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nowledge mapping of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using CiteSpace
XIELing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8-06-29
修回日期:2019-01-25
网络出版日期:2019-03-20
版权声明:2019《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
-->
展开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0
PDF (579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1 引言
尽管传统伦理道德忌讳公开谈论“死亡”和“悲剧”,但人们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关注和寻找与死亡、灾难或悲剧相关的事件和景点[1]。随着现代社会对“传统”的解禁和反思,造访反人类罪行遗址地、自然灾害纪念地、已故名人安葬地等曾被认为是“越轨”的活动,已成为现代社会广泛存在的“休闲活动(Leisure Activity)”[2]。据统计,2016年访问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游客高达205.3万人次1)( 1)数据来源:http://auschwitz.org/en/museum/museum-reports/.2016.);而庞贝古城每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250万人次,成为意大利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2)( 2)数据来源:http://www.pompeiisites.org/.2017.)。为了识别这种“到与死亡、灾难、悲剧等相关地方的参观游览”,学术界提出了“黑色旅游”(Dark Tourism)一词,并对其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3,4]。作为学术“标签”(Label),“黑色旅游”广受学界和大众关注,并在和平学、社会心理重构等相关理论框架建构和知识扩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黑色旅游研究正成为一个不断发展演进的知识领域[5,6]。关注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态势,分析其知识演进的特征和属性,对推进该领域后续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申健健等对国外黑色旅游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评述[7];Light回顾了1996—2016年黑色旅游和死亡旅游的学术研究,对两者的概念演变及其研究主题和争论作出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并全面审视了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8]。上述研究对于认识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脉络和主要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由于他们仅对现有主要文献进行内容解析,缺乏对该领域知识演进过程的梳理,同时对相关研究知识基础特征与属性的剖析也稍显不足,难以从更为广泛的角度立体认识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全貌。
因此,本文拟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样本数据来源,借助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国际黑色旅游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对其研究动态、发展规律进行可视化展示,揭示其研究的基本特征、研究力量、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等,以期把握国际学术界黑色旅游的研究进展,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对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现状及其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知识图谱结合了信息可视化技术与传统的科学计量学引文分析,以应用数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科学计量和图形绘制来可视化地展示某一学科或领域的知识,以探索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隐匿规律[9,10,11]。在旅游学界,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知识图谱,并对诸多分支领域的知识谱系进行了分析和刻画[12,13,14,15],为深入认识旅游学科各分支领域及相关知识体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所采用的分析工具CiteSpace是目前文献信息分析中极具影响力的软件,它着眼于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分析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呈现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生成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为研究者提供文献的可视化引证“景观”(Landscape)[16,17]。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中的发文作者(Author)、发文国家/地区(Country)、文献共被引(Cited Reference)、关键词(Keyword)等分析功能,绘制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得到与其相关的共现网络、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以便于为客观认识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和指导国内黑色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2.2 数据来源
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收录了12000多种高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其权威性和重要性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18]。因此可以认为它基本涵盖了发表黑色旅游研究相关文献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笔者于2017年1月16日,通过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图书馆远程端口进入WOS3)( 3)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包括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BKCI-S、BKCI-SSH、ESCI,数据库内容跨度时间为1980年至今。),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对象数据库,设定“主题=‘Dark Tourism’AND 语种=‘English’”为检索条件,时间跨度为所有年份,检索黑色旅游研究的相关成果。剔除研究报告、书评等非研究性文献,最终获得了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和专著(或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共计158篇样本文献4)( 4)虽然“黑色旅游”(Dark Tourism)一词最早由Lennon和Foley于1996年在《JFK and dark tourism: A fascination with assassination》一文中提出,且随后学术界相继出现了较多相关文献,但是本文的研究样本来自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可能并未包含所有黑色旅游研究文献。因此,本文的分析仅围绕这158篇样本文献展开。)。3 分析与结果
3.1 文献的基本特征
3.1.1 发文时间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年度发文数量情况如图1所示5)( 5)由于本研究于2017年1月完成样本搜集工作,统计数据中没有收录2017年的全部文献,故2017年文献数量的减少不具统计学意义。)。从文献数量上来看,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大致经历了一个缓慢增长(2008年以前)—平稳增长(2009—2013年)—快速增长(2014年至今)的发展过程。21世纪初,相关****开始关注这一新兴领域,黑色旅游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出现,但由于该领域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所以在2008年以前文献数量还相对较少。2009—2013年,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单年发文量不断增加,年均达12.6篇。2009年是该时段文献数量最多的年份,主要原因是Sharpley等在这一年编辑出版了“The Darker Side of Trave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rk Tourism”一书,此书收录了来自不同研究者的14篇文章,分别从概念和理论、黑色旅游实践、管理和启示3个主题系统地阐述了黑色旅游理论及管理实践的相关问题[19]。2014年以后,文献数量迅速增长并保持较高增长率,2014—2016年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54.08%。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增加,表明黑色旅游研究正处于其“成长期”,极具发展潜力。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国际黑色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分布图
-->Figure 1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publications in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
3.1.2 发文期刊
表1列出了国际黑色旅游研究载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期刊。其中,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Tourist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所载文献数量较多。结合期刊的影响因子可以发现,载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同时也是影响因子较高的旅游类传统知名期刊。可见,虽然“黑色旅游”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出现时间较晚,但是旅游学界和知名专业期刊对其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此外,还涉及了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Tourism Geographies、Theoretical & Criminology、Psychology & Health等文化遗产、地理学、犯罪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刊物。这表明黑色旅游研究具有多元性和交叉性的特点,也反映了黑色旅游发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
Table 1
表1
表1国际黑色旅游研究载文数量2篇以上的期刊
Table 1International journals that published two or more articles on dark tourism research
序号 | 期刊名称 | 载文 数量 | 影响 因子 | 序号 | 期刊名称 | 载文 数量 | 影响 因子 |
---|---|---|---|---|---|---|---|
1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16 | 3.194 | 8 | Tourism Geographies | 4 | 1.663 |
2 | Tourism Management | 14 | 4.707 | 9 | Crime Media Culture | 4 | 0.697 |
3 |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 8 | 2.451 | 10 |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 2 | 1.051 |
4 | Tourist Studies | 8 | 1.147 | 11 | Journal of Destination Marketing Management | 2 | 1.556 |
5 |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 | 6 | 0.732 | 12 | Theoretical & Criminology | 2 | 1.561 |
6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 | 5 | 1.156 | 13 | Psychology & Health | 2 | 2.225 |
7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 5 | 1.857 | 14 | Punishment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nology | 2 | 2.040 |
新窗口打开
3.2 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力量
3.2.1 发文作者研究者及其社会网络关系是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要素[20]。通过对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发文作者的共现网络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合作密切的****,并探索其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图2是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发文作者的共现图谱,图谱中的每个节点代表一位发文作者,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发文越多,节点间的连接代表作者间的合作,连线越粗表示合作越为紧密。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发文作者共现图谱
-->Figure 2Author co-cited network in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
如图2所示,样本文献共包括223名发文作者,整个网络基本呈现出核心—边缘结构。其中,Walby、Piché、Stone和Sharpley发文数量最多,是图中最为显著的4个节点。核心部分之外是许多研究小组或独立的发文作者形成的外围圈层,大部分处于孤立状态,Stone和Sharpley虽尚未与其他作者共同发文,但他们是合作关系最为紧密的伙伴,其合作次数最多,达到6次。通过进一步分析文献的发表年份,笔者发现大多数研究团队均形成于2008年以后,说明了国际黑色旅游领域的研究力量在2008年之后逐步增强。
结合对发文数量和合作网络的分析,可以发现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已初步形成了3个团队效应较为显著、且研究成果较为突出的典型作者群。各作者群构成及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Stone和Sharpley组成的研究小组,致力于在死亡学框架下解构黑色旅游,他们从“需求”视角出发,试图置身于现代社会情景,构建和完善黑色旅游理论体系,取得了诸多广受学界认可的研究成果。在“Consuming dark tourism: 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一文中,他们构建了一个在死亡学框架下的“黑色旅游消费”模型,并对现代社会中的“死亡”与黑色旅游的意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审视[1]。随后,Stone以著名的哈根斯“人体世界”(Gunther von Hagens’ Body Worlds)全球巡回展6)( 6) 巩特尔·冯·哈根斯(Gunther von Hagens)发明了生物塑化技术,无需用福尔马林溶液即可将人或动物的躯体做成可触摸的、形象逼真的标本。他主办的“人体世界”展览从1995年开始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向普通公众展示通过生物塑化后的人体标本,试图通过艺术化呈现的方式进行解剖学教育,并激起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为例,对黑色旅游体验(Dark Tourism Experience)进行了深入剖析和考量,并提出黑色旅游是个体探索死亡的媒介,它允许人们通过消费他人的死亡来反思和思考自我的生与死[21]。在其后续研究中,他还探讨了黑色旅游如何以及为什么会成为死亡的现代文化表征。研究认为,在西方的世俗社会中,普通的死亡被隔离在医疗等职业外观背后,而黑色旅游则是一种现代的调解机制,它不仅提供了一个将生与死联系起来的物质场所,同时也为个体创造了一个构建当代死亡本体论意义的认知空间[22]。纵观该团队的研究,可以发现,他们长期致力于在死亡学体系下重构黑色旅游研究体系。这不仅为后续的黑色旅游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深入认知黑色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2)以Wably为首的作者群,专注于刑罚旅游(Penal Tourism)研究。他们利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多种质性研究方法,不仅对作为“吸引物”的刑罚博物馆进行了全面剖析,探索其舞台化与真实性相关问题,同时还引入社交媒体等对作为“消费者”的游客进行研究,全面深入地阐释了黑色旅游与文化犯罪学的交叉融合以及刑罚和监禁的文化传播等问题。Walby等在考察加拿大多处刑罚历史博物馆后,提出舞台化的“真实”不仅能使监狱冰冷的墙壁和钢筋变得有意义,而且有助于消除关于监禁和惩罚可能表达的反叙事(Counter-narratives)含义[23]。同时,他们还通过一个长达5年的历时性研究,调查了加拿大境内45个刑罚历史博物馆,对这些博物馆的展示和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这是迄今为止,对加拿大各地现存刑罚历史博物馆少有的完整而系统的分析,他们希望通过该研究能够帮助犯罪学家和司法****更深入了解这些塑造了监禁和刑罚公共意义的文化场所,并对犯罪学和黑色旅游研究提供参考[24]。此外,Ferguson等还将社交媒体纳入刑罚旅游的研究之中,分析了全球性旅游网站TripAdvisor上游客对加拿大刑罚历史博物馆的相关评论和体验感知。认为这些遗产地的游客是站在一个被隔离的距离来看待监禁,且社交媒体用户关注的主要是刑罚博物馆所展示的壮观元素,而通常不会考虑到监禁所带来的痛苦、苦难与死亡,在此基础上他们还进一步探讨了新媒体传播对刑罚旅游体验的意义[25]。总的来看,该团队另辟蹊径,对“黑色旅游”的一个子类型“刑罚旅游”展开深入研究,填补和丰富了黑色旅游的内涵。
(3)以Podoshen为核心的作者群,对娱乐化倾向较为明显的黑色旅游地进行了大量探究,他们从哲学高度对黑色旅游的社会文化意义进行了思辨,提出了运用“反乌托邦黑色旅游”(Dystopian Dark Tourism)模型来概念化和描述新兴的黑色旅游,认为黑色旅游研究应突破实证主义限制,通过整合多学科领域进行跨学科、多视角研究。他们通过观察和访谈,研究了涉及暴力、死亡与毁灭的3个旅游案例——美国洛杉矶的“杀人王曼森之旅”(The “Helter Skelter” Tour)、挪威洛桑举办的“地狱节”(The Inferno Festival)和瑞士格吕耶尔的“异形之父博物馆”(The HR Giger Museum),提出了“反乌托邦黑色旅游”的概念,并整合了黑色审美、模拟、情绪感染以及当前全球文化中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魅力。研究认为,对反乌托邦黑色旅游体验的兴趣反映了人们对于死亡、社会、暴力和文化之间关系日益增加的不安全感,反乌托邦黑色旅游让旅游者体验了对反乌托邦社会的审美与情感[26]。他们详细阐释了黑色旅游中的情感特征和反乌托邦黑色旅游体验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反乌托邦和乌托邦之间并非简单的互斥关系;并认为研究者应该更加注重新的研究方法,例如通过整合消费文化理论、符号学以及美学领域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对黑色旅游现象进行解析[27]。总的来说,该团队的研究对黑色旅游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也对该领域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2.2 发文地区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发文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以便科学计量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地域特征。分析发现,样本文献来自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大洋洲及东亚,这与世界经济和社会文化发达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一致。如图3所示,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地区依次是英格兰、澳大利亚、美国、中国、加拿大、荷兰、以色列、苏格兰、新西兰和阿根廷。从发文国家来看,英国的发文量最大,研究成果数量为44篇(包括英格兰34篇、苏格兰6篇、威尔士2篇以及北爱尔兰2篇);其次是澳大利亚,发文数量是21篇;紧随其后的是美国、中国和加拿大,发文数量均在13篇以上。这5个国家的发文数量之和达112篇,所占比例超过样本文献的70%,说明国际上黑色旅游的主要研究力量就来源于这5个国家。同时,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以英格兰、澳大利亚、美国为中心,包括加拿大、中国、新西兰、苏格兰等在内的合作网络。值得一提的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国际黑色旅游的主要研究力量来源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除样本文献的语种为英语外,还有2个不可忽略的原因:一是因为黑色旅游研究肇始于英国,是由英国****Foley等在1996年首次提出黑色旅游的概念并开始相关研究[3,7];二是由于东方国家受文化传统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限制,旅游学界可能对死亡、灾难等现象关注度较低[6]。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国际黑色旅游发文数量排名前10的国家或地区
-->Figure 3Top 10 countries/regions publishing papers in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
3.3 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是研究领域知识演进的前提与支撑,由共被引文献集合组成,是被引用的科学文献所形成的演化网络和共引轨迹[16,28]。CiteSpace的文献共被引(Cited Reference)分析功能可通过描述文献间存在的共被引关系,对现有成果的知识基础进行研究[20]。图4为国际黑色旅游研究领域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篇被引文献,节点越大表示引文数量越多。其中紫色圆圈重点标注出了中介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7)( 7)中介中心性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CiteSpace使用该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从信息传输角度看,其值越高,表示节点越重要,去除这些节点后对网络传输的影响越大。)不小于0.1的节点,这些节点在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知识演进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是该领域最重要的知识基础(表2)。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
-->Figure 4Publication co-cited network in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
Table 2
表2
表2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关键文献
Table 2Key publications of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编号 | 作者 | 文献名称及类型 | 发表 时间 | 中介 中心性 |
---|---|---|---|---|
L01 | Tarlow | Dark Tourism: The Appealing ‘Dark’ Side of Tourism and More[M] | 2005 | 0.70 |
L02 | Kang, et al. | Benefits of visiting a ‘dark tourism’ site: The case of the Jeju April 3rd Peace Park[J] | 2012 | 0.51 |
L03 | Wilson | Transgressive decor: Narrative glimpses in Australian prisons, 1970s-1990s[J] | 2008 | 0.48 |
L04 | Dunkley, et al. | Visiting the trenches: Exploring meanings and motivations in battlefield tourism[J] | 2011 | 0.41 |
L05 | Cohen | Educational dark tourism at an in populo site: The Holocaust Museum in Jerusalem[J] | 2011 | 0.40 |
L06 | Walter | Dark Tourism: Mediating Between the Dead and the Living[M] | 2009 | 0.27 |
L07 | Mowatt, et al. | Visiting death and life: Dark tourism and slave castles[J] | 2011 | 0.27 |
L08 | Brown | Culture of Punishment: Prison, Society and Spectacle[M] | 2009 | 0.26 |
L09 | Sharpley | Shedding Light on Dark Tourism: An Introduction[M] | 2009 | 0.25 |
L10 | Seaton, et al. | Thanatourism in the Early 21st Century: Moral Panics, Ulterior Motives and Anterior Desires[M] | 2004 | 0.24 |
L11 | Seaton | Purposeful Otherness: Approaches to the Management of Thanatourism[M] | 2009 | 0.20 |
L12 | Thurnell-Read | Engaging Auschwitz: An analysis of young travelers’ experiences of holocaust tourism[J] | 2009 | 0.19 |
L13 | Frew | Interpretation of a sensitive heritage site: The Port Arthur Memorial Garden, Tamania[J] | 2012 | 0.18 |
L14 | Winter | Tourism, social memory and the great war[J] | 2009 | 0.14 |
L15 | Ashworth, et al. | Horror and Human Tragedy Revisited: The Management of Site of Atrocities for Tourism[M] | 2005 | 0.11 |
L16 | Podoshen, et al. | Equity restoration: The holocaust and tourism of sacred sites[J] | 2011 | 0.11 |
L17 | Beech | Genocide Tourism[M] | 2009 | 0.10 |
新窗口打开
图4中,最大的节点是Stone等发表在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上的“Consuming dark tourism: A thanatological perspective”一文[1],其共被引频次最高,达72次;紫色圆圈标注出来的关键文献共有17篇(文献编号分别为L01—L17),如表2所示。知识基础会沿着时间的变化而演进[20],因此按文献发表的时间序列,参考其研究内容,本文将这17篇文献大致分为以下2个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L10、L01、L15等3篇关键文献。从时间序列看,这些文献均发表于21世纪初期(2004和2005年),当时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被广泛提及;从研究内容看,主要是基于不同视角对黑色旅游进行审视,结合社会学、心理学、死亡学等范畴进行现象解读和概念研究。L10被收录在“New Horizons in Tourism: Strange Experiences and Stranger Practices”一书中,主要介绍了21世纪初死亡旅游的相关现象[2]。L01指出黑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在现代旅游业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该文献被收录在著作“Niche Tourism: Contemporary Issues, Trends and Cases”中[29]。L15则是Ashworth和Hartman的著作“Horror and Human Tragedy Revisited: The Management of Sites of Atrocities for Tourism”[30]。这几篇文献的类型均为著作或被相关著作收录的文章,由此也间接反映出当时国际黑色旅游的学术论文在数量上还相对较少。
第二部分,即其余的14篇关键文献。从时间上看,这些文献均发表于2008年以后,相关研究已经开始深入和细化,出现了监狱旅游(L08)、大屠杀旅游(L12、L17)、战场旅游(L04)以及圣地旅游(L16)等不同主题的文献;从内容上看,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开始向旅游动机、游客体验、旅游影响以及文化冲突等角度扩展。例如,L04探索了参观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遗址的游客动机,研究表明对战争感兴趣是所有参与者体验战场旅游的一个关键因素[31];L05通过对耶路撒冷一个大屠杀纪念馆的游客调查,发现距悲剧发生地的地理距离并不会减少游客对黑色旅游教育性的体验,即游客受教育的体验在其他地方“创造的”景点与事件发生地的“真实的”景点是没有区别的;同时,研究者还提出黑色旅游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更多教育和道德的考量[32]。此外,并不是生活在所有文化环境下的人们都能够接受黑色旅游。L16调查了全球各地犹太公民对位于东欧的历史性大屠杀遗址开展旅游活动的反应,结果显示一些犹太人会避免参与黑色旅游,且相关受害者的后代对类似的旅游和消费还表现出强烈的反感[33]。值得一提的是,“The Darker Side of Trave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rk Tourism”是黑色旅游研究的代表性著作8)( 8)虽然国际黑色旅游研究领域中还有诸如《Dark Tourism: The Attraction of Death and Disaster》(Lennon et al, 2000)等重要著作,但是由于未被收录进WOS,因此本研究并未涉及到。),表2的17篇关键文献中有4篇(L06、L09、L11、L17)均来源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此书在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知识演进中的重要作用。
3.4 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核心内容的浓缩与提炼,高频度出现的关键词能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4]。利用CiteSpace的关键词分析功能,绘制出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以便科学计量该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图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频率越高,连线越多则表示关键词共现的次数越多,连线的粗细与其联系的紧密程度成正比。从图5和表3可以看出,黑色旅游(Dark Tourism)作为样本文献搜索的主题出现频次最高,为107次;遗产(Heritage)、博物馆(Museum)、死亡(Death)、体验(Experience)、记忆(Memory)等词汇也因其出现次数较多而成为图谱中较为显著的节点。结合其他出现频次大于或等于3的关键词,可以发现其内容基本能涵盖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主要方面。根据CiteSpace关键词统计结果,并结合对样本文献的内容解读,可以从旅游吸引物、目的地管理、游客动机、旅游体验和旅游行为5个方面概括和阐释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表4)。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注:图中主要关键词(英文)所对应的中文,详见
-->Figure 5Keywords co-cited network in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
Table 3
表3
表3国际黑色旅游研究出现频次高于3的关键词
Table 3Keywords of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with frequency above three
关键词 | 词频 | 关键词 | 词频 | 关键词 | 词频 |
---|---|---|---|---|---|
黑色旅游(dark tourism) | 107 | 旅游(tourism) | 9 | 朝圣(pilgrimage) | 4 |
遗产(heritage) | 16 | 真实性(authenticity) | 8 | 游客(visitor) | 4 |
博物馆(museum) | 15 | 认同(identity) | 7 | 生命(life) | 4 |
死亡旅游(thanatourism) | 14 | 罗本岛(Robben Island) | 6 | 管理(management) | 4 |
死亡(death) | 13 | 叙事(narrative) | 5 | 模型(model) | 3 |
战争(war) | 13 | 动机(motivation) | 5 | 监狱(prison) | 3 |
体验(experience) | 12 | 认知(perspective) | 5 | 韩国(Korea) | 3 |
记忆(memory) | 10 | 监狱旅游(penal tourism) | 5 | 展示(representation) | 3 |
场所(site) | 10 | 大屠杀(genocide) | 5 | 行为(behavior) | 3 |
历史(history) | 9 | 情感(emotion) | 5 | 公园(park) | 3 |
新窗口打开
Table 4
表4
表4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热点
Table 4Hotspots of international dark tourism research
研究热点 | 关键词 |
---|---|
旅游吸引物 | 遗产(heritage)、博物馆(museum)、死亡(death)、战争(war)、记忆(memory)、历史(history)、罗本岛(Robben Island)、大屠杀(genocide)、监狱(prison)、公园(park) |
目的地管理 | 场所(site)、真实性(authenticity)、叙事(narrative)、管理(management)、展示(representation) |
游客动机 | 游客(visitor)、动机(motivation) |
旅游体验 | 体验(experience)、情感(emotion)、认同(identity)、认知(perspective) |
旅游行为 | 行为(behavior)、朝圣(pilgrimage) |
新窗口打开
(1)旅游吸引物研究
黑色旅游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样本文献多以欧美国家的战场遗址、监狱博物馆、大屠杀集中营以及刑罚历史博物馆等为热点案例进行相关研究。Walby等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刑罚历史博物馆为例,通过对博物馆文物、导游讲解以及模拟刑罚空间的分析,探讨刑罚博物馆如何运作为黑色旅游景点及其如何创造与传达关于监禁和处罚的意义[35];Selmi等对位于法国的斯特鲁托夫集中营和日本广岛的和平纪念公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与死亡和灾难相关的场所不一定被游客视为旅游目的地,并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黑色旅游目的地不会成为常规旅游景点[36];Volcic等探索了在20世纪90年代的暴力战争之后,波黑首都萨拉热窝的记者如何记录这座城市的战争冲突以及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如何被全球知名媒体展示的,他们认为萨拉热窝是一个品牌与记忆融合的城市,现已成为售卖过去创伤的旅游胜地[37]。
(2)目的地管理研究
黑色旅游地的开发和管理也是国际黑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Frew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亚瑟港纪念花园进行实证研究,认为“解说”(Interpretation)在暴行遗址的展示和未来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指出此类重大暴行遗址的遗产管理者有责任确保这些遗址在幸存者及其家属以及子孙后代面前保守而敏感地呈现[38];Seaton对死亡旅游的空间特征管理及其重要利益相关者的认知进行探讨,强调了死亡旅游目的地管理者应该是一个有着多重任务的“外交官”,必须具备多样的社会和文化专长[39];Zheng等通过对人们访问黑色旅游地的“个人限制”(Intrapersonal Constraints)的探讨,得出了对大屠杀遗址的设计、营销等方面的管理启示[40]。
(3)游客动机研究
黑色旅游动机具有复杂多样的特征,是近年来****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热点。Bigley等探索了与战争旅游相关的游客动机,通过对参观韩国非军事区的日本游客进行调查,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将38个旅游动机划分为5类:对立的政治制度动机(Opposing Political Regime Motivation),了解历史、文化与安全知识的动机,好奇与冒险动机,关于战争及其后果的动机以及自然旅游动机[41];Tang调查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国国内游客参观地震遗址纪念馆的动机,结果表明,义务、纪念和好奇心是游客到访此地的决定性因素[42];Biran等对游客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旅游动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见证、体验、学习与理解以及景点知名度是吸引旅游者前往的主要因素[43]。
(4)旅游体验研究
黑色旅游体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由旅游者和黑色旅游地相互作用而产生。Dunkley等对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战场旅游体验进行探究,研究表明,对旅游者来说战场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具有深刻意义的、使他们的生活在某些方面发生改变的特殊体验[31];Brown通过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研究了来自不同国家的旅游者游览柏林纳粹受害者纪念馆的旅游体验,结果显示,参观纪念馆对旅游者来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他们感到悲伤、震惊、愤怒、绝望和不理解,这些感觉使他们难以在接触纪念馆后恢复游客的认同[44];Yan等还发现无论旅游者带着何种动机前往灾难发生地,他们总能体验到当地居民所遭受的苦难(情感体验),同时还会产生对死亡或黑色旅游地本身的一些看法,即黑色旅游的认知体验[45]。
(5)旅游行为研究
旅游者行为意向和游后评价是黑色旅游消费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Kuo等在对中国台湾金门战场旅游的研究中发现,游客满意度在导游讲解和目的地忠诚度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导游讲解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的忠诚度[46];Nawijn等调查了241名游客对参观德国诺因加默集中营的情感反应及其对游客行为意向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情感反应越强烈的游客对该景点的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越强烈,并且与以往研究成果不同的是,该研究还表明某些消极情感也会对游客行为意向和旅游口碑具有积极影响[47];另外,Biran等以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为例,探讨了目的地属性的变化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48]。
进一步分析样本文献的内容和研究情境发现,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旅游吸引物、目的地管理等“供给”方面,而关于“需求”(游客动机、旅游体验及旅游行为)的研究则相对较少。Dunkley等****曾指出,尽管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研究黑色旅游的论文发表,但大部分仍集中在供给方面,只有少数研究从旅游者的角度考察黑色旅游的“需求”方[31],本文对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热点的分析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但综合分析样本文献的发文时间,可以发现2014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黑色旅游“需求”方面,并对游客动机、旅游体验、旅游者行为意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笔者认为,随着黑色旅游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偏供给、轻需求”的研究现状会逐渐改观,“供给”和“需求”的研究会逐渐趋向平衡。同时,黑色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将进一步拓展,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将成为重要趋势。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为数据源,应用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绘制了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对该研究领域的基本特征、研究力量、知识基础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文献数量随着年份变化呈逐渐增长趋势,大量文献出现于2008年之后;所涉及的发文期刊中,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和Tourism Management的载文数量最多。②在统计范围内,Walby、Piché、Stone和Sharpley是发文数量最多的作者,但总体来看各研究者的合作较少、交流较弱;该领域的研究者大多来自欧洲、北美、大洋洲及东亚地区,初步形成了以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为中心的合作网络。③在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知识演进过程中,有17篇文献起到了关键作用,是该领域最为重要的知识基础;“The Darker Side of Trave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rk Tourism”是最为重要的著作。④从研究内容来看,国际黑色旅游的研究热点聚焦于“供给”方面,多以欧美国家的战场遗址、监狱博物馆、大屠杀集中营以及刑罚历史博物馆等为案例地,探索黑色旅游开发及其目的地管理,对于作为“需求”方的旅游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4.2 讨论
本文区别于以往从文献内容出发对黑色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的相关梳理,而是以“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收录的相关研究文献为对象,聚焦于研究力量、共被引文献和共现关键词,所呈现的知识图谱,反映了国际黑色旅游的基本研究态势,构建与演绎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体系及其内在联系,对该领域今后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知识贡献。2008年的汶川地震提高了中国****对黑色旅游的关注程度,中国黑色旅游研究开始兴起并迅速发展,为国际黑色旅游研究提供了一个“东方视角”。在研究内容上,中国****对黑色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黑色旅游开发、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等方面。黑色旅游开发与发展是地震后国内****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现有研究普遍认为由地震灾害所衍生的黑色旅游是目的地灾后恢复的一种重要手段[49],研究者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国内黑色旅游的发展模式[50,51]。黑色旅游地大多承载着灾难或悲伤的记忆,不同旅游者可能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郑春晖等调查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参观者,以重游意愿和推荐意愿将黑色旅游者分为态度忠诚型、低重游低推荐型以及态度和行为忠诚型三类[52];Yan等以中国北川地震遗址为例,探讨了游客前往黑色旅游地的原因以及他们游览恐怖相关场景时的现场体验[45];Tang则认为中国国内游客被黑色旅游地吸引的方式不同于其他旅游景点,因为他们更倾向于履行纪念的义务[42]。同样,王金伟等在以北川地震遗址区为案例的研究中发现,“缅怀与探寻地方特色”和“公益与科考教育”是黑色旅游最为主要的动机[53]。总的来看,黑色旅游正成为中国旅游学界研究的新兴热点,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显现。
然而,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国内的黑色旅游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研究范围和主题较为单一,主要围绕汶川地震遗址、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等目的地针对黑色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等展开研究;研究理论与方法创新性不足,多借鉴国外理论框架进行实证研究,本土理论尚需凝练;研究力量相对薄弱、高水平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对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现状及进展的回顾,为国内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
(1)理论启示。一方面,完善黑色旅游研究理论体系,创新黑色旅游研究方法,重视国际黑色旅游研究的知识基础和研究热点,紧扣其知识演进的特征与属性,嵌入中国情景,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分析和归纳黑色旅游的中国发展范式,构建本土特色理论。另一方面,增加黑色旅游研究的合作交流,吸引更多****加入该领域的研究行列,加强****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跨区域、跨国家研究合作关系的形成,以发挥学术研究的团队效应,形成更多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提高中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
(2)实践启示。一方面,宣传黑色旅游的社会文化意义,彰显其正面效应,促进社会对于“死亡”、“灾难”及其旅游活化(黑色旅游)的道德松绑,推进其在国内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开发多样化的黑色旅游形式(如参与性较强的黑色旅游项目或活动),促进相关业态发展,进一步拓宽该领域在中国的研究“田野”。
最后,由于本文的文献检索日期为2017年初,而目前国际黑色旅游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短期内可能持续涌现大量文献,故数据的时效性是本文的一个不足之处。但笔者认为,样本文献包含“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所收录的2002—2016年的绝大部分相关文献,该时间段正好包含了距Foley等于1996年首次提出“黑色旅游”[3]概念之后的20年;从历时研究的角度考虑,本文所反映的是这样一个历时时段(20周年)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故仍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 | [J]. , |
[2] | [, |
[3] | [J]. , |
[4] | [J]. , |
[5] | [J]. , |
[6] | [J]. , |
[7] | [J]. , [J]. , |
[8] | [J]. , |
[9] | [J]. , [J]. , |
[10] | [J]. , |
[11] | [J]. , [J]. , |
[12] | [J]. , [J]., |
[13] | [J]. , [J]. , |
[14] | [J]. , [J]. , |
[15] | [J]. , |
[16] | |
[17] | [J]. , |
[18] | [J]. , [J]. , |
[19] | [, |
[20] | [J]. , [J]. , |
[21] | [J]. , |
[22] | [J]. , |
[23] | [J]., |
[24] | [J]. , |
[25] | [J]., |
[26] | [J]. , |
[27] | [J]. , |
[28] | [J]. , |
[29] | [A]., |
[30] | [M]. , |
[31] | [J]. , |
[32] | [J]. , |
[33] | [J]. |
[34] | [J]. , [J]. , |
[35] | [J]. , |
[36] | [J]. , |
[37] | [J]. , |
[38] | [J]. , |
[39] | [, |
[40] | [J]. , |
[41] | [J]. , |
[42] | [J]. , |
[43] | [J]. , |
[44] | [J]., |
[45] | [J]. , |
[46] | [J]. , |
[47] | [J]. , |
[48] | [J]. , |
[49] | [J]. , [J]. , |
[50] | [J]. , [J]. |
[51] | [J]. , [J]. , |
[52] | [J]. , [J]. , |
[53] | [J]. ,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