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参数对探测能力的影响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针对现有单光束激光同步扫描周视探测对脉冲重复频率要求较高, 难以实际应用的问题, 提出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方法. 基于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工作原理, 推导了最低扫描频率和脉冲频率解析式; 分析了圆柱目标回波特性及关键参数截面衰减系数, 建立了脉冲扩束激光圆柱目标回波功率数学模型, 讨论了系统参数对截面衰减系数的影响, 得到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表达式; 重点分析了脉冲频率、光束角和光束入射角对不同直径目标的探测能力的影响; 得到了探测系统对典型条件下最大光束角、最低脉冲频率的计算方法. 结果表明, 对扫描光束稍加扩束可有效降低脉冲重复频率要求. 研究结果可为单光束脉冲激光周视探测系统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
圆柱目标回波特性/
激光扩束/
脉冲频率

English Abstract


--> --> -->
主动激光探测因受光源、环境、电磁辐射和干扰等因素影响较小, 在远距目标态势感知以及暗弱小目标探测方面有着重要优势[1-4]. 由多个探测器组成的周视激光近炸引信除充分发挥主动激光探测的优势外, 还能够探测自身全周向360°范围内的目标距离[5-7], 将发射激光扩束, 能够扩大单个探测器的探测范围, 减少探测器个数[8,9], 但是经过大角度扩束的激光光束将导致能量分散从而限制其探测距离. 单光束激光同步扫描周视探测能够在探测目标距离的同时探测目标方位, 通过旋转扫描实现对周视目标的探测, 然而没有经过被扩束的单光束激光同步扫描虽然提高了探测距离, 对激光脉冲重复频率却提出较高的要求[10]. 对于单光束脉冲激光扫描周视探测系统, 寻找满足探测距离的发射激光束最大光束角以及扫描周视探测不漏捕获目标的最低脉冲频率对周视探测系统降低激光脉冲频率、提高周视探测能力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针对单光束脉冲激光扫描周视探测, 文献[11,12]建立了单光束扫描激光引信目标回波功率计算模型, 获得了探测不同距离目标的最大捕获率和相应的激光扫描频率和脉冲频率; 文献[13]运用蒙特卡罗算法分析了激光脉冲频率和电机扫描转速对周向探测系统探测目标概率的影响, 得到脉冲频率为20 kHz时, 能在探测距离为3 m内有效探测目标的结论, 但对脉冲频率的要求较高, 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献[1416]建立了平面目标模型, 分析了激光探测空中目标回波特性, 但未分析圆柱目标在激光探测回波特性方面的问题[17].
本文基于单光束扩束扫描脉冲激光周视探测系统工作原理, 推导了最低脉冲频率解析式; 基于圆柱目标表面特性, 建立了脉冲激光近程探测目标回波方程和截面衰减系数K(R)的数学模型, 分析了入射角、投影面上光束中心线偏角以及投影面光束角对K(R)的影响并得到不漏捕获目标需要满足的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表达式; 分析了最小脉冲频率、激光入射角、光束角对不同直径目标的探测能力的影响; 通过理论仿真分析进行参数设计得到满足系统最小探测功率的最低扫描频率nmin、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以及最低脉冲频率fmin.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安装于弹体前端用于探测和识别空中近程目标的方位和距离信息[18,19]. 该系统包括激光器、激光器发射准直透镜、扩束透镜、光束扫描折转机构、接收聚焦透镜、光电探测器、放大滤波电路以及信号处理电路. 激光器发射的激光束经过发射准直透镜准直再经过扩束透镜扩束后, 由扫描折转机构折转后出射, 激光束照射到目标表面并发生反射, 目标回波光束再被扫描折转机构偏转进入接收系统经放大滤波后进行信号处理, 如图1所示.
图 1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结构
Figure1. The structure of a single beam expanding beam scanning laser periscope detection system.

采用扫描方法会导致探测场区域出现周期性的探测盲区, 这是同步扫描周视方案的固有缺陷. 只有当扫描频率足够快时, 由此产生的探测盲区才不会明显地影响探测系统的性能, 与此同时, 采用脉冲激光探测将在时间上出现间断性的盲区, 需要通过提高脉冲频率加以改善, 这对脉冲激光器提出了较高要求. 由于空气对激光束的衰减作用非常微弱, 为充分利用发射功率提高系统探测精度, 通过柱面镜将激光器出射的点光束单向扩束为窄带光束后再经扫描折转机构出射, 形成极薄的小扇形光束, 经过扩束后的激光束能够有效增大单光束的探测区域从而降低激光脉冲频率.
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工作在弹体与目标的遭遇段, 且相遇时通常为迎面攻击目标. 假设弹体自身与目标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其速度矢量方向与各自轴线一致, 并且激光探测时先探测到目标的前端.
在弹体坐标系中, 单光束脉冲激光周向扫描探测系统探测目标情况如图2所示.
图 2 单光束脉冲激光周向扫描探测系统探测目标示意图[11]
Figure2. Schematic diagram of detection target of single-beam pulsed laser circumferential scan detection system.

激光束与系统纵轴成$\alpha_t$角度出射, 与目标夹角$\alpha$, 激光束扫描周期为T, 在一个扫描周期内目标沿相对速度方向从A位置运动到B位置, 弹体速度为vm, 目标速度为vt.
基于周向扫描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在一个扫描周期中由多条激光束共同构成周向光束场, 从x轴正方向观察一个扫描周期内的脉冲光束如图3所示.
图 3 沿x轴正方向脉冲光束视图
Figure3. Pulse beam view in the positive direction of the x-axis.

图3中, 各相临光束间的夹角之和为$2{\text{π}}$, 为保证每个扫描周期中的激光束数量相同且各相临光束之间的夹角一致, 在扫描频率和脉冲频率设计时应使相临光束之间的夹角$\xi$的整数倍恰等于$2{\text{π}}$, 即:
$k\xi = 2{\text{π}}, $
其中, $k \in \mathbb{Z}$, 表示一个扫描周期内有k条激光束即k个探测点.
激光引信为提高探测距离和测距精度, 所用脉冲激光的占空比q非常小$\left( { \leqslant 1\% } \right)$, 若脉冲周期为Tm, 则两次脉冲时间间隔$t = \left( {1 - q} \right){T_{\rm{m}}} \geqslant 99\% {T_{\rm{m}}}$, 故直接以脉冲周期Tm作为两相邻脉冲的时间间隔. 若扫描频率为n(r/s), 脉冲频率为f(Hz), 相邻脉冲间转过的角度$\xi$(rad)为
$\xi = 2{\text{π}}n{T_{\rm{m}}} = {{2{\text{π}}n} / f}.$
相邻光束之间的夹角称为目标方位识别激光探测系统的最低角度分辨率, 表示系统所能分辨的最小角度. 在单光束脉冲激光扫描探测系统中, 设计激光脉冲频率f大小为系统扫描频率n的整数倍. 为保证不漏捕目标单个扫描周期内至少需要有kmin条激光束:
${k_{\min }} = {{2{\text{π}}} / {{\xi _{\max }}}}.$
当探测系统与目标相对平行交会, 即$\alpha = {\alpha _{\rm{t}}}$nmin取得极大值, 最低扫描频率为
${n_{\min }} = (v_{\rm t} + v_{\rm m})/ L_{\rm t}, $
其中Lt为目标长度[11]. 最低脉冲频率为
${f_{\min }} = {{2{\text{π}}{n_{\min }}}}/{{{\xi _{\max }}}}.$

2
3.1.圆柱目标的回波特性
-->弹体与目标距离R, 在R处与面oyz平行的平面M和目标相交, 以o点在平面M的投影om为原点建立平面坐标系, 相邻脉冲激光束在面M上的投影如图4所示.
图 4 相邻脉冲激光束在面M上的投影
Figure4. Projection of adjacent pulsed laser beam on plane M.

图4所示为相邻脉冲光束探测圆柱目标时在投影面M上的示意图, Dt表示目标直径, $\theta_{\rm{d}}$表示光束角$\theta$在投影面M上的投影角, $\xi_{\rm{d}}$表示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在投影面M上的投影角. 当回波功率满足系统最小探测功率时, 得到系统最低脉冲频率fmin, 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与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 激光束与目标圆相切时切点到x轴的垂直距离为rd, 有:
${r_{\rm{d}}} = R\sin {\alpha _{\rm{t}}}.$
$\xi_{\rm{d}}$与弹体发射相邻脉冲激光束夹角$\xi$的关系如图5所示.
图 5 发射激光束与投影图像几何关系
Figure5. Geomet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aser beam and the projected image.

根据几何关系有
$R\sin ({\xi / 2}) = {r_{\rm{d}}}\sin ({{{\xi _{\rm{d}}}} / 2}), $
因此有
$\xi = 2\arcsin (\sin({{{\xi _{\rm{d}}}} / 2})\sin{\alpha _{\rm{t}}}).$
同样地:
$\theta = 2\arcsin (\sin({{{\theta _{\rm{d}}}} / 2})\sin{\alpha _{\rm{t}}}), $
且设置约束条件$0 < \xi < \xi_{\text{边界}}$, $0 < \theta < \theta_{\text{边界}}$.
假设探测区域内, 接收视场将发射视场完全覆盖, 激光束在R处只有部分照射到目标表面, 位于R处的激光束照亮的面积为$S/\cos\left( {{\text{π}} /2 - \alpha } \right)$, 同时也是发射光束与接收视场角相交截面面积, S为距离R处光束光斑截面面积. $\eta$代表光学系统效率, 将照射到目标表面的光斑面积与位于R处的激光束光斑面积之比定义为激光扩束后部分照射造成的衰减, 用截面衰减系数K(R)表示:
$K\left( R \right) = {{{S_1}} / {{S_2}}}, $
式中S1代表激光束照射到目标部分的截面积, S2代表发射视场在R处光束的截面积. 目标所受的激光照度E(R)为
$E\left( R \right) = \frac{{{P_{\rm{t}}}\eta \cos \left( {{{\text{π}} / 2} - \alpha } \right)}}{S}K\left( R \right){{\rm{e}}^{ - 2\sigma R}}, $
则接收视场角内目标的辐射通量$\phi \left( R \right)$
$\phi \left( R \right) = E\left( R \right){S / {\cos \left( {{{\text{π}} / 2} - \alpha } \right)}}.$
选用四参数单站BRDF模型fr表示目标反射特性[20]:
${f_{\rm{r}}} = \frac{A}{{{{\cos }^6}\alpha }}\exp \left( {{{ - {{\tan }^2}\alpha } / {{s^2}}}} \right) + B{\cos ^m}\alpha , $
式中第一项为镜面反射分量, 第二项为漫反射分量, $\alpha$为激光入射角. 由图2可知激光入射角为光束发射角与目标之间的夹角, 当探测系统与目标平行交会时有$\alpha = {\alpha _{\rm{t}}}$. A, B, s, m是由目标表面材质决定的待定系数, 其中A为镜面反射幅度, B为漫反射幅度, s为表面倾斜系数, m为漫反射系数. 目标表面为涂白漆铝板, 拟合得到的参数为A = 0.3, B = 0.25, s = 0.25, m = 1[11].
目标在视场角方向的辐射强度为
$I\left( R \right) = {{{f_{\rm{r}}}\phi \left( R \right)} / {\text{π}}}, $
圆柱目标表面激光回波功率方程为
${P_{\rm{r}}} = \frac{{I\left( R \right){A_{\rm{r}}}}}{{{R^2}}} = \frac{{{P_{\rm{t}}}\eta K\left( R \right){{\rm{e}}^{ - 2\sigma R}}{f_{\rm{r}}}{A_{\rm{r}}}}}{{{\text{π}}{R^2}}}, $
式中Pr表示接收功率, Pt表示激光器发射功率, $\sigma $代表大气衰减系数, Ar代表接收机光学系统孔径面积. 由(15)式可知回波功率与K(R), R${\alpha _{\rm{t}}}$有关, 截面衰减系数K(R)随着激光束与圆柱目标的位置变化在[0, 1]内变化.
假设激光器发射功率为70 W, 大气衰减系数为0.00054 m–1[21], 圆柱目标表面激光回波功率与K(R), R, ${\alpha _{\rm{t}}}$的关系如图6(a)图6(c)所示. 从图6(a)可知, 当截面系数恒定时, 目标回波功率随着探测距离增加在急剧减小, 当0 < R < 3 m时, 回波功率下降迅速; 3 < R < 10 m时, 回波功率随着探测距离增加下降速度减缓. 同时从图6(a)可知, 在探测距离一定时, 回波功率随截面衰减系数增加而增加. 当R = 6.7 m, 截面衰减系数K(R) = 0.1时, 回波功率小于最小探测功率. 因此在一定的探测距离内, 增加截面衰减系数值可以有效增大回波功率. 对比图6(a)图6(c)可得, 当探测距离和截面衰减系数相同时, 回波功率随着激光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 因此减小激光入射角有利于提高系统回波功率. 但是激光入射角太小会降低目标捕获概率, 因此选择合适的激光入射角对目标捕获十分重要.
图 6 回波功率PrK(R), R, $\alpha$之间的关系 (a) ${\alpha _{\rm{t}}}={\text{π}}/6$; (b) ${\alpha _{\rm{t}}}={\text{π}}/4$; (c) ${\alpha _{\rm{t}}}={\text{π}}/3$
Figure6. The echo power with different K(R), R and $\alpha$: (a) ${\alpha _{\rm{t}}}={\text{π}}/6$; (b) ${\alpha _{\rm{t}}}={\text{π}}/4$; (c) ${\alpha _{\rm{t}}}={\text{π}}/3$

2
3.2.截面衰减系数K(R)的数学模型
-->目标回波功率低于系统最小探测功率激光引信无法探测到目标. 计算满足系统最小探测功率的最大$\xi$及最大$\theta$值需要对探测过程中激光扩束后部分照射造成的截面衰减系数K(R)进行分析. K(R)数学模型如图7所示.
图7(a)所示, 在投影面M上光束中心线与omym轴夹角为${\xi _1}$, 假设光束左边沿线与目标圆总是有交点. 当光束中心线在位置1时, 即$ 0 < $$ {\xi _1} < \arcsin ({{{D_{\rm{t}}}} / {2{r_{\rm{d}}}}})$, 若光束右边沿线与目标圆同样有交点, 则$K\left( R \right) = 1$, 若光束右边沿线与目标圆没有交点, 有${1 / 2} < K\left( R \right) < 1$; 当光束中心线在位置2, 即与目标圆相切时, $ {\xi _1} \!=\! \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K\left( R \right) \!=\! $$ {1 / 2}$; 当光束中心线在位置3时, 即$\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 <$$ {\xi _1} < {{\text{π}} / 2}$, 有$0 < K\left( R \right) < {1 / 2}$. 光束中心线在位置3处, 即K(R)取值范围最小时, 得到光束左边沿线与目标圆总是有交点的探测情况系统最小回波功率.
光束左边沿线f1与目标圆相交于两点, 取靠近原点om的交点A, 过A点做光束中心线f3的垂线, 交切线ft于点C, 交f2于点B, 交f3O’点, 在位置1和位置3的光束截面AO’B图7(b)所示.
图 7 K(R)数学模型 (a)光束中心线位置示意图; (b)光束左边沿线与目标相交时K(R)模型; (c)光束左边沿线与目标相离时K(R)模型
Figure7. Mathematical model of K(R): (a) The position of the center line of the beam; (b) the K(R) model when the left side of the beam intersects the target; (c) the K(R) model when the left side of the beam is separated from the target.

若光束左边沿线f1与目标圆无交点, 如图8(c)所示, 在$0 < {\xi _1} < {{\text{π}} / 2}$内, 过目标圆心做光束中心线f3的垂线, 交光束边沿线f1, f2A, B两点, 与目标圆的右交点为C, 截面AO’B中所示阴影部分为此时目标在光束中所占面积. 此时$0 < K\left( R \right) <$$ {1 / 2}$.
综上所述, 当光束中心线在图7(a)中位置3处时可找到满足系统最小探测功率的最大$\xi$值, 以下研究均为光束中心线在位置3处且光束右边沿线与目标无交点的情况下开展, 坐标系omzmym中, 目标圆方程为
${z^2} + {\left( {y - \sqrt {{r_{\rm{d}}}^2 - {{\left( {{{{D_{\rm{t}}}} / 2}} \right)}^2}} } \right)^2} = {\left( {{{{D_{\rm{t}}}} / 2}} \right)^2}.$
图7(b)ft表示过原点om与目标圆相切的直线, 表示为
$y = {{z\sqrt {4{r_{\rm{d}}}^2 - 2{D_{\rm{t}}}^2} } / {{D_{\rm{t}}}}}.$
当光束左边沿线f1与目标圆总有交点时,
$\left\{ \begin{aligned}&\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 < {\xi _1} < {{{\text{π}}} /2}\\&{\xi _1} - \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 \leqslant {{{\theta _{\rm{d}}}} / 2} \leqslant {\xi _1} + \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theta < {\theta _{{\text{边界}}}}\end{aligned} \right. , $
图7(b)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为S1, 圆O’的总面积表示为S2. 在图7(b)的位置3处有:
$\left\{ \begin{aligned} &{S_1} = \left| {O'A} \right|\arccos \left( {\frac{{\left| {O'C} \right|}}{{\left| {O'A} \right|}}} \right) -\\ &\quad\quad\;\left| {O'C} \right|\sqrt {{{\left| {O'A} \right|}^2} - {{\left| {O'C} \right|}^2}}, \\& {S_2} = {\text{π}}{\left| {O'A} \right|^2},\end{aligned} \right.$
此时
$K\left( R \right) = \frac{{{S_1}}}{{{S_2}}} = \frac{{\arccos \left( k \right)}}{{{\text{π}}\left| {O'A} \right|}} - \frac{{k\sqrt {1 - {k^2}} }}{{\text{π}}}, $
其中$k = \displaystyle\frac{{\left| {O'C} \right|}}{{\left| {O'A} \right|}}$, 当相邻激光束前一激光束照射到目标表面, 后一激光束与目标相切时得到相邻激光束不漏测目标的最大夹角${\xi _{\max}}$, 在投影面M上相邻脉冲激光束之间的夹角为
$\begin{aligned}& {\xi _{\rm{d}}} = {\xi _1} + {\xi _2} \\ &\quad =\; {\xi _1} + \arcsin ({{{D_{\rm{t}}}} / {2{r_{\rm{d}}}}}) + {{{\theta _{\rm{d}}}} / 2} .\end{aligned} $
当光束左边沿线f1与目标圆没有交点时, 如图7(c)所示,
$\left\{ \begin{aligned}&\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 < {\xi _1} < {{{\text{π}}} / 2}\\&{{{\theta _{\rm{d}}}} / 2} > {\xi _1} + \arcsin \left( {{{{D_{\rm{t}}}} / {2{r_{\rm{d}}}}}} \right)\\&\theta < {\theta _{{\text{边界}}}}.\end{aligned} \right.$
此时有
$\begin{split}K\left( R \right) =& \frac{{\arccos \left( k \right) - \arccos \left( {k'} \right)}}{{{\text{π}}\left| {AO'} \right|}} -\\&\frac{{k\sqrt {1 - {k^2}} - k'\sqrt {1 - k{'^2}} }}{{\text{π}}}, \end{split}$
其中$k' = {{\left( {\left| {CO'} \right| + {D_{\rm{t}}}} \right)} / {\left| {AO'} \right|}}$, 此时相邻激光束最大夹角${\xi _{\max}}$在投影面M上相邻脉冲激光束之间的夹角为
${\xi _{\rm{d}}} = {\theta _{\rm{d}}}.$
图8所示为K(R)与参数${\alpha _{\rm{t}}}$, ${\xi _1}$$\theta_{\rm{d}}$的关系曲线, 图8(a)为光束中心线在图7(a)中的位置3处${\alpha _{\rm{t}}}$, $\theta_{\rm{d}}$K(R)的影响曲线, 随着${\alpha _{\rm{t}}}$的增大K(R)值逐渐减小, 随着$\theta_{\rm{d}}$的增大K(R)值逐渐增大. 图8(b)表示各参数对K(R)的影响, 随着${\xi _1}$增大K(R)值逐渐减小, 结合(8)式和(9)式可知, 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xi_{\rm{d}}$成正相关, 光束角$\theta$$\theta_{\rm{d}}$成正相关, 结合(21)式可知$\xi_{\rm{d}}$随着${\xi _1}$的增大而增大, 若要得到较小的脉冲频率, 需要选择较大的${\xi _1}$值与$\theta_{\rm{d}}$值.
图 8 K(R)与${\alpha _{\rm{t}}}$, ${\xi _1}$$\theta_{\rm{d}}$之间的关系 (a) ${\alpha _{\rm{t}}}$, $\theta_{\rm{d}}$K(R)的关系; (b) ${\alpha _{\rm{t}}}$, ${\xi _1}$$\theta_{\rm{d}}$K(R)的影响曲线
Figure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R) and ${\alpha _{\rm{t}}}$, ${\xi _1}$ and $\theta_{\rm{d}}$: (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R) and ${\alpha _{\rm{t}}}$, $\theta_{\rm{d}}$; (b) the influence curve of ${\alpha _{\rm{t}}}$, ${\xi _1}$ and $\theta_{\rm{d}}$ on K(R).

2
4.1.对不同直径目标的探测能力分析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探测能力即激光脉冲频率f, 激光入射角${\alpha _{\rm{t}}}$和光束角$\theta$对探测距离R、探测目标直径Dt的影响, 本文关注的重点是这些参数对不同探测目标直径的影响. 周视探测系统仿真参数如表1所列.
ParameterValueParameterValue
Pt/W70Pmin/${\text{μ}}$W5
vm/m·s–1700vt/m·s–1200
Lt/m3$\eta$0.9
Ar/m20.00031$\sigma$/m–10.00054
$\theta_{\simfont\text{边界}}$/rad0.26$\xi_{\simfont\text{边界}}$/rad${\text{π}}/2$


表1探测系统仿真参数
Table1.Simulation parameters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探测目标最低激光脉冲频率f, 激光入射角${\alpha _{\rm{t}}}$和光束角$\theta$对能够探测的不同目标直径Dt的影响曲线如图9所示. 从图9(a)可知, 当光束角一定时, 随着激光脉冲频率增加, 可探测目标直径越来越小, 探测能力越来越高. 在某一脉冲频率下, 随着光束角增大, 系统探测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图9(a)中, 当$\theta$ < 0.05 rad时, 目标与激光束位置关系满足图7(b)中的位置3时能够得到探测到目标的最小脉冲频率, 当$\theta$ > 0.05 rad时, 出现某些直径目标在与激光束位置为图7(c)所示情况时得到的脉冲频率相比于图7(b)中的位置3处更小, 如$\theta=0.1$ rad时, 若脉冲频率达到18850 Hz, 则探测系统可以探测直径小于76 mm的所有目标. 随着光束角增大, 满足探测要求的最小脉冲频率逐渐减小, 图7(c)中的位置得到的最小脉冲频率可满足探测能力的目标直径范围将逐渐扩大. 因此, 增大光束角即发射激光束扩束有利于降低最小激光脉冲频率. 对比图9(a)图9(c)可得, 随着激光入射角${\alpha _{\rm{t}}}$增大, 某一确定光束角下探测目标直径所需的最低脉冲频率越来越大. 因此, 降低激光入射角有利于降低探测目标所需的最小激光脉冲频率. 但是光束角的增大会降低激光能量, 因此设计合适的光束角对降低激光脉冲频率以及有效探测目标极为重要.
图 9 脉冲频率f、光束角$\theta$和光束入射角${\alpha _{\rm{t}}}$对不同目标直径的影响 (a) ${\alpha _{\rm{t}}}={\text{π}}/6$; (b) ${\alpha _{\rm{t}}}={\text{π}}/4$; (c) ${\alpha _{\rm{t}}}={\text{π}}/3$
Figure9. Effects of pulse frequency f, beam angle $\theta$, and beam incidence angle ${\alpha _{\rm{t}}}$ on target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a) ${\alpha _{\rm{t}}}={\text{π}}/6$; (b) ${\alpha _{\rm{t}}}={\text{π}}/4$; (c) ${\alpha _{\rm{t}}}={\text{π}}/3$.

2
4.2.光束角及最低脉冲频率计算
-->表1并结合(4)式可得到nmin = 300 r/s, 当光束入射角${\alpha _{\rm{t}}}$分别为${\text{π}}/3$, ${\text{π}}/4$${\text{π}}/6$时, 在图7(b)所示的位置3处和图7(c)的位置讨论满足系统最小探测功率Pmin = 5 ${\text{μW}}$[7]时的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以及最小脉冲频率fmin. 考虑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将影响最小脉冲频率的取值, 在选择${\xi _{\max}}$与光束角${\theta _{\max }}$时优先选择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
计算不同入射角${\alpha _{\rm{t}}}$在探测距离为6 m, 探测目标直径为0.18 m时的最低脉冲频率及光束角. 在探测距离为6 m时, 不考虑扩束, 最低脉冲频率条件下目标回波功率Pr = 9.275 × 10–5 W, 远大于最小探测功率5 ${\text{μW}}$, 此时对激光束进行扩束, 在光束角逐渐增大的过程中, 必然存在回波功率逐渐降低, 当回波功率达到最小探测功率时则找到满足最小探测功率要求的最大光束角.
结合不等式组(18)式, 当光束左边沿线f1与目标圆总有交点时, 得到某一光束倾斜角下${\xi _1}$的取值区间, 从区间最大${\xi _1}$开始试取值, 每一个${\xi _1}$值对应一个$\theta_{\rm{d}}$取值区间, 将(19)式和(20)式代入目标回波功率方程(15)式, 得到目标回波功率为最小探测功率时最大${\xi _1}$值与对应的$\theta_{\rm{d1}}$值, 代入 (21)式得到${\xi _{\rm{d1}}}$; 当光束左边沿线f1与目标圆总是没有交点时, 结合不等式组(22)式得到在同一光束倾斜角下${\xi _1}$值区间, 从区间最大${\xi _1}$开始试取值, 结合(23)式得到目标回波功率满足最小探测功率时的${\theta _{\rm{d2}}}$值, 代入(24)式得到${\xi _{\rm{d2}}}$, 比较${\xi _{\rm{d1}}}$${\xi _{\rm{d2}}}$, 取较大值代入(8)式和(9)式得到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与相应的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 计算中的系统参数值列于表2.
ParameterValueParameterValue
Pt/W70Dt/m0.18
R/m6${\alpha _{\rm{t}}}$${\text{π}}/3$, ${\text{π}}/4$, ${\text{π}}/6$


表2计算最低脉冲频率及光束角系统参数
Table2.Calculate the minimum pulse frequency and beam angle system parameters

图10(a)表示同一${\xi _1}$值下, f1与目标圆总有交点和没有交点时, $\theta_{\rm{d}}$与回波功率的关系曲线, 中心线左侧曲线对应f1与目标圆总有交点, 右侧对应f1与目标圆没有交点, 图10(b)为不同${\xi _1}$值下$\theta_{\rm{d}}$与回波功率的关系曲线, 如图10(b)所示, 回波功率随${\xi _1}$增大而减小, 以最小探测功率为界可以把曲线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f1与目标圆总有交点时存在$\theta_{\rm{d}}$使回波功率满足最小探测功率; 随着${\xi _1}$增大, 得到第二类曲线, 为f1与目标圆总有交点时回波功率总小于最小探测功率, f1与目标圆没有交点的回波功率曲线恒大于最小探测功率, 随着${\xi _1}$继续增大, f1与目标圆没有交点的回波功率曲线出现$\theta_{\rm{d}}$, 使回波功率小于最小探测功率; 第三类曲线不论f1与目标圆是否有交点回波功率恒小于最小探测功率. 这三类曲线相交边界处的曲线所对应的${\xi _1}$$\theta_{\rm{d}}$分别表示满足边界条件的最大${\xi _1}$与其对应的$\theta_{\rm{d}}$.
图 10 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 (a) f1与目标圆位置关系曲线; (b) $\theta_{\rm{d1}}$$\theta_{\rm{d2}}$取值计算
Figure10. Maximum angle ${\xi _{\max}}$ between adjacent pulse beams: (a) The relation curve between f1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target circle; (b) value of $\theta_{\rm{d1}}$ and $\theta_{\rm{d2}}$.

${\alpha _{\rm{t}}}={\text{π}}/3$时, 如图11(a)所示, 第一类曲线的最大${\xi _1}$ = 0.07 rad, 此时$\theta_{\rm{d1}}$ = 0.169 rad, 结合(21)式得到${\xi _{\rm{d1}}}$ = 0.1718 rad, 第二类曲线的最大${\xi _1}$ = 0.125 rad, $\theta_{\rm{d2}}$ = 0.2896 rad, 结合(24)式得到${\xi _{\rm{d2}}}$ = 0.2896 rad, ${\xi _{\rm{d2}}}$>${\xi _{\rm{d1}}}$, 取较大值${\xi _{\rm{d2}}}$, $\theta_{\rm{d2}}$, 结合(8)式和(9)式得到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 = 0.2506 rad, 结合(3)式, 为满足kmin取整数, 需调整${\xi _{\max}}$ = 0.2417 rad, 此时kmin = 26, 光束角${\theta _{\max }}$ = 0.2417 rad, 结合(5)式即可得到系统最小脉冲频率fmin = 7798.74 Hz. 当${\alpha _{\rm{t}}}={\text{π}}/4$${\alpha _{\rm{t}}}={\text{π}}/6$时, 第二类曲线在$\theta_{\rm{d}}$取值边界之前都没有取到回波功率为最小探测功率的边界值, 在取值区间内取最大${\xi _1}$值进行计算, 并结合(3)式对结果进行调整.
图 11 ${\xi _1}$$\theta_{\rm{d}}$对系统回波功率的影响 (a) ${\alpha _{\rm{t}}}={\text{π}}/3$; (b) ${\alpha _{\rm{t}}}={\text{π}}/4$; (c) ${\alpha _{\rm{t}}}={\text{π}}/6$
Figure11. Influence of ${\xi _1}$ and $\theta_{\rm{d}}$ on echo power. (a) ${\alpha _{\rm{t}}}={\text{π}}/3$; (b) ${\alpha _{\rm{t}}}={\text{π}}/4$; (c) ${\alpha _{\rm{t}}}={\text{π}}/6$.

激光器发射激光光束角一般为2—3 mrad, 根据文献[12]提供的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满足最小探测功率的最低脉冲频率f、最大相邻脉冲夹角$\xi$以及单周期内激光数k, 与文中对激光束进行扩束后计算得到最低激光束kmin、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以及最低脉冲频率fmin的对比结果如表3所列.
入射角扩束前扩束后
${\alpha _{\rm{t}}}$/rad$\xi$/rad$\theta$/radkf/Hz${\xi _{\max}}$/rad${\theta _{\max }}$/radkminfmin/Hz
${\text{π}}/3$0.03450.0025182544110.24170.2417267798.74
${\text{π}}/4$0.04220.0025149444250.25130.2513257500.82
${\text{π}}/6$0.05980.0025105314110.25130.2513257500.82


表3不同入射角${\alpha _{\rm{t}}}$下的nmin, ${\xi _{\max}}$, ${\theta _{\max }}$以及fmin
Table3.nmin, ${\xi _{\max}}$, ${\theta _{\max }}$ and fmin at different incident angles ${\alpha _{\rm{t}}}$.

表3为探测距离一定时, 满足最小探测功率的激光束扩束前后各参数的变化, 发射激光束经过扩束后对脉冲频率降低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扩束前后对系统探测精度基本没有影响. 设计单脉冲激光周向扫描探测系统的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以及最低脉冲频率fmin, 在满足不等式组(22)式的$\theta$可取区间内, 取小于${\theta _{\max }}$的任一$\theta$值均可满足目标回波功率大于最低探测功率, 同样在确定光束角$\theta$后, 脉冲频率f大于fmin的任一值均可满足目标回波功率大于最低探测功率.
本文基于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工作原理, 推导了最低扫描频率和脉冲频率解析式; 分析了圆柱目标回波特性, 建立了截面衰减系数K(R)和脉冲扩束激光圆柱目标回波功率数学模型, 讨论了入射角${\alpha _{\rm{t}}}$、光束中心线偏角${\xi _1}$以及投影面光束角$\theta_{\rm{d}}$K(R)的影响并得到不漏测目标需要满足的最大相邻脉冲光束夹角${\xi _{\max}}$表达式; 重点分析了脉冲频率、激光入射角、光束角对不同直径目标的探测能力的影响; 对于典型探测条件, 计算得到了满足系统最小探测功率的最低扫描频率nmin、最大光束角${\theta _{\max }}$以及最低脉冲频率fmin. 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扫描周视激光探测系统采用激光扩束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脉冲频率要求, 通过系统参数优化能够提高脉冲激光周向扫描探测发射功率能量利用率、减小激光发射器的负担. 研究结果可为单光束脉冲激光周视探测系统设计、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话题/激光 系统 计算 光束 脉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基于瞬态光栅频率分辨光学开关法测量飞秒脉冲的研究
    摘要:超宽光谱的飞秒脉冲测量一直是超快激光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常规的飞秒脉冲自相关方法是通过测量自相关倍频信号来获得,而倍频信号具有波长选择性,不同中心波长的飞秒脉冲测量需要更换不同的倍频晶体,十分不方便.因此,提出了一种改进型的瞬态光栅频率分辨光学开关(TG-FROG)方法用于测量飞秒脉冲.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极低温散粒噪声测试系统及隧道结噪声测量
    摘要:介观体系输运过程中载流子的离散性导致了散粒噪声.通过测量散粒噪声可以得到传统的基于时间平均值的电导测量无法得到的随时间涨落信息,因而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极低温量子输运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应用.极低温环境下的噪声测量是一种难度很大的极端条件下的微弱信号测量,通常需要在低温端安装前置放大器并且尽量靠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光声光谱检测装置中光声池的数值计算及优化
    摘要:利用光声光谱技术进行痕量气体的检测具有独特的优势,光声池是系统装置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件,它决定着整机性能的优劣.以一圆柱形共振型光声池为研究对象,基于声学与吸收光谱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光声池声场激发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声池空腔结构进行了声学模态仿真,获得了前8阶声学模态值以及声压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一种无需定标的地基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精确反演方法
    摘要:如何对低云下雾霾的激光雷达探测数据进行准确定标,一直是米散射激光雷达数据反演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低云和雾霾同时出现的天气,激光很难穿透云层,不能利用大气清洁层对激光雷达信号定标.而对于探测高度小于6km的便携式米散射激光雷达,由于探测高度较低,也很难利用大气清洁层对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定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加载下金属锡材料微喷颗粒与低密度泡沫混合实验研究
    摘要:金属材料的微喷是冲击加载下金属表面发生的一种动态破碎现象,微喷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惯性约束聚变(ICF)和烟火制造等.由于激光实验特有的优势,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很多利用强激光驱动冲击加载研究材料微喷过程的实验.利用泡沫材料对微喷颗粒进行静态软回收虽然可以获得颗粒的形态分布、颗粒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W-In体系溶质晶界偏聚行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构建了钨基合金体系的溶质偏聚模型,以W-In体系为例研究了不同浓度下溶质的晶界偏聚行为和成键特征,从电子结构层面揭示了W-In体系的键合作用,预测了W-In体系界面稳定性随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结合键布居、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等电子结构分析,发现了W-In体系中溶质原子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冷却SH<sup>–</sup>阴离子的理论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多组态相互作用及Davidson修正方法和全电子基组计算了SH–阴离子的${{m{X}}^1}{\Sigma^+}$,${{m{a}}^3}\Pi$和${{m{A}}^1}\Pi$态的势能曲线、电偶极矩和跃迁偶极矩.计算的光谱常数与实验值及已有的理论值符合得很好.在计算中考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940 nm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的设计及制备
    摘要:利用PICS3D计算得到InGaAs/GaAsP应变补偿量子阱的增益特性,得到量子阱的各项参数,再通过传输矩阵理论和TFCalc膜系设计软件分别仿真出上下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的白光反射谱.采用金属有机化合物气相沉积技术外延生长了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结构,之后通过干法刻蚀、湿法氧化以及金属电极等芯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滤波对8字腔掺铒光纤激光器锁模运转的影响
    摘要:构建了基于损耗非对称非线性光学环镜的8字腔掺铒光纤锁模激光器,并讨论了腔内滤波带宽对腔内脉冲演化和激光器输出特性的影响.在非线性光学环镜中引入双向输出耦合器,耦合器和传输光纤位置的不对称产生非互易性,实现锁模运转.利用自制的可调谐滤波器实验研究了滤波带宽对激光器的影响.当滤波带宽为2.1nm时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外差光谱仪的仪器线型函数研究
    摘要:激光外差是一种基于相干探测原理的高灵敏度光谱检测技术,因其同时具有很高的光谱分辨能力,被广泛应用于诸多研究领域.在光谱测量过程中,仪器线型函数对吸收谱线的平滑作用,会对气体浓度的反演结果产生影响.为了获取激光外差光谱仪的仪器线型函数,基于激光外差原理和信号处理过程,对影响仪器线型函数的射频滤波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