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东交通大学工业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华东交通大学 /2014-04-07

 工业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5236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懂工业工程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业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工业工程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深入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对复杂生产系统、服务系统进行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运作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担负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开展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评价、工程施工等业务,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具有继续学习和提高的基础与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研修的主要课程有:政治理论课、硕士生英语、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运筹学与最优控制、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工效学、质量管理与质量可靠性等。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3年,在校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8学分,包括工程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不少于10学分。1-1.5年内完成课程阶段学习;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届本科毕业生累积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在进程安排上,实践环节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时间可部分重叠。

2、实行双导师制: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人员联合指导。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四、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化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企业信息门户;网络营销。

2、先进制造系统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研究如何通过计算机技术把分散在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中各种孤立的自动化子系统有机地集成起来,实现技术系统和经营生产系统集成在一起,使整个企业的工作流程、物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网络化制造;数字化制造;MRPП;ERP;BPR(业务流程再造)等。

3、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针对生产和物流系统复杂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复杂网络、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研究生产和物流系统的建模理论、使能技术和仿真优化算法,为企业的生产和物流运作提供决策。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离散系统建模和仿真;复杂网络理论;多Agent;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系统优化理论和算法。

4、质量管理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针对生产和物流系统复杂性的特点,研究如何综合利用质量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来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质量目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质量控制;名牌战略;质量竞争力评价研究;6σ管理;DMAIC流程;顾客满意度测评方法及应用。

5IE和现场管理研究方向

该研究方向定位于利用科学的管理制度、标准和方法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包括人、机、料(原材料)、法、环、信息等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检测,使其处于良好的结合状态,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生产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5S;现场IE;精益生产;工作设计(工作研究、人机工程);人因工程等。

 

五、对必修环节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应在第三学期未或第第四学期初完成。

2.学术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10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3.专业外语

使研究生了解、熟悉外语论文的写作及如何在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和进行学术报告。由指导教师负责指导研究生选读和笔译相关专业外文文献,第四学期期末由学院组织考核。

4、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参照《华东交通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

 

6、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训练研究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其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规划设计、应用研究等。

(2)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

(4)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篇幅在2万至5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5)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答辩工作由各专业统一组织。

五、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10学分。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做为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硕士生原则上必须补修3门以上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英语达国家六级500分以上(含500分)可申请免修硕士生英语。当某门课程选修人数少于3人时,除非二级学科招生人数所至,否则,研究生应改选其他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工业工程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

学期

开课
单位

备注

学位课

公共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32

2.0

1

人文

必修

 

硕士生英语

144

4.0

1、2

外语

专业核心课

 

多元统计分析

32

2.0

2

经管

必修

 

系统建模与仿真

32

2.0

2

机电

 

作业设计与方法标准

32

2.0

3

机电

 

高级运筹学

48

3.0

1

土木

 

质量管理与质量可靠性

32

2.0

3

机电

 

信息系统与复杂网络

32

2.0

2

机电

 

人工智能与matlab

32

2.0

2

 机电

 

工业工程前沿

32

2.0

3

机电

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

 

自然辩证法概论

16

1.0

2

人文

必选一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6

1.0

2

人文

 

知识产权

16

1.0

1

人文

至少选一门

 

信息检索

16

1.0

1

研究生处

 

国学

24

1.0

1

研究生处

 

第二外语(日语)

64

2.0

1、2

外语

 

第二外语(法语)

64

2.

1、2

外语

 

第二外语(德语)

64

2.0

1、2

外语

专业方向课

 

生产计划与高级排程管理

32

2.0

3

机电

选修

 

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

32

2.0

1

机电

 

物流及工业工程专业英语及科技写作

32

2.0

2

机电

 

项目管理

24

1.5

2

机电

 

博弈论

32

2.0

2

经管

 

计算机集成制造

32

2.0

1

机电

必修
环节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1次

1.0

 

电气

必修
共10学分

 

学术报告活动

≥5次

1.0

 

电气

 

工业工程专业实践

≥6月

6.0

 

电气

 

学位论文

≥1年

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大纲(071200000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王俊文

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将本门课重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形成专题,实施专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上重点与基础、点与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督促检查。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

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A+B

8

2

经济建设研究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波动与稳定;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如居民收入形式与来源、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居民消费水平与行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产业结构与结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A+B

8

3

文化建设研究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民族精神的科学涵义与重要作用,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全球化概念,从经济全球化到政治、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概念、特点和关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

A+B

8

4

社会建设研究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及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稳定发展研究,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探讨,如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A+C

8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杰忠主编,待出;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和1994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学》,王惠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政治学原理新编》,吴志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吴志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仲德涛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版;     

12.《权力政治学》,李景鹏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亨廷顿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16.《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刘世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塞缪尔·亨廷顿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克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文明社会史论》, 佛格森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秀生、曾国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杨瑞龙、陈秀山、张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二版),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银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黄楠森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刘文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9.《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涂成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魏恩政主编,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周振国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魏礼群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和谐社会与执政党建设》,陆学峰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001)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44学时,4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雅丽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常用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2000个左右的基本词。认知120个左右常用词根和词缀,并能根据构词法识别派生词。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论等),具有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和其它读物,速度达到每分钟60—70词,读后能够理解中心思想及内容。计时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读后能理解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总阅读量:精读30000词左右,泛读80000词左右。

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词。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言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

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稍加准备,能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1—2分钟的连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阅读

词组,修辞及难句理解;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A

48

2

课后练习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课文中常用词组,短语的理解;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英汉互译练习。;针对课文进行问答练习。

0.5A+0.5E

24

3

听力

重点放在对所听语言的理解和练习上;结合听力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听力理解情况。

0.4A+0.6E

48

4

写作

讲解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A

4

5

翻译

能就短小文章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能翻译论文摘要。

A

8

6

口语

强化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开展专题讨论,增强语言识别能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连续用英语表达思想或讨论某一专题达2---3分钟以上。

0.5A+0.5E

1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A)、(B)(第一版)。王哲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朗文英语听说教程》(1、2、3)(第一版)。Ellen Kisslinger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体,2003年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230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余维海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绪论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方法

A

2

2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科技学革命与文明转型、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A

2

3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A

2

4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A

2

5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思维及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A

3

6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技术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推进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A

2

7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现代西方科技术思潮评析、当代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A

3

8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A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 《自然辩证法概论》,胡伯项,待出。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孙道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肖显静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003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全校文、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开卷考或写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王小军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按照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观念地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就要求有符合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方法。这一方面对方法的探索成为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理解又成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以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它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社会提供了迄今最为先进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开设旨在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研究生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集理论探讨、方法探析与研究实践为一体,如果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能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课程在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会实践环节指导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即在本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自行设计一项社会科学课题并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完成研究工作,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了他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效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课堂讲授

2

2

第一讲 社会科学的对象、特征及发展回顾

社会科学的特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溯

课堂讲授

2

3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课堂讲授、讨论

2

4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课堂讲授

2

5

第四讲  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的由来与发展、系统分析的操作及要求

课堂讲授

2

6

第五讲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综述的撰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7

第六讲 实地研究法

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课堂讲授

2

8

第七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自愿原则、不伤害原则、保密原则、诚信原则

课堂讲授及讨论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汪荣有主编,待出。

参考教材:

1、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陈锐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社会研究方法》(上、下),(美)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欧阳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拉尔森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贝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位课、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工程硕士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肖海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地拥有、保护、管理、创新知识产权。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产权实务的训练,能对企业、行业或单位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分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知识产权导论

介绍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内容、产生发展历史等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3

2

著作权

著作权概述、保护的作品、内容、取得时间、主体、邻接权、利用和转移、限制、集体管理、保护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3

3

专利权

专利概述、分类、专利权产生的条件、内容、主体、保护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3

4

商标权

商标权概述、分类、注册商标的取得、商标权内容、主体、驰名商标保护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3

5

企业知识产权分析

企业专利分析、商标分析、版权分析、域名分析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3

6

考核

课程论文(对某一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论述,或者对某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分析)

 

1-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知识产权基础教程(第2版)       王兵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年;

3、知识产权管理                     朱雪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4、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第2版)   吴汉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知识产权论(第三版)             郑成思著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6、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       冯晓青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

7、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     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8、不正当竞争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   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9、著作权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      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10、怎样检索中外专利信息(第2版) 江镇华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

 

 

《 专利与情报检索》课程教学大纲(1106000101)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各占40%,课堂表现和考勤各占10%)

课程主要负责人:廖汉鲁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了解专利和情报检索的相关概念,了解全校各硕士点和各学科在国内、外最为著名的手工情报检索与参考咨询工具的范围、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原理、方法、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尽可能掌握手工和计算机查找新学科领域各文种、各类型文献的方法与途径,掌握满足其在学期间的论文工作和毕业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中各种信息需求的技能。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信息检索基础

概述;概念和作用;信息检索的系统和效果

2

2

检索语言与信息著录标引

检索语言的概念与基础;功能和分类;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著录和标引

2

3

检索策略方法;

信息检索材料与方法;参考工具书概念特点;种类与排检方法;

2

4

参考工具书概述使用

图书与知识型信息检索;数据与事实型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

2

5

光盘检索

光盘检索系统;主要光盘数据库介绍

2

6

联机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

最近最新的检索方法和途径介绍

2

7

参观与实习

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的参观和具体检索工具实习

2

8

作业与练习讲解;考试要求安排

针对作业与练习的讲解;针对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

2

合计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信息检索教程(04年第一版)。冯惠玲、王立清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其他参考书在课堂指定

 

 

 

 

 

 

 

《 国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000101)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先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史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通过对本门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把握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以此进一步厚实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国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努力揭示古今联系,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观点做出科学的解释与阐述,挖掘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导言

国学概念;国学研究状况;学习国学的意义方法与要求

A

2

2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学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国学的影响

A、C

2

3

儒、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A、C

6

4

《论语》选讲

《论语》概说;《论语》《里仁篇》、《述而篇》、《泰伯篇》、《颜渊篇》、《子路篇》、《阳货篇》等选讲。

A、B

6

5

《道德经》选讲

《道德经》概说;《道德经》第1、8、22、24、28、33、45、63等章选讲

A、B

6

6

《大学》、《中庸》导读

《大学》《中庸》概说;《大学》《中庸》导读

B

2

: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精讲,主编:李卫东、李余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03年6月;

3、《老子今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4、《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二外(日语)Ⅰ》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1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艳红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日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日语基本词汇,掌握6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掌握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日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标准日本语新编同步辅导》初级。 朱金和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新编日语》(第2册)。周平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现代日语语法大全》。战宪斌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日语初步》。 铃木忍等著, 孟宪凡等编译,北京出版社.1998;

6、《走进日本脱口秀》。 张升余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7、《标准日本语自学辅导与同步训练》。 艾靖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外 (法语) Ⅰ》课程教学大纲()

Postgraduate French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撰 写 人                                  开课学期秋、春

总 学 时 72,第1学期36,第2学期36      学    分 2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考试

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考试:学校命题:笔试。第二学期考试:由学校命题,笔试+翻译,翻译可查字典。

    第一学期占总成绩50%;第二学期占总成绩50%;综合成绩为研究生法语学位课程成绩。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法语二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对话,能阅读简短的文章,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语音学习:

主要是学习法语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法语的语音、语调;通过大量的听力、口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语语音。

2.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难度较小的法语文章,提高学生对原文理解的精度;

3.写作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无明显的语法错误。

4.翻译要求: 结合教材中指定的法,汉互译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对应练习,使学生加强翻译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法,汉互译的能力。

5.说的要求:

(1)能初步运用法语口语的基本句型于日常生活会话。

(2)能就所学内容,通过准备,分小组组织对话(2-3分钟)无重大语法错误。

三、教学方法

研究生法语课程要求学生自学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并有浓厚的法语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语言实践运用环节和交际环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讲解难点,重点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并应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语法的指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多动脑想,多动嘴说,多动手写;寻找多种途径,如教唱法文歌曲,观看原版电影,听磁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语音学习和基础语法学习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音学习

掌握鼻化音,要求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12

2

语法讲解

1.了解名词、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及用法、位置2.熟悉不定冠词、定冠词和缩合冠词用法及比较。

8

3

课文讲解和习题训练

1.重点放在正确掌握第一组、第二组动词变位正确掌握第一组动词变位和特殊动词变位2.了解指示形容词和主有形容词的用法及区别3.熟悉y的用法4.熟练掌握日常用语、法国国情、文化知识。

12

4

语音训练

1.加强读音的正确性。2.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的能力。。

4

 

第二学期:系统语法学习和口语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学时

1

语法学习

1. 熟悉代词式动词、命令式、复合过去时的组成、用法。2.正确使用复合过去时、过去分词。

18

2

课文讲解

1. 正确使用直接、间接宾语人称代词 2.熟悉第二组动词变位3.熟悉代词位置、时间短语和连词短语4.正确掌握未完成过去时、最近将来时、最近过去时的用法及区别5. 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法汉互译练习

10

3

听力、对话训练

1.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2.形式多样进行口语练习,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等。3. 灵活运用日常用语。

8

 

五、选用教材

教材: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孙辉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参考书:

1.《法语》(1-4册) 马哓红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年;

2.《大学法语简明教程》 薛建成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3.《新大学法语》(1-2册) 李志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二外(德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袁洋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德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德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德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德语三十个字母的发音,包括元音的长短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德语基本词汇,掌握10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掌握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德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语音

元音的长音、短音与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

0.75A+0.25B

8

2

语法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0.75A+0.25B

40

3

听说练习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0.25A+0.75B

1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大学德语》修订版。张书良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系统建模和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高级运筹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系统建模和仿真基本理论,系统建模和仿真的概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系统建模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建模和仿真,解决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概述

介绍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

A

3

2

第二章 建模的方法论

介绍数学模型,建模方法学,基于计算机的建模方法学,解释结构建模及模型的简化方法。

A

3

3

第三章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的理论和工具

A

3

4

第四章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理论和方法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原理、方法和工具使用

A

3

5

第四章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实验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实验

E

3

6

第五章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和方法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方法和工具使用

A

3

7

第五章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和仿真实验

Agent建模和仿真实验

E

3

8

第六章 基于Agent的建模理论和方法

介绍基于Agent的建模原理与方法。

A

3

9

第六章  Agent建模和仿真实验

Agent建模和仿真实验

E

3

10

第七章 建模优化理论和方法

主要介绍分布式系统建模技术。

A

3

11

第八章 建模和仿真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选择物流和供应链、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的某一类领域,对建模和仿真理论和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现状,面临的问题,运用前景进行讨论,设计仿真模式或制作ppt上台讲述和交流。

C

3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施於人邓易元蒋维 编著,eM-Plant仿真技术教程,2009-08-01/科学出版社,2009年

2、钟永光 等编著,系统动力学,/科学出版社,2009年

3、Michael J. North and Charles M. Macal, Managing Business Complexity Discovering Strategic Solutions with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作业设计与方法标准》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尹春建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工效学和工作研究的理论和重要性,掌握其在现场中的应用,在安全、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下提高工作效率。

作业设计是关于如何设计设计任务、工作站和工作环境以更好地适应作业者的需求,达到人、机、环境的最佳匹配,使人-机-环境系统能够适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保证人安全、健康、高效、舒适地进行工作和生活的学科。

方法标准运用各种方法技术,对作业方法进行方法研究与时间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的作业标准,减少工作中的浪费,提高作业效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工程设计中以人为中心的意识,重视人、机、环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运用科学的方法技术对现场作业进行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并应用工效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人机作业系统进行设计和评价,达到在安全、健康和舒适环境下的最优效率。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绪论

讲解生产力和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及发展史

课堂讲授

2

2

程序分析

讲解流程程序分析、人机操作分析、双手操作分析等方法研究的工具。应用各种方法(作业流程图、流程程序图、线路图、人机操作图、多人操作图、双手操作图)解决简单问题。

课堂讲授

6

3

手工作业设计

讲解动作经济原则和人体力量原理,针对人的能力及其极限进行作业设计

课堂讲授

2

4

工作场所、仪器和工具设计

讲解人体测量概念,为操作者设计良好的工作场所,设计适应人体效能的仪器和工具,减少人体损伤,提高工作效率

课堂讲授

4

5

工作环境的设计

讲解工作环境设计的原理,对工作场所的环境因素如照明、微气候、噪声、振动等进行合理设计,为作业者提供良好、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课堂讲授

6

6

认知工作设计

简单了解人的信息处理的基本概念模型,了解如何最好、最大效率地编码和显示信息,使作业者能最大效率地认识和理解信息、做出决策并快速精确地控制机器。

课堂讲授

2

7

时间研究

作业测定的几种方法:秒表时间研究法、工作抽样法、预定时间系统法等。标准时间的计算,宽放时间的使用,学习曲线的分析和应用。 建立作业标准的标准时间。

课堂讲授

8

8

工作标准跟踪和使用

了解工作标准的使用、跟踪和维护的必要性和过程。

课堂讲授

2

 

合计

 

 

3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方法、标准与作业设计》,Benjamin Niebel, Andris Freivalds著,王爱虎等编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人因工程》,蒋祖华、赖朝安、王东勃、尹春建,科学出版社,2011

3、《人因工程学》,郭伏、钱省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基础工业工程》,易树平、郭伏,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工业工程基础》,范中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6、《人机工程学》,丁玉兰主编,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7、《人机工程学》,朱序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8、《人机工程学》,陈毅然,航空工业出版社,1990

 

 

 

 

 

 

 

 

 

 

 

 

 

 

 

 

 

 

 

 

 

 

 

 

 

 

 

 

 

 

 

《质量管理与DOE》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于影霞

先修课程:应用数理统计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质量管理与DOE”是一门涉及管理、制造、服务、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整个课程将通过教师授课,有关文献资料的阅读以及教师与学生间的研讨,重点使学生掌握质量管理及DOE的基本原理及方法,能够运用质量管理原理及方法,对制造业、服务业进行分析和改进;能够运用DOE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以改进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第一章 质量管理的发展

 

1.1 质量的概念及发展

1.2 σ水平的测算与度量

1.3 粗放管理与精细管理

A

(2学时)

2

第二章 统计学原理

 

2.1 变异与质量特性值的分布

2.2 6σ与正态分布

2.3 流程平均值的飘移

B

(4学时)

3

第三章 过程控制技术

 

3.1 控制图原理

3.2 计量控制图

3.3 计数控制图

3.4 过程能力

B

(6学时)

4

第四章 过程改进技术(DOE)

 

4.1 DMAIC改进

4.2 质量功能展开

4.3 正交设计

4.4 可靠性设计

A+B

(6学时)

5

第五章  数据分析技术

 

5.1 数据的类型

5.2 数据集中程度与离散程度测定

5.3 参数估计

5.4 假设检验

5.5 方差分析

A+B

(6学时)

6

第六章 效果评价与量测

6.1 过程绩效度量

6.2 财务效果分析

6.3 顾客满意度测评

A+B

(6学时)

7

6σ与DOE应用

6σ与DOE在制造业应用

6σ与DOE在服务业应用

C

(2学时)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 材:《6σ管理》,

参考书:《新编质量管理学》,张公绪 孙静,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信息系统与复杂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高级运筹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信息系统和复杂网络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信息系统建模、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信息处理中的数据仓库、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复杂网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完全掌握数据仓库、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复杂网络方面的工具和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较高程度的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构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数据建模理论和技术

1、数据建模理论

2、数据建模技术、方法和工具使用

A

3

2

信息系统规划理论

1、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2、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

3、信息系统开发理论和方法

A

3

3

SQL语言和数据库系统

1、   SQL语言

2、   主流RDBMS系统

B+C

3

4

数据仓库技术和MDX

1、   数据仓库理论和技术

2、   MDX语言

A

3

5

机器学习理论和技术

1、   分类学习

2、   聚类学习

3、   关联规则学习

A

3

6

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

1、   数据挖掘体系、方法论和工具

2、   商业智能

A

3

7

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1、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在营销、销售、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典型应用案例

C+E

3

8

常见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1、   三种典型网络结构

2、   三种典型网络演化动力学

A

3

9

复杂网络测度指标

1、常见复杂网络测中心化测度指标

A

3

10

复杂网络动力学

1、   SIR、SIS模型

2、   复杂网络上信息传播动力学及其仿真

A

3

11

复杂网络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1、复杂网络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C

3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韩家炜堪博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何大韧刘宗华汪秉宏 编著,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王林戴冠中 著,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Scalefree现象及其控制科学出版社,2009

 

 

 

 

 

 

 

 

 

 

 

 

 

 

 

 

 

 

 

 

 

 

 

 

 

 

 

 

 

 

 

 

 

 

 

 

 

 

 

 

 

 

《人工智能与MATLA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80%;平时作业:20%

课程主要负责人:郝 勇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数值分析》、《Matlab基础编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MATLAB是一个包含大量算法的集合,拥有600多个工程中要用到的数学运算函数,可以方便的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计算功能。函数中所使用的算法都是科研和工程计算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经过了各种优化和容错处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用它来代替底层编程语言,在计算要求相同的情况下,使用MATLAB的编程工作量会大大减少。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包括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学生修完此课程后能对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和MATLAB编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正确使用MATLAB编程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智能优化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课程概述

本课程概况及相关基础知识

课堂讲授

3

2

MATLAB基础及相关编程知识

MATLAB概述、MATLAB基本运算,包括数值和符号运算、MATLAB基本编程

课堂讲授

6

3

模拟退火算法工具箱及应用

模拟退火算法的理论分析、算法流程、参数设置及优化、实例分析

课堂讲授

3

4

蚁群算法的优化计算

蚁群算法的理论基础、算法流程、参数设置、程序详解及其在TSP问题求解中的应用

课堂讲授

3

5

基于蚁群算法的二维路径规划算法

MAKLINK图论理论、dijkstra算法分析、利用MAKLINK图论算法建立路径规划的二维空间算法讲解及程序实现

课堂讲授

3

6

神经网络的回归拟合和分类

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GRNN、PNN、CNN及SOFM网络的结构、参数的设置、网络的创建、训练及具体应用实例分析

课堂讲授

6

7

遗传算法工具箱详解及应用

遗传算法的产生与发展、遗传算法的基本算法、遗传算法的改进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TSP算法

课堂讲授

6

8

《人工智能与MATLAB》课程复习

课程复习

课堂讲授

2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人工智能. 黄厚宽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7

2、MATLAB 6.5辅助优化计算与设计. 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MATLAB智能算法. 史峰, 王辉, 郁磊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07

 

 

 

 

 

 

 

 

 

 

 

 

 

 

 

 

 

 

 

 

 

 

 

 

 

 

 

 

 

 

 

 

 

 

 

 

 

《工业工程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作业设计与方法标准、系统建模与仿真、高级运筹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工业工程理论和应用前沿领域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工业工程理论和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约束理论、价值流工具、业务流程重组、单元和精益生产、知识工程、信息系统和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较高程度的工业工程创新和应用实施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工业工程在服务业中的应用

 服务业应用工业工程的现状,服务业和制造业中工业工程应用和实施的区别,服务业的工业工程应用前景

D+B

4

2

约束理论和价值流工程

约束理论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价值流理论、技术以及在工业工程中的应用

D+B

4

3

业务流程重组和流程管理

业务流程重组的理论、技术和工具,流程管理

D+B

4

4

单元技术和方法

单元制造的原理、方法和应用场景,企业如何实施单元制造

D+B

4

5

知识工程和知识建模

知识工程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知识建模理论

D+B

4

6

准时制和精益生产

准时制生产和精益生产的理论、相关技术等

D+B

4

7

工业工程与工业设计

基于工业工程的工业、UI、用户体验设计等

D+B

4

8

工业工程中的信息系统和技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和现代管理信息系统

D

4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李国良 编著,流程制胜——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刘树华鲁建厦王家尧编著,精益生产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

3、(美)莱文森 著,任建标 译,超越约束理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生产计划与高级排程》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方向与跨学科课程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论文、平时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运筹学、管理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课程学习,要求研究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生产管理的发展历程,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生产过程规划与设计、生产过程动力学、拉式与推式生产、人的因素和全面质量在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应用;掌握小批量生产、总体计划、排产计划,以及JIT、MRPII、供应链等先进模式的原理和应用,具备一定分析、研究、解决生产管理中有关规划、改善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导论——制造基础

从一个实例看运营管理

A

2

2

生产运作战略与竞争力

1、运作战略;2、运作竞争维度;3、现代企业生产系统的功能目标体系

0.6A+0.4B

2

3

生产过程与生产类型

1、生产管理的对象及任务;2、现代生产管理的特征;3、生产过程的组织

0.6A+0.4B

4

4

流程分析与绩效改进

1、流程与流程绩效;2、流程利用率与能力利用率;3、案例分析

0.6A+0.4B

4

5

运营系统战略决策

1、生产战略决策;2、服务系统设计矩阵;3、纵向一体化;4、案例分析

0.6A+0.4B

4

6

APS的规则原理

1、生产计划规则概述;2、排程的比喻案例;3、规则的使用

0.6A+0.4B

4

7

如何选择APS

1、三种计划方式 ;2、两种特殊的计划 ;3、选择计划的因素

0.5A+0.5C

4

8

如何运用APS

1、APS的运用法则 ;2、2APS的实施方法

0.5A+0.5C

4

9

APS与精益制造

1、精益制造;2、基于时间的精益制造.APS ;3、连续拉动(Serial Pull)和广播式拉动(Broadcast Pull)

0.5A+0.5C

2

10

准时制生产与大规模定制

1、精益生产和准时生产制;2、大量定制化生产;3、流化线生产;4、讨论

0.5A+0.5C

2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Plant Physics, Walace J. Hop, Mark L. Spearma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2

2、 Jay Heizer, Barry Render,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 by Prentice Hall, Inc.《运作管理》第6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2001

3、 陈荣秋 马士华 《生产运作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4、 刘丽文 《现代生产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处理(OLAP)、 与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在商务决策中的应用。具体的内容包括数据仓库系统简介、在线分析处理,数据预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清理、数据集成和转换 等),数据挖掘过程以及常用方法等,并结合案例分析上述方法在商务智能中的应用。本课程要求掌握商务智能目前的应用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熟悉商务智能的常用 核心技术,并结合实际案例了解商务智能项目的实施过程。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概述

1、商务智能概述

2、智能的现状和发展

A

3

2

数据清洗、转化和加载理论和技术

1、数据集成和质量管理

2、数据仓库建模

A

3

3

数据仓库和多维数据分析

1、多维数据分析

2、多维报表制作技术

A +E

3

4

统计分析和序列模式

1、统计分析

2、序列模式

A

3

5

分类学习和预测

1、分类和预测

A

3

6

聚类分析

1、聚类分析

A

3

7

关联规则学习

1、关联规则挖掘

A

3

8

协同过滤、推荐技术

1、   协同过滤理论和方法

2、   推荐理论和方法

A

3

9

大数据分析

1、大数据和分布式计算

2、Hadoop和Mahout技术

A+E

3

10

文本和Web挖掘

1、   Web挖掘

2、   文本挖掘

A

3

11

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案例

数据挖掘和商务智能中应用案例分析

C

3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韩家炜堪博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赵卫东.商务智能.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W. H. Inmon. Building the data warehous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5

 

《物流与工业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其他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甘卫华

先修课程:硕士生英语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解物流与工业工程科技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从选题入手,结合实例,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材料、研究方法、写作过程、评审。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物流与工业工程科技论文必要的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写作原则与要求,独立撰写论文。

2.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本课程在培养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和调研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注

学时

1

第一章      绪论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了解论文现状

A

2

2

第二章      论文写作要求

“5C”原则、选题要求

0.5B+0.5 C

6

3

第三章      表现形式

3R要求、写作材料

0.5B+0.5C

 

4

第四章      写作过程

实习、实验、调查

0.5B+0.5C

4

5

第五章      论文评审

审阅标准与方法

0.5B+0.5 C

6

6

第六章      范文评析

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

0.5B+0.5 C

6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5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的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为学生建立管理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项目和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与决策(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讲授与研讨

3

2

工程项目管理组织

工程项目组织的基本原理、工程项目组织结构(重点)、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讲授与研讨

3

3

工程项目资源管理

工程项目资源管理概述、项目材料管理(重点)

讲授与研讨

2

4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重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与检查

讲授与研讨

2

5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概述(重点)、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讲授与研讨

3

6

工程项目费用管理

工程项目费用组成(重点)、工程项目费用计划、工程项目费用的控制

讲授与研讨

2

7

工程项目安全与环境管理

工程项目安全与环境管理概述、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工程项目伤亡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工程项目环境管理

讲授与研讨

3

8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工程项目施工平面图的设计(重点)、施工临时用水用电

讲授与研讨

2

9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合同体系(重点)、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工程项目合同实施管理与索赔

讲授与研讨

2

10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项目信息管理的涵义、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项目信息门户(重点)

讲授与研讨

2

 

 

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工程项目管理》,成虎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工程项目管理》仲景冰 王红兵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生产管理与运作、业务流程再造、企业资源计划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集成制造所涉及的相关单元技术和21世纪机械制造业的先进生产模式。具体的内容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程系统、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成组技术,柔性制造系统和最优生产技术,准时生产管理方式,制造资源计划MRPII等。本课程要求掌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目前的应用现状、体系以及发展趋势,熟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核心体系架构,并结合实际案例了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项目的实施过程。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内容名称

主要内容

授课方式

学时

1

CIMS概述

1. CIMS的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2. CIMS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

3. CIMS的发展现状及动向

A

4

2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工程系统

1.概述

2.CAD/CAM/CAE的数据交换标准

3.工程分析与仿真

4.数控技术

5.工业机器人

6.智能CAD/CAM/CAE系统

7.CAD/CAM/CAE的集成系统

A

4

3

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

1.CAPP概述

2.CAPP的分类

3.CAPP的实现方法

4.CAPP的发展

A

4

4

成组技术

1.概述

成组技术的含义,成组技术的发展

2.零件分类、编码和分类系统

3.成组技术(GT)在设计中的应用

A

4

5

柔性制造系统和最优生产技术

 

1.柔性制造系统(FMS)概述

2.FMS的组成

FMS的一般组成和工作原理

3.最优生产技术(OPT)的基本原理

4.基于OPT的生产计划编制方法

A

4

6

准时生产管理方式

 

1.准时生产(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思想及其实现

2.JIT生产管理方式的生产计划与控制

3.实现JIT生产的重要手段——看板管理

4.JIT生产管理方式的特点

A

4

7

制造资源计划MRPII

1.从MRP到MRPII的演变及在CIMS中的地位

2.MRPII的组成

A

4

8

CIMS系统开发

1.CIMS开发的基本思想

2.CIMS的开发流程

3.CIMS工程化开发方法

4.CIMS的系统实现

A

4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白英彩著,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概论,清华大学出版,1997

2、李芳芸、柴跃廷,CIMS环境下——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德分析、设计与实施,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张毅,制造资源计划MRPII及其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相关话题/工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