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硅(001)图形衬底上锗硅纳米线的定位生长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纳米线的定位生长是实现纳米线量子器件寻址和集成的前提. 结合自上而下的纳米加工和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技术, 通过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 在具有周期性凹槽结构的硅(001)图形衬底上首先低温生长硅锗薄膜然后升温退火, 实现了有序锗硅纳米线在凹槽中的定位生长, 锗硅纳米线的表面晶面为(105)晶面. 详细研究了退火温度、硅锗的比例及图形周期对纳米线形成与否, 以及纳米线尺寸的影响.
关键词: 分子束外延/
量子比特/
图形衬底/
锗硅纳米线

English Abstract


--> --> -->
半导体量子点作为量子比特的载体, 因具有扩展性好[1]、容易实现初始化[2,3]及可以对量子比特状态进行精确读出[4]等优点而得到了人们日益增加的关注. 最初量子点自旋量子比特的研究集中在砷化镓[5]、砷化铟[6]等III-V族材料系统, 然而由于III-V族材料存在核自旋引起的超精细相互作用, 严重限制了退相干时间的延长[7-9], 使其发展受限. 硅和锗等IV族材料因为可以通过纯化获得不含核自旋的硅28和锗72等同位素纯化材料, 可以避免由核自旋引起的超精细相互作用, 从而可以大幅增加量子比特的退相干时间而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青睐[10-12]. 尤其是锗, 一方面它与硅兼容, 另一方面它具有高空穴迁移率[13]、低有效质量、强自旋-轨道相互作用[14]以及与金属能形成良好接触等优点. 甚至有理论预言在锗/硅纳米线中存在超强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15], 强自旋-轨道相互作用便于对量子比特进行快速电学操控, 并且通过和s波超导体的结合可望观测到马约拉纳费米子[16], 因此, 锗/硅纳米线是实现高性能自旋甚至拓扑量子比特的材料系统. 最近在一维锗量子材料中实现了空穴型量子比特[17], 还观测到近邻效应诱导的硬带隙超导电性[18].
然而锗纳米线的大规模可控制备依然是个难题. 制备纳米线的方法主要有自上而下的纳米加工技术制备法、气-液-固化学气相沉积法以及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等. 纳米加工技术可以获得亚10 nm的纳米线, 且纳米线排列整齐, 然而纳米加工过程的刻蚀会导致纳米线表面粗糙, 严重影响纳米线的质量[19]. 化学气相沉积法[20,21]可以高效获得大面积的纳米线, 但一般需要使用金属作为催化剂, 金属会不可避免地污染半导体纳米线, 而且纳米线是非面内生长, 因此如何转移和有序排列这些纳米线也是个很大的难题. 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 选择合适的锗生长温度和沉积量, 通过原位降温退火, 可以在硅衬底上实现锗纳米线的无催化剂大规模面内生长[22], 有效地避免了金属污染和转移的难题, 同时又能够与传统硅工艺相兼容, 为量子比特器件的制备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平台. 此后在这种锗纳米线材料中先后实现了单量子点、双量子点与超导微波谐振腔间的耦合[23,24], 成功实现了第一个锗空穴自旋量子比特[17]. 然而锗纳米线在硅衬底上的分布是随机的, 不利于量子器件的寻址和集成, 因此在硅衬底上获得面内定位生长的锗纳米线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 通过在硅图形衬底上的定位生长是获得有序锗量子材料的有效方法, 例如可以通过刻蚀出洞来定位生长锗量子点[25,26]; 锗硅纳米线方面, 可在条状结构的硅(001)[27]或斜切硅(1 1 10)[28]图形衬底上沉积锗硅合金, 获得紧密排列的锗硅纳米线束, 然而这种方法无法获得分立的单根纳米线.
基于以上研究现状, 本文探究了利用分子束外延(MBE)生长技术, 通过低温沉积硅锗合金以及升温退火的方法, 成功的在硅图形衬底上获得了周期性有序排列的锗硅纳米线, 定性地解释了其生长过程和机理, 并进一步探讨了温度、锗硅合金比例以及图形周期等对锗硅纳米线的影响, 为获得更高质量且有序排列的锗纳米线提供了思路, 为进一步实现器件的集成提供了可能的材料平台.
2
2.1.硅图形衬底的制备以及硅缓冲层的生长
-->采用电子束曝光技术和反应离子刻蚀技术, 在硅(001)衬底上获得了周期性排列的凹槽. 图形衬底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图(AFM)如图1(a)所示, 凹槽尺寸均匀, 其宽度为60 nm, 深度为6 nm, 长度为2 μm, 周期为1 μm, 凹槽沿[100]或[010]方向. 硅图形衬底经过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清洗[29]之后, 首先用5%的氢氟酸浸泡1 min, 去掉表面的二氧化硅层, 同时在硅表面形成氢钝化层, 经过在进样腔预烘烤后传入IV族MBE生长腔, 然后升温至720 ℃保持8 min, 去除硅片表面的氢原子钝化层, 最后在330 ℃到400 ℃以1 ?/s的速率生长60 nm的硅缓冲层, 修复微纳加工引入的缺陷. 硅缓冲层的AFM图如图1(b)所示, 其深度变为约4 nm, 但是宽度却大幅度增加, 变为约160 nm. 此外, 从图1(b)的插图可以看出, 沉积硅缓冲层后, 凹槽末端由原来的无明显取向(如图1(a)插图所示)变为了沿$ [1\;\bar1\;0] $与[1 0]两个垂直方向, 这是由于硅缓冲层的沉积导致凹槽末端晶面向硅的稳定晶面{11n}[30]演化, 从而使凹槽末端侧壁沿$ [1\;\bar1\;0] $与[1 0]方向, 这些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25].
图 1 生长硅缓冲层前(a)和生长硅缓冲层后(b)硅周期性凹槽结构的表面AFM图, 插图分别为生长硅缓冲层前后凹槽末端的放大图
Figure1. AFM image of the trench-patterned Si substrate before (a) and after (b) the growth of Si buffer layer, insets are the zoom-in images of one end of a trench before and after the Si buffer layer, respectively.

2
2.2.有序锗硅纳米线的生长
-->沉积完上述硅缓冲层后, 将衬底温度升至450 ℃, 继续沉积6 nm的Si67Ge33合金薄膜, 然后将衬底温度升至510 ℃, 原位退火1 h, 在图形衬底上获得了面内有序排列的锗硅纳米线, 其表面AFM图如图2(a)所示, 纳米线在面内排列整齐, 尺寸均匀, 图2(b)图2(c)分别为单根纳米线的AFM图以及表面线扫描图, 由图可知, 纳米线位于凹槽底部, 其横截面为三角形, 高度约为7 nm, 侧壁倾角为11.3°, 因此纳米线具有两个稳定的(105)晶面.
图 2 (a)硅衬底上有序锗硅纳米线的AFM图; (b)单根锗硅纳米线的AFM图; (c)单根纳米线的表面线扫描图, 图中标尺均为500 nm
Figure2. (a) AFM image of ordered GeSi wires on trench patterned substrate; (b) AFM image of zoom-in individual GeSi nanowire; (c) AFM linescan along the cross-section of a GeSi nanowire. Inset scale bar: 500 nm.

比较图2(b)图1(b)中凹槽的形貌可以看出, 其末端晶向由原来的$ [1\;\bar1\;0] $与[10]方向转变成了沿[100](或[010])方向, 同时凹槽在沿线以及垂直于线方向的侧壁变得非常整齐, 这是由于沉积硅锗层后, 其晶面向锗的稳定晶面{10n}[31]转化, 在长时间退火后, 最终形成了稳定的{10n}晶面, 因此沿[100]或[010]方向变得非常整齐. 此外, 图2(b)中纳米线的两端尺寸明显偏大, 其高度约为8 nm, 这是在生长以及退火过程中, 凹槽两端的捕获面积大于中间区域的捕获面积, 有更多的原子向端点位置扩散聚集, 从而使纳米线末端尺寸偏大.
为了理解锗硅纳米线的生长机理, 又研究了退火温度、锗硅比例以及图形周期对纳米线的影响.
首先, 在凹槽结构的图形衬底上, 在450 ℃沉积4 nm的Si67G33合金薄膜, 然后分别在450, 500, 510, 520, 530, 550 ℃退火1 h, 得到的纳米线表面AFM图如图3(a)(f)所示. 从图中可知, 沉积一定厚度的硅锗合金, 退火温度为450 ℃时, 凹槽内没有出现纳米结构; 退火温度的升高到500, 510, 520 ℃时, 纳米线结构只出现在凹槽底部; 而退火温度进一步升高到530 ℃甚至550 ℃时, 纳米线同时出现在凹槽底部与凹槽边缘, 且有形成紧密排列的纳米线束的趋势. 也就是说, 低温生长的硅锗合金薄膜只有升温到特定温度区间退火, 才能出现只在槽内形成单根纳米线结构而其他区域没有结构的现象.
图 3 在硅凹槽结构图形衬底上沉积4 nm的Si67G33薄膜, 然后在不同温度退火后得到的样品表面AFM图 (a) 450 ℃; (b) 500 ℃; (c) 510 ℃; (d) 520 ℃; (e) 530 ℃; (f) 550 ℃
Figure3. AFM images of the trench-patterned samples with 4 nm Si67Ge33 film after 1 h annealing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 450 ℃; (b) 500 ℃; (c) 510 ℃; (d) 520 ℃; (e) 530 ℃; (f) 550 ℃.

进一步研究了硅锗薄膜中锗的含量对锗硅纳米线的影响, 在450 ℃分别生长了6 nm的Si68Ge32,Si66Ge34以及Si63Ge37合金薄膜, 然后升温到510 ℃退火1 h, 其表面AFM图如图4(a), (b)以及(c)所示. 当锗含量较低时(图4(a)), 即使升温退火也不会出现连续的纳米线结构; 增加锗含量, 凹槽中间形成纳米线, 如图4(b)图2(a)所示; 当锗含量进一步增加时(图4(c)), 凹槽底部纳米线出现了不连续的现象, 凹槽内纳米线的尺寸明显减小, 且在凹槽边缘出现了纳米线结构. 因此, 锗含量必须合适才会出现纳米线结构, 且纳米线的形成对锗的含量非常敏感, 也就是说其生长窗口非常小.
图 4 固定薄膜厚度时, 锗的含量比例对纳米线结构的影响 (a) Si68G32; (b) Si66G34; (c) Si63G37
Figure4. The influence of Ge concentr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SiGe wires when the thickness of SiGe film is fixed: (a) Si68G32; (b) Si66G34; (c) Si63G37.

最后研究了图形周期对于纳米线结构的影响, 如图5(a)图5(b)是周期为2 μm与500 nm的硅图形衬底上得到的纳米线的表面AFM图. 具体生长条件是在450 ℃沉积6 nm的Ge67Si33合金薄膜, 然后升温到510 ℃退火1 h. 结合图5图2(a)可以看出, 不同周期下纳米线的尺寸基本一致, 非常均匀, 说明该生长条件下锗硅纳米线生长是一个热力学决定的过程, 存在稳定的横向尺寸. 总之, 可以精确地利用凹槽的位置定位纳米线的位置, 获得均匀的锗硅纳米线, 纳米线的长度依赖于凹槽的长度, 即纳米线的长度可以达到几微米甚至毫米、厘米量级, 实现了纳米线的位置可控生长.
图 5 不同周期图形衬底上锗硅纳米线的表面AFM图 (a)周期为2 μm; (b)周期为500 nm
Figure5. AFM images of GeSi wires on trench-patterned Si (001) with different pattern periods: (a) period of 2 μm; (b) period of 500 nm.

在本实验中, 首先在450 ℃沉积一定厚度的Si67Ge33合金薄膜, 如果在450 ℃原位退火, 由于硅锗原子的表面扩散长度不够, 不会形成纳米线; 而升温至500—520 ℃退火处理时, 锗、硅原子的表面扩散长度增大, 当凹槽侧壁倾斜角度较小, 正如本实验中的情况, 凹槽位置能够提供最大的应变弛豫[32-34], 因此锗硅原子会在凹槽中优先成核形成具有(105)晶面的锗硅纳米线; 当退火温度进一步升高时, 如图3(e)3(f)所示, 如参考文献中关于锗纳米线束的讨论[35,36], 凹槽内部首先形成纳米线, 由于温度升高会使更多的硅锗表面原子被激活发生扩散, 这些硅锗原子会以该纳米线为中心形成紧挨着的一根根的纳米线, 它们像波浪传播一样形成纳米线束甚至可以铺满整个表面, 这主要源于应变状态下的锗硅(105)晶面具有很低的表面能, (105)晶面铺满的表面可以降低系统表面能, 同时纳米线束的形成相对于形成同等数目的独立纳米线可以减小边缘的数目, 从而减小边缘能. 而纳米线之间出现的凹槽是由于纳米线在两侧边缘处产生了较大的压应变引起的, 与锗硅岛会在边缘产生凹槽的机制相同.
然后, 我们研究了硅锗薄膜中锗的含量对锗硅纳米线的影响, 因为成核的能垒ΔG*与体系晶格失配的4次方成反比[37,38], 当锗含量较低时, 如图4(a)所示, 晶格失配较小, 形成岛或凹槽结构的能垒较大; 当锗含量增大时, 如图4(b)所示, 晶格失配变大, 形成岛或者凹槽结构的能垒变低, 因此在凹槽中形成了纳米线; 当锗的含量进一步增大时, 硅锗原子表面扩散势垒增高[39,40], 扩散系数变小, 从而无法形成长的纳米线, 同时锗含量的增大会导致锗硅纳米线的弹性能增加从而横向尺寸变小, 如图4(c)所示.
结合自上而下的纳米加工和自下而上的自组装技术, 利用分子束外延生长方法, 在硅(001)图形衬底上通过低温沉积硅锗合金再升温退火的方法, 实现了硅图形化衬底上锗硅纳米线在凹槽中的有序生长, 详细研究了退火温度、锗含量以及图形周期对纳米线的影响, 为锗纳米线位置、结构的可控制备及锗量子器件的集成提供了可能.
相关话题/纳米 结构 材料 技术 金属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拉曼热测量技术的铜基复合物法兰GaN基晶体管的热阻分析
    摘要:采用拉曼热测量技术结合有限元热仿真模型,分析比较新型铜/石墨复合物法兰封装与传统铜钼法兰封装的GaN器件的结温与热阻,发现前者的整体热阻比铜钼法兰器件的整体热阻低18.7%,器件内部各层材料的温度分布显示铜/石墨复合物法兰在器件中的热阻占比相比铜钼法兰在器件中的热阻占比低13%,这证明使用高热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铁磁纳米线中磁化强度的磁怪波
    摘要:本文介绍了铁磁纳米线中磁化强度的一些新激发态,包括各向同性铁磁的Akhmediev呼吸子、Kuznetsov-Ma孤子和怪波、自旋极化电流驱动下各向异性铁磁纳米线中的怪波动力学.在各向同性情况下,展示了形如四片花瓣的磁孤子的空间周期过程和自旋波背景的局域化过程;在极限情况下,得到了磁怪波解并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二维材料/铁电异质结构的研究进展
    摘要:二维材料是一类具有原子层厚度的层状材料,拥有独特的电学、磁学、光学和力学性能.以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展现出迁移率高、能带可调、可见光透过率高等特点,是近年来微纳科学领域的前沿热点.将二维材料与各种功能材料,如SiO2绝缘体、半导体、金属、有机化合物等结合,可以深化和拓宽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外电场下C<sub>5</sub>F<sub>10</sub>O的结构及其激发特性
    摘要:采用密度泛函(DFT)B3LYP/6-311g(d)对C5F10O分子进行几何结构优化,研究外加电场(0-0.03a.u.,1a.u.=5.142×1011V/m)对分子的几何结构、能量、前线轨道能级、红外光谱的影响.在相同基组下,采用TD-DFT方法计算和分析C5F10O的轨道成分和激发特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具有内参考热补偿功能的三层膜结构微球腔折射率传感器
    摘要:光学微腔在高灵敏度传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而在传感中热漂移是制约其走向实用的重要因素.本文提出了一种镀有三层膜结构的微球腔,可以在实现高灵敏度折射率传感的同时,具备内参考热补偿功能.该结构由内到外分别涂覆折射率为高、低、高的薄膜,内外两高折射率层可以分别支持各自的回音壁模式,称之为内层模式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亚波长金属超构光栅的中红外大角度高效率回射器
    摘要:近年来,电磁超构光栅为操控波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材料基础.本文设计并研究了一种结构简单且易实现的反射型金属超构光栅,其一个大周期内只包含两个结构单元,通过简单的结构设计即可实现双通道中红外光的回射功能.数值和仿真模拟计算表明:对于某个特定设计的回射角度,该金属超构光栅具有极高的回射效率(>9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He离子辐照对石墨烯微观结构及电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本文采用5.4keV不同剂量的He离子辐照单层石墨烯,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Raman)和半导体参数分析仪表征辐照前后石墨烯微观结构和电学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增大,单层石墨烯的缺陷密度逐渐增加,当辐照剂量增至1.6×1013He+/cm2,石墨烯开始由纳米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溶液法制备的金属掺杂氧化镍空穴注入层在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上的应用
    摘要:甲脒基钙钛矿(FAPbX3)纳米晶(NCs)具有成本低、色纯度高、吸收范围广、带隙可调等特点,在照明显示与光伏领域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钙钛矿发光二极管(LEDs)的空穴注入层材料—PEDOT:PSS,由于其固有的吸湿性和酸性,严重影响着器件的稳定性,而器件的稳定性始终是阻碍钙钛矿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重离子试验数据预测纳米加固静态随机存储器质子单粒子效应敏感性
    摘要:为实现对纳米DICE(dualinterlockedcell)加固器件抗质子单粒子能力的准确评估,通过对65nm双DICE加固静态随机存储器(staticrandomaccessmemory,SRAM)重离子单粒子翻转试验数据的分析,获取了其在重离子垂直和倾角入射时的单粒子翻转(single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聚焦离子束纳米剪纸/折纸形变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及其光学应用
    摘要:高精度的三维微纳制造技术是现代光电子学和微纳光子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实现下一代微纳光子集成器件的重要前提.纳米尺度的剪纸和折纸技术由于能够实现丰富的三维形变,正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本文系统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片上三维微纳加工方法—基于聚焦离子束的纳米剪纸/折纸技术.该技术利用聚焦离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