.重点放在正确掌握第一组、第二组动词变位正确掌握第一组动词变位和特殊动词变位2.了解指示形容词和主有形容词的用法及区别3.熟悉y的用法4.熟练掌握日常用语、法国国情、文化知识。

12

4

语音训练

1.加强读音的正确性。2.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的能力。。

4

 

第二学期:系统语法学习和口语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法学习

1. 熟悉代词式动词、命令式、复合过去时的组成、用法。2.正确使用复合过去时、过去分词。

18

2

课文讲解

1. 正确使用直接、间接宾语人称代词 2.熟悉第二组动词变位3.熟悉代词位置、时间短语和连词短语4.正确掌握未完成过去时、最近将来时、最近过去时的用法及区别5. 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法汉互译练习

10

3

听力、对话训练

1.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2.形式多样进行口语练习,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等。3. 灵活运用日常用语。

8

五、选用教材

教材: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孙辉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参考书:

1.《法语》(1-4册) 马哓红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年;

2.《大学法语简明教程》 薛建成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3.《新大学法语》(1-2册) 李志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二外(德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袁洋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德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德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德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德语三十个字母的发音,包括元音的长短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德语基本词汇,掌握10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掌握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德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元音的长音、短音与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大学德语》修订版。张书良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附:填写说明

1、     课程编号: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编号填写;

2、     课程名称: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填写;

3、    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位课”、“选修课”等填写;

4、 适应的学科专业:一般按对应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名称填写,其他如“全校各专业”等;

5、 考核方式:应写得具体一些,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课程论文、平时作业等,并注明各占多少比例;

6、 先修课程:应该包括本科阶段应该学习的相关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及研究生阶段的先修课程。

7、 授课方式:填写授课方式代码,如:A,0.6A+0.4B等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0806121409)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学科基础课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0.6开卷笔试+0.4平时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志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利用计算工具(计算机)求复杂数学模型数值解的重要意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常用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一些典型数学问题求数值解的算法原理以及相应的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3.结合典型数学问题求解的计算机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程灵活利用计算机求解复杂数学模型的能力,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与误差

数值计算问题概述

误差分析

A

4

2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二分法

迭代法
 牛顿法与弦截法
 高斯消去法
 高斯-约当消去法
 选主元的高斯-约当消去法

解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方程组误差分析

0.6A+0.2D+0.2E

8

3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雅可比迭代法

高斯一塞德尔迭代法

超松弛迭代法

0.6A+0.2D+0.2E

6

4

   拟合与插值

最小二乘法
 多项式拟合
 一般的曲线拟合拉格朗日插值公式
 差商与牛顿插值多项式
 差商的性质以及多项式插值余项

埃尔米特插值
 三次样条插值

0.6A+0.2D+0.2E

10

5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求积公式与代数精度
 牛顿-柯特斯求积公式

变步长复化辛卜生公式法
 龙贝格求积算法简介
 数值微分
 理查逊外推加速方法

0.7A+0.3E

6

6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尤拉方法及其改进形式
 龙格-库塔法
 线性多步法
 实用算法的形成

0.7A+0.3E

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刘师少,计算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2、李信真等,计算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崔国华,计算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王能超,数值分析简明教程(修订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机械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学·机械工程各专业·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课程主要负责人:黄志超

先修课程:

机械原理,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了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机械振动理论及其应用、刚体动力学的基本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机械振动学基础

了解机械振动发展、机械振动的运动学概念、构成机械振动系统的基本元素、自由度与广义坐标

A

2

2

第二章 单自由度系统振动

无阻尼自由振动、有阻尼自由振动、简谐激励作用下的强迫振动

A+E

4+2

3

第四章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

多自由度系统的微分方程、耦合与坐标变换、固有频率和主振型、主坐标和正则坐标、固有频率相等、固有频率为零的情况、无阻尼系统对初始条件的响应、无阻尼系统对任意激励的响应、动力吸振器、多自由度系统的阻尼、一般粘性阻尼系统的响应

A+E

16+2

4

第五章 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的近似解法

邓柯莱法、矩阵迭代法、瑞利法、里兹法等

A

2

5

第六章 刚体动力学基础

刚体绕相交轴转动的合成、刚体位置的确定、欧拉角、欧拉运动学方程、刚体对任意轴的转动惯量、惯性椭球、刚体绕定点转动的欧拉动力学方程、对称刚体作规则进动的回转力矩、刚体的一般运动

A

4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振动力学,倪振华,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0

2、机械动力学分析,蒋伟,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3、张策.机械动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楼鸿棣,邹慧君.高等机械原理.北京 :高教出版社.1990

5、袁士杰,吕哲勤.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现代控制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曹青松

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MATLAB语言及程序设计》、《线性代数》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控制系统的状态空间分析方法,掌握线性控制系统的可控性、可观性和李亚普诺夫稳定性理论,掌握状态反馈和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掌握最优控制的基本理论,并能对线性控制系统的运动行为进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解决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为日后解决工业控制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和学习要求;

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基本概念;

介绍控制理论发展史及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状态空间模型的基本概念和建立方法;

状态空间与其它数学模型之间的转换方法;

线性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方法。

课堂讲授

6

3

控制系统的特性分析

控制系统的能观性、能控性和稳定性的概念;

线性定常系统能观性和能控性的分析判别方法;

能控规范型和能观规范型;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10

4

状态反馈和线性系统校正

状态反馈与系统校正的概念;

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

系统校正和解耦控制方法。

课堂讲授

8

5

最优控制初步

最优控制的基本概念;

最优控制的变分法原理和极小值原理;

线性调节器设计;

最小时间问题。

专题报告

4

6

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

基于MATLAB软件的控制系统辅助设计;

倒立摆、机器人等应用实例。

学术研讨或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Richard C.Dorf. 现代控制系统第九版[M]. 科学出版社, 2004 .

2、郑大钟. 线性系统理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于长官. 现代控制理论[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4、刘豹. 现代控制理论[M].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7.

 

 

 

 

 

 

 

 

 

 

 

 

 

 

 

 

 

 

 

 

 

 

 

 

 

 

 

 

 

 

 

 

 

 

 

 

 

 

 

 

 

 

 

 

 

 

 

 

 

 

 

 

《现代机械制造工程》课程教学大纲(0306011403)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尔民、杨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机械CAD/CAM;计算机基础;数控机床;现代加工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 

现代制造工程是计算机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工程。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学位课,是培养学生从系统集成的角度,研究制造领域内的工程技术问题,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机械制造工程是涉及先进制造技术、先进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的多学科综合技术。是将企业的全部生产和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分散的自动化系统,经过新的生产管理模式有机地集成起来,获得高效益、高柔性和高质量。以提高企业对激烈多变的竞争环境的适应能力,求得企业总体效益。

通过学习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模式等工程知识,使学生了解集成制造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掌握企业集成化管理方法,解决制造工程实际问题,提高设计与管理能力及综合素质,为实现我国制造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系统的低成本、高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制造自动化系统(设计与制造工程系统CAD/CAM、制造工艺系统CAPP、管理信息系统MIS、柔性制造系统FMS、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质量工程QE);熟悉先进制造技术(成组技术GT、快速成型技术RP、微纳制造技术MN、生物制造技术BM和绿色制造技术GM),了解先进制造模式(智能制造IM、并行工程CE、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AM、可重构制造RM和虚拟制造VM);具备工程设计、开发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论

制造业的产生与发展; 制造系统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制造系统理论体系框架

A

2

2

设计与制造工程系统

产品建模CAD;产品数据管理PDM;数控自动编程及数控加工CAM

0.8A+0.2B

5

3

成组技术

成组技术GT基本原理;零件分类编码系统;零件的分类成组;成组技术的应用

A

3

4

制造工艺系统

传统工艺与先进制造工艺技术;CAPP的基本概念;CAPP中零件信息描述;CAPP的原理与开发应用;实用CAPP系统分析

0.7A+0.3C

6

5

管理信息系统

物料需求计划MRP;制造资源计划MRP[1]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崔洪斌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袁泽虎等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3]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实训图库》,袁锋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Pro/ENGINEER Wildfire5.0中文版数控加工案例实战》,胡仁喜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现代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0306011406)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及实验等

课程主要负责人:丁阳喜

先修课程:矩阵理论;计算方法;应用数理统计;机械制造工程学;现代机械制造工程;金属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硕士生二级学科学位课程,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制造技术中的新方法、新工艺,以解决传统加工方法无法加工的新材料、无法达到的加工尺度、加工形状和加工精度方面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方法和能力。

本课程包括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两部分。

课堂教学内容将重点介绍本学科新方法、新工艺方面的前沿性学科知识。包括有:电火花加工、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波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超高速加工技术等各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设备、工艺规律、主要特点和应用范围。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现代加工技术的理论与方法,了解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开阔思路。

实验教学内容方面,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现代加工的方法、设备和工艺等。

学完本课程以后,使学生能够针对所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包括合理选用材料、工艺方法、实验设备和装置、测试与分析仪器等;能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言

现代加工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范畴和分类,现代加工技术的特点及适用范围,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课堂讲授

3

2

电火花加工(含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加工机理、基本规律,电火花加工的基本设备。电火花成型加工工艺、电火花线切割加工工艺、其它电火花加工工艺。

课堂讲授

5

3

电化学加工

电化学加工的基本原理、分类,电化学加工过程的机理与极间反应,电解加工,电刷镀加工等。

课堂讲授

4

4

超声波加工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超声波加工的基本设备,超声波加工的生产率、精度和表面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课堂讲授

2

5

激光加工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激光加工的基本设备,激光加工工艺及应用

课堂讲授

4


续表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6

电子束及离子束加工

电子束加工的原理和特点,电子束加工装置的基本组成,电子束加工的应用;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离子束加工装置的基本组成,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课堂讲授

2

7

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

超精密加工的范畴,超精密加工的主要方法,超精密加工的设备与环境。

自学指导

3

8

超高速加工技术

超高速加工技术的内涵和范围,超高速加工技术的优越性、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超高速加工的相关技术和测试技术。

自学指导

3

9

其它现代加工技术

等离子体加工,化学加工,磨料射流加工,超高压水射流加工,微细及纳米加工技术,快速原型制造

专题报告

4

9

实验

参观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实验室

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现代加工技术。左敦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3

2、 先进制造技术导论。王润孝,科学出版社,2004.4

3、 现代加工技术。 张辽远,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特种加工(第四版)。刘晋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胡国良

先修课程:控制工程基础、概率与数理统计、C语言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由于人工智能是模拟人类智能解决问题,几乎在所有领域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本课程主要介绍人工智能问题求解的一般性原理和基本思想以及一些前沿内容,为学生提供最基本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有关问题的入门性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特点、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历史及未来发展动向;

(2)掌握人工智能导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3)了解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范例。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AI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AI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领域

课堂讲授

3

2

知识表示

知识和知识表示的基本概念、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产生式表示法、框架表示法、语义网络表示法

课堂讲授

6

3

确定性推理方法

推理的基本概念,自然演绎推理,谓词公式化为子句集的方法,海伯伦理论、鲁宾逊归结原理、归结反演、应用归结反演求解问题。

课堂讲授

6

4

不确定性推理方法

不确定性推理的基本概念,概率方法,主观Bayes方法,可信度方法,证据理论,模糊推理方法

课堂讲授

6

5

搜索求解策略

搜索的基本概念、状态空间的搜索策略,盲目的图搜索策略,启发式图搜索策略,与/或图搜索策略

课堂讲授

6

6

人工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及组成特性,BP神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

课堂讲授

3

7

总结

讨论人工智能的近期目标、当前发展及其最终目标

学术研讨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王万良 主编.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蔡自兴,徐光佑 主编.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张仰森 主编.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王士同 主编.人工智能教程(第2版).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胡国良

先修课程:控制工程基础、机电传动及控制、数字电路、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包含机械系统、执行与驱动、检测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控制工程基础、信号与系统等,知识集成度高,浓缩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的知识精华。

设置该课程的目的,旨在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适应机械系统向机电一体化系统发展的需要,掌握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分析及设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的能力,为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了解机电系统控制器的常规设计方法;

(2)了解及掌握基于单片机控制的机电系统设计方法及步骤;

(3)了解及掌握基于PLC控制的机电系统设计方法及步骤。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机电一体化系统概述

机电一体化系统定义、构成要素、涉及的科学技术以及发展方向

课堂讲授

2

2

计算机控制技术概述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与特点、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典型形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及其发展趋势、典型机电计算机控制系统简介

课堂讲授

6

3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硬件设计技术

输入输出接口、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硬件抗干扰技术

课堂讲授

6

4

数字控制器的模拟化设计

数字控制器的连续化设计步骤,常规数字PID控制器及其算法实现、改进PID控制算法、数字PID控制参数的整定、数字PID控制系统设计举例

课堂讲授

6

5

数字控制器的直接设计

数字控制器离散化设计的数学基础,数字控制器离散化设计步骤,最小拍控制器设计,最小拍有纹波控制器设计,最小拍无纹波控制器设计,纯滞后控制技术

课堂讲授

6

6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一)

以室内大空间自动灭火系统设计为例,探讨以单片机控制为主的机电系统设计要点及注意事项。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3

7

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二)

以大型盾构掘进机液压驱动系统控制设计为例,探讨以PLC控制+上位机组态界面设计为主的机电系统设计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3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赖寿宏.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于海生.计算机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熊世和.机电系统计算机控制工程.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熊静琪.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5、潘新民.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6、张建民.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孔峰.微型计算机控制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和精密仪器科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40%; 平时作业:60%

课程主要负责人:刘燕德

先修课程:《传感器技术》《电工电子》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光学检测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限选专业课,是培养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测量与控制以及电子信息科学(特别是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从事科学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光电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方法,了解常规设备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和使用。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后,能够了解常规设备的工作原理、实现方法和使用;具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光电测试技术问题的能力;能够了解光电测试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基本光学量测试技术

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数据处理;

光学对准与调焦技术;

基本光学量的测量与技术(包括:焦距和顶焦距、星点检验、分辨率、刀口阴影法检测)。

课堂讲授

8

2

光学系统的色度学和光度学测试

色度学基本概念和规律;

颜色的计算与测试原理和仪器;

光度测量原理与仪器。

课堂讲授

6

3

激光测试技术

激光准直技术与应用;

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

激光测距技术。

课堂讲授

6

4

激光干涉测试技术

激光干涉测试技术基础;

全息干涉技术;

移相干涉技术;

散斑干涉技术。

课堂讲授

8

5

其它光学测试技术及习题课

光学测试技术扩展及习题课

课堂讲授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光电测试技术,范志刚主编,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2、光学测试技术,苏大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3、光学测量,苏大图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6月;

4、光学检测,齐文浦,王凤珍等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

5、光学检测技术与应用,郭培源等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6、光学检测技术,曾光宇等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优化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60), 平时成绩(4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尤南

先修课程:(1)计算机技术基础(C或BASIC语言程序设计)

         (2)工程数学(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

         (3)工程力学(材料力学,理论力学)

         (4)机械类专业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基础)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类与仪器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研究生先修课程,属工程技术基础课。优化技术及应用是将机械工程设计问题转化为机械最优化设计问题,利用数学规划方法并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从满足机械工程设计要求的一切可行方案中,按照预定的目标自动搜索最优设计方案的一种设计方法,是现代设计方法核心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完本专业基础课后,可以发散思维,发展传统设计方法,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并提借现代设计方法支持。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 了解机械最优化设计技术的内容、前沿动态、应用与发展前景。如:机械结构最优化设计方法将CAD造型软件与机械优化设计相结合,拓展了CAD软件的应用。使研究生在今后遇到工程技术问题时能主动地运用优化技术与方法、优化设计思想与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 掌握基本优化理论、常用优化方法,及其一般求解过程。基本优化理论主要有:数学规划理论、线性代数理论、数学分析理论,共轭方向生成原理、变尺度原理等。常用优化方法主要有:一维搜索法、N维无约束极值法、N维带约束极值法,多目标优化、离散型设计变量的优化、数学模型变换法等。其求解一般过程是:将多目标优化问题转化单目标优化问题,将非线性规划问题变为二次规划或线性规划问题,将N维带约束极值问题转化为无约束极值问题,N维无约束极值问题转化为一维无约束极值问题。

(3) 学会建立一般机械设计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正确选取合理的设计变量、设计常量,正确设置和使用性能和上下界等设计约束,正确设定设计目标,并对设计模型进行标准化处理。能从机械设计实际问题出发,对设计模型进行简化和变换处理。

(4) 具有选择恰当的优化方法,借助通用优化算法程序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从多种优化方法中选择一种高效、稳定的计算方法,并通用优化算法程序实现给定问题的优化设计计算工作。

(5) 能对机械优化设计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能合理解释机械优化结果有效性、正确性与准确性,及设计点的稳定性、设计变量的敏感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等,是何种因素使设计方案能达到该目标。

本课程包括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两部分。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原则。由于本课程属少学时课程,实验教学应以课外自学为主。为了掌握好最优化设计这一门技术或这一个辅助设计工具,学生应掌握Matlab工具应用技术,并在课外配备一比一以上的自学时间,方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    论

机械最优化设计基本概念;机械最优化设计应用与发展概况;优化设计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与优化设计问题;优化设计基本解法。

A

2

2

优化设计的数学基础

多元函数的方向导数与梯度;多元函数的泰勒展开;无约束优化问题的极值条件;凸集、凸函数与凸规划;约束优化问题的极值条件。

A

2

3

一维搜索方法

搜索区间的确定与区间消去法原理;一维搜索的数值法(分数法、黄金分割法);一维搜索的解析法(二分法、插值方法与牛顿迭代法)。

A

4

4

计算机技术基础

程序流程图阅读与制作;Matlab工程计算工具简介;常用优化算法与程序设计与应用。

A

B

2

24

5

一维搜索法实验

0.618法、分数法、二分法比较

E

2

5

N维无约束

优化方法

最速下降法(梯度法)、牛顿型方法;共轭方向及共轭方向法、共轭梯度法(简介);变尺度法;坐标轮换法、鲍威尔方法(简介)、单纯形法(简介)。

A

4

5

N维极值方法实验

梯度法、牛顿法、共轭方向法与尺度法比较

E

2

6

N维带约束

优化方法

随机方向法、复合形法(简介)、可行方向法(简介);惩罚函数法、增广乘子法(简介);序列、线性规划、二次规划法;广义简约梯度法(简介)。

A

4

7

惩罚函数法实验

N维带约束优化方法,罚因子选择与优化结果关系,以及外推加速算法

E

2

8

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的标准形式与基本性质;基本可行解的转换;单纯形方法、修正单纯形法(简介)。

B

4

9

其它问题的优化方法

多目标优化问题(统一目标函数法、主要目标函数法、协调曲线法);离散变量优化问题(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相互转化法;离散复合形法);动态规划问题(简介)。

A

4

10

优化设计应用

优化建模注意的若干问题;数学模型的尺度变换;数据图表的处理、最优化方法的选择;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处理;机械优化设计实例分析(简介)。

0.5A

0.5B

4

4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优化技术及其应用·何献忠等,北京理工大出版社,1995

(2)机械最优化设计及应用实例·张济川,新时代出版社,1990.7

(3)机械最优化设计(第二版)·刘惟信,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9

(4)机械优化建模与优化方法评价·万耀青等,北京理工大出版社,1995

 

 

 

 

 

 

 

《机器人机械学及控制》课程教学大纲(030601340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刘平安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理论力学、控制工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机器人学是一门迅速发展的综合性的前沿学科,涉及领域广泛;发展日新月异,尚待研究的问题层出不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构造,掌握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控制技术,为机器人设计与分析,研究机器人控制及应用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机器人的发展简史,机器人学的研究范围和进展,机器人机械学与控制研究的主要内容。

A

2

2

机器人机构

操作臂的坐标形式与基本外形结构,手腕的传动与结构,常用手爪的型式及其机构,机器人结构的基本要求,并联机器人结构特点。

0.8A+0.2B

2

3

位姿描述和齐次变换

机器人机构学研究所需的数学基础,包括刚体位姿的描述,点的映射,齐次坐标和齐次变换,运动算子,变换矩阵的运算和变换方程,欧拉角与RPY角,旋转变换通式和位姿的综合,计算的复杂性以及自由矢量等基本概念。

A

4

4

操作臂运动学

连杆的运动描述,包括连杆参数与关节变量,连杆坐标系的建立,连杆变换与运动学方程。并介绍XHK5140换刀机械手和PUMA560机器人的运动学方程及其运动学反解。三轴相交时的封闭解,反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以及驱动空间、关节空间和操作空间等基本概念。

0.5A+0.2B+0.3C

6

5

微分运动与雅可比矩阵

操作手运动及其速度分析,包含微分运动与角速度,微分运动矢量与广义速度,等价坐标变换,雅可比矩阵,以及XHK5140换刀机械手和PUMA机器人的雅可比矩阵,逆雅可比矩阵和奇异性等。

0.8A+0.2B

2

6

静力与变形

不计连杆运动惯性时的平衡方程,包含连杆的受力与平衡,等效关节力和力雅可比,对偶关系,力和力矩的坐标变换,刚度和柔度,柔度矩阵的主变换。

A

2

7

操作臂动力学

操作臂动力学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包含拉格朗日动力学,牛顿—欧拉递推动力学方程,分别在关节空间与操作空间中的动力学形式;其中还介绍连杆的惯性张量和惯性矩阵,以及连杆运动的传递

0.6A+0.4C

4

8

螺旋理论基础知识

基本知识,螺旋系与反螺旋系,螺旋运动方程

A

2

9

螺旋理论应用

空间机构自由度计算,空间机构位置分析,少自由度机构的瞬时螺旋运动,空间机构动力学分析

A+C

2

10

空间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综合

利用结构约束理论综合五自由度、四自由度和三自由度空间并联机器人方法

A+D

4

11

操作臂的轨迹控制

二阶线性系统控制规律的分解,单关节的建模和控制,操作臂的非线性控制,操作臂的多关节控制等。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机器人学》 熊有伦等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Introduction to Robotics: Mechanics and Control》 3rd Edition by John J.Craig Addison Wesley 或

3、《机器人学导论》(英文影印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年

4、《高等空间机构学》黄真 赵永生 赵铁石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5、《机械系统基本理论-结构学 运动学 动力学》杨廷力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6年3月

6、《对称少自由度并联机器人型综合理论及新机型综合》燕山大学李秦川博士论文 2003年

 

 

 

 

 

 

 

 

 

 

 

 

 

 

 

 

《现代设计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程贤福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简要阐明设计领域中普遍运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及其设计规律。并通过几种常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介绍和学习,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现代设计方法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论性、理论性较强、理论联系实践紧密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有较深入的了解,了解现代设计方法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现代设计的流程与方法,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精髓与方法;为今后灵活应用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解决复杂机械系统的设计问题以及为今后从事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

现代设计方法的概念与特点,产品设计与开发流程,设计的分类,传统设计阶段与现代设计阶段的主要区别,现代设计方法的发展

课堂讲授

3

2

设计理论与方法学

设计方法学、设计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含义,几种代表性的设计理论(系统化设计理论、公理设计理论、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的简介及其应用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3

3

并行工程与大规模定制

并行工程概述,并行设计及DFx,CIMS,大规模定制产品开发技术,产品族与产品平台规划方法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6

4

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概述,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MATLAB辅助优化计算,MATLAB优化工具箱的应用,应用实例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6

5

稳健设计

稳健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Taguchi参数设计,正交试验、灵敏度分析,稳健优化设计,应用实例

课堂讲授

专题报告

4

6

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基本概念和理论,系统可靠性模型的建立、预计和分配,可靠性设计方法,可靠性优化设计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4

7

有限元分析

有限元概述,有限元分析方法,常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应用实例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3

8

反求工程设计

反求工程设计,了解反求设计的发展、分析方法,零件尺寸确定和制造工艺分析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3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余俊, 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钟志华, 周彦伟. 现代设计方法.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3、帕尔G., 拜茨W. 工程设计学.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4、现代设计丛书,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专业学位研究方向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闭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骏

先修课程:车辆构造、汽车理论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系统地学习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由地面车辆和轨道车辆两大部分组成,以地面车辆为主。主要内容包括:车辆动力学基础知识,汽车的纵向、侧向和垂向动力学,此外还包括轮胎动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等;轨道车辆的轮轨关系、蛇行运动、轨道车辆纵向动力学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掌握车辆动力学的基本内容和分析方法,具备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求解车辆动力学方面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车辆动力学概述

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车辆特性与分析

课堂讲授

2

2

车辆动力学建模

建模方法及基础理论,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建模及分析软件概述

课堂讲授

2

3

充气轮胎动力学

轮胎模型,纵向、垂向、侧向力学特性

课堂讲授

2

4

空气动力学基础

空气动力学基础,气流特性概述,空气动力学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4

5

纵向动力学

纵向动力学性能分析,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纵向动力学控制系统等

课堂讲授

6

6

动力传动系统

动力传动系统的振动

学术研讨

2

7

行驶动力学

路面输入及其模型,平顺性,行驶动力学模型

课堂讲授

4

8

操纵动力学

基本操纵模型,操纵动力学性能分析

课堂讲授

4

9

轨道车辆动力学基础知识

轨道车辆基本构造、轨道车辆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基础知识

自学指导

2

10

轨道车辆动力学建模分析

轨道车辆动力学的建模与分析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喻凡. 车辆动力学及其控制.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喻凡. 汽车系统动力学.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美)Thomas D. Gillespie著;赵六奇, 金达锋译. 车辆动力学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德)米奇克,(德)瓦伦托维兹 著;陈荫三,余强译 汽车动力学(第四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任尊松. 车辆动力学基础. 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车辆现代设计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程贤福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汽车设计》、《汽车构造》、《机械设计》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简要阐明车辆设计领域中普遍运用的科学理论、方法及其设计规律。该课程将系统地讲授CAD、CAE、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性能计算机仿真、逆向工程设计等现代设计方法在车辆设计中的应用,以及有限元优化技术、可靠性优化、大规模定制技术、MATLAB/CATIA/ADAMS等方法在车辆新产品开发、整车性能、车辆零部件、车身和车架设计中的应用实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设计理论与技术有较深入的了解,了解现代设计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现代设计方法及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熟练地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理论,了解其作用与局限性,并学会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方法与理论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

现代设计方法的概念与特点,产品设计与开发流程,设计的分类,现代设计方法的发展,汽车设计技术的发展,了解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课堂讲授

3

2

汽车车身轻量化技术

汽车车身轻量化技术,车身用轻质材料选择、成型工艺和连接工艺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3

3

车辆CAD/CAE

CAD技术在车身设计中的应用,整车CAE模型,车辆零部件CAE,有限元分析,应用实例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6

4

车辆优化设计

优化设计的含义、分类及应用,常用的优化设计方法,MATLAB辅助优化及优化工具箱的应用,车辆零部件的结构、性能优化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6

5

车辆可靠性设计

可靠性基本概念和理论,可靠性设计方法,故障树分析,可靠性试验,车辆零部件可靠性优化设计及应用实例

课堂讲授

专题报告

4

6

稳健设计

稳健设计的基本概念、方法,Taguchi参数设计,正交试验、误差分析,车辆零部件稳健优化设计及应用实例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4

7

计算机仿真

MATLAB/CATIA/ADAMS,动力性计算及仿真,制动性分析与仿真,悬架建模与仿真分析等,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3

8

逆向工程

逆向工程概述,逆向工程建模技术,产品建模CAD平台选择,产品特征与逆向软件平台

课堂讲授

自学指导

3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余俊, 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2、冯国胜, 杨绍普. 车辆现代设计方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6

3、朱利安, 哈皮安-史密斯, 现代汽车设计概论,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机械工程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学位专业核心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张龙

先修课程:大学英语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广泛,专业英语与科技论文写作成为高校研究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本课程从实用角度出发,论述和实例相结合,针对专业英语和科技论文写作中常见问题,介绍专业英语的特点、科技论文的组成、摘要、图标公式和语言表达;科技论文的规范和技巧、撰写与快速有效发表流程等内容。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必修课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研究生专业英语技能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同时为论文投稿和发表提供参考。希望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以后能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       了解科技论文特别是英文科技论文的特点、组成及其投稿、录用、发表流程;

2.       能够顺畅的进行英文科技论文的阅读;

3.       基本能够写出语句通顺、符合英文科技期刊要求的英文科技论文。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摘要和题目的撰写

摘要定义及类型、摘要组成部分、EI对摘要的要求、论文题目注意事项

0.8A+0.2B

4

2

科技论文组成及各部分的撰写

科技论文导论、理论分析部分、实验与方法部分、结果部分、讨论部分及致谢的撰写,以及各部分常用的固定句型。

0.7A+0.2B+0.1C

16

3

科技英语中常见词、短语及固定句型

科技英语中常见的词汇和词组、固定句型、科技英语写作特点及与普通英语的区别

0.8A+0.2B

6

4

科技论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

缺少连接词、主谓不一致、冠词误用、垂悬修饰用语、过长的句子、不合理的比较等

A

4

5

科技论文投稿与发表

SCI & EI介绍及对论文的要求、国际著名英文科技论文数据库介绍,英文论文投稿流程及与编辑的通讯来往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科技英语写作高级教程(第2版)。秦荻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Science research writing for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Hilary Glasman-Deal, Imperial College Press, 2010.(中译本:英语科技写作。雷锦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科技英语论文实用写作指南。俞炳丰,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新型传感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建民

先修课程:单片机、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硕士生极其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这些专业欲从事传感与检测、智能诊断研究方向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传统和新型传感器的基本理论,特别要求掌握几何量、机械量及有关测量中常用的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输入输出特性、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使用传感器,并进一步掌握传感器的实验研究方法;熟悉常用传感器在信息采集系统中使用时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了解传感器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与发展动向。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传感技术应用;、传感器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课堂教授

2

2

传感与检测技术的基础理论

测量与数据估计、处理;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课堂教授

2

3

应变式传感器

工作原理;应变片种类、材料及粘贴;电阻应变片的特性及测量电路;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课堂教授

2

4

电感、电容式传感器

变磁阻式、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等效电路、测量电路及应用等。

课堂教授

4

5

压电、磁电式传感器

压电效应及压电材料;压电式传感器测量电路;压电传感器的应用;磁电感应式传感器、霍尔式传感器等。

课堂教授

3

6

光电传感器

光电器件、普通光敏器件阵列、自扫描光电二极管阵列(SSPD)、光电位置传感器(PSD)、CCD

课堂教授

8

7

光纤传感器

光纤传感原理、常见光纤传感器及其应用

课堂教授

2

8

半导体传感器

气敏、湿敏、色敏传感器

课堂教授

3

9

超声波传感器

超声波及其物理性质、超声传感原理及应用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2

10

数字式、智能式传感器

光栅传感器、编码器、感应同步器、集成智能传感器

课堂讲授

2

11

实践考核

学生自行在实验室搭建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测试系统,实现测试任务,现场给其它学生讲解展示

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第2版)。郁有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2、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王元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模式识别》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仪器科学、机械、电气等专业硕士研究生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和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宋京伟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知识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模式识别属于信息,控制和系统科学的范畴。模式识别技术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决策理论的统计模式识别和基于形式语言理论的句法模式识别,因受教学时数限制本教学大纲主要介绍统计模式识别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

模式识别就是利用计算机对某些物理现象进行分类,在错误概率最小的条件下,使识别的结果尽量与事物相符。模式识别的原理和方法在机械故障诊断、医学、军事等众多领域应用十分广泛。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统计模式识别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模式识别的应用领域,为将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打下初步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模式识别简介

介绍模式识别的发展过程和应用领域,课程的内容

课堂授课

2

2

判别函数和确定性分类器

线性判别函数、广义线性判别函数、分段线性判别函数、非线性判别函数、感知器算法、采用感知器算法的多类模式的分类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3

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的概念、模式相似性测度、类的定义与类间距离、聚类的算法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4

统计模式识别

作为统计判别问题的模式分类、正态分布模式的贝叶斯分类器、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的参数估计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5

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

模式类别可分性的测度、特征选择、离散K-L变换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3

6

MATLAB环境下的统计分类工具

利用MATLAB的工具包,进行数据处理

自学指导

实验

2

7

模糊模式识别 

模糊集理论简介、模糊识别信息的获取、模糊综合评判、基于识别算法的模糊识别、模糊聚类分析、故障诊断的模糊综合决策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4

8

神经网络识别理论与方法简介

神经网络基本模型、神经网络分类器、模糊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故障诊断实例

课堂授课

自学指导

2

9

模式识别的应用与新技术

通过阅读文献,进行专题报告,介绍模式识别的应用及最新发展情况。

专题报告

3

10

实验与大作业

实验测取设备不同状态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采用不同模式识别方法得出状态分类结果,进行学术交流。

实验、学术研讨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边肇祺等编《模式识别》,清华大学出版社

2、蔡元龙编《模式识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温煕森等主编《模式识别与状态监控》,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微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0306010515)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60%、平时作业(含实验)4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志刚

先修课程:《微机原理》、《测试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片机技术的出现与进步给现代工业测控领域带来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在工业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家用电器、汽车电子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应用。该课程就是在此背景下开设的,重点阐述面向工程实际的MCS-51单片机应用和开发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微机接口技术的基础知识、单片机内部结构及原理、前向通道及后向通道技术、人机交互与通信技术、微机系统开发工具及开发步骤与方法等,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单片机系统开发能力。

由于本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实验教学以课外自学为主,为了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课外应配备一比一以上的自学时间。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

本课程概况及相关基础知识

A

2

2

单片微型计算机基本原理

 

MCS-51单片机内部结构

MCS-51单片机指令系统

存储器扩展技术

中断技术

定时与计数技术

A

6

3

c51程序设计语言

单片机c51程序设计语言

A

2

3

接口技术概述

接口组成、接口技术概况等

A

2

4

前向通道技术

 

模拟量输入技术

数字量输入技术

A/D器件原理及应用

0.6A+0.4E

5

5

后向通道技术

 

模拟量输出技术

数字量输出技术

功率驱动技术

D/A器件原理及应用

0.6A+0.4E

5

6

人机交互及通信技术

键盘技术

显示技术

通信技术等

0.8A+0.2B

4

7

微机系统开发工具简介

EDA、Keilc等工具的使用

B

4

8

微机系统开发步骤、方法及实例

微机系统原理、设计步骤及方法

微机系统实例

D

2

 

: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李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3

2、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单片微机测控系统设计大全。王福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4、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1~11)。何立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施阳和

先修课程: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方法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以MATLAB为主要工具,按照控制理论的内容体系,将两者相结合,讨论了有关控制系统的模型建立、分析设计与仿真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Ch1系统建模与仿真概论

了解仿真的概念、目的和应用

课堂讲授

2

2

Ch2 MATLAB与SIMULINK简介(1)

学习MATLAB的使用

课堂讲授

2

3

Ch2 MATLAB与SIMULINK简介(2)

学习MATLAB及SIMULINK的使用

课堂讲授

2

4

Ch2 MATLAB与SIMULINK简介(3)

学习SIMULINK的使用

课堂讲授

2

5

实验一simulink仿真

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

实   验

4

6

7

Ch3数学模型建立

学习连续系统建模方法

课堂讲授

2

8

Ch4系统的特性分析

学习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堂讲授

2

9

Ch5系统的时域分析

学习系统的时域性能分析

课堂讲授

2

10

Ch6系统的频域分析

学习系统的频域性能分析

课堂讲授

2

11

实验二车辆悬架仿真

连续系统仿真实验

实    验

2

12

Ch7系统设计方法(1)

串联、反馈、PID校正

课堂讲授

2

13

Ch7系统设计方法(2)

线性二次型最优设计

课堂讲授

2

14

实验三陀螺运动仿真

机电系统仿真实验

实   验

2

15

Ch8虚拟设计

了解虚拟设计的原理及手段

课堂讲授

2

16

Ch9仿真结果分析及课程总结

学会仿真结果的分析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张晋格.控制系统CAD-基于MATLAB语言.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薛定宇,陈阳泉著.基于MATLAB/Simulink的系统仿真技术与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张晓华.控制系统数字仿真与CAD.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液压伺服系统》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平时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胡国良

先修课程:流体力学、液压传动、控制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液压伺服系统》不仅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一门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液压技术、控制理论的交叉学科。理论与实际并重、控制理论的方法与观点贯穿始终、机电液一体化是其三个显著的特点。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液压伺服控制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液压伺服控制元件和系统的工作原理、特性分析和设计计算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设计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能力,为实际工程应用及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滑阀、阀控动力元件、力反馈两级电液伺服阀以及电液位置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2)掌握液压伺服系统的建模、分析、校正和系统设计理论。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液压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分类、优缺点以及发展和应用

课堂讲授

2

2

液压放大元件

圆柱滑阀的结构型式及分类,滑阀静态特性的一般分析,零开口、正开口及双边滑阀的静态特性,滑阀受力分析,滑阀的输出功率及效率计算,滑阀的设计,喷嘴挡板阀,射流管阀

课堂讲授

8

3

液压动力元件

四通阀控制液压缸、四通阀控制液压马达、三通阀控制液压缸、泵控液压马达、液压动力元件与负载的匹配

课堂讲授

4

4

机液伺服系统

机液位置伺服系统,结构柔度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动压反馈装置,液压转矩放大器

课堂讲授

4

5

电液伺服阀

电液伺服阀工作原理及基本特性、力反馈两级电液伺服阀、直接反馈两级滑阀式电液伺服阀、其它型式的电液伺服阀简介、电液伺服阀的特性及主要的性能指标

课堂讲授

6

6

电液伺服系统

电液伺服系统的雷晓那根,电液位置、速度、力伺服系统的构成及分析

课堂讲授

4

7

液压伺服系统设计

液压伺服控制系统设计步骤、过程及实例分析,液压能源的选择等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王春行 主编.液压控制系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宋志安 主编.基于MATLAB的液压伺服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      关景泰 编著.机电液控制技术.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占林 著.近代电气液压伺服控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

[5]      吴根茂,邱敏秀,王庆丰等 编著.实用电液比例技术.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      路甬祥,胡大纮 编著.电液比例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

 

 

 

 

 

 

 

 

 

 

 

 

 

 

 

 

 

 

 

 

 

 

 

 

 

 

 

 

《现代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大纲(0306012403)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汤兆平

先修课程:《机械设计》、《工程材料与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制造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机电传动与控制》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了解数控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结构特点,掌握数控插补、C刀具补偿、加减速控制的实现方法;

2.了解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掌握中等难度工件的数控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

3.学习和了解新材料新技术在数控机床机械结构上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4.了解数控机床进给伺服系统、检测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伺服系统、检测系统的特性对数控加工精度的影响;

5.了解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了解自动编程方法的发展方向。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数控技术的产生、现状和发展趋势

数控技术的产生与现状、数控机床的加工特点及应用、数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数控加工原理(插补原理)

理解插补加工原理,合理应用插补

课堂讲授

2

3

数控加工编程技术

数控机床的坐标系、数控代码及程序结构、常用指令的编程方法、数控车床的编程、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的编程、

课堂讲授

4

4

实验一

数控加工编程

实验

3

5

计算机数控系统

CNC数控系统的硬件结构、CNC数控系统的软件结构、开放式数控系统、B刀具补偿和C刀具补偿、自动加减速控制、

课堂讲授

3

6

伺服系统和常用驱动元件

伺服系统的种类、伺服系统的驱动元件、伺服系统的速度控制、伺服系统特性对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的影响、

课堂讲授

3

7

数控系统的位置检测装置

光栅位置检测装置、脉冲发生器、感应同步器、磁栅、激光干涉仪、

课堂讲授

3

8

实验二

数控系统的硬件设置

实验

3

9

自动编程的原理与方法

人机对话图形交互式自动编程系统的原理和方法、以PRO/E为例,讲授图形编程方法

课堂讲授

3

10

实验三

图形编程上机

实验

3

11

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新技术

主轴部件的结构与传动方式、主轴准停装置、滚动导轨、贴塑导轨、滚珠丝杠螺母副、齿轮消隙装置、自动换刀装置、其它辅助装置、

课堂讲授

3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现代数控技术,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赵燕伟主编;

2、数控加工技术及实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姜永成主编;

3、Pro/ENGINEER Wildfire 4.0中文版标准实例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第1版,蒋晓主编,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0306010521)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和精密仪器科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现代光电测试技术、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精密仪器及机械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选修课,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关的无损检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无损检测方法的选择和检测工艺,系统介绍无损检测的六种常规方法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无损检测技术的原理、方法、设备及其实际应用,并了解如何进行这方面的开发和研究工作。通过课程学习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其在工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各种主要无损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适用性及局限性;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具有初步确定基本的检测工艺的能力;了解无损检测技术的新技术和发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概述、原理、应用及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基础

信号检测基础、系统组成、常用传感器、接口结束等

课堂讲授

2

3

智能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概述、组成、分类、原理及应用

课堂讲授

2

4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及应用

近红外光谱发展概述、检测仪器及方法、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实验

4

5

机器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

机器视觉概念、系统组成、图像处理技术、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专题报告

4

6

超声波检测技术及应用

超声波检测技术基础、换能器、接口电路、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7

X射线检测技术及应用

X射线基础知识、原理、系统组成、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8

电子鼻和电子舌检测技术及应用

电子鼻和电子舌概述、发展方向、检测系统、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9

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

虚拟仪器技术概述、系统结构及组成、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4

10

典型智能算法及应用

典型智能算法概述及实际应用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刘燕德主编. 无损智能检测技术及应用.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王仲生. 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材料强度与断裂》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金属学,材料力学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掌握材料强度与断裂的基本理论和利用位错理论处理材料强度与断裂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得到理论上的提高。

基本要求: 1、以位错应力场为主线,掌握位错弹性性质和位错动力学

2、以位错和各种晶体缺陷和组织的交互作用为主线,掌握流变应力、加工硬化和合金强化的微观本质

3、以断裂力学为主线,掌握断裂的位错理论方面的新进展及其在宏观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4、掌握蠕变和蠕变断裂的主要理论模型及新进展

5、掌握腐蚀疲劳和应力腐蚀开裂等力学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微观机制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位错理论

位错应力场与应变能,位错的受力与交互作用,位错的运动与增殖,位错动力学

讲授与讨论

8

2

晶体塑性变形

流变应力,流变应力与温度关系,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金属间化合物塑性变形,陶瓷材料塑性变形

讲授与讨论

4

3

材料的断裂

Griffith断裂理论,断裂力学基础,韧性断裂,脆性断裂,韧脆转变

讲授与讨论

6

4

蠕变

蠕变理论,蠕变损伤与断裂

讲授与讨论

6

5

材料的环境断裂

氢断,应力腐蚀断裂,腐蚀疲劳断裂

讲授与讨论

4

6

复合材料强度及失效

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和破坏准则

讲授与讨论

2

7

超塑性

超塑性特征和变形机制

讲授与讨论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张俊善,《材料强度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许金泉,《材料强度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车辆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专业学位研究方向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骏

先修课程:车辆构造、汽车理论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出发,主要讲授汽车安全技术知识,并简要介绍机车车辆的安全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较高的视角了解交通安全知识,学习掌握车辆安全技术,具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基本原理对车辆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初步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交通安全的基本概念

课堂讲授

2

2

道路交通安全

道路因素、驾驶员心理、车辆与交通安全

课堂讲授

4

3

汽车制动与安全

汽车制动性能,制动安全装置

课堂讲授

4

4

汽车安全技术

汽车的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技术

课堂讲授

6

5

汽车行驶安全

汽车行驶安全装置

课堂讲授

2

6

汽车碰撞安全

汽车的碰撞安全技术与分析

讲授+指导

4

7

车辆安全检测

车辆安全检测与试验

课堂讲授

2

8

交通事故分析

交通事故调查、分析处理与预防

讲授+指导

2

9

机车车辆安全

机车车辆安全技术概述

讲授+指导

4

10

研究进展

国内外车辆安全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

学术研讨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葛如海等. 汽车安全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2、刘志强等. 道路交通安全工程.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刘浩学. 汽车使用安全技术(第二版).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4、钟志华等. 汽车碰撞安全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5、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汽车安全技术.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机车车辆结构强度》课程教学大纲(0306044402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机械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平学成

先修课程:随机过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限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断裂力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疲劳破坏是现代高速车辆,高速机械等的主要破坏形式之一,而且疲劳破坏往往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通过疲劳强度课程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从力学,机械以及材料学科领域理解金属疲劳破坏的现象, 本质机理;了解国内外疲劳破坏方面的研究现状;掌握提高高速车辆和高速机械疲劳破坏的基本设计理论、方法以及热加工和机械加工的工艺手段,为现代车辆和高速机械的设计制造奠定必须的现代理论和经验基础。

要求学生理解金属疲劳破坏的表象规律和本质机理, 掌握影响结构和零部件疲劳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疲劳强度设计和疲劳寿命的基本分析方法, 从力学、机械和金属材料的角度基本掌握提高疲劳疲劳强度的基本手段。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疲劳问题的重要性;疲劳问题的历史发展;疲劳的分类;疲劳破坏的三个阶段;疲劳端口

A

2

2

金属的循环应力和应变

金属加载的迟滞回线;循环硬化和软化;循环应力-应变的测试方法;金属循环应变机理

A+B

3

4

疲劳图

材料的S-N曲线;频率曲线和概率密度函数;P-S-N曲线;疲劳极限图;等寿命曲线图

A

2

5

疲劳积累损伤理论

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非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双线性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A

1

6

影响疲劳强度的因素

应力集中和应变集中的影响;尺寸的影响;表面加工情况的影响;载荷频率的影响;工作应力波形的影响

A

1

7

疲劳试验

高周疲劳试验;低周疲劳试验;裂纹扩展试验

A

1

8

常规疲劳强度设计

单轴疲劳强度设计;单轴疲劳寿命估算;多轴疲劳强度设计;多轴疲劳寿命估算

A+B

6

9

随机疲劳

随机载荷的统计处理;随机载荷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A

2

10

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裂纹形成寿命

估计疲劳寿命的两种方法;局部应力-应变分析;应变-寿命曲线;裂纹形成寿命估算和评估

A+B

4

11

断裂力学方法估算裂纹扩展寿命

疲劳裂纹扩展速度;裂纹扩展寿命估算方法;影响裂纹扩展速度的因素

A+B

4

12

疲劳可靠性设计

衡量可靠性的尺度;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A

2

13

车辆结构CAE分析基本技术

白车身网格划分的细节处理, 网格划分质量控制; 模态分析, 静刚度分析, 静强度分析, 瞬态响应分析, 疲劳寿命分析

A+B+C

2

14

车轴和车轮结构设计与强度 焊接结构设计与强度

车轴结构设计, 车轴强度计算, 车轮结构设计, 车轮强度计算

选材准确, 焊接接头设计, 提高焊缝疲劳强度的工艺措施, 焊接结构疲劳设计准则,  焊接构架, 车体

A+B+C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疲劳强度。徐灏,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

2、疲劳强度。程育仁等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1990年

3、陈传尧。疲劳与断裂,华东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米彩盈。 铁道机车车辆结构强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年

5、胡玉梅。车辆结构强度与CAE分析技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

 

 

 

 

 

 

 

 

 

 

 

 

 

 

 

 

 

 

 

 

 

 

 

 

 

 

 

 

《车辆传动与控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车辆构造、汽车理论、汽车电器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在学习汽车理论、构造、设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及其匹配理论、汽车发动机系统及控制技术、传动装置及控制技术等。使研究生掌握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及其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课堂教学内容重点介绍能够反映汽车动力传动及控制最新发展的相关知识。包括: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及其匹配理论、汽车发动机系统及控制计算模型、汽油机与柴油机电控技术、传动装置及其电控技术。同时,还包括对机车车辆传动与控制的基本知识的了解。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汽油机电控技术

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组成、分类及其基本原理;空燃比控制;点火时刻控制;怠速转速控制;进气系统控制;EGR的控制。

课堂讲授

4

2

柴油机电控技术

电控柴油机的基本控制内容;直列式喷射泵的电控技术;共轨式电控高压喷射系统。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4

3

发动机的控制计算模型

发动机扭矩的计算模型;发动机各参数的数学计算模型;发动机的控制逻辑;驱动系的控制逻辑。

课堂讲授

6

4

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及其匹配

动力传动系统的结构类型;汽车的基本性能与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优化匹配。

课堂讲授

4

5

传动装置及其电控技术

离合器及其控制;自动变速器及其控制;CVT及其控制;复合传动及其控制。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10

6

机车车辆传动与控制

机车车辆传动与控制的有关基本知识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7

实验

汽车传动系统及控制实验

实验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魏春源,张卫正,葛蕴珊.高等内燃机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9

2、林学东. 现代汽车动力传动装置的控制技术.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0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生产管理与运作、业务流程再造、企业资源计划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集成制造所涉及的相关单元技术和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模式。具体的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程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和最优生产技术,准时生产管理方式,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本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目前的应用现状、体系以及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核心体系架构,并结合实际案例了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的实施过程。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CIMS概述

1. CIMS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CIMS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

3. CIMS的发展现状及动向

A

4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程系统

1.概述

2.CAD/CAM/CAE的数据交换标准

3.工程分析与仿真

4.数控技术

5.工业机器人

6.智能CAD/CAM/CAE系统

7.CAD/CAM/CAE的集成系统

A

4

3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1.CAPP概述

2.CAPP的分类

3.CAPP的实现方法

4.CAPP的发展

A

4

4

成组技术

1.概述

成组技术的含义,成组技术的发展

2.零件分类、编码和分类系统

3.成组技术(GT)在设计中的应用

A

4

5

柔性制造系统和最优生产技术

 

1.柔性制造系统(FMS)概述

2.FMS的组成

FMS的一般组成和工作原理

3.最优生产技术(OPT)的基本原理

4.基于OPT的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A

4

6

准时生产管理方式

 

1.准时生产(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及其实现

2.JIT生产管理方式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3.实现JIT生产的重要手段——看板管理

4.JIT生产管理方式的特点

A

4

7

制造资源计划MRPII

1.从MRP到MRPII的演变及在CIMS中的地位

2.MRPII的组成

A

4

8

CIMS系统开发

1.CIMS开发的基本思想

2.CIMS的开发流程

3.CIMS工程化开发方法

4.CIMS的系统实现

A

4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白英彩著,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概论,清华大学出版,1997

2、 李芳芸、柴跃廷,CIMS环境下——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德分析、设计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张毅,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可靠性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306010511)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平学成

先修课程:随机过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限元,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断裂力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想使我国的机械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化与现代化首当其冲,因为传统的机械设计、汽车设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国家现代化及市场竞争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可靠性”作为产品质量和技术措施的一个重要的指标早已受到世界各工业国家的高度重视,因为任何产品和技术,尤其是高科技产品、大型设备及超大型设备的制造,尖端技术的发展,都要以可靠性技术为基础,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要求高可靠性。在现代生产中可靠性技术已贯穿到产品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试验、使用、运输、保管及修复保养等各个环节,统称为可靠性工程。可靠性设计是可靠性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产品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的正确性。机械可靠性设计是近期发展起来并得到推广应用的一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它是以提高产品可靠性为目的、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学、人-机工程学、系统工程学、运筹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来研究机械工程的最佳设计问题。

要求学生掌握可靠性的基本概念;理解机械可靠性设计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静强度可靠性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掌握机械疲劳强度可靠性设计参数数据的统计处理与计算、P-S-N曲线的绘制原理和方法以及机械零件有限寿命可靠性设计与寿命预测;掌握摩擦零件的耐磨性的可靠性和耐磨性计算;了解寿命试验的目的和分类,掌握寿命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参数估计和加速寿命试验原理。掌握螺栓、轴、轴承和齿轮等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可靠性概论

了解可靠性的基本概念,定义,可靠性尺度

A

2

2

概率和统计的概念;可靠性理论中常用的几种概率分布

概率的基本运算法则,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函数,统计的基本概念;常见离散和连续随机变量的分布,抽样分布

B

2

3

概率分布的概率纸检验

正态、对数正态和威布尔概率分布的图分析法

A

2

4

分布参数的估计与分布函数的假设检验

分布参数的估计,分布函数的假设检验

B

2

5

机械可靠性设计概论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基本特点、主要内容、方法与步骤

A

2

6-7

机械可靠性设计的原理与可靠度计算

应力-强度分布干涉理论与可靠度;应力分布的确定;强度分布的确定;可靠度的求解

0.5A+0.5B

4

8-9

机械静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安全系数与可靠度;设计参数数据的统计处理与计算;机械静强度的可靠性设计举例

A

4

10-12

机械疲劳强度的可靠性设计

疲劳强度设计参数数据的统计处理与计算;S-N与P-S-N曲线;机械零件的疲劳极限分布;机械零件的无限寿命可靠性设计;机械零件的有限寿命可靠性设计和寿命预测

A

4

13

机械摩擦零件的可靠性设计

摩擦的基本规律和摩擦寿命线图;给定寿命时零件耐磨性的可靠度设计;给定可靠度时零件耐磨寿命的计算

A

2

14

可靠性试验

寿命试验设计;寿命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参数估计;加速寿命试验

A

2

15

机械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

螺栓联结、圆柱螺旋弹簧、轴、圆柱齿轮轮齿强度、滚动轴承与滑动轴承、蜗杆-蜗轮承载能力的可靠性设计

A

4

16

机械可靠性优化设计

以可靠度最大为目标和以可靠度为约束条件的机械强度可靠性优化设计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刘惟信,《机械可靠性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参考书:

1)      刘品,《可靠性工程》,北京:计量出版社 1997

2)      刘易斯,《实用可靠性工程》,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1

3)      肖得辉,《可靠性工程》,北京:航空出版社 1985

 

 

 

 

 

 

 

 

 

 

 

 

 

 

 

 

 

 

《高级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0312010415)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或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杨超

先修课程:1. 计算机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

          2. 数据库应用基础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旨在培养机械工程硕士研究生开发机械CAD/CAM应用程序的基本能力。它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综合应用数据结构、数据库应用、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解决机械设计中的设计计算与分析问题,是现代设计方法核心内容之一。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        了解数据结构、数据查询与排序;

2)       了解常用的数据库管理工具,掌握基本的数据库操作,学会设计简单的数据表格,用数据库合理存储所需要处理的数据,并用恰当方式进行快速存取、加工;

3)       了解软件开发过程与相关技术;

4)       了解各种软件开发工具的特点,了解各种软件开发方法,掌握一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

软件的基本概念、软件的发展

A

1

2

线性数据结构

数据结构、线性表、栈、队列、数组、串

0.5A+0.5B

4

3

查找与排序

常用排序、查找算法原理

0.5A+0.5B

4

4

数据库管理系统简介

系统简介、SQL语言、数据库理论

0.5A+0.5B

4

5

管理信息系统

设计思想、设计方法、数据模型,系统类型及工作模式

0.5A+0.5B

4

6

软件工程思想

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与维护、软件工程管理

0.5A+0.5B

4

7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

面向对方法、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

0.5A+0.5B

4

8

程序设计实例

设计方法、设计过程

0.6A+0.4B

7

 

 

 

 

 

: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软件技术基础,张选芳,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0

2、数据库基础与应用,王珊,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06

3、Delphi程序设计(第2版),周志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

《模态分析》课程教学大纲(0312150411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仪器科学与技术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杨超

先修课程:《机械振动》或《振动理论基础》、《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课程的目的

模态分析方法是解决现代复杂结构动态特性设计的相辅相成的重要手段。应用模态分析方法人们有可能把复杂的实际结构简化成模态模型来进行系统的响应计算,从而大大简化系统的数学运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具备进行结构模态分析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2.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结构振动的基本理论、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分析的理论;掌握机械阻抗法、频响分析及频响函数测试方法;掌握动态信号谱分析技术,以及频域模态参数识别;了解模态参数的时域识别法;了解结构动特性设计、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神经网络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结构振动的基本理论

介绍结构振动的基本理论

0.5A+0.5B

4

2

机械阻抗法与频响分析

从单自由度系统开始,介绍各种频响特性曲线及其与系统的特性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已知曲线求取参数的方法

0.6A+0.4B

5

3

多自由度系统模态分析的理论背景

介绍模态分析的理论背景,阐明模态模型的本质,导出模态分析公式

0.6A+0.4B

5

4

离散傅立叶变换、动态信号谱分析

介绍数字信号处理方法——离散傅立叶变换和快速傅立叶变换

0.5A+0.5B

4

5

频响函数的测试

介绍频响函数的测试方法:单点激振法和多点激振法

0.5A+0.5B

4

6

频域模态参数识别、

介绍SISO法及SIMO法、及单模态识别和多模态识别

0.5A+0.5B

4

7

模态参数识别的时域法

介绍模态参数识别的时域法

0.5A+0.5B

4

8

结构动特性设计、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神经网络法

介绍结构动特性设计、基于模态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神经网络法

C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实验模态分析及其应用》,李德葆、陆秋海著,科学出版社,2001

2、《振动结构模态分析:理论、实验与应用》曹树谦,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

3、《模态分析理论与应用》,傅志方,华宏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