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识别与分析——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胡家镜1,, 万秋1, 吕兴洋2, 张垭欧1,
1. 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都江堰 611830
2. 西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成都 610074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ancient town slow tourism:Based on tourist experiences

HUJiajing1,, WANQiu1, LYUXingyang2, ZHANGYa’ou1,
1. School of Tourism,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Dujiangyan 611830, China
2.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610074,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 张垭欧,E-mail: yaouzhang_sau@163.com
收稿日期:2018-09-30
修回日期:2019-01-13
网络出版日期:2019-03-20
版权声明:2019《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四川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资助项目(SCTYETP2018L09); 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项目(LYC14-27); 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项目(SKB16-0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胡家镜,女,重庆渝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目的地管理研究。E-mail: jiajing111@sina.com



展开

摘要
慢旅游是古镇旅游发展的新形态,核心理念在于游客的深度体验。本文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对古镇慢旅游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软件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古镇慢旅游体验高频特征词,编码析出古镇慢旅游的特质要素及其情感效价。研究发现,古镇慢旅游的特质要素由文化空间、休憩场所、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四部分构成。文化空间的正向体验和负向体验均高于其他要素;自然元素的正向体验显著高于其负向体验。本文进一步从特质要素系统着手,提出通过凸显古镇地方性文化、加强内部环境治理、积极塑造人文精神等策略,推动古镇旅游持续发展。本文为推进古镇慢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慢旅游;游客体验;古镇;特质要素;内容分析法;ROST Content Mining;四川
Abstract
As a new type of ancient town tourism, slow tourism focuses on deep experience of tourists. This study extracted high-frequency words describing the tourist experiences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and used Rost Content Mining for content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ancient town slow tourism. It was foun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ancient town slow tourism consist of cultural space, area of relax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 Moreover, the proportions of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negative experience of cultural space are higher than other elements, and the proportion of positive experi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experience. These results may help ancient tow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hrough some strategic planning, including highlighting the local culture, strengthening internal environment management, and shaping the humanistic spirit.

Keywords:slow tourism;tourist experience;ancient town;characteristic elements;content analysis;Rost Content Mining;Sichuan

-->0
PDF (2296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胡家镜, 万秋, 吕兴洋, 张垭欧. 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识别与分析——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J]. 资源科学, 2019, 41(3): 467-474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9.03.05
HU Jiajing, WAN Qiu, LYU Xingyang, ZHANG Ya’ou. Characteristic elements of ancient town slow tourism:Based on tourist experiences[J]. RESOURCES SCIENCE, 2019, 41(3): 467-474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9.03.05

1 引言

2016年10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引领全国特色小镇培育建设工作。古镇作为旅游小镇的典型代表,也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毫无疑问,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古朴的环境氛围受到游客青睐。然而,古镇旅游良好发展势头背后的开发愿景和游客体验均令人堪忧: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社区冲突、市场秩序紊乱、自然生态遭到破坏、地方文化遗失等问题层出不穷[1];游客体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上述困境促使学界不断思考繁荣遮掩下的古镇旅游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十年来,学界通过比较城镇化进程中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挖掘古镇旅游游客感知,总结古镇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从3个理论视角探讨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①基于旅游开发模式的古镇利益相关者研究。根据开发主体的不同,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政府主导开发、企业主导开发和社区自治开发,各类开发模式下利益主体的利益失衡是制约古镇旅游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利益均衡才能推动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左冰等[2]明确指出社区居民是旅游开发的弱利益主体,增权是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获益保障,是实现目的地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王纯阳等[3]进一步以开平碉楼为案例,从经济、心理、社会和政治4个层面讨论社区增权的具体途径。②基于形象定位的游客重游意愿研究。游客重游意愿是衡量古镇旅游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形象定位是影响重游意愿的前置变量,故部分****探索感知旅游形象对游客重游的作用机制,从营销视角促进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胡旺盛等[4]构建了三河古镇游客真实性感知对重游意愿的正向影响关系模型,提出古镇旅游开发重点为塑造建筑、美食、文化和游览接待等要素的真实性感知形象。丁凤芹等[5]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对古镇的地方认同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因而古镇旅游持续发展不应仅依赖资源禀赋下的形象打造,更应强化游客情感体验作用下的地方认同。③基于资源破坏的古镇开发与保护研究。古镇是“特定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古老集镇”[6],过度商业化开发带来的生态破坏和文化遗失问题已伤害到古镇旅游之魂。张宏等[7]从古镇环境质量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旅游废弃物治理对维持古镇旅游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作用。孙九霞[8]则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村落的文化失落和建设性破坏问题,总结了不同学科视角下的古镇开发与保护路径。古镇旅游大刀阔斧式开发对地方经济和配套建设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但上述研究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反映出快速城镇化理念引导下的古镇旅游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学界开始关注和论述“慢旅游”理念与古镇开发和保护诉求的高度契合,提出“慢旅游”为古镇旅游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慢旅游源于19世纪80年代意大利为抵制快餐文化的“慢食活动”,主张采用绿色健康的出行方式,放缓游览节奏,深度体验目的地文化、氛围以及相关场所,实现旅游者身心愉悦和目的地持续发展的新型旅游形态[9]。慢旅游的核心理念在于深度体验、缓慢节奏和文化沉浸,放大了游览过程中的意义细节[10],鼓励游客在陌生的旅游环境中保持日常的生活方式。古镇特定的自然生态、文化背景和生产生活方式显著区别于游客的惯常空间,是为游客提供深度体验的理想场所,具备发展慢旅游形态的先天条件。而慢旅游的实现又依赖于可供深度体验的物理环境和心理氛围,有助于古镇重新审视和改善现有开发模式、形象塑造和规划布局,以适应慢旅游发展要求。因此****们开始探讨慢旅游理念下的古村落失落空间的优化问题[11],以及慢旅游理念在古镇旅游规划中的运用,从游憩功能提升[12]、体验空间构造[10]等方面阐述慢旅游的规划要点。
尽管学界高度认可慢旅游是古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并有少数****在操作层面讨论慢旅游的运用策略。但如何在慢旅游视角下识别古镇特质要素,构建慢旅游要素系统的实践路径仍未获得共识。本文以深度体验为基本出发点,对拥有古镇慢旅游经历的游客进行互动访谈,通过质性分析识别古镇慢旅游的特质要素,探索古镇慢旅游提升策略,促进古镇旅游持续发展。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既可从事要素(或过程)的数据分析,又可有效地辅助理论构建的质性研究方法,广泛适用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性研究[13]。故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深度挖掘、识别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进一步对特质要素进行情感效价分析,找出古镇慢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古镇慢旅游提升策略。

2.2 数据来源

根据专业旅游行业研究机构劲旅咨询和古村镇旅游门户网站中国古镇网2013年联合发布的《中国古镇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国拥有百年历史以上的古镇220个,其中四川拥有38个,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浙江(39个)。相较于客源广泛分布、知名度高、旅游开发成熟的浙江古镇而言,四川古镇的省外游客和省内其他地区游客所占比例非常低,旅游开发还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故本文以四川游客接待量位居前列的洛带古镇、黄龙溪古镇、平乐古镇和街子古镇为体验案例地,通过一对一互动性访谈,采集古镇慢旅游游客体验的一手资料。访谈对象的选择一方面来源于研究者身边有过四川古镇慢旅游体验的朋友;另一方面则从知名度较高的旅游网络论坛中,搜寻符合慢旅游理念的四川古镇游客为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选取采用滚雪球的方式,即通过受访者进一步推荐拥有四川古镇慢旅游体验的旅游者开展访谈,增加访谈对象直至访谈资料达到饱和状态。
受访者数量确定是影响质性研究结果外部效度的重要变量,一般认为穷尽研究主题的相关构念,达到理论饱和度即可。根据质性研究专家扎特曼的有效研究经验,受访者数量通常介于2~15位之间[14],平均5.6位受访者即可达到构念饱和的理论要求[15] 。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和最终构念的饱和趋势,最后选取了以下8位古镇慢旅游受访者(表1)。其中,受访者P3为“与传统重逢·图说四川古镇”摄影比赛获奖选手,对四川古镇构筑风貌、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历史人文、景区发展等具有深刻认识和深度体验,其古镇旅游经历符合慢旅游核心理念。受访者P1、P4、P7、P8均由P3推荐,是与其具有高度一致的旅游理念和经历的古镇旅游者。受访者P6为途牛旅游网古镇攻略栏目置顶游记分享者,其游记内容充分展示了他的古镇慢旅游思想和诉求。受访者P2、P5均由P6推荐,他们因相同的旅游理念多次结伴共游四川古镇。
Table 1
表1
表1受访者人口统计资料
Table 1Demographic data of the respondents
序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慢旅游古镇
P126本科公司职员平乐古镇
P222本科学生黄龙溪古镇
P327大专摄影师若干
P434硕士教师街子古镇
P530本科公司职员平乐古镇
P629硕士公司职员洛带古镇
P741本科个体经营者黄龙溪古镇
P833本科公务员洛带古镇


新窗口打开
访谈采用半结构形式,主要围绕以下问题:①古镇吸引您的特质是什么?②您愿意在古镇停留的原因?③游览过程中的直观感受有哪些?游览后留在您记忆中的景象或情境是什么?古镇旅游给您留下了哪些遗憾?您觉得怎样才能提升您的体验?前3个问题旨在通过获取游客体验资料,便于提取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后2个问题旨在构建古镇慢旅游要素系统的提升路径。

2.3 分析工具与过程

为保证分析效度,本文按照4个迭代顺序进行文本分析:①删除访谈资料中的无意义词汇,整合语义近似词汇,确定文本内容单元。②利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挖掘软件,对单元文本中涉及的古镇游览经历、体验、感受等进行分词处理,再将得到的分词后文本导入软件汉语词频统计窗口进行词频统计,找出高频特征词;将分词后文本导入软件情感分析窗口,生成正、负情感类词频统计结果和对应文本原句,获得情感效价分析基础数据。③对高频词汇对应的描述资料进行类目编码,凝练核心类属,分析核心类属的情感效价。解析类属意义,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

3 结果及分析

3.1 古镇慢旅游的具象描述

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内容挖掘软件,对受访者古镇游览经历、体验和发生故事的描述性资料进行词频统计,发现反映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具象描述的高频词汇既包括具体的物化和非物化载体,如古建筑、民俗,也包括抽象的环境氛围和心理感受,如时间、闲适。表2以提及频次为指标罗列了古镇慢旅游具象描述,并通过相反描述反向验证游客的体验焦点。
Table 2
表2
表2受访者对古镇慢旅游的具象描述
Table 2Representative descriptions of slow tourism in the ancient towns
特征词提及频次描述用词相反描述
古建筑39古香古色、市井气息、渊源文化、有故事翻新仿古、商业化
时间34悠闲、充裕、时间缓慢、忘了时间紧凑、赶时间
历史31古韵、悠久、厚重肤浅、浮华
风景29风景迷人的地方、依山傍水、青山绿水人造景观、嘈杂
文化26传承、感情纽带、未泯的乡音同化、破坏
老街25古色古香、青石板路、悠远的小巷城市街道、人多车多
茶馆25休息、融入古镇、雅致的享受奔波、格格不入
小吃23独一无二、本地特色同质化、丧失原味
故事21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让人着迷、细细品味商业信息、功利色彩
小桥流水21清澈、鲜活、水流潺潺、古韵犹存恶臭、浑浊、臭水沟
民俗19传统习俗、原汁原味、趣味低俗、破坏
商铺17土特产千篇一律、外来商品
老人14朴实、热情、讲故事冷漠、城市人
客栈13古色古香、恍如隔世、与小镇融为一体快捷酒店、商务客栈
放松12感觉很惬意、闲适、回归平静浮躁
民居10依水而建、朴素实用、工艺精湛、青砖木窗推翻新建、钢筋水泥
河流9江风徐徐吹来、微风掠过、游玩嬉戏浑浊
空气7空气新鲜、清新舒适雾霭、尾气
石桥6保留原有风貌,有看头、石桥和路两边房屋融为一体现代大桥
当地人6当地居民朴实善良、勤劳、态度好外地人、只想着做生意


新窗口打开

3.2 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

依据古镇慢旅游高频特征词对应的具象描述,形成基本的内容分析单元,对分析单元逐级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和选择式编码的类属分析(表3),最终识别出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的4个核心类属,分别是文化空间、休憩场所、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民居建筑、老街风貌等物化环境,以及借助这些物化环境而赖以存在、呈现的民俗文化共同构成了古镇慢旅游系统的文化空间,是古镇吸引游客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的原始动力,也是古镇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养分。8位受访者均表示:“古镇的遗存建筑和地方文化弥足珍贵,值得花更多的时间去慢慢品味”。与古镇融为一体的茶馆、餐馆、客栈以及商铺等为慢旅游者提供了慢享时光的休憩场所,是游客在陌生旅游地延续惯常地休憩方式的必要设施。如受访者P4所言:“在客栈院子里与邻桌闲聊,是一种雅致的享受”。古镇依山傍水、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和清新空气是促使游客流连于此的自然元素,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所有受访者都提到古镇自然环境带给游客的舒适感,譬如“傍晚江风徐徐吹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孩子沿江嬉戏,岁月静好”的描述,反映了古镇自然环境对慢旅游者的心境感染。古镇的朴实民风、服务体验和主客交互状态是古镇人文意蕴的集中体现,展现出慢旅游者对触及心灵的生活方式和人与人融洽相处的交往方式的本质追求。如受访者P7的描述:“每次来都能听到街口老人讲三县衙门的故事,就像小时候我爷爷反复给我讲土匪故事,不愿打断他,就听他慢慢讲”。
Table 3
表3
表3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识别
Table 3Identifica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low tourism in the ancient towns
开放式编码(概念要素)主轴式编码(范畴要素)选择式编码(核心要素)
古建筑有历史渊源,民居古色古香,需要慢慢看;戏台上的故事;民俗活动很有趣;地方文化痕迹;阡陌小巷和石拱桥都有年代感,时间都凝固了。民居、建筑;民俗、文化;老街风貌文化空间
茶馆融入古镇,可打发时间;地方小吃名不虚传,家常菜有特色;在客栈院子里发呆恍如隔世;孩子在江边嬉戏,不想回家;穿梭在商贩集市,流连忘返。茶馆;餐馆;客栈;商铺、 市集休憩场所
小镇依山傍水,天人合一;空气新鲜,江风吹来泥土和植物的味道;青山绿水,潺潺溪流,看着就不想走。空气;山峦江河;小桥流水自然元素
听街口老人讲故事,回归到小时候;当地居民热情招待;客栈老板很健谈;小商小贩的市井气息。民风、主客交融服务体验人文意蕴


新窗口打开

3.3 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的情感效价

情感效价分析展示了游客对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的正面情感和负面情感,便于正确认识和评估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系统的建设情况。ROST Content Mining情感分析结果显示(表4):文化空间要素的情感关注度最高,并且所有范畴要素的正面情感均高于负面情感,再次印证文化是古镇慢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休憩场所的情感关注度排在第2位,显示出游客对慢旅游接待设施的诉求。然而休憩场所范畴要素的情感效价差异较大,茶馆和客栈的正面情感高于负面情感,餐馆的情感效价喜忧参半,商铺集市的正面情感远低于负面情感。自然元素的情感关注度排在第3位,其范畴要素的正面情感均显著高于负面情感,说明空气清新、山清水秀的古镇自然形象已深入人心。人文意蕴的情感关注度相对较低,民风和主客交融的正面情感高于负面情感,服务体验的情感效价也是喜忧参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镇接待设施和服务体验总体上还不符合慢旅游的理念要求。
Table 4
表4
表4情感效价分析结果
Table 4Results of affective valence analysis
核心要素范畴要素正面情感/%负面情感/%
文化空间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
老街风貌
34.37
17.26
25.88
18.34
13.11
4.25
休憩场所茶馆
餐馆
客栈
商铺、集市
13.24
7.24
14.36
9.56
3.34
7.78
2.74
19.29
自然元素空气
山峦江河
小桥流水
13.22
9.86
11.73
0
1.39
2.42
人文意蕴民风
主客交融
服务体验
6.89
4.23
3.53
2.19
1.82
3.24


新窗口打开

4 讨论

4.1 古镇慢旅游的问题探讨

具象描述中的“时间”和“放松”2个高频特征词刻画了古镇慢旅游的目标特质,即在缓慢的游览过程中,通过深度体验获得心理和情感的极度放松[9]。类属分析结果显示,游客主要通过对古镇文化空间、休憩场所、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的深度体验展开慢游、慢食、慢宿、慢购及慢娱等活动,最终实现身心放松和自我认同。情感效价分析结果仍暴露出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系统存在的问题:
首先,文化体验是古镇慢旅游者的首要动机[16],建筑遗迹、民俗活动及老街风貌是引导游客对古镇历史场景进行怀旧式联想的建构触发器[17,18]。因此文化空间不仅仅是古镇旅游的文化资源,更是提升古镇旅游魅力的心理资源。文化空间作为古镇特质要素系统的核心要素,虽然游客对此给予的积极感知均高于消极感知,但除老街风貌以外,游客对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等的消极感知分别高达18.34%和13.11%。“仿古建筑”“传统习俗被庸俗化利用”等游客体验说明古镇地方文化遭遇到“篡改”式开发。
其次,区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古镇旅游设施种类单一,主要由茶馆、餐馆、客栈和商铺等休憩场所构成,游客并不关心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古镇休憩场所的情感关注度超越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的情感关注度,说明古镇休憩场所已超出一般旅游接待设施的意义范畴,既是古镇独特建筑风格和休闲氛围的有机构成,更代表着慢旅游形态所推崇的生活态度和方式[19]。但是,除茶馆和客栈的正面情感显著高于负面情感外,游客对餐馆的消极感知(7.78%)略高于积极感知,显然不符合游客对“独一无二”“地方特色”的美食期待。对商铺、集市的消极感知高达19.29%,不仅显著高于积极感知(9.56%),也位居所有范畴要素消极感知之首,可见“没有地方特色的外来商品”“千篇一律”等商铺形象已严重损害地方文化和游客体验。
再次,现有研究证实,古镇旅游自然元素由“小桥流水”等词汇高度概括[20],而本次研究发现,古镇慢旅游者关注的自然元素还指向了空气、山峦江河等更宽泛的范畴要素。空气、山峦江河、小桥流水的游客正面情感分别高达13.22%、9.86%和11.73%,均显著高于负面情感。三者之中,空气和山峦江河代表了古镇整体自然生态,游客消极感知极低,仅占1.39%,而小桥流水则代表了古镇标志性、符号性自然景观,游客消极感知(2.42%)相对强烈,“浑浊”“恶臭”等游客体验反映了古镇内部环境的污染威胁和治理困境。
最后,人文意蕴是古镇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集中体现,善于交流、乐于分享的社会关系是古镇慢旅游者重要的心理期许和价值认同[21]。既包括慢旅游者对原住居民本真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向往,也包括对服务交流互动中愉悦体验的认可和期待。游客对古朴民风和主客交融关系的积极感知分别为6.89%和4.23%,高于消极感知;但对服务体验的消极感知(3.24%)拉低了古镇整体人文意蕴,提升旅游者服务体验成为营造古镇人文意蕴的突破口。

4.2 古镇旅游发展提升策略

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并不取决于旅游系统的均衡式打造,而应重点剖析和建设影响游客体验的关键要素[19]。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是区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和古镇其他旅游发展模式的根本所在,故本文从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及其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古镇旅游发展提升策略。
4.2.1 保护文化空间,营造场所精神
人类学研究将文化空间视为既包括物化环境,又包括借助物化环境而存在的非物化形式的文化遗产[21]。古镇文化空间主要由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和老街风貌构成,是古镇特定历史时期的原貌再现。根据前文分析,除老街风貌外,当前古镇普遍存在民居建筑仿造、民俗文化滥用等问题,保护好古镇文化空间,尤其是保持民居建筑和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古镇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当空间被人为活动赋予特性时就演变为场所,场所具备的特有气质被称为场所精神[22]。场所精神是场所与场所之间的区别所在,可通过开展舞台原真性活动,再现古镇地方传统习俗,营造已消失的场所精神,通过游客文化沉浸推动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
4.2.2 开发地方商品,打造属地品牌
古镇游憩场所的范畴要素中,慢旅游者对商铺、集市的消极感知居所有范畴要素之首,“外来旅游商品”和“千篇一律”的商铺形象与旅游者期待的地方特色严重背离。地方特色依赖于商品原料、生产工艺、消费习俗的地域自然和文化差异,是旅游商品本质特征和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由地域自然和文化差异造就的品牌被称为旅游商品属地品牌(Territorial Brand)[23],是地方品牌、区域品牌的子集,与商品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地域价值、历史沉淀、文化传承,以及消费氛围直接相关。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打造旅游商品的属地品牌,是健全古镇旅游供给侧、强化古镇旅游形象和提升游客体验的有效途径。
4.2.3 强化环境治理,还原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是古镇旅游的本底资源,慢旅游者对古镇自然生态的具象描述中,“清澈、鲜活”与“恶臭、浑浊”形成强烈对比,环境污染导致古镇自然生态恶化,游客体验受损,已成为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7]。加强古镇内部环境治理,还原古镇自然生态,尽可能显露古镇独特景观风貌,不仅有助于构建古镇古朴淡雅的景观意象,还能强化自然环境对游客的心境感染。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是发展古镇慢旅游目的地的题中之义。
4.2.4 开展民众教育,彰显人性之美
古镇民风、主客关系以及服务交流互动等承载着游客对古镇人文意蕴的心理期盼。古镇居民朴质本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居民与游客之间的人际交融是吸引慢旅游者停留驻足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古镇民风和主客关系,服务体验是古镇人文意蕴范畴要素的短板。为此,积极开展民众教育,培养古镇居民的东道主意识,提升旅游相关知识储备,强化服务技能训练,全面彰显古镇生活文化的人性之美,分级触碰游客人居体验,最终内化游客对古镇的情感依附。

5 结论

(1)慢旅游是古镇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慢旅游倡导通过健康的出行方式,缓慢的游览节奏和较长的停留时间,在目的地获得深度体验和身心放松的新型旅游形态。古镇独有自然形态和文化气质为游客实现深度体验和文化沉浸提供了可能,慢旅游理念为古镇优化开发模式,改善规划布局和重塑旅游形象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2)古镇慢旅游特质要素由文化空间、休憩场所、自然元素和人文意蕴共同构成。其中,文化空间主要包括“民居建筑、民俗文化、老街风貌”等范畴要素,休憩场所主要包括“茶馆、餐馆、客栈、商铺、集市”等范畴要素、自然元素主要包括“空气、山峦江河、小桥流水”等范畴要素,人文意蕴主要包括“民风、主客交融、服务体验”等范畴要素。
(3)游客对古镇文化空间、休憩场所和自然元素的情感关注度整体上高于对人文意蕴的情感关注度。游客对文化空间、休憩场所和自然元素的关注,反映活动涉入时感官体验需求的满足,是对要素系统的工具性依附;而对人文意蕴的关注,反映活动涉入时情感体验的满足,是对要素系统的情感性依附。目前,游客对古镇特质要素的工具性依附强于情感性依附。
(4)游客对古镇的消极感知集中在地方文化遭到破坏、内部环境污染,以及服务体验差等方面。保护古镇传统文化,打造属地品牌,加强环境治理,彰显人文精神是推动古镇慢旅游发展的具体策略。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张冬婷, 邱扶东. 国内外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J]. 旅游学刊, 2011, 26(3): 86-92.
[本文引用: 1]

[Zhang D T, Qiu F D.A review of tourism research in ancient towns at home and abroad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3): 86-92.]
[本文引用: 1]
[2]左冰, 保继刚. 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 西方“旅游增权”理论研究述评
[J]. 旅游学刊, 2008, 23(4): 58-63.
[本文引用: 1]

[Zuo B, Bao J G.Fro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review of western “tourism empowerment” theory
[J]. Tourism Tribune, 2008, 23(4): 58-63.]
[本文引用: 1]
[3]王纯阳, 黄福才. 从“社区参与”走向“社区增权”: 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
[J]. 人文地理, 2013, 28(1): 141-149.
[本文引用: 1]

[Wang C Y, Huang F C.From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o “community empowerment”: A case study of Kaiping Diaolou and Villages
[J]. Human Geography, 2013, 28(1): 141-149.]
[本文引用: 1]
[4]胡旺盛, 谭晓琳, 潘理权. 古镇旅游真实性感知对游客行为意向影响研究: 以安徽三河古镇为例
[J]. 财贸研究, 2014, (6): 138-144.
[本文引用: 1]

[Hu W S, Tan X L, Pan L Q.Study on the impact of tourism authenticity perception on tourists’ behavior intention in ancient towns: A case study of Sanhe ancient town in Anhui Province
[J]. Financial and Trade Research, 2014, (6): 138-144.]
[本文引用: 1]
[5]丁风芹, 姜洪涛, 侯松岩, . 中国传统古村镇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以周庄为例
[J]. 人文地理, 2015, 30(6): 146-152.
[本文引用: 1]

[Ding F Q, Jiang H T, Hou S Y, et al. Study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tourists’ willingness to revisi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villages and towns: A case study of Zhouzhuang
[J]. Human Geography, 2015, 30(6): 146-152.]
[本文引用: 1]
[6]吕勤, 黄敏. 国内古镇旅游研究综述
[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 (1): 6-14.
[本文引用: 1]

[Lv Q, Huang M.A summary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ancient town tourism
[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12, (1): 6-14.]
[本文引用: 1]
[7]张宏, 侯国林, 黄震方, . 古镇旅游地废弃物的环境影响研究: 以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周庄、锦溪、千灯为例
[J]. 地理科学, 2015, 35(11): 1419-1428.
[本文引用: 2]

[Zhang H, Hou G L, Huang Z F, et al.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waste in ancient town tourist sites: Take Zhouzhuang, Jinxi and Qiandeng for example in different life cycle stages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1): 1419-1428.]
[本文引用: 2]
[8]孙九霞. 传统村落:理论内涵与发展路径
[J]. 旅游学刊, 2017, 32(1): 1-3.
[本文引用: 1]

[Sun J X.Traditional village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development path
[J]. Tourism Tribune, 2017, 32(1): 1-3.]
[本文引用: 1]
[9]李君轶, 唐佳, 张高军. 慢游:概念、特征及动因
[J]. 思想战线, 2012, 38(6): 118-122.
[本文引用: 2]

[Li J Y, Tang J, Zhang G J.Slow travel: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motivation
[J]. Thinking, 2012, 38(6): 118-122.]
[本文引用: 2]
[10]张旗. 慢旅游视角下的游客体验空间研究
[J]. 广西社会科学, 2015, (3): 75-79.
[本文引用: 2]

[Zhang Q.Research on tourist experience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low tourism
[J]. Guangxi Social Science, 2015, (3): 75-79.]
[本文引用: 2]
[11]诸汉涛, 赵冲. 慢旅游理念下的传统村镇失落空间优化研究
[J]. 中外建筑, 2016, (12): 45-48.
[本文引用: 1]

[Zhu H T, Zhao C.Study on the lost space optimiz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towns under the concept of slow tourism
[J]. Chinese and Overseas Architecture, 2016, (12): 45-48.]
[本文引用: 1]
[12]黄华, 朱喜钢, 赵宁曦. 慢城、慢旅游及其旅游规划运用
[J]. 浙江农业科学, 2013, 1(6): 741-744.
[本文引用: 1]

[Huang H, Zhu X G, Zhao N X.Slow city, slow tourism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ourism planning
[J]. Journal of Zhe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3, 1(6): 741-744.]
[本文引用: 1]
[13]苏芳, 黄江明. 质性研究设计与写作的若干策略: “中国企业管理案例与质性研究论坛(2012)”会议综述
[J]. 管理世界, 2013, (2): 136-140.
[本文引用: 1]

[Su F, Huang J M.Several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d writing: “China Business Management Case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um (2012)”
[J]. Management World, 2013, (2): 136-140.]
[本文引用: 1]
[14]Zaltman G, Coulter R H.Seeing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Metaphor-based advertising research
[J].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1995, 35(4):35-51.
[本文引用: 1]
[15]潘莉, 张梦, 张毓峰. 地方依恋元素和强度分析: 基于青年游客的质性研究
[J]. 旅游科学, 2014, 28(2): 23-34.
[本文引用: 1]

[Pan L, Zhang M, Zhang Y F.An analysis on elements and intensity of place attachment: Based 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Yong tourists
[J]. Tourism Science, 2014, 28(2): 23-34.]
[本文引用: 1]
[16]何振, 许霞. 古镇游客旅游动机量表编制及结构探讨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 30(8): 42-48.
[本文引用: 1]

[He Z, Xu X, Tourist motivation scale of ancient town
[J]. Journal of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 2015, 30(8): 42-48.]
[本文引用: 1]
[17]薛婧. 旅游怀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 重庆: 西南大学, 2012.
[本文引用: 1]

[Xue J.Tourism Nostalgi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D]
.Chongqing: Southwest University, 2012.]
[本文引用: 1]
[18]董培海, 李伟. 旅游、现代性与怀旧: 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
[J]. 旅游学刊, 2013, 28(4): 111-120.
[本文引用: 1]

[Dong P H, Li W.Tourism, modernity and nostalgia: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of sociology of tourism
[J]. Tourism Tribune, 2013, 28(4): 111-120.]
[本文引用: 1]
[19]张骏, 卢凤萍, 古风. 慢城旅游吸引力系统的内涵与构建
[J]. 城市问题, 2011, (9): 26-31.
[本文引用: 2]

[Zhang J, Lu F P, Gu F.Connot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 system in slow city
[J]. Urban Problems, 2011, (9): 26-31.]
[本文引用: 2]
[20]王媛, 许鑫, 冯学钢, . 基于文本挖掘的古镇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以朱家角为例
[J]. 旅游科学, 2013, 27(5): 86-95.
[本文引用: 1]

[Wang Y, Xu X, Feng X G, et al. Research on tourists’ perceived image of ancient town using web text mining methods: A case study of Zhujiajiao
[J]. Tourism Science, 2013, 27(5): 86-95.]
[本文引用: 1]
[21]侯兵, 黄震方, 徐海军.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 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J]. 旅游学刊, 2011, 26(3): 70-77.
[本文引用: 2]

[Hou B, Huang Z F, Xu H J.Research on spatial form of cultural tourism: A summary and enlightenment based on cultural space
[J]. Tourism Tribune, 2011, 26(3): 70-77.]
[本文引用: 2]
[22]张位中. 国内古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研究: 基于文化空间与场所精神理论
[J]. 城市发展研究, 2014, 21(10): 13-16.
[本文引用: 1]

[Zhang W Z.The ancient town tourism developme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cultural space and the place spirit
[J]. Urban Studies, 2014, 21(10):13-16.]
[本文引用: 1]
[23]Lorenzini E, Calzati V, Giudici P.Territorial brand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Marche region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1, 38(2): 540-560.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文化 空间 自然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