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应用中国散裂中子源9号束线端研究65 nm微控制器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采用设置和不设置镉中子吸收体两种方式, 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9号束线(CSNS-BL09)对65 nm微控制器进行了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辐照测试. 测试中探测到的效应主要为单位翻转. 测试结果表明, 对于该款微控制器, 热中子引起的中子单粒子翻转占比约65%; 进一步分析表明, 热中子与10B反应产生的0.84 MeV 7Li可能是诱发微控制器单粒子翻转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65 nm/
热中子/
中国散裂中子源/
中子单粒子效应

English Abstract


--> --> -->
近年来, 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 大气中子辐照导致的先进电子系统可靠性问题正在引发关注[1-5], 而先进微控制器(MCU)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消防和安全系统、医疗仪器、物联网应用等领域, 其在大气中子环境下的可靠性问题亟待研究[6].
中子虽不带电, 但其与物质作用可引发一些效应[7], 如中子入射电子系统会导致位移损伤效应、总剂量效应和单粒子效应(SEE)[8]等. 对于纳米级MCU, 需重点关注SEE[9]. 中子之所以能够导致电子系统发生SEE, 是因为其会与半导体中硅原子等发生反应产生次级带电粒子, 如质子、α粒子、反冲重核等, 这些带电粒子可通过电离等方式沉积能量(α粒子、反冲重核等), 一旦敏感体积内沉积的能量超过其阈值, 就会导致效应发生.
对于硅基电子系统, 中子诱发单粒子效应的次级粒子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热中子与10B发生核反应产生的次级粒子, 另一类为高能中子(中子能量En ≥ 1 MeV)与硅原子核发生核反应或散裂反应产生的次级粒子. 图1为B, Si等核素的中子反应截面. 其中图1(a)为硼、硅同位素的中子截面, 中子能量范围为10–11—1 MeV. 图1(b)28Si, 27Al, 184W等的中子截面(本文所研究的MCU衬底为Si, 钝化层, 互联层中亦存在N, O, Al, W), 对应中子能量范围为1—150 MeV[10]. 由图1可知, 热中子与10B的反应截面远高于其他核素, 同时也比高能中子与28Si, 27Al, 184W等的反应截面要高三个数量级以上[11], 这意味着对于纳米级工艺电子系统, 即使其中含有微量10B, 热中子对其可靠性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图 1 半导体中各核素的中子反应截面 (a)与B, Si的同位素的反应截面, 对应中子能量范围10–11?1 MeV; (b)与14N, 16O, 27Al, 28Si, 184W的反应截面, 对应中子能量范围1?150 MeV
Figure1. Cross sections of different energy neutrons interacting with various nuclear atoms in semiconductor: (a) Cross sections of B and Si isotopes, the neutron energy interval is 10–11?1 MeV; (b) cross sections of 14N, 16O, 27Al, 28Si and 184W, the neutron energy interval is 1?150 MeV.

对于180 nm以上工艺电子系统, 一般认为与热中子发生反应的10B主要来自于电子系统封装中的硼磷硅玻璃(BPSG)[12]. 对于更小工艺的纳米级电子系统, 其已不再使用含BPSG封装. 但是,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半导体阱中、互联层以及半导体制造和刻蚀过程中引入的10B造成纳米级电子系统SEE效应有可能超过高能重离子[13,14].
当前, 纳米级工艺MCU主要应用于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各类地面工况中(如医疗设备、工艺控制设备等), 影响其可靠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大气中子. 大气中子能谱很宽, 从meV到GeV, 既包含热中子亦包含高能中子, 因此, 其诱发SEE的测试和分析较为复杂[15]. 对于大气环境下高能中子诱发的SEE, 一种认为是由10 MeV以上高能中子导致[16], 另一种则认为1—10 MeV中子贡献不可忽略, 特别是对于纳米级电子系统, 更应考虑1 MeV以上中子的贡献[17]. 对于中子源, IEC62396-2规定可用于辐照试验的中子源有: 散裂中子源、准单能中子源、单能14 MeV D-T中子源[18]. 其中, 散裂中子源因其中子能谱最接近大气中子能谱, 是研究大气中子SEE的最佳选择. 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的建成与运行使得在我国利用散裂中子源开展大气中子SEE研究成为现实.
本文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9号束线(CSNS-BL09)对65 nm工艺商用MCU进行了大气中子SEE测试研究. 与此同时, 比较并分析了不同能段中子导致的65 nm MCU单粒子效应差异.
2
2.1.测试硬件
-->测试对象为德州仪器公司(TI)的Tiva C系列微控制, 型号为TM4 C1294 NCPDT, 其具有以下特征[6]:
1) 65 nm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制造工艺;
2)芯片内集成ARM Cortex-M4内核, 1 MB 闪存、6 kB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和256 kB片上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
3)芯片外集成丰富的外设及网络通讯接口.
本次测试的辐照区域为测试板主芯片部分(DUT), 测试负载为256 kB片上SRAM中的64 kB. 为了排除芯片封装中元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实验前对芯片进行了开盖处理. 为了进一步明确该MCU纵向结构信息, 实验前对同批次芯片进行了聚焦离子束分析, 结果表明该款65 nm MCU为5层铜质结构, 从钝化层到硅衬底表面厚度约为7 μm.
2
2.2.辐照源
-->CSNS是利用加速器加速质子轰击钨靶产生并利用中子的大科学装置, 其设计功率为100 kW, 入射质子最高能量为1.6 GeV[19-21]. 本次实验在9号束线(BL-09)上进行, 束流从质子入射方向46°角处经退耦合窄化液氢慢化器引出, 可垂直作用于待测芯片, 所引出中子近似均匀分布. 图2为两组实验条件下的中子能谱, 为蒙特卡罗粒子输运程序计算所得. 其中未放置镉吸收体(对照组)的中子能谱, 采用中子飞行时间法测量了5 MeV以下能区中子能谱, 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基本一致.
图 2 实验束线中子能谱
Figure2. Neutron spectrum of the experiments.

2
2.3.测试实验
-->通过位置调节, 使主芯片中心与孔中心处于同一水平, 如图3(a)所示. 中子从距离慢化器表面8.95 m、孔径为2 cm的孔洞中引出轰击待测芯片.
图 3 65 nm MCU散裂中子辐照测试现场图 (a) DUT与出射孔相对位置图; (b)含2 mm厚镉屏蔽体测试现场图; (c)无镉屏蔽测试现场图
Figure3. 65 nm MCU neutron test site: (a) The device under test and the 2 cm ejection hole; (b) with 2 mm cadmium shielding; (c) without cadmium shielding.

大气中子中热中子部分易于屏蔽, 通过设置2 mm厚镉中子吸收体即可改变中子能谱, 对比不同辐照条件下诱发的SEE差异即可分析热中子对65 nm MCU SEE的影响. 具体实施如下:
1)测试组, 不包含热中子, 即在出射孔处设置2 mm厚镉吸收体以吸收热中子, 其可有效阻挡0.5 eV以下中子;
2)对照组, 包含热中子, 即引出中子直接轰击DUT.
图3(b)图3(c)分别为两组实验现场, 其中图3(b)中设置了镉中子吸收体(蓝色虚线区域), 图3(c)中未设置. 测试采用动态形式, 即对64 kB的存储单元连续地执行写、读以及对比操作, 写入数据为0 xA5 A5 A5 A5[22]. 两组实验针对同一个测试板, 利用同一个测试系统在室温和正常供压(5 V)下进行, 每组辐照时间约3 h, 测试时间间隔为10 h.
两组实验均只探测到了单位翻转(SBU), 未探测到其他效应. 其中, 测试组共探测到SBU 16次, 对照组共探测到SBU 63次. 根据图2给出的测试组和对照组中子能谱, 从谱型上看0.5 eV以上能区, 中子通量基本一致, 0.5 eV以下能区, 通量相差至少一个量级, 表明2 mm厚镉中子吸收体可有效吸收中子. 后续讨论中, 将0.5 eV以下能区中子视为热中子, 0.5 eV以上中子称为镉上中子.
2
3.1.测试结果
-->表1给出了两组实验条件下中子单粒子翻转位数及中子注量数据, 其中中子单粒子翻转位数为实验值, 中子注量数据则是归一到单个入射质子的蒙特卡罗计算值与总质子数的乘积, 总质子数是CSNS运行时, 相应时间段内的打靶质子数. 为对比方便, 对照组中引入了一组质子数归一值, 该值为总质子数从7.21 × 1017降至5.33 × 1017时所得.
物理量测试组对照组
实验值实验值推导值
SBU次数166346
总质子数/p5.3363 × 10177.2131 × 10175.3363 × 1017
中子注量/n·cm–2镉上中子7.6997 × 10101.0703 × 10117.9182 × 1010
热中子1.2585 × 1081.0062 × 10107.4440 × 109


表1两组辐照下的实验数据
Table1.The experiment data in two irradiations.

表1可得, 同一总质子束流条件下, 测试组发生了16次SBU, 对照组为46次. 两组实验中, 镉上中子能谱完全一致. 表1中归一化处理后, 测试组与对照组推导值中镉上中子注量相差仅为2.73%, 因此同一器件同等中子注量条件下测试组与对照组中镉上中子引起的SBU次数相等, 即对照组推导值中46次SBU, 最多有16次是镉上中子引起, 至少有30次是由热中子引起. 由此可知, 对于此款65 nm MCU, 热中子导致的单粒子翻转占比达65%, 高能中子与大量元素的反应产物引起的单粒子效应占35%. 如只考虑镉上中子的贡献, 其SEU敏感性至少被低估了约65%.
文献[23]指出中, 半导体阱中, 互联层中以及半导体刻蚀过程中引入的10B能够显著影响纳米级电子系统可靠性. 文献[24]通过对纳米级半导体进行二次离子质谱分析指出, 相对于半导体中的Cu, O, N等核素, 10B正好处于纳米级工艺半导体晶体管正上方, 其与晶体管敏感区域的紧密性是热中子影响较大的一个关键因素.
2
3.2.结果分析
-->中子能否诱发纳米级电子系统SEE主要取决于所产生的次级粒子, 而中子能量决定了次级粒子种类和能量. 从表1两组结果可得差异主要来自热中子.
热中子(nth)与10B主要发生如(1), (2)式所述的反应, 其中前者发生概率为6.3%, 后者发生概率为93.7%[25]. 随着电子系统工艺尺寸的减小, 临界电荷的降低, 上述反应产生的次级粒子如果在敏感体积中沉积少许能量, 就有可能导致65 nm MCU发生SBU.
$^{10}{\rm{B}} + {{\rm{n}}_{{\rm{th}}}}{ \;\to\; {}^7}{\rm{Li}}\left( {1.01\;{\rm{MeV}}} \right) + {\rm{\alpha }}\left( {1.78\;{\rm{MeV}}} \right),$
$\begin{split} ^{10}{\rm{B}}\, & + {{\rm{n}}_{{\rm{th}}}}{ \;\to\;{}^7}{\rm{Li}}\left( {0.84\;{\rm{MeV}}} \right) + {\rm{\alpha }}\left( {1.47\;{\rm{MeV}}} \right) \\ &+ {\rm{\gamma }}\left( {0.48\;{\rm{MeV}}} \right). \end{split}$
由(1)和(2)式可知, 热中子与10B反应的次级粒子主要是7Li和4He. 图4所示为不同能量7Li和α粒子的线性能量转移(LET)值和硅中射程[26]. 由图4可知0.84 MeV的7Li硅中射程约为2.5 μm, 1.47 MeV的α粒子硅中射程约为5 μm. 因为对于该MCU, 从钝化层到硅衬底表面厚度约为7 μm, 由此可知这两种次级粒子的硅中射程小于芯片厚度, 从而验证与热中子发生反应的10B的确并非来自于封装结构, 而是来自于半导体内部阱掺杂或者互联层等.
图 4 热中子与10B反应产生次级粒子在不同能量下的LET与硅中射程
Figure4. The LET values and ranges of secondary particles from thermal neutrons interacting with 10B.

7Li和α粒子产生于芯片内部时, 其完全有可能穿过敏感体积(SV), 通过直接电离沉积能量并导致SBU. 图5所示, 为65 nm MCU内部热中子与钨互联层中10B发生反应产生次级粒子沉积能量示意图. 图中, 绿色与紫色椭圆区域为两种次级粒子可能沉积能量的区域示意图, 如果敏感体积位于这一区域内, 就有可能导致单粒子翻转(SEU).
图 5 65 nm MCU内部热中子与10B反应次级粒子沉积能量示意图
Figure5. The sketch of thermal neutron interacting with 10B in 65 nm MCU.

文献[27]通过模拟给出了同类工艺下65 nm SRAM单粒子翻转截面与LET的威布尔拟合结果, 该拟合中对应LET阈值(LETth)约为1.15 MeV·cm2·mg–1, 饱和截面(σ)约为4.70 × 10–9 cm2·bit–1. 热中子与10B反应生成的0.84 MeV 7Li, 其LET为2.10 MeV·cm2·mg–1大于阈值1.15 MeV·cm2·mg–1, 且其在硅中射程为2.46 μm, 在末端布拉格峰附近, 沉积能量可以达到最大, 易导致SEU. 而1.47 MeV α粒子, 其LET为1.15 MeV·cm2·mg–1, 接近65 nm SRAM 单粒子效应截面LETth. 由于阈值附近相比于较高LET处诱发SEU的概率低, 因此推断热中子与10B反应生成的0.84 MeV 7Li可能是导致65 nm MCU发生SEE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气中子能谱从meV到GeV, 在利用散裂中子源BL09束线评估65 nm MCU大气中子环境下的SEE敏感性时, 采用不设置镉吸收体的辐照更合理. 同时, 对于大气环境下可靠性要求较高的65 nm MCU应用环境, 如设计2 mm厚镉屏蔽层, 可将器件可靠性提高. 对于更小工艺电子系统大气中子SEE, 在研究其大气中单粒子效应时, 热中子影响应引起重视.
针对65 nm MCU中的片上存储器, 利用中国散裂中子源9号束线进行了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敏感性初步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对于65 nm MCU的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 第一: 测试束线应含热中子, 否则其单粒子效应敏感性可能被低估约65%. 第二: 热中子与10B反应生成的0.84 MeV 7Li可能是热中子诱发65 nm MCU单粒子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关话题/测试 实验 大气 半导体 工艺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紧束缚模型的拓扑物理微波实验验证平台的开发
    摘要:拓扑光子学、拓扑物理与光学的结合,为凝聚态理论的验证以及新型光学器件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视角.紧束缚模型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研究手段.我们发现,将传统光子晶体的背景材料由通常的空气改为有效介电常数为负数的材料之后,这样的光子晶体和紧束缚模型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可以用于相关理论的验证.通过数值仿真实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双凹型谐振腔结构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的数值仿真
    摘要:近年来,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作为超小尺寸的光源被广泛地研究,其在光子集成回路、片上光互连、光通信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随着谐振腔体积的减小,激光器损耗也迅速增加,这阻碍了激光器进一步的小型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双凹型谐振腔的金属半导体纳米激光器结构.该结构具有圆柱形的反射端面和内凹的弯曲侧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半导体激光器储备池计算系统的工作点选取方法
    摘要:半导体激光器储备池计算系统的性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虚节点间隔、激光器的偏置电流和反馈强度等.对于光注入信号方式,注入强度和频率失谐的大小也会影响系统的性能,使得工作点更难确定.为此,本文以10阶非线性自回归移动平均任务为基础,提出一种选取半导体激光器储备池计算系统的最佳反馈强度与注入强度的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忆容器多谐振荡器及其实验
    摘要:忆容器是一种具有记忆性的非线性电容,为研究忆容器的电路特性,提出了一种压控型忆容器的二次曲线模型,利用电流反馈型运放等器件构建了能够动态模拟忆容器q-v特性的仿真器.通过仿真和实验观测到忆容器的滞回曲线,以及随外加激励频率增加而收缩的特性.分析了周期性激励信号的参数对忆容值取值范围的影响,并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螺旋波等离子体原型实验装置中天线的优化设计与功率沉积
    摘要:近年来,螺旋波等离子体源在核聚变条件下等离子体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对高密度螺旋波等离子体原型实验装置(heliconphysicsprototypeexperiment,HPPX)中的螺旋波系统发射天线进行了优化设计,利用HELIC程序,对螺旋波的耦合和功率沉积与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三点、四点法机械性能测试建模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摘要:用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测试方法分别测试了单晶硅片和双面电池两种不同样片的机械性能,通过建立模型,探讨了不同的弯曲测试方法对样片的最大弯曲位移、最大载荷和断裂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测试测量的最大弯曲位移相差不大,但对单晶硅片而言,三点弯曲测试方法测量结果离散度较大,四点弯曲测试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半导体黄光发光二极管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
    摘要:在可见光范围内,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发展很不平衡,黄光LED光效(光功率效率)长期远低于其他颜色光效.本文基于GaN/Si体系,从材料生长、芯片制造、器件物理和专用装备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解决了外延膜龟裂、位错过多、量子阱应力过大、InGaN黄光阱材料相分离、空穴浓度不足、阱材料生长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半导体极性界面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摘要:半导体电子结构的有效调控一直是人们长期关注的科学问题,也是主流半导体材料物性与器件设计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传统栅极技术只能在小范围内改变半导体材料的带隙,作者从理论上通过人工设计半导体极性界面,产生约10MV/cm的內建电场,从而实现对Ge、InN等主流半导体带隙在0—2eV范围内的有效调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Ⅳ-Ⅵ族化合物半导体异质结二维电子气研究进展
    摘要:半导体异质结在探索新奇物理和发展器件应用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得益于其特有的能带性质,相对较窄的带隙和足够大的自旋轨道耦合相互作用,Ⅳ-Ⅵ族化合物半导体异质结不仅在红外器件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在拓扑绝缘体和自旋电子学等前沿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尤为重要的是,在以CdTe/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自旋和电荷分别掺杂的新一类稀磁 半导体研究进展
    摘要:稀磁半导体兼具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双重特性,是破解摩尔定律难题的方案之一.我们团队通过提出自旋和电荷分别掺杂的机制,研制发现了一类新型稀磁半导体材料,为突破经典稀磁半导体材料自旋和电荷一体掺杂引起的材料制备瓶颈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Ba,K)(Zn,Mn)2As2(BZA)等新型稀磁半导体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