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铁基合金薄带多次等温回火特性的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Fe基合金薄带的磁性能对应力敏感, 特别是退火过程应力感生磁各向异性是否可以用回火方法消除, 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科学问题. 本文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 观测Fe73.5Cu1Nb3Si13.5B9非晶薄带经外加394.7 MPa应力540 ℃保温30 min退火后, 进行多次等温回火样品的微观结构, 用SupereyesB011型显微摄像机记录样品应力退火和回火过程的宏观伸长量, 并利用HP4294A型阻抗分析仪测量相应样品的磁各向异性. 对实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后发现, 虽然应力退火过程的残余应力引起的晶格各向异性是产生磁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但不是唯一原因, 在应力退火过程中非晶基底的蠕变引起的纳米晶晶粒定向团聚, 也是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 而且, 因应力退火过程中非晶基底的蠕变引起纳米晶晶粒定向团聚感生的磁各向异性无法用等温回火方法完全消除.
关键词: 应力退火/
回火/
晶格各向异性/
磁各向异性

English Abstract


--> --> -->
铁基合金材料以其优异的软磁性能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14]. 为了满足各个领域不同的需求, 人们对材料的结构和磁性能进行调控, 常用的方法有磁场退火[5,6]和应力退火[7,8]. 应力退火相比于磁场退火具有一定的优势, 1992年, Kraus等[7]用应力退火的方式对Fe基合金薄带进行处理, 得到的磁各向异性数倍于磁场退火的软磁薄带. 从此, 应力退火调控磁结构技术受到广泛关注[711]. 但直到目前, 人们对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的机理还存在颇多争议[911]. 其中, 最具代表性的有Herzer[9]提出的磁弹耦合相互作用模型, Hofmann和Kronmüller[12]的基于Néel原子对方向有序模型. 后者提出除Herzer等认为的磁弹耦合相互作用外, Fe-Si原子对方向有序也可能是产生磁各向异性的原因. 后来, Ohnuma等[11,13,14]利用透射X射线衍射技术直接观测到应力退火引起了Fe基合金的晶格各向异性, 主张晶格各向异性是感生磁各向异性的直接证据, 并且认为应力退火感生的磁各向异性可以通过长时间或多次等温回火完全消除. 纳米晶材料的磁性能和它的微结构密切相关[1518], Fang等[19,20]采用原子力显微镜断口观测技术研究了应力退火Fe基合金薄带的介观结构, 主张纳米晶定向团聚也是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 并认为纳米晶定向团聚不能用等温回火方法完全消除. 由此引出了一个争议问题: 应力退火在Fe合金薄带中感生的磁各向异性是否能通过回火方式完全消除? 该问题的回答不但具有科学意义, 而且对于生产实际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本文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XRD)技术观测Fe基合金薄带的微观结构在多次回火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对比分析微结构、宏观应变及磁各向异性与回火次数的关系, 研究分析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是否能够通过回火方法完全消除.
本文所用样品为Fe73.5Cu1Nb3Si13.5B9(Fe基合金)非晶薄带, 长22 cm, 宽1 mm, 厚38 μm. 实验中应力退火所加应力为沿薄带的长度方向(纵向)的394.7 MPa张应力, 退火保温温度为540 ℃, 保温时间为30 min. 回火过程无应力, 保温温度也为540 ℃, 保温时间为30 min, 重复回火4次.
本文观测合金薄带中α-Fe(Si)晶粒微观结构的实验采用上海光源(SSRF)BL14U-硬X射线微聚焦及应用光束线站测得透射XRD谱,实验中所用的X射线波长为0.0688 nm. 利用SupereyesB011型显微摄像机记录薄带的纵向宏观伸长量, 采用HP4294A型阻抗分析仪以纵向驱动模式测量样品的巨磁阻抗(GMI)曲线, 并根据GMI曲线测得磁各向异性场.
样品中α-Fe(Si)晶相的晶面间距$d$, 由XRD曲线衍射峰位置获得2θ后, 根据布拉格方程算出
$d = \frac{{n\lambda }}{{2\sin \theta }}.$
其晶格各向异性由
${d_k} = {d_{//}} - {d_ \bot }$
算出, 其中${d_k}$为晶格各向异性, ${d_{//}}$为平行于应力方向的α-Fe(Si)晶相晶面间距, ${d_ \bot }$为垂直于应力方向的晶面间距.
薄带样品的宏观应变为薄带的伸长量与原长的比值:
$\varepsilon = \frac{{\Delta l}}{{{l_{\rm{0}}}}},$
其中$\Delta l$为薄带的伸长量, ${l_{\rm{0}}}$为薄带的原长.
使用HP4294型阻抗分析仪在纵向驱动模式下测量样品的巨磁阻抗比曲线, 巨磁阻抗比定义如下:
$\frac{{\Delta Z}}{Z} = \frac{{{Z_{{H_{\left( {{\rm{ex}}} \right)}}}} - {Z_{{H_{\left( {\rm{max} } \right)}}}}}}{{{Z_{{H_{\left( {\rm{max} } \right)}}}}}} \times 100\%,$
其中${Z_{{H_{{\rm{(ex)}}}}}}$为样品在外加磁场${H_{{\rm{(ex)}}}}$下的阻抗值,${Z_{{H_{{\rm{(max)}}}}}}$为样品在最大外加磁场${H_{{\rm{(max)}}}}$下的阻抗值.
磁各向异性场的计算公式为
${H_K} = \frac{{{H^ + } - {H^ - }}}{2}, $
其中${H^ + }$${H^ - }$为样品GMI曲线半高宽处对应的磁场强度.
图1是经过应力退火和回火的Fe基合金薄带的XRD谱, 394.7 MPa退火后薄带中α-Fe(Si)晶粒在平行于拉应力方向和垂直于拉应力方向的衍射峰位间距较大; 在回火之后, 两个方向的衍射峰位间距有所下降, 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衍射峰位间距逐渐减小.
图 1 经应力退火和回火的Fe基薄带的XRD谱
Figure1. XRD peaks map of stress annealing and tempering ribbons

对XRD谱进行分析并计算后可知, 合金薄带应力退火后产生了较大的晶格各向异性, 4次回火后样品的晶格各向异性是逐渐减小的. 应力退火后的晶格各向异性为0.002084 nm, 第一、二、三和第四次回火后的晶格各向异性分别为0.000623, 0.000463, 0.000401和0.000373 nm.
定义薄带中α-Fe(Si)晶粒的残余晶格各向异性为
$\alpha = \frac{{{d_{{k_n}}}}}{{{d_{{k_0}}}}} \times 100\%,$
其中${d_k}$为薄带的晶格各向异性; n为回火次数(n取0, 1, 2, 3, 4), n为0时代表未回火.
图2是Fe基合金薄带的残余晶格各向异性与回火次数的关系曲线, 对图中实验数据点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后得到残余晶格各向异性和回火次数的关系式:
图 2 Fe基合金薄带残余晶格各向异性与回火次数的关系曲线
Figure2.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structure anisotropy and tempering times

$\alpha = 19.04 + 80.93 \times {{\rm{e}}^{ - n/0.51}}.$
由(7)式可见, 当$n \propto \infty $时, 薄带中的残余晶格各向异性$\alpha $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而减小, 并最终趋近于19.04%.
定义薄带残余宏观应变为
$\delta = \frac{{{\varepsilon _n}}}{{{\varepsilon _0}}} \times 100\%,$
其中$\varepsilon $为薄带的宏观应变, 由(3)式算出, n为回火次数(n取0, 1, 2, 3, 4), n为0时代表未回火.
图3为合金薄带样品的纵向残余宏观应变与回火次数的关系曲线, 未回火前薄带的残余宏观应变为100%, 第一、二、三和第四次回火后的残余宏观应变分别为98.48%, 98.32%, 98.27%和98.25%. 对图中实验数据点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后, 得到Fe基合金薄带残余宏观应变与回火次数的关系式:
$\delta = 98.27 + 1.73 \times {{\rm{e}}^{ - n/0.48}}.$
从(9)式可见, 当$n \propto \infty $时, 薄带的残余宏观应变$\delta $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 并最终趋近于98.27%.
图 3 Fe基合金薄带残余宏观应变与回火次数的关系曲线
Figure3.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macroscopic strain and tempering times of the ribbon

图4为合金薄带样品394.7 MPa应力退火和4次回火后的GMI巨磁阻抗比曲线图. 可以看出, 394.7 MPa应力退火后薄带的最大巨磁阻抗比从1077%减小到了55%, 并感生出一个10226 A/m的较大的磁各向异性场; 每次回火后薄带的最大巨磁阻抗比都有所增大, 分别为126%, 150%, 166%和175%, 感生的磁各向异性场逐渐减小, 分别为4350, 3657, 3248和3108 A/m. 每次回火后的磁各向异性场相较回火前分别减小了57.46%, 6.78%, 4.00%和1.36%. 可以看出, 在第二次回火之后合金薄带的最大巨磁阻抗比和感生的磁各向异性场变化较小并趋于稳定.
图 4 薄带应力退火和多次回火的GMI曲线
Figure4. GMI curves of stress annealing and multiple tempering ribbons.

定义薄带残余磁各向异性为
$\gamma = \frac{{{H_{{K_n}}}}}{{{H_{{K_0}}}}} \times 100\%, $
其中${H_K}$为薄带的磁各向异性, 由(5)式算出, n为回火次数(n取0, 1, 2, 3, 4), n为0时代表未回火.
图5为合金薄带样品残余磁各向异性与回火次数的关系曲线, 未回火前薄带残余磁各向异性为100%, 每次回火之后其残余磁各向异性分别为42.54%, 35.76%, 31.76%和30.40%. 对图中实验数据点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后得到薄带残余磁各向异性与回火次数的关系式:
图 5 Fe基合金薄带残余磁各向异性与回火次数的关系曲线
Figure5.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tempering times of the ribbon.

$\gamma = 31.65 + 68.30 \times {{\rm{e}}^{ - n/0.56}},$
从(11)式可见, 当$n \propto \infty $时, 薄带的残余磁各向异性$\gamma $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 并最终趋近于31.65%.
表1中可以看出关系式可以分为与回火次数无关的常数项和与回火次数有关的指数项. 在多次回火之后指数相逐渐衰减并趋近于0, 而常数项不变, 此时常数项即为在多次回火后残余的晶格各向异性、宏观应变和磁各向异性. 可以看出在多次回火之后, 薄带的晶格各向异性、宏观应变和磁各向异性相较回火前分别减小了80.96%, 1.75%和68.35%. 这3个关系式表明: 多次回火后不能被消除的晶格各向异性有19.04%, 不能被消除的宏观应变有98.27%, 不能被消除的磁各向异性有31.65%. 宏观应变可分为薄带应力退火过程产生的滞弹性形变部分和塑性形变部分, 滞弹性形变部分可以通过回火消除, 而塑性形变部分不能被消除. 多次回火后被消除的1.75%的宏观应变对应被消除的80.96%晶格各向异性和68.35%的磁各向异性, 这是由于应力退火过程中薄带弹性和滞弹性形变可逆; 而不能被消除的98.27%宏观应变对应不能被消除的19.04%晶格各向异性和31.65%的磁各向异性, 这是由于应力退火过程中薄带非晶相的蠕变引起的塑性形变不可逆. 应力退火感生的磁各向异性场有68.35%来源于可以被回火消除的80.96%的晶格各向异性[12], 而不能被消除的31.65%的磁各向异性来源于19.04%的晶格各向异性和不能被回火消除的非晶相蠕变塑性形变部分而加强的纳米晶横向定向团聚[20]产生的效应.
常数项指数项拟合优度
残余晶格各向异性$\alpha $/%19.04$80.93 \times {{\rm{e}}^{ - n/0.51}}$0.99829
残余宏观应变$\delta $/%98.27$1.73 \times {{\rm{e}}^{ - n/0.48}}$0.99913
残余磁各向异性$\gamma $/%31.65$68.30 \times {{\rm{e}}^{ - n/0.56}}$0.99604


表1(7), (9)和(11)式的参数比较
Table1.Comparison of parameters between equation (7), (9) and (11).

图6为经应力退火的Fe基合金薄带多次等温回火过程中残余晶格各向异性和残余磁各向异性的关系曲线, 从右往左的两个数据点之间的间隔为一次等温回火, 从图中可以看出薄带的残余磁各向异性与残余晶格各向异性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对图中实验数据点进行线性拟合后可以得到关系式
图 6 Fe基合金薄带残余磁各向异性与残余晶格各向异性的关系
Figure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idual magnetic anisotropy and the residual structure anisotropy of the ribbon

$\gamma = 0.84 \times \alpha + 16.36.$
从(12)式可以看出, 薄带的残余磁各向异性随着残余晶格各向异性的增大而增大, 即薄带的磁各向异性随着晶格各向异性的增大而增大, 而且呈正比关系, 这是由于薄带中的晶格各向异性感生了磁各向异性[12]. 由该曲线的反向延长线在纵坐标轴上的截距可以发现, 当残余晶格各向异性减小为0时, 仍有16.36%的残余磁各向异性. 这部分磁各向异性的产生是由于薄带中非晶相的蠕变使得薄带中的α-Fe(Si)晶相的晶粒发生了定向团聚[20], 从而加强了晶粒之间的横向磁耦合效应. 因此, 虽然应力退火过程的残余应力引起的晶格各向异性是产生磁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但不是唯一原因, 在应力退火过程中非晶基底的蠕变引起的纳米晶晶粒定向团聚, 也是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 而且, 即使因残余应力引起的晶格各向异性和感生的磁各向异性可以用回火方法完全消除, 因应力退火过程中非晶基底的蠕变引起纳米晶晶粒团定向团聚感生的磁各向异性也无法用回火方法消除.
根据以上研究,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外加394.7 MPa应力, 经540 ℃保温30 min退火的Fe基合金非晶薄带进行多次回火, 其晶格各向异性、宏观应变和磁各向异性随着回火次数的增加呈负指数衰减, 最终分别剩余19.04%, 98.27%和31.65%;
2)多次回火不能完全消除应力退火感生的晶格各向异性、宏观应变及磁各向异性;
3)薄带的磁各向异性与晶格各向异性具有线性关系, 但该关系曲线的反向延长线与纵坐标的截距不为零, 当晶格各向异性为零时仍有16.36%的磁各向异性, 这与Ohnuma等认为的“晶格各向异性是产生磁各向异性的直接原因”结论不同;
4)虽然应力退火过程的残余应力引起的晶格各向异性是产生磁各向异性的主要原因, 但不是唯一原因, 在应力退火过程中非晶基底蠕变塑性形变部分引起的纳米晶晶粒定向团聚, 也是应力退火感生磁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 而且, 因应力退火过程中非晶基底蠕变塑性形变部分引起纳米晶晶粒团定向团聚感生的磁各向异性无法用回火方法完全消除.
相关话题/过程 各向异性 纳米 实验 晶格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一维二元复式晶格的拓扑不变量与边缘态
    摘要:在紧束缚近似下,系统地求解了一维二元复式晶格中电子的能量本征值问题,并且根据推广的布洛赫定理得到了有限晶格边缘态的解析表达式.边缘态可以普遍地存在于一维二元复式晶格中,并不仅仅局限于Su-Schrieffer-Heeger拓扑晶格.由于空间反演对称性破缺,Rice-Mele晶格是拓扑平庸的,但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1064 nm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激光器在制备压缩真空态光场实验中的对比研究
    摘要:实验和理论研究了单频固体激光器和单频光纤激光器的相对强度噪声对压缩真空态光场测量精度的影响.在实验中分别采用单频固体激光器和单频光纤激光器作为实验系统的光源,直接探测到的压缩真空态光场的压缩度分别为(13.2±0.2)dB和(10±0.2)dB.通过理论计算得知本实验中影响可测压缩度的主要因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高效率三倍频产生355 nm皮秒激光的实验研究
    摘要:具有高重复频率、高平均功率的皮秒放大激光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脆性材料的加工领域,绿光或紫外皮秒激光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我们研制的平均功率23.2W、重复频率500kHz、脉冲宽度13.4ps的Nd:YVO4激光器,开展了LBO晶体高效率二倍频与三倍频的研究.通过优化相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壁面效应对纳米尺度气体流动的影响规律研究
    摘要: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过渡区纳米通道内的壁面力场对气体剪切流动的影响规律.在纳米尺度下,壁面力场对流场的主导作用更加显著,流动物理量对于壁面条件和系统温度的变化也更加敏感.壁面原子的运动采用Einstein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随着壁面刚度的增加,气体在近壁面区域的速度峰值减小,气体分子与壁面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纳秒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激光强度对微波辐射影响的研究
    摘要: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中,通常能够产生时间尺度长达百纳秒量级的微波辐射,形成的复杂电磁环境会干扰或损坏机械电子设备,并给物理过程的准确认识与表征带来困难.然而,目前对于微波辐射的产生机制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通过系统地改变纳秒激光与等离子体作用过程中入射的激光能量以改变入射激光强度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金属粉末压坯烧结过程的内耗研究
    摘要:烧结在粉末冶金过程中对最终产品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理解和探索烧结过程中粉末压坯结构和缺陷的演变,明确烧结的起始温度、结晶温度等,可为烧结工艺的确定提供确切的信息.本文采用内耗技术系统研究了单元系纯Al,Mg,Cu,Fe粉末压坯烧结过程的内耗行为.在第一个循环的升降温过程中各发现了一个内耗峰、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晶格弛豫方法研究PbSe量子点的带内弛豫过程
    摘要:在晶格弛豫理论框架内,电子-体纵光学声子耦合的Fr?hlich模型基础上,系统研究了PbSe量子点的3个最低激发态之间及其与基态之间的带内弛豫过程.具体讨论了各个弛豫过程中的黄-里斯因子、弛豫率与量子点半径的变化关系,进一步讨论了弛豫率的温度依赖性.得出的理论结果很好地解释了相应的实验.关键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N型纳米晶硅氧电子注入层的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摘要:钙钛矿材料由于其禁带宽度可调、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高、色纯高等优点,使得其在发光器件上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电子注入材料是钙钛矿发光器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n-i-p型发光器件,其直接影响后面钙钛矿的生长情况.本文通过向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中引入一种新型电子注入材料,n型纳米晶硅氧(n-nc-Si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2 μm波段再入射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设计与实验
    摘要:离轴积分腔输出光谱技术(off-axisintegratedcavityoutputspectroscopy,OA-ICOS)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激光光谱测量技术.但由于使用密集的高阶模进行光谱探测,OA-ICOS输出信号强度较低,使得探测灵敏度高度依赖于光源功率.针对该问题,本文引入光学再入射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纳米机械谐振器耦合量子比特非厄米哈密顿量诱导的声子阻塞
    摘要:研究了纳米机械谐振器耦合量子比特系统中的声子阻塞现象.发现在弱驱动的条件下,非厄米哈密顿量的所有本征值都等于零时,出现了强声子反聚束现象.于是提出了零本征值方法来诱导声子阻塞.本文详细分析了此方法对声子阻塞的影响,给出了最佳条件并解释了背后的物理机理.不同于传统的声子阻塞和非传统的声子阻塞,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