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工程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240)
一、培养目标
物流工程是研究物流工程规划设计、物流工程项目策划、预测、设计和实施、物流装备设计与运用、配送中心规划设计以及物流系统运作与管理等的工程领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工学学科作为理论基础,管理学科和工学学科相互渗透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3年,在校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
三、培养方式
1、1-1.5年内完成课程阶段学习;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1年;实践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历届本科毕业生累积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 年。在进程安排上,实践环节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时间可部分重叠。
四、本领域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1、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运用各种物流系统分析的方法、工具,针对特定的物流系统,进行要素分析、功能设计及内容规划。
2、物流信息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特定的物流对象,研究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程序设计以及功能实现。
3、制造业生产物流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制造业企业,运用生产计划与控制技术、方法,研究制造业生产物流合理化、最优化的实现途径。
4、服务业供应链
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服务企业,运用流程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方法,研究服务企业提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实现途径。
5、系统建模仿真与分析
该研究方向针对生产和物流系统复杂性的特点,综合运用复杂网络、人工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研究生产和物流系统的建模理论、使能技术和仿真优化算法,为企业的生产和物流运作提供决策。
五、对必修环节的具体要求
1、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
研究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进行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应在第三学期未或第四学期初完成。
2.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期间至少应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其中本人进行正规性的学术报告或学位论文阶段性报告1 次以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要有500 字左右的总结报告,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提倡参加跨学科学术活动。
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各培养单位和指导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现场实践工作,主动与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为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奠定基础。
专业实践环节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特色和重要环节,研究生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专业实践的具体环节、要求及考核工作规定参照《华东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要求及考核办法》。
4、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训练研究生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其具有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其能否获得硕士学位的重要依据。
(1)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多种多样,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规划设计、应用研究等。
(2)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
(4)学位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篇幅在2万至5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5)学位论文应有2位专家评阅,指导教师不得担任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指导教师不作为答辩委员会成员);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均应有来自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论文答辩工作由各专业统一组织。
五、课程设置
总学分要求不低于36学分,其中:学位课20学分,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实践环节8学分。学位课可以代替非学位课,但非学位课不能代替学位课;允许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修其他学科开设的课程做为选修课;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录取硕士生原则上必须补修3门以上相应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不计学分。英语六级考试成绩500分以上(含500分)可申请免修硕士生英语。当某门课程选修人数少于3人时,学院和研究生处有权要求研究生改选其他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类别 |
课程 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 学期 |
开课 |
备注 |
|
学位课 |
公共课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32 |
2.0 |
1 |
人文 |
必修 |
|
硕士生英语 |
144 |
4.0 |
1、2 |
外语 |
|||
专业核心课 |
1 |
多元统计分析 |
32 |
2.0 |
2 |
经管 |
必修 |
|
1 |
人工智能与matlab |
32 |
2.0 |
2 |
机电 |
|||
|
高级运筹学 |
48 |
3.0 |
1 |
土木 |
|||
1 |
物流系统论 |
32 |
2.0 |
2 |
机电 |
|||
1 |
系统建模与仿真 |
32 |
2.0 |
2 |
机电 |
|||
1 |
管理科学前沿 |
40 |
2.5 |
3 |
机电 |
|||
1 |
服务供应链 |
32 |
2.0 |
3 |
机电 |
|||
选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6 |
1.0 |
2 |
人文 |
必选一门 |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6 |
1.0 |
2 |
人文 |
|||
|
知识产权 |
16 |
1.0 |
1 |
人文 |
至少选一门 |
||
|
创新研发与创业 |
24 |
1.5 |
3 |
机电 |
|||
|
信息检索 |
16 |
1.0 |
1 |
研究生处 |
|||
|
国学 |
24 |
1.0 |
1 |
研究生处 |
|||
|
第二外国语(日语) |
64 |
2.0 |
1、2 |
外语 |
|||
|
第二外国语(法语) |
64 |
2.0 |
1、2 |
外语 |
|||
|
第二外国语(德语) |
64 |
2.0 |
1、2 |
外语 |
|||
研究方向课 |
|
物流及工业工程专业英语与科技写作 |
32 |
2.0 |
2 |
机电 |
选修 |
|
|
物流前沿 |
32 |
2.0 |
3 |
机电 |
|||
|
运输规划与管理 |
32 |
2.0 |
3 |
机电 |
|||
|
逆向物流 |
32 |
2.0 |
3 |
机电 |
|||
|
信息系统与复杂网络 |
32 |
2.0 |
2 |
机电 |
|||
|
项目管理 |
24 |
1.5 |
2 |
机电 |
|||
必修 |
|
文献综述及开题报告(机电) |
1次 |
1.0 |
3 |
机电 |
必修 |
|
|
学术交流活动(机电) |
≥5次 |
1.0 |
3-4 |
机电 |
|||
|
专业实践(机电) |
≥6月 |
6.0 |
4-5 |
机电 |
|||
|
学位论文 |
|
0 |
5-6 |
导师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大纲(0712000001)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王俊文
先修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是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背景下,分专题研究和介绍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问题,深化和拓展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将本门课重点内容进行拓展深化形成专题,实施专题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处理好教学内容上重点与基础、点与面的关系,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与督促检查。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民主政治建设研究 |
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建设; 政治文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探索。
|
A+B |
8 |
2 |
经济建设研究 |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波动与稳定;居民收入分配和消费,如居民收入形式与来源、居民收入差距、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居民消费水平与行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如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产业结构与结构平衡、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A+B |
8 |
3 |
文化建设研究 |
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民族精神的科学涵义与重要作用,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途径;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全球化概念,从经济全球化到政治、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化,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与提升文化软实力,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概念、特点和关系,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意义;文化体制改革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软实力。 |
A+B |
8 |
4 |
社会建设研究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如当前中国社会公正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体系,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利益矛盾及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稳定发展研究,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稳定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管理创探讨,如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内容;中国特色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
A+C |
8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郭杰忠主编,待出;
参考资料: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和1994年版;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7.《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8年版;
8.《政治学》,王惠岩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政治学原理新编》,吴志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吴志华,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1.《中外政党制度比较》,梁琴、仲德涛著,商务印书馆北京,2000年版;
12.《权力政治学》,李景鹏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亨廷顿著,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1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文明》,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16.《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刘世军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7.《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塞缪尔·亨廷顿著,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8.《论美国的民主》, 托克维克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9.《政治学说史》, 萨拜因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文明社会史论》, 佛格森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秀生、曾国安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二版),杨瑞龙、陈秀山、张宇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3.《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二版),吴敬琏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年版;
2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张银杰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9年版;
26.《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黄楠森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刘文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9.《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苏国勋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30、《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安全研究》,涂成林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魏恩政主编,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研究》,周振国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3.《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魏礼群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张静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5.《和谐社会与执政党建设》,陆学峰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 英语 》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001)
课程性质:学位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44学时,4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雅丽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硕士生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理解性掌握5000个左右的常用单词及500个左右常用词组,复用性掌握其中2000个左右的基本词。认知120个左右常用词根和词缀,并能根据构词法识别派生词。能较熟练地运用语法知识,能理解语法结构复杂的长难句。
掌握并能运用各项阅读技能(如概括中心思想,猜词悟意,预见,推理和推论等),具有语篇水平的分析能力。能较顺利地阅读并正确理解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和其它读物,速度达到每分钟60—70词,读后能够理解中心思想及内容。计时阅读难度略低、生词不超过总词数2%的材料,速度达到每分钟100—120词,读后能理解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总阅读量:精读30000词左右,泛读80000词左右。
掌握基本写作技能(如文章结构、段落展开和起承转合等)。能按具体要求,在一小时内写出250词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应用文等),正确表达思想,语意连贯,无重大语言错误。
英译汉:能借助词典,将有相当难度的一般性题材文章译成汉语,理解正确,译文达意。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350个左右英文词。汉译英:能借助词典,将一般难度的短文译成英语,无重大语言错误,笔译速度达到每小时250个左右汉字。
对题材熟悉、难度不大、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20词的听力材料,一遍可以听懂,理解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
能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稍加准备,能就所讨论的问题进行1—2分钟的连续发言,表达思想基本清楚。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阅读 |
词组,修辞及难句理解;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 |
A |
48 |
2 |
课后练习 |
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及对课文中常用词组,短语的理解;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英汉互译练习。;针对课文进行问答练习。 |
0.5A+0.5E |
24 |
3 |
听力 |
重点放在对所听语言的理解和练习上;结合听力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听力理解情况。 |
0.4A+0.6E |
48 |
4 |
写作 |
讲解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
A |
4 |
5 |
翻译 |
能就短小文章进行英汉或汉英翻译;能翻译论文摘要。 |
A |
8 |
6 |
口语 |
强化英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开展专题讨论,增强语言识别能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争取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连续用英语表达思想或讨论某一专题达2---3分钟以上。 |
0.5A+0.5E |
12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新世纪研究生公共英语教材》阅读(A)、(B)(第一版)。王哲等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朗文英语听说教程》(1、2、3)(第一版)。Ellen Kisslinger等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体,2003年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课程主要负责人:余维海
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们了解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和现状;理解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在熟悉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关知识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具体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的基本理论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一般方法。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绪论 |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性质和内容、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与方法 |
A |
2 |
2 |
第一章 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 |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科技学革命与文明转型、科学与人文的融通 |
A |
2 |
3 |
第二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人类自然观的演变、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
A |
2 |
4 |
第三章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A |
2 |
5 |
第四章 科学认识与科学方法 |
科学认识的一般过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创新思维及其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理论的发展模式 |
A |
3 |
6 |
第五章 技术进步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
技术的本质、功能和范式、技术发明的过程与方法、推进技术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
A |
2 |
7 |
第六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
科学的社会价值观、技术的社会价值观、现代西方科技术思潮评析、当代高科技发展中的伦理问题探讨 |
A |
3 |
8 |
第七章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 |
A |
2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1. 《自然辩证法概论》,胡伯项,待出。
参考资料: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
2.《自然辩证法概论》,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3.《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研究》,孙道进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
4.《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肖显静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刘大春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教学大纲(0712003102)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全校文、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考查,开卷考或写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王小军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导,按照社会历史的本来面目来观念地掌握和再现社会历史,就要求有符合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方法。这一方面对方法的探索成为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历史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社会历史本性的科学理解又成为人们进一步探索科学的认识方法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强调以唯物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它为人们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社会提供了迄今最为先进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的开设旨在使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了解社会发展状况,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研究生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掌握正确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这门课程集理论探讨、方法探析与研究实践为一体,如果只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和理论是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能单独或合作完成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课程在展开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将会实践环节指导来加强本课程的教学,即在本课程的开始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让他们自行设计一项社会科学课题并利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完成研究工作,老师给予充分的指导。通过这些实践环节,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运用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树立起认真、合作、严谨、求实等与社会科学研究有关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了他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有效提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导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
课堂讲授 |
2 |
2 |
第一讲 社会科学的对象、特征及发展回顾 |
社会科学的特征、社会科学发展的回溯 |
课堂讲授 |
2 |
3 |
第二讲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
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 |
课堂讲授、讨论 |
2 |
4 |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
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 |
课堂讲授 |
2 |
5 |
第四讲 系统分析法 |
系统分析的由来与发展、系统分析的操作及要求 |
课堂讲授 |
2 |
6 |
第五讲 文献研究法 |
文献研究方法、研究综述的撰写 |
课堂讲授及讨论 |
2 |
7 |
第六讲 实地研究法 |
问卷法、观察法、访谈法 |
课堂讲授 |
2 |
8 |
第七讲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
自愿原则、不伤害原则、保密原则、诚信原则 |
课堂讲授及讨论 |
2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主要教材: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汪荣有主编,待出。
参考教材:
1、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陈锐主编,人民出版社,2010年;
3、 《社会研究方法》(上、下),(美)艾尔·巴比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
3、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欧阳康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4、 《开放社会科学》,华勒斯坦著,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 《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6、 《社会科学理论与方法》,拉尔森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
7、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贝尔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 专利与情报检索》课程教学大纲(1106000101)
课程性质: 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平时作业(各占40%,课堂表现和考勤各占10%)
课程主要负责人:廖汉鲁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研究生了解专利和情报检索的相关概念,了解全校各硕士点和各学科在国内、外最为著名的手工情报检索与参考咨询工具的范围、特点和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情报检索的原理、方法、主要途径和发展趋势,使研究生尽可能掌握手工和计算机查找新学科领域各文种、各类型文献的方法与途径,掌握满足其在学期间的论文工作和毕业以后从事科研工作中各种信息需求的技能。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信息检索基础 |
概述;概念和作用;信息检索的系统和效果 |
A |
2 |
2 |
检索语言与信息著录标引 |
检索语言的概念与基础;功能和分类;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著录和标引 |
A |
2 |
3 |
检索策略方法; |
信息检索材料与方法;参考工具书概念特点;种类与排检方法; |
A |
2 |
4 |
参考工具书概述使用 |
图书与知识型信息检索;数据与事实型信息检索;特种文献检索 |
A |
2 |
5 |
光盘检索 |
光盘检索系统;主要光盘数据库介绍 |
A |
2 |
6 |
联机检索与网络信息检索 |
最近最新的检索方法和途径介绍 |
A |
2 |
7 |
参观与实习 |
图书馆和各学院资料室的参观和具体检索工具实习 |
E |
2 |
8 |
作业与练习讲解;考试要求安排 |
针对作业与练习的讲解;针对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介绍与讲解 |
D |
2 |
合计 |
|
|
|
16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信息检索教程(04年第一版)。冯惠玲、王立清 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
2、其他参考书在课堂指定
《知识产权》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学位课、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工程硕士专业
学时与学分:16学时,1.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肖海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有效地拥有、保护、管理、创新知识产权。
2.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产权实务的训练,能对企业、行业或单位的知识产权进行有效分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知识产权导论 |
介绍知识产权的概念、特征、内容、产生发展历史等 |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
3 |
2 |
著作权 |
著作权概述、保护的作品、内容、取得时间、主体、邻接权、利用和转移、限制、集体管理、保护 |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
3 |
3 |
专利权 |
专利概述、分类、专利权产生的条件、内容、主体、保护 |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
3 |
4 |
商标权 |
商标权概述、分类、注册商标的取得、商标权内容、主体、驰名商标保护 |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
3 |
5 |
企业知识产权分析 |
企业专利分析、商标分析、版权分析、域名分析 |
讲授和案例学习讨论相结合 |
3 |
6 |
考核 |
课程论文(对某一知识产权问题进行论述,或者对某一企业进行知识产权分析) |
|
1-2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知识产权基础教程(第2版) 王兵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
2、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 中国标准出版社编 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年
3、知识产权管理 朱雪忠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
4、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第2版) 吴汉东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
6、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第3版) 冯晓青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年
7、专利商标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 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8、不正当竞争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 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9、著作权新型疑难案件审判实务 蒋志培 法律出版社 2007年
10、怎样检索中外专利信息(第2版) 江镇华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年
《 国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706000101)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与课程论文相结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
课程主要负责人:李卫东
先修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史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通过对本门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把握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以此进一步厚实学生的人文知识基础,提高人文素养,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认同感。
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新的视角对国学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与评价。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与方法,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努力揭示古今联系,对传统的学术思想观点做出科学的解释与阐述,挖掘其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导言 |
国学概念;国学研究状况;学习国学的意义方法与要求 |
A |
2 |
2 |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国学 |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国学的影响 |
A、C |
2 |
3 |
儒、道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道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和总体特征 |
A、C |
6 |
4 |
《论语》选讲 |
《论语》概说;《论语》《里仁篇》、《述而篇》、《泰伯篇》、《颜渊篇》、《子路篇》、《阳货篇》等选讲。 |
A、B |
6 |
5 |
《道德经》选讲 |
《道德经》概说;《道德经》第1、8、22、24、28、33、45、63等章选讲 |
A、B |
6 |
6 |
《大学》、《中庸》导读 |
《大学》《中庸》概说;《大学》《中庸》导读 |
B |
2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精讲,主编:李卫东、李余华,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2、《四书章句集注》,(宋)朱熹,中华书局,2003年6月;
3、《老子今译》,任继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
4、《大学·中庸》,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
《二外(日语)Ⅰ》课程教学大纲(0906000101)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万艳红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日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日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日语基本词汇,掌握6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掌握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日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语音 |
五十音图的发音;浊音、半浊音、拗音、长音、促音、拨音、长音等规则及正确发音 |
0.75A+0.25B |
8 |
2 |
语法 |
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形容动词谓语句;动词的「ます」、「て」形构成及用法 |
0.75A+0.25B |
40 |
3 |
听说练习 |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
0.25A+0.75B |
16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初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光村图书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标准日本语新编同步辅导》初级。 朱金和等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新编日语》(第2册)。周平等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现代日语语法大全》。战宪斌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5、《日语初步》。 铃木忍等著, 孟宪凡等编译,北京出版社.1998;
6、《走进日本脱口秀》。 张升余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7、《标准日本语自学辅导与同步训练》。 艾靖主编,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二外(法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Postgraduate French
课程编号: 开课单位: 外语学院
撰 写 人: 开课学期: 秋、春
总 学 时: 72,第1学期36,第2学期36 学 分: 2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考试
考核方式:
第一学期考试:学校命题:笔试。第二学期考试:由学校命题,笔试+翻译,翻译可查字典。
第一学期占总成绩50%;第二学期占总成绩50%;综合成绩为研究生法语学位课程成绩。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一、教学目标:
法语二外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用法语交流简单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对话,能阅读简短的文章,提高文化素养,并为进一步提高法语水平打下较好的基础。
二、教学要求:
1.语音学习:
主要是学习法语元音、辅音的发音方法;法语的语音、语调;通过大量的听力、口语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法语语音。
2.阅读要求: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难度较小的法语文章,提高学生对原文理解的精度;
3.写作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要求无明显的语法错误。
4.翻译要求: 结合教材中指定的法,汉互译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对应练习,使学生加强翻译实践,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提高法,汉互译的能力。
5.说的要求:
(1)能初步运用法语口语的基本句型于日常生活会话。
(2)能就所学内容,通过准备,分小组组织对话(2-3分钟)无重大语法错误。
三、教学方法
研究生法语课程要求学生自学能力强,参与意识强并有浓厚的法语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语言实践运用环节和交际环节,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讲解难点,重点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积极开展课堂讨论,并应加强个别指导,特别是语法的指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多动脑想,多动嘴说,多动手写;寻找多种途径,如教唱法文歌曲,观看原版电影,听磁带等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知识点。
四、教学内容
第一学期:语音学习和基础语法学习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 |
学时 |
1 |
语音学习 |
掌握鼻化音,要求朗读时语音、语调正确 |
12 |
2 |
语法讲解 |
1.了解名词、形容词的阴阳性、单复数的变化及用法、位置2.熟悉不定冠词、定冠词和缩合冠词用法及比较。 |
8 |
3 |
课文讲解和习题训练 |
1.重点放在正确掌握第一组、第二组动词变位正确掌握第一组动词变位和特殊动词变位2.了解指示形容词和主有形容词的用法及区别3.熟悉y的用法4.熟练掌握日常用语、法国国情、文化知识。 |
12 |
4 |
语音训练 |
1.加强读音的正确性。2.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的能力。。 |
4 |
第二学期:系统语法学习和口语
每个单元具体安排如下:
课次 |
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 |
学时 |
1 |
语法学习 |
1. 熟悉代词式动词、命令式、复合过去时的组成、用法。2.正确使用复合过去时、过去分词。 |
18 |
2 |
课文讲解 |
1. 正确使用直接、间接宾语人称代词 2.熟悉第二组动词变位3.熟悉代词位置、时间短语和连词短语4.正确掌握未完成过去时、最近将来时、最近过去时的用法及区别5. 要求学生会运用所学词组和短语做法汉互译练习 |
10 |
3 |
听力、对话训练 |
1.强化法语日常生活会话能力。2.形式多样进行口语练习,如两人对话,小组讨论,等。3. 灵活运用日常用语。 |
8 |
五、选用教材
教材:
《简明法语教程》(上册)孙辉编著 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参考书:
1.《法语》(1-4册) 马哓红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年;
2.《大学法语简明教程》 薛建成编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
3.《新大学法语》(1-2册) 李志清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二外(德语)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全校各专业
学时与学分:64学时,2学分
考核方式:开卷笔试40%、口试20%、平时作业20%、考勤20%
课程主要负责人:袁洋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全校各专业研究生二外选修课,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第二外语的阅读能力,初步的听、写、说与笔译能力,使学生能以德语为工具获取所需信息,能用德语进行简单的交际,并为今后德语自学,培养高级复合形人才打好一定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语音
熟练掌握德语三十个字母的发音,包括元音的长短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能拼读单词、朗读时语音、语调基本正确。
(2)词汇
领会式掌握600个左右的德语基本词汇,掌握100个左右的基本句型。
(3)语法
熟练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掌握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4)阅读能力培养
能听、读懂简单的德语对话;翻译简单的句子。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语音 |
元音的长音、短音与轻音等规则;辅音以及字母组合的正确发音 |
0.75A+0.25B |
8 |
2 |
语法 |
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基本语法;动词的现在时变位构成及用法 |
0.75A+0.25B |
40 |
3 |
听说练习 |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所学词汇、语法进行适当听力练习;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结构进行简单日常对话 |
0.25A+0.75B |
16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大学德语》修订版。张书良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人工智能与MATLAB》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80%; 平时作业:20%
课程主要负责人:郝 勇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数值分析》、《Matlab基础编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MATLAB是一个包含大量算法的集合,拥有600多个工程中要用到的数学运算函数,可以方便的实现用户所需的各种计算功能。函数中所使用的算法都是科研和工程计算中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经过了各种优化和容错处理。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用它来代替底层编程语言,在计算要求相同的情况下,使用MATLAB的编程工作量会大大减少。
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包括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人工智能这门科学的具体目标也自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一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转向更有意义、更加困难的目标。
学生修完此课程后能对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和MATLAB编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正确使用MATLAB编程解决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智能优化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课程概述 |
本课程概况及相关基础知识 |
课堂讲授 |
3 |
2 |
MATLAB基础及相关编程知识 |
MATLAB概述、MATLAB基本运算,包括数值和符号运算、MATLAB基本编程 |
课堂讲授 |
6 |
3 |
模拟退火算法工具箱及应用 |
模拟退火算法的理论分析、算法流程、参数设置及优化、实例分析 |
课堂讲授 |
3 |
4 |
蚁群算法的优化计算 |
蚁群算法的理论基础、算法流程、参数设置、程序详解及其在TSP问题求解中的应用 |
课堂讲授 |
3 |
5 |
基于蚁群算法的二维路径规划算法 |
MAKLINK图论理论、dijkstra算法分析、利用MAKLINK图论算法建立路径规划的二维空间算法讲解及程序实现 |
课堂讲授 |
3 |
6 |
神经网络的回归拟合和分类 |
BP神经网络、RBF神经网络、GRNN、PNN、CNN及SOFM网络的结构、参数的设置、网络的创建、训练及具体应用实例分析 |
课堂讲授 |
6 |
7 |
遗传算法工具箱详解及应用 |
遗传算法的产生与发展、遗传算法的基本算法、遗传算法的改进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BP神经网络优化算法、基于遗传算法的TSP算法 |
课堂讲授 |
6 |
8 |
《人工智能与MATLAB》课程复习 |
课程复习 |
课堂讲授 |
2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人工智能. 黄厚宽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7
2、MATLAB 6.5辅助优化计算与设计. 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编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3、MATLAB智能算法. 史峰, 王辉, 郁磊等编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07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甘卫华
先修课程:系统工程、物流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主要研究物流系统的基本理论,物流系统评价的方法和物流系统分析的方法、工具。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牢固掌握物流系统的特征、功能,理解物流系统中规划、决策、预测、评价等各部分内容,能灵活运用系统理论分析物流领域的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观点。
2.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解决物流系统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规划、分析能力。本课程在培养物流方向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第一章 系统工程概述 |
了解系统理论 |
B |
2 |
2 |
第二章 物流系统概述 |
了解物流系统基本概念 |
0.5B+0.5C |
2 |
3 |
第三章 物流系统要素结构 |
了解物流系统的要素、结构、原理 |
0.5B+0.5C |
4 |
4 |
第四章 物流系统分析 |
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的工具、方法 |
0.5B+0.5C |
4 |
5 |
第五章 物流系统建模 |
掌握物流系统建模的方法、过程 |
0.5B+0.5C |
4 |
6 |
第六章 物流系统预测 |
掌握物流系统预测的方法、技术 |
0.5B+0.5C |
4 |
7 |
第七章 物流系统选址与物流网络规划 |
掌握物流系统选址与网络规划的方法、技术 |
0.5B+0.5C |
4 |
8 |
第八章 物流系统仿真 |
掌握物流系统仿真的工具、技术 |
0.5B+0.5C |
4 |
9 |
第九章 物流系统评价 |
掌握物流系统评价的方法 |
0.5B+0.5C |
4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何明珂著,物流系统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
2、平海编著,物流系统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
3、吴清一主编,物流系统工程,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年2月
《系统建模和仿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高级运筹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系统建模和仿真基本理论,系统建模和仿真的概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系统建模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和工具对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建模和仿真,解决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第一章 概述 |
介绍系统建模的基本概念 |
A |
3 |
2 |
第二章 建模的方法论 |
介绍数学模型,建模方法学,基于计算机的建模方法学,解释结构建模及模型的简化方法。 |
A |
3 |
3 |
第三章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 |
连续系统的数学模型及数值解法的理论和工具 |
A |
3 |
4 |
第四章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理论和方法 |
离散事件系统建模原理、方法和工具使用 |
A |
3 |
5 |
第四章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实验 |
离散事件系统的建模和仿真实验 |
E |
3 |
6 |
第五章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和方法 |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理、方法和工具使用 |
A |
3 |
7 |
第五章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和仿真实验 |
Agent建模和仿真实验 |
E |
3 |
8 |
第六章 基于Agent的建模理论和方法 |
介绍基于Agent的建模原理与方法。 |
A |
3 |
9 |
第六章 Agent建模和仿真实验 |
Agent建模和仿真实验 |
E |
3 |
10 |
第七章 建模优化理论和方法 |
主要介绍分布式系统建模技术。 |
A |
3 |
11 |
第八章 建模和仿真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
选择物流和供应链、工业工程、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的某一类领域,对建模和仿真理论和技术在该领域的运用现状,面临的问题,运用前景进行讨论,设计仿真模式或制作ppt上台讲述和交流。 |
C |
3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1、 施於人,邓易元,蒋维 编著,eM-Plant仿真技术教程,2009-08-01/科学出版社,2009年
3、 Michael J. North and Charles M. Macal, Managing Business Complexity Discovering Strategic Solutions with Agent-Based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管理前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专业选修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40%; 平时作业:60%
课程主要负责人:甘卫华、徐翔斌、黄勇、周尔民
先修课程: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专题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认识了解管理研究的前沿,掌握最新管理动态。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管理丛林 |
管理理论前沿知识 |
课堂讲授 |
4 |
2 |
供应链管理 |
供应链管理前沿知识 |
A+C |
4 |
3 |
人本管理 |
认识人、认识管理、人本管理的三要素和四原则、做柔性化管理者、人本管理之沟通技巧、柔性化的激励技巧 |
A+C |
8 |
4 |
成组技术 |
成组技术GT基本原理;零件分类编码系统;零件的分类成组;成组技术的应用 |
A+C |
2 |
5 |
柔性制造系统 |
FMS的硬件与软件;FMS设计及建造;FMS刀具管理;FMS递阶控制 |
A+C |
3 |
6 |
典型制造系统 |
敏捷制造AM;并行工程CE;虚拟制造VM;数字化工厂DELMIA/QUEST |
A+C |
2 |
7 |
复杂管理系统模拟和计算模型 |
介绍复杂系统中的心智和行为模拟技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复杂系统的计算模型进行定量研究。 |
A+C |
3 |
8 |
智能决策与知识管理 |
介绍人工智能中的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如何将其应用于管理决策中,作为决策支持工具以形成智能决策,并进一步进行异构知识处理和知识管理研究 |
A+C |
3 |
9 |
商务智能 |
介绍商务智能的历史发展趋势,当前商务智能研究的热点,以及关键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
A+C |
2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人本管理》,赵继新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3、《现代制造系统》, 罗振璧、朱耀祥、张书桥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先进制造系统》, 王润孝主编,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服务供应链》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专硕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甘卫华
先修课程:物流系统论、战略管理、高级运筹学
本课程主要研究供应链的基本理论,服务供应链的概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供应链中所包括的各部分内容具有明确的基本概念,比较熟练地掌握服务供应链的结构、过程、绩效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和掌握服务供应链的战略、方法以及实际操作能力。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第一章 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
1、供应链的推拉视图 2、供应链与企业成功 |
A |
2 |
2 |
第二章 服务供应链概述 |
1、为什么重视服务供应链 2、了解服务理论、服务供应链基本概念 |
0.5B+0.5C |
4 |
3 |
第三章 服务供应链的结构分析 |
分析服务供应链的节点、节点的连接形式、行为 |
0.5B+0.5C |
6 |
4 |
第四章 服务供应链的特殊结构 |
了解服务供应链的特殊结构 |
0.5B+0.5C |
4 |
5 |
第五章 服务供应链的过程管理:形成过程 |
掌握服务供应链的过程管理 |
0.5B+0.5C |
4 |
6 |
第六章 服务供应链的过程管理:执行过程 |
掌握服务供应链的过程管理 |
0.5B+0.5C |
4 |
7 |
第七章 服务供应链的绩效管理 |
掌握服务供应链的绩效管理 |
0.5B+0.5C |
4 |
8 |
第八章 服务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
服务供应链的风险管理 |
0.5B+0.5C |
4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甘卫华著,服务供应链的理论与实践,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年12月
2、马士华主编,供应链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Bill Hefley, Wendy Murphy. Service science, management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New York: Springer. 2008
《创新研发与创业》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全校公共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物流工程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5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课程目的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最为稀缺的社会资源。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经济发展亟需的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着重培养学生旺盛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培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基本技能。
本课程着力于更新学生创新和创业的理念,让学生理解创新的基本规律,掌握创新与创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激发学生投身创新创业的兴趣。帮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利用有限资源,选择确定研究方向、制定工作计划,营造工作环境、构建合作团队,制定管理规程。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全方位的训练,使学生对创新要素、创业过程,以及其他相关问题有更加透彻、全面的了解。
2.课程基本要求:
n 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
n 为学生将来开办和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掌握一定实际操作技能;
n 帮助学生了解企业开办的程序和管理基本原理和理论;
n 帮助学生掌握市场环境因素分析的方法,了解企业创办所需要的分析计划、生产布局、质量工艺、资金筹措、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会计控制等方法与程序;
n 学生初步掌握撰写创业计划和模拟创业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创业者与企业家精神 |
了解创业的含义,理解管理对于创业中的重要性,了解有关创新的概念和所需要的企业家精神。 |
课堂讲授 |
3 |
2 |
创业环境分析 |
掌握创业环境分析的目的与方法,掌握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环境分析、微观环境分析工具和方法。对中国创业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
课堂讲授 |
3 |
3 |
创造性与项目创意、市场机会与需求识别 |
掌握创意的来源与激发创意的方法;了解创造力与问题解决方法;理解创新的起点和动力,了解项目开发的过程。理解从创意到满足最终需求的过程;掌握环境信息的收集与研究方法以及了解机会的识别和筛选。 |
课堂讲授 |
3 |
4 |
创新项目计划设计 |
掌握创新项目计划的结构;理解项目计划的信息要求;掌握项目计划的制订的流程;了解创新项目计划失败的原因。 |
课堂讲授 |
3 |
5 |
企业的创办及相关问题探讨I |
企业设立的法律问题、融资基础知识、会计控制和审计控制等问题。 |
课堂讲授 |
3 |
6 |
企业的创办及相关问题探讨II |
企业运营中的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等相关问题探讨。 |
课堂讲授 |
3 |
7 |
创业案例分析 |
对经典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和点评。 |
专题报告 |
3 |
8 |
创业计划书写作与交流 |
根据学校要求申报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业计划书写作和交流,就创业计划中的创意进行点评和交流 |
学术研讨 |
3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
雷家骕编著,高技术创业管理——创业与企业成长,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参考书:
1、艾萨克森著,管延圻等译,史蒂夫·乔布斯传,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
2、姜彦福、张帏主编,创业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罗伯特·D·希斯瑞克著,郁义鸿、李志能译,创业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4、霍德华·H·斯蒂芬森等著,创业风险与创业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彼得·F·德鲁克著,创新与创业精神,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斯科特·A·沙恩:寻找创业沃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美]理查德·吕克:管理创造力与创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8、杰伊·戈尔兹:创业真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年版
9、[加]包铭心、肯特·纽珀特,[中]吕巍:国际创业研究案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10、海蒂·梅森、蒂姆·罗纳:公司创新的新模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1、[美]马丁•J •格伦德:成功企业家的9大素质,中信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2、阿兰·卫斯:创建咨询公司,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
13、郑冉冉:成功创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5月版
《物流与工业工程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及其他专业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甘卫华
先修课程:硕士生英语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本课程主要讲解物流与工业工程科技论文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从选题入手,结合实例,介绍科技论文的写作材料、研究方法、写作过程、评审。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物流与工业工程科技论文必要的基础知识,能灵活运用写作原则与要求,独立撰写论文。
2.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研究生了解和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规范。本课程在培养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和调研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第一章 绪论 |
论文写作目的及意义、了解论文现状 |
A |
2 |
2 |
第二章 论文写作要求 |
“5C”原则、选题要求 |
0.5B+0.5 C |
6 |
3 |
第三章 表现形式 |
3R要求、写作材料 |
0.5B+0.5C |
|
4 |
第四章 写作过程 |
实习、实验、调查 |
0.5B+0.5C |
4 |
5 |
第五章 论文评审 |
审阅标准与方法 |
0.5B+0.5 C |
6 |
6 |
第六章 范文评析 |
摘要、关键词、正文、结论 |
0.5B+0.5 C |
6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
《物流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物流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甘卫华、袁海波、曹文琴、王浩伦
先修课程:系统工程、物流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专题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认识了解物流研究的前沿,掌握物流领域当前的研究问题、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注 |
学时 |
1 |
物流创新 |
创新因素分析(环境、组织结构等);竞争优势和创新扩散;物流创新管理;物流创新在中国 |
0.5B+0.5C |
6 |
2 |
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 |
运营/制造过程;装配线;库存管理;需求导向的生产计划;逆向物流、环境意识;绿色供应链管理(GSCM) |
0.5B+0.5C |
8 |
3 |
低碳物流 |
低碳经济下物流发展特点 |
0.5B+0.5C |
6 |
4 |
应急物流 |
突发事件下(地震、海啸、罢工等)物流服务供给方案 |
0.5B+0.5C |
6 |
5 |
供应链风险 |
供应链风险预警、监控、防范的发展 |
0.5B+0.5C |
6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汉斯-克里斯蒂安. 物流前沿[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Scott J. Grawe. Logistics innovation: a literature-based conceptual framework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09, 20(3): 360-377.
3. Mehmet Ali Ilgin, Surendra M. Gupta.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t recovery (ECMPRO): 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0, 91: 563-591.
4. Flavio S. Fogliatto, Giovani J.C. da Siliveira, et al. The mass customization decade: an update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8: 14-25.
《运输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研究方向选修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物流管理、交通运输、市场营销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王浩伦
先修课程:《现代物流学》,《物流工程》,《运筹学与最优化方法》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运输规划与管理》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具有从事物流运输规划分析工作的基本知识和管理基本能力,为毕业后能胜任相应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物流运输基本理论、物流运输技术与应用、物流运输管理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和物流运输绩效评估系统的物流子系统的内涵及其内在运作机理,从而掌握物流运输规划与管理。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绪论 |
运输概述、运输基本方式、运输合理化 |
课堂讲授 |
2 |
2 |
综合运输 |
综合运输概述、运输体系、布局与规划、运输体系的发展趋势 |
课堂讲授 |
2 |
3 |
物流需求预测技术 |
物流需求预测、需求预测方法、需求预测结果处理 |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
6 |
4 |
配送与运输方案设计 |
配送运输概述、配送中心合理装载 |
课堂讲授 |
4 |
5 |
物流网络规划与设计 |
物流网络概述、网络结构模式、网络设计与分析 |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
6 |
6 |
物流结点选址与布局设计 |
物流结点选址概述、结点选址方法与模型、物流(配送)中心设施布局设计 |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
6 |
7 |
物流运输系统设计与分析 |
物流运输系统概述、物流运输线路选择、物流需求企业运输系统设计、物流运输系统设计实例 |
课堂讲授 学术研讨 |
6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4、 甘卫华, 曾益. 运输规划与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
5、 肖亮等. 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傅卫平, 原大宁. 现代物流系统工程与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 李军, 郭耀煌. 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理论与方法[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
8、 蔡希贤, 夏士智 编译. 物流合理化的数量方法[M]. 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99.
9、 高自友, 孙会君. 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系统[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逆向物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性质:选修课,研究方向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物流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大型作业
课程主要负责人:曹文琴
先修课程:管理学、物流系统、物流工程、运筹学、物流信息技术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我国相继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药品召回管理办法》、《缺陷食品召回制度》、《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废旧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专项法规。全新的资源环境观和经济观的演变,导致逆向物流进入了突破性发展阶段。目的是使得学生对逆向物流有全方位的系统认识,包括理论基础、运作流程、决策模式等。
基本要求:了解逆向物流的基础理论、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制造业领域回收物流运作、商业领域回收物流运作、包装物回收物流运作、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运作、废弃物物流运作、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决策;达到能初步设计某类行业逆向物流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逆向物流概述 |
逆向物流的内涵和构成,逆向物流的特点,逆向物流发展的影响因素,逆向物流的分类,逆向物流的意义 |
讲授、讨论 |
3 |
2 |
逆向物流的理论基础 |
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绿色物流理论,全生命周期理论 |
自学指导 |
3 |
3 |
逆向物流系统设计 |
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原则,逆向物流系统的设计任务,逆向物流系统的业务流程分析,逆向物流中的物流活动,回收物流组织模式分析及网络结构设计,回收物流成本 |
讲授、讨论 |
3 |
4 |
制造业领域回收物流运作 |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产品召回,产品溯源,再制造 |
讲授、讨论 |
3 |
5 |
商业领域回收物流运作 |
商业领域的逆向物流,电子商务环境中的退货物流,国内外商业回收物流运 |
讲授、讨论 |
3 |
6 |
包装物回收物流运作 |
包装物回收物流概述,销售包装回收物流运作,储运包装回收物流运作,绿色包装,过度包装, |
讲授、讨论 |
3 |
7 |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运作
|
再生资源回收物流概述,再生资源回收物流的特点,国内外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比较 |
自学指导 |
3 |
8 |
废弃物物流运作
|
废弃物物流概述,我国废弃物物流现状,废弃物物流运作,国内外废弃物流运作实践 |
讲授、讨论 |
3 |
9 |
逆向物流运作模式决策 |
逆向物流自营模式,逆向物流外包模式,逆向物流联合运作模式,政府公共服务系统,环保绿色和平组织或民众自发回收行为,逆向物流运作模式的选择和绩效,评估,逆向物流绩效评估 |
讲授、讨论 |
3 |
10 |
各国逆向物流发展概览及展望
|
美国逆向物流发展概览,欧盟逆向物流发展概览,日本逆向物流发展概览,我国逆向物流发展概览,逆向物流发展创新前景 |
自学指导 |
3 |
11 |
大作业讨论 |
选择商业领域逆向物流、包装物、召回、在制造、再生资源中的某一类领域,对该行业逆向物流的特点、运作流程、运作现状、运作模式、运作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制作成ppt上台讲述 |
学术研讨 |
3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王长琼著,《逆向物流》,中国物资出版社
2、李勇建编著,《供应链上的新元素:企业逆向物流管理实践》,人民交通出版社
3、吴刚 著,《逆向物流规划体系及其基础理论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信息系统与复杂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工业工程
学时与学分:32学时,2.0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70%),作业及讨论(30%)
课程主要负责人:徐翔斌
先修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高级运筹学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研究信息系统和复杂网络基本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对信息系统建模、规划有进一步的了解,比较熟练地掌握信息处理中的数据仓库、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复杂网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完全掌握数据仓库、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复杂网络方面的工具和软件。学生可以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较高程度的数据分析和商业智能构建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数据建模理论和技术 |
1、数据建模理论 2、数据建模技术、方法和工具使用 |
A |
3 |
2 |
信息系统规划理论 |
1、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2、信息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 3、信息系统开发理论和方法 |
A |
3 |
3 |
SQL语言和数据库系统 |
1、 SQL语言 2、 主流RDBMS系统 |
B+C |
3 |
4 |
数据仓库技术和MDX |
1、 数据仓库理论和技术 2、 MDX语言 |
A |
3 |
5 |
机器学习理论和技术 |
1、 分类学习 2、 聚类学习 3、 关联规则学习 |
A |
3 |
6 |
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 |
1、 数据挖掘体系、方法论和工具 2、 商业智能 |
A |
3 |
7 |
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
1、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在营销、销售、电子商务、物流行业典型应用案例 |
C+E |
3 |
8 |
常见复杂网络拓扑结构 |
1、 三种典型网络结构 2、 三种典型网络演化动力学 |
A |
3 |
9 |
复杂网络测度指标 |
1、常见复杂网络测中心化测度指标 |
A |
3 |
10 |
复杂网络动力学 |
1、 SIR、SIS模型 2、 复杂网络上信息传播动力学及其仿真 |
A |
3 |
11 |
复杂网络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
1、复杂网络在管理科学中应用 |
C |
3 |
注:A—课堂讲授,B—自学指导,C—学术研讨,D—专题报告,E—实验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 韩家炜,堪博著,范明,孟小峰译,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 何大韧,刘宗华,汪秉宏 编著,复杂系统与复杂网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3、 王林,戴冠中 著,复杂网络的Scalefree性、Scalefree现象及其控制 ,科学出版社,2009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应的学科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学时与学分:24学时,1.5学分
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课程主要负责人:
先修课程:……等。
一、课程的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本专业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的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为学生建立管理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说明及授课安排
序号 |
内容名称 |
主要内容 |
授课方式 |
学时 |
1 |
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
项目和工程项目、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与决策(重点)、工程项目管理体制 |
讲授与研讨 |
3 |
2 |
工程项目管理组织 |
工程项目组织的基本原理、工程项目组织结构(重点)、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 |
讲授与研讨 |
3 |
3 |
工程项目资源管理 |
工程项目资源管理概述、项目材料管理(重点) |
讲授与研讨 |
2 |
4 |
工程项目进度管理 |
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编制方法(重点)、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的实施与检查 |
讲授与研讨 |
2 |
5 |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概述(重点)、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质量控制 |
讲授与研讨 |
3 |
6 |
工程项目费用管理 |
工程项目费用组成(重点)、工程项目费用计划、工程项目费用的控制 |
讲授与研讨 |
2 |
7 |
工程项目安全与环境管理 |
工程项目安全与环境管理概述、工程施工安全控制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工程项目伤亡事故的预防与处理、工程项目环境管理 |
讲授与研讨 |
3 |
8 |
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 |
工程项目施工平面图的设计(重点)、施工临时用水用电 |
讲授与研讨 |
2 |
9 |
工程项目合同管理 |
工程项目合同体系(重点)、工程项目合同签订、工程项目合同实施管理与索赔 |
讲授与研讨 |
2 |
10 |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
项目信息管理的涵义、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项目信息门户(重点) |
讲授与研讨 |
2 |
三、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1、《工程项目管理》,成虎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2、《工程项目管理》仲景冰 王红兵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