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精彩“云”课|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 周子书、王选政、宋协伟·设计学院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15


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开课院系:社会创新设计研究
任课教师:周子书、王选政、宋协伟
开课时间:2020年2月24日-2020年4月10日,每周二、周四的上午8:30-11:30
授课对象:设计学院研究生一、二年级


丨授课教师
周子书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社会设计方向教研室主任。地瓜社区创始人
王选政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交通工具设计教研室主任
宋协伟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

丨课程设置

课程第一周,三位教师通过腾讯会议的共享屏幕分三次进行了集中的理论导读。随后的五周时间里,学生们利用桌面调研的方式,对各自的课题进行自主梳理研究,并在每次课上通过共享屏幕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论文汇报,导师组对其实时一对一网络辅导,并给出反馈意见。

丨课程研究重点
1、对社会创新设计的发展脉络有初步的了解,并能理解西方和中国对于当下的社会设计有着不同的实践语境;
2、从经济角度了解设计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对设计的影响,理解为什么社会设计会出现在现在这个阶段,从而找到自己目前的位置,初步思考自己发展的路径;
3、了解“空间与地方”的基本理论,叙事的基本理论;以及服务设计的基本方法;
4、理解系统、组织和规模的三要素;
5、理解社会创新设计的方法论,并初步尝试构建自己的方法论;
6、能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领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自己的创新型批判思考。

丨课程作业形式

每位同学基于自己的专业或研究领域方向,挑选一件设计作品,对其进行解读,继而尝试构建自己的批判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社会创新机会点,并做进一步的思考或设计。最终作业形式为论文写作。

丨学生论文摘要

01.姜同:《重启的界面——蜗居生态可持续设计研究》


在可持续设计的语境下,蜗居循环生态发展不应该被置入真空语境进行研究,创新的设计方法应该更具有现实性。深入的研究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带来的冲突与矛盾,定义边界,探索完整的链接系统,脱离规训的思想束缚,找到新的界面延展的创新方法。2020年中国城镇化水平将超过60.34%,在未来几十年中,中国将处于继续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联合国也曾预测到2050年全球会有3/4的人口集中在城市中。在城市中有限的土地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条件下,青年人“蜗居”的生活方式已然成为属于“超级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传统城市的资源结构关系已经逐渐不能应对当下的社会发展需求,这种城市形态让自然生态无法与我们的生存空间共生。从产消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通过对“从实时话题切入,在复杂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中,寻找缺失的链接;构建新的生产系统,重启人与自然的界面;解析消费意识与认知,对个人生活能源结构修复;协调生态冲突问题,激活新的共生关系;潜行科技引导式解决方案,触发可持续性生态模式的建立;通过叙事方式与流动势能的改变,最终实现架构响应性社会生态美学的目的”六个环节进行讨论,“可持续”“可循环”“可修复”“可响应”四个发展目标的明确,综合性的解决自然生态、经济需求和人类社会发展三个维度的问题。最终提出对“创新方式的思辨对消费者在生态交互系统中完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界面重启的触发性”的本质思考。

02.陈冠男:《由粮食生产到社会的组织构架》

从疫情期间对食物的思考出发,重新考虑食物与土地的关系。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司长约翰·威尔莫斯说:“管理城市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发展挑战之一”。这标志着全球发展对可持续城市化的关注,但是这一关注忽略了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世界另一半人口,忽略了他们的挑战,以及他们的面对问题时的解决方案。农村有与城市相比有更丰富的数据资源,深刻的影响着当今世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深深影响地球生态的景观格局。以一个由小即大的视角来看待新时期的“田”、工具和组织之间的关系。

03.朱静璇:《自组织农业设施作为开放平台对社会关系的差序化链接》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消耗加剧了土地紧缩和食品安全的问题,从17世纪开始城市、社区中不断涌现自组织的农业活动,但对于这些个体行为不同地区、管理人员的态度都不相同,甚至持有一种消极态度。文章试图从土地本身和组织模式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需求和农业基础省市之间互相影响关系;农业活动的动机、场地、主体却在不断变化,城市基础设施从公共物品到成为一种服务;通过平衡农业基础设施的私有化和透明度关系,建立开放平台,最终形成社会关系的差序化链接。

04.王雪昂:《社区生鲜联盟——社区菜站的再赋能》

以2019年新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对于个体面对的挑战为局部背景,以中国城市中广泛且长期存在的社区菜站和居民生鲜消费行为为研究对象,检阅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生鲜行业的商业创新案例;以强调内部视角的、去中心化的结构性改革为主张,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创新设计方案的前期规划,为目前消费生鲜食材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是实现以社区居民主体社区菜站为场所的再赋能(re-empowerment),以及对于社区乃至社会的公共领域(publicrealm)的功能和场域的拓展。

05.陈昊男:《食物可持续消费实现可能》

目前中国存在不合理食物消费带来的健康隐患、食物浪费严重以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从食物浪费的形成原因、中国食物消费现状与问题、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内涵、技术路径、重点方向等五个维度进行展开。进一步提出了现阶段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的实现可能,即立足中国实际问题,从制度设计、方案制定、示范推广、科普引导和监测评估五个步骤着手构建食物可持续消费模式。

06.崔群琳:《业务工具的进化重塑社会信任》

从火爆的直播卖货现象入手,推测“直播”的未来。由解析梳理直播的形式、商业模式、核心三方面的发展变化,定义直播卖货成功的本质是来自信任,进而试图推测5g时代的到将来会促成什么新的业务工具。研究方法首先从《人类简史》和移动互联网发展史两大重要的进程节点,讨论塑造信任方式演变,其次分析其组成的要素与经济类型的趋势从而得出结论直播将是转化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07.李雨桑:《燃烧仪式下的情感表达与社交关系》

燃烧依附于火焰的功能和象征寓意,一直以来被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常发生于敬畏、缅怀、告别、展望和狂欢的仪式活动之中。这种燃烧的仪式除了作为个人情感的出口外,在加强社会交流、沟通群体内部情感、体现族群共同具有的认识、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形成了许多根植于燃烧活动的节庆仪式。火人节是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年一度的反传统节日,它强调彻底的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追求自由平等,融合了波西米亚文化、嬉皮士文化和极客文化。它亦是一个短期的实验社区,人们在有挑战性的环境里创造新的邻里关系。本文从探究火人节燃烧仪式中的精神述求,挖掘火人节所构建的新型社区关系,追溯火人节去商品化下的信任机制,得到对中国节庆策划、社区构建和社会创新的启示。

08.王奂栋:《艺术影响社会的路径创新设计研究》

将艺术展览形式的变革脉络研究引入艺术对社会影响力传播方式领域的理论研究中,通过研究艺术对社会的影响、艺术家和艺术领域相关群体在艺术传播中的作用以及传播路径中的位置、艺术影响力对社会自然人的传递方式探索艺术传播路径的革新可能性。区别于现行艺术影响社会的路径和信息传递模式,达达艺术社区致力于优化艺术及社会领域的各类人群、资源的链接途径,为艺术家和社会艺术素人创造一个平等、共生、有趣的艺术社区,不同于艺术领域各群体的现有信息传递模式,达达艺术社区内的所有人群及资源将形成一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共同对社会产生新的影响。

09.曾志翾:《如何从首饰塑造社会平等?》

以阿姆斯特丹妓女合法化与婚戒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对首饰社会属性与社会功能的转变的梳理,以及首饰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展开讨论,探究首饰从材料、功能属性、传播方式以及佩戴行为上对参与者社会阶级的暗示,论证首饰作为参与者外在的、可视的标志如何打破原有的关系从而塑造社会平等的可能性。

10.艾克热木·艾尼瓦尔:《关于塑料袋的社会调研和实验》


大量的塑料袋正在进入大海和土壤因而造成环境污染。塑料袋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一定程度上减少污染。塑料袋作为现代技术的产物已扎根在人类的生活和文化当中。因此解决回收和重复使用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人们与塑料袋的关系。

11.成竹:《虚拟社群的组织模式研究》

传统社交网络以不同平台为中心设定规则,网络公民基于自己的需求与爱好自主选择进入,并分布于各个垂直领域的社交平台世界之中,从而组合成虚拟社群、社区。虚拟社群区别于传统社区、群体的组织结构,形成新的交友、婚恋、就业等社会秩序,并逐渐渗透进入现实世界。文章从研究社交平台的运行逻辑出发,对比虚拟社群的塑造模式与平台覆盖之外的社区结构,寻找两者之间的链接,思考未来虚拟社群的趋势与社交价值。

12.朱勇豪:《创客空间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延伸及启发》

在社会更替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出现阶层的固化。基于这样的社会语境下,我想以解决创新机会不平等的角度来解决阶层的固化的问题。以人类生存的空间出发,人类构建的空间以及空间的附属物可以成为“人类的一个容器抑或人类的一个延伸”,在这些容器或延伸的相助下人类才能工作生活。我从人类空间的延伸中找到了两种形态来研究:一是基于实体的创客空间,二是基于虚拟平台的社交媒体。通过零边际成本提供的经济范式和产消模式,结合智能交通的专业背景,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协同共享的创客社区来干预创新机会不平等的问题:使普通阶层的人都能成为创客,积累社会资本,争取社会话语权并自由发展,从而实现阶层流动。

13.姜艺佳:《社会企业十问》

社会企业,是一种针对社会痛点合理引导社会资源的经营模式。英国的社会企业得益于系统化体制化的政府支持,其社会企业对解决社会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市场表现优良。然而在中国今天互联网经济的语境下,全国各地的社会企业皆有自己的旗帜,社企的发展状态鱼龙混杂。回归到社企的本质来看,在中国真正起到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作用的组织,到底是社会企业还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呢?毫无疑问社会企业的中国特色化进程可以给予社会创新设计极具参考价值的引导,从痛点需求、社会政策、资本市场、边缘问题等多个维度,帮助创新设计更加贴近生活的发挥作用,也能有效地对接到适合的社会资源。结合此次疫情的全球性爆发以及措手不及的世界经济,社会企业的模式或可帮助到急需修复的各行各业。

丨学生反馈

01.姜同
第一次在网络上参加美院的研究生课程,第一次进行“社会创新设计研究”课程学习,第一次深入地对身边的社会类话题进行研究。在设计学院研究生选课学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学习计划,我有目的性的选择了这门课程,希望能借助这门课程的学习研究,了解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完善我的知识框架,逐步让自己的研究脉络清晰化。在造型艺术和艺术设计的双重学习经历带来思维碰撞的背景下,根据疫情引起的被压缩与被限定空间内的生活方式逐渐改变的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启发让我关注的“超级城市”中青年人群体被迫规模化出现的“蜗居”问题,周子书老师和王选政老师围绕“定义边界与延展界面”、“放大冲突与协调冲突”、“叙事方式与流动势能”、“消费意识与认知”、“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如何规模化的解决问题”、“真实的设计”几个话题讨论并进行辅导,建议我从“自然生态”“社会制度”、“经济结构”、“技术发展”四个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结合“通过提问明确研究方向——根据研究方向进行大量的基础调研——个案深入研究并进行案例比对——结论总结”的研究方法,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在学习研究过程中解决了“search与research的不同”“概念背后的思考逻辑建立”、“选题如何从大到小”、“论文课题研究的立场与角度”等问题,找到了自己的“叙述语言”并且使我的研究思路的每一步推进更具有逻辑性和目的性。在课程结束的最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社会是一本很复杂的“书”,面对诸多社会问题如何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是找到设计中“支点”在哪里的关键;艺术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社会的;对于以社会话题为出发点的艺术设计研究,能否生成一个结果并不重要,不断地对问题持续性的思辨才是研究的核心所在。

02.李雨桑
课程反思:在课程的前期,我所分析的案例与社会创新设计有所偏差,切入点经过两次变化又与案例本身的核心有所偏差;在课程中后期,我的论文结构和调研呈现出浅显表面的状态,框架太大太空,难以深入;最后在老师的指点下,沿着前期论文的一个点深入发掘,终于有所成效,但仍有尚多不足之处。老师在课程当中反复强调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研究内容的价值高度,这都是我目前还十分欠缺的东西,之后的学习中要通过多看书多总结来弥补自己的缺陷。
课程收获:①梳理和串联自身的知识结构的重要性:研究生的研究不在于书籍的堆砌、别人观点的陈述,而在于基于所见所闻提出所感,形成自我的观点和设计;②图表式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思路的清晰:在研究时不要结果导向,也不要急于得出结论,多分析、反思和理清自己的思路有助于研究的深入;③社交的“聚点效应”是我本科毕设的研究内容和所提出的概念,这次课程中,在切入点的多次辗转后又再次聚焦和分析了这一概念,算是一点延伸,或许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03.崔群琳
在研究之前对直播这类killtime的产品有很大偏见,但是它疫情的催化使直播越来越成为一个热门,借此次课程的机会对此进行深入地研究,首先了解到“快手”对下沉城市用户的影响令我对其改观,然后到这个产业有了系统的了解,并将其视为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部分,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独立思考剖析并建立自己的看法是我课程最大的收获。之后会试图把结论中的观点进行实践上的尝试。

04.姜艺佳
在上社会创新设计课之前,我对社会企业有一些初步的了解,那时我认为既能解决社会问题、又能盈利的社会企业是一种绝佳的经营模式,而且我一贯的思维方式都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却缺少批判性的观点和质疑态度。本次社会创新设计课,我重新建构了对社会企业的认知,也开始尝试更加思辨地看待问题。另外网课的形式相比于课堂上课,更加专注了。

05.王奂栋
设计应当作为一种思想的指引介入这个真实的社会,对社会某领域做出一些正向的改变。子书老师在课上说:“做设计的时候要忘了自己是一个设计师。”
先忘记自己的身份,才能去融入,去发现,去研究,去设想未来的未来,而后改变这个真实社会中的某一块。

06.曾志翾
通过这一次的课程,让我将对首饰的认知与思考放置到了更广阔的语境中。此时的首饰不再仅是个人的、独特的物件,而是展现共性的一个窗口。通过对于首饰社会属性与功能的思考与对于社会性问题的关注,让我从自己的专业语境中建立起了更大的认知。

07.陈冠男
这门课程从设立问题开始,构建一套自己的研究逻辑,要求我们深入自己的研究问题,并且要求我们要有数据去支撑文本。鼓励我们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试着去解答问题。同学们每人都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学习到挺多同学的优点。老师们都根据不同的同学所提出的问题去引导,也给大家推荐了很多书和资料,干货满满!

08.艾克热木·艾尼瓦尔
课程内容丰富,获得了许多信息。个人认为课堂讨论是本课程的精彩之处,堪称“信息泉源”。每一段讨论挖掘出了许多信息并且分享给全场人员,所以课堂讨论的持续时间应该更长久和频繁。

09.朱静璇
通过学习社会创新课程,让我试图从社会、经济关系的更加开阔的角度去思考事物背后的组织模式和权利、利益关系,结合网络时代规模和流动的特性,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关注和介入社会性问题,同时也让我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自身专业。

10.陈昊男
通过这个课我学会系统性地看待问题,发掘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而不是停留在技术表象上,发掘问题背后的系统,作为一个设计师应该怎样介入到现今社会语境趋势。
11.成竹
这次课程通过7周的时间针对自己的研究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从社会设计的角度切入打开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12.王雪昂
通过这次课程,我了解到了社会创新设计中社会干预与社会赋能的意义,对我完成自己的研究和设计起到了很大帮助。并且通过此次疫情以及我所做的对于社会的研究,使我对于灾难和社会关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促使我去思考今后作为一个设计师所应当前进的方向和所做设计的责任感。
13.朱勇豪
基于社会创新角度来思考设计这种方式对我来说是非常有趣的,感谢老师们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首先是能脱离交通工具专业的语境来思考设计,得到了很多设计上的启发。其次是了解了设计方案和设计研究的区别一个是在于点的突破,另一个是在于点与点的连接,作为研究生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术高度。另外,做设计不在于使用各个学科基础知识的堆砌,而是在于这些基础知识产生出的矛盾需要自己进行整合,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并进行异质连接形成自己的设计或研究路径,从而去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

丨任课教师感受

在被疫情“强制”启动进行线上授课的教育“实验”中,开设《社会创新设计研究》这门课程显得别有意味。在教学中老师与同学们一起思考了三个问题:1、新兴技术语境下教与学的关系如何进化;2、真实的世界是什么;3、设计作为创新工具介入社会再组织的意义。

网络授课其实对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专注度都大大提高了要求。因为每一个人的发言和动作都通过屏幕被局部放大,这就要求大家在网络上的交流变得更加精准,效率得到了很多的提升。此外,这次授对“基于论文为媒介”的讨论学习方式有了全新的尝试,从选题的切入,到研究方法的架构,到批判性的思考,到讨论展开的阅读,逐层递进,将论文的形成分解为课程展开的步骤,这让老师和同学们在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课程教师组

宣传部吴琼/整理
宣传部宋曼青/编
2020年4月26日



相关话题/社会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