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inline-formula><tex-math id="Z-20210109160823">\begin{document}${\bf Ta_4C}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本文采用尺寸选择的负离子光电子能谱技术, 结合密度泛函理论, 对${\rm{Ta}}_4{\rm{C}}_n^{-/0} $ (n = 0—4)团簇电子结构、成键性质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实验测得${\rm{Ta}}_4{\rm{C}}_n^{-} $ (n = 0—4)团簇负离子基态结构的垂直脱附能分别为(1.16 ± 0.08), (1.35 ± 0.08), (1.51 ± 0.08), (1.30 ± 0.08)和(1.86 ± 0.08) eV. 中性Ta4Cn (n = 0—4)团簇的电子亲和能分别为(1.10 ± 0.08), (1.31 ± 0.08), (1.44 ± 0.08), (1.21 ± 0.08)和(1.80 ± 0.08) eV. 研究发现, ${\rm{Ta}}_4^{-/0} $团簇为四面体结构, ${\rm{Ta}}_4{\rm{C}}_1^{-/0} $团簇中碳原子覆盖在Ta4四面体的一个面上方, ${\rm{Ta}}_4{\rm{C}}_2^{-/0} $团簇则是两个碳原子分别覆盖在Ta4四面体中的两个面上方. ${\rm{Ta}}_4{\rm{C}}_3^{-/0} $团簇是一个缺角立方体结构. ${\rm{Ta}}_4{\rm{C}}_4^{-/0} $团簇则是近似立方体结构, 可以看成是α-TaC面心立方晶体的最小晶胞单元. 分子轨道分析结果显示${\rm{Ta}}_4{\rm{C}}_3^{-} $团簇的单电子最高占据轨道主要布居在单个钽原子周围, 导致${\rm{Ta}}_4{\rm{C}}_3^{-} $团簇的垂直脱附能明显低于其相邻团簇. 理论研究显示随着碳原子数目的增加, ${\rm{Ta}}_4{\rm{C}}_n^{-/0} $ (n = 0—4)团簇中的钽-钽金属键逐渐被钽-碳共价键取代, 单原子结合能逐渐增加且明显高于${\rm{Ta}}_{4+n}^{-/0} $(n = 0—4)团簇. 中性Ta4C4的单原子结合能高达7.13 eV, 这说明钽-碳共价键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熔点, 这与碳化钽作为高温陶瓷材料的特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 光电子能谱/
密度泛函/
${\rm{Ta}}_4{\rm{C}}_n^{-/0} $团簇

English Abstract


--> --> -->
过渡金属碳化物(transition metal carbide)是一类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热稳定性以及类金属性质的物质, 广泛应用于机械切割、高温部件以及核反应堆等领域, 在开发新型超高温陶瓷材料、二维材料、电子材料、能源材料以及催化材料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7]. 近年来, 人们对过渡金属碳化物相关团簇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8-26]. Guo等[9,10]在钛/碳团簇质谱中发现了具有特殊稳定性的${\rm{Ti}}_8{\rm{C}}_{12}^+$团簇, 并推测其结构是一个具有高对称性(Th)的十二面体金属碳笼(Metcar). Reddy等[11]采用密度泛函(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方法研究了Ti8C12的能量、电子结构以及磁性等性质, 认为其稳定性主要归功于碳-碳以及钛-碳之间类似共价键的作用力, 钛原子的存在使团簇具有一定磁性. Wang研究组采用光电子能谱技术对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掺杂碳团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发现${\rm{TiC}}_x^-$(x = 2—5)团簇呈环状结构[22], 而${\rm{CrC}}_n^-$(n = 2—8)团簇中则是链状和环状结构共存[23], 对于后过渡金属如Fe/Cu/Au掺杂的碳团簇更倾向于形成金属原子位于碳链末端的线性结构[24-26]. Xu等[27]结合光电子能谱和理论计算发现${\rm{MnC}}_n^{-/0} $(n = 3—10)团簇的电子结合能呈现明显的奇偶性, 结构为链状和环状竞争共存. Redondo与其合作者[28-37]对第四周期过渡金属掺杂碳团簇${\rm{MC}}_n^{+/-/0} $(M = Sc, Ti, V, Fe, Co, Zn, n = 1—8)进行了理论研究, 发现团簇结构与过渡金属3d层电子数量和碳原子数目相关. Zheng研究组[38-40]${\rm{Co}}_m{\rm{C}}_n^{-/0} $${\rm{V}}_m{\rm{C}}_n^{-/0} $团簇的研究发现${\rm{V}}_4{\rm{C}}_4^{-/0} $团簇呈立方体结构, 随着碳含量的增加, ${\rm{V}}_4{\rm{C}}_n^{-/0} $团簇稳定性逐渐增加. Wang和Cheng[21]及Wang等[41]${\rm{Ti}}_x{\rm{C}}_y^- $团簇的研究则说明钛/碳团簇负离子更倾向于在立方晶格的基础上生长. 第五周期前过渡金属碳化物${\rm{Y}}_m{\rm{C}}_n^- $, ${\rm{Nb}}_m{\rm{C}}_n^{-/0} $以及MoC等团簇已有报道[42-51]. Castleman研究组[50]采用负离子光电子能谱结合密度泛函对${\rm{Nb}}_2{\rm{C}}_n^{-} $(n = 4—9)团簇进行了研究, 并认为这些团簇是三维结构、平面结构以及线性结构共存. 相较于铌—碳键, ${\rm{Nb}}_2{\rm{C}}_n^{-} $(n = 4—9)团簇更倾向于形成铌-铌键. 第五周期的后过渡金属碳化物团簇如PtnC, Au2C2和Au(C≡C)nAu (n = 1—3)的研究亦有报道[52-56]. Harding等[53]采用振动光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对PtnC+(n = 3—5)团簇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显示Pt3C+团簇是一个具有显著稳定性的平面三配位碳结构. León等[55]采用高分辨光电子成像技术结合理论计算对Au(C≡C)nAu–/0 (n = 1—3)团簇的研究表明, ${\rm{Au}}_2{\rm{C}}_2^{-/0} $为线性类乙炔结构, ${\rm{Au}}_2{\rm{C}}_4^{-} $${\rm{Au}}_2{\rm{C}}_6^{-} $团簇负离子为低对称链状结构: Au-Au-(C≡${\rm{C}})_n^- $, 而中性Au2C4和Au2C6团簇则是高对称聚乙炔结构. Lu[57,58]报道了${\rm{Pt}}_n{\rm{C}}_2^{-/0} $(n = 1—7)团簇的理论研究, 认为当n ≥ 4时, 除了中性Pt5C2团簇外, 其余团簇中碳-碳键均断裂.
钽/碳团簇目前也有一些研究. Gregory研究组[59-62]采用光致电离效率谱对中性TamCn团簇的研究发现: 含钽较多的团簇中不含C2单元, 这与之前中性TamCn团簇的红外振动谱的结果一致. Aravind等[63]通过分析TaC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 确定TaC团簇的电子亲和能(electron affinity, EA)为(1.928 ± 0.056) eV. He研究组[64-66]采用质谱与光电子能谱结合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发现${\rm{Ta}}{\rm{C}}_4^{-} $以及${\rm{Ta}}_2{\rm{C}}_4^- $负离子团簇可以活化小分子N2和CH4. Chernyy等[67]分析了中性Ta5C3团簇的红外光谱, 认为其第一电子激发态位于458 cm–1处. 碳化钽(TaC)因具有超高熔点(4153.15 K)以及较高的转换温度(Tc = 10.35 K), 在超高温陶瓷以及超导材料方面具有潜在应用[68-72]. 但是, 有关钽/碳团簇电子结构的研究依然匮乏, 钽/碳团簇的生长机制以及团簇中各原子间的成键性质仍需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文采用负离子光电子能谱结合密度泛函方法对${\rm{Ta}}_4{\rm{C}}_n^{-/0} $(n = 0—4)团簇进行了研究, 揭示了钽/碳团簇的电子结构、成键性质以及稳定性.
2
2.1.实验方法
-->实验部分是在课题组自行搭建的直线式飞行时间质谱-磁瓶式光电子能谱仪上完成的, 该装置主要由激光溅射团簇源、飞行时间质谱仪以及磁瓶式光电子能谱仪组成[73]. 实验时钽/碳样品(直径为13 mm, 钽/碳摩尔比为1∶1)被放置于可以二维移动的样品槽中, 固体纳秒Nd:YAG激光器(Continuum Surelite II-10)通过倍频产生的溅射激光(532 nm)经光学透镜聚焦后轰击样品表面产生等离子体. 同时, 脉冲阀(general valve series 9)喷出高纯氦气(压力约为4 atm)与等离子体碰撞、冷却形成钽/碳团簇. 钽/碳团簇经Skimmer准直后进入加速区. 钽/碳团簇负离子被加速后经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产生钽/碳团簇负离子的质谱. ${\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经质量门选质以及减速器减速后进入脱附区与脱附激光(532和266 nm)相互作用而脱附电子, 产生的光电子在磁场的作用下进入磁瓶式光电子能谱仪, 经光电子能谱仪分析产生特定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 我们使用相似条件下Bi和Pb离子的光电子能谱对${\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进行标定. 本装置中磁瓶式光电子能谱仪的分辨率在光电子动能为1 eV处约为40 meV.
2
2.2.计算方法
-->${\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理论研究部分, 首先采用全局搜索软件CALYPSO[74]获得${\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初始结构. 然后使用量子化学计算软件Gaussian09[75]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初始结构中低能量异构体进行优化. 优化过程采用Perdew-Burke-Ernzerh(PBE)[76]方法, 其中钽原子采用含有赝势的aug-cc-pVTZ-PP基组, 碳原子采用aug-cc-pVTZ基组[77]. 在结构优化的过程中, 不设置对称性限制, 考虑不同的自旋多重度, 并计算团簇的振动频率, 确保优化所得结构是势能面上的局域最小点. 在计算团簇的绝热脱附能(adiabatic detachment energy, ADE)和不同结构的相对能量时对团簇能量进行了零点能校正. 采用NBO程序(Version 6.0)[78]${\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最稳定结构进行电子分布和键级分析, 阐明团簇中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2
3.1.实验结果
-->图1是在不同脱附激光能量(532和266 nm)条件下获得的${\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 光电子能谱中第一个谱峰最高点所对应的电子结合能(electron binding energy, EBE)为团簇负离子的垂直脱附能(vertical detachment energy, VDE). 团簇的绝热脱附能则是通过沿着光电子能谱的第一个谱峰的上升沿画一条重合的直线, 该直线与谱图基线相交处的电子结合能加上仪器分辨率获得. 实验所得${\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垂直脱附能和绝热脱附能列于表1.
图 1 在532和266 nm条件下采集的${\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
Figure1.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rm{Ta}}_4{\rm{C}}_n^{-} $ (n = 0–4) cluster anions recorded with 532 (left) and 266 nm (right) photons.

异构体电子态对称点群?E/eVVDE/eVADE/eV
理论值实验值理论值实验值
${\rm{Ta}}_4^{-} $0AC22B00.941.160.921.10
0BC14A0.301.321.16
0CD2h2B2u0.921.591.39
${\rm{Ta}}_4{\rm{C}}_1^{-} $1ACs2A''01.231.351.221.31
1BC2v2B20.271.071.03
1CC2v2B20.461.180.76
${\rm{Ta}}_4{\rm{C}}_2^{-} $2ACs2A''01.491.511.341.44
2BCs2A''0.291.221.18
2CCs4A''0.301.051.04
${\rm{Ta}}_4{\rm{C}}_3^{-} $3AC3v2A101.171.301.131.21
3BCs6A''1.031.661.65
3CC2v2A11.411.351.29
${\rm{Ta}}_4{\rm{C}}_4^{-} $4AD2d4B201.701.861.691.80
4BC12A0.091.611.391.601.35
4CD2d6A20.211.751.74


表1${\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低能量异构体的相对能量(?E), 理论VDEs/ADEs以及实验VDEs/ADEs
Table1.Relative energies (?E ), theoretical VDEs and ADEs of the low-lying isomers for ${\rm{Ta}}_4{\rm{C}}_n^{-} $ (n = 0–4) cluster anions, as well as the experimental VDEs and ADEs estimated from their photoelectron spectra.

图1可以看出, 532 nm条件下获得的光电子能谱具有较好的分辨率, 而266 nm条件下的光电子能谱则包含了团簇在高电子结合能区域的电子结构信息. 在${\rm{Ta} }_4^{-} $团簇负离子的532 nm光电子能谱上有两个中心位于1.16和1.88 eV的窄峰, 根据第一个谱峰确定了${\rm{Ta} }_4^{-} $团簇负离子的实验VDE和ADE分别为(1.16 ± 0.08) eV和(1.10 ± 0.08) eV. 除了532 nm光电子能谱中的两个信号峰外, 在其266 nm光电子能谱中还观察到两个信号较强的谱峰, 它们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2.11 eV和3.23 eV. 在$ {\rm{Ta} }_4{\rm{C} }_1^{-} $团簇负离子的532 nm光电子能谱中含有一个窄峰以及一个肩峰, 其电子结合能分别为1.35和1.84 eV. 根据第一个谱峰确定${\rm{Ta} }_4{\rm{C} }_1^{-} $团簇负离子的VDE和ADE分别为(1.35 ± 0.08) eV和(1.31 ± 0.08) eV. 在${\rm{Ta} }_4{\rm{C} }_1^{-} $团簇负离子的266 nm光电子能谱中还可以观察到位于1.94和2.19 eV处的两个较宽的谱峰和一个中心位置位于3.09 eV的谱带. 在${\rm{Ta} }_4{\rm{C} }_2^{-} $团簇负离子的532 nm光电子能谱中可以观测到两个相邻的尖峰, 它们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1.51和1.66 eV. ${\rm{Ta} }_4{\rm{C} }_2^{-} $团簇负离子的VDE和ADE分别为(1.51 ± 0.08)和(1.44 ± 0.08) eV. 532 nm中的两个峰在其266 nm光电子能谱中由于分辨率较低而无法分辨, 在266 nm谱图中可以看到两个中心位于2.25和3.25 eV处较宽的特征峰.
$ {\rm{Ta} }_4{\rm{C} }_3^{-} $团簇负离子的532 nm光电子能谱中, 可以看到一个位于1.30 eV的尖峰, 从图1中得到${\rm{Ta} }_4{\rm{C} }_3^{-} $的实验VDE和ADE分别为(1.30 ± 0.08) eV和(1.21 ± 0.08) eV. 在${\rm{Ta} }_4{\rm{C} }_3^{-} $团簇负离子的266 nm光电子能谱中还可以看到4个可分辨的谱峰, 其电子结合能分别为2.06, 2.35, 3.74和3.91 eV. 在${\rm{Ta} }_4{\rm{C} }_4^{-} $团簇负离子的532 nm光电子能谱中可以观察到一个信号比较弱的宽峰以及一个信号较强的窄峰, 其电子结合能分别为1.39和1.86 eV. 这两个谱峰从强度和形状上, 明显不同于其他团簇谱图, 说明它们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异构体. 较弱的宽峰所确定的VDE和ADE分别为(1.39 ± 0.08) eV和(1.35 ± 0.08) eV, 较窄的尖峰所确定的VDE和ADE分别为(1.86 ± 0.08) eV和(1.80 ± 0.08) eV. ${\rm{Ta} }_4{\rm{C} }_4^{-} $团簇负离子的266 nm光电子能谱中, 除532 nm谱图中的信号, 还可以观察到两个信号较弱的谱带, 其中心位置的电子结合能分别为2.58和3.93 eV.
2
3.2.理论结果
-->图2为优化得到的$ {\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低能量异构体的几何结构、相对能量以及电子态. 为了确定团簇的结构, 计算了${\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低能量异构体的理论VDEs和ADEs并列于表1. 理论VDE为具有团簇负离子基态构型的中性团簇能量与基态团簇负离子的能量差. 理论ADE指以负离子基态构型为初始结构优化所得稳定的中性团簇的能量与基态团簇负离子的能量差. 图3是根据广义上的库夫曼定理(Koopmans’ theorem, GKT)[79,80]模拟的${\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理论光电子能谱, 即态密度(density of states, DOS)谱图, 并与实验光电子能谱图进行了比对. 同时我们也对中性Ta4Cn (n = 0—4)团簇的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如图4所示.
图 2 ${\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低能量异构体. 相对能量是在PBEPBE/aug-cc-pVTZ/C/aug-cc-pVTZ-PP/Ta水平获得. 其中红色球代表碳原子, 青色球代表钽原子
Figure2. Low-lying isomers of ${\rm{Ta}}_4{\rm{C}}_n^{-} $ (n = 0–4) cluster anions. The relative energies are calculated at the PBEPBE/aug-cc-pVTZ/C/aug-cc-pVTZ-PP/Ta level. Cyan and red balls stand for the tantalum and carbon atoms, respectively.

图 3 ${\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模拟光电子能谱(DOS)与实验光电子能谱对比, 竖线表示理论计算所对应的分子能级
Figure3. Comparisons of the experimental photoelectron spectra of ${\rm{Ta}}_4{\rm{C}}_n^{-} $ (n = 0–4) with their simulated density of states (DOS) spectra. The vertical lines are the theoretically simulated spectral lines.

图 4 中性Ta4Cn (n = 0—4)团簇的低能量异构体
Figure4. Low-lying isomers of neutral Ta4Cn (n = 0–4) clusters.

图2第一行是${\rm{Ta}}_4^{-} $团簇负离子结构中三个较稳定的异构体. 最稳定的结构0A是一个略微扭曲的四面体, 属于C2对称点群, 电子态为2B, 团簇中钽-钽键长分别为2.53, 2.54和2.62 ?. 次稳定的异构体0B是一个变形的四面体结构, 电子态为4A. 异构体0C则是一个菱形结构, 属于D2h对称点群, 电子态为2B2u. 异构体0A的理论VDE和ADE分别为0.94和0.92 eV, 与实验值((1.16 ± 0.08) eV和(1.10 ± 0.08) eV)相吻合. 在图3中, 异构体0A的DOS谱图中谱峰的位置和强度与实验光电子能谱相一致. 异构体0B和0C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差别较大. 因此, 我们认为实验中观察到的${\rm{Ta}}_4^{-} $团簇的结构为异构体0A. 在中性Ta4团簇异构体中, 最稳定的异构体0a是一个正四面体, Td对称点群, 1A1电子态, 钽-钽键长为2.54 ?. 异构体0b和0c为Ta4四面体结构处于不同的电子态, 并有不同程度的扭曲, 其能量分别比异构体0a高0.54和1.28 eV.
${\rm{Ta}}_4{\rm{C}}_1^{-} $团簇负离子的低能量异构体中, 基态结构1A为一个碳原子覆盖在四面体${\rm{Ta}}_4^{-} $的一个面上方, 属于Cs点群, 2A'' 电子态, 钽-碳键长分别为1.97和2.31 ?. 异构体1B中碳原子与Ta4船型结构中的两个钽原子相连. 异构体1C中的碳原子则是覆盖到了四面体结构中的一个棱上. 异构体1A的理论VDE (1.23 eV)和ADE (1.22 eV)与实验值((1.35 ± 0.08) eV和(1.31 ± 0.08) eV)相一致, 其DOS谱图与实验谱图相吻合. 异构体1B和1C的能量比异构体1A分别高0.27 eV和0.46 eV, 它们在团簇束源中存在的可能性很小. 因此, 认为光电子能谱确定的${\rm{Ta}}_4{\rm{C}}_1^{-} $团簇负离子的结构为1A. 对于中性Ta4C1团簇, 异构体1a和1b的结构分别与团簇负离子1A和1B相似, 1b能量仅比1a高0.08 eV. 异构体1c比1a能量高0.45 eV.
最稳定的${\rm{Ta}}_4{\rm{C}}_2^{-} $团簇负离子结构2A中两个碳原子分别覆盖在Ta4四面体的两个面上方, 属于Cs点群, 2A'' 电子态, 其钽-碳键长分别为1.95, 2.09, 1.99和2.18 ?. 理论获得异构体2A的VDE和ADE分别为1.49 eV和1.34 eV, 与${\rm{Ta}}_4{\rm{C}}_2^{-} $团簇负离子的实验VDE ((1.55 ± 0.08) eV)和实验ADE((1.44 ± 0.08) eV)相近. 异构体2A的DOS谱图可以复现${\rm{Ta}}_4{\rm{C}}_2^{-} $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特征. 因此, 认为实验中观测到的${\rm{Ta}}_4{\rm{C}}_2^{-} $团簇负离子是异构体2A. 异构体2B和2C的能量分别比2A高0.29 eV和0.30 eV, 它们的理论VDEs (1.22 eV和1.05 eV)与实验值差别较大, 在实验谱图中没有与它们相关的谱峰. 因此, 异构体2B和2C在团簇束流中可以被排除. 对于中性Ta4C2团簇, 异构体2a和2b与团簇负离子2A结构相似, 其电子态分别为3A''1A, 基态结构2a处于高自旋态, 说明中性Ta4C2团簇具有弱磁性. 异构体2b和2c的能量分别比基态结构2a高0.12 eV和0.13 eV.
${\rm{Ta}}_4{\rm{C}}_3^{-} $团簇负离子的低能量异构体中, 基态结构3A是一个缺角立方体结构, 属于C3v点群, 电子态为2A1, 钽—碳键长为2.00 ?. 异构体3A的理论VDE和ADE分别为1.17 eV和1.13 eV, 与实验值((1.30 ± 0.08) eV和(1.21 ± 0.08) eV)接近. 异构体3A的DOS谱图与实验谱图吻合. 异构体3B和3C能量分别比3A高1.03 eV和1.41 eV, 在实验中无法观测到. 因此, 实验中观测到的${\rm{Ta}}_4{\rm{C}}_3^{-} $团簇负离子为异构体3A. 在中性Ta4C3团簇中, 较低能量的异构体3a, 3b和3c均为缺角立方体结构, 电子态分别为1A1, 3A'和5A. 异构体3b和 3c比基态结构3a能量分别高0.74 eV和1.55 eV.
${\rm{Ta}}_4{\rm{C}}_4^{-} $团簇负离子最稳定结构4A是一个略微变形的立方体结构, 属于D2d对称点群, 电子态为4B2, 钽—碳键长为2.05和1.99 ?. 异构体4B是一个属于C1对称点群的扭曲立方体, 电子态为2A. 异构体4B的能量仅比4A高0.09 eV. 理论计算所得异构体4A的VDE/ADE(1.70 eV/1.69 eV)与${\rm{Ta}}_4{\rm{C}}_4^{-} $团簇负离子532 nm光电子能谱中的窄峰((1.86/1.80 ± 0.08) eV)符合的较好, 而异构体4B的理论VDE/ADE(1.61 eV/1.60 eV)与${\rm{Ta}}_4{\rm{C}}_4^{-} $团簇负离子532 nm光电子能谱中的宽峰((1.39/1.35 ± 0.08) eV)符合得较好. 从图3可以看出, 将异构体4A和4B的DOS谱图叠加后, 可以很好地重现${\rm{Ta}}_4{\rm{C}}_4^{-} $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 异构体4C比4A的能量高0.21 eV, 很难在实验中观测到. 因此, 认为实验中异构体4A和4B共存. 最稳定的中性Ta4C4团簇4a是一个具有较低对称性(C2)的近似立方体结构, 电子态为3B. 异构体4b则是一个标准的立方体(Td), 电子态为5A1. 异构体4b和4c比异构体4a能量分别高0.26 和0.49 eV. 异构体4a可以看成是α-TaC晶体最小的面心立方晶胞, 具有两个未成对电子, 呈一定磁性.
2
3.3.讨 论
-->图5${\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实验VDE/ADE和理论VDE/ADE随着碳原子数目变化的趋势比对图, 可以看出实验值与理论值吻合得很好. 由于${\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基态结构与其对应的中性团簇基态结构相似, 可以认为负离子团簇的ADE对应其中性团簇的电子亲和能. 从图5可以看出${\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VDE/ADE值随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在${\rm{Ta}}_4{\rm{C}}_3^{-} $团簇处出现“凹陷”. 为解释这一现象, 采用波函数分析程序Multiwfn[81]${\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轨道成分分析, 结果如图6所示.
图 5 ${\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实验VDE/ADE和理论VDE/ADE随碳原子增加的变化趋势
Figure5.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VDEs and ADEs of ${\rm{Ta}}_4{\rm{C}}_n^{-} $ (n = 0–4) versus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图 6 ${\rm{Ta}}_4{\rm{C}}_n^{-} $ (n = 0—4)团簇负离子的部分分子轨道示意图
Figure6. Diagrams of the selected molecular orbitals of ${\rm{Ta}}_4{\rm{C}}_n^{-} $ (n = 0–4) cluster anions.

${\rm{Ta}}_4^{-} $团簇负离子的单电子最高占据轨道(singly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SOMO)均匀分布在4个钽原子周围. ${\rm{Ta}}_4{\rm{C}}_1^{-} $团簇的SOMO成分组成为: 1Ta, 20.39%; 2Ta, 30.14%; 3Ta, 30.14%; 4Ta, 17.20%; 5C, 1.21%. 各原子的原子轨道在${\rm{Ta}}_4{\rm{C}}_2^{-} $团簇的SOMO贡献分别为: 1Ta, 28.58%; 2Ta, 20.35%; 3Ta, 21.33%; 4Ta, 28.58%; 5C, 0.44%; 6C, 0.03%. 而${\rm{Ta}}_4{\rm{C}}_3^{-} $团簇的SOMO轨道成分包含有1Ta, 4.21%; 2Ta, 4.21%; 3Ta, 4.21%; 4Ta, 84.84%; 5C, 0.34%; 6C, 0.34%; 7C, 0.34%. 最稳定的${\rm{Ta}}_4{\rm{C}}_4^{-} $团簇负离子具有3个SOMO, 其中SOMO的轨道成分为: 1Ta, 2.96%; 2Ta, 46.07%; 3Ta, 46.07%; 4Ta, 2.96%; 5C, 0.26%; 6C, 0.26%; 7C, 0.001%; 8C, 0.001%. SOMO-1的轨道成分为: 1Ta, 46.07%; 2Ta, 2.96%; 3Ta, 2.96%; 4Ta, 46.07%; 5C, 0.001%; 6C, 0.001%; 7C, 0.26%; 8C, 0.26%. 从以上轨道成分分析可以看出, ${\rm{Ta}}_4{\rm{C}}_3^{-} $团簇负离子的SOMO轨道明显不同于其他团簇, 其SOMO主要布居在一个钽原子周围, 其中的电子仅受一个钽原子的约束, 导致${\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VDE/ADE趋势图在${\rm{Ta}}_4{\rm{C}}_3^{-} $处出现“凹陷”现象.
为了确认中性Ta4Cn(n = 0—4)团簇的结构, 在PBE/aug-cc-pVTZ/C/aug-cc-pVTZ-PP/Ta水平上对${\rm{Ta}}_4{\rm{C}}_n^{+} $(n = 0—4)团簇正离子进行了优化, 并获得中性团簇的电离能(ionization potentials, IPs). 我们得到的中性Ta4Cn(n = 0—4)团簇的理论电离能分别为5.72, 5.75, 5.52, 5.64和5.15 eV, 与文献[61]中Ta4Cn (n = 0—4)团簇的实验电离能(5.83, 5.80, 5.55, 5.79和5.15 eV)相符, 说明我们得到的中性团簇结构是合理的. 中性Ta4Cn (n = 0—4)团簇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和最低未占分子轨道(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能级差(HOMO-LUMO能隙)分别为0.98, 0.72, 0.11, 0.95和0.03 eV. 可以看到Ta4C2和Ta4C4团簇的HOMO-LUMO能隙较小, 说明在${\rm{Ta}}_4{\rm{C}}_2^{-} $${\rm{Ta}}_4{\rm{C}}_4^{-} $团簇负离子的光电子能谱中第一个和第二个谱峰差距较小, 这与实验所得结果相吻合.
在团簇${\rm{Ta}}_4{\rm{C}}_n^{-/0} $(n = 0—4)结构确定后, 计算了团簇的电荷布居(NPA)[82]以及Wiberg键级, 结果如图7所示. 从图7可以看到${\rm{Ta}}_4{\rm{C}}_n^{-/0} $(n = 0—4)团簇中的电荷主要集中在碳原子周围(–0.87 |e| — –0.77 |e|), 说明钽原子的部分电荷转移到了碳原子, 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碳的电负性(χ = 2.55)大于钽的电负性(χ = 1.5)所致. 钽—碳键的Wiberg键级介于1.17和1.39之间, 钽-碳之间作用力为共价键. 钽—钽键的Wiberg键级介于1.87与0.50之间, 随着碳原子的增加而降低, 说明碳原子的加入削弱了钽原子之间的作用力, 团簇中原子间作用力逐渐由钽-钽金属键转变为钽—碳共价键.
图 7 ${\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NPA电荷(Q, |e|, 红色数值)和Wiberg键级(紫色数值), 括号中为中性团簇相对应数值
Figure7. NPA charges (Q, in |e|, red values) and Wiberg bond indices (WBIs, purple values) of the most stable structures of ${\rm{Ta}}_4{\rm{C}}_n^{-/0} $ (n = 0–4) clusters. The values in parentheses are from the neutral clusters.

为了研究团簇的稳定性随碳原子增加的演变, 结合文献[62,83]${\rm{Ta}}_n^{+} $(n = 5—11)团簇的几何结构, 计算了${\rm{Ta}}_{4+n}^{-/0} $(n = 0—4)和${\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单原子结合能(Eb). 计算方法如下:
$\begin{split} &{E_{\rm{b}}}\left( {{\rm{T}}{{\rm{a}}_{4 + n}}} \right) = \\&\dfrac{{\left[ {\left( {4 + n} \right) \times E\left( {{\rm{Ta}}} \right) - E\left( {{\rm{T}}{{\rm{a}}_{4 + n}}} \right)} \right]}}{{n + 4}},\end{split}$
$\begin{split} &{E_{\rm{b}}}\left( {{\rm{T}}{\rm{a}}_{4 + n}^ - } \right) = \\&\dfrac{{\left[ {\left( {3 + n} \right) \times E\left( {{\rm{Ta}}} \right) + E\left( {{\rm{T}}{{\rm{a}}^ - }} \right) - E\left( {{\rm{T}}{\rm{a}}_{4 + n}^-} \right)} \right]}}{{n + 4}}, \end{split}$
$\begin{split} &{E_{\rm{b}}}\left( {{\rm{T}}{{\rm{a}}_4}{{\rm{C}}_n}} \right) = \\&\dfrac{{\left[ {4 \times E\left( {{\rm{Ta}}} \right) + n \times E\left( {\rm{C}} \right) - E\left( {{\rm{T}}{{\rm{a}}_4}{{\rm{C}}_n}} \right)} \right]}}{{n + 4}},\end{split}$
$\begin{split} &{E_{\rm{b}}}\left( {{\rm{T}}{{\rm{a}}_4} {\rm{C}}_n^ - } \right) = \\&\frac{{\left[ {4 \!\times\! E\left( {{\rm{Ta}}} \right) \!+\! \left( {n \!-\! 1} \right) \!\times\! E\left( {\rm{C}} \right) \!+\! E\left( {{{\rm{C}}^ - }} \right) \!-\! E\left( {{\rm{T}}{{\rm{a}}_4} {\rm{C}}_n^ - } \right)} \right]}}{{n + 4}},\end{split}$
其中E对应团簇或原子的能量, 所得结果如图8以及表2所列. 由图8表2可以看出, 随着原子数目的增加, ${\rm{Ta}}_{4+n}^{-/0} $(n = 0—4)和${\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Eb逐渐增加. 这说明随着原子数目的增加, 团簇解离成单个原子所需能量逐渐增加. 同时, 将${\rm{Ta}}_4{\rm{C}}_n^{-/0} $团簇的Eb与纯金属团簇${\rm{Ta}}_{4+n}^{-/0} $Eb进行比较, 发现${\rm{Ta}}_4{\rm{C}}_n^{-/0} $团簇的Eb远高于相应${\rm{Ta}}_{4+n}^{-/0} $团簇的Eb, 中性Ta4C4团簇的单原子结合能高达7.13 eV, 而中性Ta8团簇的单原子结合能仅为5.37 eV. 这说明用碳原子取代钽原子, 使得团簇解离成单个原子所需能量逐渐增加, 钽-碳共价键的形成有利于提高材料的熔点. 这也印证了碳化钽的熔点(4153.15 K)远高于钽金属的熔点(3290.15 K)[84]. 这或许可以为通过控制碳含量来调节材料的熔点提供一些思路.
nEb
${\rm{Ta}}_4{\rm{C}}_n^{-} $${\rm{Ta}}_{4+n}^{-} $Ta4CnTa4+n
04.404.404.354.35
15.104.785.434.65
25.904.996.164.93
36.565.306.815.22
46.985.447.135.37


表2${\rm{Ta}}_{4+n}^{-/0} $${\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单原子结合能(Eb)
Table2.Binding energies per-atom (Eb) of ${\rm{Ta}}_{4+n}^{-/0} $ and ${\rm{Ta}}_4{\rm{C}}_n^{-/0} $ (n = 0–4) clusters.

图 8 ${\rm{Ta}}_{4+n}^{-/0} $${\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单原子结合能(Eb)随碳/钽原子增加变化图
Figure8. Size-dependence of binding energies per-atom (Eb) of ${\rm{Ta}}_{4+n}^{-/0} $ and ${\rm{Ta}}_4{\rm{C}}_n^{-/0} $ (n = 0–4) clusters.

本文采用光电子能谱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 对${\rm{Ta}}_4{\rm{C}}_n^{-/0} $(n = 0—4)团簇的电子结构、几何结构以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 实验测得${\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的VDEs分别为(1.16 ± 0.08), (1.35 ± 0.08), (1.51 ± 0.08), (1.30 ± 0.08)和(1.86 ± 0.08) eV, 而相应的中性团簇的电子亲和能分别为(1.10 ± 0.08), (1.31 ± 0.08), (1.44 ± 0.08), (1.21 ± 0.08)和(1.80 ± 0.08) eV. ${\rm{Ta}}_4^{-/0} $团簇是四面体结构, 单个碳原子覆盖在${\rm{Ta}}_4^{-/0} $四面体的一个面上方即${\rm{Ta}}_4{\rm{C}}_1^{-/0} $团簇. 两个碳原子分别覆盖在${\rm{Ta}}_4^{-/0} $四面体的两个面上方, 即${\rm{Ta}}_4{\rm{C}}_2^{-/0} $团簇. ${\rm{Ta}}_4{\rm{C}}_3^{-/0} $团簇则是一个缺角立方体结构. ${\rm{Ta}}_4{\rm{C}}_4^{-/0} $团簇是一个略微扭曲的立方体结构, 可以认为是α-TaC晶体的一个2 × 2 × 2晶胞. 其中, 中性Ta4C2和Ta4C4团簇呈一定磁性. ${\rm{Ta}}_4{\rm{C}}_n^{-} $(n = 0—4)团簇负离子分子轨道分析结果显示${\rm{Ta}}_4{\rm{C}}_3^{-/0} $团簇的SOMO主要布居在一个钽原子周围, 导致其VDE明显低于相邻团簇. 理论结果显示随着碳原子的增加, ${\rm{Ta}}_4{\rm{C}}_n^{-/0} $(n = 0—4)团簇中的钽-钽金属键逐渐变为钽-碳共价键, 单原子结合能逐渐增加且明显高于相同原子数目的${\rm{Ta}}_{4+n}^{-/0} $(n = 0—4)团簇, 说明碳的加入可以明显提升钽金属的熔点. 中性Ta4C4团簇的单原子结合能高达7.13 eV, 与碳化钽具有超高熔点特性相关.
相关话题/结构 光电子 电子 实验 金属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金属纳米颗粒二聚体阵列的消光截面
    摘要:相比单粒子阵列,金属纳米颗粒的二聚体阵列的共振效应受更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阵列的组成方式、二聚体的结构和朝向、粒子的形状、大小等,因此具有更好的可调性.本文基于修正长波近似法,通过引入两种粒子之间的阵列因子矩阵,修正了两种粒子的极化率,从而得到了二聚体阵列的消光截面的解析公式.在此基础上,讨论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Li(Na)AuS体系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能带结构
    摘要:在拓扑领域中发现可以通过大数据搜索拓扑绝缘体,使得此领域对材料的探索转变为对材料性质的研究.半Heusler合金体系是非平庸拓扑绝缘体材料的重要载体.通过全势线性缀加平面波方法计算Li(Na)AuS体系拓扑绝缘体材料的能带结构.采用各种关联泛函计算LiAuS的平衡晶格常数,发现得到的能带图均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二维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光子晶体非对称传输异质结构设计
    摘要:二维六方氮化硼(hexagonalboronnitride,hBN)材料在产生光学稳定的超亮量子单光子光源领域有着潜在应用,有望用于量子计算和信息处理平台,已成为研究热点.而光学非对称传输设备是集成量子计算芯片中的关键器件之一.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BN材料光子晶体异质结构的纳米光子学非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温超导体电子结构和超导机理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研究
    摘要:超导是一种奇异的宏观量子现象.100多年来,已发现的超导体主要分为两类:以金属或者合金为代表的常规超导体以及以铜氧化物和铁基高温超导体为代表的非常规超导体.常规超导体的超导机理能被BCS超导理论完美解释,但高温超导体的超导机理至今仍未达成共识,已经成为凝聚态物理领域中长期争论且充满挑战的重大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电子型FeSe基高温超导体的磁通束缚态与Majorana零能模
    摘要:作为凝聚态物理中一类新奇准粒子态,Majorana零能模(Majoranazeromode)由于可用来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而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理论预言,Majorana零能模可作为特殊的束缚态出现在一些拓扑超导体的磁通涡旋中.但实际超导体磁通中还可能存在其他低能束缚态或杂质态,这给Majora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中国超导电子学研究及应用进展
    摘要:超导体的发现距今已有近110年了,高温超导体的发现也已经有30多年了.超导材料的电子学应用在最近一二十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高温超导微波器件显示了比传统微波器件更优越的性能,已经在移动通信、雷达和一些特殊通信系统中取得了规模化应用.超导量子干涉器件以其磁场和电流测量的超高灵敏度,成为地质勘探、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超级质子-质子对撞机中束流热屏的热-结构耦合模拟分析
    摘要:束流热屏(beamscreen)是新一代高能粒子对撞机中的重要部件,用于将束流在管道中运行时产生的热量转移到冷却系统中,同时通过束流热屏上的排气孔将残余气体输送至冷管壁上,维持良好的真空度.然而,在转移热负载的过程中,温度变化产生的形变会影响束流热屏的结构稳定性.如何在保证束流热屏良好传热性能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夹层结构的偏振无关1×2定向耦合型解复用器的设计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夹层结构的偏振无关1×2定向耦合型解复用器,用于分离1310nm和1550nm两个波长.通过合理选择夹层结构芯区的折射率及波导间隙,可以调节同一波长两个正交偏振模的耦合长度相等,实现偏振无关;通过合理选择夹层结构波导宽度,可以使两个波长分别从不同输出波导端口输出,实现解复用功能.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具有非广延分布电子的碰撞等离子体磁鞘的结构
    摘要:很多关于等离子体鞘层的研究工作都是基于电子满足经典的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函数,而等离子体中的粒子具有长程电磁相互作用,使用Tsallis提出的非广延分布来描述电子更为恰当.本文建立一个具有非广延分布电子的碰撞等离子体磁鞘模型,理论推导出受非广延参数q影响的玻姆判据,离子马赫数的下限数值会随着参数q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相变方法的研究进展
    摘要:近些年来,二维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因其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能带特征而备受关注.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不仅存在稳定相,也存在一些亚稳相,这些亚稳相因其独特的电学和光学特性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为了获得这些亚稳相,一种能够使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在两种晶相之间可控相变的方法必不可少.本文首先对过渡金属硫属化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