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遗产社区旅游转型初期商业发展过程与机制——以福德湾矿工村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戴湘毅1,2,, 涂文慧1, 张鑫1, 唐承财3,
1.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 100048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北京 100024

Tourism-related business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heritag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Fudewan Miner’s Village

DAIXiangyi1,2,, TUWenhui1, ZHANGXin1, TANGChengcai3,
1. 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School of Tourism Sciences,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4,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 唐承财,E-mail:tcc5808@163.com
收稿日期:2018-09-12
修回日期:2019-01-18
网络出版日期:2019-03-20
版权声明:2019《资源科学》编辑部《资源科学》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401155); 国家旅游局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项目(TYETP2015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8YJA63010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戴湘毅(1982-),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后,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区域旅游发展。E-mail:realnae@126.com



展开

摘要
旅游已经成为古村、古镇和历史街区等遗产社区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商业化往往是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的矛盾所在。遗产社区转型初期发展旅游商业是对方向和路径的探索,对遗产后续保护利用的意义重大,但目前关注度不够。本文基于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以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福德湾矿工村为案例,对遗产社区转型初期的旅游商业化现象进行研究。分析显示,案例社区的旅游商业已经进入初级商品化阶段,商业业态单薄,低端化和同质化现象明显,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已经导致了后生产遗产景观的出现。有别于以往案例中资本和政府主导的模式,案例社区中的旅游商业发展是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本地NGO申遗促进会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遗产社区;转型初期;旅游商业;福德湾矿工村
Abstract
Tour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communities, such as ancient villages, ancient towns, and historic districts. Existing studies show that commercialization is the most pressing issue i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ran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related businesses in a heritage community is critical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heritage, but relevant studies are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methods, this study used the case of the Fudewan Miner’s Village in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to examine the phenomenon of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heritage communit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ourism-related businesses have just evolved into the stage of early commodific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lack of diversity, provision of low-end products and product homogeneity. The re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lead to the post-productivist heritage-scape. Different from the common investor-and local government-dominated models in the past,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he case community is driven by the interactions of community elites, local governments and residents. Loc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have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Keywords:heritage community;transformation;tourism-related businesses;Fudewan Miner’s Village;

-->0
PDF (444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戴湘毅, 涂文慧, 张鑫, 唐承财. 遗产社区旅游转型初期商业发展过程与机制——以福德湾矿工村为例[J]. 资源科学, 2019, 41(3): 475-483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9.03.06
DAI Xiangyi, TU Wenhui, ZHANG Xin, TANG Chengcai. Tourism-related businesses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heritag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The case of Fudewan Miner’s Village[J]. RESOURCES SCIENCE, 2019, 41(3): 475-483 https://doi.org/10.18402/resci.2019.03.06

1 引言

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当下,依托传统产业的地区面临着产业衰落、劳动力流失、环境污染等问题,转型迫在眉睫。而在古村、古镇、历史街区和传统工矿城镇等遗产社区中,转型问题显得尤为复杂,其中交织了地域文化存废、产业结构更替和社区人口变迁等核心过程。而遗产社区在实体环境和文化生活上的二重性,又使得绝对的文物式保护难以奏效。实践表明,在众多的转型路径中,旅游作为一种遗产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1],既能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2],又可广泛传播社区的遗产价值,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双赢”的目标,被众多遗产社区所接受[3,4]
旅游作为遗产社区转型和发展的途径之一,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遗产社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使遗产社区旅游开发饱受争议[5,6,7]。旅游和商业密不可分[8],商业化现象本身是中性的,但随着旅游的发展,商业化进程的快慢不一又会对旅游地产生不同的影响,表现为旅游地的适度商业化或过度商业化[9]。目前国内不少旅游高速发展的遗产社区,如周庄[10]、丽江[11]和凤凰古镇[12]等,其主要街道大多演变为纯粹的利润场所,陷入了商业化氛围过浓的境地[13],甚至会在社区居民中滋生敌意情绪[14]
当前不少研究关注了遗产社区中的旅游商业化问题[9, 15-18],认为遗产地的旅游商业化不可避免[18],那么遗产社区中的旅游商业发展是否存在规律可循的发展模式?Mitchell等在加拿大St. Jacobs的案例研究中率先使用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理论模型对旅游商业发展模式进行探讨,提出前商业化、初级商业化、高级商业化、初级破坏、高级破坏和后破坏六个阶段,景观也从生产式景观、后生产式遗产景观向非生产式休闲景观转变[14,19]。该理论模式随后在Niagara[20]、Elora[21]、中国朱家角[22]、甪直[23]、周庄[24]和西递[18]等案例中得到应用和检验。从遗产社区旅游商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来看,Mitchell等认为是投资商、遗产保护者和推动者共同驱动了旅游商业的发展,其中投资商尤为重要[14]。显然,西方背景的研究强调商品化和创新的力量,是资本累积的方式影响社会文化[24]。而在中国的实践中,政府有能力对资本进行干预,其力量不可忽视[8,25],如保继刚和苏晓波将丽江的过度商业化归结为缺乏预见性措施[15],而西递和同里的相对均衡发展则是政府预见性干预的结果[18,26]
由上可见,既有研究涉及的遗产社区都已经转型为成熟旅游目的地,商业发展时间较长,基本都处于模型的后期阶段,而对初级商品化等前几个阶段的商业特征分析基本来自于访谈回忆和只言片语的媒体报道。遗产社区旅游转型初期是对方向和路径的探索,商业类型、经营状况等都会对遗产的后续保护利用产生决定性影响,对其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相比西方研究强调企业家精神和资本的力量,不少中国研究突出了政府干预的作用。实际上,政府主导和干预是中国遗产社区旅游转型发展中的常态,但效果在大部分时候并不尽如人意。那么在旅游转型和商品化这一复杂过程中,除资本主导和政府预见性干预之外,社区中的其他驱动力因素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本文以福德湾矿工村为案例地,从旅游转型初期这一发展阶段出发,剖析遗产社区商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以期拓展旅游商业发展的研究视角,为国内遗产社区的转型实践提供借鉴。

2 案例地和研究方法

福德湾矿工村(以下简称福德湾)位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矾山镇。矾山作为浙南最悠久的矿山集镇,采冶历史约640年,矾山矾矿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0%,素有“世界矾都”之称。各时期的采炼生产、生活系统的留存,既是传统矿业近现代矿业遗产与乡土建筑的集合体,也是最具特色和开发价值的矿业文化资源。既有研究表明,矾山矾矿是中国古代矿业文明传衍至今的独特见证,在传统生产工艺、技术传播和矿业神信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27]
在此背景下,立足社区现实和遗产资源,矾山开始探索以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为导向的转型道路。自2012年开始,矾山先后建设了“温州矾矿博物馆”“矾都奇石馆”和“矾都矿石馆”等,实施了遗产修缮系列工程。修缮工程提升了社区面貌,福德湾也因此相继获得“中国传统村落”(2013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2016年)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2017年)等荣誉和称号。相关项目的实施和荣誉获得,使得遗产的旅游和商业价值得到释放。
福德湾作为中国传统矿业基础上形成的村落,是遗产社区中传统产业衰落后通过旅游带动社区进行转型的代表,它的旅游商业化途径和历程对其他遗产社区具有较高的示范和借鉴作用。本文研究方法以商铺调查和深度访谈为主。商铺调查主要对店铺的业态类型、开业时间、租金、投资和收入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旅游店铺的外观形态、内部设计进行了观察和拍照。深度访谈主要是针对旅游发展相关的人员,调查了商铺46家,其中进行深入访谈并做详细记录的有30家,编号S01-S30。另外,还调查访问了6位本地NGO中的社区精英,编号为Y01-Y06。

3 旅游商业的发展状况和过程

随着福德湾旅游转型的不断深入,其商业化进程也不断向前推进。但由于仍处在转型初期,政府规划尚待实施,当地居民处于观望和模仿阶段,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景观现象。

3.1 旅游商业的现状调查

根据既有研究,旅游目的地的商业店铺按照功能可分为主要面向旅游者、面向居民和二者混合的店铺。而在本案例中,福德湾受矾矿衰落影响,原有的社区商业已经荡然无存。遗产旅游的兴起,使得福德湾转型为一个区域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社区商业完全是旅游驱动下形成的,其经营对象也主要面向游客。根据目前存在的店铺类型,将旅游商业业态分为食杂类、餐饮类、旅游纪念品类、休闲服务类、宾馆客栈类5个大类。其中餐饮类(16家)所占比重最高达34%,其次食杂类(15家)占比32%,旅游纪念品类(7家)占比15%,休闲服务类(6家)、宾馆客栈类(3家)分别占13%、6%。总体上,在福德湾中,大众化的食杂类和餐饮类商铺居多,特色文化和旅游纪念品类的店铺较少。从售卖的具体商品来看,这种大众性和特色缺失表现为同质化和低端化,如餐饮类集中在肉燕、鱼羹和小餐馆等,食杂类主要集中在矿泉水、饮料、自产的散装豆干和腌萝卜等。为了吸引小游客,为数不少的店铺主要售卖风车、喇叭等小玩具。这些商品一般缺乏品牌和包装,价廉质低。
相较之丽江、周庄等国内其他发展成熟的旅游景区,福德湾中的旅游商业运营成本极低。由于目前福德湾当地居民占绝大部分,外来人口较少,旅游商铺中有一半以上使用自家或亲戚朋友的房屋,不用承担房租或只需承担极低的房租。调查可知,2013—2016年,一般地段的房租每年每间只需1000元钱左右。随着福德湾知名度的提升,旅游发展加快,社区旅游商业的结构和面貌正在快速发生变化。除了既有居民的闲散资金之外,社区中原来对外输出的资本也开始回流,访谈中至少有1/4以上的商家原来在外从事经商、开厂和采矿工程等业务。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福德湾低成本运营的状况正在改变,2016年房租价格出现大幅度提升,普遍上涨了10倍以上。蜂拥而至的旅游者极大拉动了对旅游店铺的租赁需求,社区中一房难求,原来合同的低廉租金显得微不足道,房东和承租户的纠纷上升,毁约现象出现。

3.2 旅游商业的发展历程

福德湾是矾山矿冶业发展的源头,村落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砖石和木构建筑为主。清康熙二年(1663年),因炼矾污染水体和沿岸农作物,康熙下诏:“赤垟山炼矾,恩准孤贫渡食,矾浆水必汇入海”,刻有诏书的石碑仍保存于福德湾村内的白马宫[27]。福德湾是历史上明矾采冶的中心,也是矿工和矿主的生活区,挑矾古道穿村而过,形成了以满足矿工、挑矾工和客商需求的副食品、小菜馆、剃头店、成衣店、南北货等商铺。20世纪90年代末,矾矿业走向低迷,福德湾的商业也随之衰落。2005年,位于福德湾的矾矿遗址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但并未与旅游发展产生实质性关系。
2010年9月,苍南县政协成立调研组,将矾矿工业遗产的保护利用作为调研课题,并上报温州市委市政府。2011年,初步形成以遗产旅游进行转型的思路。2012年6月,社区NGO“温州矾矿申报世界工业遗产研究促进会”(下文简称申遗促进会)成立,福德湾古民居修缮工程一期、温州矾矿博物馆陆续向游客免费开放。为了满足来访游客的需求,当地政府要求社区干部开设店铺,因此福德湾村中停开已久的茶铺在2012年得以重新开张,此为第一家旅游商铺。2013年1月,在申遗促进会和当地政府共同努力下,“支持温州矾矿申遗”列入温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和2014年,福德湾相继获批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游客量有显著增加。由于村中老年人居多,居民对旅游发展前景也没有把握,因此只有少数人开始建设餐馆和茶馆,2015年仅有6家商铺经营。随着民居修缮、给排水系统和环境整治等工程的完成,福德湾的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并于2016年9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这一系列事件提升了福德湾的知名度,游客纷至沓来,旅游商铺也进入建设高潮。截至2017年12月份,福德湾的商铺数量增长到46家,其中83%的店铺是2016年以后建立的(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福德湾旅游商业的时空演变
-->Figure 1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tourism commerce in Fudewan
-->

按照创造性破坏模型,福德湾在2010年后大致进入初级商品化阶段,此时出现了遗产保护主义者,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和行动也对旅游发展进行鼓励,私人投资的旅游商铺相继出现。民居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使得福德湾的典型历史建筑得到修复,旅游商铺迅速占据最优区位,由主入口向街道内部进行纵深蔓延,继而成为旅游消费语境下社区中最为重要的旅游线。为了满足商业发展和居住要求,这些店铺多采用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布局,由生活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典型民居和工业建筑的修复,强化了福德湾的空间形象,成为区域中可供识别的遗产符号,开始出现Mitchell描述的“后生产式的遗产景观”[19]。同时,受产权、街道形态和房屋格局制约,大部分店铺规模较小,以单个门面为主。紧张的铺面空间难以满足快速商业发展的需求,两者矛盾日益突出。为了争夺公共空间,不少商家将自己销售的商品摆放到了店面外,使得老街本身就不宽的路面显得更加狭窄拥挤,这种现象在旅游旺季表现得尤其突出。旅游商铺对公共空间的侵占,激发了部分居民的负面情绪,但绝大部分居民对旅游发展仍表示支持。

4 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解释

温州模式是典型的“小政府”模式,民营经济发达,民间力量活跃并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基于区域的社会治理和参与传统,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是福德湾旅游转型初期阶段的主要参与群体。
通过对参与利益主体关系和诉求的分析,由此厘清社区选择旅游转型进而介入商业化的内在逻辑。从福德湾走出的社区精英与矾矿存在多重联系,矾矿衰落和社区凋敝使他们痛心不已。一方面,他们通过捐款修路等方式对社区进行回报;另一方面他们还利用商务和旅游机会,对国内外依托矿业遗产进行旅游转型的发展经验进行关注,并通过其社会网络游说政府。地方政府在经历引进新工业、劳务和技术输出等诸多尝试后,接受了矿业遗产的理念,以省文保单位“矾山矾矿遗址”为依托对社区遗产实施系列修缮工程。这种努力迅速得到回报,福德湾相继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和“UNESCO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等头衔和荣誉,为地方政府政绩增色不少,在一定程度缓解了政绩考核压力。本地居民在矾矿衰落后,面临了严重的再就业压力和增收需求,在政府和本地NGO的宣传下,逐步相信遗产旅游是福德湾转型发展唯一的道路。在多方取得共识后,福德湾成为矾山镇旅游转型的先发地区,旅游业成为社区的主导产业。
由上分析可知,福德湾旅游转型过程中商业产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可以归结为(图2):各利益攸关群体基于面临的压力和需求,将社区的矿业遗迹资源化,促使了旅游转型成为社区发展路径选择,进而推动旅游商业的发展。这种以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为主导的内生动力是贯穿社区旅游商业产生、发展的动力基础。应该注意到,申遗促进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凝聚优势、沟通协商的平台。由于成员来自社区中的不同群体,在社区事务的处理中有血缘、亲缘、业缘和地缘等先天优势,使得申遗促进会成为由政府、矿企和宗族等利益群体构成社会网络中的纽带。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福德湾旅游转型初期商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动力机制
-->Figure 2Drivers and dynamic mechanism of commercial development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transformation of Fudewan
-->

4.1 社区精英的自我救赎

社区精英是借助其掌握的优势资源或特殊才能,深入社区日常生活,获得较大的社会资源调动能力和更高权威价值的人[28]。在福德湾社区转型中产生作用的社区精英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过提拔和升学等方式从矾矿和社区走出的个人。温州矾矿曾是中国重点化学矿山,所在社区一度非常繁华,通过干部交流和升学等形式为温州等地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另一部分则是矾矿衰落后前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承揽采矿和巷道工程的青壮年工人,他们依赖精湛的技术积累了大量财富。这些社区精英广泛分布于政界、商界、教育界和新闻界等领域。社区精英的自我救赎,是他们在对社区困境和问题切身体会基础之上,希望通过自身行动促进社区遗产的保护利用,进而提升社区活力和生活水平的行为。
在最初的阶段,社区精英主要通过对国内外矿业遗产利用案例的介绍介入本社区的转型。如被本地人提及最多的故事是某矾山籍姑娘参观波兰维利奇卡盐矿后向矾矿提出建议,并促进了《世界矾都矿山公园》规划的诞生[29]。在确立转型发展道路后,部分社区精英能够打破固有模式,率先在社区进行旅游创业,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参考学习的个人样本,影响着村民的价值观念,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如Y06作为长期生活在此的本地人,对社区整体情况和居民非常了解,能够准确地掌握居民的心理预期和利益诉求,从而成功开设运营以茶文化为特色的茶书院,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区旅游商业的品质和多样性。多位村民提及Y06,认为她在经营上有想法,希望向她学习,也愿意把房子租给她运营:“要租出去了,给茶书院那边来开。不知道她租下来干嘛,没说。(但是)她跟人家就是不一样……”(S02)。
申遗促进会的成立,将分散的社区精英整合起来。通过申遗促进会,精英们能“利用这个概念和平台发动群众配合(申遗)工作,……从而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作用”(Y01)。同时,精英们也能通过平台扩大社会网络,将个人资源引入到社区中,助推社区走遗产保护和旅游利用的转型道路[30]

4.2 地方政府的鼓励引导

遗产保护本质上是地方政府的一种投资行为,最终目标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最大化[15]。矾矿业陷入困境后,GDP增长为主要内容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税收竞争[31]迫使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尝试进行社区转型,但成效不大。2010年,苍南县政协组织相关部门和地方知名人士对矾矿进行调查,形成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报告。在得到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后,矾山镇政府于2011年底在福德湾启动传统民居系列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在费用上,政府和居民采用分摊方式,较大程度推进了社区修缮工程的实施。2012年,申遗促进会成立后,积极游说上级政府,提出矾山的政绩考核应以遗产保护为标准,进一步打消了地方政府的顾虑,促使政府重视遗产保护和利用。社区精英Y02就提及:“当时我们镇里都是有考核的,比如说你要搞一些大项目引进,要有成绩做出来的。那我们矾山有什么GDP啊,……没有的话,就一票否决你。后来我们提出来,……矾山镇考核应该是特别的考核,不要以这种工业产值作为考核,而是矾山的保护到什么程度”(Y02)。
为了尽快激发社区活力,满足游客需求,政府对于旅游商业持鼓励态度。在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政府需要有代言人和示范者,因此矾山镇政府就要求社区中的党员干部带头开设商业店铺。“我姐做(居委会)书记,是干部嘛,我是第一家开的,别人都不开,政府动员我们开,……要是不开店,客人来了也没东西吃。说起个带头作用,别人看到才会一家一家开起来”(S01)。同时,地方政府为了推进福德湾中的旅游商业发展,在开店相关手续办理方面也大开绿灯,“开店餐饮要办许可证,(政府审批)会快一点。在下面镇区中开店要3、4个月,(而在福德湾开店)15天就批下来了”(S05)。
在旅游发展初期,地方政府常以一种较为“包容”的态度让居民自主发展[32]。加上在此阶段政府对于旅游商业的规制往往是滞后的,也缺乏正式、全面和深入的规划,导致问题层出不穷。当地政府对于旅游商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总体以非正式的、临时性措施为主。如在福德湾旅游商业发展之初,为了避免五花八门的商铺招牌对景观造成破坏,镇政府因此对商铺招牌进行专门规定;旅游快速发展后,出现了大量的流动摊贩,镇政府随之出台了流动摊贩整治条例。显然,由于遗产保护利用取代GDP成为政绩考核标准之一,使得地方政府对旅游商业带来的负面影响较为敏感,并且已经形成了快速响应机制。

4.3 本地居民的个体诉求

福德湾的居民多为矿工及家属,矾矿衰落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经济和社会结构。访谈可知,从事旅游商业的本地居民主要有两大来源,也存在两大经商动机。一个群体是返乡创业者,他们从社区旅游转型和商业发展中看到希望,试图将旅游商业作为生计的替代手段之一。这个群体以前主要在外从事矿山井巷业,返乡开店显然要轻松和安全很多。矾山年轻人以前“全部是出去靠搞井巷工程。实际上很危险,一年最少要死十几、二十个人……真的,出去很苦,我们不愿意出去,我们在家里挣2000、3000、4000元,够生活就行了”(S18)。另一群体则是社区的留守老人,他们把经商作为养老消遣的途径,经济收益倒在其次。本地居民与游客的频繁互动交往,改变了社区往日冷清的面貌,留守老人通过开店与游客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子女不在身边的心理遗憾。访谈就发现,福德湾的某些房主在问及以后是否会出租房子获得高额租金收益时,明确给出否定回答:“不会出租,因为老人家在这里住,就是给老人家开开店,也不是说赚多少钱”(S22)。
本地居民往往会以个人成本—收益分析为基础,依据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对危险矿业工作的规避和低收益预期使得居民在最初开店资金上不会投入太多,同时由于店主一般年龄较大,教育水平偏低,缺乏商业技能,因此在业态选择、店铺策划和设计等方面倾向选择简单易行且见效快的跟随模仿策略,这是社区商业业态同质化和低端化的根源。“我觉得他们进的东西都和我差不多,然后我换新的,别的东西进过来,他们看我卖的好,马上进过来”(S26)。同质化和低端化的商业业态直接导致低层次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低价竞争。“刚开始我风铃生意很好,现在一点都没生意,因为我风铃可以卖15块,利润可以多一点,现在他们十块八块都卖出去,利润很少”(S26)。
为了应对旅游商业的无序发展,申遗促进会充分利用其社会资源优势,对社区居民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引导。如多次邀请专家前来进行指导,从专业的角度对社区转型发展进程中的问题予以纠正。 “老百姓……把那个钢筋水泥、不锈钢栏杆做起来。阙教授一看,说你们这些要弄掉。……后来老百姓知道了(这种做法的危害),他们也是听话的”(Y02)。在这种背景下,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性逐步加强。如有店主认为不能看短期是否赚钱来决定开什么店,而要注重文化性,“赚钱比较快的像吃的,……但全部要搞这个没有意思。为什么?毕竟我们是历史文化名村,我搞这个全部是古香古色的”(S22)。

5 结论和讨论

作为典型的遗产社区,福德湾通过旅游进行转型只有数年的时间,尚处于转型初期。依据Mitchell的旅游创造性破坏模型,福德湾在“驱动力”“消费者”和“对旅游的态度”等方面符合初级商品化阶段的特点。由于转型发展时间较短,福德湾当前的旅游业态较为单一,以大众化食杂类和餐饮类商铺居多,特色文化和旅游纪念品类的店铺较少,具有明显的同质化和低端化倾向,但随着本地居民文化意识的苏醒,这种状况将逐步改善。由于系列修缮工程的实施,福德湾中典型民居和工业建筑得以修复,并被旅游商业改造为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布局,生活空间转变为消费空间,后生产式遗产景观开始出现。就这一点而言,福德湾的旅游商业又具有高级商品化阶段的特点。这可能与遗产社区在转型路径上有针对性的探寻有关,因为一旦确定发展方向,社区和地方政府将从功能和景观上对社区进行修缮更新,从而使得后生产式遗产景观快速成为社区的主导景观。
老旧的遗产社区常常面临人口流失和老龄化导致的内生动力不足问题[33],因此大部分遗产社区转型不得不借助政府力量和外部资本。但在福德湾的案例中,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基于本地NGO申遗促进会的平台共同作用,形成了旅游商业发展的内生机制。首先,矿业经济的兴衰促使社区精英“走出去”,他们在获得阅历和财富的同时也感受了乡愁,因此有强烈回馈家乡的意愿。申遗促进会的出现为社区精英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扩大了他们的社会网络,强化了与政府协商的能力。其次,衰落的矿业使得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包袱,进而导致遗产保护利用成为政绩考核标准。在这一背景下,尽管政府希望通过旅游发展改善社区破败面貌和就业困境,但申遗的远期目标使得他们对旅游商业并没有完全放任,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保继刚等在西递和同里研究中提出的预见性干预措施[18,26]。第三,申遗促进会利用其本地身份和社会网络资源优势,对本地居民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引导,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总而言之,尽管社区精英、地方政府和本地居民都有其利益诉求和纠葛,但是在申遗促进会协调下,社区旅游商业发展总体可控,且在社区内部初步形成自我纠偏的意识和机制。这种内生机制避免了某些群体的短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延缓过度商业化现象,因此总体上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应该认识到,上述内生动力机制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作为其孕育环境的温州近年来一直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支持社会组织做大做强,实施“小政府大社会”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本地NGO申遗促进会才得以产生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转型初期,创造性破坏模型中最重要因素之一的外来“资本”尚未介入到福德湾旅游商业发展的进程。但调查中同时发现,随着遗产社区知名度提升,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专业的旅游资本已经开始介入社区的商业发展,如外来旅游投资公司已经在社区中物色和租赁民宅,意欲布局旅游住宿产业。显然,强大的外部资本作为新因素介入遗产社区的旅游转型,会给当前社区的内生发展机制带来不确定性。福德湾的旅游转型能否顺利进行,旅游商业的负面影响能否规避,最终达到Mitchell所预测的相对均衡状态,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要课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周睿, 钟林生, 刘家明. 乡村类世界遗产地的内涵及旅游利用
[J]. 地理研究, 2015, 34(5): 991-1000.
[本文引用: 1]

[Zhou R, Zhong L S, Liu J M.Research on rural world heritage sites: Connotation and tourism utilizatio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5): 991-1000.]
[本文引用: 1]
[2]杨丽霞, 喻学才.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
[J]. 旅游学刊, 2004, 19(4): 85-91.
[本文引用: 1]

[Yang L X, Yu X C.A summary of China's researches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J]. Tourism Tribune, 2004, 19(4): 85-91.]
[本文引用: 1]
[3]唐晓云, 闵庆文, 吴忠军. 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居民感知及其影响: 以广西桂林龙脊平安寨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0, 32(6): 1035-1041.
[本文引用: 1]

[Tang X Y, Min Q W, Wu Z J.An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s’ perception on tourism in agro-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n Ping’an Village of Guilin City, Guangxi
[J]. Resources Science, 2010, 32(6): 1035-1041.]
[本文引用: 1]
[4]李伯华, 周鑫, 刘沛林, . 城镇化进程中张谷英村功能转型与空间重构
[J]. 地理科学, 2018, 38(8): 1310-1318.
[本文引用: 1]

[Li B H, Zhou X, Liu P L, et al. Fun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reconstructuring of Zhangguying Village in urbanization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8): 1310-1318.]
[本文引用: 1]
[5]孔翔, 卓方勇, 苗长松. 旅游业发展状况对古村落文化保护的影响: 基于对宏村、呈坎、许村居民的调研
[J]. 热带地理, 2016, 36(2): 216-224.
[本文引用: 1]

[Kong X, Zhou F Y, Miao C S.Influence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raditional local culture preservation: Based on the field Work in Hongcun, Chengkan and Xucun villages
[J]. Tropical Geography, 2016, 36(2): 216-224.]
[本文引用: 1]
[6]Aas C, Ladkin A, Fletcher J.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and heritage management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5, 32(1): 28-48.
[本文引用: 1]
[7]Prompayuk S, Chairattananon P.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mmunity: Cases of Thailand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6, 234: 239-243.
[本文引用: 1]
[8]李倩, 吴小根, 汤澍. 古镇旅游开发及其商业化现象初探
[J]. 旅游学刊, 2006, 21(12): 52-57.
[本文引用: 2]

[Li Q, Wu X G, Tang S.Preliminary study 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ommercialization in ancient towns
[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2): 52-57.]
[本文引用: 2]
[9]徐红罡. 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的路径依赖理论模型
[J]. 旅游科学, 2005, 19(3): 74-78.
[本文引用: 2]

[Xu H G.A theoretical model of path dependence for cultural heritage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J]. Tourism Science, 2005, 19(3): 74-78.]
[本文引用: 2]
[10]吴骁骁, 苏勤, 姜辽. 旅游商业化影响下的古镇居住空间变迁研究: 以周庄为例
[J]. 旅游学刊, 2015, 30(7): 26-36.
[本文引用: 1]

[Wu X X, Su Q, Jiang L.Residential space evolution under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A case of Zhouzhuang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7): 26-36.]
[本文引用: 1]
[11]林锦屏, 周鸿, 何云红. 纳西东巴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云南丽江三元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
[J]. 人文地理, 2005, 20(5): 78-80.
[本文引用: 1]

[Lin J P, Zhou H, He Y H.A study on the inheritance and passing on of the Naxi Dongba ethnic culture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rural ethnic cultural tourist development in Sanyuan Village of Lijiang
[J]. Human Geography, 2005, 20(5): 78-80.]
[本文引用: 1]
[12]熊礼明, 李映辉. 古镇旅游商业化探讨: 以凤凰古镇为例
[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28(3): 285-288.
[本文引用: 1]

[Xiong L M, Li Y H.Study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of Fenghuang ancient town
[J].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2, 28(3): 285-288.]
[本文引用: 1]
[13]陶伟, 戴光全. 区域旅游发展的“竞合模式”探索: 以苏南三镇为例
[J]. 人文地理, 2002, 17(4): 29-33.
[本文引用: 1]

[Tao W, Dai G Q.The cooperation-competition model of regional tourism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n three ancient towns in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J]. Human Geography, 2002, 17(4): 29-33.]
[本文引用: 1]
[14]Mitchell C J A, de Waal S B. Revisiting the model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St. Jacobs, Ontario, a decade later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9, 25(1): 156-167.
[本文引用: 3]
[15]保继刚, 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
[J]. 地理学报, 2004, 59(3): 427-436.
[本文引用: 3]

[Bao J G, Su X B.Studies on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s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4, 59(3): 427-436.]
[本文引用: 3]
[16]张朝枝, 马凌, 王晓晓, . 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 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
[J]. 旅游科学, 2008, 22(5): 59-66.


[Zhang C Z, Ma L, Wang X X, et al. Semiotic authenticity and commercializatio heritage tourism destination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Wuzhen and Zhouzhuang
[J]. Tourism Science, 2008, 22(5): 59-66.]

[17]Xu H, Wan X, Fan X.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e case of Hongcun Village
[J]. Tourism Geographies, 2014, 27(1): 107-112.

[18]林敏慧, 保继刚. 中国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 创造性破坏模型的应用检验
[J]. 旅游学刊, 2015, 30(4): 12-22.
[本文引用: 5]

[Lin M H, Bao J G.Tourism commodification in China's historic towns and villages: Re-examining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model
[J]. Tourism Tribune, 2015, 30(4): 12-22.]
[本文引用: 5]
[19]Mitchell C J A. Entrepreneurialism, commodification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 A model of post-modern community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1998, 14(3): 273-286.
[本文引用: 2]
[20]Mitchell C J A, Atkinson R G, Clark A. 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Niagara-on-the-lake
[J]. Canadian Geographer, 2001, 45(2): 285-299.
[本文引用: 1]
[21]Mitchell C J A, Coghill C. The creation of a heritage townscape: Elora, Ontario
[J]. The Great Lakes Geographer, 2000, 7(2): 88-105.
[本文引用: 1]
[22]Yi H, Huang B, Wall G, et al.Creative destruction: Zhujiajiao, China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7, 34(4): 1033-1055.
[本文引用: 1]
[23]Fan C N, Wall G, Mitchell C J A.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the water town of Luzhi, Chin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4): 648-660.
[本文引用: 1]
[24]姜辽, 苏勤. 周庄古镇创造性破坏与地方身份转化
[J]. 地理学报, 2013, 68(8): 1131-1142.
[本文引用: 2]

[Jiang L, Su Q.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lace: Based identity in ancient town of Zhouzhuang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3, 68(8): 1131-1142.]
[本文引用: 2]
[25]黄睿, 曹芳东, 黄震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古镇旅游商业化用地空间格局演化: 以同里为例
[J]. 人文地理, 2014, 29(6): 67-73, 66.
[本文引用: 1]

[Huang R, Cao F D, Huang Z H.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cultural town tourism commercial land with the background about new urbanization:A case study of Tongli
[J]. Human Geography, 2014, 29(6): 67-73, 66.]
[本文引用: 1]
[26]保继刚, 林敏慧. 历史村镇的旅游商业化控制研究
[J]. 地理学报, 2014, 69(2): 268-277.
[本文引用: 2]

[Bao J G, Lin M H.Study on control of tourism commercialization in historic town and village
[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2): 268-277.]
[本文引用: 2]
[27]戴湘毅, 阙维民. 浙江矾山矾矿遗产的遗产价值与保护建议
[J]. 矿业研究与开发, 2013, 33(2): 77-83.
[本文引用: 2]

[Dai X Y, Que W M.Heritage value and conservation proposals on Fanshan Alunite Mining in Zhejiang Province
[J]. Min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3, 33(2): 77-83.]
[本文引用: 2]
[28]王昕, 陈社英. 社区精英的概念、分类及发展路径
[J].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4(4): 7-11.
[本文引用: 1]

[Wang X, Chen S Y.Concept, clas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lites
[J]. Journal of Fosh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16, 34(4): 7-11.]
[本文引用: 1]
[29]李向阳, 余怀东, 张炳钩. 苍南拿出5个亿把矾矿建成公园[EB/OL].(2005-05-02)[2018-09-12]. .URL [本文引用: 1]

[Li X Y, Yu H D, Zhang B G. Cangnan County Will Spend ¥ 500 Million to Build Fanshan Alunite Mining as a Park[EB/OL].(2005-05-02)[2018-09-12]. .]URL [本文引用: 1]
[30]王星. 福德湾: 世界矾都“活遗址”[EB/OL]. (2016-10-03)[2018-09-12]. .URL [本文引用: 1]

[Wang X. Fudewan: Living Heritage of World Alunite Capital[EB/OL]. (2016-10-03)[2018-09-12]. .]URL [本文引用: 1]
[31]汪冲. 资本集聚、税收互动与纵向税收竞争
[J]. 经济学(季刊), 2012, 11(1): 19-38.
[本文引用: 1]

[Wang C.Capital agglomeration, strategic tax interaction and vertical tax competition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12, 11(1): 19-38.]
[本文引用: 1]
[32]王华. 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城镇化研究: 以丹霞山瑶塘村与断石村为例
[J]. 地理科学, 2016, 36(6): 863-870.
[本文引用: 1]

[Wang H.Tourism-driven new rural urb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Yaotang Village and Duanshi Village in the Danxia Mountain in 1980-2014
[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6): 863-870.]
[本文引用: 1]
[33]钟晓华. “嵌入”还是“搅动”: 外部精英介入社区营造的路径
[J]. 南京社会科学, 2018, (7): 87-93.
[本文引用: 1]

[Zhong X H.Embeddedness or agitation: Research on the external elites intervention modes in community empowerment
[J].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8, (7): 87-93.]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社区 政府 矿业 社会