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下太阳电池阵伏安特性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太阳电池阵是航天器的电力来源, 时常受到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撞击而损伤, 导致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下降. 采用二级轻气炮对航天器太阳电池阵开展了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地面模拟试验, 研究了不同撞击速度、弹丸直径、撞击点位置工况下太阳电池阵伏安特性的衰减规律. 共进行了12次试验, 其中5次因弹托撞击试件而无效, 7次试验数据有效. 试验结果显示, 弹丸的直径和撞击速度、撞击位置三者均对伏安特性影响较大, 地面模拟试验与在轨飞行试验产生的损伤形貌符合良好. 通过数据分析了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区面积、穿孔面积、弹丸动能、撞击位置四者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 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区面积两者之比介于7—37, 电池阵失效面积与穿孔面积两者之比介于50—150. 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失效面积明显高于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动能E ($ E=\mathrm{\pi }\rho {d}^{3}{v}^{2}/12 $)的立方根比较吻合. 为了建立功率损失面积与弹丸直径和撞击速度的准确方程, 首先假设三者存在幂指数关系, 再通过数据拟合方法求解待定系数, 最终建立了适用于国内太阳电池阵的功率损失$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方程和$ \Delta {S}_{\mathrm{S}\mathrm{A}} $方程. 当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 0.047d{v}^{2/3} $时, $ \Delta {S}_{\mathrm{S}\mathrm{A}}=260d{v}^{2/3} $. 当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033d{v}^{2/3} $时, $ \Delta {S}_{\mathrm{S}\mathrm{A}}=180d{v}^{2/3} $. 方程预测偏差在 ±13.3%以内, 平均偏差为7.6%. 该方程可用于描述在0°撞击角条件下电池阵功率损失或失效面积两者与弹丸的直径、撞击速度、撞击位置的函数关系. 本文的研究方法对我国航天器太阳帆板超高速撞击环境下性能退化评估有借鉴意义, 所建立的功率损失方程和失效面积方程, 能够预测空间碎片造成的太阳电池阵的功率下降规律和失效面积规律, 对我国航天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 太阳电池阵/
超高速撞击/
伏安特性/
功率损失方程/
失效面积方程/
空间碎片

English Abstract


--> --> -->
太阳电池阵是航天器的电力来源, 时常受到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撞击而损伤. 美国哈勃望远镜太阳电池阵在轨飞行试验统计结果显示在8年内空间碎片穿孔次数多达174次[1-3]. 这种撞击导致太阳电池阵性能退化, 输出功率下降.
国外开展了大量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太阳电池阵的损伤特性研究[4-8]. 美国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二级轻气炮超高速撞击试验显示, 1.7%损伤面积造成了35%的输出功率损失[9]. NASA的Burt和Christiansen [10,11]使用直径0.4至0.8 mm铝弹丸对哈勃望远镜太阳电池单元组件开展了5次超高速撞击试验, 研究结果显示穿孔直径与弹丸动能立方根呈线性关系. 英国Herbert[12]采用二级轻气炮研究了太阳电池阵穿孔和剥落直径等损伤特性. 德国Stadermnn等[13]研究了太阳电池阵超高速损伤特性. 日本****使用二级轻气炮研究了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太阳电池阵产生的等离子体现象[14,15].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韩建伟团队[16,17]利用等离子体驱动装置研究了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太阳能电池阵产生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 沈阳理工大学唐恩凌团队[18,19]利用二级轻气炮研究了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太阳能电池阵产生等离子体放电特性.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姜东升等[20]、张书锋等[21]开展了太阳电池阵超高速撞击放电效应.
目前, 我国在太阳电池阵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研究方面比较薄弱, 尤其是尚未掌握太阳电池阵在超高速撞击环境下的伏安特性和输出功率损失, 尚未开发出适用于国内太阳电池阵的功率损失方程和失效面积方程,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航天器在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撞击下的性能退化评估及寿命预示. 本文采用二级轻气炮进行试验, 开展超高速撞击环境下太阳电池阵伏安特性进行研究, 在国内首次开发了太阳电池阵的功率损失方程、失效面积方程, 为我国航天器开展空间碎片环境造成的太阳电池阵性能退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2
2.1.试验设备及能力
-->采用二级轻气炮开展试验, 弹丸形状为球形, 直径为3—5 mm, 速度范围为3—7 km/s.
2
2.2.试件制作
-->航天器太阳电池阵组件试件主要由碳纤维铝蜂窝基板、太阳电池片、玻璃盖片等组成, 本文试件制作中, 所使用的所有材料、电池片之间的电路连接形式、工艺与流程, 均与航天器正样产品完全一致[6,19]. 参考航天器工程实际情况, 将6块太阳电池片组合为一个太阳电池片单元, 电池片间距均为1 mm, 碳纤维蜂窝板厚度25 mm. 其中试件1—10太阳电池片尺寸均为30.5 mm × 54.0 mm, 试件11和12太阳电池片尺寸为35.0 mm × 54.0 mm. 太阳电池阵组件试件如图1所示, 太阳电池片尺寸均为30.5 mm × 54.0 mm.
图 1 太阳电池阵组件试件
Figure1. Experimental speicmen: Solar array cells and carbon fiber honeycomb plate.

2
2.3.试验参数
-->试验均采用球形铝弹丸(2A12, g/cm3), 弹丸直径d选取(3.03 ± 0.01) mm、(4.03 ± 0.01) mm和5.0 mm三种规格, 撞击速度v在3—7 km/s, 撞击角度均为0° (正撞击). 撞击点位置选取分为单片电池片中心、单片电池片角落和两片连接处三种, 分别记为类型A、类型B和类型C. 撞击点位置选取、弹丸速度与直径的试验参数如图2.
图 2 试验参数
Figure2. Test parameters.

2
3.1.试验数据
-->试验共进行了12次, 其中有效试验7次; 因包裹弹丸的弹托撞击试件导致无效试验5次. 弹丸直径范围为3—5 mm. 撞击角度均为0° (正撞击). 撞击速度范围为3—7 km/s, 7次有效试验中撞击点A, B, C三种位置各占4, 1, 2次,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试验编号测试序号弹丸直径
d/mm
弹丸速度
v/(km·s–1)
穿孔面积Sh/mm2剥落面积Sc/mm2试验前最大输出
功率$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 $/W
试验后最大输出
功率$ {P}_{\mathrm{m}\mathrm{a}\mathrm{x}}^{1} $/W
失效面积SSA/mm2撞击点
位置
No.1511-ZJD-1-83.043.2112.0252.171.801.531482A
No.5511-ZJD-1-55.004.1031.24125.681.791.163478A
No.6511-ZJD-1-75.005.2434.97150.221.821.113855A
No.7511-ZJD-1-64.026.5827.01107.511.821.113855A
No.8511-ZJD-1-45.003.2531.88288.021.801.39*2251B
No.11511-ZJD-2-24.045.1324.49261.872.121.771872C
No.12511-ZJD-2-15.003.2137.35129.282.101.731998C
注: *为修正后数据; 由于穿孔边缘受到微量纤维遮挡, 穿孔面积为显微镜测量值基础上, 加上1%—3%的修正量.


表1试验结果
Table1.Test result

试验结果如表1所列. 其中, d为弹丸直径(mm), v为弹丸速度(km/s), $ {S}_{\mathrm{h}} $为穿孔面积$\left({\mathrm{m}\mathrm{m}}^{2}\right)$, $ {S}_{\mathrm{c}} $为剥落区面积$\left({\mathrm{m}\mathrm{m}}^{2}\right)$. 试验前后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 $$ {P}_{\mathrm{m}\mathrm{a}\mathrm{x}}^{1} $(W), 试验前后最大输出功率之差($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P}_{\mathrm{m}\mathrm{a}\mathrm{x}}^{1} $), 为功率损失$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W). 由于电池阵$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与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mm2)呈正比, 利用功率损失, 可以得出$ {\Delta S}_{\mathrm{S}\mathrm{A}} $(mm2).
根据伏安特性测量数据, 太阳电池片尺寸为30.5 mm × 54.0 mm构成的试件1—10太阳电池阵试验前最大输出功率$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 $介于1.79—1.82 W, 由太阳电池片尺寸为35.0 mm × 54.0 mm构成的试件11和12试验前最大输出功率$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 $分别为2.12 W和2.10 W. 太阳电池片为加工精度较高的标准化产品, 因此试验前各试件伏安特性差别较小. 试件No.1和No.12试验前伏安特性曲线, 如图3所示, 限于篇幅, 未给出其他试件试验前伏安特性.
图 3 试件(a) No.1和(b) No.12试验前的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3.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a) No.1 and (b) No.12 solar arrays before test

铝弹丸超高速撞击太阳电池阵, 太阳电池片的损伤可大致分为3个区域: 中心穿孔区、玻璃盖片贝壳状剥落区、玻璃盖片裂纹扩展区, 如图410所示, 给出了试验后损伤形貌、伏安特性曲线. 利用显微镜放大20倍测量试件中心穿孔区域面积. 剥落区的面积通过人工划定区域测量得到, 某些剥落区边界比较模糊, 无法准确界定, 只能人为界定, 如图11所示.
图 4 试件No.1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4.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1 solar arrays.

2
3.2.损伤形貌及伏安特性
--> 图 5 试件No.5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5.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5 solar arrays.

图 6 试件No.6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6.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6 solar arrays.

图 7 试件No.7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7.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7 solar arrays.

图 8 试件No.8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因红色圆圈内受到弹托撞击较大, 损失一定功率, 去除弹托影响, 最大输出功率由1.37 W, 修正为1.39 W)
Figure8.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8 solar arrays (The maximum output power is revised from 1.37 W to 1.39 W to reduce the effect from sabot impact, since the power in the red cycle has lost caused by sabot impact).

图12为2002年回收的哈勃望远镜太阳电池阵空间碎片撞击后形成的损伤形貌[1,6], 撞击点位置在两片电池片连接处, 类似撞击位置损伤形貌见图9 (No. 11)和图10 (No. 12), 可以看出, 地面模拟试验能够较好地反映太阳电池阵在轨遭受空间碎片撞击时形成的损伤形貌.
图 9 试件No.11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9.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11 solar arrays.

图 10 试件No.12试验后的(a)损伤形貌和(b)伏安特性曲线
Figure10. (a) Damage morphology and (b) volt-ampere characteristic curve of No.12 solar arrays.

图 11 (a)穿孔区域与(b)剥落区域边界(No.1)
Figure11. Measured parameters of (a) perforation hole area and (b) conchoidal area (No.1)

图 12 哈勃望远镜太阳电池阵电池面超高速撞击穿孔形貌[1,6]
Figure12. A front-back perforation of the solar arrays exposed on the Hubble space telescope caused by orbital debris impact[1,6].

太阳电池阵的功率损失$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与弹丸直径d、弹丸撞击速度v、撞击点位置三者均有关. 由于试件及试验费用昂贵, 试验次数有限, 无法单独分析三者与功率损失的关系.
电池阵功率损失$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与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mm2)呈正比, 利用功率损失, 可以得出每个太阳电池阵的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 (mm2). 功率损失来自于两部分, 一部分是功能完全丧失的穿孔区域的功率损失, 利用显微镜可以准确测量; 另一部分是性能下降但未完全消失的剥落区及裂纹区域的功率损失, 这两个区域的性能退化无法单独测量.
下面, 分析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区面积、穿孔面积、弹丸动能的关系.
2
4.1.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区面积的关系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剥落区面积$ {S}_{\mathrm{c}} $的关系, 如图13所示, 红色圆形数据点代表撞击点位置在单片电池片中心, 倾斜的蓝色正方形代表撞击点位置在单片电池片角落, 平放的蓝色正方形代表撞击点位置在两片连接处. 可以看出:
图 13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剥落区面积$ {S}_{\mathrm{c}} $的关系
Figure13.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lure area of solar array $ {\Delta S}_{\mathrm{S}\mathrm{A}} $ and conchoidal area $ {S}_{\mathrm{c}} $

1)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面积关系不大, 两者非常分散.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下限为${\Delta S}_{\mathrm{S}\mathrm{A}} = $$ 7{S}_{\mathrm{c}}$, 上限为$ {\Delta S}_{\mathrm{S}\mathrm{A}} =37 {S}_{\mathrm{c}} $, 即两者之比介于7—37之间.
2)撞击点位置对电池阵失效面积影响非常大. 总体上看, 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失效面积高于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No.1, No.5, No.6, No.7斜率, 整体高于No.8, No.11, No.12的斜率.
3)撞击点位置在两片连接处, 失效面积与剥落面积之比差别较大, 如No.11与No.12两者剥落面积分别为261.87 mm2和129.28 mm2, 两者之比为2.03, 但是失效面积分别为1872 mm2和1998 mm2, 可以看出No.11剥落面积比No.12高一倍多, 但是前者失效面积却略低于后者.
2
4.2.电池阵失效面积与穿孔面积的关系
-->根据文献[22]研究结果, 穿孔直径$ {D}_{\mathrm{h}} $与弹丸直径d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 {D}_{\mathrm{h}}=1.78{d}^{4/3}{v}^{1/3} $. 下面分析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穿孔面积$ {S}_{\mathrm{h}} $的关系, 如图14所示, 可以看出:
图 14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穿孔面积$ {S}_{\mathrm{h}} $的关系
Figure14.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lure area of solar array $ \Delta {S}_{\mathrm{S}\mathrm{A}} $ and hole area $ {S}_{\mathrm{h}} $.

1)电池阵失效面积与穿孔面积存在一定关系, 但是两者仍比较分散.
2)撞击点位置对电池阵失效面积影响较大. 总体上看, 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失效面积高于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当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下限为$\Delta {S}_{\mathrm{S}\mathrm{A}}= $$ {105 S}_{\mathrm{h}}$, 上限为$ \Delta {S}_{\mathrm{S}\mathrm{A}}={150 S}_{\mathrm{h}} $. 当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下限为$ \Delta {S}_{\mathrm{S}\mathrm{A}}={50 S}_{\mathrm{h}} $, 上限为$ \Delta {S}_{\mathrm{S}\mathrm{A}}={80 S}_{\mathrm{h}} $.
3)撞击点位置在两片连接处, 失效面积与穿孔面积之比差别较大, 如No.11与No.12两者穿孔面积分别为24.49 mm2和37.35 mm2, 但是失效面积分别为1872 mm2和1998 mm2, 可以看出No.11穿孔面积比No.12少50%, 但是两者失效面积基本相等.
根据上述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区面积、穿孔面积的分析, 可以看出, 撞击点位置对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影响较大. 将试验数据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另外一类是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2
4.3.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弹丸动能的关系
-->下面分析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动能$E= $$ \mathrm{\pi }\rho {d}^{3}{v}^{2}/12$的关系, 如图15所示, 可以看出,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动能E ($ E=\mathrm{\pi }\rho {d}^{3}{v}^{2}/12 $)的立方根比较吻合, 即$ \Delta {S}_{\mathrm{S}\mathrm{A}}\propto {E}^{1/3} $, 亦即$ \Delta {S}_{\mathrm{S}\mathrm{A}}\propto d{v}^{2/3} $, 其中:
图 15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弹丸动能E的关系
Figure15.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lure area of solar array $ \Delta {S}_{\mathrm{S}\mathrm{A}} $ and kinetic energy of projectile E

当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弹丸动能的关系式为
$ \Delta {S}_{\mathrm{S}\mathrm{A}}=290{E}^{1/3} . $
当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弹丸动能的关系式为
$ \Delta {S}_{\mathrm{S}\mathrm{A}}=190{E}^{1/3} . $

2
5.1.功率损失方程
-->3
5.1.1.方程形式
-->太阳电池片功率损失面积$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与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呈正比, 两者主要与撞击弹丸直径和速度有关, 同时也与弹丸密度和形状、太阳电池片结构和材料特性、蜂窝板结构和材料、太阳电池片与蜂窝板粘贴工艺等众多因素相关. 在本文试验中固定了弹丸材料、形状和电池片类型, 相应的参数作为常数处理.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试验结果和分析, 建立如下幂指数形式的关系式, 用于描述功率损失方程:
$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K{d}^{x}{v}^{y}, $
其中, K为待定系数; d为弹丸直径(mm); v为弹丸速度(km/s); x, y为弹丸参数的待定因子.
3
5.1.2.方程待定系数求解
-->通过数据拟合, 求得x = 1, y = 2/3, 当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时K = 0.047, 当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时K = 0.033. 即电池阵功率损失方程$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 $如下:
当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电池阵功率损失方程为
$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047d{v}^{2/3} . $
当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电池阵功率损失方程为
$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0.033d{v}^{2/3} . $
该方程适用于铝弹丸(型号2A12, 密度$\rho = $$ 2.78$ g/cm3), 撞击角度为0o (正撞击), 根据功率损失方程绘制的曲线与试验数据的关系见图16. 在4.3节中已得到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propto {E}^{1/3} $, 即$\Delta {S}_{\mathrm{S}\mathrm{A}}\propto d{v}^{2/3}$. 由本节数据拟合发现, 功率损失面积与弹丸直径呈线性关系, 与撞击速度的2/3次方呈线性关系, 即$ {\Delta P}_{\mathrm{m}\mathrm{a}\mathrm{x}}\propto d{v}^{2/3} $. 由于试验数据有限, 为了提高方程精度以及电池阵性能退化评估的精度, 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图 16 电池阵功率损失面积与试验数据的关系
Figure16. Relationship between power loss area of solar array and test data.

3
5.1.3.方程精度
-->本文建立的功率损失方程的精度, 如表2所列. 从表2可以看出, 最大误差范围介于–13.2%—+13.3%, 预测偏差在 ±13.3%以内, 平均偏差为7.6%, 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试件编号156781112
偏差–13.2%+4.7%+0.1%+7.0%+13.3%–11.7%+3.2%


表2功率损失方程的精度
Table2.Accuracy of power loss equation

2
5.2.失效面积方程
-->太阳电池片失效面积与功率损失面积呈正比, 根据5.1节功率损失方程可以求得电池阵失效方程.
当撞击在电池片中心区域, 电池阵失效面积方程为
$ \Delta {S}_{\mathrm{S}\mathrm{A}}=260d{v}^{2/3}. $
当撞击在电池片边缘或者连接处, 电池阵失效面积方程为
$ \Delta {S}_{\mathrm{S}\mathrm{A}}=180d{v}^{2/3} . $
该方程适用于铝弹丸(型号2A12, 密度$\rho = $$ 2.78$ g/cm3), 撞击角度为0o (正撞击), 根据失效面积方程绘制的曲线与试验数据的关系如图17所示, 该方程精度与功率损失方程相同.
图 17 电池阵失效面积$ \Delta {S}_{\mathrm{S}\mathrm{A}} $与试验数据的关系
Figure17. Relationship between failure area of solar array $ \Delta {S}_{\mathrm{S}\mathrm{A}} $ and test data.

空间碎片对在轨航天器的威胁是国际空间安全关注的重点之一. 太阳电池阵是航天器的电力来源, 由于面积巨大受到微流星体和空间碎片撞击难以避免. 本文采用二级轻气炮进行试验, 对太阳电池阵组件在超高速撞击环境下的伏安特性进行研究, 研究了不同撞击速度、弹丸直径、撞击点位置工况下太阳电池阵伏安特性的衰减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了电池阵失效面积与剥落区面积、穿孔面积、弹丸动能、撞击位置四者之间的关系. 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撞击速度在3—7 km/s正撞击条件下球形铝弹丸撞击太阳电池阵时描述太阳电池阵功率损失的方程, 该方程能够用于描述我国用于航天器的太阳电池阵的超高速撞击损伤特征. 由于试件及试验费用昂贵, 试验次数有限(弹丸直径介于3.0—5.0 mm), 方程精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此外, 本文尚未开展小尺寸弹丸、不同密度弹丸和撞击倾角的空间碎片超高速撞击试验研究.
在国内首次开发了适用于国内太阳电池阵的失效面积方程、功率损失方程, 用于描述电池阵功率损失与弹丸的直径、撞击速度、撞击位置的函数关系, 本文研究能够预测空间碎片造成太阳电池阵功率下降的规律, 为我国航天领域开展空间碎片环境造成的太阳电池阵性能退化评估奠定了基础, 对我国航天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关话题/空间 数据 测量 环境 面积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空间重离子入射磷化铟的位移损伤模拟
    摘要:磷化铟(InP)具备电子迁移率高、禁带宽度大、耐高温、耐辐射等特性,是制备空间辐射环境下电子器件的重要材料.随着电子器件小型化,单个重离子在器件灵敏体积内产生的位移损伤效应可能会导致其永久失效.因此,本文使用蒙特卡罗软件Geant4模拟空间重离子(碳、氮、氧、铁)在InP材料中的输运过程,计算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水下环形凹槽圆柱体散射声场空间指向性调控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具有深度梯度的环形凹槽结构,可用于调控水中有限长刚性圆柱体散射声场空间指向性.基于声学相位阵列理论分析了环形凹槽圆柱声散射空间指向性改变的机理,研究表明:凹槽深度方向相位延迟和凹槽间Bragg散射的相互作用使得平面声波垂直于圆柱方向入射其正横方向散射声波发生偏转.采用有限元方法讨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烧蚀-吸收光谱测量铀同位素比实验研究
    摘要:铀同位素比(235U/238U)高精度测量在核能安全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基于高灵敏度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结合脉冲激光烧蚀产生等离子体的样品处理方式,实现了固体材料中235U和238U铀同位素比的高精度测量.实验测量选择λ=394.4884nm/394.4930nm(vacuu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1 μm波段水分子吸收光谱双光程同步测量方法研究
    摘要:基于双光程气体多通吸收池,提出了一种单吸收池双光程(长光程:72.46m;短光程:36.23m)同步测量水分子吸收光谱的测量方法,并结合窄线宽外腔半导体激光器和高精度Fabry-Perot标准具,发展了一套1μm波段的高分辨率水分子吸收光谱双光程同步测量装置.在测量装置建立后,精确测量了Fab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单面双极性磁铁空间磁感应强度模型
    摘要:两个尺寸差异较大的永磁体在同极性相对时,若迫使二者间距减小,磁铁间的相互作用力会由斥力转变为吸引力,大磁铁局部退磁,从而形成单面双极性磁铁.本文基于磁化电流理论,构建了单面双极性磁铁空间磁感应强度的分析模型,该模型能计算表面局部退磁的单面双极性磁铁的空间磁感应强度.以中心局部退磁的圆柱形永磁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剪纸方法的一种可重构线极化转换空间序构超表面
    摘要: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可调的电磁波极化转换器件对于实际应用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基于PIN二极管、变容二极管来实现电可调,这些方法操作简单、实时性强,但仍存在平面序构调控自由度少、电路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剪纸结构的可重构极化转换超表面,通过调节折叠角度β改变磁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硼中子俘获治疗中的含硼-10药物分布及浓度在体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摘要:硼中子俘获治疗(boronneutroncapturetherapy,BNCT)是一种结合含硼-10靶向药物和重离子肿瘤治疗的二元精确放射治疗方法,但经过近70年的发展,BNCT仍然未能真正进入临床应用.含硼-10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分布测量方法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影响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是目前B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混合气体测量中重叠吸收谱线交叉干扰的分离解析方法
    摘要:在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tunablediodelaserabsorptionspectroscopy,TDLAS)进行多种组分混合气体测量时,经常会遇到吸收谱线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的现象,这也是使用该技术测量过程中的主要“瓶颈”.比如在前期的应用中:微量一氧化碳(CO)和甲烷气体(C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剪切模量和热分析数据研究Zr<sub>50–</sub><i><sub>x</sub></i>Cu<sub>34
    摘要:非晶合金具有独特物理和力学性能,如何建立非晶合金微观结构非均匀性与物理/力学性能之间的关联是非晶固体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微合金化是调控非晶合金微观结构有效手段之一.本研究以玻璃形成能力优异的Zr50–xCu34Ag8Al8Pdx(x=0,2)非晶合金为模型合金,借助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电磁声转换设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微波-电子康普顿背散射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束流能量测量方案
    摘要: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束流能量的精确标定是希格斯粒子质量宽度、W/Z玻色子质量的精确测量,从而精确检验标准模型的基本实验依据.基于此,束流能量的误差控制要求在10–5水平.康普顿背散射方法是适用于百GeV高能电子对撞机束流能量高精度标定的测量方法.本文拟采用微波电子康普顿背散射后对散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