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磁液变形镜生成弯曲轨迹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 无衍射光束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具有自加速特性的类贝塞尔光束, 能够在保持贝塞尔光束的无衍射性下实现主瓣沿着弯曲轨迹传播. 本文研究基于磁液变形镜来生成弯曲轨迹可控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 磁液变形镜具有镜面变形幅值大、制造成本低、镜面连续光滑、驱动器易于拓展等优点, 并且克服了传统变形镜驱动器间相对行程较小的缺点, 从而有利于生成理想的锥形面. 首先, 本文通过数学几何分析来预测类贝塞尔光束的弯曲轨迹; 然后再利用磁液变形镜拟合相应面形; 最后, 搭建基于磁液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实验平台来生成沿抛物线轨迹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 实验结果验证了所建模型以及类贝塞尔光束沿预定抛物线轨迹传播的准确性, 并且通过快速修改参数实现对光束轨迹的微调.
关键词: 磁性液体/
变形镜/
无衍射光束/
贝塞尔光束

English Abstract


--> --> -->
1987年, Durnin[1]得到关于自由空间标量波动方程的一组特解, 其横截面光场分布具有第一类零阶贝塞尔函数形式, 并首次提出“无衍射贝塞尔光束”的概念. 众所周知的无衍射光束还包括马蒂厄(Mathieu)光束[2]、余弦光束[3]、抛物线光束[4]等, 都具有沿传播方向光束强度不变等特性. 近十年来, Siviloglou 和Christodoulides[5]还提出艾里(Airy)光束, 这是一种新型的近似无衍射光束. 在艾里光束的传播过程中, 它的波包沿着离轴方向发生横向平移, 这个特性就是艾里光束的自加速特性, 也可以看成是自弯曲特性. 除了艾里光束具有自加速特性以外, 贝塞尔光束在传播过程中也可表现出自加速特性[6], 通过相位调制, 可以在自由空间中生成任意轨迹的类贝塞尔光束[7]; 零阶类贝塞尔螺旋光束能在局部保持贝塞尔光束的无衍射性和自修复性下实现主瓣沿着螺旋轨迹传播[8]. 利用这些新型无衍射光束的独特性质, 可以将其应用在沿着任意轨迹操控微粒[9], 非线性介质中的加速光束[10], 自弯曲等离子体通道[11], 以及物体周围的激光辅助引导[12]等领域.
目前, 用于生成无衍射光束的方法有环缝法[13]、计算机全息图法[14]、球差透镜法[15]、谐振腔法[16]、轴棱锥法[17]等. 大多数实验采用的是空间光调制器来弯曲贝塞尔光束的中心光瓣[18,19], 常用的液晶空间光调制器易造成信号损失或编码错误. 此外, 液晶材料具有非理想化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会在信号还原过程中造成光谱扭曲. 因此, 具有像素结构的空间光调制器在获取高分辨率成像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20]. 陈欢等[21]提出了一种基于Pancharatnam-Berry (PB)相位设计制作的超表面平面轴棱锥透镜产生贝塞尔光束的方法. 而本文通过使用磁液变形镜(magnetic fluid deformable mirror, MFDM)代替传统的空间光调制器以及PB相位调控等方法. 基于磁液变形镜的波前校正器能够实时动态校正需要的波前面形, 从而可动态控制零阶类贝塞尔光束的弯曲轨迹. 磁液变形镜本身具有镜面变形幅值大、制造成本低、镜面连续光滑、驱动器易于拓展等优点, 并且克服了传统变形镜驱动器间相对行程较小的缺点, 可生成理想的锥形面[22]. 本文通过数学几何分析来预测弯曲类贝塞尔光束的轨迹, 再利用磁液变形镜拟合相应面形. 磁液变形镜具有无像素化的特性, 并且可以快速修改参数, 对面形进行微调.
2
2.1.镜面轮廓设计
-->${{\rm{J}}_0}\left( {{k_r}r} \right)$表示零阶贝塞尔光束, 可以采用入射的高斯光束准直后经轴棱锥透射或其等效反射形式来产生[17], 其中${k_r}$表示空间频率. 贝塞尔光束在空间中的传播距离取决于轴棱锥的内部锥角${\alpha _{ax}}$, 折射率${n_{ax}}$和半径${R_{ax}}$.
在轴棱锥上叠加一个可调的镜面轮廓, 叠加后的形状如图1所示. 当准直后的入射光束经过该新合成的面形后, 类贝塞尔光束的中心光瓣将沿着该n阶曲线的轨迹从${z_0}$弯曲到${z_1}$.
图 1 经叠加轮廓后弯曲类贝塞尔光束中心光瓣的传播轨迹(红色)
Figure1. The propagation trajectory of the center lobe of a bended Bessel-like beam through the superimposed profile (in red).

图2(a)所示, 在轴棱锥x-y平面上取一个半径为r的薄圆环切片, 当入射光束经过该薄环后会聚到z轴上的点${D_{{\rm{sym}}}}$. 对于两个任意光束P-DsymP′-Dsym, 它们的光程相等. 叠加该薄环上所有光束, 即可在轴上获得相长干涉, 产生零阶类贝塞尔光束的中心. 当类贝塞尔光束的中心光瓣从${D_{{\rm{sym}}}}$点移动到同一平面${z_D}$中的${D_{{\rm{asym}}}}$点时, 为了保证光程P-DasymP′-Dasym相等, 需要在轴棱锥上叠加一个镜面轮廓, 它能够补偿轴棱锥每个薄圆环切片上光程的不同. 由图2(b)可知, 薄环和${D_{{\rm{asym}}}}$点的最长光程为H-Dasym. 假设调整镜在H点的厚度等于0, 就可以通过将薄环上的所有光程与H-Dasym进行比较来计算调整镜面的整体轮廓$\Delta {\rm{OL}}\left( {r, \theta } \right)$. 由图2(b)可得 H-Dasym的光程为
图 2 偏移点几何关系分析 (a) 薄环上任意点与偏移点的光程; (b)偏移点与薄环的最长光程
Figure2. Off-axis point geometric analysis: (a) The distance between any point on the thin ring and the off-axis point; (b) the longest distance between the off-axis point and the point on the thin ring.

${L_{HD}} = \sqrt {\Delta {D^2} + {r^2}{{\csc }^2}\left( {2{\alpha _{ax}}} \right) + 2r\Delta D}\;, $
对于薄圆环上半径为r, 角度为$\theta $的任意点P, 可得P-Dasym的光程为
${L_{PD}} = \sqrt {\Delta {D^2} + {r^2}{{\csc }^2}\left( {2{\alpha _{ax}}} \right) + 2r\Delta D\cos \theta }\;, $
P-DasymH-Dasym之间的光程差表达式为
$\Delta {\rm{OL}}\left( {r, \theta } \right) = {L_{HD}} - {L_{PD}}\;, $
其中$ \Delta D = {D_{{\rm{sym}}}} - {D_{{\rm{asym}}}} $.
参数$\Delta D$和类贝塞尔光束的弯曲轨迹有直接的相关性. 实际上, 将$\Delta D$与光束的中心光瓣所遵循的轨迹相关联, 假设沿z轴传播时增加到其n次幂, 可得
$\Delta D = \frac{{{z^n}}}{{4{a_n}}} + {y_0} = \frac{{{r^n}{{\cot }^n}\left( {2{\alpha _{ax}}} \right)}}{{4{a_n}}} + {y_0}\;, $
其中${y_0}$$z = 0$时中心点位置; ${a_n}$为轨迹的曲率参数.
将(4)式中的$\Delta D$代入(3)式中, 可以得到如图3所示的连续轮廓. 其中锥角${\alpha _{ax}} = {\rm{0}}{\rm{.1}}{{\rm{2}}^ \circ }$, 折射率${n_{dv}} = 1.52$, 曲率参数${a_2} = {\rm{152\; m}}$, 参数${y_0} = {\rm{5 \;{\text{μm}}}}$, 轴棱锥的半径${R_{ax}} = {\rm{1}}{\rm{.5 \;cm}}$. 本实验中使用的磁液变形镜采用的是该模型的等效反射形式, 此时的光程差$L\left( {r, \theta } \right)$等于(3)式中的$\Delta {\rm{OL}}\left( {r, \theta } \right)$除以2.
图 3 镜面轮廓
Figure3. Mirror profile.

类似于上述分析, 利用磁液变形镜可以产生任意的镜面轮廓, 从而通过产生期望的非对称相位调制出相应的特殊光束, 如漩涡光束[23], 厄米-高斯光束[24], 艾里漩涡光束[25], 完美漩涡光束[26]等.
2
2.2.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的生成理论
-->在柱坐标系下, 高斯光束的场强满足[27]:
$ \begin{split}E(r, z) =\; & \frac{{A_0}{w_0}}{w\left( z \right)}\exp \left( - \frac{{{r^2}}}{{{w^2}\left( z \right)}} \right)\\& \!\!\!\!\! \times\exp \left\{ \!-\! {\rm{i}}\left[ k\left( \frac{r^2}{2R\left( z \right)}\!+\! z \right) \!-\! \varPsi (z) \right]\right\},\end{split}$
其中${A_0}$为高斯光束的振幅常量; ${w_0}$为高斯光束的束腰; 波数$k = {2{\text{π}}}/{\lambda} $; 高斯光束的束宽$w\left( z \right) = {w_0}\sqrt {1 + {{\left( {\dfrac{{\lambda z}}{{{\text{π}}w_0^2}}} \right)}^2}} $; 高斯光束的等相面曲率半径$R\left( z \right) = z\bigg( {1 + {{\Big( {\dfrac{{{\text{π}}w_0^2}}{{\lambda z}}} \Big)}^2}} \bigg)$; 高斯光束的相位因子$\varPsi \left( z \right) = {\tan ^{ - 1}}\left( {\dfrac{{\lambda z}}{{{\text{π}}w_0^2}}} \right)$.
当高斯光束经过上述定义的轴棱锥和可调镜面轮廓共同叠加的镜面时, 其反射后的场强可表示为
$\begin{split} E'\left( {r,\theta ,z} \right) =\, & E (r,z)\exp \{-{\rm i}k [2L(r,\theta) \! \\ & +\! |R_{ax} \!-\! r| \tan (2\alpha _{ax})]\}, \end{split}$
根据光束传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 BPM)[28], 由(6)式可以得到反射后每个z平面的场强为
$\begin{split}&{E_{\rm{f}}}\left( {r,\theta ,z} \right) \\ = & \exp \left( { - {\rm{i}}kz} \right){\rm{IFFT}} \big\{ \exp \left[ {{\rm i}{\text{π}}\lambda z\left( {v_x^2 + v_y^2} \right)} \right] \\ & \times{\rm{FFT}}\left( {E'\left( {r,\theta ,z} \right)} \right)\big\}\,,\end{split} $
其中${v_x}$${v_y}$分别为沿着x轴和y轴的空间频率. FFT表示快速傅里叶变换, IFFT表示快速傅里叶逆变换.
当取曲率参数${a_2} = {\rm{152 \;m}}$, 激光的波长$\lambda = {\rm{635 \;nm}}$和束腰${w_0}={\rm{ 2 \;mm}}$, 轴棱锥的锥角${\alpha _{ax}} = {0.12^ \circ }$和半径${R_{ax}} = {\rm{1}}{\rm{.5 \;cm}}$时, 可以得到如图4所示的理论上沿着抛物线轨迹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 随着沿弯曲轨迹传播距离的增加, 类贝塞尔光束的光强仍能呈现多个环状分布, 中心光强为一个亮斑. 当传播距离$z = 4{\rm{0 \;cm}}$时, 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的光强分布如图4(b)所示.
图 4 沿抛物线轨迹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仿真 (a) 数值模拟类贝塞尔光束传输的侧面图; (b) 弯曲轨迹类贝塞尔光束在传播距离$z = 4{\rm{0 \;cm}}$处的光强; (c)—(f) 图(a)中不同传播距离处光强的横截面分布
Figure4. The simulation of self-accelerating Bessel-like beam along a parabolic trajectory: (a) Numerically simulated side-view propagation of the generated beam; (b) intensity of a bended Bessel-like beam when propagation distance $z = 4{\rm{0 \;cm}}$; (c)?(f) cross-sectional images of Bessel-like beam along different distance.

2
3.1.实验装置设置
-->本实验采用磁液变形镜来产生类贝塞尔光束[29]. 如图5所示, 实验中使用双层驱动磁液变形镜, 微线圈的位置采用六角形排布, 双层设计不仅实现了行程的增加, 还实现了驱动器密度的增加. 其中上层包含37个微线圈, 尺寸结构较小、排布紧凑, 用于校正面形复杂而幅值较小的高阶像差; 下层包含19个微线圈, 尺寸结构较大、排布稀疏, 用于校正面形简单但幅值较大的低阶像差[30]. 每个线圈都可以单独驱动, 将该双层线圈置于磁性液体容器下方, 再一同放置在麦克斯韦线圈中, 麦克斯韦线圈可以产生均匀强磁场, 该磁场单独作用时对镜面状态没有影响, 但是和微线圈产生的扰动磁场叠加之后可以使镜面变形量大大增加. 实验中使用的磁性液体来自FerroTec公司, 具有较高的相对磁导率$\left( {\mu = {\rm{3}}{\rm{.89}}} \right)$和较低黏度($ \nu$ = 3 cP, 1 cP = 10–3 Pa·s)能够更好实现磁液变形镜面形的控制, 同时, 为了提高磁液变形镜镜面的反射率, 在其表面覆盖一层类似液状的银纳米薄膜[31], 所得表面的反射率大约为80%. 磁液变形镜需在隔振平台上进行操作, 并保持磁性流体的深度在${\rm{1\; mm}}$左右, 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振动对液体表面的影响.
图 5 磁液变形镜装置 (a) 实物图; (b) 结构示意图
Figure5. Assembly of the prototype MFDM: (a) Actual diagram; (b) schematic diagram.

为了进一步验证基于磁液变形镜来生成轨迹可控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的可行性, 搭建如图6所示的自适应光学实验平台, 该装置由激光光源、双层驱动磁液变形镜、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CCD相机、计算机控制平台和反射镜、分束镜、光阑等光学元器件组成. 实验中使用波长为${\rm{635 \;nm}}$的激光作为实验光源, 经准直后近似为平面波, 1∶15(R1, R2)扩束后经光阑限制再经双层驱动磁液变形镜反射, 然后20∶3 (R3)缩束后经分束镜分为两路光束: 一路由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WFS150-5C, THORLABS, USA)接收并用来检测镜面面形, 将波前的分析结果反馈给计算机控制系统, 由控制系统产生变形镜变形所需要的驱动电压, 通过Advantech PCI-1724模拟输出卡驱动磁液变形镜使其镜面变形; 另一路光束由CCD相机(DCU223C, THORLABS, USA)捕获, 获得校正后的波前图像. 本实验中, 利用影响函数对磁液变形镜系统进行解耦, 由设计的分散式PID闭环控制器, 实现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每个通道的独立控制, 消除外界干扰, 改善镜面的动态响应性能, 可以实现镜面形状的精确控制.
图 6 基于波前传感器的磁液变形镜镜面控制实验平台 (a) 光路示意图; (b) 实物图
Figure6. Layout of the experimental system setup based on the wavefront sensor: (a) Schematic diagram of optical path; (b) actual diagram.

2
3.2.实验结果与分析
-->图7(a)为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检测到磁液变形镜初始平面, 可以看出表面存在一定的误差, 其表面变形量PV为${\rm{0}}{\rm{.246 \;{\text{μm}}}}$, RMS误差为$0.07{\rm{8\; {\text{μm}}}}$, 对应的精度为$\lambda {\rm{/8}}$. 图7(b)为夏克-哈特曼波前传感器采集到的内部锥角为${\alpha _{ax}} = {0.12^ \circ }$的轴棱锥波前. 为了产生抛物线弯曲轨迹, 取$n = 2$${a_2} = 15{\rm{2 \;m}}$, 此时得到的镜面轮廓如图7(c)所示. 将图7(b)图7(c)相结合, 可以得到如图7(d)所示经过调整后的波前轮廓形状, 其表面变形幅值PV为${\rm{8}}{\rm{.093\;{\text{μm}}}}$, RMS误差为${\rm{0}}{\rm{.134\; {\text{μm}}}}$. 所拟合面形的质量主要和驱动器的数目有关, 通过增加驱动器数目可进一步提高面形的拟合精度.
图 7 波前传感器检测到的波前轮廓(左图: 主视图; 右图: 三维视图) (a) 初始面形; (b)轴棱锥轮廓; (c) 镜面轮廓; (d) 混合轴棱锥和镜面轮廓后的面形轮廓
Figure7. Wavefront detected by the wavefront sensor (left: main view; right: 3D view): (a) Initial wavefront; (b) an axicon profile; (c) mirror profile; (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axicon and mirror profile.

激光经过图7(d)调整后的磁液变形镜反射, 最终由CCD相机接收到相应的光束. 图8展示了实验上得到的抛物线轨迹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 由于搭建的光路中各个透镜对(R1, R2, R3)之间的准直及距离存在一定的误差, 以及外部环境振动和驱动器安装误差等干扰存在, 对光束产生一定的影响, 可以看到实验结果中类贝塞尔光束周围产生一些亮条纹. 但由总体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相较于使用空间光调制器来生成轨迹可控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6], 基于磁液变形镜产生的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仍能够保持相对完整的光瓣, 并且中心光瓣具有较强的光强. 为了进一步验证光束与理想抛物线轨迹的拟合程度, 从${\rm{5 \;cm}}$${\rm{45 \;cm}}$, 每隔${\rm{5 \;cm}}$测量一次轨迹的变化. 由图9可以看出, 实验1中该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沿z轴的弯曲轨迹遵循理想轨迹传播. 对弯曲轨迹进行调整只需要修改对应参数即可, 如实验2所示, 当设定新的弯曲轨迹($\Delta D =$ $ \left( {2.632 \times {{10}^{ - 3}}} \right){z^2} + (2.15 \times {10^{ - 4}})z$)时, 实际测得的类贝塞尔光束的弯曲轨迹仍然沿预定轨迹传播.
图 8 取四个不同z值的实验结果横截面图
Figure8. Experimental cross-section profiles for four different values of z.

图 9 理论和实际测得的光束传播轨迹相比较
Figure9. Comparison between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of deflection of the central spot of a bended Bessel-like beam.

介绍了一种基于磁液变形镜来产生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的新方法. 根据弯曲轨迹的不同, 通过几何分析得到对应的可调镜面轮廓, 将该轮廓与轴棱锥镜叠加后产生目标轮廓, 再利用磁液变形镜进行拟合. 磁液变形镜具有表面连续光滑、镜面变形幅值大、驱动器间行程大等优点, 提供了一种无像素化的方法产生该目标轮廓, 并且可以快速修改参数进行光束微调. 基于分析的模型, 本文设计了满足自加速类贝塞尔光束弯曲轨迹控制的变形镜结构和参数, 并进行了仿真验证. 最后搭建了基于磁液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 验证了推导模型以及类贝塞尔光束沿预定抛物线轨迹传播的准确性. 实验结果表明, 该磁液变形镜能产生精确的镜面面形并具有良好的激光束波前控制性能, 生成了具有抛物线轨迹传播的类贝塞尔光束并验证了其准确性, 并且可以快速修改参数对光束轨迹进行微调.
相关话题/实验 传播 空间 光束 控制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吸附NO<sub>2</sub>的实验研究
    摘要:还原氧化石墨烯由于独特的原子结构,作为气体检测领域有潜力的候选者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本文采用水合肼作为还原剂来制备还原氧化石墨烯,并以此作为叉指电极的气体敏感层,研究了其对NO2气体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水合肼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可以实现在室温下对浓度为1—40ppm(1ppm=10–6)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双开口谐振环超表面的宽带太赫兹涡旋光束产生
    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开口谐振环单元结构超表面的太赫兹宽带涡旋光束产生器.该结构由金属-电介质两层构成,位于顶层的是基于双开口谐振环单元结构的超表面,底层为介质层.对单元结构阵列进行数值仿真,圆偏振的入射光可以被转换成相应的交叉偏振透射光,通过旋转表层金属谐振环,可以控制交叉偏振透射光具有相同的振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竞争型非线性介质中艾里-高斯光束交互作用的调控
    摘要:基于分步傅里叶法研究了艾里-高斯光束在三次聚焦和五次散焦竞争型非线性介质中交互作用的调控.结果表明:当入射角度为零时,同相位艾里-高斯光束相互吸引,五次散焦非线性强度较弱时,可形成周期逐渐缩短的呼吸孤子或强度不变的孤子.五次散焦非线性强度较强时,呼吸孤子的平均宽度变大甚至出现光束分叉现象,形成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高斯光束的传播特性分析
    摘要:为了研究高斯光束在湍流等离子体鞘套中的传输特性,根据广义惠更斯-菲涅耳原理,采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功率谱反演法,用多随机相位屏来模拟湍流带来的影响.根据超声速飞行器绕流等离子体流场厚度在厘米级别的特点,光束在两个相位屏之间的传输过程中采用菲涅耳衍射积分的两次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doublef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W波段分布作用速调管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摘要:基于运动学理论、感应电流定理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了分布作用谐振腔的渡越时间效应,推导了各个谐振腔工作于${\text{π}}$模的电子注与微波之间的能量转换系数、电子负载电导和电子负载电纳,计算结果显示采用分布作用谐振腔有利于提高速调管的工作效率.利用三维电磁仿真软件,设计了一款工作于W波段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无限流体中孔隙介质圆柱周向导波的传播特性
    摘要:为研究无限大流体约束的孔隙圆柱中周向导波的传播规律,分析孔隙参数对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建立了无限流体中孔隙介质圆柱的理论模型,利用孔隙介质弹性波动理论,建立了周向导波频散方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无限流体中孔隙介质圆柱的频散曲线,探讨了圆柱半径和孔隙参数对导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并对导波的衰减特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量子微波制备方法与实验研究进展
    摘要:量子微波信号既保留了经典微波信号的空间远距离传播能力,又具有非经典的量子特性,为微波频段量子通信、量子导航及量子雷达等基于大尺度动态空间环境无线传输的量子信息技术提供了可资利用的重要信号源.按照腔量子电动力学系统、超导电路量子电动力学系统和腔–光(电)–力学系统三大类型实验平台,归纳、分析了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参数对探测能力的影响
    摘要:针对现有单光束激光同步扫描周视探测对脉冲重复频率要求较高,难以实际应用的问题,提出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方法.基于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工作原理,推导了最低扫描频率和脉冲频率解析式;分析了圆柱目标回波特性及关键参数截面衰减系数,建立了脉冲扩束激光圆柱目标回波功率数学模型,讨论了系统参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含混合气泡液体中声波共振传播的抑制效应
    摘要:当声波在含气泡的液体中传播时会出现共振传播现象,即在气泡的共振频率附近声衰减和声速会显著地增大,这是声空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现象.以往的研究一般假设液体中只存在单一种类的气泡,因此忽略了声波共振传播的某些重要信息.本文研究了含混合气泡液体中声波的共振传播,混合气泡是指液体中包含多种静态半径不同的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正弦波沟槽对湍流边界层相干结构影响的TR-PIV实验研究
    摘要:利用高时间分辨率粒子图像测速(time-resolvedparticleimagevelocimetry,TR-PIV)技术,在不同雷诺数下对光滑壁面和二维顺流向、三维正弦波(two/threedimensional,2D/3D)沟槽壁面湍流边界层流场进行了实验测量,从不同沟槽对湍流边界层相干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