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复杂大气背景下机载通信终端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激光传输特性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摘要:云层、气溶胶和大气分子是大气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逐次散射法求解辐射传输方程, 建立了复杂大气背景下机载无线光通信终端与地空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激光传输模型. 考虑真实大气背景中卷云、大气分子和气溶胶存在的情况下, 数值计算了1.55 μm激光经机载通信终端发出后通过大气背景的直接传输和一阶散射传输后接收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关系, 分析了飞机在云上、云中和云下以及卷云冰晶粒子有效半径、飞机与无人机之间的水平距离对接收激光信号传输功率的影响. 数值结果表明: 激光通过卷云传输的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机在云上、云下或云中的位置; 飞机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卷云冰晶粒子的有效半径对激光直接传输和一阶散射传输影响较大; 与云上大气相比, 云下的大气分子和气溶胶对激光有较大的衰减. 本文工作可为进一步开展地空链路上复杂大气背景对机载与低空无人机目标激光通信实验、无人机编队、指挥和组网技术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卷云/
气溶胶/
大气分子/
激光传输/
无人机

English Abstract


--> --> -->
地空链路上的大气成分主要是云层、气溶胶以及大气分子, 它们对激光有吸收与散射作用[1-3], 研究机载激光在复杂大气背景下的传输与散射特性对目标探测、大气环境探测、无线光通信以及遥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4-7].
云层作为背景干扰之一, 对地基、天基观测或者通信工程应用的影响较大, 很早就备受关注[8-10]. 早在20世纪70年代, Hovis等[11]研究了卷云、卷层云和尾迹云在0.68—2.4 μm波段内的光谱反射特征, 并根据机载光谱仪测得的数据来分析自然冰云与尾迹云之间的差异. 1990年, Liou[12]给出了红外激光(3.7 μm和10 μm)通过卷云背景下的目标-探测几何模型, 并得出3.7 μm激光波长受背景辐射的影响相对较小, 因此在薄卷云存在的情况下可使用该波长检测空中、地面上的目标, 使用该几何模型, 则可以有效评估激光通过卷云的传输特性. 1998年, Uthe等[13]在SUCCESS实地运动期间采用机载激光雷达观测尾迹云和卷云, 可根据由激光雷达生成的实时图像来判断得出冰云是否在飞机的上方、前方或下方. Liou等[14]建立了近红外激光通过薄卷云的机载传输模型, 计算了1.315 μm激光通过卷云模型的传输特性, 并得到了高于一阶散射的传输能量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Kolb等[15]认为激光在卷云中的传输对各种激光雷达系统以及美国空军机载激光系统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区域大气建模系统(RAMS)的数据对卷云进行一维(1D)建模, 并计算了1.315 μm激光通过该1D卷云的传输特性. Norquist等[16]的研究表明高空激光系统会受到卷云的影响, 将激光传输模型应用于测量和反演卷云的特性可以确定卷云对目标或接收器上的功率的影响.
针对大气气溶胶和大气分子对激光传输特性的研究, 王红霞等[17]基于Mie理论计算了1.06 μm和10.6 μm激光在沙尘性、水溶性、海洋性和煤烟性四种不同类型气溶胶的传输特性, 表明煤烟性气溶胶对1.06 μm激光的传输衰减影响最大, 而沙尘性气溶胶对10.6 μm激光的传输衰减影响最大. Hess等[18]开发了可用于计算典型10种不同类型的气溶胶粒子在波长0.25—40 μm之间的消光系数、吸收系数、相函数等特性的软件包OPAC (optical properties of aerosols and clouds), 使用该软件包可计算出任意类型、任意混合比气溶胶的光学特性. Koepke等[19]计算了不同轴比的椭球形沙尘气溶胶的消光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等光学特性, 并比较了椭球形气溶胶与球形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差异. 杨玉峰等[20]利用Mie理论和Monte Carlo法研究了激光通过沙尘气溶胶条件下的传输特性, 表明10.6 μm激光受到的衰减较小. 石广玉[1]、廖国男[7]、饶瑞中[21]详细综述了使用逐线积分法(line-by-line)、相关k分布法、带模式(band mode)等计算大气分子的吸收特性. 赵少卿和张雏[22]研究了1.54 μm与1.06 μm两种激光的大气传输特性, 表明大气分子对1.54 μm与1.06 μm激光的衰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主要将卷云冰晶粒子、大气气溶胶等对激光散射特性与云层的辐射传输理论相结合, 建立激光通过复杂大气背景下飞机机载终端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激光传输特性模型. 数值计算了波长为1.55 μm激光通过云层模型的直接传输和一阶散射传输, 分别得到了在考虑、不考虑真实大气分子和气溶胶两种模式下无人机目标接收到的信号光功率. 详细讨论了飞机在云上、云下以及云中三种情况下, 激光的直接传输、一阶散射功率传输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关系, 分析了卷云粒子、飞机与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对激光传输功率的影响.
2
2.1.卷云中激光直接传输模式
-->对于高空卷云而言, 激光的直接传输服从指数衰减[4,7,14-16], 传输功率F可表示为
$F = {F_0}\exp \left( { - {\beta _{{\rm{tot}}}}s} \right) = {F_0}\exp \left[ { - \left( {{\beta _{\rm{m}}} + {\beta _{\rm{a}}} + {\beta _{\rm{e}}}} \right)s} \right], $
式中F0为激光功率, 单位为mW; ${\beta _{{\rm{tot}}}}$为总消光系数, ${\beta _{\rm{m}}}$为大气分子(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的消光系数, ${\beta _{\rm{a}}}$为气溶胶的消光系数, ${\beta _{\rm{e}}}$为卷云冰晶粒子的消光系数; s为激光传输路径中的云顶与云底之间的斜程距离, 如图1所示.
图 1 飞机对无人机目标的几何模型中激光通过卷云的直接传输、一阶散射传输的示意图
Figure1. Laser direct transmission, first order scatter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cirrus clouds in aircraft-UAV targets geometric model.

$s = \dfrac{{h_{\rm{t}}} - {h_{\rm{b}}}}{\eta}, $
其中, $\eta = \sin \gamma $; $\gamma = \arctan \left[ {\left( {{h_{\rm{a}}} - {h_{{\rm{UAV}}}}} \right)/d} \right]$; ${h_{\rm{a}}}$, ${h_{\rm{t}}}$, ${h_{\rm{b}}}$, ${h_{{\rm{UAV}}}}$分别为飞机高度、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无人机目标高度; d为机载通信终端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 若考虑云上、云下的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 则(1)式变为
$\begin{split}F =&\; {F_0}\exp \left( { - {\beta _{{\rm{tot}}}}s} \right) \times \exp \left[ { - \left( {{\beta _{n{\rm{c,a}}}}m + {\beta _{n{\rm{c,b}}}}n} \right)} \right]\\=&\;{F_0}\exp \left[ { - \left( {{\beta _{{\rm{tot}}}}s + {\beta _{n{\rm{c,a}}}}m + {\beta _{n{\rm{c,b}}}}n} \right)} \right],\end{split}$
式中${\beta _{n{\rm{c,a}}}}$${\beta _{n{\rm{c,b}}}}$分别为云上、云下的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消光系数; $m = \left( {{h_{\rm{a}}} - {h_{\rm{t}}}} \right)/\eta $OP, 表示飞机与云顶之间的斜程距离; $n = \left( {{h_{\rm{b}}} - {h_{{\rm{UAV}}}}} \right)/\eta $QN, 表示云底与目标之间的斜程距离. 图1中给出了激光扫描角γ和云中斜程路径s的定义; 其中$s'$ = RQ, $s - s'$ = PR, n = QN, m = OP.
2
2.2.考虑卷云冰晶粒子一阶散射的激光传输模式
-->在直接传输模式的基础上, 本节将给出云层中冰晶粒子对激光一阶散射传输模式, 并将其应用于机载通信终端-无人机目标系统. 考虑漫射光的基本辐射传输方程为[1,2,16-19],
$\frac{{{\rm{d}}F\left( {s,\varOmega } \right)}}{{{\beta _{\rm{e}}}{\rm{d}}s}} = - F\left( {s,\varOmega } \right) + J\left( {s,\varOmega } \right),$
式中源函数$J\left( {s,\varOmega } \right)$
$\begin{split}J\left( {s,\varOmega } \right) =& \;\frac{\varpi }{{4{\text{π}}}}\int_{4{\text{π}}} F \left( {s,\varOmega '} \right)P\left( {\varOmega ',\varOmega } \right){\rm{d}}\varOmega ' \\&+ \left( {1 - \varpi } \right)B\left( T \right),\end{split}$
其中s表示沿激光传输方向的路径长度, $\varpi $为单次散射反照率, 对于入射波长小于4 μm时可以忽略Planck函数B(T)[2,5,9,15,23-25], 散射相函数$P\left( {\varOmega ',\varOmega } \right)$是入射立体角$\varOmega '$和出射立体角$\varOmega $的函数, 微分立体角${\rm{d}}\varOmega ' = {\rm{d}}{\mu}'{\rm{d}}\phi '$, 这里${\mu}' = \cos \theta '$, $\theta '$为入射天顶角, $\phi '$为入射方位角.
由(4)式可得s = 0处的解为
$\begin{split}F\left( {0,\varOmega } \right) =&\; F\left( {s,\varOmega } \right)\exp \left( { - {\beta _{\rm{e}}}s} \right)\\& + \int_0^s {J\left( {s',\varOmega } \right)} \exp \left( { - {\beta _{\rm{e}}}s'} \right){\beta _{\rm{e}}}{\rm{d}}s',\end{split}$
等式右边第一项为激光的直接传输, 右边第二项为多次散射光分量. 采用逐次散射法求解(6)式多次散射的问题, 则(6)式可写为
$ \begin{split} {F^{\left( n \right)}}\left( {0,\varOmega } \right) =& \int_0^s {{J^{\left( n \right)}}} \left( {s',\varOmega } \right)\exp \left( { - {\beta _{\rm{e}}}s'} \right){\beta _{\rm{e}}}{\rm{d}}s',\\ & \qquad n=\; 1,\;2,\;3, \cdots ,\end{split}$
式中n表示多次散射的阶数, n = 1表示一阶散射, n = 2表示二阶散射; ${J^{\left( n \right)}}\left( {s',\varOmega } \right)$n阶源函数, 可写为
$\begin{split}{J^{\left( n \right)}}\left( {s',\varOmega } \right) =&\; \frac{\varpi }{{4{\text{π}}}}\int_{\Delta \varOmega } {{F^{\left( {n - 1} \right)}}} \left( {s',\varOmega '} \right)P\left( {\varOmega ',\varOmega } \right){\rm{d}}\varOmega ',\\ &\quad \quad n = \; 1,\;2,\;3, \cdots ,\end{split}$
其中$P\left( {\varOmega ',\varOmega } \right)$为卷云冰晶粒子云层的散射相函数. 由(1)式可得
${F^{\left( 0 \right)}}\left( {s',\varOmega '} \right) = {F_0}\exp \left[ { - {\beta _{\rm{e}}}\left( {s - s'} \right)} \right],$
其中$s'$图1所示的RQ, 表示为沿激光传输路径中卷云中R点与云底之间的斜程距离. 又由(7)式可得一阶源函数为
${J^{\left( 1 \right)}}\left( {s',\varOmega } \right) = \frac{\varpi }{2}{F^{\left( 0 \right)}}\left( {s',\varOmega '} \right)\int_0^\alpha {P\left( \theta \right)} \sin \theta {\rm{d}}\theta ,$
其中, $P\left( \theta \right)$为云的相函数, 是散射角$\theta $的函数; 当从R点观测时, $\alpha $与无人机目标的有效半径${r_{{\rm{UAV}}}}$有关, 定义为
$\alpha = \arctan \left[ {{r_{{\rm{UAV}}}}/\left( {n + s'} \right)} \right].$
结合(3)式可得一阶散射传输的功率为
$\begin{split}{F^{\left( 1 \right)}}\left( {0,\varOmega } \right) =&\; \exp\! \left[ { - \left( {{\beta _{n{\rm{c,a}}}}m + {\beta _{n{\rm{c,b}}}}n} \right)} \right]\\&\times\int_0^s \!{{J^{\left( 1 \right)}}\!\left( {s',\varOmega } \right)}\! \exp\!\left( { - {\beta _{\rm{e}}}s'} \right)\!{\beta _{\rm{e}}}{\rm{d}}s' .\end{split}$
与(3)式同理, (12)式同样也考虑了云外非云物质的指数衰减.
2
2.3.复杂大气背景下激光在卷云和气溶胶中的传输与散射特性
-->本节将在第2.12.2节给出的激光传输模式基础上, 给出一种复杂大气背景中包括卷云、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激光传输与散射特性. 当激光在复杂大气背景下传输时, 首先需要知道卷云冰晶粒子层的消光系数${\beta _{\rm{e}}}$、相函数$P\left( \varTheta \right)$、单次散射反照率$\varpi $等散射特性, 其次得到气溶胶和大气分子的消光系数. 卷云的消光系数${\beta _{\rm{e}}}$、散射系数${\beta _{\rm{s}}}$、单次反照率$\varpi $分别为[1, 7]
${\beta _{\rm{e}}} = \int_{{r_{\min }}}^{{r_{\max }}} {{\sigma _{{\rm{ext}}}}} \left( r \right)n\left( r \right){\rm{d}}r,$
${\beta _{\rm{s}}} = \int_{{r_{\min }}}^{{r_{\max }}} {{\sigma _{{\rm{sca}}}}} \left( r \right)n\left( r \right){\rm{d}}r,$
$\varpi = {\beta _{\rm{s}}}/{\beta _{\rm{e}}},$
其中, ${r_{\min }}$, ${r_{\max }}$分别为卷云中冰晶粒子的最小、最大尺度; ${\sigma _{{\rm{ext}}}}$, ${\sigma _{{\rm{sca}}}}$分别为冰晶尺度为r时的消光截面和散射截面. 为了与(10)式的定义保持一致, 采用$P\left( \varTheta \right)$表示卷云的平均相函数,
$P\left( \varTheta \right) = \frac{{2{\text{π}}}}{{{k^2}{\beta _{\rm{s}}}}}\int_{{r_{\min }}}^{{r_{\max }}} {\left( {{{\left| {{S_1}} \right|}^2} + {{\left| {{S_2}} \right|}^2}} \right)n\left( r \right)} {\rm{d}}r,$
其中$n\left( r \right)$为粒子尺度谱. 现有卷云粒子的尺度谱比较多, 有gamma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双峰伽玛分布、幂指数分布等. 本文采用最常用的gamma分布[25-30],
$n\left( r \right) = {N_0}{r^{\left( {1 - 3b} \right)/b}} \cdot \exp \left( { - \frac{r}{{ab}}} \right){\kern 1pt} ,$
式中${N_0}$是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总数; a为有效半径${r_{{\rm{eff}}}}$, 一般小于100 μm; b为有效方差, 典型卷云b值在0到0.5之间[2730], 本文选取b值为0.25.
图2(a)图2(b)分别给出了1.55 μm激光入射时, 卷云的平均消光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随卷云有效半径的变化. 由图2(a)可知, 卷云的平均消光系数随卷云中冰晶粒子的有效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由图2(b)可知, 1.55 μm激光入射下卷云单次散射反照率的值均大于0.998, 这是由于该波长所对应的冰晶折射率的虚部较小[31], 说明冰晶粒子的吸收作用很小, 衰减主要由散射造成的.
图 2 卷云的消光系数、单次散射反照率随卷云有效半径的变化
Figure2. (a) Average extinction coefficient, (b) single scattering albedo of cirrus clouds vs. effective radius at 1.55 μm wavelength.

图3为卷云的平均相函数随散射角的变化, 可以看出, 卷云的平均相函数具有强前向衍射峰, 且随有效半径的增大, 则卷云相函数的前向峰值越大.
图 3 卷云的平均相函数随散射角的变化
Figure3. Average phase function of cirrus clouds vs. scattering angle

根据文献[32]所给出的常用激光波长在6种大气模式下大气分子与气溶胶吸收和散射系数, 图4(a)给出了美国标准大气模式下1.55 μm激光所对应的大气分子的散射系数${\sigma _{\rm{m}}}$、消光系数${\beta _{\rm{m}}}$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可以看出低层大气中, 衰减主要由吸收造成的, 且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大气分子的吸收作用越来越小; 散射作用则反之变得越来越强. 图4(b)为乡村型、能见度为23 km的气溶胶的散射系数${\sigma _{\rm{a}}}$、消光系数${\beta _{\rm{a}}}$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可以看出1.55 μm激光下气溶胶的散射系数和消光系数的曲线很接近, 说明气溶胶的吸收作用很小.
图 4 (a)大气分子、(b)气溶胶的散射和消光系数随海拔高度的关系
Figure4. Scattering and extinction coefficient of (a) atmospheric molecules, (b) aerosol vs. altitude.

根据第 2.2节、 2.3节给出物理模型, 数值计算的参数如下: 云顶${h_{\rm{t}}}$为8 km, 云底${h_{\rm{b}}}$为7 km, 激光功率${F_0}$为100 mW, 无人机目标的有效半径${r_{{\rm{UAV}}}}$为3 m, 飞机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d为100 km.
当飞机高度${h_{\rm{a}}}$为9 km, 图5(a)图5(b)分别为1.55 μm激光通过卷云的直接传输功率、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h_{{\rm{UAV}}}}$的变化. 不考虑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时, 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这是由于无人机上升的过程中, 激光在云中的斜程路径s逐渐增大. 考虑大气分子和气溶胶作用时, 近地大气分子和气溶胶使得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进一步衰减, 这是由于近地大气中分子和气溶胶的消光系数较大. 当无人机高度${h_{{\rm{UAV}}}}$大于云顶高度${h_{\rm{t}}}$时, 激光功率的衰减仅由大气分子和气溶胶造成的, 由于高大气层中其消光系数较小, 从而使两条曲线非常接近. 对比5(a)图5(b)两幅图可知, 一阶散射的传输功率远远小于比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
图 5 当飞机高度为9 km时, 激光通过卷云的(a)直接传输功率、(b)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
Figure5. (a) Direct transmission, (b) first-order scatter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cirrus clouds vs. UAV target height when aircraft’s height is 9 km.

飞机在云下时, 即当${h_{\rm{a}}}$设为6 km, 其余参数与图5一致. 图6(a)图6(b) 分别为1.55 μm激光通过卷云的直接传输、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高度${h_{{\rm{UAV}}}}$的变化. 不考虑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时, 云底${h_{\rm{b}}}$以下范围, 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不受任何衰减; 而考虑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时, 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随无人机高度的上升而单调递增, 这是由于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系数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与真实大气层相符. 一旦无人机进入云中, 激光功率的衰减急剧增大, 无人机飞离云顶${h_{\rm{t}}}$时, 直接传输功率又逐渐增大. 这是由于随着无人机高度上升, 激光在云中的斜程路径s逐渐减小. 对比图5(b)图6(b)可以看出, 不考虑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时, 飞机在云下时的一阶散射功率与飞机在云上时的一阶散射功率关于云层对称.
图 6 当飞机高度为6 km时, 激光通过卷云的(a)直接传输功率、(b)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
Figure6. (a) Direct transmission, (b) first-order scatter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cirrus clouds vs. UAV target height when aircraft’s height is 6 km.

${h_{\rm a}}$设为7.5 km, 即飞机在云中时, 1.55 μm激光通过卷云的直接传输功率、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着无人机目标高度${h_{{\rm{UAV}}}}$的变化如图7所示. 由图7(a)可知, 当无人机高度${h_{{\rm{UAV}}}}$在云底${h_{\rm{b}}}$以下时, 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急剧下降, 这是由于云层的消光系数远大于近地大气中分子和气溶胶的消光系数, 且激光在云中的斜程距离s增大, 从而使得激光能量有较大的衰减. 当无人机上升至7—8 km(云层)范围内时, 由于激光在云层的斜程路径s变化很小, 从而激光传输功率在云层范围内趋于平稳, 由(1)式可证. 当不考虑分子和气溶胶的衰减时, 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一阶散射传输功率关于${h_{{\rm{UAV}}}} = 7.5$ km对称, 从另一方面也验证了本模型结果的正确性. 对比图6(b)图7(b)图8(b)可知, 飞机在云中时的一阶散射的传输功率比其他情况下要小, 这是由于云的消光系数远大于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消光系数.
图 7 当飞机高度为7.5 km时, 激光通过卷云的(a)直接传输功率、(b)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
Figure7. (a) Direct transmission, (b) first-order scatter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cirrus clouds vs. UAV target height when aircraft’s height is 7.5 km.

图 8 卷云冰晶粒子的有效半径${r_{{\rm{eff}}}}$不同时, 激光通过卷云的(a)直接传输功率、(b)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
Figure8. (a) Direct transmission, (b) first-order scatter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cirrus clouds vs. UAV target height for different effective radius reff.

图8(a)图8(b)分别给出了当考虑气溶胶和大气分子的衰减时, 卷云中冰晶粒子有效半径${r_{{\rm{eff}}}}$对激光通过卷云直接传输功率、一阶散射传输功率的影响, 其余的计算参数与图6一致. 由图8(a)图8(b)可知, 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随着卷云冰晶粒子有效半径${r_{{\rm{eff}}}}$的增大而减小, 这是由于${r_{{\rm{eff}}}}$越大对应的卷云消光系数越大. 而一阶散射的传输功率则与激光直接传输功率相反, 这是由于${r_{{\rm{eff}}}}$越大对应的卷云相函数的强前向峰值越大, 从而激光的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着${r_{{\rm{eff}}}}$的增大而增大, 这一结果由图3可以看出, 也由(10)和(16)式可证.
图9(a)图9(b)分别给出了当考虑气溶胶和大气分子的衰减时, 飞机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d对1.55 μm激光通过卷云的直接传输、一阶散射传输功率的影响. 由图9(a)图9(b)可知, 激光的直接传输、一阶散射功率随着飞机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d的增大而减小, 与实际情况相符.
图 9 水平距离d不同时, 激光通过卷云的(a)直接传输功率、(b) 一阶散射传输功率随无人机目标高度的变化
Figure9. (a) Direct transmission, (b) first-order scattering transmission through cirrus clouds vs. UAV target height for different d.

本文根据复杂大气背景下激光通过卷云的机载传输模型, 分别考虑与不考虑真实大气分子和气溶胶衰减的两种情况下, 数值计算并分析了飞机在云上、云下、云中以及卷云冰晶粒子的有效半径、飞机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对激光的直接传输功率、一阶散射传输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当无人机目标靠近地面时, 由于近地大气中气溶胶和大气分子的消光系数较大, 从而导致传输的激光功率衰减较大;
2) 激光通过卷云的传输功率是多个参数因子的函数, 如与相对于卷云的飞机位置、无人机的高度、飞机与无人机目标之间的水平距离、卷云粒子的有效半径, 以及大气分子和气溶胶的消光系数有关;
3) 无论飞机在云上、云下还是云中, 一旦无人机目标上升至云层(7—8 km)范围内时, 一阶散射传输的功率都较大, 这是源于光的衍射效应.
综上, 本文构建了大气云层背景下机载通信终端与地空无人机目标之间激光传输模型, 详细分析了卷云和大气分子、气溶胶对机载激光传输功率的影响. 本文工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于地基通信终端与临近空间无人机的无线光通信信道、地空链路上激光雷达的目标探测, 同时也可为基于机载平台的低空无人机通信、组网和编队的实验研究提供预先理论支持.
相关话题/激光 大气 计算 通信 卷云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光电离速率影响大气压空气正流注分支的机理研究
    摘要:大气压空气中的流注放电有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包括雷电机理、输变电系统空气绝缘理论以及材料表面改性等.流注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强电离区域,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重要的特点—分支现象.光电离为正流注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由电子,且实验结果表明分支特征与流注头部的光电离速率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新的流注分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共心球透镜的多尺度广域高分辨率计算成像系统设计
    摘要:针对实时广域高分辨率成像需求,充分利用具有对称结构的多层共心球透镜视场大且各轴外视场成像效果一致性好的特点,设计基于共心球透镜的多尺度广域高分辨率计算成像系统.该系统基于计算成像原理,通过构建像差优化函数获得光学系统设计参数,结合球形分布的次级相机阵列进行全局性优化,提高系统性能的同时有效简化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基于可调谐激光吸收光谱技术的二硫化碳中红外光谱参数测量
    摘要:采用$4.6\;{\text{μ}}{m{m}}$附近的量子级联激光器作为光源,搭建了一套二硫化碳(CS2)吸收光谱测量系统,结合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对光谱范围为2178.99—2180.79cm–1的CS2吸收光谱展开了深入研究,重点测量了2180.5—2180.74cm–1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Ce-La-Th合金高压相变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对Ce0.8La0.1Th0.1在高压下fcc-bct的结构相变、弹性性质及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讨论.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了合金在压力下的相变规律,压强升高到31.6GPa附近时fcc相开始向bct相转变,到34.9GPa时bct相趋于稳定.对弹性模量的计算结果从另一角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螺旋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倾斜扇束反投影滤波局部重建算法
    摘要:螺旋锥束计算机断层成像(CT)作为常用的临床诊断工具,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其辐射剂量是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局部成像利用准直器减小射线直照区域,能够有效降低CT辐射剂量.然而,局部成像会造成投影数据横向截断,产生局部重建问题.现有螺旋反投影滤波(BPF)算法只能实现局部曲面重建,难以实现局部体区域重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系统参数对探测能力的影响
    摘要:针对现有单光束激光同步扫描周视探测对脉冲重复频率要求较高,难以实际应用的问题,提出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方法.基于单光束扩束扫描激光周视探测工作原理,推导了最低扫描频率和脉冲频率解析式;分析了圆柱目标回波特性及关键参数截面衰减系数,建立了脉冲扩束激光圆柱目标回波功率数学模型,讨论了系统参数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光声光谱检测装置中光声池的数值计算及优化
    摘要:利用光声光谱技术进行痕量气体的检测具有独特的优势,光声池是系统装置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件,它决定着整机性能的优劣.以一圆柱形共振型光声池为研究对象,基于声学与吸收光谱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光声池声场激发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光声池空腔结构进行了声学模态仿真,获得了前8阶声学模态值以及声压可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一种无需定标的地基激光雷达气溶胶消光系数精确反演方法
    摘要:如何对低云下雾霾的激光雷达探测数据进行准确定标,一直是米散射激光雷达数据反演中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对于低云和雾霾同时出现的天气,激光很难穿透云层,不能利用大气清洁层对激光雷达信号定标.而对于探测高度小于6km的便携式米散射激光雷达,由于探测高度较低,也很难利用大气清洁层对激光雷达数据进行定标.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激光加载下金属锡材料微喷颗粒与低密度泡沫混合实验研究
    摘要:金属材料的微喷是冲击加载下金属表面发生的一种动态破碎现象,微喷研究在很多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包括惯性约束聚变(ICF)和烟火制造等.由于激光实验特有的优势,近几年国内外开展了很多利用强激光驱动冲击加载研究材料微喷过程的实验.利用泡沫材料对微喷颗粒进行静态软回收虽然可以获得颗粒的形态分布、颗粒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
  • W-In体系溶质晶界偏聚行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摘要:基于第一性原理构建了钨基合金体系的溶质偏聚模型,以W-In体系为例研究了不同浓度下溶质的晶界偏聚行为和成键特征,从电子结构层面揭示了W-In体系的键合作用,预测了W-In体系界面稳定性随溶质浓度的变化规律.结合键布居、电荷密度、差分电荷密度和态密度等电子结构分析,发现了W-In体系中溶质原子在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