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4-0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500

一、学科简介

华东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涵盖了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物理与化学三个二级学科,分布在机电工程学院、基础学院、土木学院等部门。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硕士生导师20余名,其中包括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同时本学科还聘请了浙江嘉仁模具有限公司等企业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

本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在材料强度与断裂、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先进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材料表面改性与强化、材料先进连接技术、材料成型模拟仿真技术、固体量子计算、半导体材料光学特性、新型功能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等方面形成特色。近5年来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获得专利及各类的科研成果32项,一些成果在工程领域获得成功应用,多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本学科是我校重点建设学科之一,现有12名教授,26名副教授,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导师总数的80%以上,多名教授为留学归国或引进人才。学科依托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分析测试中心,材料加工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和土木工程材料等实验室,科研仪设备齐全、先进,为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有二百余篇被SCI、EI和ISTP索引收录,出版教材、合编专著10余部。本学科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已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公司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已成为我国材料研究及应用领域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开展新型材料的研制、材料制备、材料结构性能研究、加工与测试分析技术、材料改性与应用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发能力,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和外语水平;能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教学工作或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的高级人才。

三、培养年限

基本学制3年,在校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学位授予

完成规定学分,完成学位论文答辩,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学校硕士学位授予相关规定者,按注册就读的一级或二级学科名称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五、对学位论文的要求

执行学校有关学位论文的规定。

六、培养方式与方法

在本培养方案基础上,研究生与导师协商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按个人培养计划完成课程学习、中期筛选考核,并在提交答辩申请前完成所有实践环节;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报告、学位论文开题、进行学位论文相关课题研究并撰写学位论文。从通过学位论文开题为起点,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为终点计算,从事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

七、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之前,研究生应至少阅读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包括主要理论、方法、成果、代表人物及代表著作(论文)、发展方向、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文献综述报告,为学位论文选题和确定研究重点奠定基础等。同时,要以学科组或导师组的形式组织报告会,由研究生宣讲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并由学科组或导师组按五级分制评定成绩。

2、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回答五个问题:一是学位论文欲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从学位论文题目开始,题目要具体;对主要研究内容的描述,应明确回答论文力求解决的问题,采用什么理论、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展开研究等应有详细说明,而且应说明理由;研究重点也是研究的难点,是有别于他人、本人需要重点突破并能反映研究亮点和创新点的研究内容。二是为什么要研究?先从选题来源背景说明研究意义;再从研究现状的需要说明研究意义。在研究现状的综述方面,应归纳前人对该选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包括:采用了什么理论和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了研究、效果怎样(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实践效果)、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等。三是准备怎样开展研究?包括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等内容,技术方案主要指研究思路(步骤),重点描述研究重点和难点的技术方案,包括理论、方法、技术路线等。四是预期目标是什么?研究想达到的目标及预期成果,甚至包括具体的技术指标、推广应用价值等。五是研究过程中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以及应对的措施。这些困难可能来自理论方面、技术方面、经费方面、实验条件、数据收集方面等,是否存在本人无法克服的困难,万一遇到这样的困难(比如你的选题存在理论难点)而导致你的研究无法继续进行,准备采取的应对措施(应对方案)等。

因此,开题报告要对选题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详细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应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开题报告至少应该早于学位论文评阅前一年完成。

3、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5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提交答辩申请前,研究生汇总各次参加学术活动的总结报告,填写本人参加学术报告活动汇总表,交导师审核后,由导师按两级分制评定成绩。

4、“三助”实践

研究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项“三助”(助教、助研、助管)项目,由“三助”项目设岗负责人下达“三助”任务,任务完成后,由研究生本人填写考核表,设岗负责人签署考核意见和结论,按两级分制评定成绩。

八、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材料强韧化与性能评价

主要研究材料的强韧化技术与性能评价、材料微结构与力学行为的关系。包括材料的断裂、磨损、腐蚀和防护理论,失效分析和评价,微观组织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轨道机车车辆等重要工程零件的材料组织与性能、疲劳和蠕变等方面的研究。

2.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

主要研究材料的激光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技术。采用激光沉积技术实现纳米陶瓷/聚合物、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的立体成形,建立了完整的快速成型理论,致力于新产品与模具的开发和超硬材料的近、净成形。

3.先进复合材料

主要研究金属复合材料、C/C复合材料、高分基复合材料和水泥基复合材料,包括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和加工技术,复合材料的组成、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新型复合材料在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开发、高性能混凝土和改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在建筑、道路、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开发开。

4.材料表面工程技术

主要研究材料的各种表面改性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激光束表面改性、超声冲击表面强化技术、物理气相沉积、多元共渗、表面工程设计等。

5.材料先进连接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材料的先进连接技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材料的先进焊接技术、自冲铆接连接技术等。致力于轨道机车车辆等重要工程零件的先进连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6.模具CAD/CAE/CAM技术

本方向基于材料成型理论,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进行注塑、吹塑、挤塑、冲压等工艺及衍生新工艺的成型过程的机理研究及结构、工艺优化,从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生产成本。

7.新型材料制备与性能

主要研究各种新型材料的制备技术、性能检测和实际应用。主演包括高性能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生物材料、功能与智能材料、纳米材料、薄膜材料、耐热材料、陶瓷材料等。

8.新型半导体材料物理特性及其应用

研究新型半导体材料中电子输运特性;基于量子相干操纵理论,研究激光耦合作用下的半导体量子阱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并考察在光学存储器件、全光开关方面的应用;基于激光场与固态系统相互作用理论,在半导体量子点系统和分子磁体系统探索实现量子信息处理的新方法。

9.新型建筑材料

重点研究以环境友好为目标的资源和能源节约型的各种功能建筑材料和建筑环境材料,采用工农业废弃料及副产品、建筑垃圾、低品位矿石等为原材料,通过工艺优化制备具有保温隔热效果的墙体材料、电磁辐射屏蔽作用的涂料和砂浆等绿色建筑材料。

九、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2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环节4学分。在满足学位课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在制订个人培养计划时,可将多选的学科基础课程指定为选修课程;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做为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硕士生原则上必须补修3门以上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含500分)可申请免修硕士生英语。当某门课程选修人数少于3人时,学院和研究生处有权要求研究生改选其他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及必修环节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单位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0

1

人文

必修

 

硕士生英语

144

4.0

1、2

外语

学科基础课

 

应用数理统计

32

2.0

1

基础

必修

 

材料科学进展与前沿

48

3

1

机电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

32

2.0

2

机电

 

矩阵理论及其应用

32

2.0

1

基础

选修

 

断裂力学

32

2.0

2

机电

 

材料力学性能

48

3.0

2

机电

 

相变原理

32

2.0

2

机电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

32

2.0

2

机电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

32

2.0

2

机电

0806161301

高等量子力学

48

3.0

1

基础

 

固体理论

48

3.0

2

基础

 

无机非金属材料

48

3.0

1

土建

 

有限元法

48

3

1

土建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0

2

人文

必须
选1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0

2

人文

 

国学

24

1.0

1

人文

选修

 

专利与文献检索

16

1.0

2

研究生处

 

第二外国语(日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国语(法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国语(德语)

64

2.0

1、2

外语

研究方向选修课 []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

32

2.0

2

机电

必选

 

数学物理方程

32

2.0

1

 

 

 

纳米材料学

32

2.0

3

机电

选修

 

复合材料学

32

2.0

3

机电

 

金属疲劳

32

2.0

3

机电

 

材料失效分析与寿命评估

32

2.0

3

机电

 

新材料焊接

32

2.0

3

机电

 

表面工程学

32

2.0

3

机电

 

材料加工模拟与仿真

40

2.5

2

机电

 

聚合物加工流变学

32

2.0

3

机电

 

材料强度与断裂(含晶体缺陷)

32

2.0

3

机电

 

凝固原理

32

2.0

3

机电

 

SYSWELD 软件

32

2.0

3

机电

 

焊接结构

32

2.0

3

机电

 

材料特种加工技术

32

2.0

3

机电

0806161401

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

48

3

2

基础

0806131503

光电子功能材料

32

2

3

基础

0806161403

量子光学

48

3.0

1

基础

0806161503

光子学

32

2

3

基础

 

功能材料

32

2

3

基础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32

2

3

基础

 

粉体科学与工程

32

2

2

土建

 

工程材料检测技术

32

2

3

土建

 

混凝土

32

2

3

土建

 

胶凝材料学

32

2

2

土建

 

 

建筑高分子材料

32

2

3

土建

 

 

高性能增强材料

48

3

3

土建

 

补修

课程

 

机械工程材料

48

3

3

机电

跨学科、同等学力考生选修

 

金属学

40

2

3

机电

 

材料成型工艺基础

48

2

3

机电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报告(机电)

36

1.0

 

机电

必修

 

文献综述报告(基础)

36

1.0

 

基础

 

文献综述报告(土木)

36

1.0

 

土木

 

开题报告(机电)

1次

1.0

 

机电

 

开题报告(基础)

1次

1.0

 

基础

 

开题报告(土木)

1次

1.0

 

土木

 

学术交流活动(机电)

≥5次

1.0

 

机电

 

学术交流活动(基础)

≥5次

1.0

 

基础

 

学术交流活动(土建)

≥5次

1.0

 

土建

 

“三助”实践(机电)

1次

1.0

 

机电

 

“三助”实践(基础)

1次

1.0

 

基础

 

“三助”实践(土建)

1次

1.0

 

土建

 

学位论文(机电)

>1年

0

 

导师

 

学位论文(基础)

>1年

0

 

导师

 

学位论文(土建)

>1年

0

 

导师

注.研究生可在全校各专业范围内选课,所修课程一律视为选修课(非学位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大纲(071200000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王俊文

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将本门课重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形成专题,实施专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上重点与基础、点与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督促检查。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

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A+B

8

2

经济建设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波动与稳定;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如居民收入形式与来源、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居民消费水平与行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产业结构与结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A+B

8

3

文化建设研究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民族精神的科学涵义与重要作用,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全球化概念,从经济全球化到政治、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概念、特点和关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

A+B

8

4

社会建设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及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稳定发展研究,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探讨,如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A+C

8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杰忠主编,待出;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和1994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学》,王惠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政治学原理新编》,吴志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吴志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仲德涛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版;     

12.《权力政治学》,李景鹏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亨廷顿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16.《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刘世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塞缪尔·亨廷顿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克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文明社会史论》, 佛格森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秀生、曾国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杨瑞龙、陈秀山、张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二版),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银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黄楠森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刘文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9.《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涂成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魏恩政主编,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周振国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魏礼群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和谐社会与执政党建设》,陆学峰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001)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44学时,4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雅丽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常用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2000个左右的基本词。认知120个左右常用词根和词缀,并能根据构词法识别派生词。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论等),具有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和其它读物,速度达到每分钟60—70词,读后能够理解中心思想及内容。计时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读后能理解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总阅读量:精读30000词左右,泛读80000词左右。

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词。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言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

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稍加准备,能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1—2分钟的连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阅读

词组,修辞及难句理解;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A

48

2

课后练习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课文中常用词组,短语的理解;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英汉互译练习。;针对课文进行问答练习。

0.5A+0.5E

24

3

听力

重点放在对所听语言的理解和练习上;结合听力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听力理解情况。

0.4A+0.6E

48

4

写作

讲解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A

4

5

翻译

能就短小文章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能翻译论文摘要。

A

8

6

口语

强化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开展专题讨论,增强语言识别能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连续用英语表达思想或讨论某一专题达2---3分钟以上。

0.5A+0.5E

1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A)、(B)(第一版)。王哲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朗文英语听说教程》(1、2、3)(第一版)。Ellen Kisslinger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体,2003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230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余维海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方法

A

2

2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科技学革命与文明转型、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A

2

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A

2

4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A

2

5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思维及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A

3

6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技术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推进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A

2

7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现代西方科技术思潮评析、当代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A

3

8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 《自然辩证法概论》,胡伯项,待出。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孙道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肖显静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003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全校文、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开卷考或写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王小军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按照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观念地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就要求有符合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方法。这一方面对方法的探索成为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理解又成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以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它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社会提供了迄今最为先进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开设旨在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研究生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集理论探讨、方法探析与研究实践为一体,如果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能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课程在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会实践环节指导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即在本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自行设计一项社会科学课题并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完成研究工作,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了他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效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课堂讲授

2

2

第一讲 社会科学的对象、特征及发展回顾

社会科学的特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溯

课堂讲授

2

3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课堂讲授、讨论

2

4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课堂讲授

2

5

第四讲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的由来与发展、系统分析的操作及要求

课堂讲授

2

6

第五讲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综述的撰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7

第六讲 实地研究法

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课堂讲授

2

8

第七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自愿原则、不伤害原则、保密原则、诚信原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汪荣有主编,待出。

参考教材:

1、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陈锐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社会研究方法》(上、下),(美)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欧阳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拉尔森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贝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国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000101)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先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史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通过对本门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把握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以此进一步厚实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国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努力揭示古今联系,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观点做出科学的解释与阐述,挖掘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言

国学概念;国学研究状况;学习国学的意义方法与要求

A

2

2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学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国学的影响

A、C

2

3

儒、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A、C

6

4

《论语》选讲

《论语》概说;《论语》《里仁篇》、《述而篇》、《泰伯篇》、《颜渊篇》、《子路篇》、《阳货篇》等选讲。

A、B

6

5

《道德经》选讲

《道德经》概说;《道德经》第1、8、22、24、28、33、45、63等章选讲

A、B

6

6

《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中庸》概说;《大学》《中庸》导读

B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精讲,主编:李卫东、李余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03年6月;

3、《老子今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4、《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 专利与情报检索》课程教学大纲(1106000101)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各占40%,课堂表现和考勤各占10%)

课程主要负责人:廖汉鲁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了解专利和情报检索的相关概念,了解全校各硕士点和各学科在国内、外最为著名的手工情报检索与参考咨询工具的范围、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原理、方法、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尽可能掌握手工和计算机查找新学科领域各文种、各类型文献的方法与途径,掌握满足其在学期间的论文工作和毕业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中各种信息需求的技能。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信息检索基础

概述;概念和作用;信息检索的系统和效果

2

2

检索语言与信息著录标引

检索语言的概念与基础;功能和分类;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著录和标引

2

3

检索策略方法;

信息检索材料与方法;参考工具书概念特点;种类与排检方法;

2

4

参考工具书概述使用

图书与知识型信息检索;数据与事实型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

2

5

光盘检索

光盘检索系统;主要光盘数据库介绍

2

6

联机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

最近最新的检索方法和途径介绍

2

7

参观与实习

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的参观和具体检索工具实习

2

8

作业与练习讲解;考试要求安排

针对作业与练习的讲解;针对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

2

合计

 

 

 

16

: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信息检索教程(04年第一版)。冯惠玲、王立清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其他参考书在课堂指定

 

 

 

 

 

 

 

《二外(日语)Ⅰ》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1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艳红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日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日语基本词汇,掌握6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掌握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日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标准日本语新编同步辅导》初级。 朱金和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新编日语》(第2册)。周平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现代日语语法大全》。战宪斌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日语初步》。 铃木忍等著, 孟宪凡等编译,北京出版社.1998;

6、《走进日本脱口秀》。 张升余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7、《标准日本语自学辅导与同步训练》。 艾靖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外(法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Postgraduate French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撰 写 人                                  开课学期 秋、春

总 学 时 72,第1学期36,第2学期36      学    分 2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考试

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考试:学校命题:笔试。第二学期考试:由学校命题,笔试+翻译,翻译可查字典。

    第一学期占总成绩50%;第二学期占总成绩50%;综合成绩为研究生法语学位课程成绩。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法语二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对话,能阅读简短的文章,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语音学习:

主要是学习法语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法语的语音、语调;通过大量的听力、口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语语音。

2.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难度较小的法语文章,提高学生对原文理解的精度;

3.写作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无明显的语法错误。

4.翻译要求: 结合教材中指定的法,汉互译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对应练习,使学生加强翻译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法,汉互译的能力。

5.说的要求:

(1)能初步运用法语口语的基本句型于日常生活会话。

(2)能就所学内容,通过准备,分小组组织对话(2-3分钟)无重大语法错误。

三、教学方法

研究生法语课程要求学生自学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并有浓厚的法语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语言实践运用环节和交际环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讲解难点,重点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并应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语法的指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多动脑想,多动嘴说,多动手写;寻找多种途径,如教唱法文歌曲,观看原版电影,听磁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语音学习和基础语法学习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音学习

掌握鼻化音,要求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12

2

语法讲解

1.了解名词、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及用法、位置2.熟悉不定冠词、定冠词和缩合冠词用法及比较。

8

3

课文讲解和习题训练

1.重点放在正确掌握第一组、第二组动词变位正确掌握第一组动词变位和特殊动词变位2.了解指示形容词和主有形容词的用法及区别3.熟悉y的用法4.熟练掌握日常用语、法国国情、文化知识。

12

4

语音训练

1.加强读音的正确性。2.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的能力。。

4

第二学期:系统语法学习和口语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法学习

1. 熟悉代词式动词、命令式、复合过去时的组成、用法。2.正确使用复合过去时、过去分词。

18

2

课文讲解

1. 正确使用直接、间接宾语人称代词 2.熟悉第二组动词变位3.熟悉代词位置、时间短语和连词短语4.正确掌握未完成过去时、最近将来时、最近过去时的用法及区别5. 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法汉互译练习

10

3

听力、对话训练

1.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2.形式多样进行口语练习,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等。3. 灵活运用日常用语。

8

 

五、选用教材

教材: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孙辉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参考书:

1.《法语》(1-4册) 马哓红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年;

2.《大学法语简明教程》 薛建成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3.《新大学法语》(1-2册) 李志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二外(德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袁洋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德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德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德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德语三十个字母的发音,包括元音的长短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德语基本词汇,掌握10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掌握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德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元音的长音、短音与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大学德语》修订版。张书良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附:填写说明

1、     课程编号: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编号填写;

2、     课程名称: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名称填写;

3、    课程性质: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位课”、“选修课”等填写;

4、 适应的学科专业:一般按对应培养计划中的专业名称填写,其他如“全校各专业”等;

5、 考核方式:应写得具体一些,如: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口试、课程论文、平时作业等,并注明各占多少比例;

6、 先修课程:应该包括本科阶段应该学习的相关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及研究生阶段的先修课程。

7、 授课方式:填写授课方式代码,如:A,0.6A+0.4B等

 

《材料科学进展与前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何柏林、徐先锋

先修课程:金属学、机械工程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材料科学进展与前沿》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学位选修课,但建议全选。本课程主要介绍当今材料领域国际前沿的研究水平,力求体现前瞻性。展示21世纪新材料新领域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和正在开拓中的新研究领域。主要内容包括新信息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学材料、非晶态材料、材料先进成型技术等方面的新进展。课程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当代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激发、巩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或进一步学习深造提供指导。

教学基本要求

1. 了解材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2. 了解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3. 了解能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4. 了解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5. 了解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6.了解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7.了解非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8.了解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9.了解高技术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0. 了解材料先进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各种先进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了解材料先进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讲材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1.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2.材料的地位和作用
3.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形成与发展

课堂讲授

(3学时)

2

第二讲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 述
2.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

3.纳米材料的分类与表征方法

4.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的应用

课堂讲授

(3学时)

3

第三讲新能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述
2. 新型二次电池
3.燃料电池

课堂讲授

(3学时)

4

第四讲生物医学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述
2.硬组织相容性材料
3.软组织相容性材料

4.血液相容性材料

5.生物降解材料

课堂讲授

(3学时)

5

第五讲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述
2. 高分子链的结构
3.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

4.高分子材料的力学状态及其转变

5高分子材料的力学性能

6.高分子材料的电学性能

课堂讲授

(3学时)

6

第六讲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 .复合材料概述
2. 增强材料
3 .纤维增强树脂

4.金属基复合材料(MMC)

5.陶瓷基复合材料

6.碳/碳复合材料

课堂讲授

(3学时)

7

第七讲非晶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述
2.非晶态固体的微观结构
3.非晶态固体的应用

课堂讲授

(3学时)

8

第八讲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述
2. 铝锂合金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3.金属间化合物

4.镁及镁合金材料的发展

课堂讲授

(3学时)

9

第九讲高技术陶瓷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1.概述
2. 新型结构陶瓷
3.新型功能陶瓷 

课堂讲授

(3学时)

10

第十讲材料先进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1. 概述

2. 液态成型新技术

3. 焊接成型新技术

课堂讲授

(3学时)

11

考查

 

课堂讲授

(2学时)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说明:

1、课程编号:按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编号填写

2、课程性质:请填写“全校公共必修课”、“全校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研究方向选修课”、“专业学位专业核心课”等

3、考核方式:请填写“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大型作业”、“课程论文”及多种形式的组合等

4、授课方式请填写“课堂讲授”,“自学指导”,“学术研讨”,“专题报告”,“实验”等

 

《材料现代分析方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等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迪庆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工程基础、其基本要求掌握结晶学、材料制备工艺、材料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基础知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X射线衍射分析、电子显微分析、光电子能谱分析等分析方法的理论知识和表征技术;学会应用所学的测试方法,研究材料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通过测试方法的应用指导材料制备工艺的改进与调整;正确地运用现代分析技术开展有关的科学研究。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第一篇 X射线衍射分析(12学时)

第一章 X射线的物理学基础(1学时)
1.1 X射线的本质
1.2 X射线的产生
1.3 X射线谱
1.4 X射线与物质的作用
1.5 X射线的探测与防护

第二章 X射线衍射方向(1学时)
2.1 晶体几何学基础
2.2 X射线衍射的概念与衍射方向(布拉格定律、衍射矢量方程、爱瓦德图解、劳埃方程)
2.3 布拉格方程的应用与衍射方法

第三章 X射线衍射强度(2学时)
3.1 X射线衍射强度理论
3.2 影响衍射强度的因素

第四章 多晶体衍射分析方法(2学时)
4.1 多晶体衍射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4.2 多晶体研究方法——德拜法及德拜照片计算
4.3 多晶体研究方法——衍射仪结构及工作原理,衍射图的获得与衍射线的线形分析
4.4 X射线粉末衍射仪的新进展。

第五章 X射线物相分析(4学时)
5.1 物相定性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5.2 物相定量分析的原理与方法
5.3 点阵常数测量中误差的来源
5.4精确测定点阵常数的方法
5.5计算机在物相分析中的应用

第六章 宏观应力的测定(1学时)
6.1 X射线宏观应力测定的基本原理
6.2 宏观应力测定的方法

第七章 多晶体织构的测定(1学时)
7.1 织构种类及其表示方法
7.2 丝织构指数的测定

课堂讲授

12

 

 

7.3 正极图与反极图的获得与分析

 

 

 

第二篇 电子显微分析(16学时)

第八章 电子光学基础 (2学时)
8.1 光的衍射和光学显微镜的极限分辨本领
8.2 电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和磁透镜
8.3 电子透镜的像差,电磁透镜的分辨本领

第九章 透射电子显微镜(2学时)
9.1 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构造与成像原理
9.2 透射电镜图像的成像过程
9.3 透射电镜主要性能
9.4 表面复型技术
9.5 透射电镜观察内容


表面复型技术
第十章 电子衍射(8学时)
10.1 电子衍射基本原理
10.2 电子显微镜中的电子衍射
10.3 单晶体电子衍射花样标定
10.4 复杂电子衍射花样

第十一章 晶体薄膜衍衬成像分析(2学时)
11.1 薄膜样品的制备
11.2 衍衬成像原理
11.3 消光距离
11.4 衍衬运动学理论
11.5 晶体缺陷分析

第十二章 扫描电子显微镜(2学时)
12.1 扫描电镜概述
12.2 扫描电子显微分析的基本原理
12.3 扫描电镜的构造
12.4 扫描电镜成像原理
12.5 扫描电镜的主要性能
12.6 扫描电镜的样品的要求与制备
12.7 扫描电镜的观察内容及其应用
12.8 原子序数衬度原理及其应用

课堂讲授

16

 

 

第三篇 电子能谱分析(4学时)

第十四章 X射线光电子能谱(2学时)
14.1 光电子能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14.2 X射线光电子谱仪
14.3 光电子谱图
14.4 光电子能谱的应用

第十五章 俄歇电子能谱(2学时)
15.1 俄歇电子能谱的基本原理
15.2 俄歇电子能谱仪
15.3 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15.4 俄歇电子能谱的应用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材料分析方法(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主要参考书

1、左演声,陈文哲,梁伟主编,材料现代分析方法,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2、章晓中. 电子显微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孝瑛著. 材料微观结构的电子显微学分析,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8。

 

 

 

 

 

 

 

 

 

 

 

 

 

 

 

 

 

 

 

 

 

 

 

 

 

 

 

 

 

 

 

 

 

 

 

 

 

 

 

 

 

 

 

 

 

 

 

 

《断裂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平学成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的目的:

断裂力学课程是研究有裂纹(缺陷)构件断裂强度的一门学科。或者说是研究含裂纹构件裂纹的平衡、扩展和失稳规律,以保证构件安全工作的一门科学。是一门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专业必修课。通过断裂力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初步具备利用断裂力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如下:

1.通过课堂教学和典型实验,了解和掌握断裂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线弹性断裂力学的内容;

2.全面了解各种断裂理论,重点掌握应力强度因子断裂理论;

3.掌握用解析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测法确定Ⅰ型、Ⅱ型和Ⅲ型裂纹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4、了解断裂力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及发展趋向。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线弹性断裂力学概述

裂纹的分类及其对材料强度的影响;能量释放率断裂理论;应力强度因子断裂理论。

课堂教学

8

2

裂纹尖端区域的应力场及应力强度因子

Ⅰ型、Ⅱ型和Ⅲ型裂纹尖端附近的应力场与位移场;Ⅰ型、Ⅱ型和Ⅲ型裂纹应力强度因子及应力强度因子断裂判据。

课堂教学

8

3

确定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

测定应力强度因子的解析法;数值法(包括边界配位法和有限单元法);实测法(包括柔度标定法和光弹性法)。

课堂教学

6

4

平面应变断裂韧度的测试

测定平面应变断裂韧度的标准方法及表面裂纹法。

 

课堂教学

6

5

临界应力强度因子KIC测定

1.      了解断裂力学实验仪器及测试原理

2.      掌握测定KIC的方法

3.      了解疲劳裂纹预制方法

实验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张晓敏. 断裂力学.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9

2、王自强.高等断裂力学. 科学出版社. 2009.3

3、程靳. 断裂力学. 科学出版社. 2008.3

 

 

《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载运工具及运用工程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何柏林、徐先锋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材料力学性能主要研究在各种加载条件下或加载条件与环境(温度、介质)的共同影响下材料的变形和断裂的本质及其基本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陶瓷材料)在静载荷、冲击载荷、交变载荷、环境介质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以及材料的断裂韧性与耐磨性能等的表征方法以及及评定材料性能的指标,加强学生对力学行为宏观、微观规律的认识以及力学性能参数物理意义的理解,为正确选择和合理使用材料,提高产品质量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为发展新材料,改进或创造新工艺在材料力学性能方面提供线索,指出方向。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材料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技术意义,内在因素和对在条件对力学性能指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了解和掌握材料强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材料单向拉伸力学性能

 

1.引言
2.拉伸试验
3.脆性材料的拉伸曲线与拉伸性能
4. 引言
5.弹性变形
6.弹性极限与弹性比功
7. 弹性不完善性
8.脆性断裂
9.理论断裂强度和脆断强度理论
10.延性断裂

课堂讲授

(8学时)

2

第二章 材料在其他静载下的力学性能以及硬度

1.引言
2.扭转试验
3.弯曲试验
4.压缩试验
5.剪切试验
6.布氏硬度
7.洛氏硬度
8.维氏硬度
9.显微硬度

课堂讲授

(6学时)

3

第三章 材料的冲击韧性与低温脆性

1.前言
2.切口冲击韧性
3.低温脆性
4.脆性—韧性转变

课堂讲授

(4学时)

4

第四章 断裂韧性

1 引言
2 裂纹的应力分析
3 裂纹扩展力或裂纹扩展的能量释放率
4 平面应变断裂韧性
5 裂纹尖端塑性区*
6 平面应变断裂韧性KIC的测定
7 断裂韧性的工程应用

课堂讲授

(4学时)

5

第五章 金属的疲劳

 

 

1 引言
2 金属在对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
3 非对称循环应力下的疲劳
4 疲劳切口敏感度
5 疲劳失效过程和机制
6 应变疲劳
7 疲劳裂纹形成寿命的预测*
8 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及门槛值
9 延寿技术

课堂讲授

(4学时)

6

第六章 材料的磨损

 

1 引言
2 摩擦及磨损的概念
3 磨损试验方法
4 磨损机制及影响因素
5 接触疲劳

课堂讲授

(2学时)

7

第七章 金属在高温下的力学行为

1 引言
2 金属的高温拉伸性能
3 蠕变极限与持久强度
4 蠕变过程中合金组织的变化及变形和断裂机制
5 应力松弛
6 金属在高温下的疲劳行为

课堂讲授

(4学时)

8

第八章 应力腐蚀与氢脆

1 引言
2 应力腐蚀断裂
3 氢脆
4 腐蚀疲劳

课堂讲授

(4学时)

9

第九章 高分子材料的力学行为

1 引言
2 线性非晶态高分子材料的力学行为
3 结晶高分子材料的力学行为
4 高分子材料的粘弹性
5 高分子材料的强度
6 高分子材料的的断裂韧性
7 高分子材料的的疲劳

课堂讲授

(2学时)

10

第十章 陶瓷材料的力学行为

1 引言
2 陶瓷材料的拉伸性能
3 陶瓷材料的切口强度
4 陶瓷材料的韧性
5 陶瓷材料的疲劳
6 陶瓷材料的抗热震性

课堂讲授

(2学时)

11

第十一章 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

1 引言
2 研究单向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基本假设
3 代表性体元
4 复合材料的纵向力学性能
5 复合材料的横向力学性能
6 复合材料的面内剪切弹性模量
7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8 复合材料的断裂、冲击与疲劳性能特点

课堂讲授

(2学时)

12

实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1)材料拉伸性能与断口形貌观测

测定几种常用塑性与脆性材料的拉伸曲线及相关性能指标,并分析宏观断口形貌;

2)材料压缩性能与试样断口形貌观测

测定几种常用塑性与脆性材料的压缩曲线及相关性能指标,并观测分析试样形貌;

3)宏观与微观疲劳断口形貌观测

了解断口样品的制作过程,观察各种典型断口的宏、微观形貌,分析比较其各自特征;

实验

(6学时)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3、 ……

4、 ……

 

 

 

 

 

 

 

 

 

 

《相变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相变原理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等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迪庆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材料类专业基础课。传授金属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转变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知

识和原理,并分析这些基本原理在科学研究和工业实际中的应用方法。分析讨论材料在相变过程中的热力学驱动力,相变的微观过程,成分及工艺对相变过程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关系,通过学习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任务和材料研究四要素在材料固态相变研究中的具体体现。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固态相变学在材料科学和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材料科学和工程的基本任务和研究方法;结合实际材料开发实例论述材料科学四要素,并说明固态相变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和材料研究开发的基本手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四要素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开发中的实际应用和固态相变对材料组织和性能控制的关键作用。

课堂讲授

6

2

固态相变热力学分析

相变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明确热力学

和动力学各自研究的内容和任务;讨论在金属固

态材料(凝聚态)条件下材料相变的热力学判据

以及固态相变进行的方向;并简要分西固态相变

热力学驱动力的基本计算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

生掌握相变热力学的分析方法和热力学判据的应用条件。

课堂讲授

6

3

 

 

 

 

 

 

 

 

 

 

 

 

 

 

 

扩散型转变原理

3.1 固态转变的形核

新相核心形成吉布斯自由能变化的规律,说明新

相核心形成的充分必要条件;讲授结构起伏、能

量起伏和成分起伏的基本概念以及在新相形核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固态相变形核的

条件和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 

3.2 界面能和应变能对新相核心形貌的影响

界面的结构和能量以及新相与母相比容差造成的应变能对新相的形成过程,新相的界面结构以及新相的形貌都有很大的影响,在本节中将论述界面结构和界面能以及应变能对形核过程的影响规律。要求学生了解新相核心形成过程中界面结构和新相形貌与形核过程能量变化的关系。

 

 

 

 

 

3.3 晶体中的缺陷对新相形核的影响 

缺陷对新相形核速度的影响;通过超细晶粒研究

开发的实例说明固态相变形核原理在实际工作中

 

课堂讲授

6

4

钢中的非扩散型相变

马氏体转变的条件和特点,分析马氏体转变晶体

学关系和唯象理论;讨论马氏体转变的热力学和

转变的形核;通过学习对钢中切变型相变的规律

有所了解。

课堂讲授

6

5

实际相变过程分析

5.1 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 

过饱和固溶体的脱溶析出的热力学问题;重点分

析脱溶析出的过程中脱溶惯序及其机理;说明缺

陷在过饱和固溶体脱溶过程中的作用;结合实际

应变诱发析出和烘烤硬化钢说明过饱和固溶体脱

溶析出在工业上的应用。通过学习掌握古堡和固

溶体脱溶析出的基本规律和影响因素。 

5.2 钢中的珠光体转变

分析珠光体转变过程中的形核和长大特点;论述

珠光体转变过程中微观结构的控制,利用快速球

化退火工艺的基本设计原理分析珠光体转变控制

在工业中的应用。通过学习要求掌握珠光体的转

变的规律和微观结构控制原理。 

5.3 钢中的贝氏体转变

钢中贝氏体转变的条件和贝氏体的形态,讨论贝

氏体转变机理;结合实际分析TRIP效应和TRIP

钢的研究开发。要求通过学习掌握贝氏体转变机

制和基本形态。 

5.4 其它一些常见的转变形式 

钢中存在的其它一些转变形式,包括调幅分解,

块型转变和有序无需转变等,通过学习对这类相

变有所了解。 

课堂讲授

6

6

专题讲座

结合实际讨论固态相变对新材料开发的作用

专题报告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1、《金属固态相变原理》,徐洲,赵连城,科学出版社,2004. 

参考资料

2、《材料科学基础》,余永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金属和合金中的相变,D.A.波特,K.E.伊斯特林著,余永宁,李长海译,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4、Phase Transformation in Materials, Gernot Kostorz, WILEY-VCH Verlag GmbH, Weinheim,2000。

 

 

 

 

 

 

《计算方法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0806121409)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学科基础课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0.6开卷笔试+0.4平时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志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C语言程序设计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利用计算工具(计算机)求复杂数学模型数值解的重要意义、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常用的基本方法。
2.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中一些典型数学问题求数值解的算法原理以及相应的C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3.结合典型数学问题求解的计算机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编程灵活利用计算机求解复杂数学模型的能力,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奠定相应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概述与误差

数值计算问题概述

误差分析

A

4

2

解线性方程组的直接方法

二分法

迭代法
 牛顿法与弦截法
 高斯消去法
 高斯-约当消去法
 选主元的高斯-约当消去法

解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的追赶法

向量和矩阵的范数

方程组误差分析

0.6A+0.2D+0.2E

8

3

解线性方程组的迭代法

雅可比迭代法

高斯一塞德尔迭代法

超松弛迭代法

0.6A+0.2D+0.2E

6

4

   拟合与插值

最小二乘法
 多项式拟合
 一般的曲线拟合拉格朗日插值公式
 差商与牛顿插值多项式
 差商的性质以及多项式插值余项

埃尔米特插值
 三次样条插值

0.6A+0.2D+0.2E

10

5

   数值积分与数值微分

求积公式与代数精度
 牛顿-柯特斯求积公式

变步长复化辛卜生公式法
 龙贝格求积算法简介
 数值微分
 理查逊外推加速方法

0.7A+0.3E

6

6

常微分方程的数值解法

尤拉方法及其改进形式
 龙格-库塔法
 线性多步法
 实用算法的形成

0.7A+0.3E

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刘师少,计算方法,科学出版社,2005

2、李信真等,计算方法,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崔国华,计算方法,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4、王能超,数值分析简明教程(修订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何柏林

先修课程:应用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程,高等量子力学,无机非金属材料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深入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并能够基于这些理论从本质上理解材料科学中涉及的独特过程和现象,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热力学部分的目的在于揭示材料中的相和组织的形成规律,对此的基本要求是熟悉热力学基本定律,理解热力学常用概念和相关函数,掌握热力学计算所需的各种熔体模型,掌握相图热力学和相变热力学,了解相图计算的原理和应用。材料动力学部分的目的在于具体地描述材料制备和使用过程中的微观机制、转变途径、转变速率及一些物理参量对它们的影响,对此的基本要求是了解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掌握扩散的机制、扩散方程及其解,理解相变动力学与实际材料制备之间的联系。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第1章 热力学基本定律

体系与环境,体系的性质,状态与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力学平衡,热平衡定律与温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热力学平衡判据

自学指导

1

2

第2章 热力学状态函数及其关系式

基本定义关系式与状态函数关系式,麦克斯维关系式,吉布斯-亥姆霍兹方程,基尔霍夫公式,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埃阑佛斯特方程,理查德规则和楚顿规则

课堂讲授

2

3

第3章 统计热力学基础

热力学几率与熵的统计意义,热熔的理论表达式

课堂讲授

1

4

第4章 统计热力学中的配分函数

分子的运动状态与能级,玻尔兹曼分布与配分函数,粒子的配分函数与物理意义,费米-狄拉克分布与玻色-爱因斯坦分布

课堂讲授

2

5

第5章 热力学函数的统计表达

内能与热熔,熵,其他热力学函数

课堂讲授

1

6

第6章 平衡统计的系综方法

微正则系统,正则系统,巨正则系统

课堂讲授

1

7

第7章 溶体及其模型

溶体的基本特性,规则溶体与亚规则溶体,规则溶体模型的统计分析,二元固溶体的亚点阵模型,其它溶体模型

课堂讲授

3

8

第8章 二元溶体热力学

混合物的自由能,二元系两相平衡,平衡条件,液-固相平衡,固-固相平衡

课堂讲授

2

9

第9章 三元溶体热力学

三元溶体模型,三元合金系的相平衡,合金元素对相平衡的影响,Fe-M-C系中合金元素在碳化物与固溶体间的分配

课堂讲授

2

10

第10章 相图热力学及其计算

相律及其推导,相图的基本原理和规则,通过相图计算溶体的热力学量,二元相图的计算

课堂讲授

4

11

第11章 界面热力学

金属的表面张力,金属的液固界面张力及润湿现象,金属的晶界能

专题报告

2

12

第12章 相变热力学

相变分类,相变驱动力与新相的形成,固溶体的稳定性与脱溶分析,析出相的表面张力现象,晶界偏析,磁性转变对自由能的影响

课堂讲授

4

13

第13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化学反应平衡及平衡常数,范德霍夫方程式,查特利耳-布朗原则,反应机理与质量定律,阿累尼乌斯公式——反应速度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反应激活能,反应速率的动力学理论——碰撞理论和过渡状态理论

课堂讲授

2

14

第14章 溶体中的扩散

扩散基本定律,金属中原子扩散机制与扩散系数,稀溶体中的扩散,浓溶体中的扩散与达肯方程,合金中的扩散,扩散理论的应用——晶界偏聚

课堂讲授

3

15

第15章 相变动力学

相变形核,晶体长大,相转变动力学

学术研讨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徐瑞、荆天辅著,材料热力学与动力学,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3;

2、参考书:

1)        郝士明编著,材料热力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        朱景川编著,固态相变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徐祖耀、李麟著,材料热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P J Piling[英],反应动力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M. Hillert著,赖和怡、刘国勋译,合金的扩散与热力学,冶金工业出版社,1984;

6)        孙振岩,刘春明编著,合金中的扩散与相变,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7)        David V R. Thermodynamics of Material,VolumeⅠand Ⅱ.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Inc,1995;

8)        李清斌,王晓春 编著 合金中的扩散性相变与合金热力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9)        M.L.Bellac, F.Mortessagnc, G. G. Batrouni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Statistical Thermodynamics 世界图书出版社公司,2007;

10)     M. Hillert, Phase Equilibria, Phase Diagrams and Phase Transform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纳米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程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先锋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性能和表征方法、制备技术、最新研究进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等内容,让学生对当今比较热门的纳米材料及其应用发展趋势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纳米材料的基本知识,了解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对他们将来从事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1.1 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2 纳米材料的分类

1.3 纳米材料的发展历史

1.4 纳米材料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课堂教授

2

2

第二章 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和表征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基本物理效应

2.2 纳米材料的特性

2.3 纳米材料的结构和表征方法

课堂教授

4

3

第三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

3.1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分类

3.2 纳米微粒的制备

3.3 一维纳米材料的制备

3.4 二维三维纳米材料的制备

3.5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课堂教授

4

4

第四章 纳米材料的应用

4.1 纳米材料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

4.2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4.3 纳米材料在化学化工领域中的应用

4.4 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应用

4.5 纳米材料在能源技术领域的应用

4.6 纳米材料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

4.7 纳米材料在军事领域的应用

4.8 纳米材料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课堂教授

4

5

第五章 各种纳米材料实例

5.1 碳纳米管

5.2 静电纺丝法制备纳米纤维

5.3 介孔材料

5.4 纳米复合材料

课堂教授

12

6

其它

PPT汇报

自学指导

6

7

合计

3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教材:《纳米材料》,张立德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辅助教材:

1. 《纳米材料技术》,周瑞发、韩雅芳、陈祥宝编,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 《纳米材料及应用技术》,许并社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 《纺织科学中的纳米技术》,刘吉平、田军编,中国纺织工业出版社,2003;

4. 《纳米纺织品及其应用》,高绪珊、吴大诚等编,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1;

5. 《国外纳米材料技术进展与应用》,朱屯、王福明、王习东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复合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工程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复合材料学》是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拓宽专业知识而开设的课程。它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三大块内容。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讨论交流等方式,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复合材料的重要基本概念和理论,了解各类复合材料的性能、成形工艺、界面特征和结构设计及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同时具备复合材料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在复合材料领域的深造和专门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本要求:复合材料科学作为现代高技术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十分迅速。因此,本课程力求在讲授复合材料基础知识的同时,对该领域新进展也需做介绍。本课程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授和讨论交流,最终达到如下要求:

(1)       了解和掌握各类复合材料中典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2)       掌握典型复合材料的成型和制备技术

(3)       掌握金属基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及无机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特点

(4)       掌握复合材料的基体材料及增强材料的种类及性能特点

(5)       清楚新型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总论

复合材料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概况,特点和应用

讲授与讨论

2

2

复合材料基体材料

金属基体,聚合物基体,陶瓷基体

讲授与讨论

4

3

复合材料增强材料

颗粒增强,纤维增强,晶须和其他增强

讲授与讨论

4

4

复合材料界面

界面特征和表征

讲授与讨论

4

5

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固态制造技术和液态制造技术

讲授与讨论

4

6

金属基复合材料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特点,制备技术,成形加工,性能

讲授与讨论

4

7

陶瓷和C/C复合材料

陶瓷和C/C复合材料特点,制备技术,成形加工,性能

讲授与讨论

6

8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的特点,,成形加工,性能

讲授与讨论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张以河,《复合材料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鲁云,《先进复合材料》,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王荣国,《复合材料概论》,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金属疲劳》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何柏林、徐先锋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飞机、车辆、现代机械等高速运转设备的疲劳可靠性愈来愈受到重视,甚至成为现代机械设计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成为力学、机械以及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课程的目的是,为现代机械、交通装备等高速运行设备的设计、制造工作中的疲劳强度设计与疲劳寿命评价奠定重要的基础理论并提供主要手段和方法。同时,为从事有关的研究打下重要的基础。本课程是一门涉及知识面广,并且偏重于应用的课程。学习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知识来解决具体的设计问题。

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1、掌握结构疲劳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概念。2、掌握结构疲劳计算的基本方法。3、具备能够运用国际焊接标准计算结构疲劳寿命的能力。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概论

 

1. 疲劳破坏的定义及实例介绍

2. 疲劳强度学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特点

4.疲劳研究的历史及疲劳破坏的分类

课堂讲授

(2学时)

2

第二章疲劳破坏的机理

1.疲劳破坏现象
2.疲劳破坏的机理

课堂讲授

(4学时)

3

第三章疲劳极限和疲劳图

1.材料的疲劳试验与S-N疲劳曲线
2. 疲劳极限
3.概率密度函数

4.P-S-D曲线

5.疲劳极限线图

课堂讲授

(8学时)

4

第四章疲劳强度的影响因素

1.平均应力的影响与疲劳极限图
2.材料的强度与残余应力的影响
3.缺口效应

4.尺寸效应、表面加工状况的影响

5.其它影响

课堂讲授

(6学时)

5

第五章疲劳累计损伤理论

1.概论
2. 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3.双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4.非线性累计损伤理论

5.各种疲劳累计损伤理论的寿命估算精度对比

6.损伤极限

课堂讲授

(2学时)

6

第六章疲劳强度设计

1 .引言
2.无限寿命设计
3 .有限寿命设计

4. 随机载荷下疲劳强度设计

1)概述

2)计数法

3)程序载荷谱编制

4)随机疲劳强度计算

5)随机疲劳试验方法

5. 概率疲劳设计

1)概述

2)应力-强度干涉模型求可靠度

3)无限寿命下的概率疲劳设计

4)有限寿命下的概率疲劳设计

5)可靠度的置信水平

6)概率疲劳设计数据 

课堂讲授

(4学时)

7

第七章低周疲劳

1.概述
2.ε-N疲劳曲线

课堂讲授

(4学时)

8

考查

 

课堂讲授

(2学时)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5、 徐灏.疲劳强度,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年

6、 赵少汴,王忠保.抗疲劳设计——方法与数据,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

7、 霍立兴.焊接结构的断裂行为与评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8、 曾春华,邹十践编译疲劳分析方法及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1年

 

 

 

 

 

 

 

 

 

 

 

 

《材料失效分析与寿命评估》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何柏林、徐先锋

先修课程:材料力学性能、机械工程材料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失效分析与寿命评估防止”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相结合的课程,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学习要求掌握失效分析的方法,了解材料和机械零件失效的外在宏观表现形式和过程规律,失效的内在本质、必然性和规律性,由此判定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学习、理解、掌握工程材料常见的失效破坏方式和失效机理。各种断裂机理和失效机理对应的宏观断口形貌和微观断口形貌特征。根据失效分析系统工程方法,判断系统的最薄弱环节,从失效零件的宏观断口形貌和微观断口形貌两方面来判断材料和机械零件的失效规律、机理、性质及失效破坏的预测和防止。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失效分析的作用、程序、思路,能进行失效分析,找出材料和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并对失效的预防提出改进的意见和措施。

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概论

 

1. 失效及失效分析的概念

2. 失效分析的目的和意义

3. 失效分析与产品设计改进、正确合理选材和老材料改型及新材料开发、促进制造生产工艺发展、安全使用和合理维修保养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4. 失效分析的步骤

5. 机械零件失效分析与可靠性工程关系

课堂讲授

(4学时)

2

第二章断裂失效分析

1.金属断裂的分类及断口宏观特征
2.韧性断裂的微观机制

3.脆性解理断裂的微观机制

4.疲劳断裂的微观形貌

课堂讲授

(8学时)

3

第三章磨损失效分析

1.典型的磨损过程

2. 磨损失效的分类
3.磨料磨损

4.粘着磨损

5.接触疲劳磨损

6.氧化磨损和微动磨损

课堂讲授

(8学时)

4

第四章几种失效分析方法和程序

1.一般思路
2.主次图法(巴雷特曲线)
3.特征-因素图法

4.失效模式、影响和危害性分析(FMECA)方法

5.失效树分析(FTA)方法

6.失效树的定性分析,包括结构函数、单调关联系统、富塞尔-维塞利算法

7.失效树的定量分析,包括事件发生的概论和数学期望、事件发生概论的工程近似计算

课堂讲授

(4学时)

5

第五章失效分析中的模拟方法、预测和剩余寿命评估

1.蒙特卡洛模拟方法简介
2. 预测和剩余寿命评估

课堂讲授

(2学时)

6

第六章失效分析的实际案例

1 .大型轴流压缩机动叶片断裂失效分析
2.冷做模具的失效分析
3 .热做模具的失效分析

4.塑料模具的失效分析

5.大型船用柴油发动机活塞组件和曲轴破坏的失效分析

课堂讲授

(4学时)

11

考查

 

课堂讲授

(2学时)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庄东汉,材料失效分析,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查利R.布鲁克斯,阿肖克.考霍莱著,谢斐娟,孙家骧译,工程材料的失效分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新材料焊接》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红英

先修课程:……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新材料焊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对材料焊接技术和工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针对具体的材料焊接问题,能够结合材料的特点选择适合的焊接方法和工艺,基本掌握解决焊接过程中出现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的方法。

“新材料焊接”讲授的内容:

包含了两类新材料的焊接技术发展、工艺特点、工程应用等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这两类新材料是:(1)传统材料中具有新的成分、结构、性能特点的新材料焊接,例如:低合金高强钢、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等;

(2)材料科学领域新近发展的新材料焊接,例如:非晶材料焊接、纳米材料焊接、陶瓷/金属焊接等。同时也涉及焊接技术相关的内容,例如激光焊接、电子束焊接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 论

新材料的焊接技术发展、工艺特点、工程应用等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简介

课堂讲授

2

2

传统材料的新焊接方法

传统材料中具有新的成分、结构、性能特点的新材料焊接,例如:低合金高强钢、高强度铝合金、钛合金等;

课堂讲授

10

3

材料科学领域新近发展的新材料焊接

非晶材料焊接、纳米材料焊接、陶瓷/金属焊接等;高能束焊及新型弧焊工艺;扩散焊

课堂讲授

15

4

搅拌摩擦焊

搅拌摩擦焊

课堂讲授

3

5

材料制备新工艺在焊接方面的应用

材料制备新工艺在焊接方面的应用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新材料焊接”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研究入门课程之一,因此教学的重点是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和讨论,引导研究生如何针对某一专题去查找文献,通过广泛地文献阅读,如何总结和发现这个领域中存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如何通过学习的技术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何设计研究实验方案,如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解读,从中总结科学的规律和有价值的发现,等等。因此,课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某一材料的焊接技术和工艺的传授,而是对科学研究思维和方法的训练。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际主要的几个科学文献数据库,通过交大网络地址可以全文浏览和下载。……

 

 

《表面工程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熊光耀

先修课程:“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热处理原理与工艺”等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课程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现代表面技术基本知识。掌握本课程有关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和某些重要理论,对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涵义和内容有一定深度的了解。通过一些典型的表面技术来了解其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实施、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本课程又加强了实验和课外科技活动等实践环节,积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为学习其它有关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基本要求

1、 掌握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理论,金属腐蚀和磨损理论;

2、 掌握各种表面工程技术的加工方法;

3、 掌握表面工程技术,为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打好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表面工程学的内涵及发展,表面工程的应用领域。

课堂讲授

2

2

第二章 表面工程技术的物理、化学基础

固体表面结构、固体表面的吸附、几何特性、金属表面的接触。腐蚀、磨损原理,提高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的措施。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4

3

第三章 表面工程技术的预处理工艺与作业环境

表面预处理工艺的目的及方法

课堂讲授

2

4

第四章 表面淬火和表面形变强化技术

表面淬火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原理;表面形变强化技术特点及原理。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5

第五章 热扩渗

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硼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4

6

第六章 热喷涂、喷焊与堆焊技术

热喷涂技术的分类及特点;热喷涂的技术及发展。热喷涂材料,火焰喷涂,等离子喷涂,电弧喷涂,超音速喷涂,热喷涂技术应用与涂层设计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4

7

第七章 电镀和化学镀

电镀的基本原理,单金属电镀,合金电镀,非晶态合金电镀,复合电镀,化学镀的基本原理,化学镀镍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8

第八章 转化膜与着色技术

转化膜的基本特性及用途,磷化、钝化处理工艺、铝和铝合金阳极氧化。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2

9

第九章 涂装技术

涂料的基本组成及其作用,涂料成膜机理

自学指导

2

10

第十章 气相沉积技术

物理气相沉积和化学气相沉积分类,工艺特点及应用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2

11

第十一章 高能束表面改性技术

激光束、离子束、电子束表面改性的机理及特点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4

12

第十二章 表面微细加工技术

光刻工艺、电子束、离子束微细加工、激光微细加工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曾晓雁、吴懿平 主编《表面工程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2、 赵文轸 主编《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3、 钱苗根,姚寿山,张少宗编著,《现代表面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

4、 许强龄,吴以南 主编《现代表面处理新技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5、 徐宾士,朱绍华 等编著 《表面工程的理论与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6、 赵文轸 主编《材料表面工程导论》,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

7、 徐宾士等,《表面工程与维修》,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材料加工模拟与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加工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学时与学分:40学时,2.5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大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黄志超

先修课程:有限元法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材料加工模拟与仿真是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授课与软件自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以及相关模拟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解决材料加工问题的能力与技能,为从事材料加工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介绍了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材料加工的主要数值分析方法及其在材料成型过程计算机模拟中的应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材料加工的基础理论,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的原理与实施步骤及相关模拟软件的使用,为改进材料加工工艺条件、制品性能以及加工机械的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本课程首先较系统地介绍了作为材料成形理论基础的塑性理论、刚塑性有限元法、平面应变与轴对称问题等基础知识,然后较全面地介绍了数值分析方法在方环镦粗、道钉成形、切削加工、钢管热扩、楔横轧成形、初轧等材料成形过程中的应用。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塑性加工工艺模拟及其方法
第三节 塑性加工中的限元法概述

A

2

2

第二章 塑性理论基础

第一节 无限小变形理论

第二节 黏塑性理论

第三节 可压缩材料塑性理论

A

2

3

第三章 刚塑性有限元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刚塑性材料的变分原理

第三节 刚塑性可压缩材料的变分原理

第四节 刚黏塑性材料的变分原理

第五节 塑性边界条件及其泛函

第六节 刚性区的处理

A

2

4

第四章 平面应变与轴对称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四节点的四边形单元

第三节 刚塑性有限元列式

第四节 二维接触应力边界条件处理

第五节 单元刚度方程的组装及求解

第六节 刚塑性有限元模拟分析步骤

A

2

5

第五章 空间问题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单元与形函数

第三节 八节点六面体单元的有限元公式

第四节 三维接触应力边界条件处理

A

2

6

第六章 刚塑性有限元法实施中关键技术

第一节 初始速度场的确定

第二节 模具型腔的几何描述

第三节 动态接触边界的自动处理技术

第四节 有限元网格畸变与网格重分

A

2

7

第七章 锻压模拟

第一节 锻压模拟前处理

第二节 进行锻压模拟运算

第三节 锻压模拟后处理

0.5A+0.5B

4

8

第八章 方环镦粗模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创建新项目

第三节 创建新对象

第四节 设定对称边界条件

第五节 对象间关系的设定

第六节 模拟控制信息设定和生成数据库

第七节 方环镦粗后处理

0.5A+0.5B

4

9

第九章 道钉成形模拟

第一节 工件与外界的热传导模拟

第二节 第一锻造过程

第三节 第二锻造过程

第四节 模具的应力分析

0.5A+0.5B

4

10

第十章 切削加工的模拟

第一节 模型参数设定

第二节 前处理过程

第三节 刀具特性分析

第四节 后处理分析

0.5A+0.5B

4

11

第十一章 钢管热扩实例

第一节 问题描述

第二节 软件模拟过程

第三节 运算过程
第四节 后处理分析

0.5A+0.5B

4

12

第十二章 楔横轧成形模拟

第一节 模拟工艺参数

第二节 前处理

第三节 后处理分析

0.5A+0.5B

4

13

第十三章 初轧模拟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初轧向导

第三节 运行

第四节 后处理分析

0.5A+0.5B

4

: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金属塑性加工有限元模拟技术与应用》,刘建生、陈慧琴、郭晓霞,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年1月;

2、 《材料成形计算机模拟(第2版)》,董湘怀,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2月;

3、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和数值方法(第2版)》,王勖成、邵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4、 《DEFORM 5.03金属成形有限元分析实例指导教程》,李传民、王向丽、闫华军,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

 

 

 

 

 

 

 

 

 

 

 

 

 

 

 

 

《聚合物加工流变学》课程教学大纲(0306162406)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匡唐清

先修课程: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聚合物加工流变学是材料加工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成型方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主要任务使通过讲课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聚合物流动形变的基本概念、测试方法和基本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聚合物熔体、溶液和固体的成型加工问题的能力与实验技能,为从事聚合物的科学研究与塑料、橡胶成型加工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介绍了聚合物流变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聚合物流变性能的测试以及流变学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聚合物的流变性质,并能利用流变学知识为改进聚合物加工工艺条件、制品性能以及加工机械的设计进行理论指导。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课程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陈述高聚物流变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概述了高聚物的形态、流变学技术和线性黏性流动,着重论述了高聚物熔体的流动和弹性。介绍了各种流变性能的测定方法。用张量陈述了流变学的基本方程。并描述了材料的应力、应变和应变速率。陈述了固态高聚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流变断裂。还介绍了高聚物流变学的分子理论。各章附有思考与练习题。下篇陈述了高聚物流变学的应用。分析了12种典型的拖曳和压力流动,它们是高聚物流变学在塑料加工、塑料成型模具与机械工程中应用的基本单元。最后结合了热传递的非等温加工分析,对螺杆挤出熔融、熔体纺丝、片材铸造、吹塑和共挤、对注射成型反应注射、压缩成型和热成型,用实例进行流变学的应用研究。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流变学概论

1.1 高聚物流变行为的特性 1.2 流变学在塑料加工中的应用 1.3 流变学技术

课堂讲授

2

2

线性黏性流动

2.1 流动方式和黏度测定 2.2 聚合物稀溶液的黏度 2.3 悬浮体的黏度

自学指导

2

3

高聚物熔体的流动和弹性

3.1 流动类型和非牛顿流动 3.2 黏性流动 3.3 拉伸流动 3.4 高聚物熔体的弹性

课堂讲授

3

4

流变测定

4.1 毛细管流变仪 4.2 旋转流变仪 4.3 缝隙口模流变仪 4.4 拉伸流变仪 4.5 小振幅的动态流变仪

自学指导

1

5

流变学基本方程

5.1 张量初步 5.2 连续性方程 5.3 动量方程 5.4 能量方程

课堂讲授

4

6

应力、应变与应变速率

6.1 应力分析 6.2 运动与变形 6.3 本构方程 6.4 奈维-斯托克斯方程

课堂讲授

2

7

高聚物的流变断裂

7.1 静态流变断裂 7.2 动态流变断裂

自学指导

1

8

流变学分子理论

8.1 珠簧相空间理论 8.2 分子网络理论 8.3 蛇行管理论

自学指导

1

9

拖曳流动分析

9.1 平行板拖曳流动 9.2 圆环隙的旋转拖曳流动 9.3 环隙的轴向拖曳流动 9.4 双辊筒压延 9.5 单螺杆挤出的熔体流动

课堂讲授

4

10

压力流动分析

10.1 圆管中的压力流动 10.2 圆锥管道中的压力流动 10.3 平行板间的压力流动 10.4 狭缝通道的压力流动 10.5 圆环隙中的轴向压力流动 10.6 圆环隙中的轴向压力流动 10.7 平行板间的两相压力流动

学术研讨

6

11

高聚物的热传递

11.1 高聚物的热性能 11.2 热传递计算 11.3 结晶动力学

自学指导

2

12

挤出和挤出成型

12.1 单螺杆挤出的熔融 12.2 熔体纺丝 12.3 片材铸造 12.4 薄膜吹塑 12.5 共挤与口模

自学指导

2

13

模塑成型

13.1 注塑成型 13.2 压缩模塑 13.3 热成型

自学指导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高聚物流变学及其应用》,徐佩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

2、《聚合物流变学基础》,顾国芳,浦鸿汀,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

3、《聚合物加工流变学基础》,周彦豪,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3月。

 

 

 

 

 

 

 

 

 

 

 

 

 

 

 

 

 

 

 

 

 

 

 

 

 

 

 

 

 

 

《材料强度与断裂》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或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金属学,材料力学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目的:掌握材料强度与断裂的基本理论和利用位错理论处理材料强度与断裂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得到理论上的提高。

基本要求: 1、以位错应力场为主线,掌握位错弹性性质和位错动力学

2、以位错和各种晶体缺陷和组织的交互作用为主线,掌握流变应力、加工硬化和合金强化的微观本质

3、以断裂力学为主线,掌握断裂的位错理论方面的新进展及其在宏观断裂研究中的应用

4、掌握蠕变和蠕变断裂的主要理论模型及新进展

5、掌握腐蚀疲劳和应力腐蚀开裂等力学行为的基本规律和微观机制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位错理论

位错应力场与应变能,位错的受力与交互作用,位错的运动与增殖,位错动力学

讲授与讨论

8

2

晶体塑性变形

流变应力,流变应力与温度关系,固溶强化,弥散强化和细晶强化,金属间化合物塑性变形,陶瓷材料塑性变形

讲授与讨论

4

3

材料的断裂

Griffith断裂理论,断裂力学基础,韧性断裂,脆性断裂,韧脆转变

讲授与讨论

6

4

蠕变

蠕变理论,蠕变损伤与断裂

讲授与讨论

6

5

材料的环境断裂

氢断,应力腐蚀断裂,腐蚀疲劳断裂

讲授与讨论

4

6

复合材料强度及失效

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和破坏准则

讲授与讨论

2

7

超塑性

超塑性特征和变形机制

讲授与讨论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张俊善,《材料强度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2、许金泉,《材料强度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凝固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熊光耀

先修课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成型原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硕士学习期间掌握材料在凝固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点、掌握液态金属的结构、二元合金的稳定相平衡及溶质分配系数,重点掌握金属凝固过程中的形核与长大、单相合金凝固过程中的溶质再分配及成分过冷、液固界面的稳定性及晶体形态,同时掌握材料在凝固过程中的流动及出现的微观偏析和宏观偏析,了解单向凝固技术和快速凝固技术对凝固组织的影响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从理论上了解材料凝固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的有关知识,掌握液态金属结构和性质、单相合金和多相合金在凝固过程中的理论及计算方法,掌握材料凝固时影响液固界面稳定性和晶体生长形态的各种因素及凝固组织的控制原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独立承担和开展材料凝固理论和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1章 凝固过程的传热

凝固过程的传热特点、非金属型铸造和金属型铸造的凝固传热模型、傅里叶导热微分方程及铸件温度场的计算

课堂讲授

4

2

第2章 凝固热力学

液态金属的结构、二元合金的稳定相平衡理论、溶质的平衡分配系数、液固界面的成分及界面的溶质再分配系数。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4

3

第3章 凝固动力学

凝固过程的自发形核和非自发形核的数学模型及过冷度的计算,影响非自发形核的因素,液固相的微观结构以及晶体的生长方式及长大速度。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6

4

第4章 单相合金的凝固

凝固过程的溶质再分配规律,金属凝固过程中出现的成分过冷,界面稳定性的动力学理论晶体的生长形态,胞晶组织与树枝晶的形成条件,凝固组织和微观偏析。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6

5

 

第5章 多相合金的凝固

金属-金属型共晶和金属-非金属型共晶的凝固过程,偏晶合金和包晶合金的凝固过程,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

5

6

第6章 凝固过程中液态金属的流动

液态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的对流,枝晶间液态金属的流动及由流动产生的宏观偏析。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3

7

第7章单向凝固技术

单向凝固技术,单晶的生长以及柱晶的生长,自生复合材料的凝固过程及控制。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8

第8章 快速凝固

快速凝固技术及其传热特点,快速凝固过程的热力学与动力学,快速凝固时的界面稳定型,快速凝固组织的微观特征及应用。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胡汉起主编,《金属凝固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第二版。

2、胡汉起编著,《金属凝固》,冶金工业出版社,1985.

3、胡赓祥主编,《金属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4、胡赓祥、蔡珣主编,《材料科学基础》,上海交大出版社,2000,。

5、李言祥、吴爱萍编著,《材料加工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6、陈玉喜编著,《材料成型原理》,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7、吴德海、任家烈、陈森灿编著,《近代材料加工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8 、陈平昌、朱六妹、李赞编著,《材料成型原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9、周尧和、胡壮麒、介万奇编著,《凝固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Sysweld软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匡唐清

先修课程:金属学、焊接工程基础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Sysweld软件是一个功能强大的焊接与热处理的有限元分析软件,该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选修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理论与仿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通过Sysweld软件进行热处理过程模拟与分析、各种焊接工艺过程模拟与分析的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建模及计算结果分析的能力,能借助Sysweld软件来优化或改善热处理工艺、焊接工艺。为从事热处理工艺/焊接工艺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课程介绍了基于Sysweld平台实现热处理过程模拟、焊接过程模拟及工艺优化的理论及方法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Sysweld软件针对具体热处理或焊接问题进行模拟、分析与优化。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软件基本使用

Understanding the Usage of the Software

课堂讲授

2

2

焊接项目管理

MANAGING WELDING PROJECTS WITH THE

WELDING ADVISOR

学术研讨

2

3

焊接向导

THE WELDING WIZARD

学术研讨

12

4

焊接模拟求解与后处理

SOLUTION PROCESS

POSTPROCESSING OF RESULTS

学术研讨

2

5

热处理项目管理

MANAGING HEAT TREATMENT PROJECTS

学术研讨

2

6

渗碳向导

THE CARBURIZATION WIZARD

学术研讨

4

7

热处理向导

THE HEAT TREATMENT WIZARD

学术研讨

6

8

热处理模拟求解与后处理

SOLUTION PROCESS

POSTPROCESSING OF RESULTS

学术研讨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ESI GROUP, Sysweld——Welding Simulation-User’s Guide

2、ESI GROUP, Sysweld——Heat Treatment Simulation-User’s Guide

 

 

 

 

 

 

 

 

《焊接结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何柏林、徐先锋

先修课程:焊接电弧及弧焊方法、材料力学、理论力学、金属力学性能、金属学及热处理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到焊接传热学和焊接结构两大方面.目的是通过焊接热过程、焊接接头和构件的应力与变形演变过程、焊接构件的脆断和疲劳特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焊接结构的特点、应用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性更深入,并且与其它学科和工程实际密切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今后从事焊接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工作和科学研究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专业思路。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和掌握焊接热过程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2、了解焊接应力和变形产生的原因及调整和控制应力与变形的方法;

3、掌握焊接接头承载能力的计算方法;

4、了解焊接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使学生熟悉焊接结构在制造与使用过程中的力学行为与特征,从力学角度,分析材料选择的合理性,结构的工艺性及使用的可靠性,为学生今后在实际生产中制定较合理的焊接结构的生产工艺规程、解决实际焊接工程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概论

 

1.焊接性分析,构件焊接性(材料—焊接适应性,设计—焊接可靠性,制造—焊接可行性);
2.焊接结构概述,特点,优点,应用范围
3.本课程的内容范围,结构和学习要求

课堂讲授

(2学时)

2

第二章焊接的热场与流场

1.概 述
2.基本原理

3.整体温度场

4.焊接熔池的热场与流场

5.其它焊接过程的温度场

6.焊接热循环对母材的影响

课堂讲授

(4学时)

3

第三章焊接应力与变形

1.内应力的产生
2. 焊接残余应力
3.减少残余应力的措施

4.焊接变形

5.焊接变形的测量与矫正

6.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试与计算

课堂讲授

(10学时)

4

第四章焊接接头

1.焊接接头的一般性能
2.焊接接头的工作应力分布工作性能
3.焊接接头静载强度计算

课堂讲授

(2学时)

5

第五章焊接结构类型及其力学特点

1.焊接结构的基本类型
2. 焊接结构的力学特征
3.焊接结构实例分析

桥梁,焊接容器,机床机身,旋转体,薄板结构等

课堂讲授

(2学时)

6

第六章焊接结构的脆性断裂

1 .金属材料的脆性断裂
2.焊接结构的特点及其对脆断的影响
3 .焊接结构抗开裂性能与止裂性能的评定方法

4.预防焊接结构脆性断裂的措施

课堂讲授

(4学时)

7

第七章焊接接头和焊接结构的疲劳强度

1.材料的疲劳断裂
2.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计算
3.断裂力学在疲劳裂纹扩展研究中的应用

4.影响焊接接头疲劳强度的因素和改进措施

课堂讲授

(4学时)

8

第八章焊接结构设计

1.焊接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2. 焊接结构设计实例

焊接机身,压力容器,薄板结构等

课堂讲授

(2学时)

11

考查

 

课堂讲授

(2学时)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焊接结构学》 方洪渊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2、《焊接热效应》 D.拉达伊 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7(辅助)

 

 

 

 

 

 

 

 

 

 

 

 

 

 

 

 

 

 

 

 

 

 

 

 

《现代特种加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加工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熊光耀

先修课程:“金属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大学物理”、“机械制造工艺”。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特种加工》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程。开设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除常规切削加工以外的新的加工方法,掌握常用的几种现代加工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其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对物理、化学、电工、液压、机械等多门课程各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巩固并深化前期课程。2、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电火花加工、电化学加工、超声加工、激光加工、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以及快速成形技术、化学加工、磨料加工等特种加工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设备,工艺规律,主要特点和适用范围,从而具有能合理选择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提高其解决工艺难题的能力,以适应当今社会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基本要求学生了解电火花及线切割、电化学、超声波、激光、电子束及离子速加工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设备的组成。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学生了解电火花及线切割、电化学、超声波、激光、电子束及离子速加工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设备的组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概论

介绍特种加工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及特种加工的分类及影响。

课堂讲授

2

2

第二章 电火花加工

第一节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第二节 电火花加工的机理

第三节 电火花加工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第五节 电火花加工的自动进给调节系统

第六节 电火花加工机床

第七节 电火花穿孔成型加工

第八节 其它电火花加工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实验

8

3

第三章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第一节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点及应用范围

第二节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设备

第三节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控制系统和编程技术

第四节 影响线切割工艺指标的因素

第五节 线切割加工工艺及应用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实验

6

4

第四章 电化学加工

第一节 电化学加工原理及分类

第二节 电解加工

第三节 电解磨削

第四节 电铸、涂镀及复合镀加工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4

5

 

第五章 激光加工

第一节 激光加工的原理及和特点

第二节 激光加工的基本设备

第三节 激光加工工艺及应用

课堂讲授学术研讨实验

6

6

第六章 电子束和离子束加工

第一节 电子束加工

第二节 离子束加工

课堂讲授专题报告

2

7

第七章 超声加工

第一节 超声加工的原理及和特点

第二节 超声加工设备及其组成部分

第三节 超声加工速度、精度、表面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第四节 超声加工的应用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8

第八章 快速成形技术

RP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加工设备和应用。

课堂讲授自学指导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刘晋春、白基成、郭永丰主编,《特种加工》(第5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3月。

2、白基成、郭永丰、刘晋春主编,《特种加工技术》.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

3、赵万生. 《特种加工技术》.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粉体科学与工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双喜

先修课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基础,材料测试分析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颗粒的几何特性与表征、密集态粉体的堆积结构和力学与流变特性;

2.掌握离散态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规律和沉降速度计算;

3.了解从材料的性能和设计要求,从粉体科学与技术的角度,对颗粒的性状进行表征与控制。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

颗粒的集合状态、粉体尺寸的划分以及表面效应和量子效应

课堂讲授

2

2

颗粒的几何特性与表征

颗粒的大小与与分布、颗粒形状与粉体的表面积

课堂讲授

2

3

颗粒的堆积结构与致密堆积

颗粒堆积结构的基本参数、颗粒堆积结构与实际颗粒的堆积、致密堆积理论与经验

学术研讨

4

4

粉体力学与流变特性

颗粒接触点上的作用力与粉体层应力、粉体的摩擦角特性、流变特性及粉体层的压力分布与粉体的压缩

课堂讲授

4

5

颗粒流体力学

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运动、流体在颗粒固定床层中的透过流动及颗粒在流体中的悬浮运动

专题报告

4

6

粉体的物理特性

粉体的热学性质、粉体的电学性质、粉体的光学性质、粉体的磁学性质

自学指导

4

7

粉体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

表面现象与表面能、粉体表面的吸附特性、粉体表面的润湿性及粉体的凝聚与分散

课堂讲授

4

8

粉体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机械力化学过程的分类及粉碎过程诱发的机械力化学效应

专题报告

4

9

超细粉体的制备方法与技术

普通粉磨技术、气流磨生产超细粉技术、湿磨处理新方法及制备的超细粉体对混凝土性能影响

专题报告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粉体科学与工程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 叶青.2009年.

2.粉体工程与设备. 北京:化学工程出版社. 陶珍东,郑少华.2003年

3.粉体科学与工程.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魏诗榴.2006年

4.表面物理化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谈慕华,黄蕴元,1985年.

5.物理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2003

 

《工程材料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材料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周双喜

先修课程:高性能混凝土,材料测试分析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 掌握混凝土强度常用的无损检测技术,包括回弹法、超声法、超声-回弹综合法、钻芯法、拔出法、交流阻谱方法及射钉法的基本原理;

2.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裂缝与缺陷;掌握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检测方法;

3.了解其他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包括红外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冲击反射法无损检测技术与雷达波无损检测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

结构混凝土及其它工程材料无损检测技术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回弹仪的构造、原理及检测技术

课堂讲授

2

3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超声仪的构造、原理及检测技术

课堂讲授

4

4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及结构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学术研讨

4

5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因素及芯样试件抗压强度的计算

专题报告

2

6

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拔出法测试混凝土强度的破坏机理及测强曲线的建立

自学指导

2

7

射钉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气压射钉枪的工作原理及工程检测要点

课堂讲授

2

8

超声法测试混凝土裂缝与缺陷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的基本原理及混凝土裂缝深度检测

专题报告

4

9

交流阻抗谱方法检测混凝土结构

交流阻抗谱方法基本原理及混凝土力学性能与耐久性能的交流阻抗研究

专题报告

2

10

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检测

抗冻性能、抗渗性能、抗碳化性能、碱集料反应性能检测方法以及混凝土收缩、徐变测量方法

课堂讲授

4

11

红外成像无损测技术、冲击反射法无损检测技术

红外成像无损检测、冲击反射法技术原理及工程应用

专题报告

2

12

雷达波无损检测方法、光纤传感无损检测技术

雷达波无损检测、光纤传感无损检测原理及工程应用

专题报告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新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 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新编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编写组,2002年;

2、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 吴慧敏.1998年;

3、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手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吴新璇.2004年;

4、工程结构检测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刘培文,2011年。

 

 

 

 

 

 

 

 

 

 

 

 

 

 

 

 

 

 

 

 

 

 

 

 

 

 

 

 

 

 

 

 

 

 

 

 

 

 

 

 

 

 

 

 

 

 

 

《混凝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喻乐华

先修课程:固体理论、无机非金属材料、胶凝材料学、材料力学性能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以混凝土为主的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基础知识.

  2.全面系统地掌握主要混凝土的原材料组成、配制技术、生产工艺、施工应用、结构与性能及其检测方法.

  3.了解国内外混凝土发展的趋势方向.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混凝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课堂讲授

2

2

混凝土原材料

水泥;化学外加剂;矿物质超细粉;骨料;增强材料;拌合水

课堂讲授

8

3

混凝土性能

新拌混凝土;早期混凝土;硬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混凝土耐久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课堂讲授

10

4

混凝土生产工艺

混凝土拌合物的制备;混凝土成型;混凝土养护;混凝土质量检测与控制

实验

4

5

特殊混凝土

流态混凝土;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活性粉末混凝土;水泥混凝土制品

课堂讲授

4

6

混凝土测试分析

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测试;混凝土微观分析

实验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冯乃谦. 实用混凝土大全[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P.Kumar Mehta、Paulo J.M.Monteiro. CONCRETE. P274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1993

3.阎培渝、姚 燕主编. 水泥基复合材料科学与技术[M]. 北京: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9.

4 .王媛俐、姚燕主编.重点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与工程应用[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1.

5.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ch

6.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

7. Magzine of Concrete Reseach

 

 

 

 

 

 

《胶凝材料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喻乐华

先修课程:固体理论、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力学性能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以硅酸盐水泥为主的各种胶凝材料科学基础知识.

  2.熟练掌握:(1)胶凝材料的组分、结构与胶凝性能的关系;(2)胶凝材料水化硬化以及结构形成过程的规律;(3)胶凝材料硬化体的组分、结构与工程性质的关系;(4)制备具有指定性能与结构的胶凝材料及其制品的技术途径。

  3.了解国内外主要胶凝材料发展的趋势方向.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

胶凝材料的概念、类型及工程中作用

课堂讲授

2

2

石膏

原材料、相组成、水化与硬化体结构与性能、标准及应用

学术研讨

1

3

石灰

原料及制备,水化与硬化体结构与性能、标准及应用

学术研讨

1

4

镁质胶凝材料

原料及制备,水化过程、水化产物及其相变规律,硬化体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其应用范围与发展前景等。

课堂讲授

4

5

硅酸盐水泥

水泥的种类,硅酸盐水泥的原料及生产,熟料矿物的组成、结构及其与胶凝性能的关系,水化反应及机理,水泥石的结构及工程性质

课堂讲授,实验

12

6

辅助胶凝材料

高炉矿渣、粉煤灰、火山灰质材料的来源、性能及应用

课堂讲授

4

7

无孰料水泥

主要类型及其制备方法

课堂讲授

2

8

铝酸盐水泥

铝酸盐水泥的原料及生产,熟料矿物的组成、结构及其与胶凝性能的关系,工程性质

课堂讲授

2

9

其它品种水泥

硫铝酸盐水泥、氟铝酸盐水泥、铁铝酸盐水泥、道路水泥、油井水泥、特性水泥(快硬硅酸盐水泥、抗硫酸盐硅酸盐水泥、膨胀水泥)等

学术研讨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袁润章主编.胶凝材料学(第二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2、F.M.李著,唐明述等译,水泥和混凝土化学(第二版).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l980;

3、格鲁荷夫斯基等著,蒲心诚译,接触硬化胶凝材料及复合材料.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4、H.F.W.Tayloy.Cement of Chemistry.Academic Press,1990;

5、Advances in Cement Research

6.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ch

7.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e

 

 

 

 

 

 

 

 

 

 

 

 

 

 

 

 

 

 

 

 

 

 

 

 

 

《建筑高分子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学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 凯

先修课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建筑材料性能学,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以建筑防水材料、防火材料、表面活性剂等为主的建筑高分子材料学基础知识

2.系统掌握主要建筑高分子材料的结构、性能、改性方法及其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关键技术

3.了解国内外建筑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发展动态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 论

建筑高分子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

讲 课

2

2

建筑防水材料

建筑常用防水材料种类、性能及其施工

讲 课

4

3

建筑防水关键技术

隧道混凝土结构工程防水关键技术

专题报告

2

4

建筑防火材料

建筑常用防火材料种类、性能及其施工

讲 课

4

5

建筑防火关键技术

隧道混凝土结构工程防火、防爆关键技术

专题报告

2

6

建筑吸声降噪材料

建筑常用吸声降噪材料种类、性能及其施工

自学指导

4

7

建筑吸声降噪关键技术

地铁与隧道吸声、降噪关键技术

专题报告

2

8

建筑保温隔热材料

建筑常用保温隔热材料种类、性能及其施工

自学指导

2

9

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建筑保温隔热相变材料关键制备技术

专题报告

2

10

减水剂

建筑常用减水剂种类、结构与性能及其制备工艺

讲 课

4

11

表面活性剂

助磨剂、界面改性剂等建筑常用表面活性剂结构与性能及其制备工艺

讲 课

4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马保国编著. 建筑功能材料[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 沈春林主编. 新型防水材料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3. 杨生茂主编. 建筑防火、耐火材料分册[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4. 网上学术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

 

 

 

 

 

 

 

 

《高性能增强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材料学

学时与学分:48学时,3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 凯

先修课程: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掌握纤维、颗粒、晶须、片状等高性能增强材料基础知识

2.系统掌握主要高性能增强材料制备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应用关键技术

3.了解国内外高性能增强材料及其应用发展动态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 论

高性能增强材料研究进展与应用

专题报告

2

2

纤维增强材料

纤维增强材料种类、结构、性能与制备和应用

讲课

6

3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

材料关键技术

纤维增强高性能功能梯度结构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专题报告

4

4

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

材料应用

S-P混杂纤维高性能混凝土制备与性能测试

实验

4

5

颗粒增强材料

颗粒增强材料种类、结构、性能与制备和应用

自学指导

4

6

颗粒增强水泥基复合

材料技术

橡胶高性能混凝土抗震、吸能原理

及应用关键技术

专题报告

4

 

晶须增强材料

晶须增强材料种类、结构、性能与制备和应用

自学指导

4

7

晶须增强水泥基复合材制备关键技术

碳化硅晶须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力学强化行为

及其耐久性

专题报告

4

8

片状增强材料

片状增强材料种类、结构、性能与制备和应用

自学指导

4

9

片状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片状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关键技术及评价

学术研讨

4

10

片状增强水泥基复合

材料应用

片状石墨增强高性能导电混凝土制备与性能测试

实验

4

11

纤维布加固增强材料

建筑常用纤维布增强材料种类、性能及其施工工艺

自学指导

2

12

纤维布加固混凝土

结构方法及效果检验

纤维布加固混凝土结构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专题报告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郝元恺编著. 高性能复合材料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严捍东主编. 新型建筑材料教程[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3;

3.鲁云主编. 先进复合材料 [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 沈荣熹著. 新型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5. 网上学术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