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HTML
--> --> -->衍射光栅能以不同的轮廓和倾斜角将单色、固定入射角的光束以最大效率耦合到波导中[21,22], 同时也能多次、多方向耦合输出以方便扩瞳, 这也在之前使用透射光栅时被发现过[23]. 本文针对多色、大FOV入射在衍射波导中各种边界条件的物理问题进行研究. 首先推导并给出波导支持FOV的理论上限公式并分别针对单色波和复色波进行了详细计算分析, 提出了颜色系数q值对FOV的影响. 其次, 研究如何优化设置光栅耦合输出区和入射分布函数, 使得瞳孔在任意位置都能接收到尽量均匀的各入射角光能. 推导出视场完整的边界条件, 用于约束最大衍射角和波导厚度; 提出了将各级全内反射视场展开为光线追迹三角图的方法, 并就此能在图中追溯最佳的光栅耦出区的设置; 用两个实例来优化入射光角分布函数, 提高了耦合输出的均匀性, 无疑有利于大FOV和复色光波导. 因此, 本文研究内容及相关结果能为衍射波导的应用提供指导方向.
2.1.数理关系定义
为便于后续论述清晰, 本节先对衍射波导相关数理关系进行约定. 由于无色散0级在波导内不能发生全内反射, 耦入时只有高级次衍射光才有可能在波导内全内反射传输, 故通常使用+1或–1级作为传输波. 以波导界面法线为基准, 入射和衍射关系采用常见的光栅方程公式:
图 1 波导使用不同衍射级次耦入的简示图Figure1. Schematic diagram of waveguide coupling using different diffraction orders.
2
2.2.介质折射率与入射FOV
不失一般性, 以下分析针对图1左边T–1耦入进行考察, 右边T1耦入只是正负号有所变化, 能获得类似公式和边界约束, 后续不再赘述. 令L, R标记为视场的左、右边缘光线, 入射角记为θL和θR, 则FOV即为θR–θL, 将m = –1代入(1)式并移项, 得到衍射关系为2
2.3.单色光波导分析
此时λmax = λmin, 令θavg = (θR + θL)/2为视场中心光线入射角, 由(5)式有| 中心光 线角/(°) | 介质折 射率n | FOVmax/(°) | 介质折 射率n | FOVmax/(°) |
| 10 | 1.5 | 29.41 | 1.75 | 44.76 |
| 15 | 1.5 | 30.00 | 1.75 | 45.68 |
| 20 | 1.5 | 30.85 | 1.75 | 47.03 |
| 25 | 1.5 | 32.02 | 1.75 | 48.88 |
| 30 | 1.5 | 33.55 | 1.75 | 51.31 |
表1不同中心光线角和波导介质折射率支持耦入的最大FOV
Table1.Support maximum FOV by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由于双眼AR/VR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微投, 设计上能将左右图像正好投射到两眼轴的左边和右边如图2所示, 双眼合成FOV等效于两微投FOV之和, 故此方向双眼FOV理论最大为2倍单微投的FOVmax. 此配置下, 某边缘光线会垂直界面、中心光线角满足|θavg| = FOV/2, 代入(6)式得到单微投FOV为
图 2 左右微投发光经波导耦合输出到人眼, 重叠视场正好为0的理想情况Figure2. The left and right micro-projector output light to the human eye by waveguide, where the overlapping field of view is exactly 0
考虑最大折射率n到2, 图3计算显示θavg = FOV/2, 衍射波导支持的单微投最大FOV角、光栅常数d与介质折射率n之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 对于单色光或者窄带光的VR/AR眼镜来说, 使用常规折射率n为[1.50—1.75]的材料, 能轻松支持单微投30°—48°的FOV. 如果需要支持更大FOV, 必然要选择更高折射率的介质材料, 用(6)式或其特例(7)式、(8)式, 以及(3)式来解析相应的n, FOV和d的配置.
图 3 单微投θavg = FOV/2时, 衍射波导支持的最大FOV角度与折射率关系Figure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ximum FOV and the refractive index when θavg = FOV/2.
2
2.4.复色光波导分析
彩色图像投射是更吸引人的. 为改善最终在出瞳位置的颜色均匀性、减小彩虹效应, 当前眼镜大都简单采用3层光栅波导, 每一层分别耦合传输R, G, B三个分量的光. 该方案的优点是每层只需考虑单色光, 故根据2.3节所述, 采用常规折射率材料即可. 不过衍射波导的3倍成本、匹配组装的工艺难度以及3层波导的厚度增大, 是规避不了的问题.本节计算分析单光栅波导用于复色波的边界条件, 从源头展示如何用一层光栅作用于RGB三色、并实现最大FOV. 无论是micro-LED还是激光束扫描的微投, 都能用三色光来合成白光效果, 比如R = 633 nm, G = 532 nm, B = 450 nm, 则λmax = 1.41λmin, 不妨令λmax = qλmin, 则q相当于光源的单色性. 依据微投的发光配置方式, q取值范围在1.30—1.75之间. 将q代入(5)式中定义, 有
考察两微投左右投射各半图像到双眼中的情况, 此时|θavg| = FOV/2, θR = FOV, 故(10)式简化为
图 4 单微投θavg = FOV/2时 (a) 固定q = 1.3, 单光栅支持多色光波导的FOV角度随n变化曲线; (b)固定n = 1.75, 单光栅支持多色光波导的FOV角度随q变化曲线Figure4. When θavg = FOV/2: (a) q = 1.3,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multi-color FOV and n supported by single grating; (b) n = 1.75,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multi-color FOV and q.
考察实际应用, 比如要求大FOV的VR眼镜, 双眼FOV到100°, 计入一定重合量则单眼FOVmax需要达到65°—70°, 从图4来看单光栅波导是无解的. 考虑人眼聚焦和舒适度, AR眼镜对FOV要求相对较小、通常双眼在40°—50°区间, 上述当n = 1.75, q = 1.3时, 单光栅波导能支持FOVmax约26.4°, 代入(9)式并计入一定重合量后, 双眼FOV预计能到45°左右.
既然单层光栅用于复色波导, 受限于上述边界条件, 可折衷考虑多做一层来满足更大FOV的耦入需求. 就颜色发光模型来说, 蓝光和绿光波长相对接近, 红光偏大很多, 故采用两层光栅波导来做彩色也是可行方向: 第一层针对蓝光和绿光设计(比如G = 520 nm, B = 475 nm, 则此层q = 1.1), 第二层针对红光就为2.3节单色波情况. 由图4(b)来看, n = 1.75、蓝绿q = 1.1, 采用两层光栅波导, 双眼三色FOV预计能做到60°—70°; 提高折射率n = 2, 则单眼FOV最大64.2°, 预计能接近VR双眼100°的要求.
上述(11)式、(12)式是θavg = 0, FOV/2的特殊情况公式, 当左右图像要有一定重合时, 视场中心角必然是一般值. 比如人类单眼水平视角约150°, 双眼合计水平视角约190°, 重合角θov约110°. 因此不同应用投射图像不一定正好贴合眼轴, 可能会有所重叠、也可能会错开, 则两微投的中心光线角度也要随之改变, 形成所需投射效果. 故再考虑θavg为变量, 将θR = θavg + FOV/2代入(10)式:
2
3.1.耦合输出全视场的边界条件
图5所示衍射波导传输图中, 记光栅耦合输入为表面1, 光栅耦合输出为对面的表面2, 微投点光源到表面1的距离为s, 其视场左、中、右光线在光栅耦合输入面的交线为紫色L、绿色和红色R, 波导介质厚度为t. x轴以O为原点, 沿衍射传输方向为正方向, 定义k表示某一次全内反射, 图中k2表示表面2的全内反射视场, k1表示表面1的全内反射视场, 显然本图中k2为奇数、k1为偶数. 因衍射色散强烈依赖于光线的入射角和波长, 故小衍射角的紫光线反射次数最多, 大衍射角的红光线反射次数最少, 比如图5分别有4紫、3绿、2红的光线耦合输出到人眼视网膜上, 意味着进入人眼的光能不均匀. 每次表面发生全反射, 图像沿x方向都有一定范围, 不妨用xL, xR表示, 则输入面微投视场的左右边界光线x坐标为
图 5 衍射波导的光线传输以及全反级次视场标记Figure5. Light transmission of diffraction waveguide and FOV marker of TIR.
令眼睛瞳孔尺寸为l, 显然当Lk > l时, 出现l无法覆盖第k次视场的情况, 不过此处瞳孔仍能接收其他级次的部分视场, 故只要设计得当, 就能在人眼中输出完整视场, 否则就必然会出现视场缺失问题. 由图5及(16)式可知, 最右端衍射光线在下表面2上相邻两次全内反射的最短间距是2ΔxR, 若用激光扫描会有一定线宽w, 则此间距能更窄一点, 故由此得到必要的边界条件: 瞳孔尺寸l不小于该间距才能看到所有入射图像, 否则就出现部分视场光线无法进入瞳孔的问题, 即
2
3.2.光栅耦出区域的优化设计
本节优化光栅耦合输出区域的位置和宽度, 将图5所示k级全内反射视场的x方向坐标和宽度, 展开为如图6所示的光线追迹三角图, 紫线对应最小衍射角、红线对应最大衍射角, 蓝线为耦入光栅面, 后续橙线为在表面2上每次全反射的视场, 那么蓝橙线间距为波导厚度t, 橙线间距为两倍厚度即2t. 故耦合输出面的级次k都是奇数, 相邻视场左右端的x坐标增量即为2ΔxL和2ΔxR. 自图6来看, 全内反射视场右端能快速进入光栅区, 而其左端缓慢进入光栅区, 定义
图 6 各视场的光线追迹展开图Figure6. Expanded ray-tracing of FOV.
图6以最大衍射角输出fastTimes = 3为例, 令Dk是第k级橙线与红线交点, 假设光栅区初始位置是Dks和Dke之间(即图中长虚线区域), 光栅区初始宽度为len = 4ΔxR. 令Ck为图中绿线与橙线的交点, Cks左侧视场必能至少耦合输出3次(长虚线往下覆盖橙线各FOV的次数), 而第ke + 2视场的右端A部分(对应长虚线内每条橙线Ck到Dk之间那部分视场)只能耦合输出2次, 故光栅区宽度优化要么往右包含A (不含右端点Dke+2), 要么往左到图中B部分, 才能使得视场所有光线都至少能耦合输出3次. 考虑到A区较宽, 会使得其他小衍射角耦合输出次数增多, 故本文选用往左优化至图中对应宽度较窄的B部分, 是为最佳, 由于A宽度为2ΔxR, 可简单采用份额比例来近似求解lenB有
2
3.3.单色光耦合输出与输入亮度的优化
虽然耦出光栅能在刻蚀深浅变化上做出优化[13,14], 不过深度变化仅能调整瞳孔在不同位置的整体亮度, 而无法在同一位置调节瞳孔接收不同角度光线的均匀性. 故将扩瞳均匀输出的压力都让光栅承担也并不现实, 还得在微投入射源做相应优化, 才能获得不错结果. 本节先考察单色波不同入射角的耦合输出, 参数为: θavg = 18.5°, FOV = 37°, 波长λ = 620 nm, n = 1.75, s = 2 mm, t = 0.95 mm, d = 618 nm, w = 0.5 mm, 瞳孔l = 4 mm, 容易算得满足边界条件(19)式, 故瞳孔在任意位置都能接收视场所有光线. 若要求光栅区起始x坐标(到光源距离)不低于16 mm, 最大衍射角光线耦合输出次数fastTimes = 5, 由(16)式、(20)式和(22)式算得到光栅区终止x坐标约为38.7 mm和len_opt约19.7 mm, 光栅区x坐标为[19.0, 38.7] mm. 继续由(20)式算得光栅区覆盖左端慢速级次slowTimes = 15次, 也就意味最大衍射角与最小衍射角的耦合输出次数相差3倍. 图7(a)显示了光栅区内所有入射光线在光栅区的全反射次数, 显然若按倒数关系约束微投图像中x方向入射角的光能分布如图7(b), 就能使得视场所有角度的光线在光栅区形成均匀的全反射光能覆盖, 故本例算得投射图像0°到边缘37°的光强要差3倍.
图 7 (a)各角度光线在光栅区的全内反射次数; (b)微投在x方向归一化光能的投射曲线Figure7. (a) Number of TIR at various incident angles in the grating area; (b) required projection curve of micro-projecter normalized light energy along the x direction.
深入研究发现, 一方面光栅区每次全内反射耦合输出光能后必然影响后续的耦合输出, 另一方面瞳孔只占整个光栅区的小部分, 故要考虑这两方面对瞳孔接收光强均匀性的影响. 显然优化fastTimes和slowTimes差距是最先想到的方案, 不过一旦d和FOV固定后, 衍射色散效应也就定下来, 单纯调节波导厚度t无法消除此差距, 利用稍复杂的薄膜分层可以缩短此差距[13]. 不过幸运的是, 实际瞳孔区域l一般只有4 mm左右, 其所能收集的视场光能, 对应到最大衍射角耦合输出一般是1次、最小衍射角耦合输出一般是2次, 其他FOV耦合输出在1—2次之间, 故被瞳孔接收视场的明暗差距最多是2倍, 这无疑是有利的. 简单起见, 令光栅区对所有角度光线都输出相同效率η = 20%, 整个光栅区x方向按3.2节优化的坐标为[xL, xR], 对于光栅区扩瞳输出来说, 瞳孔位置是随机的, 故考虑均摊或者说平均效果为佳, 可将瞳孔在[xL, xR]内按间距ds滑动计算每个宽l窗口接收的各角度光线强度, 一共滑动nBlocks次:
图 8 (a) 微投在x方向归一化光能的投射曲线; (b) 按(a)图对投射端优化后的重新计算结果Figure8. (a) Required projected angular 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 along the x direction; (b) recalculated results after optimizing the projection by (a).
2
3.4.复色光耦合输出与输入亮度的优化
单光栅用于复色波导(R = 620 nm, G = 520 nm, B = 475 nm), 2.4节表明θavg > 0时能理论支持FOVmax为26.4°, 如前所述最大衍射角应不超75°, 故参数选为: 中心光线θavg = 11.5°, FOV = 23°, n = 1.75, s = 2 mm, d = 473 nm, w = 0.5 mm, 为使得红绿蓝三色都满足边界条件(19)式, 设置波导厚度为t = 0.54 mm. 再由上述优化光栅区的终止x坐标和len_opt的相关公式(以红光最大衍射角fastTimes = 5为目标), 算得光栅区位置约[18.9, 39.1] mm, 即尺寸约20.2 mm. 类似3.3节分析, 设三色光耦出η都是20%, 计算瞳孔接收三色在8个位置耦合输出均值avgE后, 按倒数关系设置微投图像x方向入射角的各色光能如图9(a)所示, 就能期望瞳孔在不同位置都能接收到尽量均匀的耦合输出如图9(b). 可见蓝绿光几乎无需优化投射角分布函数, 而红光必须要处理, 自拟合优化曲线来看, 最大约1.76倍, 最小约1.15倍. 红绿蓝三色在瞳孔内的均匀性, 自优化前pvR = 0.404, pvG = 0.144, pvB = 0.162, 改进为: pvR = 0.283, pvG = 0.142, pvB = 0.160, 可见红光均匀性得到大幅提高. 考虑θov = [0°, 11°]的重叠, 则双眼综合FOV为[35°, 46°], 能满足一般应用需求.
图 9 (a) 微投在x方向RGB三色光随FOV归一化光能的投射曲线; (b) 按(a)图对投射端优化后的重新计算结果Figure9. (a) Required projected angular 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RGB along the x direction; (b) recalculated results after optimizing the projection by (a).
上一实例可见蓝绿光输出效果相对接近, 故无法获得更高折射率波导介质时, 采用两块光栅波导来做更大彩色FOV是可选方案, 其一针对蓝绿光, 另一单独针对红光如3.3节所述. 因图4(b)中q = 1.1支持最大FOV = 40.5°, 实用要偏小一点, 故设置为: 中心光线角θavg = 18.5°, FOV = 37°, n = 1.75, s = 2 mm, d = 473 nm, w = 0.5 mm. 为使得蓝、绿光都能满足边界条件(19)式, 设置t = 0.54 mm, 并优化算得光栅区位置约[19.5, 39.6] mm即尺寸约20.1 mm. 类似得到下述图10(a)所示按avgE倒数关系设置的各入射角光能及相应拟合曲线, 随后依据此设计的亮度分布函数, 重新耦合输出到瞳孔的光能, 如图10(b)所示, 各角度耦合输出的光能曲线变为水平一致. 可见, 蓝光相对平稳几乎无需优化投射角分布函数, 而绿光大角度需投射更多光能才行, 自优化前的pvG = 0.301, pvB = 0.125, 改进为pvG = 0.178, pvB = 0.116, 故绿光均匀性得到大幅提高. 考虑比如θov = [0°, 18°]的重叠, 则双眼综合视场角为[56°, 74°].
图 10 (a) 微投在x方向GB两色光随视场角度归一化光能的投射曲线; (b) 按(a)图对投射端优化后的重新计算结果Figure10. (a) Required projected angular light energy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GB along the x direction; (b) recalculated results after optimizing the projection by (a).
第3节研究如何优化设置光栅耦合输出区和入射分布函数, 使得瞳孔在任意位置都能接收到尽量均匀的各入射角光能. 首先给出了视场完整的基本边界条件(19)式, 一旦不满足此条件, 无论做出效率多高、分布多完美的光栅, 耦合输出到瞳孔中的图像都会出现部分缺失的问题. 其次就各全内反射级次视场两端增长快慢的不同, 提出将沿传输方向的全内反射视场坐标和宽度展开为光线追迹三角图的方法, 推导出(20)式、(21)式来对光栅区位置和尺寸进行优化设置, 使得最大衍射角光线至少能输出, 如3—5次. 发现减薄波导厚度t与减小最大衍射角βR, 或者利用薄膜夹层使得各衍射角分层发生全内反射, 都能提高耦合输出均匀性. 随后引入均摊的瞳孔接收各角度光能分布函数avgE, 利用其倒数来约束投射光的角分布, 提高瞳孔接收不同角度光线的均匀性. 最后, 对单层波导分别用于三色和双色的两个实例, 进行计算和优化设计, 逆向获得的分布函数I(θin), 不仅可用于投射光源角分布的约束, 实际上也能用于光栅耦入/耦出角效率分布的约束, 甚至纳入后者再进行深入优化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